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3中医学习

3中医学习

2012-11-02 50页 doc 997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3中医学习 道、法、术、器是成功与失败的最基本元素。器就是物体,有形的物质。术就是人的能力、技术水平。法就是选择优点和放弃缺点的取舍承载物体之好坏准则。道就是行动的方向,千万不要做南辕北撤的背运行为——背道而驰是永远不成功。医道是指治病的本领和治病的品德。医法是指行医多年的心得、取舍经验(一胆量二力度三功夫)。医术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医治方法,医疗技术。医器是指病人的体质和病人的对治疗的信心孰大孰小以及医疗器械与医药的质量!!    五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庞大复杂的道术(秦汉前称方术、如以西方说法也就是所谓巫术)系...
3中医学习
道、法、术、器是成功与失败的最基本元素。器就是物体,有形的物质。术就是人的能力、技术水平。法就是选择优点和放弃缺点的取舍承载物体之好坏准则。道就是行动的方向,千万不要做南辕北撤的背运行为——背道而驰是永远不成功。医道是指治病的本领和治病的品德。医法是指行医多年的心得、取舍经验(一胆量二力度三功夫)。医术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医治方法,医疗技术。医器是指病人的体质和病人的对治疗的信心孰大孰小以及医疗器械与医药的质量!!    五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庞大复杂的道术(秦汉前称方术、如以西方说法也就是所谓巫术)系统的最主要的分类,一般认为包括山(仙)、医、命、卜、相五类。五术的(山、医、命、相、卜)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易经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阴阳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如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当一个人立志想学习中医文化,不但可以掌握医术而且可以养生,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应该从何学起呢?我的回答内容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学习,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包括学习儒、释、道三家为主。其中,关于道家文化更加能够体现中医的核心文化,毕竟中医的知识、中医提出的诊治概念都跟道家文化有联系,另外,还跟《易经》这本有深厚渊源。比如,中医提出阴阳的概念就是来自《易经》里面的知识点。     为什么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提出中华五术山医命相卜呢?是因为学习中医就必须了解一下五术的重要性,五术本来是《易经》应用于社会之中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五大学问,是《易经》用于实践的延伸学科,学习中医就不得不学习其他的四术:山术、命术、相术、卜术。另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山医命相卜这五门学问既是一个大整体,同时也可以各自独立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或合或分的认识思想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医诊治当中”。第二个值得留意之处是,山术掌握了就有资格学习中医,医术掌握了就有资格学习命术,命术掌握了就可以学习相术,相术掌握了就可以学习卜术;所以,山医命相卜的排列顺序就是按学习条件的排列,这样的排列体现逻辑递进关系,层层推进,条理分明!因为通过山术可以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这样再学习医术就水到渠成、易如反掌,犹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当掌握了医术就可以知道性命的延长和缩短的因素并且注意那些能够做到养生长寿的细节,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养成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饮食、起居、作息都谨慎处理!    学习中医的方法、途径有成千上万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天人合一。天就是指大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人就是人类、个人的生活规律。天人合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当人还没有患病之前就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第二层意思,当人患病之后,去找医生帮忙看疾病,这个时候,就必须听从医生的嘱咐,不但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医生的治疗,而且要改正无规律的生活当中那些不良地习惯,防止疾病重复发作、该忌口的食物就尽量不要接触、该远离的生活环境就尽量想办法离开、该保持良好的情绪于每一天当中就必须做到。     学习中医跟学习《数学》、《孙子兵法》、《易经》、《语文》等知识一样,都是有基础知识。 《数学》的最基础知识就是1、2、3、4、5、6、7、8、9、0这十个基本符号; 《孙子兵法》的最基础知识就是道、天、地、将、法; 《易经》的最基础知识就是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 《语文》的最基础知识就是形、音、意。 而中医的最基础知识就是:人患病的时候所出现的正气、邪气;人没有患病之前的时候,人与大自然界的感应是良性还是恶性。   人生活在地球上面就难免遇到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正常情况下,六气组成大自然。人体亦有六气。若六气过剩,而现出对人体有害的一面,即为六邪,简称:邪气。与邪气抗衡之气叫正气。   有人会发问,正气是怎么样的东西?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上述的基础知识那样,1是怎么样的东西?道是怎么样的东西?太极是怎么样的东西?正气是中医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一个东西。换句话说,将概念应用到诊治当中,就像把《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道理一样,比如,在掌握了加减乘除这些运算法则之后,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的法则而运算1、2、3、4、5、6、7、8、9、0,不管是个位数的运算还是十位数的运算以及十位以上的位数都可以通过这个法则而运算,甚至开方(根方)、乘方、分数的运算也没有离开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同样道理,中医的诊治法则包括各种辨证依据,最核心的依据就是八纲辨证,不管是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或者是气血津液辨证或者是卫气营血辨证或者是三焦辨证都没有离开八纲辨证的。所以,通俗地说,加减乘除是《数学》计算的四种运算法则,而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治的八种“运算”法则。而经络、气血津液、脏腑这些概念就像《数学》的开方、乘方、分数、代数这些概念那样可以通过运算法则而进行运算。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概念都可以通过八纲而进行辨证,从而达到诊治目的。   说到这里,我想借用中国象棋的知识来描述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概念。中国象棋分为红棋和黑棋两方,双方棋子加起来才一共三十二只。象棋根据车、马、炮、相、仕、帅、兵这七种棋而构成;而中医对人体的结构由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元素进行构成。这七种象棋除了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还在棋的功能方面也体现差异性,根据棋子的走法和吃法则可以把这七种棋大概划分成攻守两大类型,车、马、炮为攻击类型,相、仕、帅、兵为保守类型。同样道理,构成人体的各元素也有各自的功能,从脏腑立场看,脏负责藏而不泻、腑负责泻而不藏,如果五脏的其中一脏或者多脏出现藏的功能衰弱,甚至丢失就引起该脏的病变,或者传变到其他脏腑。同理,假若六腑的其中一腑或者多腑出现藏而不泻的情况,就腑发生病变。另外,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和经络联系脏腑的关系而推算某一脏腑的传导情况以及传导时间,严重地,甚至可以推算出某病者的死亡时间!比如,大肠出现病变,那么,肺脏和足阳明胃经都必须考虑在内,因为肺脏与大肠腑是里表关系,而胃与大肠的联系则源自《经络》学说的太阳经络的关系。然而,判断大肠这个病位(出现疾病)的依据来自望、闻、问、切这四诊的信息收集中而且综合四诊的信息去考虑之后得出的结果(大肠病了)。四诊的对象就是脏腑所联系的五窍、五华、五志、五液、五声、五脉、五味。而兼顾一起来综合判断。五窍、五华、五液是望诊的范畴;五声是闻诊的范畴;五色、五志是问诊的范畴;五脉是切诊的范畴。     辨证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类: 八纲辨证: 阴证候、阳证候、表证候、里证候、寒证候、热证候(热极生风证)、虚证候、实证候;亡阳证(最严重的阳虚证)、亡阴证(最严重的阴虚证)。 证候的相兼、证候的转化、证候的错杂、证候的真假; 病因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证等六淫证和疫疠证; 七情证候; 饮食所伤证、劳逸所伤证、房室所伤证; 气血津液辨证: 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肺气上逆致胃失和降、肝气失调)、气闭证(阻塞脉络); 血虚证、血瘀证(外伤或血脉瘀滞)、血热证(热伤血络证)、血寒证(血虚寒厥证);血脱证(突发大量出血或长期失血); 气虚血瘀证(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血瘀的证候);气滞血瘀证(肝先有气滞后有血瘀的证候);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大出血);气血两虚证(包括心脾气血亏虚证与肾精不足证); 津液不足证、水液停聚证;痰证包括痰蒙心窍证、痰火扰神证、痰热壅肺证(邪热壅肺)、痰(浊)湿阻肺证、寒痰壅肺证、胆郁痰扰证;饮证包括食滞胃脘证、饮停胸肋证、寒饮停肺证、肾虚水泛证;大肠液亏证。 脏腑辨证: 肝气郁结证(气滞证的范畴)、肝火上炎证、肝血虚、肝阴虚证、寒凝肝脉证、寒滞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胆郁痰扰证、肝肾阴液亏损包括肝阳上亢证和肝阳化风证;血虚生风证(肝风内动)——肝风内动;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阳气虚脱、各脏器均虚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心火下移小肠证、痰迷心窍证、痰火扰心证、小肠实热证、心脉痹阻证——气血运行不畅证(气血阻心证与寒痰阻心证)。 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中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气虚失血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阴虚证、食滞胃脘证、胃寒证、胃热证; 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风寒犯肺证、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肺热炽盛证、燥邪犯肺证、燥邪伤肺证(包括温燥和寒燥两类型)、痰湿阻肺证、大肠湿热证、肠热腑实证、大肠液亏证、肠虚滑泄证; 肾气不固(即肾气虚)、肾气不纳(肺肾气虚证)、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膀胱湿热证; 心肺气虚、肝郁脾虚、心肾不交(肾阴亏损致心火独亢证)、心肾阳虚、心脾两虚、心肝血虚、肝火犯肺、肝火灼肺证、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肺气虚、肺肾阴虚证。 经络辨证: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病证;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病证。 六经辨证: 太阳经病证(表寒证)、阳明经病证(里实热证)、少阳经病证(半表半里证)、太阴经病证(里虚寒证)、少阴经病证(全身性虚寒证、全身性虚热证)、厥阴经病证(三阴病的最后阶段病证); 六经病证的传变规律。 三焦辨证:主管气机与水谷之气的运行。气机的意思:气的运动,以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 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结等等气机失调的证候。 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 三焦病证的传变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是病邪从体表至体内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层次,先入卫防线然后气防线接着营防线最后入血这道防线。 卫分证候(表热证)、气分证候(里热炽盛证、邪热壅肺证、热扰胸膈证、热结肠道证)、营分证候(热伤营阴证、热入心包证)、血分证候(邪入阴血耗阴证); 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因此,关于疾病的传变思路体现于八纲立场而看——表里辨证就是“脏腑之间的关系”而八纲的寒热辨证就是“五脏之间的两者关系”。 五脏:心、肺、肝、脾、肾;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子宫。而心、肺、肾、肝、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所有脏腑的功能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 五脏的作用是储藏精气津液,六腑是主出纳转输。奇恒之腑的功能是藏而不泻;传化之腑的功能是泻而不藏。 比如,心藏损则液出神伤的连锁反应。 心 液 神 心液神 肝 血 魂 肝血魂 肺 气 魄 肺气魄 脾 津 意 脾津意 肾 精 志 肾精志 望:皮肤枯槁与光滑,毛发脱落与尚存。唇有没有干裂?情绪有燥火?神态有没有湿滞?面色有白黄色?有没有痰、涕。 闻:鼻的呼吸声音粗与细。有没有咳嗽声音。有没有放屁。 问:有没有过食苦味。有没有悲忧的情绪经历。 切:有没有秋毛脉。浮脉沉脉为病位之表里、病势浅深? 过食苦味 心(火) 苦火克肺金 伤肺 皮肤枯槁,毛发脱落。 肺脏之病变而连锁效应 皮毛 太阴经 燥 经络 鼻 肺脏  ←→  脾经 ↓↑            ↓↑ 大肠腑←→  胃经 悲忧 咳嗽 阳明经 湿 表里 太阴经 联系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里、脏、阴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表、腑、阳经 阳明经 联系 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色 五证 五志 五常 五声 病变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白色 主虚主寒 主失血 悲忧 燥气 哭泣 咳嗽 水 肾 膀胱 耳 骨齿 黑色 主肾虚\水饮\痰血证\瘀血证\寒证 恐惊 寒气 呻吟 战栗 木 肝 胆胰 目 筋爪 青色 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 怒愤 风气 呼叫 握 火 心 小肠 舌 脉面 红色 主热 喜乐 热气 笑嘻 忧郁 土 脾 胃 口 肉唇 黄色 主虚主湿 思虑 湿气 歌唱 呕吐  脾主运化,需肺气宣发和通调水道。而肺气宣发需脾运化水谷精微不断滋润濡养。  脾气虚弱则肺气不足,见少气懒言、语言低微、食少、体倦无力等症状。  肺气虚弱则脾湿不运,见咳嗽、痰多、腹胀、便溏、浮肿等证候。  肺热壅盛、津液不能下达则大肠传导不及而引起发热、咳痰、喘息、大便秘结等症状。  大肠实热而腑气不通则累及肺失肃降而引起胸满、喘逆等症状。  脾被湿困,脾失健运则胃失和降、受纳失职而引起纳呆、呕恶、脘腹痞满、肢体困重等症状。  食滞胃脘、浊气不降则脾不升清、脾失健运而引起厌食、嗳腐吞酸、腹胀、泄泻等症状。  脾胃气虚,外病不愈,发展成脾胃虚寒并引起脘腹隐痛、喜温喜按、食少腹胀、便溏、形寒肢冷等症状。 肺(相傅之官) 主出气; 主呼吸之气 呼吸异常、胸闷、咳嗽、喘促; 主一身之气; 少气懒言、肢倦乏力; 参与水代谢; 水肿、尿多或者尿少; `助心行血; 胸闷、心悸、唇舌青紫; 输送营养到全身; 皮肤干裂; 调节气机; 气、血、水运行异常; 脾(仓库之官) 消化吸收 食少腹胀、便溏、面黄、消瘦; 水液代谢 水肿; 生血 血虚; 统血 出血; 转送营养; 腹泻; 维持内脏位置。 胃下垂、子宫下垂; 胃腑(仓廪之官) 受纳腐糜水谷; 通降以受纳正常为前提。 接受容纳饮食 纳呆、厌食、胃胀; 初步消化饮食 胃痛、嗳气、嗳腐; 将食糜下移小肠 呕吐、呃逆、嗳气 大肠(传导之官) 大肠主津。 排泄大便 便秘、泄泻、下痢; 将余水重新吸收 肠鸣、泄泻、便结;   太阴经 联系 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里、脏、阴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表、腑、阳经 阳明经 联系   少阴经 联系 手少阴心经 足少阴肾经 里、脏、阴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表、腑、阳经 太阳经 联系   厥阴经 联系 足厥阴肝经 手厥阴心包经 里、脏、阴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 表、腑、阳经 少阳经 联系  中医诊断推测生理、病理之图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时 五色  五化 五音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藏 五腑 五窍 五形 五荣 情志 五质 五液 五声 五嗅 病变 酸 平旦 青 生 角 风 东 春 木 肝 魂 胆 目 筋 爪 怒 血 泪 呼 臊(膻) 握紧 苦 日中 赤 长 徵 暑 南 夏 火 心 神 小肠 舌 脉 面 喜 液 汗 笑 焦 忧郁 甘 日西 黄 化 宫 湿 中 长夏 土 脾 意 胃 口 肉 唇 思 津 涎 歌 香 呕吐 辛 日入 白 收 商 燥 西 秋 金 肺 魄 大肠 鼻 皮 毛 悲 气 涕 哭 腥 咳嗽 咸 夜半 黑 藏 羽 寒 北 冬 水 肾 志 膀胱 耳 骨 齿 恐 精 唾 呻 腐 战栗        因此,中医在诊治的最后阶段——下结论的时候就出现“同证异病、 同病异证”的选择题,如果是同证异病,那么,应该使用同样一经方、药方、治疗手法而治疗此证候。假若同病异证则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而调整治疗手段,包括针、灸、药、石四种类。     值得注意的地方:不管是同证还是异证所采取的治疗手段都没有离开最基本的两种治疗宗旨:祛邪与扶正。对于病危者、病重者必须采取扶正为根本,因为如果先祛邪,那么,中药对阳气的损耗就更加迅速,把本来阳气弱少的情况迅速推向死亡边缘,阳气绝则人断气而死亡!所以,必须先扶正,再祛邪。而对于病轻、新病者通常是先祛邪,再扶正。而对于旧病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年龄、饮食习惯、性别、气候温度、个人体质)而灵活选择祛邪与扶正的先后顺序,甚至交错使用祛邪与扶正的治疗方法——若先祛邪再扶正再祛邪再扶正;若先扶正再祛邪再扶正这样的交错治疗过程。     扶正:就是使用扶正的药物或其它方法,以增加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适用于正气虚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有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不同的方法。 如寒凉药虽能清热,但又易伤阳;辛热药虽可祛寒,但又能耗阴;攻伐药固可祛邪,但又能伤正;滋补药固能扶正,但又可恋邪等。 扶正之药效:助阳或升阳、益气或补气、补血或者活血、养血或凉血、滋阴或养阴、壮阳或潜阳、补各脏(补脾、补肾)。补火泻火 祛邪之药效:解表、解热、解毒、祛风、发散风寒、发表散邪、宣散风热、止痛止痉、止咳、止呕。     祛邪:祛除体内的邪气,达到邪去正复的目的。祛邪适用于邪气为主的疾病,是《内经》“实则泻之”的运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病情,而有发表、攻下、清解、消导等不同方法。     总体概括为: 中医学以阴阳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4292.htm" \t "_blank" 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因此,学习中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了解人体结构(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七情六淫、判断邪正消长)。 第二阶段,明白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 第三阶段,熟悉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最方便和容易学习而且也最经济便宜的治疗手段是刮痧、拔罐、按摩,当然,刮痧的首要条件是学习刮痧的禁忌内容,并且注意室内的温度,当温度低于25度就不合适刮痧。除了环境的温度这个外因需要注意,还有内因:过饥过饱、喝醉、孕妇、身体的重要部位或者器官都不合适刮痧。至于拔罐就没有温度的限制,但是,也必须保证病者在室内避免风邪吹袭身体。而拔罐的内因方面的禁忌与刮痧的内因方面的禁忌是一样。按摩就是通过手或足对人体进行或按或摩或点或推或拿或者摸、接、端、提等等操作手法。通常有武术、气功、擒拿等功底的人群最容易学习按摩,因为这样的人才知道人体那些部位应该用大的力去推拿,那些部位必须轻力去按摩。至于什么部位首先按摩、什么部位延后推拿就必须根据病情、病者等情况而决定。     针灸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知识,因为必须要了解人体经络的走向、人体各穴位的分布、人体各穴位的功能主治、人体各穴位的针刺手法和禁针禁灸的穴位。另外,还需要了解人体经络在什么时间是旺盛,在什么时间是衰弱,根据病情以及病者的情况而因时施针或施灸或施刺血的治疗手段。     药物疗法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不管是那些剂型都必须对中药的四气五味以及药的功能主治有深刻地了解。另外,还要注意中药配伍禁忌之十八反和十八畏。比如,补气防壅塞;泻火防败胃;滋阴防滞腻;补血防凝滞;活血防耗血;止血防留瘀;辛散防耗气;收敛防呆滞;温阳防伤阴。孕妇用药禁忌也是必须学习、了解的医药知识。对于汤剂方面,还要学习汤药煎煮方法和中药特殊煎法以及中药应择时而服和汤剂的服食方法。 至于食疗的知识与与药物疗法是大同小异、殊途同归。   食物 性热 性温 性平 性凉 性寒 谷类   糯米、黑米、西谷米(西米)、高粱。 大米、玉米、青稞、米皮糠(米糠)、番薯(山芋、红薯)、芝麻、黄豆、饭豇豆(白豆)、豌豆、扁豆、蚕豆、赤小豆、黑大豆、燕麦。 粟米(小米)、小麦、大麦、荞麦、薏苡仁、绿豆。   肉类   黄牛肉、牛肚、牛髓、狗肉、猫肉、羊肉、羊肚、羊骨、羊髓、鸡肉(微温)、乌骨鸡、麻雀、野鸡肉、鹿肉、熊掌、蛤蚧(大壁虎)、獐肉(河鹿肉)、蚕蛹、羊奶、海马、海龙、虾、蚶子(毛蚶)、淡菜(水菜)、鲢鱼、带鱼、鳊鱼、鲶鱼、刀鱼、混子鱼、鲦鱼(白条鱼)、鳟鱼、鳝鱼(黄鳝)、大头鱼。 猪肉、猪心、猪肾、猪肝、鸡蛋、鹅肉、驴肉、野猪肉、刺猬肉、鸽肉、鹌鹑、乌鸦肉、蛇肉、蝗虫(蚂蚱)、阿胶(驴皮胶)、牛奶(微凉)、酸牛奶、人奶、甲鱼(微凉)、龟肉(微温)、干贝、泥鳅、鳗鱼、鲫鱼、青鱼、黄鱼、乌贼鱼、鱼翅、鲈鱼、银鱼、鲥鱼、鲤鱼、鲳鱼、鲑鱼、鲨鱼、橡皮鱼、海参(微凉)。 水牛肉、鸭肉、兔肉、马奶、蛙肉(田鸡)、鱼、鲍鱼。 鸭蛋(性微寒)、马肉、水獭肉、螃蟹、海螃蟹、蛤蜊(沙蛤、海蛤、文蛤)、牡蛎肉、蜗牛、蚯蚓、田螺(大寒)、螺蛳、蚌肉、蚬肉(河蚬)、乌鱼、章鱼。 果类 榴莲 桃子、杏子、大枣、 荔枝、桂圆肉、佛手柑、柠檬(性微温)、金橘、杨梅、石榴、木瓜、槟榔、松子仁、核桃仁、樱桃。 李子、花红(沙果)、菠萝、葡萄、橄榄、葵花子、香榧子、南瓜子、芡实(鸡头果)、莲子、椰子汁、柏字仁、花生、白果、榛子、山楂、板栗。 苹果(性微凉)、梨、芦柑、橙子、草莓(性微凉)、芒果、枇杷、罗汉果、菱、莲子芯、百合。 柿子、柿饼、柚子、香蕉、桑葚、洋桃、无花果、猕猴桃、甘蔗、西瓜、甜瓜(香瓜)。 菜类 辣椒。 葱、大蒜、韭菜、芫荽(香菜)、雪里蕻、洋葱、香椿头、南瓜。 山药、萝卜(微凉)、胡萝卜、包菜、茼蒿、大头菜、青菜、母鸡头、豆豉、豇豆、土豆、芋头、洋生姜、海蛰、黑木耳(微凉)、香菇、平菇、喉头菇、葫芦。 西红柿(微凉)、旱芹、水芹菜、茄子、油菜、苤蓝、茭白、苋菜、马兰头、菊花脑、菠菜、金针菜(黄花菜)、莴苣(莴笋)、花菜、枸杞头、芦蒿、豆腐(豆腐皮、豆腐干、豆腐乳)、面筋、藕、冬瓜、地瓜、丝瓜、黄瓜、海芹菜(裙带菜)、蘑菇、金针菇。 慈姑(微寒)、马齿苋、蕹菜(空心菜)、木耳菜(西洋菜)、莼菜、发菜(龙须菜)、蕺菜、竹笋(微寒)、瓠子、菜瓜、海带、紫菜、海藻、地耳、草菇、苦瓜、荸荠。 其他饮食 胡椒、肉桂。 生姜、砂仁、花椒、紫苏、小茴香、丁香、八角、茴香、山奈、酒、醋、红茶、石碱、咖啡、红糖、桂花、松花粉、冬虫夏草、紫河车(胎盘)、川芎、黄芪(性微温)、太子参(微温)、人参、当归、肉苁蓉、杜仲、白术、何首乌(微温)。 白糖、冰糖(微凉)、豆浆、枸杞子(微温)、灵芝、银耳(微凉)、燕窝、玉米须、黄精、天麻、党参、茯苓、干草、鸡内金、酸枣仁、菜油、麻油、花生油、豆油、饴糖(麦芽糖、糖稀)。 绿茶、蜂蜜、蜂王浆、啤酒花、槐花(槐米)、菊花、薄荷、胖大海、白芍、沙参、西洋参、决明子。 酱油、面酱、盐、金银花、苦瓜茶、苦丁茶、茅草根、芦根、白矾。 特别注意 1.性平的食物一年四季都可食用。 2.性温的食物除夏季适当少食用外,其他季节都可食用。 3.性凉的食物夏季可经常食用,其他季节如要食用须配合性温的食物一起吃。 4.性寒的食物尽量少吃,如要食用必须加辣椒、花椒、生姜等性温热的食物。 1.根据各人体质选择食物。 2.配合气候变化选择食物。 3.在那个地方就吃那个地方的食物。   根据各人体质,只要吃应季、应地的食物就绝少生病     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人、因时、因地的灵活运用,才能使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不会生病。 1.根据各人体质选择食物。         身体内寒气较重、气血两亏的虚弱之人不分季节,要多吃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牛肉、羊肉、洋葱、菲菜、生姜等,这样身体才会产热,使机能兴奋、增加活力,血脉畅通。现在的人吃的食物普遍性凉,又大量使用空调等降温,所以现在的人99%都属寒凉体质。       如果身体内热大,精力旺盛,就不用吃太多温热性质的食物。吃多了会燥热、上火,机能过于亢奋,所以要适当地选用一些寒凉的食物来进行平衡。 2.配合气候变化选择食物。        气候的变化说到底就是温度的变化,所以,温度高时人要多吃寒凉的食物清热,温度低时要以温热的食物保暖祛寒。现在的夏天,室内多有空调,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燥热已大大减少,可人们犹不满足,仍然贪吃寒凉之物,所以,身体内的寒湿都很重。        冬天气候寒凉,理应多吃温热的食物保暖,可室内又因为大量使用暖气、空调,使空气燥热,于是人们仍是贪喝冷饮,吃西瓜、香蕉等等,这些都是完全不对的。 3.在什么地方就吃什么地方的食物。        每个地区因气候、地理的不同都生长着不同的食物,最明显的就是炎热之地多盛产寒冷性质的水果,如香蕉、西瓜、甘蔗等,而寒冷地区多生长洋葱、大葱、大蒜以及土豆、大豆等性平、性温的食物,这是老天爷给人们准备好了的食物,是完全适合他们身体的东西,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现在的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反季节、跨区域的食物,物资的极大丰富,目的并不是为大家的健康着想,而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为了赚钱。我们的身体要想保持健康,所吃的食物始终要与自身的身体素质、所处的环境、季节保持一种平衡,我们都应因人、因时、因地去选择不同属性的食物,才能做到不生病或少生病。              人们的饮食习惯是受市场控制的,市面上卖什么大家就吃什么。可现在市面上供应的食物已没了季节、区域之分。生活在内地的人们仍然要经历一年四季的温度变化,要经历从入秋到次年的春天长达半年的寒凉天气,这时再不学点饮食保健常识,不熟悉各类食物的温热寒凉平的属性,在天冷的时候大量误吃寒凉的水果、蔬菜和饮料,不断地在给身体内的脏器降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血液循环越来越慢、脏器功能下降、衰老期提前,血流得越慢,沉淀越多,血管越易淤堵、梗塞,从而导致各种与血管相关的心脑血管病高发。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体寒是百病之源。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肝属木,木主风。一年四季以春天为先导。春季属木。一天以早晨为先导。     肝是百病之源;肝主情志,情绪不良则生百病。     风是百病之长(辈)——先导因素。    借用另一位博友的话而概括中医:中医学,其“源”,阴阳五行生盛衰亡皆有定数;其“向”,尊经络而行气血皆有法则;其“法”,补泻偏异无有不应。易学术数是为根本,以象寻因是为目的。   摘录中医书籍: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中藏经》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温热论》 《难经》 《针灸大成》 《濒湖脉学》 《脉经》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 《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肘后备急方》 《金匮要略方论》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景岳全书》 《医法圆通》 《育婴家秘》 《外经微言》 《临证实验录》 《褚氏遗书》 《仿寓意草》 《孙真人海上方》 《柳洲医话》 《伤寒发微论》 《刘河间伤寒医鉴》 《察舌辨症新法》 《跌打损伤方》 《穴道秘书》 《医学源流论》 《医林改错》 《傅青主男科》 《傅青主女科》 《饮膳正要》 《食鉴本草》 《产宝》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女科旨要》 《妇科问答》 《张氏妇科》 《颅囟经》 《伤科大成》 《跌打秘方》 《集验背疽方》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金疮秘传禁方》 《增订十药神书》 《痰疠法门》 《眼科秘诀》 《尤氏喉科秘书》 《白喉全生集》 《喉科秘诀》 《包氏喉证家宝》 《慎疾刍言》 《诊家枢要》 《陆地仙经》 《养生秘旨》 《诸脉主病诗》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吴普本草》 《曹仁伯医案论》 《白喉条辨》 《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麻疹备要方论》 《口齿类要》 《尤氏喉症指南》 《跌损妙方》 《外科十法》 《临症验舌法》 《韩氏医通》 《奇经八脉考》 《证治心传》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市隐庐医学杂着》 《一草亭目科全书》 《食疗本草》 《海药本草》 《本草衍义》 《汤液本草》 《本草备要》 《急救便方》 《诊脉三十二辨》 《伤科补要》 《千金食治》 《性命要旨》 《医医小草》 《中医之钥》 《止园医话》 《医学传心录》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思考中医》 《时病论歌括新编》 《景景医话》 《本草蒙筌》 《本草易读》 《马培之医案》 《伤寒补例》 《宜麟策》 《理虚元鉴》 《广嗣要语》 《女科指要》 《竹泉生女科集要》 《凌临灵方》 《塘医话》 《察病指南》 《温病指南》 《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妇科秘方》 《质疑录》 《小儿痘疹方论》 《麻疹阐注》 《中风论》 《脉确》 《神应经》 《伤寒捷诀》 《产鉴》 《刘涓子鬼遗方》 《异授眼科》 《肯堂医论》 《敖氏伤寒金镜录》 《杂病治例》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正体类要》 《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喉舌备要秘旨》 《医医医》 《全生指迷方》 《济生集》 《幼科切要》 《胎产秘书》 《经验麻科》 《内外伤辨》 《虚损启微》 《仙传外科集验方》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重订囊秘喉书》 《眼科心法要诀》 《焦氏喉科枕秘》 《经络考》 《知医必辨》 《伤寒九十论》 《女丹合编选注》 《针灸易学》 《子午流注说难》 《正骨心法要旨》 《重订灵兰要览》 《推求师意》 《洪氏集验方》 《达生编》 《医学传灯》 《洗冤集录》 《丛桂草堂医案》 《青囊秘诀》 《对山医话》 《疫疹一得》 《医学读书记》 《救伤秘旨》 《女科秘旨》 《饮食须知》 《宁坤秘籍》 《伤寒医诀串解》 《寿世传真》 《医学纲目》 《古今医统大全》 《医宗金鉴》 《删补名医方论》 《格致余论》 《疠疡机要》 《冯氏锦囊秘录》 《幼幼新书》 《疡医大全》 《续名医类案》 《医学入门》 《证类本草》 《医述》 《类经》 《杂病广要》 《中国医籍考》 《证治准绳·幼科》 《张氏医通》 《医学衷中参西录》 《证治准绳·类方》 《证治准绳·女科》 《证治准绳·疡医》 《证治准绳·杂病》 《寿世保元》 《辨证录》 《类证治裁》 《普济方·针灸》 《临证指南医案》 《医碥》 《医学正传》 《张聿青医案》 《古今医鉴》 《济阴纲目》 《保婴撮要》 《万病回春》 《顾松园医镜》 《古今医案按》 《本草求真》 《医经原旨》 《妇人大全良方》 《灵素节注类编》 《诸病源候论》 《本草新编》 《医门法律》 《金匮玉要略辑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外科心法要诀》 《幼幼集成》 《古今名医汇粹》 《卫生宝鉴》 《本经逢原》 《本草从新》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证治汇补》 《高注金匮要略》 《石室秘录》 《儒门事亲》 《明医指掌》 《类经图翼》 《目经大成》 《外科大成》 《医方考》 《卫生易简方》 《症因脉治》 《外科正宗》 《医学摘粹》 《丹台玉案》 《丹溪心法》 《医学心悟》 《王氏医案绎注》 《吴鞠通医案》 《针灸资生经》 《针灸甲乙经》 《审视瑶函》 《急救广生集》 《外科理例》 《华佗神方》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重订广温热论》 《孙文垣医案》 《金匮翼》 《女科经纶》 《仁术便览》 《温热经纬》 《仲景伤寒补亡论》 《丁甘仁医案》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要略浅注》 《胎产心法》 《明医杂着》 《温病条辨》 《伤寒大白》 《读医随笔》 《推拿抉微》 《外科证治全书》 《血证论》 《竹林女科证治》 《儿科要略》 《得配本草》 《脉诀汇辨》 《类证活人书》 《王旭高临证医案》 《回春录》 《周慎斋遗书》 《婴童百问》 《文堂集验方》 《医学实在易》 《轩岐救正论》 《松峰说疫》 《伤寒六书》 《冷庐医话》 《脉症治方》 《麻科活人全书》 《本草思辨录》 《本草崇原》 《幼科释谜》 《丹溪手镜》 《医宗己任编》 《养生导引秘籍》 《时病论》 《伤寒贯珠集》 《内经评文》 《医原》 《丹溪治法心要》 《友渔斋医话》 《金针秘传》 《妇人规》 《儿科萃精》 《奇效简便良方》 《妇科玉尺》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校注医醇剩义》 《温病正宗》 《金匮要略心典》 《伤寒寻源》 《内经博议》 《程杏轩医案》 《医贯》 《经络全书》 《外科启玄》 《疡科心得集》 《专治麻痧初编》 《活幼心书》 《本草便读》 《古今医彻》 《望诊遵经》 《奇症汇》 《医学从众录》 《婴童类萃》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本草经解》 《医旨绪余》 《痧胀玉衡》 《脉因证治》 《形色外诊简摩》 《伤寒总病论》 《内经知要》 《寓意草》 《重庆堂随笔》 《吴医汇讲》 《银海指南》 《痰火点雪》 《立斋外科发挥》 《幼科发挥》 《幼科折衷》 《女科精要》 《痧疹辑要》 《小品方》 《集验方》 《退思集类方歌注》 《奇方类编》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名医别录》 《本草分经》 《本草择要纲目》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叶选医衡》 《研经言》 《厘正按摩要术》 《秘传眼科龙木论》 《刺灸心法要诀》 《外科枢要》 《幼科心法要诀》 《本草害利》 《本草撮要》 《扁鹊心书》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 《归砚录》 《针灸素难要旨》 《银海精微》 《医门补要》 《经验丹方汇编》 《医学启源》 《养生导引法》 《三指禅》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六因条辨》 《邵兰荪医案》 《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针灸神书》 《明目至宝》 《解围元薮》 《外科全生集》 《胎产指南》 《时方妙用》 《串雅内外编》 《苏沈良方》 《医学三字经》 《温热暑疫全书》 《诊家正眼》 《叶天士医案精华》 《侣山堂类辩》 《针灸问对》 《疡科纲要》 《跌打损伤回生集》 《杂病心法要诀》 《妇科心法要诀》 《女科要旨》 《女科百问》 《脾胃论》 《达摩洗髓易筋经》 《温热逢源》 《伤寒附翼》 《医效秘传》 《慎柔五书》 《外科集验方》 《痘疹心法要诀》 《婴儿论》 《回生集》 《药性切用》 《医方论》 《药鉴》 《医学见能》 《医学妙谛》 《温疫论》 《伤寒明理论》 《眉寿堂方案选存》 《一得集》 《存存斋医话稿》 《重楼玉钥续编》 《妇科秘书》 《小儿推拿广意》 《沈氏女科辑要》 《女科切要》 《史载之方》 《伤寒法祖》 《针灸大全》 《外科精要》 《笔花医镜》 《幼科铁镜》 《汤头歌诀》 《医学指归》 《广瘟疫论》 《诊宗三昧》 《脉理求真》 《伤寒直格》 《眼科阐微》 《原机启微》 《疯门全书》 《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精义》 《慈幼便览》 《幼科概论》 《女科撮要》 《女科指掌》 《本草问答》 《医学真传》 《此事难知》 《瘴疟指南》 《心医集》 《伤寒百证歌》 《医暇卮言》 《也是山人医案》 《三家医案合刻》 《重楼玉钥》 《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伤科汇纂》 《急救良方》 《内科摘要》 《阴证略例》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指南》 《女科折衷纂要》 《小儿药证直诀》 《时方歌括》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伤寒心法要诀》 《金匮钩玄》 《寿世青编》 《医经溯洄集》 《外科选要》 《外科十三方考》 《养老奉亲书》 《邯郸遗稿》 《盘珠集胎产症治》 《慈幼新书》 《评注产科心法》 《保幼新编》 《儿科醒》 《药征续编》 《药征》 《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药症忌宜》 《脉象统类》 《三消论》 《修昆仑证验》 《食疗方》 《运气要诀》 《河间伤寒心要》 《伤寒舌鉴》 《张畹香医案》 《花韵楼医案》 《何澹安医案》 《客尘医话》 《上池杂说》 《炙膏肓腧穴法》 《经络汇编》 《经穴汇解》 《黄帝明堂灸经》 《喉科指掌》 《女科证治准绳》 《女科秘要》 《陈氏幼科秘诀》 《毓麟验方》 《原要论》 《鬻婴提要说》 《发背对口治诀论》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 《外科传薪集》 《外科医镜》 《何氏虚劳心传》 《金疮跌打接骨药性秘书》 《伤科方书》 《脉诀乳海》 《针灸聚英》 《宋本备急灸法》 《子午流注针经》 《灸法秘传》 《针经指南》 《伤寒指掌》 《是斋百一选方》 《千金宝要》 《博济方》 《本草乘雅半偈》 《滇南本草》 《本草图经》 《医经国小》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脉诀刊误》 《伤寒括要》 《先哲医话》 《普济本事方》 《马王堆简帛》 《服食导饵》 《古代房中秘方》 《经方实验录》 《医学集成》 《伤寒恒论》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何世英医案》 《余无言医案》 《名师垂教》 《评琴书屋医略》 《时病论歌括新编》 《虚损病类钩沉》 《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章次公医案》中附子的应用 《女科宝鉴》 《中医眼科备读》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人体使用手册》 《湖岳村叟医案》 《洄溪医案》 《集思医案》 《医理真传》 《旧德堂医案》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丹医秘授古脉法》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药笼小品》 《素问悬解》 《灵枢悬解》 《难经悬解》 《伤寒悬解》 《金匮悬解》 《伤寒说意》 《四圣心源》 《素灵微蕴》 《四圣悬枢》 《长沙药解》 《玉楸药解》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HYPERLINK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huangyuanyuyishu/index.html" \o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 中医学习的过程(2011-02-16 01:53:53)    道、法、术、器是成功与失败的最基本元素。器就是物体,有形的物质。术就是人的能力、技术水平。法就是选择优点和放弃缺点的取舍承载物体之好坏准则。道就是行动的方向,千万不要做南辕北撤的背运行为——背道而驰是永远不成功。医道是指治病的本领和治病的品德。医法是指行医多年的心得、取舍经验(一胆量二力度三功夫)。医术是指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医治方法,医疗技术。医器是指病人的体质和病人的对治疗的信心孰大孰小以及医疗器械与医药的质量!!    五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庞大复杂的道术(秦汉前称方术、如以西方说法也就是所谓巫术)系统的最主要的分类,一般认为包括山(仙)、医、命、卜、相五类。五术的(山、医、命、相、卜)基本构成,都是源自易经,易经涵盖时空,宇宙的万事万物,都阴阳相互对立又能相互转化,如冬去春来,夏去秋来,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要。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当一个人立志想学习中医文化,不但可以掌握医术而且可以养生,对自己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应该从何学起呢?我的回答内容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学习,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包括学习儒、释、道三家为主。其中,关于道家文化更加能够体现中医的核心文化,毕竟中医的知识、中医提出的诊治概念都跟道家文化有联系,另外,还跟《易经》这本书有深厚渊源。比如,中医提出阴阳的概念就是来自《易经》里面的知识点。     为什么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提出中华五术山医命相卜呢?是因为学习中医就必须了解一下五术的重要性,五术本来是《易经》应用于社会之中的日常生活当中的五大学问,是《易经》用于实践的延伸学科,学习中医就不得不学习其他的四术:山术、命术、相术、卜术。另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山医命相卜这五门学问既是一个大整体,同时也可以各自独立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这个或合或分的认识思想同样可以运用到中医诊治当中”。第二个值得留意之处是,山术掌握了就有资格学习中医,医术掌握了就有资格学习命术,命术掌握了就可以学习相术,相术掌握了就可以学习卜术;所以,山医命相卜的排列顺序就是按学习条件的排列,这样的排列体现逻辑递进关系,层层推进,条理分明!因为通过山术可以让自己有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这样再学习医术就水到渠成、易如反掌,犹如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当掌握了医术就可以知道性命的延长和缩短的因素并且注意那些能够做到养生长寿的细节,需要坚强的意志去养成一个又一个的好习惯!饮食、起居、作息都谨慎处理!    学习中医的方法、途径有成千上万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天人合一。天就是指大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人就是人类、个人的生活规律。天人合一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当人还没有患病之前就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饮食有节,起居有度!第二层意思,当人患病之后,去找医生帮忙看疾病,这个时候,就必须听从医生的嘱咐,不但要心甘情愿地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而且要改正无规律的生活当中那些不良地习惯,防止疾病重复发作、该忌口的食物就尽量不要接触、该远离的生活环境就尽量想办法离开、该保持良好的情绪于每一天当中就必须做到。     学习中医跟学习《数学》、《孙子兵法》、《易经》、《语文》等知识一样,都是有基础知识。 《数学》的最基础知识就是1、2、3、4、5、6、7、8、9、0这十个基本符号; 《孙子兵法》的最基础知识就是道、天、地、将、法; 《易经》的最基础知识就是太极、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 《语文》的最基础知识就是形、音、意。 而中医的最基础知识就是:人患病的时候所出现的正气、邪气;人没有患病之前的时候,人与大自然界的感应是良性还是恶性。   人生活在地球上面就难免遇到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正常情况下,六气组成大自然。人体亦有六气。若六气过剩,而表现出对人体有害的一面,即为六邪,简称:邪气。与邪气抗衡之气叫正气。   有人会发问,正气是怎么样的东西?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就像回答上述的基础知识那样,1是怎么样的东西?道是怎么样的东西?太极是怎么样的东西?正气是中医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一个东西。换句话说,将概念应用到诊治当中,就像把《数学》的基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的道理一样,比如,在掌握了加减乘除这些运算法则之后,就可以通过加减乘除的法则而运算1、2、3、4、5、6、7、8、9、0,不管是个位数的运算还是十位数的运算以及十位以上的位数都可以通过这个法则而运算,甚至开方(根方)、乘方、分数的运算也没有离开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同样道理,中医的诊治法则包括各种辨证依据,最核心的依据就是八纲辨证,不管是脏腑辨证还是经络辨证或者是气血津液辨证或者是卫气营血辨证或者是三焦辨证都没有离开八纲辨证的。所以,通俗地说,加减乘除是《数学》计算的四种运算法则,而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治的八种“运算”法则。而经络、气血津液、脏腑这些概念就像《数学》的开方、乘方、分数、代数这些概念那样可以通过运算法则而进行运算。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概念都可以通过八纲而进行辨证,从而达到诊治目的。   说到这里,我想借用中国象棋的知识来描述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中医概念。中国象棋分为红棋和黑棋两方,双方棋子加起来才一共三十二只。象棋根据车、马、炮、相、仕、帅、兵这七种棋而构成;而中医对人体的结构由经络、气血津液、脏腑等元素进行构成。这七种象棋除了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还在棋的功能方面也体现差异性,根据棋子的走法和吃法则可以把这七种棋大概划分成攻守两大类型,车、马、炮为攻击类型,相、仕、帅、兵为保守类型。同样道理,构成人体的各元素也有各自的功能,从脏腑立场看,脏负责藏而不泻、腑负责泻而不藏,如果五脏的其中一脏或者多脏出现藏的功能衰弱,甚至丢失就引起该脏的病变,或者传变到其他脏腑。同理,假若六腑的其中一腑或者多腑出现藏而不泻的情况,就说明腑发生病变。另外,根据脏腑的表里关系和经络联系脏腑的关系而推算某一脏腑的传导情况以及传导时间,严重地,甚至可以推算出某病者的死亡时间!比如,大肠出现病变,那么,肺脏和足阳明胃经都必须考虑在内,因为肺脏与大肠腑是里表关系,而胃与大肠的联系则源自《经络》学说的太阳经络的关系。然而,判断大肠这个病位(出现疾病)的依据来自望、闻、问、切这四诊的信息收集中而且综合四诊的信息去考虑之后得出的结果(大肠病了)。四诊的对象就是脏腑所联系的五窍、五华、五志、五液、五声、五脉、五味。而兼顾一起来综合判断。五窍、五华、五液是望诊的范畴;五声是闻诊的范畴;五色、五志是问诊的范畴;五脉是切诊的范畴。     辨证的方法包括下面几种类: 八纲辨证: 阴证候、阳证候、表证候、里证候、寒证候、热证候(热极生风证)、虚证候、实证候;亡阳证(最严重的阳虚证)、亡阴证(最严重的阴虚证)。 证候的相兼、证候的转化、证候的错杂、证候的真假; 病因辨证: 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证等六淫证和疫疠证; 七情证候; 饮食所伤证、劳逸所伤证、房室所伤证; 气血津液辨证: 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肺气上逆致胃失和降、肝气失调)、气闭证(阻塞脉络); 血虚证、血瘀证(外伤或血脉瘀滞)、血热证(热伤血络证)、血寒证(血虚寒厥证);血脱证(突发大量出血或长期失血); 气虚血瘀证(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而血瘀的证候);气滞血瘀证(肝先有气滞后有血瘀的证候);气不摄血证;气随血脱证(大出血);气血两虚证(包括心脾气血亏虚证与肾精不足证); 津液不足证、水液停聚证;痰证包括痰蒙心窍证、痰火扰神证、痰热壅肺证(邪热壅肺)、痰(浊)湿阻肺证、寒痰壅肺证、胆郁痰扰证;饮证包括食滞胃脘证、饮停胸肋证、寒饮停肺证、肾虚水泛证;大肠液亏证。 脏腑辨证: 肝气郁结证(气滞证的范畴)、肝火上炎证、肝血虚、肝阴虚证、寒凝肝脉证、寒滞肝脉证、肝胆湿热证、胆郁痰扰证、肝肾阴液亏损包括肝阳上亢证和肝阳化风证;血虚生风证(肝风内动)——肝风内动;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脱证(阳气虚脱、各脏器均虚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火亢盛证、心
/
本文档为【3中医学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