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

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

2012-11-01 5页 pdf 2M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9248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 我 国 古 代 的 改 姓 问 题 张书宕 一 、问题的提出 姓产生于群婚制结束后母系社会 。 由于氏族间通婚的需要 , 各氏族就必须有一个使 自己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特 殊标志和名称 , 这就是姓 � 进入父系社会后 , 则由男性酋长的名号作为姓 。 随着阶级的产生 � 男子的作用也日渐重 要 , 于是形成了男子称氏 , 女子称姓的局面 , 氏用 以别贵贱 , 姓用以别婚姻 。 春秋中叶到战国 , 我国经厉了由奴隶制 到封建制的大变动 � 姓与氏的区别开始消失 , 到了汉初 � 姓氏合而为一了 � 姓氏合一后 , 或称...
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
我 国 古 代 的 改 姓 问 题 张宕 一 、问题的提出 姓产生于群婚制结束后母系社会 。 由于氏族间通婚的需要 , 各氏族就必须有一个使 自己区别于其他氏族的特 殊标志和名称 , 这就是姓 � 进入父系社会后 , 则由男性酋长的名号作为姓 。 随着阶级的产生 � 男子的作用也日渐重 要 , 于是形成了男子称氏 , 女子称姓的局面 , 氏用 以别贵贱 , 姓用以别婚姻 。 春秋中叶到战国 , 我国经厉了由奴隶制 到封建制的大变动 � 姓与氏的区别开始消失 , 到了汉初 � 姓氏合而为一了 � 姓氏合一后 , 或称姓氏 , 或单称姓或氏。 此时的姓或氏 , 含义 已不同于秦以前 , 既包括原有的姓 , 也包括后来产 生的氏 。 但就其作为一个宗族的标志和名称这一点来讲 , 其功能与原始的姓仍是一脉相承的 � 而且随着周朝宗法制 度的建立 , 这种功能更显示出其重要性来 � 在世袭的封建社会 , 皇权即意味着称帝的这一个家族的权力 � 因此汉朝 可称作刘氏王朝 , 唐朝可称作李氏王朝 � 对于平民百姓来说 , 各代也要有一个本姓的男子来延续宗族的香火 �这是 至关重要的大事 � 在这样的社会土壤中 , 姓氏形成了它的继承性—一个宗族的姓氏总是代代相传的 , 不容轻易改变 。 但是我们同时又发现 , 历史上改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 这显 然是与姓氏的继承性相矛盾的一种现象 , 具有特殊 性 � 本文将对我国古代的改姓间题在范围 、类型等方面作介绍 , 并期望进一步发掘姓氏与社会文化间的种种联系 。 二 、改姓的定义与范围 今夭的研究者对改姓所的范围宽狭不一 有的把改姓与姓氏学中的避讳 、冒姓 、 赐姓等作为同一平面的专 题罗列 , 这里的改姓就仅指改恶姓或被迫改姓了� 。 有的则把先秦时期氏变化不定的情况也归为改姓 �例如战国时 期的公孙鞍 , 因是卫国人 , 又称卫较 , 后被封于商 �今陕西商县 � , 号商君 , 故 又称商较 , 有 人认为这是商鞍的几次改 姓� 。 以上两种规定方法 , 前者如作为介绍姓氏学知识的若干专题是可以的 , 但避讳 、冒姓 、赐姓等 , 实际上是改姓的 不同方式 , 因此 , 为了集中研究改姓问题 , 本文把赐姓等也归入改姓的范围 。 以往的姓氏书 � 如明代王析的《续文献 通考》就是这样分类的 。 至于先秦时期氏的变化不定 , 正是姓氏合一前氏的重要特征 , 这种变氏和汉以来姓氏固定 后的改姓性质不同 , 因此不宜归入改姓 。 综上 所述 , 本文把改姓定义为 � 当某一家族有了固定的姓氏后 , 由于某种原 因而改换原有姓氏的现象 。 它包括赐姓 、避讳改姓 、避事改姓 、特殊事件改姓 、 冒姓 、改异族姓 、求简改姓等类型 。 三 、改姓的类型 � � 赐姓 赐姓是指天子将某一姓氏赐给某人或某个家族 � 上古的赐姓 � 带有传说性质 � 例如说舜帝赐给撷项后 人赢姓 , 夏帝孔甲赐给为他饲养龙的人姓御龙等等 。 又有人引《左传》中史赵的话 “⋯⋯及胡公不淫 , 故周赐之姓 � 使 祀虞帝 � ”认为赐姓始于周耗 。不过就赐姓的自觉性 、频繁程度和影响来看 , 主要还是在汉代以后 。 清代赵翼便说 � “赐 性本始于汉初 。 ”�根据所赐姓的性质 , 可把赐姓分为以下四类 � � �� 赐皇姓 即将皇族的姓氏赐给他人 。 被赐者主要有两类 。 一类是有大功之人 , 例如汉高祖刘邦赐项伯 、 娄敬刘姓 , 唐初赐诸功臣徐世劫 、罗艺 、高开道 、杜伏威 、胡大恩等李姓 。 赐皇姓给这些人的 目的是为了笼络人心 � 巩 汉语 学习 � � � 年 第 �期 �总第 �� 期 � � �� � 固政权 。 另一类为周围的少数民族 。 唐王朝向异族赐李姓就是典型的例子 。 据姓氏书�载 , 源于柳城 �今辽宁朝阳 县 � 的李姓有两支 , 一支祖先是契丹族的酋长 , 玄宗 、肃宗时的名将李光弼即属此一支 � 另一支的祖先为奚族人 , 他 们的李姓都是唐王朝所赐 � 鸡田李姓原为河曲的一个部落 , 代北李姓原为沙陀人 �古西突厥人的一个部落 � , 渤海李 姓原为鞋辐人 , 他们的李姓都是唐王朝所赐 。 又唐肃宗乾元元年 , 西域匿识国国王来朝 , 肃宗也赐他李姓 。 �� � 赐佳姓 即将含义较好的姓赐给他人 � 被赐者也多为对皇室有功者或异族的归顺者 。 如西汉廷尉扶嘉 本姓巫 , 曾劝刘邦定三秦 ,刘邦称帝后认为他志在扶翼汉室 �故赐他扶姓 。 南凉王秃发褥檀之子贺归顺北魏 , 因北魏 与南凉都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 , 有共同的祖先 , 所以魏太武帝说 � “你与联同源 � ”于是赐贺源姓 。 有一种情况较特 殊 , 即将佳姓赐人是出于避忌等原因 。 如后梁时的信州刺史危仔昌 , 因与杨握战败 , 投奔吴越王 , 武穆王钱锣认为他 的姓“危 ”不吉利 , 于是改其姓为元 。 �� � 赐一般姓 有的赐姓含义与褒贬无关 , 只因皇帝一时的兴致 , 便改动了臣子的姓氏 。 如北宋制置使金 斌是汉朝金日碑的后代 , 宋高宗在他的金姓上加了 “ 了” , 他的姓就变成了“淦 ”� � 明初有叫 “有 日兴 ”的 , 明太祖在他 的姓上加了 “占 ”他的姓就变成了“有 ” 。 �� � 赐恶姓 即将含贬义的姓赐给他人 , 一般认为始于王莽改匈奴单于为降奴单于 。 被赐恶姓者多为触犯 了统治者利益的人 。 如南朝齐武帝永明八年 , 萧子响谋反被诛 , 齐武帝萧绩赐其姓为峭氏 � 梁元帝时 , 武陵王萧纪趁 侯景作乱之机 , 在晨蜀中称帝 , 后兵败被杀 , 梁元帝改其姓为婆餐氏 � 隋朝杨玄感谋反被诛 , 扬帝改其姓为果氏 �三 国时吴主孙皓害怕握兵在外的孙秀和他争权 , 派人去抓孙秀 , 孙秀闻讯奔晋 �孙皓便改其姓为厉 。 另有一类赐恶姓 的情况很特殊 , 即明为恩赐 , 实为威胁 � 如明朝王吸平定麓川 �在今云南腾冲县境内 � , 当地土司请求赐姓 , 王骥便赐 给傣族酋长怕 、刀 、剁三姓 。 实际是威胁他们不可再与汉族政权抗衡 。 � � 避讳改姓 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呼或书写 , 这就是避讳 。 自汉代至清 , 避讳之风贯穿了整 个封建时代 。 因为姓氏是要被人称呼和书写的 , 所以如果某个姓恰与皇帝的名字相同 , 就犯了大讳 , 必须更改 。 因避 讳而改姓的情况可分为两种 � 避名字与避嫌名 。 �” 避名字 某个姓氏与当朝国君的名或字相同 , 往往要改姓 。 例如项羽名籍 , 籍姓改为席姓 �西汉元帝名 爽 , 爽姓改为盛姓 �东汉明帝名庄 , 庄姓改为严姓 �晋景帝名 �司马 �师 , 师姓改为帅姓和率姓 � 唐高宗太子李弘死后 被溢为孝敬皇帝 , 弘姓改为洪姓 � 后晋避高祖石敬塘讳 , 敬姓被拆为苟姓和文姓 � 宋朝避太祖赵匡撤讳 , 匡姓分别改 为羌姓和主姓 �主姓在政和年间又被认为犯上 , 复改为康姓 � , 宋真宗名恒 , 恒姓改为常姓 � �� � 避嫌名 即不仅要避国君的名字 , 对国君名字的同音字也要避讳 , 这是避讳中最苛刻的一种 。 例如唐 宪宗名纯 , 因复姓“淳于 ”中的 “淳 ”与“纯 ”同音 , 故复姓淳于改为单姓于 � 五代时王审知在闽称王 , 闽人姓沈者为避 同音的“审”字 , 去掉“沈 ”字的“ 宁” , 再改为与“令”相近的尤姓� � 宋高祖建隆年间 , 有姓殷者被告到县里 , 原因是他 的姓 “殷 ”与太祖赵匡溉名中的 “肌 ”音近 , 结果县令将他的姓改成了字形接近的“殿 ”姓 。 南宋高宗名构 �与构同音的 勾 ��� � �姓分别改为钩 、 绚、苟、句 � �的姓和复姓勾龙 � 又金履祥祖上本姓刘 �五代时因 “刘 ”与吴越王钱修的名字同 音 , 故改姓金� � � � 避事改姓 避事改姓指由于政治原因 、个人怨仇或回避某些禁忌而被迫改变姓氏 � 具体有如下三种情况 � � �� 避难改姓 即由于国难或家难而改姓 。 秦统一中国后 , 原六国贵族的后人为了免受迫害 , 有的就改了 姓氏 。 像燕人田光的后人改姓光 , 晋大夫荀氏的后人改姓苟 � 王莽统治时期 , 汉室后代受迫害 , 为了避难 , 汉太子太 傅谏 �疏的异体� 广的曾孙孟达去掉 “旧犯,字的“ 正 ”旁 , 改为束姓 � 泰山鲍氏去掉 “鲍”字的“鱼 ”旁 , 改为包姓 。 又如东 汉末年 , 城阳见 � � � �横被诛 。 他有四个儿子 , 一个看守父亲的坟墓 , 保留了父姓贝 � 一个迁居徐州 , 改姓 香� � � � � � 另 一个迁居幽州 , 改姓佳 � 还有一个迁居华阳 , 改性炔 � �� � � 。 �� � 避仇改姓 即因躲避仇人而改姓 。 如孔子弟子端木赐 �即子贡 , 复姓端木 � 的后人因避仇改姓木 � 伍姓 中有人避仇改姓五 , 复姓胜 � � �吞� �� 屠氏的后人为避仇改姓胜 � �� 行�� � , 唐朝时同州澄城县有许多姓遗�� �的 , 自称祖 上姓铜鞋 �� � , 因避仇改姓进或蹄 。 �� � 避忌改姓 即因回避某些忌讳而改姓 。 如唐御史大夫韦伦奉使吐蕃 , 让御史苟曾任判官一同前往 。 途中 因听说吐蕃人忌讳狗 , 便赶快报告了皇帝 , 皇帝传旨将苟曾的苟姓改为荀姓 。 又如明朝时同州 �今陕西大荔县 �的刘 · � � · �� � � 年 � 月 姓 , 因与宦官刘瑾同姓而感羞耻 , 便改刘姓为淡姓 。 � � 特殊事件改姓 当遇到一些特殊事件时 , 也会引起改姓 � 例如汉武帝时的垂相田千秋 , 因 为年老 , 被准许乘 车出入宫庭 , 时人称他为“车承相 ” , 他的子孙因此而改姓车 。 三国时北海郡有人姓氏名仪 , 北海相孔融嘲笑他说“你 姓的这个 ‘氏 ’ , 好比 ‘民’字缺了上半边 , 你应该改姓 ‘是 ’” � 于是氏仪就改姓 “是 ’了 。 十六国之一前秦的创始 人符洪 本姓蒲 , 东晋穆帝永和六年 ,穆帝任蒲洪为征北大将军 , 为达到称王的目的 , 蒲洪宣称 , 有徽文说身上带“草付 ”字样 的人应称王 , 而他的孙子坚背上恰有“草付 ’的字样 , 于是就将蒲姓改成了符姓 �“符”即 “草付’ �� � � � 冒姓 冒姓是指为了某种 目的 �清代赵翼归纳为师家法 、附门望 、攀权势等�而改姓他人的姓氏 , 始于汉初 , 魏晋以来尤为盛行。 。 有 冒母姓的 , 如吕平是吕后姊之子 , 本不姓 吕, 适逢吕后封吕氏家族 , 于是冒姓吕 , 而得 以封 侯 � 又有冒主 人之姓的 , 如汉初灌夫之父张孟为灌婴 �文帝时 垂相 �的舍人 , 得幸于灌婴 , 荐为二千石 , 并冒姓灌姓 。 还有其他复杂的情况 , 如南北朝时北周文帝赐唐瑾宇文氏 , 燕公于谨便示愿与之同姓 , 结为兄弟 , 后来周文帝又 踢唐瑾万纽于氏 , 于谨又随之改姓� 。 唐宜宗时的宰相令孤绚为巩固 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 极力援引族 人 , 以 至许多胡 姓都冒姓令狐。 。 又如安禄山本姓康 , 随母嫁狄将安延僵 , 而冒姓安 。 � � 改异族姓 这里说的改异族姓与赐姓中的改异族姓不同 , 它是主动的 , 而不是被动的 。 改异族姓包括两方 面 � 一是少数民族姓改汉姓 , 一是汉姓改少数民族姓 。 �� � 少数民族姓改汉姓 这是历史上 �包括某些异族统治的时期 �改异族姓的主流 � 例如北魏是鲜卑人建 立的政权 �北魏皇室注重向汉族的先进文化学 习 , 在姓氏上也多改为汉族单姓 。 据《魏书 · 官氏志》记载 , 鲜卑复姓 改为汉族单姓的有 ��� 条 , 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 �步六孤氏改为陆氏 , 贺赖氏改为贺氏 , 独孤氏改为刘氏等 。 辽金分 别为契丹和女真人建立的国家 , 这一时期改汉姓的也不少 。 如辽太宗留外戚小汉为汁州节度史 , 赐汉族姓名萧翰 � 此后辽外戚巴里 、舒鲁 、伊苏济勒三族都改为萧姓 , 而且萧姓和皇室的耶律氏成为辽国最尊贵的姓氏 � 清朝虽长期 使用满族复姓 , 如爱新觉罗 、叶赫那拉等 , 但后来也逐渐改为汉族单姓了 � 如爱新觉罗改为金 、伊 、洪 、德等 , 钮枯禄 氏改为郎 、 卜、钮等 � � �� 汉姓改少数民族姓 厉史上汉族人主动改少数民族姓氏的不多见一般发生在多民族聚居地区 � 如北周 梁御的祖先本为汉族 , 因驻守北部边境改姓鲜卑族的绝豆陵氏�后鲜卑融入汉族 , 又复归汉姓 � 特 � 北齐的茶连猛 � 其 祖先本为姬姓 , 六国末避乱出塞 � 守祁连山 , 就以 山名祁连为姓 , 后又讹为茶连氏 , 或为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升 。 � � 求简改姓 在姓氏发展中 ,有一种求简的趋势 ,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 � �� 复姓改单姓 有人拿东汉的《风俗通姓氏篇》和北宋的《百家姓》相 比较 , 前者双音姓占 � �� , 后者双音 姓仅占 �八。� 由此可见复姓逐渐单姓化了 。 古籍中记载的复姓改单姓的例子很多 �例如春秋鲁大夫富父终甥 �复姓 富父 � 的后人改姓富 , 战国西门豹 �复姓西门 �的后人改姓西 , 明朝端复初本姓端木 , 后改姓端 � 又如慕容氏有人改单 姓慕 ,钟离氏有人改单姓钟 , 北门 、北宫 、北郭 、北人 、北野氏都有人改姓北 , 司马 、司空 、司徒 、司寇氏都有人改姓司 。 复姓改单姓的趋势今天看得更加明显 , 国家语委 、 中科院遗传所对第三次全国人 口普查资料做了三次抽样统 计 , 统计总人数共 ��� 万 , 得到 ���� 个姓氏 , 其中复姓只有 �� 个 , 仅占 � � �� 肠 。 普查中的一些资料还说明 , 有些复 姓正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 如山西 、贵州均有姓矗的 , 系令狐的合写 , 湖南 、江西有姓肠的 , 系欧阳 � 阻 �的合写 , 读音依 旧 , 仅在书写形式上合一了 �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 � � �� 去掉偏旁 姓氏有的来源于 国名 , 这些字许多带“ 巧” � “邑 ”的变形 � , 后来就有人去掉 “ 乃”旁 , 改为书 写较简便的姓氏 � 如娜 、邮 、曾匕、邻 , 那分别有人改成章 、丙 、曾 、朱 、成 � 也有去掉其他偏旁的 , 如耽改为冉 , 潭改为覃 � 随 �随 �改为隋 , 芦改为卢等 。 四 、改姓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 改姓反映了多种社会及文化现象 , 此处试举出几方面 � �� 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其反动性 封建社会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他们以周代建立起的宗法制为支柱 � 把国家变成了国家一姓的“家天下 ” � 姓 , 本来是体现血缘关系的标志 , 它对于每个家族来说都应该是平等的 � 但是 皇帝为了一族的利益 , 竟把姓氏也当成了他们施展淫威的工具 � 当需要拉拢某些人时 , 他们 “恩赐 ” 自己的姓 � 当感 到某些人危害皇室利益时 , 他们又赐以最恶毒的字眼儿为姓 , 或者为避 自己的名讳而蛮横地剥夺别人的姓氏 。 上文 汉 语学习 �� � � 年 第 �期 �总第 � � 期 � � � � � 所举各赐姓 、避讳改姓的例子都可以说明问题 。 对于皇帝赐姓 、避讳改姓的意识形态根源 , 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作过恰当的 , 他说 � “赐姓名或改姓氏 , 成 为封建帝王显 示权威的手段 , 追原其始 , 盖出于人类文化尚未发达时之迷信思想 , 认为以恶姓恶名见呼之 人将受灾 难也 � ” � 这正是一种最蒙昧落后的意识形 态 , 由此也可见封建帝王的反动性 。 � �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 改姓往往能生动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 �包括不同民族 �的政治风貌 、意识形态和 风俗习惯特征 。 拿避讳改姓来说 , 因避嫌名而改姓者均在唐以后 ,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在不同阶段的一些 特点 。 汉代及先秦的避讳有各种限制 , 例如《礼记》就规定了 “不讳嫌名 ” “二名不偏讳 ”等 , 这与当时尚属封建社会初 期 , 各种制度在初创 , 因而相对宽松些有关 。 而到了隋文帝时 , 就出现了避嫌名的先例 �隋文帝之父名忠 , 所以官名 中有 “中”字者皆改为“ 内 ”种 。 出现这一变化 , 是因为从汉初至隋 , 封建社会经过了 �� � 年的发展 , 特别是经过汉末一 南北朝的社会大动乱 , 各种社会矛盾 已得到 较充分的暴露 , 要保持国家的巩固统一 , 必须从各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 加强皇帝的权威 。 避讳的发展 , 显然与此有关 � 通过改姓 , 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 上文所举苟姓改为荀姓的例子可说明唐代吐 蕃人的一些风俗 , 这里再举一个汉初匈奴冒顿单于改姓的例子 。 汉高祖刘邦曾认本族女子为公主 , 然后将她嫁给 冒 顿单于 � 当时匈奴人有个习惯 , 如果母亲的身份比较尊贵 �其子就姓母姓 , 因此 冒顿的子孙就改姓刘了 。 两晋时的前 赵国创始人刘渊即冒顿的后代 。 此事可以说明汉初在匈奴这样的游牧民族中 , 女性仍有相当的地位 , 子姓母姓 , 可 看作母系制度在匈奴人中的残留 。 � � 民族关系 �� � 反映民族融合 姓氏和 民族有密切的关系 , 在民族融合过程中 , 姓氏融合是民族融 合 的重要条件 , 了解两族间改姓的情况 , 对理解两族的融合是有帮助的 。 鲜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 长期以来 � 受到汉 族文化的熏陶 � 鲜卑的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后 , 实行改革 , 主动学习汉族的各种制度 , 在姓氏上也向汉族靠拢 。 在上 文提到的大规模的改姓中 , 北魏王室的姓氏拓跋氏就改成了元氏 , 并用属于汉族文化的“五行说 ”加以理解 � “北 人 谓土为拓 , 后为跋 � 魏先出于黄帝 , 以土德王 , 故为拓跋 。 夫土者 , 黄中之色 , 万物之元也 , 宜改为元氏 。 ”修改汉姓无疑 对以后鲜卑与汉 人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 �� � 反映民族压迫 , 民族矛盾 向异族赐皇姓 、赐恶姓反映了对异族 的压迫和歧视 。 上文提到的明朝统治者赐 云南傣族酋长怕 、 刀 、剁三姓的例子 , 就鲜明地体现 了这一点 。 � � 强烈的宗族意识 改姓 �似与传统的宗族意识相违背 , 但实际上某些改姓恰能反映出强烈的宗族意识一 姓虽改 , 但新姓仍尽量保持与旧姓的联系 � 以示不忘根本 � 避事改姓比较集中地体现了这一点 � 如上文提到的见姓 衍化出桂 、香、炔三姓的例子 , 虽然四子中有三子被迫改姓 , 但读音未变 � 又如竹姓 , 因避仇改为竺 , 在原来的“竹 ”上 加了个“二 “ , 读音不变 , 字形也有联系 。 又魏晋间竹林七贤之一的稽康 , 其先人本姓奚 , 是 会稽上虞人 , 因避仇迁至 憔国侄县 , 改姓播�取稽字一部分� 。 以上三例改姓 � 改后的姓氏与祖姓或祖籍保持了联系 , 显示出强烈的宗族意识 。 � � 语言文字 改姓的一些事例还可解决某些语言文字方面的间题 , 此仅举一例 。 对句 �古俗作勾 �姓的注释与 读音 , 今人编写的辞典和姓氏书有如下 四类情况 � 句 勾 辞书举例 � 加� 姓 , 出自官名“句芒 ” 无姓氏义 。 《辞源 ��� 辞海 》 � 同上 。 与句 �姓 � 同 。 慕容栩《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 � 加 � 姓 。 � � 出自官名“句芒 ” 。 �� 宋人避高宗讳改句姓 。 � � � 同� 。 � � 加 � 句邑大夫以邑名为姓 。 句又写作勾 。 陈明远《中国姓氏大全 》 与句 �姓 � 同 。 王万邦《姓氏辞典 》《汉语大字典 》 以上 四种注释哪一种正确呢 �从一条避讳改姓的事例可作出判断 。 台湾《中国姓氏集 》苟� � � � �姓下注 � “本姓勾 � 宋绍兴时 , 避高宗嫌名 , 改姓苟。 ”按宋高宗名构 �� � � � , 如勾姓读 沪� , 则不用避 �如避音近字 , 勾 �加 � �改为苟�� � � � � 与 构 �� � �� 仍为音近字 , 则改姓无意义 � 因此这里的勾姓应读 � � � , 故避嫌名改为苟。 查《广韵 》及《古今姓氏辨证 》� 果然 在去声候韵有句 �勾 �姓 , 源于句邑大夫 , 与平声的句 �勾 �姓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 因此第�种注释是正确的 � � 留注 一 �� · �� � 年 � 月 释不全 , 而� 是错误的 。 本文谈了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 。 自然 , 现代及当代也存在改姓现象 。 但是由于现代 、当代社会与古代有很大的 不同 , 因此 , 改姓的原因 、方式等也有所不同 , 不宜放在一起讨论 。 对现代 、当代的改姓问题 , 将另作研究 。 附注 � 赵瑞民 《姓名与中国文化》, 海南人民出版社 。 � 王泉根 《古人的改姓 》, 《文史知识 》 ���� � � 。 � 徐一青 张鹤仙 《姓名趣谈 》, 上 海文艺 出版 社 。 � 清 · 赵 翼 《廿二史答�记》。 � 本文参考的主要姓氏书有 � 《风俗通姓氏篇》《潜 夫论 · 志氏姓》《姓苑》《魏书 · 官氏志 》《元和姓纂》《唐 书 · 宰相世系表 》《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 · 氏族略 》 《姓氏急就篇 》《万姓统谱》《希姓录 》, 凡见于上述姓氏 书的材料 , 均不再加注 。 � 清 · 王士 �真 《池北偶谈 》。 � 宋 · 费衰《梁溪漫志 · 氏族 》。 � 《金史 · 金履祥传》。 � 《晋书 · 符洪载记 》� � 清 · 顾炎武 《日知录 》卷 �� 。 �清 · 赵翼 《孩涂丛考》。 � 《唐语林 》。 � 《周书 · 梁御传》。 � 《北齐书 · 茶连猛传》。 � 《新唐书 》。 �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 � 《魏书 · 官氏志》。 � 作者通讯处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汉字室 �� � � �� � 词 义 的 相 背 引 申 董秀芳 汉语中有一些具有对立义项的词 。 如 � “味 儿” , 有时是指好的滋味 , 或指风格 、特色 , 是褒义 , 如 � “这道菜味儿不 错” , “他唱京剧唱得很有味儿 ” � 有时是指不好的变质的气味 , 是贬义 , 如 � “这块肉放 了好几天 , 都有味 儿了 。 ”再如 “骄傲”有一个义项相当于 自豪 , 有一个义项是指不谦虚 。 同一个词为什么既有一个褒义的义项 又有一 个贬 义的义 项呢 � 我们认为 , 这是词义 引申的结果 , 可以把这种引申称为相背引申。 即从本义沿两个相背的意义方向引申 � 所谓 意义相背 , 既包括理性意义的相背 , 也包括色彩意义的相背 � 相背引申可以分为两类 � � � 对立转化的相背引申 。 “受”在甲骨文中就是两只手相对递物之形 , 由接受之义引申出授予之义 , 因为接受和 授予相对而 又相互依存 。 只是后来在表引申出来的意义的字形上加了一个 “ 手”旁 。 � � 由总到分的相背引申 。 由总称到专称是较常见的词 义引申。 例如 � “ 禽”由鸟兽的总称引申指鸟类 。 这种相背引申所产生出来的两个相反的义项由于形同义反 , 因此往往不能稳固地同时并存 。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具有对立义项的词 , 以后的发展会不会长期共存 , 还有待于历史的检验 。 � 作者通讯处 �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 �� � ��� � 汉语学习 �� � 年 第 �期 �总第 � � 期 �
/
本文档为【我国古代的改姓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