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2012-11-14 9页 pdf 373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4934

暂无简介

举报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史学史研究 No. 3,2010 总 139 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139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刘 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本文择要概述了 2008 年以来的甲骨学研究状况及成果。从整体上看,甲 骨著录增多,研究工作较为繁荣:周公庙考古发现一批重要西周甲骨材料;公私收藏甲骨 不断整理出版;甲骨缀合受到重视并涌现一大批成果;甲骨分组(类)整理已成趋势并涉 及每个组类;文字考释屡有新获并修正旧说;...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史学史研究 No. 3,2010 总 139 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139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刘 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本文择要概述了 2008 年以来的甲骨学研究状况及成果。从整体上看,甲 骨著录增多,研究工作较为繁荣:周公庙考古发现一批重要西周甲骨;公私收藏甲骨 不断整理出版;甲骨缀合受到重视并涌现一大批成果;甲骨分组(类)整理已成趋势并涉 及每个组类;文字考释屡有新获并修正旧说;《商代史》撰述工作完成;工具、通论性及 专题研究类著作也分别出版多部。但利用甲骨文进行殷商史专题研究的工作尚有待 加强。 [关键词]甲骨学 甲骨著录 甲骨缀合 商代 西周 [中图分类号]K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32(2010)03-0075-09 [收稿日期] 2010-04-20 [作者简介] 刘源(1973 -),男,湖南长沙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 ① 周原考古队:《岐山周公庙遗址去年出土大量西周甲骨材料》,《中国文物报》2009 年 2 月 20 日第 5 版。 ② 新华网 2010 年 2 月 5 日报道。 近两年来(2008 年以来)的甲骨学研究,总体上看,有活力、成果多,呈现较为繁荣的局面。考 古新发现的甲骨,以及公家私人的藏品,经过整理和著录相继出版,公布了一批新材料,有力地促进 了甲骨缀合、校重、辨伪等基础工作及相关商周史专题的研究。结合研究生教学和学位论文写作开 展的甲骨分组分类整理工作,蔚然成风,直接推动了甲骨分组(类)分期研究的深入和细化,也产生 了大量甲骨缀合成果。在甲骨学基础研究领域,缀合受到了学界的高度重视,也有学者致力于甲骨 卜辞释文的修订和各种著录书的校重。甲骨文字的考释,是甲骨学研究中备受关注和难度较大的 领域,学者除从新材料、考古材料中获得启发,提出新论外,还重视辨析成说,质疑固有认识,取得了 若干可喜的突破。在殷商史研究方面,大型《商代史》著述已顺利完成,世系、国族、人名、地理、历 法、礼制等专题也都各有成果。从出版专著和发文章的数量上看,花东甲骨仍是近年较集中的研 究专题。以下就笔者所见,择要介绍如下,挂一漏万,庶不可免,请读者不吝指正和补充。 一、著 录 近两年来,甲骨新材料发表,可分为“考古新发现的公布”和“公私藏品的著录”两种情况。考 古发现的大宗甲骨材料是 2008 年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出土的西周甲骨,共出有字甲骨 688 片,其 中有“王季”、“文王”、“周公”等先公、先王、人物名,另有一片“宁风于四方”卜甲,其内容较殷墟卜 辞中“宁风”记载,还要完备,有助于研究商周演进和周初鬼神崇拜,学术价值很高。① 2008 至 2009 年发掘的山东淄博陈庄遗址,也出土了西周卜甲,上面刻有两行筮数(也称易卦符号)。②此 57 外,2008 年初,洛阳东郊农民发现一版刻辞西周卜骨,其卜辞可能与“买车”有关,也较重要。① 近两年,不少公私收藏单位积极整理、著录所藏甲骨。早在 2007 年,朱凤瀚、沈建华先生已整 理、著录国家博物馆藏甲骨 268 片。② 2008 年,段振美、焦智勤、党相魁等先生将安阳民间所藏甲骨 1100 余片汇编为《殷虚甲骨辑佚》一书出版,③其中有不少材料可与旧著录,乃至与考古资料缀合, 令学界瞩目(详见下文介绍)。《辑佚》中亦有伪片,如朱歧祥教授据“又正”字形的破绽指出《辑 佚》328 为仿刻。同年,李钟淑博士、葛英会教授编著《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出版,著录甲骨约 3000 片,半数是初次发表。④ 2009 年,濮茅左先生编著出版《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一书,⑤收甲 骨约 5000 片,虽大多发表过,但此次分为上博接管、受赠、徵集、退还及上海所见甲骨等部分,按单 位著录,有助于了解相关甲骨的流传情况。 中国社科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于 2009 年 12 月编辑出版《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和《云 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拓》二书。⑥ 《张世放》一书著录甲骨 385 版,先秦史研究室拍摄、制 作的照片、拓本,小片居多,较佳者如第 2 片“禦滳”、第 14 片“今來甲申 于大甲二 ”等。《朱孔 阳》一书分为《殷虚文字》和《甲骨文集锦》两部分,各著录甲骨 639 和 293 片,前者有拓本和摹本, 清晰程度超过王国维编著《戬寿堂》(石印本),而且拓本更完整,有的卜辞可多出十三字。后者有 65 版没有发表,其中亦有重要材料,经过缀合更可凸现其学术价值,待后文细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 2000 片殷墟甲骨也基本整理完毕(由马季凡、赵鹏整理,已完成 校重、分期、分类、拍照、释文等工作),预计今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史语所购藏甲骨集》近日也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该书收录史语所早年购藏 的全部甲骨 338 版,著录彩色照片、拓片、摹本,并有释文,多数材料为第一次发表。 博士论文也有以甲骨整理、著录为题目的,如 2009 年通过答辩的吉林大学古籍所周忠兵所著 《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的整理与研究》,该稿著录甲骨 405 片(包括 2 伪片),在旧著录拓本基础 上,新增照片、摹本、释文,及钻凿形态研究。 总体上看,近两年的甲骨著录工作基本以公私收藏机构为整理、发表单位,有助于读者了解甲 骨流传和现藏情况;同时注重照片、拓本,乃至摹本的全面著录,对准确释读甲骨文字有所裨益;在 编排材料时,多采用分组(类)方式,这点与《合集》采用的五期分法不同,反映了目前甲骨学研究的 一种趋势。近出著录均有释文,一般附有与他书号码的对重表(或来源表),有的还列出自缀及与 他书缀合号码表、钻凿形态表等资料。这说明甲骨整理、著录工作越来越精细、规范和完善。 二、学位论文选题对“甲骨分组分类研究”的重视 近两年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仍较多集中在对已著录甲骨进行分组分类整理这一领域, 推进了甲骨字体分类、分期断代、同文例、校重、缀合、文例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并有助于释文修订。 甲骨学领域中学位论文的这一选题趋势,已持续数年。具体来说,師组有东北师大中文系蒋玉斌的 硕士论文(2003),宾组有吉林大学古籍所崎川隆的博士论文(2009),历组有台湾政治大学林宏明 的博士论文(2003)、东北师大中文系周忠兵的硕士论文(2004,与林文均为《屯南》甲骨研究)及郑 67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蔡运章:《洛阳新获西周卜骨文字略论》,《文物》2008 年第 11 期。 国家博物馆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 段振美、焦智勤、党相魁:《殷墟甲骨辑佚》,文物出版社 2008 年版。 李钟淑、葛英会:《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版。 上海博物馆编,濮茅左先生编著出版《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年版。此书所收甲骨材料没有统 一编号,引用时略有不便。 宋镇豪主编:《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线装书局 2009 年版。宋镇豪、朱德天编集:《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虚文字旧 拓》上、下,线装书局 2009 年版。 州大学历史学院刘风华的博士论文(2007,刘文亦涉及无名组),出组有郑州大学张怡的硕士论文 (2009)和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郅晓娜的硕士论文(2010),何组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张军涛的硕士 论文(2009,此外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宋瑞珊 2009 届硕士论文),无名组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 刘义峰的博士论文(2008),黄组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门艺的博士论文(2008),非王卜辞有吉林大 学古籍所蒋玉斌的博士论文(2006),等等。这些学位论文的主要贡献有如下几点:一是详细列出 各组(类)甲骨的数目和具体著录号码,这是过去甲骨分组断代专著未暇细做的,或有待修订和补 充的。也就是说,目前学者据字体判别甲骨所属组类,可以参考的学术资料已不局限于李学勤、彭 裕商教授所著《殷墟甲骨断代》、黄天树教授著《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杨郁彦博士著《甲骨文 合集分组分类总表》等专著和工具书。二是在甲骨字体分类领域做了更多的实践,这显然有助于 学界进一步检验,单纯以字体为标准进行甲骨分组、分期工作,是否可行、有效。三是在缀合、校重、 排谱、释文修订等甲骨整理的基础领域取得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特别在甲骨缀合方面贡献尤为突 出(每篇论文中少则数组,多至近百组)。故上述论文作者大多已成为活跃于近两年甲骨学界的中 坚力量和后起之秀。 说到甲骨分组分类的研究,有必要介绍李学勤教授对“两系说”的重要补充。他于 2008 年发 表的《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中国史研究》第 1 期)一文,发现无名组晚期卜辞所载征人方事件 可与黄组卜辞系联,由此提出村中南一系甲骨从師历间组、历组、无名组再到无名组晚期,与村北一 系并列发展。这一看法是李先生近年对两系说所作的一次较大的完善。 三、缀合、辨伪、校重和释文修订 上文已多次提及甲骨缀合工作愈来愈受学界重视,近两年该领域的成果亦层出不穷。这种可 喜局面的出现,既是前辈学者长期致力于此、孜孜以求的结果,又与新材料的不断披露有关,更受惠 于学界同行分组(类)合作、齐头并进的研究方式。 就新材料来说,《辑佚》甲骨缀合已有 20 组左右,对学界贡献较大,现举几例说明:如李学勤先 生缀《辑佚》690 加《合集》36182,增加一条研究商末“征人方”的难得史料;莫伯峰博士缀《辑佚》 561(中甲)加《花东》123,使该版花东 H3 龟腹甲恢复完壁;孙亚冰女士缀《辑佚》3 加《前》6. 11. 5, 发现龟腹甲攻治中在甲首形成半圆形或 V 形痕迹。《北大》甲骨缀合有近 10 组。《上博》甲骨缀合 亦有数组。新近出版的《朱孔阳》一书收有孙亚冰所缀三组,其中《殷拾》12. 5 加《合集》33246 加 《合集》33267(33246 + 33267 为周忠兵缀)一组卜四方受禾(年),学术价值颇高。《史语所购藏甲 骨集》近日出版後,蔡哲茂教授、林宏明博士、蒋玉斌博士迅速缀合 13 版,其中蔡缀(合补 867 + 史 购 116)+林缀合集合 14009 正使有“妇妌娩”的一版重要卜骨更加完整。 专家用力,新秀迭出,分工合作,也促使近年甲骨缀合领域一片繁荣。在曾毅公、严一萍两位先 生之后,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哲茂研究员在缀合方面成果最多,已发表 650 组左右,近两年来他仍主 要致力于史语所藏甲骨(《乙编》、《丙编》)的拼合工作,此外也留心日本所藏甲骨(东文研、《天 理》)及上述新著录甲骨材料中可缀合者,多有发现,且据新缀指出若干伪片。他培养的研究生宋 雅萍、张惟捷、黄庭颀、谢博霖等也在《乙编》缀合方面有不少成果,其中宋雅萍专长于龟背甲缀合, 所得近 30 组。任教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林宏明博士也是蔡先生的高足,其缀合成果在青年学 者中首屈一指,新著《醉古集》(“缀古”谐音)收 380 余组,此后又有《合集》《合补》新缀 91 组,共计 凡 470 多组左右。林博士在历组甲骨整理方面曾有较大贡献,其新缀也颇留意于甲骨文例(如指 出宾组骨首卜辞契刻顺序)及修订以往误释等方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黄天树教授一向重视缀合这项基础研究,所著《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 代》一书即附 22 组缀合,近两年亦不断有所发现。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甲骨形态学及缀合的重要 性,指导学生按分组(类)和甲骨形态系统缀合,培养出一批新秀,成果突出。如刘影缀合宾组、出 77 史学史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组卜辞达 77 组(她较重视骨面卜辞,成果以宾组为主,其中著名者为《合集》1 +《合补》657),李爱 辉缀合宾组卜辞 44 组(她较擅长骨首卜辞的拼合,所获多佳品),莫伯峰缀合无名、历组卜辞 57 组 (其中著名者为上述《辑佚》561 +《花东》123,他能据甲骨断痕缀合是其特点)。其他如方稚松(20 组左右)、李延彦(16 组)、齐航福(12 组)、何会(11 组)等人也取得较多成果。 吉林大学古籍所林澐、吴振武教授培养的甲骨学博士生亦多擅长缀合。如现任教于南开大学 中文系的蒋玉斌博士成果达 207 组,尤其在師组及子组、花东甲骨等非王卜辞方面多有发现。留校 执教的周忠兵博士成果有 99 组,他长于历组的缀合。留校执教的崎川隆博士精于辨析宾组字体分 类,在系统整理宾组卜辞的同时也缀合 10 余组。蒋玉斌与崎川隆均发现有的甲骨拓本不能简单拼 合,须经部分重叠后方可恢复完整,蒋玉斌称之为“补合”。(如蒋缀第 20 组,《合集》22086 +《合 集》22087 正反 +《合补》6884)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蕴智教授在甲骨学博士生培养中也强调甲骨缀合。如供职于河南大学的 门艺博士精于黄组甲骨拼合,有 106 组,颇有助于晚商征人方、祊祭等专题的研究。现在清华大学 做博士后工作的刘风华缀合历组卜辞亦有 30 余组。另外,张军涛缀合何组卜辞 20 组左右,张怡缀 合出组卜辞 5 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科研人员在阅读、整理材料过程中也有所得,如赵鹏 博士缀合 18 组(遥缀较多,重要者有《合集》1777《合集》10044 一组可反映骨边与骨面卜辞的关 系),孙亚冰女士缀合 11 组(重要者见上文介绍),刘义峰博士缀合无名组卜辞 10 余组,刘源缀合 3 组。 甲骨缀合成果需要及时向学界公布,以便同行复核、加缀、利用,并避免重复劳动,故近年来大 多率先发表在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网站(www. xianqin. org)上,在海内外学者的支持 下,该站自 2005 年以来已发表此类文章约 500 篇左右,成为学界了解甲骨缀合最新成果的首要窗 口。该站甲骨缀合成果凡涉及史语所、国图两个单位收藏者,均由蔡哲茂研究员、胡辉平先生代为 复核。 在甲骨学基础研究领域,辨伪、校重、释文修订等工作也较为重要。在甲骨辨伪方面,利用各种 著录书互校仍是较有效的手段,如台湾东海大学朱歧祥教授指出《辑佚》中的伪片,史语所蔡哲茂 研究员指出《北大》、《上博》、《山博》等书中的伪片,都借助这种办法。但民间所藏甲骨中,仅有一 二字者,真伪有时难以立判。 校重工作有助于研究甲骨流传、撛选完整清晰的材料,及著录时删除重片,故学者也投入了相 当的精力,相关成果可参考蔡哲茂研究员《甲骨缀合续编》所附的《〈合集〉、〈补编〉重片号码表》。 近两年,零散校重成果时有发表,如陈年福有教授《合集》《补编》校重 60 余组,齐航福先生有近 30 组。另,对于新著录书的校重则主要有章秀霞、郜丽梅博士对《北大》一书的复查,约得 100 余例。 甲骨释文修订对于专家及普通读者均有裨益,而利用甲骨实物校勘以往释文的工作就更有意 义,如台湾辅仁大学中文所张惟捷博士观察史语所收藏甲骨,绘制摹本,并考订张秉权先生《殷虚 文字丙编》614 组的释文,①对于无法亲眼目睹《丙编》卜甲的读者,就有很大的帮助。 胡辉平女士也利用已整理的 5000 片国图甲骨(有 1780 片收入《合集》)校勘《合集释文》,作 132 则校勘记。② 四、甲骨文字考释的突破和新成果 近年来,学者考释甲骨文字时,注重战国文字新材料(特别是楚简文字)的启示,强调对商周秦 87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① ② 张惟捷:《〈殷虚文字丙编〉校订稿》,http:∥www. xianqin. org / blog / archives /1496. html。 胡辉平:《国家图书馆藏甲骨与〈甲骨文合集释文〉之校勘》,《文献》2009 年第 1 期。 汉文字的发展规律做纵向、全面的考察,有意识地拿古书故训与考释成果进行互证,同时力求精细 辨析字形(乃至“构件”),取得了不少成果,并改释了若干字。 学者反思、突破旧说的典型例子,可举出对 ( )字再考释。此字于省吾先生旧释途,读为 屠,带入甲骨卜辞中,有一些解释不清之处,如“ 众人”、“ 子画”等,商王怎么会把垦田、征伐的 主力众人,及王子作为屠杀的对象呢?赵平安教授 2001 年发表文章,据战国楚系文字的“達”,改 释 为“達”,训为挞伐和致等义。① 2008 年,刘桓先生撰文指出卜辞中 字以 形最常见,从害从 止,即遏字,有遏止、到达、割等义。此说对字形的分析较赵说更进一步,令人耳目一新。② 朱凤瀚 先生也发现 以从害者居多,但读此字为会。③ 这样,通过仔细分析 字字形和相关卜辞内容,学 者进一步将此字改释为 ,比旧说更具说服力,有助于再探讨“众”、“子某”的身份等问题。 在与古书互证方面,李学勤教授撰文指出《尧典》、《皋陶谟》中的叹词“俞”也见于《合集》 10405(菁 3),可证《尧典》有古远的渊源。④ 他发表的《甲骨卜辞与〈尚书·盘庚〉》,⑤认为殷墟卜辞 “口”与“靈”的用法与《盘庚》篇相同,可证该篇确为“商书”,也反映了二重证据的旨趣。 另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在甲骨文字考释过程中,学者们日益重视考古材料的启示。陈剑教授 援引考古出土的玉戚器形来证明他释 、 为“戚”的观点,就是很好的例子。⑥最近,复旦大学出土 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发表徐宝贵教授《甲骨文“犁”字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收集了新石器 时代、商、周乃至汉代的犁的图像,作为释 为“犁”的佐证。⑦ 随后,北大中文系的刘洪涛先生发表 文章,也参考大洋洲遗址出土铜犁等材料,认为甲骨文“争”字所从 U 形象犁之形,提出该字是“耕” 的本字,其造字本意为犁耕。⑧ 徐、刘二说虽然是一家之言,但都利用考古材料作为重要证据,读起 来饶有兴味。 令人高兴的是,一些考古学者也积极利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重新审视商周古文物中蕴 含的历史信息。如岳洪彬博士、岳占伟博士合写的《殷墟的镞与甲骨金文中的“矢”和“射”字》一 文敏锐地指出殷墟出土锋刃簇、非锋刃簇(包括直杆尖头簇与平头簇)和相关甲骨、金文的对应关 系,从而获得对古人弋射活动的更多认识。⑨ 囿于本人的学识,这里仅能举一二例来说明近两年甲骨文考释研究的趋势,并非全面综述。需 要指出的是,甲骨文考释面对的是古远、复杂而晦涩的文本,其间有不少使人困惑的问题,故各种新 说应带入全部卜辞材料,看是否都能讲通,同时也有待于更多新材料的检验。 五、花东甲骨研究 近两年的甲骨学研究的热点,除上文提及的甲骨缀合以外,仍主要集中于花东甲骨方面。文字 97 史学史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赵平安:《“達”字两系说———兼释甲骨文所谓“途”和齐金文中所谓“造”字》,《中国文字》新廿七期,艺文印书馆 2001 年 版。 刘桓:《释甲骨文“、遏”》,《古文字研究》第 27 辑,中华书局,2008 年版。 台北史语所第二次“古文字与古代史”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 年 12 月。 李学勤:《〈尧典〉与甲骨卜辞的叹词“俞”》,《湖南大学学报》2008 年第 3 期。 载《甲骨文与殷商史》新 1 辑,线装书局 2008 年版。 陈剑:《说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二分,2007 年 6 月。 http:/ / www. guwenzi. com / srcshow. asp?src_id = 1125,2010 年 4 月 8 日。 http:/ / www. guwenzi. com / srcshow. asp?src_id = 1126,2010 年 4 月 9 日。 岳洪彬、岳占伟:《殷墟的镞与甲骨金文中的“矢”和“射”字》,《文物》2009 年第 8 期。 释读方面有多篇文章,如方稚松博士释 为“肇”,①何景成博士释 为“所”,②改释 为“索”(训 为“祈求”、“不祥”,或通“素”),③时兵博士释 为“厚”,④释 为“刊”⑤,笔者认为部分□字应读 为“祊”⑥等等。 学者对花东卜辞的时代仍有不同看法。赵鹏博士据花东卜辞与其他组卜辞中人名及相关事件 的系联,指出花东子组卜辞主要存在于武丁晚期,上限应该早到武丁中期偏晚,下限到武丁晚期稍 偏晚,持续约一、二十年间。⑦ 韩江苏博士则将花东卜辞“祖乙”视为小乙,并据“征南土”的记录, 将 H3 卜辞时代定在武丁早期向中期过渡阶段。⑧ 据花东卜辞探讨殷商礼制的文章较多,魏慈德博士《殷非王卜辞中所见商王记载》通过考察花 东和其他非王卜辞相关记载,认为非王卜辞主人均为臣属商王的贵族大臣,他们与商王之间已形成 一套主从的礼制。该文还讨论非王卜辞中“贾者”的身份、特殊祭祀对象和占问吉凶用语。沈建华 教授《卜辞中的建筑———公宫与馆》则据“公宫”、“皿宫”、“宫”及花东甲骨中“宫”(馆)的材料探 讨商代明堂制度。⑨ 章秀霞博士梳理殷墟花东卜辞中王、子、子的臣属之间的贡纳、征求与赏赐材 料,据此认为当时贡纳活动已形成礼制。瑏瑠 韩江苏博士认为殷墟花东卜辞 可释为侯,在此基础上 进行排谱,讨论商代“弹侯礼”。她还对有关“舞”、“学”的卜辞进行排谱,尝试恢复当时舞乐活动 的仪节。瑏瑡 花东卜辞中“丁”和“子”的身份问题,学者一向较为重视,笔者所撰两篇文章也涉及于此。《再 谈花东卜辞中的“□”》一文从历组卜辞中“即宗”、“即□(祊)”相对应的材料出发,通过分析花东 卜辞中“□”字出现的上下文及语意环境,指出有一部分□字当释读为“祊”,并非指商王武丁。《试 谈〈花东〉卜辞中的 》瑏瑢通过比较 与《说文》子字籀文 ,进一步论证 是“子”的另一种写法, 即花东卜辞占卜主体子。 自 2004 年以来,花东卜辞研究专著已出版多部,魏慈德《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研究》(台 湾古籍 2004)、姚萱《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的初步研究》(线装书局 2004)、韩江苏《殷墟花东 H3 卜辞主人“子”研究》(线装书局 2007)。这几本专著着重讨论了花东卜辞的时代、占卜主体 “子”的身份、“丁”的身份、卜辞排谱等问题,姚著在文字考释和释文修订上贡献较大。 2008 年,朱歧祥教授又出版一部新著,即《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论稿》(里仁书局),该书将作 者研究花东卜辞中“丁”、“子”、“妇好”身份事迹,语法文例,祭祀等问题的成果汇为一册,便于读 者了解朱歧祥教授近年研究花东卜辞的诸多成果。 六、殷商史研究 近年来,受到学界诸多关注、系统研究殷商史的著作当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研 08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瑏瑠 瑏瑡 瑏瑢 http:/ / www. guwenzi. com,2008 年 1 月 17 日。 何景成:《释花东卜辞的“所”》,《古文字研究》第 27 辑。 何景成:《释花东卜辞的“索”》,《中国历史文物》2008 年第 1 期。 http:/ / www. guwenzi. com,2008 年 1 月 15 日。 http:/ / www. guwenzi. com,2008 年 11 月 2 日。 刘源:《再谈花东卜辞中的□字》,《甲骨文与殷商史》新 1 辑。 赵鹏:《从花东子组卜辞中的人名看其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 6 集,商务印书馆 2010 年版。 韩江苏:《殷墟花东 H3 卜辞时代再探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 年第 4 期。 以上二文见《甲骨文与殷商史》新 1 辑。 章秀霞:《殷商后期的贡纳、征求与赏赐———以花东卜辞为例》,《中州学刊》2008 年第 5 期。 韩江苏:《从殷墟花东 H3 卜辞排谱看商代舞乐》,《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1 期。 “华语文与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台湾,玄奘大学编,2009 年 12 月。 究员主持的 11 卷本《商代史》。目前,该书的撰述工作已全部完成,将于年内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出版。此书的宗旨、研究思路、写作方法,详见宋镇豪《商代史著述的新进展》一文。① 在殷人先公研究方面,蔡哲茂研究员用力较多。他《说殷人的始祖———“ ”(契)》一文认为 隶定为 ,据卜辞中有“高夒”与“ ”共版的材料(《合补》10645),夒与 不是同一个祖先,由戛 与契音近可知, 即是殷人始祖契。② 在先王名号研究方面,常玉芝研究员和胡辉平女士在卜辞中“大示”问题研究有较大推进,③她 们都注意到“七大示”(《屯南》1015),指出大示并不限于六位直系先王(六大示)。常文还指出卜 辞中有“自上甲至于大示”的材料(《屯南》1114),说明上甲并不包括在大示之列,这的确是值得进 一步讨论的问题。 此外,金祥恒先生遗作《甲骨卜辞中殷先王上乙下乙考》认为“上乙”为大乙,“下乙”为祖乙。④ 在亲属制度方面,台湾中国文化大学赵林教授以文化人类学视角解读殷墟卜辞,并从宗庙、宗 族、姓氏等问题入手,探讨商周亲属制度的内涵及演变。他所著《殷契释亲》一书也将由上海古籍 出版社出版。 在鬼神崇拜方面,常玉芝研究员同意商人有鸟图腾崇拜的传统看法,她发表的一篇文章,⑤则 着重分析了甲骨文中包含鸟形的王亥之亥的字形,提出“玄鸟”为短尾有冠、黑而有赤色的鸟。 在礼制研究方面,郭旭东教授通过梳理有关“省”和“”的卜辞,探讨了商代的巡守礼。⑥ 他 还撰文讨论商代品立王后的制度。⑦ 在地理研究方面,孙亚冰先生受新见公簋铭文的启发,认为殷墟卜辞中“昜”即文献中的 “唐”,是晋国始封地。杨升南、马季凡《商人入蜀的道路》主张卜辞中的“蜀”即今三星堆文化遗 址,商人入蜀要翻越秦岭。(相关文章可参孙亚冰《商代的道路交通网络》)。⑧ 相关文章还有一 些,如沈建华教授从小臣墙牛肋骨刻辞入手探讨商周“密”、“须”地望及周边方国地理问题。⑨ 在商代国、族研究方面,董珊博士《试论殷墟卜辞之“周”为金文中的妘姓之琱》一文值得重视, 该文指出卜辞“周方”多见于武丁、祖庚时代之现象,与文献中古公亶父迁岐後其族始称“周”的记 载不同,故应是西周金文中所见的妘姓周族。瑏瑠 对于简单将卜辞中“周方”视为周人,并据以研究商 周关系的做法,其观点颇具启发性。 在历法方面,近来学者较关注卜辞所见“生月”问题,提出几种不同看法。郭丽华先生认为殷 卜辞中的“生几月”即几月,而非此月后的某月。瑏瑡 刘新民先生通过对相关卜辞材料中的干支作排 谱分析,撰文提出“生某月”可能指“闰某月”。瑏瑢 对于这些新说,蔡哲茂研究员撰写《卜辭生字再 探》,瑏瑣仍同意陈梦家先生发现的,“生月”指的是下一个月,“今生月”指的是即来的下一个月之说。 18 史学史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瑏瑠 瑏瑡 瑏瑢 瑏瑣 载《甲骨文与殷商史》新 1 辑。 蔡哲茂:《说殷人的始祖———“ ”(契)》,“高明教授百岁冥诞纪念学术研讨会”论文,台北政治大学,2008 年 10 月。 常玉芝:《卜辞大示所指再议》,《甲骨文与殷商史》新 1 辑;胡辉平:《殷卜辞中“大示”问题再研究》,《考古》2010 年第 3 期。 发表于《甲骨文与殷商史》新 1 辑。 常玉芝:《宗教起源与商人图腾崇拜再论》,《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1 期。 郭旭东:《从甲骨文字“省”、“”看商代的巡守礼》,《殷都学刊》2008 年第 4 期。 郭旭东:《殷墟卜辞所见商代品立王后制度考》,《文史哲》2009 年第 1 期。 均载《甲骨文与殷商史》新 1 辑。 沈建华:《从小臣墙刻辞谈殷代的西北地理及其有关问题》,《华学》第九、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版。 “凤鸣岐山———周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陕西岐山,2008 年 4 月。 郭丽华:《释甲骨文中的“生某月”》,《汉字文化》2008 年第 4 期。 刘新民:《甲骨卜辞中的“生某月”暨相关问题研究》,http:/ / www. gwz. fudan. edu. cn / SrcShow. asp?Src_ID = 1025。 蔡哲茂:《卜辞生字再探》,http:/ / www. gwz. fudan. edu. cn / SrcShow. asp?Src_ID = 1041。 对于卜辞中用以记日“今干支”和“今来干支”,孙亚冰先生也通过干支排谱的方法,在以前学 者研究基础上指出,“今来干支”与“今干支”相同(“今干支”省掉了“来”字),“今”是“今旬(或十 天)”的省称,“来”是来日的意思。 在气候研究方面,杨升南研究员《商时期的雨量》据卜辞中常见“求雨”的记载,及现代殷墟地 下水位上升的现象,提出商代华北有干旱缺水的年代。① 这个看法引起了学界对先秦气候研究方 法的讨论,蓝勇教授发表文章指出商代考古遗址涉及的地下水是潜水层,会随人类文化层的增减而 升降,不能作为衡量当时气候湿润或干旱的标尺。② 在经济史研究方面,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柿沼阳平博士发表《殷周時代にわける寶貝文化とそ の“記憶”》一文,③认为贝不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而是具有巫术的功能(生殖崇拜),商周王室通 过赐贝来加强与殷人贵族的联系。 七、工具书和专著 工具书在甲骨学研究过程中一向不可或缺。这两年来,最重要的新工具书是刘钊教授主编的 《新甲骨文编》(福建人民 2009)。该书与孙海波先生《甲骨文编》、金祥恒先生《续甲骨文编》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字头下所收之字均标出学者常用的《合集》、《补编》、《屯南》、《英藏》等著录书 的编号,且标明所属组类,使学者很容易复核字形,并了解字形演变情况。新编采用电脑制作字形, 较为准确,但以前二编采用摹写,对若干看不清字的笔画交待得更清楚,也包含有作者对字形的理 解,故新旧三编还可结合使用。林沄教授和周忠兵博士为《新甲骨文编》合写了一篇较详细的书 评,可参看。④ 刘钊教授目前正在搜集同行的建议,积极修订《新甲骨文编》,明年将出版修订本。 此外,台湾史语所李宗焜先生历时多年搜集,⑤即将摹写完成《甲骨文字编》一书。该书采用 《花东》、《辑佚》等最新著录书中的材料,堪称完备,值得期待。 其他几种最近出版的工具书也简介于下。孟世凯研究员《甲骨学辞典》在 1980 年《甲骨学小 词典》660 条的基础上扩充为 3182 条的规模,于 2009 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王辉研究员《古 文字通假字典》(中华书局 2008)是在《古文字通假释例》(艺文 1993)的基础上增补三分之一用例, 加注拼音、增设五角号码等检索,修订后出版。高明教授《古文字类编》1980 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经 涂白奎博士共同增补字例(包括同文异构例),单字由 3056 增至 5954,合文收 565,徽号文字收 411,2008 年改由上海古籍社出版。潘玉坤教授主编的《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第一册(一部至皮 部)2008 年也由上海人民社出版。 专题研究方面,除上文提及的朱歧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论稿》、赵林《殷契释亲》之外,常玉 芝《商代周祭制度》(增订本)于 2009 年由线装书局出版,该书利用寝孳方鼎、坂方鼎等新材料,完 善周祭祀谱,不仅反映了作者研究周祭的最新成果,且对考察商代晚期年代有重要参考价值。方稚 松《殷墟甲骨文五种记事刻辞研究》(线装书局 2009)是第一部全面研究五种记事刻辞的专著。彭 邦炯《甲骨文医学资料释文考辨与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是继《甲骨文农业资料释文考辨 与研究》出版后,作者的又一部对卜辞分类研究的著作,所收材料包括花东甲骨。此外,叶玉英《古 文字构形与上古音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一书也讨论到甲骨文的变形音化和双声符字。 28 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 ① ② ③ ④ ⑤ 杨升南:《商时期的雨量》,《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4 期。 蓝勇:《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兼对〈商时期的雨量〉一文商榷》,《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 3 期。 工藤元男、李成市编:《東アジア古代出土文字資料研究》,雄山閣 2009 年版,第 4—46 页。 林沄、周忠兵:《喜读〈新甲骨文编〉》,《首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暨纪念甲骨文发现 110 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 字博物馆馆刊》第 2 期),2009 年 11 月。 李宗焜先生博士学位论文即为《殷墟甲骨文字表》(北大 1995),若从彼时算起,作者在《甲骨文字编》的编纂上,已积十余 年之力。 通论方面,王宇信研究员将《甲骨学通论》增订,又收入数篇近作,撰成《中国甲骨学》一书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王蕴智《殷商甲骨文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0)分组介绍殷墟卜辞,加以 选释,并讨论了商代文字构形及商代占卜制度。 影印前人著作者有两本书,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8)据商承祚先生 1932 年在北平师范大学任教时所写讲义影印,此书不但按象形、指事、会意将文字归类举例,还据 卜辞考史,诠释商代社会的生产、政治、法律、思想等情况。吴其昌《殷虚书契解诂》(武汉大学出版 社 2008)是细密考释《前编》的著作,有不少创获,如考出商王名“雍己”,1934 年起由作者手写发表 于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三卷二、三、四号,四卷二、四号,五卷一、四号,六卷三号连载,现影印出 版,解决了不好寻觅的问题。 学术史方面,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原稿信札》(文物出版社 2008)刊出《考释》原稿及致王 国维的信札,可证所谓王国维著《考释》的误传不可信。叶正渤《叶玉森甲骨学论著整理与研究》 (线装书局 2008)对叶氏论著进行校读、整理,并评述其学术成就。 个人论文结集出版者较多。李学勤《文物中古文明》(商务印书馆 2008)收录 2004 年至 2006 年间发表的论文,其中甲骨学 15 篇,青铜器研究 27 篇,战国文字研究 6 篇。又《李学勤早期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8)将作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品结集出版;《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 出版社 2008)收录古文字学论文 11 篇;《钟柏生古文字论文自选集》(台北艺文 2008),收考释甲骨 文字论文 16 篇;刘桓《甲骨集史》(中华书局 2008),收考释甲骨、金文论文 35 篇,其中 21 篇为首次 发表;沈建华《初学集》(文物出版社 2008)分为殷代历史、文字考释与校记两部分,共收录 34 篇文 章。《姚孝遂古文字论文集》(中华书局 2010)、龙宇纯《丝竹轩小学论集》(中华书局 2010)二书也 收入作者考释甲骨文字的数篇文章。 以上择要对 2008、2009 年以来的甲骨学研究做一简单介绍,这段时间内甲骨缀合成果的层出 不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希望今后甲骨文字考释领域也能出现更多有说服力的新成果。以甲骨文 材料研究殷商历史的论著虽然不多,但宋镇豪先生主编的十一卷本《商代史》即将出版,值得期待。 此外,陈梦家先生《殷虚卜辞综述》问世已近半个多世纪,目前续写的条件业已具备,寄望学界能推 出一本《续殷虚卜辞综述》。 The Study of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in the Past Two Years Liu Yuan [Abstract]This paper is a review on 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study since 2008. In one word, OBI study has been flourishing these years. Archaeological work at the site of Zhougongmiao discovered 688 pieces of OBI which are dated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OBI materials have been realigned and published by public Museums,institutes and private owners. More and more scholars take part in the job of restoring the broken inscribed shells and bones,they have good jobs. There is a trend that study OBI materials by groups. Some scholars who are devoted to deciphering OBI characters have good results impressed us deeply. The 11 volume-book,The History of Shang Dynasty,will be published. And some important reference books were published. But,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better papers studying the Shang history via OBI materials. [Key words]th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BI study restoring the broken in scribed shells and bones the Shang Dynasty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责任编辑 易宁) 38 史学史研究 2010 年第 3 期
/
本文档为【近两年来的甲骨学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