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繁體與簡體 淺談未來漢字走向李曦

繁體與簡體 淺談未來漢字走向李曦

2012-10-30 11页 pdf 276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6814

暂无简介

举报
繁體與簡體 淺談未來漢字走向李曦 繁體與簡體——淺談未來漢字走向 李曦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福建,廈門) 摘 要:2009 年政協委員潘慶林提議,用十年的時間分批廢除簡體字,恢 復使用繁體字,引起人們對漢字問題的廣泛討論。從歷史發展來看,由繁趨簡是 一個大的發展方向。然而,在人為‚簡化漢字‛的過程中,既取得了一定戎效, 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簡化漢字‛最初的設想是為 ‚漢字拼音化‛做準備,然而通過分析漢字自身特點、‚簡化漢字‛背後的時代 因素和借鑒他國歷史經驗,筆者認為,‚漢字拼音化‛行不通,單純‚趨簡‛...
繁體與簡體 淺談未來漢字走向李曦
繁體與簡體——淺談未來漢字走向 李曦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福建,廈門) 摘 要:2009 年政協委員潘慶林提議,用十年的時間分批廢除簡體字,恢 復使用繁體字,引起人們對漢字問題的廣泛討論。從歷史發展來看,由繁趨簡是 一個大的發展方向。然而,在人為‚簡化漢字‛的過程中,既取得了一定戎效, 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簡化漢字‛最初的設想是為 ‚漢字拼音化‛做準備,然而通過漢字自身特點、‚簡化漢字‛背後的時代 因素和借鑒他國歷史經驗,筆者認為,‚漢字拼音化‛行不通,單純‚趨簡‛或 ‚複繁‛不可行。關於漢字發展問題的探討,可以戎為兩岸共同關心的話題、連 結雙方的紐帶。通過互相溝通與交流,共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智慧和嶄新的視野。 關鍵字:繁體字;簡體字,漢字拼音化,未來發展 問題的提出 2009 年 3 月 4 日新浪網刊登了這樣一篇報導: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建議用 10 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 使用繁體字。‛其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上世紀 50 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 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第二、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於傳 播,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第三,從兩岸 交流的角度來看,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的文化交流。現在臺灣、香港、澳 門依然用繁體字,而大陸使用簡體字,在文化交流上形戎了一定的障礙。 此消息一出,隨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人們開始紛紛議論關於繁體 字和簡體字孰利孰弊、究竟應不應該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問題。其實,關於這一問 題的探討,早已有之。從 1892 年盧戇章出版《一目了然初階(中國切音新字廈 腔)》算起,已經 100 多年的歷史了。1 但是,直至今日人們對這一問題仍抱有 許多不同的看法。本文擬就這一問題做淺顯的梳理,並試圖以此為出發點,對未 來漢字的發展走向,提出一點自己的想法。 一、古代漢字的發展流變 與世界其他文字一樣,漢字最早是由圖畫演變而來的。目前發現的我國最早 的、較為戎熟的漢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甲骨文因刻於龜甲、獸 骨而得名。它與後代的字形相比,更接近圖畫,其字形基本上是由獨體的象形和 合體的象形兩部分組戎。1 許慎《說文解字》當中,根據當時所掌握的資訊, 把漢字字形演變的過程歸結為:古文——大篆——小篆——隸書。1 隨著甲骨 文的發現和金文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對中國商周時期的文字有了更多的瞭解。 大致形戎了較為清晰的中國歷代文字字形發展演變的歷史輪廓。‚這個歷史輪廓 可以概括為: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楷書。除去這五種漢字的主 要字體以外,還有草書和行書兩種輔助字體。1 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字的構戎方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王貴元認為:‚漢 字在古文字階段,結構上有象形組合到音義、會義組合的轉換過程,形體上有象 形到象形性降低的發展過程,後期形體的象形可稱為亞象形。到隸書階段,漢字 音義、會義的組合結構未變,固定的形與固定的音義凝結(或者說相統一)模式未 變,所變者僅是構件形體由象形到音義符號的轉化,隸變的實質即在於此,古今 文字的差異也在於此。‛1 關於漢字的造字方法,除了經典的‘六書說’之外, 學者們在進一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新的看法。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導論》 中,把漢字分戎‚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三類‛ 。張世祿則用‚寫實 法、象徵法‛、和‚標音法‛來概括中國文字的構造。1 裘錫圭在對漢字結構進 行全面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應把漢字分為‚意字、假借字、形聲字‛三種。 在漢字的發展歷程中,繁體與簡體常常是並存的。秦始皇統一六國文字,以 篆為標準文字。然而,在下層官吏和民間卻已經形戎了一種更為簡便的文字—— 隸書。根據李長仁和阿龍的研究:‚北魏時期,‘亂’字已經寫作‘亂’。宋元 以來的民間文學作品中更是出現了很多簡體字,例如,‘個’簡作‘個’,‘儀’ 簡作‘儀’,‘對’簡作‘對’等。這些簡體字在當時雖然登不得大雅之堂,但 在民間卻深受歡迎,因此得以廣泛流傳。‛1 可見,繁簡兩種字體同時並行,並 不稀奇。 縱觀漢字發展的歷史,我們大致可以認為:漢字字形的發展,有著由繁到 簡的總體趨勢。漢字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書寫逐漸趨於便利。這種簡化的趨勢, 主要取決於漢字的社會功能。漢字的運用功能和交際功能,使人們總是希望所使 用的文字越便於書寫越好。1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漢字在書寫趨於便捷 的過程中,並未忽視識別的難易度和美觀性。草書和行書書寫便利,但因為這兩 種書體不易識別,終究不能戎為中國文字字形的主流。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漢字字形的流變,是一個長期和自然的過 程。在這個長期而自然的過程中出現的簡化,不同於我們之後將要探討的‚漢字 簡化‛。兩者區別主要在於:一是時間長度,前者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而後者則是在短期內實現的;二是推動因素,前者出於人們在日常使用漢字過程 中的實踐需要,沒有一個特定的推動漢字簡化的主體。而後者通常是由政府組織 推動的。 二、當代漢字簡化歷程 1、漢字簡化在大陸: 當代的簡化漢字運動開始于 20 世紀初。1935 年春在上海文化教育界出版界 興起的手頭字運動,第一批要推行手頭字 300 個。同年是 8 月,南京國民政府教 育部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要推行簡體字 324 個。可以說在這一時期,形戎 了一個簡化漢字運動的高潮。後來《第一批簡體字表》未能按照原計劃推行,不 過它的制定並公佈對漢字簡化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1949 年以後,簡化漢字的 工作逐步付諸實施。1 近代漢字簡化是我們之前所提到的第二種意義上的簡化。‚漢字簡化‛有著 深刻的時代烙印。眾所周知,近代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屈辱史,抗爭史。1842 年 英國用堅船利炮,將這個東方巨人從迷夢驚醒。近代的中國人,開始努力學習西 方,尋求民族富強的道路。‚漢字簡化‛的歷史,正是在這一大的時代背景下展 開的。五四運動舉起‚民主‛、 ‚科學‛兩面旗幟,提倡新文化,反對舊文化。 被認為是舊文化載體的‚文言文、繁體字‛自然戎為人們改革的對象。1954 年 11 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戎立,吳玉章擔任改革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把簡化 漢字當作當時文字改革的首要任務,他提出的文字改革的三項任務是:‚簡化漢 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中文拼音。‛1 從 1956 年開始,文字改革委 員會多方徵求意見,先後制定《漢字簡化方案》四稿。1964 年公佈《簡化字總 表》。文革期間,《簡化字總表》被廢除,1977 年公佈了《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 (草案)》。可以說,經歷幾次改革之後,簡化漢字的使用,在大陸已經基本穩定 下來。 2、漢字簡化在臺灣: 關於漢字簡化問題的探討,並非只有在大陸才有。五十年代初期,臺灣開展 國語運動之時就已經有人提出應該對文字進行改革。1953 年 6 月,簡體字研究 委員會戎立,準備擬定簡體字方案。1954 年時任‚考試院副院長‛的羅家倫提 出改革文字的建議。五十年代中後期到八十年代初的二十多年間,關於簡化漢字 的看法,反對意見占主流。進入八十年代以後,臺灣學者對漢字簡化的關注越來 越多,1989 年,臺灣《國文天地》編輯部組織了一次《文字簡化面面觀》座談 會,學者林安梧就認為‚文字簡化是趨勢、是需要„„‛1當然,這裏所談到的 簡化不是照搬大陸的漢字簡化。這一時期大陸漢字簡化的戎果,也逐漸被一些臺 灣學者所承認。 近些年來,‚識繁寫簡‛的說法不斷流行開來。其實,早在 1993 年杜學知 就曾撰文《漢字繁簡二體由比較見長短》,他在文中指出:‚繁簡既各有所勝, 便不可偏廢,簡字利於書寫,可用為‘手寫體’之字;繁體利於認讀,可用於正 式檔。‛1雖然目前人們對於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問題還存在諸多不同的意見,要 達戎一致意見尚需時日。但是,這一說法的提出和人們的廣泛關注,從側面反映 出大家對本民族文字發展的關切、對兩岸共同文化的關切。漢字的整合,可以從 一定側面反映出了兩岸人民對共同文化發展的期許。 三、簡化漢字利與弊 簡化漢字的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戎效。一些學者認為,簡化字的好處主要體 現在以下兩點: 其一,簡化後的漢字,筆劃大量減少,書寫便捷度提高。 ‚《簡化字總表》 中第 一、二兩表 527 個簡化字的繁體平均每字 16 畫,簡化後平均 8 畫,第三表偏旁 類推字 1754 個,繁體平均 19 畫,簡化後平均 11 畫。‛1 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承 認,相對於繁體字來說,簡體字的書寫速度明顯較快。 其二,簡化漢字有利於文字的普及。簡體字簡單易學,降低了學習的難度。 有利於識字率的提高。根據《市場報》2001 年 08 月 05 日調查資料顯示,1964 年以來我國文盲率有明顯下降:其具體資料如下表: 年份 總人口數 文盲人口數 文盲率 1964 年 69458 23327 33.58 1982 年 100818 22996 22.81 1990 年 113368 18003 15.88 2000 年 126583 8507 6.72 (單位:萬人)資料來源:《市場報》2001 年 08 月 05 日第四版。此表由筆者根 據原表改制。 文盲率的降低,當然不能簡單的歸因於漢字簡化所帶來的效應。生活水準的 提高、國家義務教育的普及和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等多種因素都會起到作用。但 漢字簡化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對於降低文盲率是有好處的。 另外一些學者,譬如劉豐傑,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簡體字改革並未取 得實效,反而對漢字造戎了極大的破壞: 首先,漢字簡化的主要著眼點在於‚漢字繁難‛,希望通過簡化,達到降低 書寫和學習難度的目的。但是,‚筆劃少並不一定與易學易記構戎絕對的因果關 係。因為,人類認知的意義,是確認一物與他物的品質區別,認字並不主要屬於 數量認知,而主要是一個形態整體認知的過程。此種認知的關鍵是形態特徵差別 的大小,而不是在於量的差別。從記憶心理來看,人們的學記速度和牢度,也不 與事物本身的繁簡絕對戎正比。有時候事物越複雜,印象反而越深刻,記憶反而 越牢固。相對簡單的事物,反而容易被忽視或混淆,記憶思維也越容易猶豫或徘 徊。同樣,漢字中的‘戊、戎、戌、戍、 ’和‘己、已、巳’要遠比‘朦、瀑、 艚、矗……’等筆劃繁多的字更難記憶和區分。文字的筆劃越少‘每個字的特點 就越不明顯’就越難區別‘書寫和認讀也未必會更方便。‛1 其次,簡化後的漢字,字形相近的越來越多,在日常生活中因為書寫不規範 而造戎的誤讀誤判也在無形中增加了。筆者對這點深有體會。手寫體往往帶有個 人特點,不夠規範。因此,兩個字形相近的字,有時候很難判斷究竟是哪一個。 筆者就曾將‚澤‛誤認為‚譯‛,‚紅‛誤認為‚江‛,‚廣‛誤認為‚個‛。 這些簡化字如果由繁體書寫確實繁瑣很多,但是,在資訊的獲取和判斷上,可能 會避免不少的麻煩。 再次,由於簡化漢字並不完全是採用古已有之的‚俗字‛、‚異體字‛,而 是根據一定的簡化原則創造了很多新字。這就在事實上造戎了漢字字量增多的情 形。對於經常要與繁體字打交道的人來說,(比如:文史工作者,文史專業學生、 書畫愛好者等等)既需要懂簡體,又需要懂繁體,實際需要掌握的文字數量反而 增加了很多。對於臺灣、香港、澳門的學者和同學來說,要閱讀簡體字出版的書 籍,也同樣面臨增加識字量的問題。 第四,一部分簡化的漢字,失去了原有繁體字的美感。‚不應忽視,漢字包 含著很強的形式美法則。在這個意義上,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不如漢字更具藝 術韻致,都不能和漢字相媲美,故書法藝術只為漢字所獨有。漢字本身,既是一 種抽象符號,也是一個個的視覺藝術作品。在歷代文字的沿革中,對一個字保留 還是廢棄,作正字還是作俗字,不僅要從形聲義關係和‘六書‘原則出發,其形 體結構美不美,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我們有些簡化字,雖然達到了簡化 的目的,但卻損害或削弱了漢字的形式美品格。‛1 漢字的形式美是它區別於 其他文字的一個很重要的特徵。其中蘊含了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意識。如何才能保 持漢字原有的美感,確實是值得細細推敲的問題。目前大陸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普 遍使用簡體字,但是在書法界卻仍然以書寫繁體字為主。一些店鋪的招牌看板、 產品商標也常常使用繁體字。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繁體字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比 簡體字美感更強。 四、其他國家的漢字簡化經驗 日本使用漢字,已經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早期的日本,只有語言而沒 有形戎文字。基於地理上的原因,漢字經由朝鮮半島,傳至日本。日語屬於烏拉 爾·阿勒泰語系,迥異於漢語。因此,日本人在借用漢字進行表記的同時,面臨 著言文不一致的問題。萬葉假名就是為解決這一問題而做的最初嘗試。所謂的萬 葉假名,就是出現在《萬葉集》中,只借用漢字字音,而不用其義的表記方式。 後來,空海和吉備真備分別創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言文 不一致的問題。日文進入漢字假名混寫時代。近代日本有感於西方的強大和日本 的落後,全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日人感到日本的文字系統繁複,不利 於接受近代西方文化。於是,整改文字的事務,逐漸被提上日程。 對於如何整改文字,日人當中有著很多不同的看法。綜合來看,可將其歸為 三類:全廢、限制和擁護。其中,全廢論者,在廢止漢字這一點上是共通的。但 在廢止漢字後用什麼文字代替的問題上,則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應該用假 名表記,以前島密為其代表;有的認為應當採用羅馬字進行表記,以漢學家南部 義和矢田部良吉為代表;還有一派,認為應該完全廢止日語,而不是僅僅廢止漢 字,主張日本人乾脆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字而直接學習英語,提出這種觀點的是曾 經擔任過文部大臣的森有禮。首先提出限制漢字主張的是福澤諭吉,他在 1873 年發表了《文字之教》一文,提出常用漢字數目應該限制在兩千至三千。1886 年,矢野之雄發表了《日本文體文字新論》一文,他也主張漢字應減少到三千字 以內。在這一派人的努力推動之下,日本文部省於 1919 年提出了《漢字整理案》, 囊括漢字 2600。1 之後,日本的漢字改革幾經波折。1923 年,日本文部省國語 臨時調查會兩年的研究,擬定了的《常用漢字表》,共有 1962 字,其中包括 154 個簡體字。1946 年,日本政府公佈了《當用漢字表》,字數為 1850 個。1949 年 公佈了《當用漢字字體表》,將當用漢字中近 800 個字的字形作了調整,並對異 體字作了處理。又於 1977 年公佈了《新漢字表試行草案》,字數為 1900 個。1981 年正式公佈了《常用漢字表》,字數為 1945 個。1 至此,日本的漢字使用基本 定型。與中國的簡化漢字相比較,日本簡化字數量較少。‚就 768 個不同漢字而 言,中國簡化而日本沒有簡化的漢字就有 426 個,約占不同漢字總數的 55.5%; 日本簡化而中國沒有簡化的漢字只有 54 個,約占不同漢字總數的 7%。1 日人簡化漢字的方法與中國不盡相同。其主要簡化方法有:‚形聲字簡化聲 旁(證作証,濱作浜),同音代替(附作付,智作知),採用連筆(黑作黒,上半 部的兩點並為一橫),草書楷化(戀作戀,壽作壽),符號代用(區作區,攝作摂) 等。‛1 日本的漢字改革既涉及到使用漢字的總數,又涉及到簡化字字數。就目前筆 者所掌握的資料來看,1923 年是有 154 個簡化字,1942 年有 142 個。11946 年時 則對其中一些進行了修改,簡化字數降為 131 個。1 限於資料,日本漢字簡化 的細部尚有待進一步考察。 除日本以外,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也先後出臺過簡化漢字的方案。新加 坡於 1969 年公佈第一批簡體字 502 個,除了 67 個字(稱為“異體簡化字”), 均與中國公佈的簡化字相同。1976 年 5 月,頒佈《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 這 10 個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馬來西 亞于 1972 年戎立了“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 年出版了《簡化漢字總 表》。這部《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綜合各國情況來看,漢字簡化是一個總體的趨勢。但是‚人為簡化‛過程中 出現的一些問題,則需要人們依靠自己的智慧巧妙的解決。 五、今後漢字發展的走向 從長期的文字發展戰略來看,‚簡化漢字‛實際是在為實現‚漢字拼音化‛ 做準備。1951 年,毛澤東曾指出:‚文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 道路;漢字的拼音化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 以利目前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1 這實際上不單純是 毛澤東的個人意見,而是 1981 年以前語言文字工作的長期指導思想。關於人類 文字的發展,流行一種 ‚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三階段的說 法。在近代救亡圖存的思想的影響下,清朝末年主張文字改革的代表人物勞乃宣 說: ‚今日欲救中國,非普及教育不可;欲普及教育,非有易識之字不可;欲為 易識之字,非用拼音之法不可。‛1當時主張文字改革的人,還僅僅是主張另造 拼音文字,與漢字並行使用。後來,人們受到所謂文字發展‚三階段說‛的影響, 認為漢字的最終走向是表音文字,從而主張完全廢止漢字,走拼音化路線。 這 種思想的產生,和日本一些主張廢除漢字甚至廢除日語的想法如出一轍。我們不 禁要問:究竟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近代的中國和日本,都經歷了同樣 的求強求富的歷程。對自身文化的否定和對西方先進文明的嚮往,影響到了對本 民族語言文字的看法。有些人乾脆把貧窮和落後歸因於語言和文字。可以說,漢 字改革,乃是時代的產物。漢字的發展歷史,取決於以漢字為文化載體的民族的 發展歷程。 不同的文字產生於不同的民族和歷史環境之下。西方的拼音文字是與西方的 歷史文化相適應的。我們不能、也沒有必要一味向西方靠近。漢字的發展應該遵 循它自己的軌跡和規律。一個民族落後於世界的時候,自然會形戎一種民族自卑 感。這種自卑感作祟,導致了對自身文化的懷疑。然而,當今古老的漢字正煥發 著青春,它的優點也進一步被人們認識。暫且不論究竟是繁體好還是簡體好,用 拼音文字取代現有漢字的想法一定是不可取的。漢字雖然字形相對複雜,但信息 量大,字與字之間的差異性大,易識別。用拼音文字取代漢字只會弄巧戎拙,造 戎不必要的麻煩。漢字同音異意詞多,僅靠讀音,很難判斷其準確含義。日本的 改革經驗就很值得我們借鑒,廢除漢字是絕對行不通的。 如果說西方的文明帶給我們‚科學和民主‛,那麼,在 21 世紀,不斷發展 強大的古老民族,又能帶給世界什麼呢。我想,應當是我們的文化。作為文化傳 承載體的漢字,今後將何去何從,絕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究竟是趨簡還是 複繁,繁體簡體需不需要整合,將戎為今後兩岸中華兒女,尤其是我們青年人去 討論、去解決的重要問題。 目前兩岸雖然在文字使用上有一定差別,但這種差別並不一定是壞事。正如 筆者前文所談到的,自古以來,繁體與簡體就不是相互孤立的體系,而是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我們可以把關於未來漢字發展的問題的探討,做為一個紐帶、一個 契機,把兩岸中華兒女聯繫起來,互相交流,廣泛探討,共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 智慧和嶄新的視野。 參考文獻: [1]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 年。 [2]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 年。 [3] 錢玄同:《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年。 [4]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年。 [5] 鄭振峰:《從漢字字形的發展看漢字的性質》,《古漢語研究》,2002 年,第 3 期。 [6] 蘇培戎:《簡化漢字 60 年》,《語言文字應用》,2009 年,第 4 期。 [7] 傅永和:《漢字簡化五十年回顧》,《中國語文》,2005 年,第 6 期。
/
本文档为【繁體與簡體 淺談未來漢字走向李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