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面向未来的枢纽机场航站楼_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

2012-11-13 22页 pdf 15MB 5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5807

暂无简介

举报
面向未来的枢纽机场航站楼_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 16 世界建筑 2008/08 面向未来的枢纽机场航站楼——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 PIVOTAL AIRPORT TERMINAL FOR THE FUTURE: THE INTRODUCTION OF BEIJING CAPITAL AIRPORT T3 TERMINAL 邵韦平/SHAO Weiping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8-07-07 1.构建东北亚最大的枢纽航空港 1.1 首都机场50年的发展史 经过建设者3年9个月的不懈努力, 2008年2月29 ...
面向未来的枢纽机场航站楼_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
16 世界建筑 2008/08 面向未来的枢纽机场航站楼——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 PIVOTAL AIRPORT TERMINAL FOR THE FUTURE: THE INTRODUCTION OF BEIJING CAPITAL AIRPORT T3 TERMINAL 邵韦平/SHAO Weiping 作者单位:北京市建筑研究院 收稿日期:2008-07-07 1.构建东北亚最大的枢纽航空港 1.1 首都机场50年的发展史 经过建设者3年9个月的不懈努力, 2008年2月29 日北京首都机场新航楼第一架到达航班终于正式停靠, 标志着新航站楼正式投入运行,首都机场这个中国最重 要的门户机场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本次机场扩建将 提升首都机场的枢纽功能,满足北京奥运需求,创造国 门新形象。这三大目标的实现将使其成为东北亚地区世 界一流的大型枢纽航空港。 首都国际机场是目前北京市用于航空运输的唯一 大型民用机场,也是中国最大的门户机场和民航运输网 中最重要的中心机场。首都机场从1958年建成,历经 35年,到1993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 000万人次。时 隔7年,2000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2 000万人次,在世 界排名中居第38位。4年以后,2004年旅客年吞吐量 达到3 000万人次。2005年旅客年吞吐量达到4 000万 人次,2006年达到4 865万人次,在世界机场排名中居 第9位。2007年则超过5 200万人次。经过50多年的建 设,现正在运行的航站楼有两座,分别是1980年启用的 T1航站楼和1999年10月启用的T2航站楼。首都机场目 前年旅客吞吐量已占全国1/4,起降飞机架次占全国近 1/3,已成为亚洲最繁忙的空港,跻身世界十大机场。 1.2 枢纽机场的建设目标 基于中枢辐射航线结构的枢纽机场,是现代国际化 空港发展的重要模式。首都机场在建设枢纽机场方面具 有丰富的资源和先天的地理优势,在国际航线上由于北 京的位置偏北,除在东南亚各国迁往北美的北极航线和 北太平洋航线的必经之路上;同样在国内航线上,与其 他大机场相比,地处华北腹地的北京,是东北与我国西 部、南部来往的必经之地,也具有相对的优势;另外,北 京的首都地位和历史文化名城,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 客源。亚太地区枢纽机场的竞争中,北京首都机场既存 在巨大的航空市场空间,又面临周边国家中心机场的竞 争压力。枢纽功能的提升成为首都机场最紧迫任务。在 这样的竞争背景下,首都机场根据中国民航发展战略, 实施国际枢纽机场建设计划,构建东北亚最大的国际、 国内综合型枢纽机场是本次扩建的重要目标。 1.3 航站区扩建规划 经过了50年的建设,现有航站区建设达到饱和。本 次扩建必须考虑开辟新的航站区来建设新的飞行区、航 站楼以及其他配套设施。根据机场周边环境条件,考虑 到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关系,以及土地拆迁代价,经过多 方规划论证,最终选择了从现有航站区向东发展的东扩 方案,即将新的航站区建在现有东跑道的东面,计划在 新航站区建设第3条飞行跑道和新的飞行区服务、 航站楼和陆侧配套设施,同时在第3条跑道以东预留了 第4条跑道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首都机场东扩方案。受 用地条件限制,新建的第3条机场跑道只能被布置在距 现有东跑道以东1 525m的范围内,如果再扩大这个间 距,有可能造成飞行区与城市主干道(东六环路)的冲 突。而1 525m的跑道间距是允许建设航站楼必要的最小 间距,它也成为制约新航站楼总体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实施方案与设计团队的产生 在首都机场本次的庞大扩建工程中,T3航站楼的 建设成为其中最关键的任务。为了实现目标,机场扩建 当局分别就机场扩建规划和新航站楼在全球范围内进行 了国际方案征集。由荷兰的Naco 公司、英国的福斯特 及合伙人公司和Arup公司组成联合体提供的航站楼方 摘要:为应对中国高速发展的航空市场需求及迎接2008年奥 运会,构建东北亚最大的综合型枢纽机场,北京启动了新航 站楼计划。由著名的福斯特公司主笔创意,北京市建筑设计 研究院协同完成的新航站楼设计是同类建筑的经典之作,体 现了当今枢纽机场航站楼发展中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它强调 以人为本和生态节能理念,通过诗意与理性并存的设计手法 构筑了一个面向未来的世界级枢纽机场航站楼。 Abstract: Beijing starts the new terminal pla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China’s highly developing aviation market, to get ready for the 2008 Olympics and to construct the biggest integrative pivotal airport in North-east Asia.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new terminal, created by the famous FOSTER Company and collaboratively completed by BIAD, is a classic among its counterparts, and expresses the most advanced design idea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votal airport terminal nowadays. It emphasizes the idea of “people oriention”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constructes a world-class pivotal airport terminal for the future by a design method both poetic and rational. 关键词:T3,航站楼,枢纽机场,建筑设计 Key words: T3, Terminal, Pivotal airport, Architectural design 1 1 区位分析图 2 场坪外景(摄影:傅兴) 17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2 18 世界建筑 2008/08 案,赢得竞赛并在深化修改后予以实施。组成这个投标 的设计联合体的3家公司都是在机场建设方面最优秀的 专业咨询机构。特别是福斯特公司在建筑设计方面出色 的创意,为T3航站楼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在首都机场航站楼设计方面具有明显的专业优 势,因此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本土建筑设计团 队,受业主和外方团队邀请,共同参与了招标方案之后 各项设计深化工作。在过去的4年里与外方设计团队进 行了密切合作,通过合作使中方的设计师得到许多有益 的启示。在 T3航站楼设计中采用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 法,对于正在向国际水准迈进的本土设计师具有很好的 借鉴作用。 2.T3航站楼的规划设计 T3航站楼在中国航空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它将是中国第一个建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枢纽机场航站 楼,从旅客吞吐量和枢纽功能上都实现了跨越性的发 展。T3航站楼中涵盖了当今航空领域最先进的技术和理 念。在一定程度上它代了世界枢纽航站楼未来的发展 方向。 2.1 总体规划和建筑布局 平行的飞机跑道之间1 525m的距离催生出现有航 站楼的总体方案和空侧布局。由于在南北进深方面有较 大的发展空间,及根据机场进场路条件,新的 T3航站 楼沿线性发展成为最合理的方案。为了避免线性布局对 空侧飞机调配的影响,新航站楼由南到北被分成3座建 筑,从而有条件布置东西水平滑行道,保证航站楼两侧 有顺畅的空侧联络条件。为了使航站主楼和卫星候机楼 之间,旅客转换的方便快捷,在国内航站楼内首次采用 了自动旅客捷运系统(APM)。这一系统还为T2航站楼 提供服务,新老航站楼的旅客在未来也可以通过这一系 统进行空侧驳接。 为了满足有限的场地条件,线性布置的航站楼由两 个相对的 Y形平面和1个一字形的体量构成。Y形的总 图布局源于这种平面可以在有限的宽度中提供较长的飞 机停靠界面。这种向心式的布局,具有紧凑均衡的效果, 旅客在中央区办完手续后到达各个候机区的距离是相近 的。Y形的布局与楼前陆侧道路交通轨迹相适应:灯泡 线性的高架道路与航站楼陆侧月牙形的平面有机结合形 成一个流畅的陆侧交通体系。 T3航站楼陆侧交通系统规划的原则是:构成一个 简洁顺畅的道路系统,各种车辆各行其道,不同区域道 路之间良好连接。结合航站楼规划和楼前景观设计,陆 侧进出航站楼主路由一个灯泡线性构成,这种流畅的线 型具有优雅的形式美,同时它与 T3主楼Y形十分吻合, 便于交通组织。主路围合的站前区被规划为具有一个 15hm2绿色景观平台的交通中心,在平台之上布置了机 场轻轨专线车站的高架站台,在站台上空是一个具有优 雅曲线的透明玻璃罩篷,构成 了T3航站楼前独特的景 观。 2.2 建筑形态和空间设计 新航站楼在建筑形式和空间处理中既充满感人的艺 术因素,又具备理性的逻辑概念,是诗意和理性的完美 融合。为了营造戏剧化气氛,建筑在外形处理上采用一 个具有空气动力学曲线特征的三维屋面,将3座分离的 建筑分别覆盖,并深深地悬挑出外幕墙,特别是在陆侧 车道边上空,悬挑达50m之多,超尺度的挑檐既有遮挡 风雨和防晒的作用,又制造了一种令人难忘的出行体 验。 在航站楼内部,连续的曲线屋面将不同楼层的建筑 整合在一起。整个屋面系统被约36m间距的钢柱支撑, 除此之外再无多余的构件和管线与天花连接,巨大的空 间中没有一面隔断是通高的,如同一个巨大的殿堂,整 个建筑从地面到拱顶成为一个连续的空间。 为了体现枢纽航站楼空间简洁、通透的效果,在屋 面挑檐之下采用连续不断的玻璃幕墙,绵延数公里的玻 璃幕墙强化了建筑的通透和开放的效果。透过玻璃人们 可以全景地看到外部的飞机动态和自然景色,从而放松 出行的紧张。 在结构布置上,根据航站楼的Y形构型特征,自然 衍生出了正三角形的主体结构支撑柱网,完美地覆盖了 航站楼的所有范围。柱网分成两个层次:支撑屋面的钢 管柱柱网正三角形矢高36m,柱距41.569m;支撑楼层 3 4 3 APM流程图 4 机场总平面(卫星照片) T2 GTC T3A T3C T3BHT3BL T3D 19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5 5 模型 20 世界建筑 2008/08 板的混凝土柱在屋面钢管柱大柱网内均分三等分,柱网 正三角形矢高12m,柱距13.856m。 沿航站楼周边的屋面支撑钢管柱均设置在室外,采 用梭形柱。位于T3A南侧以及T3A-T3C-T3B旅客捷运通 道两侧等朝向陆侧区域的航站楼周边钢管柱垂直设置; 其余朝向空侧区域的钢管柱外倾14.5°设置,配合外倾 的玻璃幕墙和屋面挑檐,赋予航站楼以优美的动态。建 筑内部的钢管柱均采用锥形柱,生根于楼内不同标高的 楼层板之上。收分处理的钢管柱虽然增加了加工的难 度,但符合结构受力原理,同时更有助于减弱大尺寸结 构构件的粗笨感觉、形成屋面轻盈漂浮的视觉效果。 2.3 人性化的枢纽流程 T3航站楼在总体功能布局上,将T3A航站主楼及 国内航站楼置于前端,将T3C和T3B国际航站楼置于后 端,其基本的考虑是国内旅客为短途旅行,相对于国际 旅客更需要快速进出机场的条件,其进出港最短连接时 间标准也较国际旅客更短。而国际旅客由于进出港手续 相对复杂且多为长途旅客,故更可以接受较长时间、距 离的航站楼内流程。 在国内、国际旅客进出港和基本流程的规划上, T3A和T3B/T3C采用了完全不同却又符合逻辑的布局方 式,即:T3A国内航站楼采用了出港旅客在3层、到港 旅客在2层的布局方式;而T3B、T3C国际航站楼则与 之相反,出港旅客在2层、到港旅客在3层。这样的布 局是将出港办票厅、到港行李厅、国内、国际主要出发、 到达层以及连接它们的APM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 充分利用了APM的机动性,将车站分别设在了T3A和 T3B 的2层,将一部分通常由旅客完成的楼层转换成为 了由车辆完成。该布局国内到港旅客为平层流程,国内 6 7 8 6 剖面填色 7 屋顶色彩 8 屋面结构定位放样曲线 21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9 9 T3A首层平面 22 世界建筑 2008/08 10 10 T3A二层平面 23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11 12 11 T3A三层平面 12 T3纵向立、剖面组合 24 世界建筑 2008/08 出港和国际进出港仅有一次楼层转换且为较为方便的下 行。同时,T3B国际进港旅客通道采用上夹层的方式,还 可以使国际旅客一下飞机即可感受到航站楼通畅的整体 空间效果,寄此给与旅客进入中国时美好的第一印象。 T3航站楼设计中通过简洁明了的建筑空间规划使 人们很容易获得方向感,并通过有条理的功能秩序安 排,加强了这种感觉。为了避免旅客使用机场时的紧张 和疲惫,对流线进行了清晰地组织。这些人性化的设计, 保证了T3航站楼可以成为同类建筑的典范。 为了减少对标识系统和彩色符号牌的依赖。在T3 航站楼设计中一直在努力追求有计划的简单化理念。旅 客在重要的公共空间都可以看到主屋面的天花和楼外的 飞机与跑道,并通过同方向的天花隔栅与颜色,轻松地 辨识前进的方向。 2.4 创新的建筑语言和绿色节能理念 在T3设计中各系统采用了大量具有创新意义的设 计概念和技术措施,来表现新航站楼独特和绿色节能的 建筑效果。 2.4.1 悬挂式幕墙 为避免传统外墙过多的竖向构件造成对旅客视线的 遮挡,该系统取消了每一榀玻璃单元的竖向支撑,而是 将它缩小为1根可以隐藏在玻璃板缝内的钢索,这个钢 索悬挂并隐藏在钢屋架内更大跨度的钢梁上。具有水平 承重和遮阳双重效果的水平构件固定在悬挂钢索之上, 最后,通透的玻璃坐落在水平结构遮阳板上,这样,一 个全新概念的外幕墙体系就实现了。 T3航站楼外幕墙设计十分流畅和大气,它不但具 有动人的建筑美学意义,也体现了绿色节能理念。外幕 墙设计吸取了以往同类工程的经验,创造性地采用了 “悬挂幕墙体系”,从而达到比以往的项目更加通透、更 赋艺术表现力的效果。其做法就是将水平结构构件与外 遮阳功能结合在一起,以减少阳光、辐射对室内能耗的 影响。另外,建筑四周巨大的挑檐,也大大降低了由于 太阳辐射造成的能耗浪费。 2.4.2 屋面体系及采光天窗 屋面采用统一模式,从视觉上和几何结构上将航站 13 13 T3B功能分区 25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楼的所有设计统一起来。同样,对于从北京出发和到达 的人们来说,巨大的屋顶从场前车道的位置看上去就像 一个放眼世界的神圣大门。而从最佳航空动力学设计的 角度,使整个屋面系统附和着一种流动的动态,充满活 力。航站楼屋面为一连续的双曲面,其高度和结构厚度 需满足建筑室内空间高度、形式和结构设计的要求。屋 面基本定位原则具备直观的可描述性,以便于建筑空间 高度及形式的控制,同时应可通过数学模型精确定义, 实现结构的准确定位,保证结构模型的唯一性和可重复 性。 T3航站楼东南朝向的三棱锥体屋顶天窗,直接将 自然光引入楼内的公共区域,构成了最赋有个性的建筑 语言。 早晨,人们在办票大厅可以享受到直射的阳光, 而在中午,阳光还可以通过遮蔽装置被反射和扩散到大 厅,在炎热的下午,过多的太阳光可以被全部隔断。这 些天窗不论位置在哪里,它们的朝向都是一致的。两个 装有玻璃的立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对准东南方向,以最大 程度地控制能量消耗。 2.4.3 天花布置方案 为了使天花变得更加纯净、轻盈和赋有表现力,在 T3的主屋面下的所有空间,除36m间距带收分立柱和 四周的外幕墙,就再没有任何多余的垂直构件和管线与 天花连接。在天花上除了设置营造气氛的灯光照明,几 乎没有任何影响视觉效果的部件,就连必要的检修道也 与灯具固定架组合在一起,成为屋顶结构中心的一个装 饰构件。 为了实现这一效果,所有为功能服务的机电设备都 按垂直方向布置,形成具有创新意义的机电综合竖井, 不同类型的设备管线集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最高效的节 省空间的目的。这些竖井结束在最高层楼面以上几米 处,并不与天花有任何接触,这种具有现代工业美学概 念的“罗盘箱”极大地缩减了机电设备对建筑空间的干 扰,创造了全新的室内效果。 2.4.4 高难度的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通过展示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天然特性, 赋予建筑物独特的个性,沉稳而不张扬。T3航站楼工程 14 14 T3B功能分区 26 世界建筑 2008/08 15 16 15 T3总图 16 T3A二层迎客大厅 27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17 18 17 T3C二层平面 18 T3C三层平面 28 世界建筑 2008/08 19 20 21 19 APM庭院剖面 20.21 幕墙详图 29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22 23 24 25 22 天花详图 23 屋面详图 24 幕墙详图 25 屋面详图 30 世界建筑 2008/08 中为了体现这种理念,在所有旅客到达区域混凝土结构 的空间都采用清水混凝土处理方法,在设计阶段,建筑 师全面控制建筑的结构外观。所有结构构件的设计均需 同时满足结构安全和建筑美学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 的,所有主梁、次梁的高度被定为一致,次梁的布置也 是按建筑的模数考虑,板梁断面均采用弧形转角,梁侧 与水平面呈15°角。弧形转角的设计令坚硬的钢筋混凝 土变得更加柔和,使人产生亲近感。清水混凝土的方案 除了给建筑带来独特的空间感受,更重要的是确保建筑 的室内净高,并减少了二次装修带来的工期和成本的压 力。 2.5 地域特色的表达 受全球化经济的影响、建筑文化上的趋同,机场建 筑表现出清一色的国际化倾向。对于担当不同文化、不 同传统代言人角色的国际航站楼建筑,形式、风格绝大 多数是被设计师用精致的“高技术”设计语言来表达,相 对于地域性往往更追求建筑的现代性。 而在T3项目中,建筑师试图将地域特色融合到机 场建筑的现代性中,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又将一些具 有地域特色的因素加入到机场建筑里。设计中没有选用 中国传统建筑语言和材料,而是选用了中国北京的传统 色彩“装饰”建筑,从而获得一种与地区特色接轨的印 象。在T3恢宏的主屋面天花中,将这些代表传统和自然 的色彩融入进来,使人联想到故宫的城墙和屋顶,以及 民间春联和灯笼。 整个室内的主屋面底板、钢结构网架及构件由红到 金黄的过渡色彩装饰。红色从航站楼的南端巨大的挑檐 开始,经过中央直廊到T3B最北端逐渐过渡到橙色和金 黄色,形成一条绵延3km的色彩长龙。在东西方向,T3A 是由中央的红色过渡到东西两侧的金黄色,而T3B反 之。它产生了一种类似于双向复色退晕渲染的效果。 为了避免过于鲜艳的颜色产生负面效果,整个彩色 屋盖下铺设了一层开放的白色隔栅吊顶,这样50%的覆 盖率具有单一方向的开放吊顶,巧妙地把浓烈和宁静这 两个相冲突的效果结合在一起。为加强色彩的效果,支 撑幕墙的鱼腹桁架也被赋予与屋面相同色彩。 如此大胆地使用鲜艳色彩适用在同类建筑中是不多 见的,它使得T3航站楼可以摆脱以往令航空旅行失去生 气的中性色调。 3.T3航站楼成功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 T3航站楼在短短的3年9个月完成了超百万平米的 建筑工程量,成为世界上一次建成的最大的单体航站 楼。它是世界上建设周期最短的枢纽航站楼。比香港赤 角机场和韩国仁川机场的建设周期有了较大的压缩。 T3的主创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先生 曾经感叹地说,首都机场用了英国希思罗机场1/10的 时间建成了同样规模的航站楼。它的启用得到了社会 的广泛好评,是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它首先应归功于 全体建设者共同的努力。同时我们认为T3航站楼的建 筑设计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福斯特 公司设计团队的高水平设计为T3航站楼的成功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他们在合作设计中表现出的高超设计能 力和高效设计运行方式,给中方的设计团队留下深刻 的印象。 3.1 高效的设计管理和协同工作模式 T3航站楼取得今天这样的效果,除了有一个完美 的概念设计外,还来自于设计过程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如果没有一套严密的设计管理措施是不可能实现高质量 的设计成果的。这套设计管理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我们 参照外方做法同步开始采用全面协同工作模式。这在工 程设计的质量和效率控制上产生了飞跃性的进步。 协同工作是基于网络技术,建立一个数据共享的工 作平台,让设计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分工遵循统一的设 计规则和制图标准。形成设计数据交换的统一语言环 26 模型全景 31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境,实现所有设计数据的唯一性,杜绝反复修改设计数 据而产生的错误。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完成度。T3航 站楼由于其巨大的体量,平面和立面都是由几十张A0图 组成,因为有协同工作模式,不同区域的设计内容是在 同一个工作界面上完成的,不需要在出图时进行无谓的 衔接修正,大大提高了出图效率和准确性。 3.2 高完成度与精确设计 福斯特方面对建筑产品高质量的态度和保证方法, 给中方的建筑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用一种手工设计 和制作的态度对建筑产品高品质精雕细琢、一丝不苟。 在实践中,常常和工程生产中的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对 生产工艺的内容、细节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保证设计精 美和与众不同。 T3航站楼达到的设计深度是前所未有的,高完成 度是全方位的,包括设计团队内部的系统化分工,以及 寻求建筑外围专业的技术支持。在T3航站楼设计中每一 个环节都有高水平的团队的咨询支持,这保证了建筑各 分项系统的质量和效果。除了对图纸研究外,还要大量 地研究模型、看实样,在T3作了大量的模型和样板来推 敲细节,把握尺度。这是一个对建筑效果和质量控制十 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3.3 模数化控制 为使建筑适应大规模而高速度的加工建造,为最终 达到完整统一的建筑效果,在设计中建立了一套完整的 网格模数体系,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设计规则,它保证了 所有的深化设计工作都有章可循。网格可分为:外墙分 格网格(CG)、平面布局网格(PG)、内墙面分格网格 (ICG)、卫生间平面网格(TG)等多种类型。这种现代 模数体系是根据每个建筑特定的条件确定的,其确立的 出发点是建筑的装修完成面。这种模数体系除了具有提 26 32 世界建筑 2008/08 高建造效率、便于产品协调等作用外,更重要的功能是 控制建筑各个可视表面的比例尺度关系,即通过模数建 立一种秩序,使室内空间以及室外空间所包围的所有表 面都纳入这种秩序中,并通过这种秩序在视觉上产生美 学意义。 3.4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不断地尝试各种可能性,建 筑的品质会得到越来越高的提升,建筑的形式也会变得 越来越丰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新生产机器的灵活性支 持了T3航站楼的建筑设计的创新。创造超越人脑想像力 的设计成果,T3航站楼的屋盖和轻轨车站的罩篷都是这 方面的成果。 数字技术新发展是辅助设计中的参数变量模型技 术。它在航空航天和汽车工业中早就有所应用,被用来 设计一些复杂的曲线形式。在这个技术中,设计者可以 通过修改平面、立面、剖面关系甚至体量关系的参数来 迅速地产生全新的设计版本。这个过程类似于一个电子 数据表储存了大量的不同的特性参数,这些参 数之间建立了类似于数学公式的关系,模型中的任何一 个元素都可以被修改、改变这些参数,设计结果就会发 生很大的变化。这样,参数变量模型就成了一个“活”的 模型——非常灵敏地反映着变化——提供了很高的适应 性,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 4.结语 T3航站楼的设计达到了国内建筑设计专业领域内 前所未有的深度,因此它保证了工程各环节都在设计的 有效控制之下完成。但是,在回顾以往4年走过的设计 历程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有一些原本十分有价值的构 想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没有实现,但这并不影响它技术 精美、优雅大气的总体效果。T3航站楼是当代建筑设计 高水准的代表之一。由于T3航站楼工程的机会,我们与 航站楼方面进行了深入配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顶级的 建筑设计公司的团队素质、运作模式,以及利用当今最 前沿的技术为设计服务和追求品质的建筑风格。T3航站 楼对正在国际化的国内建筑设计与质量控制将产生深远 的影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 27 T3A四层俯视APM站台(摄影:傅兴) 33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27 34 世界建筑 2008/08 28 登机桥外景 29 室外立面(夜景) 30 T3A二层候机区 (28-30摄影:傅兴) 28 29 35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30 36 世界建筑 2008/08 32 33 31 T3A四层出发车道边夜景 32 T3A二层行李提取大厅 33 交通中心(GTC)大厅 37新北京交通建筑/NEW BEIJING TRAFFIC BUILDING 31 34 35 34 T3B二层联检通道 35 T3A四层值机大厅 (31-35摄影:傅兴)
/
本文档为【面向未来的枢纽机场航站楼_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