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2012-11-21 12页 pdf 187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579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许 洁 明 一 谈到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有几个概念是必须先弄清楚的。关于政党, 在 西方大多将其功能归结为: 组织群众选举, 统一和调动公民群众, 聚合各种社会阶层 为本党谋利; 为国家政治机构补充公职领袖,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最重要的是组织 “自由民主的政府”①。他们虽然也承认政党的阶级属性, 但更强调政党的选举、执政、 立法和监督等职能。他们还认为, 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是政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 条件。笔者认为, 这是考察英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关于政党政治则是指在...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许 洁 明 一 谈到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有几个概念是必须先弄清楚的。关于政党, 在 西方大多将其功能归结为: 组织群众选举, 统一和调动公民群众, 聚合各种社会阶层 为本党谋利; 为国家政治机构补充公职领袖, 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 最重要的是组织 “自由民主的政府”①。他们虽然也承认政党的阶级属性, 但更强调政党的选举、执政、 立法和监督等职能。他们还认为, 选举制度和议会制度是政党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 条件。笔者认为, 这是考察英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出发点。 关于政党政治则是指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 政党构成了国家政权的核心, 政党的 活动和政党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集团和阶级利益是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 政党政治是对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而言的, 君主政治和贵族政治是依靠血缘纽带和君 臣依附关系控制国家政权, 政党政治则淡化了这种血缘纽带和君臣关系, 以利益和思 想的趋同性为基础的政治集团控制着国家的权力机构。严格地说, 政党政治是现代社 会的产物。 所谓政党制度是指在现代国家中, 政党有组织地参加国家管理的制度, 它是现代 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党制度是政党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在长 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从社会学角度说, 政党制度的形成是 一个长期的非预向性的历史过程。然而, 作为一种运作机制, 政党制度一旦形成便有 着相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它构成了社会各阶级、阶层、集团及个人在政治斗争中的 一种行为, 一种人际关系体系。在政党制度这个相对恒定的架构中, 政党和政党 ·431· ① 梅尔·皮特: 《西欧政治制度》第 1 卷, I. M air Peter, T he W est E u rop ean P arty S y stem ,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导言。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政治则具有更大的可变性。政党、政党政治和政党制度产生的时序一般为: 先有政党 和政党政治, 两者的发展是同步的, 不可分割的, 尔后才是政党制度的确立。 在英国, 王权的衰落过程缓慢而隐晦。民众选举权的扩大集中体现在 1832 年和 1867 年的两次议会改革中, 有着一条清晰的历史线索可寻, 而政党政治的发展却是个 时明时暗、时断时续且难以把握的历史过程。尽管如此, 笔者认为, 英国政党政治发 展的最重要阶段是 18 世纪下半叶和 19 世纪上半叶, 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到第一次 议会改革时, 英国的两大政党、政党政治和两党制度都已经形成了。此后, 经过 1832 至 1867 年间的发展和巩固, 两党制度便成为一种不可更改的权力交替制度, 迄今一直 为英国各阶级与政治势力参与国家政治所遵循。 据史书记载, 1783 年英王乔治三世尚能按个人意愿, 顺利地解散了他所憎恶的福 克斯—诺斯联合内阁, 任命没有获得议会多数的小威廉·皮特为首相①。但在 85 年后, 保守党领袖迪斯累里在 1868 年大选中被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击败, 未等召开议会即挂 冠而去, 结果, 维多利亚女皇 (1837—1901) 被迫接受了她所厌恶的格拉斯顿为首相②。 从小威廉·皮特受君命上台到迪斯累里因竞选失败而下台, 从小皮特回避重用党人之 嫌而自诩为“国王的首相”到迪斯累里和格拉斯顿必须冠以政党领袖的头衔才能参加 首相的角逐, 说明经过 18 世纪下半叶和 19 世纪上半叶的演变, 英国的土地贵族和中 产阶级已经以两党制的形式构建起新的国家权力结构。而在此以前, 尽管已出现了辉 格党和托利党或“宫廷党”和“乡村党”等政治组织, 但从政治学的观点看, 这些还 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政党。 “辉格党”和“托利党”的称谓, 最早是在 1679 年英格兰下院讨论《排斥法案》时 正式出现的。当时, 围绕着信奉天主教的约克公爵是否有王位继承权的问, 形成了 以萨夫茨伯里勋爵为首的一派, 该派坚决主张取消约克公爵的王位继承权, 而以丹比 伯爵为首的另一派则持反对意见。“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词即是双方在攻讦对 方时使用的贬称。“辉格”原意是“苏格兰盗马贼”, “托利”则指“爱尔兰歹徒”。1680 年后, 这两个称谓经常在英格兰议会的辩论中使用。当然, 若按严格的政党定义, 此 时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还只是议会中持不同政见的派别组织。两派间的分歧主 要集中在该不该限制王权, 以及如何处理天主教在世俗生活中的地位问题上。但是, 从 两派在对待国家重大政治问题上所持的立场, 以及活动范围和组织规模看, 已显露出 现代政党的诸多特征。以当时两派中组织水平较高的“辉格党”为例: 一是它已有了 ·531·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① ② 参见埃里克·伊文思《1783—1867 年的英国政党》Evans E. J , P olitica l P arties in B rita in 1783—1867, 伦敦 1985 年版, 第 51 页。 埃里克·伊文思: 《现代国家的形成: 1783—1870 年初期工业时代的英国》E ric J. Evans, T he F org ing of theM od ern S ta te, E arly Ind ustria l B rita in 1783—1870, 伦敦 1983 年版, 第 19—21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个若隐若现的共同政治观点, 即要求废除天主教徒的王位继承权和限制王权; 二是 有了一个活动中心, 即伦敦“绿带俱乐部”; 三是有了一位在“党”的内部穿针引线的 联系人——萨夫茨伯里勋爵; 四是有了一个与己对立的政治派别——“托利党”。由此 可见, 这个时期较之于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 英国现代政党兴起过程中的几大因素 ——“党魁”、“党总部”、“反对党”、“党的政治目标”, 都已可见其雏形了。 英国自 1688 年“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后, 议会的权力在缓慢地上升, 这为从政治派别到政党的过渡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 在威廉三世 (1689—1702) 与 安妮女王 (1702—1714) 时代, 君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居于支配地位, 使得辉格党 和托利党这两个政治派别都没有较大的发展。辉格党和托利党只是围绕着诸如宗教宽 容政策和 1702—1710 年对法战争政策等问题展开争论, 在议会中继续发展各自的阵 容。众所周知, “光荣革命”是辉格党和托利党这两个派别捐弃前嫌、联合发动的。威 廉三世上台伊始也尽力维持这个以君主为核心的两派联合政府。然而不久, 在对待 1689—1697 年的“奥格斯堡战争”和 1702—1713 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态度 上, 辉格党和托利党发生了分歧。战争使参与军火生产和金融业的辉格党议员得利, 而 多为土地贵族的托利党议员则要承担军费, 交纳多种捐税。托利党因而不愿支持耗费 巨大的对外战争, 主战的威廉三世只好于 1694 年改变态度, 任用辉格党“简图”小集 团组成“一党”政府。安妮女王在位前期受重用的大臣多为党派观念淡薄者, 此后英 国军队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的胜利也使两派之间消除了一些芥蒂。1710 年, 由于 战争的旷日持久, 终使安妮女王和托利党都无法忍受, 安妮女王不得不授权厌战的托 利党内阁, 签订了结束这场战争的《乌特勒支和约》。此例说明,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 的党派斗争既不阵线分明, 也不具有连续性, 托利党和辉格党经常交叉联合, 所以有 些历史学家便将得以进入君主政府的党派联合体称为“宫廷党”, 而把未能进入政府的 另一方称为“乡村党”。宫廷党和乡村党的成分十分复杂, 不能简单地将其与辉格党和 托利党划等号。在这个时期, 政治派别或集团往往是议会中一些通过宫廷的笼络、收 买、家族邻里、师生关系而连结起来的宗派团体, 虽然这些团体已有了朦胧的政党意 识, 但仍然较容易地为国王操纵和控制。 汉诺威王朝 (1714—1901) 建立时, 汉诺威选帝侯乔治·刘易斯 54 岁才到英国继 位, 他不懂英语, 靠亲信和心腹管理政务。继位前, 他靠汉诺威驻英使节鲍斯默选定 的最高法院的 18 名大法官中, 就有 14 名是辉格党人, 甚至内阁名单也是由他的私人 秘书罗伯森与辉格党要人磋商后起草的, 以至乔治一世 (1714—1727) 在继位时组织 了清一色的辉格党政府①。1716 年后英国议会将下院每 3 年选举一次改为每 7 年选举 ·631· 历 史 研 究 1997 年第 4 期  ① 巴希尔·威廉斯: 《1714—1760 年的辉格党霸权》Basil W illiam s, T he W h ig S up rem acy 1714—1760,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154—155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一次①。接着, 把持政府的辉格党权贵又利用少数托利党人参加反对新王朝的叛乱, 大 肆诋毁托利党人。这样, 在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 (1727—1760) 时期便出现了长达半 个世纪的“辉格党寡头政治” (T he w h ig O ligarchy1714—1760 年)。 汉诺威王朝建立之初, 乔治一世宠信的辉格党演变成了“宫廷党”, 失势的托利党 成了“乡村党”。18 世纪 20 年代后, 一方面是托利党的消沉, 另一方面是辉格党分裂 为宫廷辉格党和宦途失意的辉格党。乔治二世继位后, 如同其父仍然兼任德意志汉诺 威选帝侯。他常返故土, 疏理政务, 而把英国的朝政交予宫廷辉格党人掌管。这些人 为维护既得利益, 其思想日益走向保守。他们极力主张加强王权, 限制下院权力, 既 压制和阻挠托利党人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又千方百计地将宦途失意的辉格党人排挤 出宫廷之外。因此, 在辉格党寡头政治时期, 英国虽然已出现了用“反对党”这一政 治术语来界定一切反政府的政治派别, 但有关政党组织及其理论并无多大发展。而且, 这个时期的“一党专政”与 19 世纪两党制下的“一党执政”有质的区别。“一党执 政”是现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分权形式, 其前提是议会中存在着一个合法的、起 监督作用并准备随时上台的在野党。1714—1760 年的“辉格党一党专政”则是一种集 权形式, 其前提是君主默认辉格党排斥其它政治势力而单独辅佐王权, 实质上仍是一 种隐讳的君主政治。在这个时期, 托利党已衰弱到不能作为一种政治反对派而存在, 议 会中的权力之争和政见分野大多是在辉格党人之间进行, 且受到国王亲信们的操纵。因 此, 这个时期尽管是英国历史上政局较稳定的时代, 却又是一个最保守、最少建树的 时期。议会除通过了压制不同政见者和反对酒后暴力行为这两项立法以外,“乔治一世 和乔治二世时期, 在英国的法令全书上没有增补过任何新的法案”②。这种政局稳定是 一种停滞的、没有内在活力的稳定。 不过, 这个时期也有两点在客观上促进了后来政党政治的兴起: 一是“一党专 政”下政局稳定的历史经验, 成了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一党组阁的参照; 二是乔治一 世和乔治二世均长期地依赖较稳定的政治集团和心腹重臣包揽政务, 客观上促进了政 治权力的重心向第一财政大臣倾斜, 使内阁制在沃波尔首相任内 (1721—1742) 得到 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总之, 18 世纪 60 年代以前, “在国家政务中国王和他的心腹仆人仍执掌着中央政 府权力, 大臣们不过是君主的代办人和顾问”③。加之议会内的政治派别带有浓厚的家 族色彩, 因而使英国的政党和政党政治很难得到新的发展。 ·731·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① ② ③ 伊安·R·克里斯蒂:《战争与革命: 1760—1815 年的英国》Ian R. Ch rist ie,W ar and R evolu2 tion: B rita in 1760—1815, 伦敦 1985 年版, 第 25 页。 巴希尔·威廉斯: 《1714—1760 年的辉格党霸权》, 第 8 页。 G. S. 霍姆斯:《政党第一阶段的选举》G. S. Ho lm es, T he E lection in F irst P eriod of P arty , 伦敦 1976 年版, 第 2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二 1760 年, 乔治三世继位 (1760—1820) , 他出生在英国并谙熟英国文化, 主观上想 重振君威, 扩大王权, 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英国两大政党和政党政治的兴起和发展。 乔治三世上台伊始, 决心摆脱其先辈对辉格党的依傍, 公开表示对党人的憎恶, 并 从各政治派别中遴选“能人”, 组成了“国王之友”内阁。然而, 此举所起的作用却相 反: “国王之友”内阁的成立, 不仅结束了托利党人进入内阁的机会, 使之不再作为一 种隐蔽而衰弱的政治力量存在, 而且面临着辉格党人与王权分离的局面, 面临着从 “一党专政”向政府反对派地位的转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新的辉格党人——罗金汉辉 格党人聚合了起来, 成为英国议会史上第一代有组织的反对党。 罗金汉辉格党与 18 世纪 40 至 60 年代活跃在政坛上的宫廷贵族纽卡斯尔辉格党 不同。纽卡斯尔辉格党内部缺乏严密的组织系统, 仍以家族社会关系作为联系的纽 带①。罗金汉党人则是从地方贵族中兴起的, 它以一种“乡村”的观念改造了具有宫廷 贵族传统特色的旧辉格党, 开始打破亲朋故旧的社会关系网, 由一些思想激进的年轻 议员组成。它否定旧辉格党为君主服务的传统做法, 公开抨击君主政体, 而不仅仅是 批判君主个人及其心腹重臣。它对英国政党政治发展的最大贡献是, 注重从理论上为 政党的合法存在寻找理论根据。1769 年, 罗金汉的密友柏克发表了《对当前不满原因 的感想》一文, 在英国历史上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政党和政党政治的问题。柏 克论证了政党存在的必要性, 指出政党是以一致同意的特定原则来推进国家利益的个 人联合体, 政党集体行为的价值高于以个体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价值, 声称辉格党人反 对宫廷是出于反对违法建立的政府。他呼吁辉格党人应通过法律手段去追求权力, 并 以共同行动来反对政府的违法行为, 直到本党能够单独组织政府。他特别强调, 国家 的最高公职必须由党人担任, 这样才能使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得以在议会通过, 且得到公众的认可。柏克的理论对于维护政党的合法性起了重要作用。之后, 罗金汉 党人在反对诺斯内阁在北美殖民地推行的战争政策, 在倡导改革以削减国王年金等问 题的同时, 继续为增强反对党的凝聚力, 提高反对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而斗争。 18 世纪 90 年代和 19 世纪初, 是英国政党史上“第二代有组织的反对党”——福 克斯辉格党聚合与分裂时期。1782 年, 诺斯内阁倒台, 同年 7 月, 罗金汉辉格党首领 罗金汉去世, 福克斯遂成为辉格党领袖。辉格党在他的领导下, 采取了几次重大的旨 在提高党在民众中的声誉,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措施: 一是以党的名义进行了 几次公开的募捐活动, 设立了稳定的政党基金, 以资助本党议员参加竞选; 二是以威 ·831· 历 史 研 究 ① 参见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 第 727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廉·亚当为首建立了供本党议员与会、交流信息、经管党的活动资金的基地; 三是推 举了负责分发出席议会的通知和监督本党议员投票行为的政党督导员; 四是加强对党 报的管理和经营, 注重党在民众中的和鼓动作用。 正当辉格党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 法国大革命爆发了。这场革命既把英国的民 主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又加速了英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在法国革命的影响 下, 英国工人阶级的激进组织“伦敦通讯委员会”于 1791 年成立, 并先后在谢菲尔德、 考文垂、利兹、伯明翰、格拉斯哥、布里斯托尔、诺丁汉、爱丁堡等城市设立了分支 机构。该委员会以法国《人权宣言》为纲领, 组织工人罢工, 要求人权, 进而提出了 用革命手段推翻英国“寡头政府”的主张。法国大革命及工人运动的高涨, 使英国统 治阶层受到了极大震动, 反响最强烈的是辉格党人。以福克斯为首的辉格党称法国革 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 是英国 1688 年光荣革命的继续。以伯克为首的辉格党 右翼则急剧转向保守, 他于 1790 年发表了《对法国革命的反响》一文, 视法国革命为 洪水猛兽, 把法国革命的领导者污蔑为“乱党贼首”。由于对法国革命的态度不同, 一 年后, 以伯克为首的辉格党右翼放弃了“政府反对派”立场, 而倒向了宫廷一边。1792 年, 格雷、谢里顿等 20 多名年轻议员又脱离了该党, 成立了“人民之友社”, 倡导更 激进的议会改革。此后, 以波兰德为首的辉格党保守派因为支持英国对法战争, 又于 1794 年割断了与福克斯的联系而加入了与法国敌对的皮特内阁。 辉格党人的几次分裂, 使该党在下院的议员人数从 100 多人减少到 50 人左右。为 了继续扮演反对党角色, 实现党的政治目标, 以福克斯为首的辉格党人在继承罗金汉 辉格党的传统政治观点的基础上, 不得不对该党的政策和主张进行了重新调整, 进而 提出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并且把“推护社会公平”作为党赢得民众支持的斗争 手段。通过这种调整, 不仅使福克斯辉格党复兴起来,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该党在民众 中的声誉, 使之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人们再也不把它看做“危害国家安宁的小集团”, 而是将其视为“制约专制统治, 防止暴政的一支不可缺的政治力量”。1802 年 7 月 13 日的《纪事晨报》就载文指出: “一个积极的、可敬的、符合宪法的反对党, 应当拥有 权力去防止我们绝大部分人民的自由被剥夺。”① 反对党的作用终于得到了民众的肯 定。 1806 年福克斯逝世后, 辉格党人开始与王储威尔士亲王疏远, 彻底摆脱了对王室 成员的依赖, 成为完全独立的现代政党。1809—1812 年间, 辉格党的领袖竟 4 次拒绝 了以个人名义入阁的邀请: 1809 年, 首相波特兰、外交大臣坎宁和陆军大臣卡斯卡罗 相继辞职, 乔治三世召请辉格党人参加组织内阁, 格雷与格伦威尔都不肯在内阁中充 ·931·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① 弗兰克·奥戈尔曼: 《英国两党制的兴起》F rank O ’Go rm an, T he Em erg ence of the B ritish Tw o2P arty S y stem 1760—1832, 伦敦 1982 年版, 序言。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当“二流角色”, 一致谢绝了国王的提议; 1812 年初, 威尔士亲王乔治四世摄政 (1820— 1830 年在位) , 主动邀请辉格党人入阁, 又被婉言拒之; 1812 年 5 月, 托利党人波希 瓦尔遇刺身亡, 乔治亲王说服托利党, 从 12 个内阁职位中让出 4 个给辉格党, 但该党 首领格雷等人认为, 两党共事弊多利少, 再次予以拒绝。辉格党领袖的举动得到了该 党议员的一致拥护, 凡该党成员均认为, 一个“稳定的政党内阁应该是排外的, 如果 不是由辉格党一党主宰内阁”①, 那就作为“在野党”继续斗争下去, 这种内阁组成非 党莫属的观念, 体现了辉格党独立意识的成熟。这种独立意识终于使辉格党在 1830 年, 由于倡导议会改革在大选中获胜而堂而皇之地单独执政。 对托利党发展线索的清理要比对辉格党发展过程的追溯困难得多。在斯图亚特王 朝晚期, 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的托利党开始与宫廷相融, 呈现消失状态。然而, 在汉诺 威王朝建立时, 托利党人被逐出权力范围这一事件又使该派别强烈感到, 必须团结一 致, 继续斗争下去, 故而在辉格党寡头政治时期, “托利主义”及地方托利党人仍在苟 延。1760 年后, 当乔治三世将这个政治派别当做制衡辉格党的力量而重新起用时, 反 而彻底瓦解了托利党。至此, 斯图亚特晚期和乔治一世、乔治二世时期的托利党, 或 称第一托利党, 已不复存在。新的托利党, 有的史书也称“第二托利党”则是在小皮 特时代 (1783—1801、1804—1806 年任首相) 隐隐出现, 经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 争时期的聚合、发展, 到利物浦时代 (1812—1827) 才形成了较明晰的阵营。因此, 新 旧托利党之间不仅没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相反, 新托利党的产生与辉格党有一定的组 织联系, 其创始人皮特首相就曾一度以“辉格党人”自居。而且, 在新托利党产生之 初, 由于处于执政地位, 其政治家往往不像在野的政治家那样, 强烈地需要运用政党 组织手段。因此, 在小皮特时代, 他们往往更多地自称为皮特党人, 而不称托利党人。 1783 年, 小皮特出任首相, 他认为自己是由乔治三世任命的, 应该尽力摆脱政党 的束缚。在忠君思想的影响下, 小皮特并不积极地培植自己的势力, 而是以一种“国 王首相”的身份来组织政府, 故而在 18 世纪 80 年代皮特党人一直未能形成较稳定的 队伍。从法国革命开始到利物浦首相执政初期, 是现代托利党政党意识形成和组织迅 速发展的时期。1790—1792 年, 柏克发表了《对法国革命的反响》与《新辉格党人对 旧辉格党人的呼吁》, 表达了一种后人称之为“保守主义”, 或称“新托利主义”的价 值观, 构成了托利党的理论基础。柏克反对法国革命期间流行的思潮: 理性主义、浪 漫主义、功利主义, 尤其反对“天赋人权”等学说。他认为, 人的政治权力和义务是 不可选择的, 是由社会和历史决定的。他强调, 现存的制度有一种根据传统而获得的 合法性, 这种合法性已从制度的根深蒂固和它适应变化的能力中得到了验证。柏克虽 然不反对社会变革, 但认为变革必须以保证现行制度的安全为目标; 这种变革不是通 ·041· 历 史 研 究 ① 参见弗兰克·奥戈尔曼《英国两党制的兴起》第 42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向理想未来的途径, 而是沿着历史发展方向的一种变化。新托利党正是根据柏克的这 种理论应运而生的。 1801 年, 小皮特因在天主教问题上与乔治三世相左而辞职, 皮特党人不得不作为 政府反对派而存在。这种从“在朝”转变为“在野”的经历, 使他们开始联合为一个 政治集团来反对阿丁顿内阁 (1801—1804)。1806 年小皮特逝世后, 皮特党人公开地打 出政党的旗号, 进行有组织的政治活动。1812 年利物浦上台后, 皮特党人又成了政府 的核心, 尽管这时他们又不再称为党人, 也不把利物浦内阁称为政党内阁, 但实际上 利物浦内阁仍完全执行了托利党人的政策。从 1783 年到 1812 年, 这个原来以皮特党 人为基础的政治集团, 在经过了几度“在朝”和“在野”的转变后, 终于形成了现代 政党——托利党。 随着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形成, 英国两党制度的三个要素亦已具备: 一是有一个稳 定的、站在政府对立面的反对党, 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宪法、民众和政府的承认; 二是 以一党组阁执政的观念牢固地树立起来, 并在实践中为党人所遵循; 三是政府只能由 政党组织, 而不是由君主及作为陪臣的党派要人混合组织。总之, 在 19 世纪 20 年代 末期一个稳定的政党制度已建立, 即政府既由政党组成, 也因党争而垮台。政治家们 认识到, 要获取或维持最高权力, 必须参加某个政党, 并依靠政党寻求议会和公众的 支持, 而不是靠国王的恩宠和庇护。随后, 议会两院中的独立派议员不断减少, 公众 舆论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 两党制在英国政治生活中日益取得了支配地位。这 就是: 11 议会成员几乎非党莫属, 18 世纪中叶, 议员中只有不到 1ö4 是党人, 1801 年 下院中有 1ö2 的议员分别是执政党或反对党人, 1832 年几乎全体议员分属两大政党; 21 某个政党能否单独组阁, 关键在于能否取得议会多数的支持, 因此议会的作用不断 上升, 关心议会议程和出席议会的人数也稳中有增, 18 世纪 90 年代至 19 世纪初, 下 院中常有 200—250 名议员不出席中期会议, 到利物浦时代已降到不足 100 人; 31 确立 了政党管理议会的原则, 到利物浦时代, 议会已从过去由国王及其心腹重臣转为执政 党和反对党共同管理, 而且议员开会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争论各政党的提案; 41 绝大多 数公民已认同于政党的存在和竞争方式, 认为政党的存在和竞争至少是确保公众参与 国家政治的载体和途径。 三 近代英国的国家权力, 经历了一个由宫廷到内阁、由内阁到议会、由议会到政党 的“下放”过程。在此过程中, 国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几次转变: 斯图亚特王朝晚期 流行的“国王在议会”被“议会至上”取代了; 皮特时代的“内阁对国王负责”被 “内阁对议会负责”取代了; 18 世纪末的“能人内阁”被“政党内阁”取代了。人们几 ·141·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乎找不到上述观念转换的临界点, 也很难确定两大政党产生和两党制度形成的确切时 间。但是根据资料分析, 可以肯定地说, 到 1832 年第一次议会改革之前, 英国的两党 制已经形成, 其巩固和发展则是在第一次议会改革到 1867 年第二次议会改革之间。在 英国两大政党和两党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还体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两大政党的内生性。所谓内生性是指政党萌生于议会, 并在其中成 长壮大。它不同于后来其他国家的一些政党产生于议会之外。英国的两大政党与议会 政治有血肉相连的关系, 议会是两大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产生的温床和发展的场 所, 议员分属两大政党的骨干和代言人。两大政党都是先有了相当牢固的院内组织, 即 议会内组织, 才开始发展院外的群众组织。院外组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民主选举权 的扩大。1832 年议会改革后, 一些新的选区在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地区建立起来, 由 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降低, 选民人数从 42 万增加到 65 万①。这时, 两大政党都强烈 地感到有迎合公众支持的必要, 于是地方性的或以选区划分的院外政党组织应运而生。 新选举法刚刚颁布, 沃威克郡的辉格党人就率先创立了选民协会。接着, 辉格党伦敦 总部又派人动员各地区的辉格党人在本地成立同类的选民协会。在此情况下, 托利党 人也步其后尘, 照此效仿。1833 年, 朗登德里勋爵在德拉姆郡创建了第一个地方性的 托利党协会, 至 1837 年托利党 (此时已改名保守党) 建立的这类组织已达数百, 遍及 全国。两党加紧建立地方组织的目的, 都是为了将更多的本党支持者登入选民册, 以 便督促选民按时参加投票, 使本党候选人顺利当选。可见, 内生性政党的地方组织的 产生, 显然是身居国家最高立法机构, 或担任国家高层公职的党人们行为的结果。所 以, 尽管从表面看近代英国两大政党在组织纪律方面都较松散, 党员的党性观念也很 淡漠, 但是居于议会内的党的高层领袖则掌握了相当大的决策权。而地方党组织基本 上只是按其高层领导人的旨意, 组织选民参加投票, 很少有机会参与政府的决策。保 守党的这类组织既未打算, 也没有这样做过; 自由党的这类组织确实做了大胆尝试, 但 是没有什么结果②。 至于政党与民众运动关系, 政党不是落在它的后面, 而通常是站在它的前头, 采 取利诱和疏导的方式, 将其纳入政党间在议会内争权夺利的轨道。这种现象在 19 世纪 20 年代就出现了, 到第一次议会改革时更明显。拿破仑战争结束后, 英国有 30 万军人 返回劳动力市场, 失业率空前高涨, 生活用品价格上涨, 由科贝特和亨特领导的激进 运动, 终于酿成了 1819 年彼得卢惨案。这时, 托利党利物浦政府立即颁布《防止治安 集会法》和《六月法令》, 以镇压群众运动。在野的辉格党则采取一种介于政府和激进 派之间的中间路线, 既有效地迎合了群众舆论, 又迅速地壮大了辉格党的声望, 进一 ·241· 历 史 研 究 ① ② 参见王觉非《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现代化》,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505 页。 转引自《蒋孟引文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 第 40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步复兴了在法国革命后一度衰落的辉格党。1832 年议会改革基本上是议会内的辉格党 改革派与议会外的群众运动相结合, 使英国以改革方式避免了社会革命。比如, 1830 年前后爆发的肯特郡的农业工人起义, “伯明翰政治同盟”、“全国政治同盟”、“工人阶 级全国联合会”等组织举行的抗议集会, 就迫使托利党人的威灵顿内阁倒台, 从而为 辉格党改革派领袖格雷在 1830 年底出任首相提供了机会。1831 年秋, 格雷内阁提出政 府改革方案遭上院否决, 格雷便利用群众运动提出内阁总辞职而迫使上院做出让步。因 此, 在两党制度形成后, 群众运动及群众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已变成了政党攫取政府权 力的工具。 英国两党制度的第二个特征是二元性与可变性。这种二元政治使两大政党经常处 于被淘汰的危机中。为了争夺地方和中央权力, 两大政党始终处于一种竞争的状态中。 两党制度并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止的结构,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幻, 迫使政党随时重组。 当然, 这种重组是在两党制度的框架内进行的。经过重组, 使两党制度巩固和延续下 去。 1830 年, 威灵顿内阁垮台后, 托利党处于在野党的地位。为防止党的分裂和瓦解, 30 年代中期在皮尔的领导下, 托利党改弦更张, 及时地摈弃了反对改革的旧保守主义, 而代之以新保守主义, 并将党更名为“保守党”。对此, 皮尔于 1835 年在向塔姆沃斯 选民演说中声称:“这个现在称之为保守党的政党, 已准备进行稳健的改革”①。1837 年 前后, 皮尔又在伦敦、格拉斯哥等重要工商业城市中巡回演说, 反复强调“保守党决 不会因本党任何狭隘利益而与中产阶级保持距离”②。这样, 保守党在中产阶级中的基 础扩大了, 从而为复兴该党起了重要作用。19 世纪 30 年代, 保守党的前身——托利党 在议会两院中的议员只有 150 人左右, 1841 年就增至 373 席, 并以议会中的多数派获 得了执政党地位。至此, 守旧的威灵顿公爵就成为近代英国的最后一位托利党首相, 而 赞成改革的罗伯特·皮尔则成了保守党历史上的第一位首相。 1832 年之后, 尽管辉格党顺应形势, 坚持改革, 并赞成给予非国教徒参政的自由, 但是在中产阶级和手工业者人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仍坚持在代表土地贵族和金融资 产阶级人员中开展党的工作的政策已不合时宜了。于是, 辉格党人便从西班牙的政治 中借用了“自由党”一词, 将辉格党改名为自由党, 以便赢得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和新兴集团的支持。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分化、聚合、重组、更名, 英国现代意义上的两大政党已定型 ·341·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① ② 阿德尔曼·保罗: 《皮尔与保守党》A delm an Pau l, P eel and the Conserv tiw e P arty 1830— 1850, 朗曼 1990 年伦敦版, 第 11 页。 斯尔·莱威里恩·伍德沃德: 《改革的时代》Sir U ew ellyn W oodw ard, T he A g e of R ef orm 1815—1870,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98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了, 它们轮流执政, 既把持着议会, 控制着下层民众, 又左右着全国的政局。在此过 程中两大政党的性质也发生着变化, 其社会基础也随之扩大。原来代表土地贵族和英 国国教利益的、狭隘的托利党, 逐渐转变为代表土地贵族和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 并 开始实行宗教宽容政策的保守党。1867 年进行议会选举改革后, 保守党又将工人阶级 的上层拉入了自己的圈子, 这样, 它的社会基础就更广泛了。而原来由一个代表土地 贵族和金融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辉格党, 则转变为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各阶层利益, 并竭 力将工人阶级拉入其中的自由党。从某种意义上说, 在英国两党制度的运作过程中, 是 土地贵族拉拢和隔合了新兴资产阶级, 继而又腐蚀和瓦解了工人阶级, 同时也在改变 着自己。 英国两党制度的第三个特点是, 两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其利益和政策的趋同 性, 且伴随着两党高层人物相互流动的现象。在英国的两党制度下, 除了执政党和在 野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为赢得选民支持所制定的具体政策的差异外, 两大政党所 致力的社会目标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都是为了尽量保持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在国 家政治生活中的支配地位和联盟关系。尤其是在维护社会等级制、保护私有财产等方 面, 两大政党更是配合默契。正如英国著名的评论家威廉·里斯利特指出的, 它们犹 如两辆赛跑的公共马车, “互相不停地给对方溅上污泥, 但走着同一条路, 朝着同一个 方向”。这种既有竞争又并非利益对抗的关系, 造成了在某个时期内两党政策的趋同性。 最明显的是, 1832 年后, 迫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 出现了两党竞相改革、求生存 的局面。1833—1834 年, 辉格党格雷内阁颁布了废奴法、工厂法、新济贫法; 1835 年, 自由党墨尔本内阁颁布了市镇自治法。这些法律、法令的颁布, 将英国的社会政治和 经济改革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 托利党即保守党也不甘落后。自 19 世纪 20 年代以后, 随着英国工业 化的高涨, 废除保护土地贵族利益和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旧谷物法, 一直是新兴工业资 产阶级的强烈要求。皮尔在第二次担任首相 (1841—1846) 后, 曾于 1842 年两度削减 了小麦进口税, 但仍未能满足资产阶级的要求。1845 年后, 马铃薯枯病袭击爱尔兰, 数 百万英国人面临饥荒, 唯有大量进口粮食才能防止饥民暴动。为此, 皮尔再次提出了 废除谷物法的动议, 然而在下议院的辩论中, 这一动议竟遭到了 2ö3 保守党议员的反 对。1846 年 3 月 15 日, 下院就皮尔的提案表决, 结果保守党议员中只有 112 人投了赞 成票, 而投反对票的则高达 241 人。如果不是自由党人中坚持反谷物法的议员的全力 支持, 皮尔的废除谷物法的动议即会告吹。此例可以说明, 保守党皮尔政府实质上是 执行了自由党一贯坚持的“自由贸易”政策。 英国两党利益和政策的趋同性, 还表现在高层人事上的交错流动。帕麦斯顿在 19 世纪 30 年代尚属于托利党中的坎宁—赫斯金森“自由派”, 1852 年仍在保守党德比内 阁中担任要职, 可是到了 1855 年, 他便摇身一变, 作为自由党首相组阁了。格拉斯顿 ·441· 历 史 研 究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在 19 世纪 40 年代初还是个年轻有为的保守党和皮尔“最伟大的同事”, 到了 1859 年 当他看到自由党最高职位即将空缺时, 便毫不犹豫地倒向了自由党, 参加了帕麦斯顿 政府, 1866 年后又接替拉塞尔正式成为自由党的魁首。 英国两大政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三大特征, 使其能够按统治阶级的意 志, 不断地改头换面, 始终控制着英国民众和左右着英国的政局, 从而成了“现代国 家中最具效能的政治实体”①。     〔作者许洁明, 女, 1950 年生, 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云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段启增) 更  正 1997 年第 2 期《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一文中, 第 125 页第 4 行“朱昌 峻”应为“朱昌 ”; 第 123 页第 18 行“到会学者 10 余人”句应为 100 余人; 第 127 页第 15 行“皆是天下法”的“是”应为“足”。 ·541· 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 ① 参见王觉非《英国政治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第 497—499 页。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本文档为【论近代英国政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