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古代文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

2017-09-05 39页 doc 66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伟大的史学 家司马迁有着鲜明的生死价值观。他认为人应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时刻不忘其社会责任感; 为了理想和道德标准,必要时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时,倾注 这种人格理想。即使是《史记》中近百处的自杀悲剧描写,也洋溢着古代英雄主义豪迈进取 的精神。司马迁的积极入世和与强烈的批判性,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他所接受的儒家观念, 异于以董仲舒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正统”。《史记》是我国最具人文主义光辉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 《史记》 生死观 自杀 人格的崇...
《中国古代文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
[]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伟大的史学 家司马迁有着鲜明的生死价值观。他认为人应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时刻不忘其社会责任感; 为了理想和道德,必要时应“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时,倾注 这种人格理想。即使是《史记》中近百处的自杀悲剧描写,也洋溢着古代英雄主义豪迈进取 的精神。司马迁的积极入世和与强烈的批判性,与孟子思想一脉相承。他所接受的儒家观念, 异于以董仲舒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正统”。《史记》是我国最具人文主义光辉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 《史记》 生死观 自杀 人格的崇高美 [Abstract] "Human beings are doomed to die someday, but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will commemorate them as significant as mountains, or as trivial as feathers." Si Maqian, one of China's greatest historians, possesses prominent values of life and death. He believes that people shall tak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try their best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To his eye, every person should stick to a noble goal and their moral principles, even at the expense of their lives. Si Maqian's great work, Shi Ji, has noticeably reflected his belief in such ideals. Even the more than 100 cases of suicide he depicted in Shi Ji carry a strong admiration for the ancient heroes' enterprising soul. Though educated with Confucianism, Si Maqian's critical point of view is more close to that of Mencius, rath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onfucianism. Undoubtedly, Shi Ji is one of China's most significant literary works that shines with salient humanism. [Key words] Si Maqian Shi Ji values of life and death suicide the sanctity of noble personality 历史充满血腥,是死亡与新生的不断交替。人的存在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 题。要修一部良史,司马迁就不能回避生死问题。要深入了解《史记》,司马迁 1 鲜明的生死观是一把很好的钥匙。 所谓“生死观”,指的是一个人对“生”与“死”的看法;简单地说,就是 认为人“生为什么、可为什么而死”。司马迁有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 ?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可见,司马迁对生死看法比较达观, 也极为重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史记》和《报任安书》正让我们直接或间接地 了解到司马迁的生死观: 人活在世上应有所追求。但这种追求并非仅是物质层面的,因为“古者富贵 而名摩灭,不可胜记”?。人只能活一次,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时刻紧记肩上的社会责任,依靠自己的才智和不懈努力,从而名垂青史、以达不朽。古人认为, 实现人生不朽的途径有三种:立德、立功、立言。“士疾没世而名不称”,作为史 官,司马迁要通过修史立言而使自己的思想和文采彰于后世。可以说,修一部“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良史,是其毕生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司 马迁清楚地认识到,不朽的著作不仅让其生命免于同蝼蚁一般碌碌无为,还能减 轻受到宫刑而带来的极大耻辱。 正因为心怀抱负,真正的英雄为了实现理想,可以坚强不屈、甚至在挫折和 逆境中不惜忍辱负垢。“苟活”,也是为了尽最大努力达到人生理想。司马迁横遭 “李陵之祸”,成为“刀锯之馀”。这对一个男人、尤其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士 大夫而言,可想而知是多么大的耻辱。他终日不得不躲在暗室里修史,自觉“是 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 背沾衣。” ?尽管承受如许巨大的耻辱和压力,司马迁仍“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 ?而不辞”,乃害怕修史事业未竟、“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因此他以前人发 愤著书为自勉,支撑自己完成理想和先父的遗愿。故在《史记》众多人物中,他 是很欣赏那些没有死节但又名垂后世的烈丈夫。“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 ?者难。”因此,他赞赏前楚将季布为“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 ?足也,故终为汉名将。”亡将受辱不羞,是因为不甘未最大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对“倒行逆施”的伍子胥,更是知之甚深:“向令伍子胥从奢俱死,何 异蝼蚁。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岂 ?尝须臾忘郢邪?故隐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这完全可视为司马迁 2 自己的心声。相似的经历让他与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他饱含深情地肯定伍子胥 是烈丈夫,也是对自己须臾不敢忘志、最终实现理想的肯定和激励。 人为了理想可以忍辱负重,百折不挠。司马迁进一步在《史记》中肯定人对 命运、对逆境的抗争精神,歌颂人不屈不挠、永不屈服的意志。这种对理想、对 人生价值的高度追求,显示了人不同于禽兽的高尚性。 司马迁深受孔孟“舍生取义”观念的影响:“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 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才有不得已也”?。“义”的定义和标准有许多种, 因人而异。人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献身,人可以为国捐躯,人可以为了报恩不惜 其躯,人更可以为了尊严而死节。为了符合心中的“义”,宝贵的生命也可舍弃。 这种状似不珍惜自己生命的活法,其实源于对人生质量的自觉追求。只有真正热 爱生命的人,才会不断追问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舍生取义”,人只要死得其 所,其实就是对生命更高层次的珍惜和热爱。 总的说来,司马迁所追求的是激情洋溢、要求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 生道路。他尊重个体人格的自由发展,同时强调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套用李清照 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形容司马迁鲜明的生死观,也是相当贴 切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生死标准是活泼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在面临生死抉择 的紧要关头,应充分考虑客观情况和自身条件,从实际出发,衡量“生”与“死” 哪一种选择更有价值。不论选择的是生还是死,个人都要基于对生命认真负责的 态度。在《史记》中,司马迁这种生死观是得到很好的诠释。伍子胥忍辱负垢的 家族复仇,项羽英雄末路的自刎悲歌,同样是“烈丈夫”的壮举,他们的人生何 同于蝼蚁!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存在与否,不仅是哈姆雷 特的思考,还是困扰绝大多数人的问题。司马迁是一个高度关注“人”的史学家, 3 这可以从《史记》的体例和内容中得到强烈的感受。如前所述,历史总是血腥的。 然而,流血成河的历史,却能唤起人们对生命的歌颂和热爱。《史记》中有近百 ?处是描写自杀行为的,只要我们细细,这种对生命的极端方式,却仍奏出生命最强之音。司马迁笔下的自杀悲剧,有平淡无奇、也有惊心动魄的,其实已 暗含他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 所谓“自杀”,即自己杀自己。我为它界定了一个更具体的范围:自己自愿 并亲手成功杀死自己。据此,我的统计表把“赐死”排除在外,因为这是“君要 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变相处死形式;我也把荆轲刺秦王这种简直是自杀式行为 排除在外,因为他尽管明知去送死仍义无反顾、但终究身死人手。因此,《史记》 中直接描写其自杀行为的计有600余人。?最早的记载是商纣王因大势已去,盛 装赴火自尽。自杀的方式计有自刎、自焚、服毒、绝食、投河、上吊、触树、用 簪刺、自屠出肠、乃至殉葬窒息而死等。自杀的群体以王侯将相公卿士大夫为主, 其中包括五名女性。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为史书所记载的主要对象。 不过,也反映了春秋战国、秦汉交替时期那种“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历史现实。 这些古人自杀的动机不尽相同。总的来说,他们的自杀可以分为两大类——“只 得一死”与“不必一死”。 “只得一死”,指的是人在走投无路、始终要一死的情况下选择自行了断生 命。这带有或多或少被迫的意味。帝王的自杀绝大部分属于此类。商纣王明白大 势已去,在他的玩乐场所鹿台自焚。临死还要穿上他的玉衣,纣王真可谓腐朽至 极。秦二世面对赵高之徒苦苦哀求而不成,最终无奈一死以谢天下。司马迁以白 描手法勾勒出秦二世贪生怕死的懦弱相,入木三分,其态度不言而喻。有的王侯 将相因为犯了极为严重的罪行、可能要被诛数族,因此不得不以自杀谢罪,起码 不用身受残酷的五刑。汉景帝时有“八王之乱”。造反事败,参与的齐王、楚王、 赵王等深知已无可挽救,惟有自尽。杀人如麻的酷吏王温舒也因所犯的奸利事东 窗事发,罪至族,最后落得个自己了断的下场。这些王侯将相的自杀,充其量只 有历史意义。 此外,还有人即使不是直接面临生死关头,但已清楚明白难逃被杀的命运, 他们还是选择自尽、也许还能换来家人的安全。例如郑国的士大夫叔瞻,还有曾 4 权倾一时的“仲父”吕不韦等。这些走投无路的“自杀”行为,免去为他人戮所 带来的耻辱,多少维护了其为“人”的尊严。 然而,《史记》中写的最悲壮动人的,却是另一种自杀悲剧——在不是非死 不可的情况下,仍义无反顾地结束自己的生命,做到“舍生取义”。这种壮烈的 死,占去《史记》中自杀行为的大部分描写,也倾注司马迁深挚的感情。诚然, 史传只能实录不容虚构。但同样是文学家的司马迁,仍能用白描式的笔法、恰到 好处的剪裁、置不同人物在历史活动中的对比手法,甚至为人物“度身定做”对 话?,用生动的形象和细节寄托了其感情的倾向。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 叙事之中”。历史真实性和叙述者倾向性的和谐统一,让后人更深刻地认识司马 迁和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此类着墨颇深的自杀描写,真挚地寄托了司马迁对那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下面根据这些人物不同的 自杀动机,分类叙述之。 ——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慷慨悲壮的诗篇。我国向来有“胜者为王,败 者为寇”的偏见。司马迁能不以成败论英雄,肯定这位西楚霸王的历史功绩并写 入本纪中,足见其眼光之高和对项羽英雄气概的由衷敬佩。短短一万多字的《项 羽本纪》,描写了项羽起兵反秦、楚汉相争的七年风云际会。值得注意的是,惜 墨如金的司马迁在传记的最后,竟用浓墨铺陈渲染描述这位霸王英雄末路悲歌的 慷慨激昂。确实,作为单纯的历史记载,写项羽自刎毫无必要花上近千字的篇幅。 但作为文学作品,这近千字却是该传记的点睛之处,最终让项羽光明磊落的英雄 气概跃然纸上。司马迁松弛有度地分三个部分,形象地再现这位西楚霸王的末路 悲歌,催人泪下。 当时,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兵疲粮尽,被汉军重重包围。项王夜闻汉军 四面楚歌,难以成眠,不禁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 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司 马迁用简洁的笔墨,渲染了败军的悲剧气氛。“垓下歌”既是项羽对自己戎马半 生的回顾,也是对其理想无可挽留的感叹。这种无奈,绝望但慷慨,既有儿女柔 情更有英雄无畏,感人甚深。 5 于是,项王带着八百馀骑兵突出重围。天明到了东城,项王只剩下二十八从 骑。“项王自度不能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段话成为历来人们(包括司马迁在内)批评项羽的重要理由。诚然,项羽不肯 在自己身上找过错,是其势由强转弱、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但这种不肯认错、 甚至目空无人的自负,是由他那种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所决定的,也是项羽贵族 英雄性格中不可或缺的。项羽是一个能“万人敌”的天才。英勇地战斗,是实现 其人生最大价值的唯一途径。否认他的战斗才华,等于否定他为人安身立命的所 在。因此,他最后指挥余部作以一敌百的战斗,表现其过人的胆识和军事才华。 这是项羽对自我价值的再次肯定和实现,绝不能仅视为是困兽犹斗。正是出于对 自己尊严的捍卫,项羽才会再三用言语和行动强调,“天亡我,非战之罪”。 最后,项王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弋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 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 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被十 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 ‘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 死。王翳取其头,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 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 五:……”(《项羽本纪第七》) ? 一个“笑”字,凸现项羽英雄无畏的大气概。一句“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表现了项羽紧守内心道德的高尚品格。徒步的项王竟然在“身被十 余创”的情况下,一人抵挡了数百汉军。这些白描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即 使身在穷途末路的王者气概。项羽的自刎后,司马迁还用对比的手法再次含而不 露地褒扬了项羽英雄豪气:项王面对死亡,不但毫不胆怯,甚至戏謔地把自己的 头颅恩赐给故人吕马童,尽显英雄面对生死的从容不迫;相比之下,汉军为领赏 6 封侯争相抢夺项王,已自相残杀数十人,为利名而身死何足挂齿。 项羽宁死也不过江的选择,是其性格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项羽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历史人物。但总的说来,他骨子里是有一种光明磊落的英雄气概。他在鸿门 宴上轻信刘邦、为天下苍生要求与刘邦决斗,这与刘邦“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 一抔羹”的无赖相形成鲜明对比。不怕千军万马的项羽,却害怕愧对江东父老; 面对绝境丝毫不胆怯的项羽,竟然忍受不了自己良心的拷问。项羽的自刎不是逃 避、不是懦弱,而是基于内心的道德标准和荣誉感,同样是“烈丈夫”所为。司 马迁是赞赏其生死抉择的,不惜诗化其最后的自刎行为;因为生时轰轰烈烈、死 得光明磊落的楚霸王项羽,是古代浪漫英雄主义的化身,更是司马迁心中理想人 格的一个典范。 与项羽相仿的另一个悲剧人物田横,也属于司马迁着力描写的英雄人物。汉 灭楚后,齐王田横与客避难海中。他如果愿意对高祖俯首称臣,小者封侯、大者 封王,一般人眼中的荣华富贵随手可得。但他对自己门客感叹道:“横始与汉王 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才为亡虏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 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 ?最后自刭身亡。田横追求的是战国时代诸侯并存的旧。但历史的车轮已滚 滚向前,田横所追求的注定要失败。“知其不可而为之”,田横用极端的形式向命 运作最后一次抗争、以身殉其理想。 项羽在可以逃脱的机会中,因无颜见江东父老,乌江自刎;田横放弃锦衣玉 食的大富大贵,因理想失败的耻辱、毅然横刀自杀。他们面对不可战胜的命运, 最终还是用自杀来表明了对命运的强烈抗争,表现出磊落的英雄气概。与海明威 《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一样,他们的生命可以被消灭,但他们的意志永不屈 服、他们的尊严不容玷污。他们用生命恪守其人生的准则。设想假若项羽东渡乌 江、养精蓄锐以期东山再起,那还是行事光明磊落、勇往直前的西楚霸王吗? 在《史记》中,“士可杀不可辱”的观念深入人心。秦将冯劫、右丞相去疾 被捕后之所以要自杀就是因为:“将相不辱。” ?所谓“刑不上士大夫”,被下狱案 责,对将相公卿来说是一件耻辱之事。李广、周亚夫、赵绾、王臧等都是不堪受 刀笔吏的侮辱而自尽。其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是“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 7 阴山”中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是汉武帝时代的抗匈奴名将。他大半生戎马沙场,曾经历大小七十余战 役,深受士卒和老百姓的爱戴。尽管战绩彪炳,但由于种种原因,“李广难封”, 终其一生最高官至二千石、两袖清风。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其战场上的叱咤风云 与现实中的落魄受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来,李广因为统治集团的内部原因,所率军队迷路失期以致被军法责备。 为了保护自己的幕府同僚,李广对前来兴师问罪的长史说:“诸校尉无罪,乃我 自失道。吾今自上簿。”但他终究没有去接受刀笔吏的问讯。讷口少言的李广, 在引刀自刭前仅仅留下两句话:“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 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话语看似平淡,但蕴含着这位驰骋沙场的将领深沉的愤怒。李广可以从容面对战场上的凶险变幻,甚至可以顺从功名难得的“天意”, 但始终不能忍受刀笔吏对自己的侮辱。因为作为一名将领,李广是视自己的尊严 重于生命。为了尊严,李广处决了曾羞辱其为“故将军”的小小灞陵尉;为了尊 严,李广最后愤然自刎,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名声和清白。李广死后,“广军士大 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李广的义不受辱与战 斗精神都是源于其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司马迁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谚 语,表达对李广的同情和崇敬。 此外,也有不少败军之将自尽身亡,就如秦国的大将军章邯。败将之自杀, 基于军人尊严的不受辱,也含有以死谢罪的意味。这种对死亡的自觉选择,归根 到底也符合这些将相心中的“义”。 在王朝交替、诸侯争霸的乱世,有古人因为国破君亡而放弃独存一己之生命。 “义不食周粟”而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和叔齐,几乎成为后世死节隐士的楷模。 战国时期,燕国曾大败齐国。除了两座城池,燕国已经尽降齐城,几乎灭了齐国。 齐国有一贤人名王蠋。他在威逼利诱下,坚决不肯当燕国统治齐国的傀儡。他在 触树自尽之前,凛然表明自己的立场:“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 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 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 ?好一句“国既破亡,吾不能存”,在王蠋心目 8 中,有一条界限分明的“义”的准则,那就是鲜明的家国观念。因此在危急的关 头,他能舍生取义、以身殉国。他高尚的爱国节操,大大激励了当时齐亡大夫复 国的斗志,可谓死得其所。司马迁对其坚定的爱国节气,是颇为赞赏的。 而不论是诗歌还是人品都得到司马迁高度评价的屈原,其开创的楚辞体和最 终投江自沉的爱国精神,皆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为直谏,屡遭当时君臣的妒忌和排斥。他首先是一个 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诗人。不管是政治家还是诗人,贯穿屈原终生的都是爱国 爱民、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故屈原的理想就是希望在政治上以正道治国、通过 贤君贤相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屡遭被贬的黑暗现实,愈发拉远他与理想 的距离,却使他酝酿出《离骚》、《九章》等壮丽而哀怨的诗篇。晚年,他听说楚 国的首都已被秦军攻陷。国强民富的理想和他所深爱的祖国彻底失败,因此屈原 毫不犹豫地怀石投江而死。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屈原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须臾不忘国家人民。他把 自己的生命融入楚国的兴衰存亡之中。因此,屈原的自杀不仅因为政治理想的破 灭,更是由于楚国陷落而导致精神故乡的失落。尽管司马迁对他称赞有加,认为 其志可与日月争光,甚至“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但他对屈原的沉渊还是有点不理解:“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 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 其实,屈原如果能轻易离开故国投入他国的怀抱,他就不可能有那种以死直 谏的精神,更不可能创作出饱蘸激情的《离骚》。对于一个视国家人民比自己生 命还重要的人来说,国家的灭亡,几乎等于摧毁了他的尊严和人生价值。屈原对 理想的不懈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断反抗、乃至最后为理想的献身,构成他高尚 的人格。他的投江与他的楚辞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后世知识分 子。 孟子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鱼与熊掌不能得兼。”确实,人生总会面对无数的 选择。有时面对进退两难的困境,有些人既放弃鱼也不要熊掌。他们用极端的自 杀形式来回答人生的选择题。 晋国有个壮士鉏麑,他受晋灵公的命令去刺杀大臣赵盾。正要在赵盾家行刺 9 之际,鉏麑发现其即使在假寐时仍保持大臣应有的仪态。于是他不忍下手,不禁 感叹到:杀忠臣自己良心难安,违背君主的命令更是难以宽恕的罪行。最终,他 用自杀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愧疚。 晋国赵襄子的姐姐曾是代王夫人。襄子成为国君后,用不光彩的手段杀害代 王、兴兵平了代地。他的姐姐听说后,哭得呼天抢地,在“以弟慢夫,非仁也; 以夫怨弟,非义也”?的两难下,摩笄自杀。 楚昭王的相国石奢,在街上发现其父杀了人。他释放父亲,而自带枷锁去请 罪。在忠孝难两全的情况下,尽管得到楚王的赦免,他仍然自刎而死,以死来抵 消自己为孝未能尽忠的过失。 类似的还有晋文公的官吏李离,那位不知名的燕国将军,张敖的忠臣贯高。 今人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些古人竟然因为一些似乎并不严重的原因而了结自 己的生命。其实,古人并非视自己的生命为儿戏。而是他们非常自觉地遵从心中 的道德规范。当自己的行为与道德相违背时,纵然没有外力的约束,他们可能也 会因为愧疚而采取自尽的方式以求得内心的平静。司马迁理解他们这种“舍生取 义”的选择。他让这些历史人物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去揭示他们毅然放弃生命 的深层原因。 古往今来,“舍己为人”都被公认为是高尚的行为品德。《史记》中也有一类 为保护、成全他人而放弃自己生命的自杀行为。 汉将王陵的母亲曾被项羽抓去作为招降王陵的人质。王陵的母亲哭着对王陵 的来使说:“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 以死送使者。”接着就伏剑而死。这位深明大义、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惜牺牲自己 的慈母,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占有一席之位。 战国时的刺客聂政,为了不使姐姐聂荣受牵连,刺杀成功后竟然自屠出肠、 自毁容貌而死。然而聂荣还是认出弟弟的残骸,明白到弟弟的一片苦心。为了弟 弟能留名,她高声呼叫天者三,最后悲哀过度死于弟弟的身旁。弟弟是真勇士, 姐姐可谓女中豪杰,是《史记》中较为光辉的形象。 此外,还有以自刭而绝他人祸的平原君朱建,以自杀来口绝郭解亡命踪迹的 临晋籍少公。他们可以说是为了保护、成全亲人朋友而死。他们用生命,换取他 10 人更好地生存。这种奉献的精神,也是深得司马迁肯定的。 司马迁极为欣赏知恩图报、重言守诺的行为品德。他在《报任少卿书》和《史 记》中两次曾提及到“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史记》中不少着力描写的自杀 现象,就是这类古人为了报恩守诺、义无反顾放弃自己生命的行为。樊于期和田 光是以死来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侯生以死来酬谢魏公子无忌的厚待;曾间 接得到孟尝君之粟的贤者,用生命来证明孟尝君的清白、以报一饭之恩;程婴完 成“立赵氏之后”的使命,毅然了结生命下报托付者赵宣孟和公孙杵臼,不肯独 存;田横的五百门客听说田横之死,皆自杀,以死相随;刺客豫让为了替厚遇待 己的智伯报仇,不惜忍辱负垢,甚至自残其躯。尽管最终只能三击仇人赵襄子的 衣服,他仍无愧于智伯、无愧于己而自尽身亡。 知恩图报、重诺轻生,是这些刺客、侠士、门客乃至士大夫心中最根本的“义” 和追求。为“义”和理想不爱其躯,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和尊严的途径,也使他 们的死异于“鸿毛”而重于“泰山”。他们这种人格追求,与司马迁豪迈进取的 人生理想,是相通的。故司马迁能从他们的轻生上,发掘出人性中可贵的品质。 我们解读《史记》中绝大多数的自杀悲剧,得到的并不是放纵生命、逃避现 实的感受。相反,我们看到人的自由和力量、感受到个体人格高扬的伟大。一幕 幕生命的悲剧,从另一角度表现 “人”恣意汪洋的生命力。司马迁笔下的这些 历史人物,他们的生死抉择,不再仅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它唤起我们的道德感, 从而唤醒我们心中对人格崇高美的向往。这种“从道德走向审美”的愉悦 ?,正 是根源于司马迁活泼、充满活力的生死价值观。 毋庸置疑,由于父亲的影响和年少所受的教育,司马迁思想中很好地结合了 儒道两家的精华。他不讳言对老庄哲学的钟爱,难怪班固责备他“论大道则先黄 老而后六经”?。但司马迁思想的主体依然是儒家思想。他在《报任少卿书》中, 肯定了“智、仁、勇、行、为”是士人成为君子的必备品质。他积极进取、要求 建功立业的入世精神,也是孔孟儒家所推崇的。但从生死观和对现实的批判反抗 性来看,司马迁既不同于强调秩序、“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孔子,也不同于 11 董仲舒、班固这类以儒家正统自命的儒生。他与高扬个体人格美的孟子,是一脉 相承的。 ()21孟子曾说过:“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见,他充分肯定 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认为个体具有实现善的伟大力量。“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也”,孟子对高尚人格追求,与司马迁“士疾没于世而名不称”的价值标准 是相一致的。孟子认为“人皆可为虞舜”,承认人的自由和支配世界的力量。司 马迁同样赞赏有豪迈气概、积极奋发的社会下层人物,因为他们的出身不妨碍其 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孟子看到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有崇高的社会责 任感,人可以“舍生取义”。司马迁也是由衷欣赏那些为理想、为心中的道义能 舍弃生命的“烈丈夫”。孟子和司马迁都认同“生要有所求,死要得其所” 的生死标准。故即使是自尽的生命悲剧,司马迁仍能写得荡气回肠、是强而有力 的生命篇章。 尽管孟子与司马迁心中“义”的标准已不尽相同,但他们的生命哲学根本上 还是相通的:追求崇高社会责任感与个体人格自由发展的和谐统一。这就实质上 不同于董仲舒所倡导的、为了大一统专制统治服务的“仁义”了。此外,孟子美 学中富于批判性、进取性和开创性的特点,也是《史记》在我国众多史学著作中 所独有的优点。司马迁继承了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进取精神,高度赞赏对崇 高人格的追去。他充满生命力的生死观、对人格崇高美的不断挖掘,使《史记》 满载人道主义的光芒、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4) 见《报任少卿书》 收于《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上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5)P2451 《廉颇蔺相如列传》 (6)P2735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7)P2183 《伍子胥列传第六》 (8)见 《报任少卿书》 (9) 详细可见附录的《史记自杀描写一览表》 (10) 包括闻田横自杀而自刎身亡的500门客。 见《田儋列传三十四》(p2648) (11)本文不涉及对《史记》作为史料真伪性的讨论和判断 (12)P336 《项羽本纪第七》 (13)P2648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12 (14)P272 《秦始皇本纪第六》 (15)P2876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16)P2457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17)P2503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18)P1794 注释四 《赵世家第十三》 (19)关于“从道德走向审美的论述”, 可参阅《中国美学史》第一卷绪论 李泽厚 刘纲纪 主编 (20)见裴骃的《史记集解序》 收于《史记》第十册 中华书局 1999年版 (21)见孟子的《滕文公上》 转引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P179 李泽厚 刘纲纪 主编 1.《史记》一百三十卷 司马迁 著 ( 裴骃集解 司马贞索隐 张受节正义) 中华书局 1999年版 2.《先秦两汉文学史》 孙立 师飚 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聂石樵 李炳海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4.《狮身人面录—对史传文学的艺术剖析》 郑秉谦 著 学林出版社 1989年 5.《中国美学史》第一卷 李泽厚 刘纲纪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年 6.《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四册本) 郭绍虞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7.《美的历程》 李泽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i附录:《史记》中的自杀描写一览表 P108 “甲子曰,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殷本纪第三》) P199 “怀公四年,庶长晁与大臣围怀公,怀公自杀。”(《秦始王本纪第五》) P234 “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疆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 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 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秦始王本纪第六》) P268 (秦二世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 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治法焉。’……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 曰‘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秦始王本纪第六》》) P272 (二世)“ 卞去疾、斯劫吏,案责他罪。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 囚,就五刑。”(《秦始王本纪第六》) 13 P274 “阎乐 前即二世数曰:‘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畔足下,足下其自为计。’ 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 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 不敢报。’麾其 兵进。二世自杀。”(《秦始王本纪第六》) P307 (项羽军)“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 王离。涉间不降樊,自烧死。”(《项羽本纪第七》) P330 “汉果数挑楚军战,楚军不出。使人辱之,五六日,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 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君,尽得楚国货赂。大司马咎,长史翳,塞王欣皆自刭汜 水上。”(《项羽本纪第七》) P336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弋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 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 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 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被十余创。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 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余骑 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后,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 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项羽本纪第七》) P372 (汉王)“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项羽本纪第八》) P404 “梁王恢之徙王赵,心怀不乐,太后以吕产女为赵后。王后从官皆诸吕,擅权, 微伺赵王,赵王不得自恣。王有所爱姬,王后使人鸩杀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 乐人歌之。王悲,六月即自杀。”(《吕太后本纪第九》) P452 “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 朝诸侯。 草巡狩封禅改历服色事未就。会窦太后治黄老言,不好儒术,使人微 得赵绾等、奸利事,召案绾、臧,绾、臧皆自杀,诸所兴者皆废。》”(《孝武帝 本纪第十二》) P1468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檇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 自刭。”(《吴太伯世家第一》) P1475 “二十年,越王句践复伐吴。二十一年,遂围吴。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败 吴。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 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刭死。越王灭吴,诛大宰嚭以为不 忠,而归。” (《吴太伯世家第一》) P1486 “齐遣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诸,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 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14 (《齐太公世家第二》) P1502 (庆封)“使崔杼仇卢蒲嬖攻崔氏,杀成、彊,尽灭崔氏,崔杼妇自杀。崔杼 毋归,亦自杀。 ”(《 齐太公世家第二》) P1533 “季友以赂如莒求庆父,庆父归,使人杀庆父,庆父请奔,弗听,乃使大夫 奚斯行哭而往。庆父闻奚斯音,乃自杀。”(《鲁周公世家第三》) P1581 “哀公怒,欲诛招,招发兵围守哀公,哀公自经杀。”(《陈杞世家第六》) P1583 (泯公)“二十三年,楚之白公胜杀令尹子西、子綦,袭惠王。叶公攻败白公, 白公自杀” (《陈杞世家第六》) P1591 “四十二年,厘侯卒,太子共伯馀立为君。共伯弟和有宠于厘侯,多予之赂; 和以其赂赂士,以袭攻共伯于墓上,共伯入厘侯羡自杀。”(《卫康叔世家第七》) P1601 “太子闻之,惧,下石乞,孟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 冠不免。’结缨而死。”(《卫康叔世家第七》) P1645 “或谓太子曰:‘可奔他国。’太子曰:‘被此恶名以出,人谁内我?我自杀耳。’ 十二月戊申,申生自杀于新城。”(《晋世家第九》) P1668 “子玉之败而归,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贪与晋战,让责子玉,子玉自杀。” (《晋世家第九》) P1673 “灵公患之,使鉏麑刺赵盾。盾闺门开,居处节,鉏麑退,叹曰:‘杀忠 臣,弃君命,罪一也。’遂触树而死。”(《晋世家第九》) P1699 “冬十月,商臣以宫卫兵围成王。成王请食熊蹯而死,不听。丁未,成王自 绞杀。”(《楚世家第九》) P1708 “夏五月癸亥,(楚灵)王死申亥家。”(《楚世家第十》) ii P1708 “弃疾归。……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皙曰:‘王至矣!国人将杀君, 司马将至矣!君蚤自图,无取辱焉。众怒如水火,不可救也。’初王及子皙遂 自杀。”(《楚世家第十》) P1764 “居六年,厉公果复入。入而让其伯父原曰:‘我之国外居,伯父无意入我, 亦甚矣。’原曰:‘事君无二心,人臣之职也。原知罪矣。’遂自杀。”(《楚世 家第十》) P1766 “晋于是欲得叔詹为戮 。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 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 也。’乃自杀。”(《郑世家第十二》) P1785 “及赵冠,为成人,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皆能死。我 15 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 与公孙杵臼。赵武帝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 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为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 不成。’遂自杀。”(《赵世家第十三》) P1790 “其明年,知伯文子谓赵鞅曰:‘范、中行虽信为乱,安于发之,是安于与谋 也。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赵鞅患之。安于曰: ‘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赵世家第十三》) P1793 “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襄子)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 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赵世家第十三》) P1954 “周文,陈之贤他,……陈王与之将军印,西击秦。……章邯追败之,复走次 渑池十余日。章邯击,大破之。周文自刭,军遂不战。”(《陈涉世家第十八》) P1988 “至昌邑南,与汉将周亚夫未战。汉绝吴楚粮道,士卒饥,吴王走,楚王 戊自杀,君遂降汉。”(《楚元世家第二十》) P1990 (孝景帝时)“吴楚败于梁,不能西。匈奴闻之,亦止,不肯入汉边。栾布自 破齐还,乃并兵引水灌赵城。赵城坏,赵王自杀。”(《楚元世家第二十》) P1997 “诏下公卿,皆议曰:‘定国禽兽行,乱人伦,逆天,当诛。’上许之。定国 自杀,国除为郡。”(《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P2006 “已而复闻齐初与三国有谋,将欲移兵伐齐。齐孝王惧,乃饮药自杀。”(《齐 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三》) P2008 “主父偃既至齐…… 王年少,惧大罪为吏所执诛,乃饮药自杀。绝无后。”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三》) P2010 “天子闻之,罢丞相及行兵,皆归长安。使棘蒲侯柴将军击破虏济北王, 王自杀,地入于汉,为郡。”(《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三》) P2059 “项羽取(王)陵母置军中,陵使至,则东向坐陵母,欲以招陵。陵母既 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 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剑而死。”(《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P2079 “初,吏捕條侯(周亚夫),條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 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P2094 “四年,坐侵廟壖垣为宫,上征(临江王)荣。……荣至,诣中尉府薄。 中尉郅都责讯王,王恐,自杀。葬蓝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百姓怜之。”(《五 宗世家第二十九》) P2096 “事既闻,汉公卿请捕治(江都王)建。天子不忍,使大臣即讯王。王服 16 所犯,遂自杀。”(《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P2119 (褚先生日)“……大将军霍光辅政,与公卿大臣议曰:‘燕王旦不改过悔正, 行恶不变。’旦自杀,国除,如其策指。”(《三王世家第三十》) P2123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伯夷列传第一》) P2164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 之下。’……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孙子吴 起列传第五》) P2182 “叶公闻白公为乱,率其国人攻白公。白公之徒败,亡走山中,自杀。”(《伍 子胥列传第六》) P2354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 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怒,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列传第十 五》) P2357 “居数年,人或毁孟尝君于齐泯王……魏子所与粟贤者闻之,乃上书言孟 尝君不作乱,请以身为盟,遂自刭宫门以明孟尝君。”(《孟尝君列传第十 五》) P2381 (魏)“公子(无忌)过谢侯生。侯生日:‘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 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刭以送公子。’……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 生果北向自刭。”(《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P2416 “魏齐夜之出,见赵相虞卿。(虞卿)乃解其相印,与魏齐亡……欲因信陵 君以走楚。信陵君闻之,畏秦,犹豫未肯见……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难见之, 怒而自刭。”(《范雎菜泽列传第十九》) P2457 “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 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 固不如烹!’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P2469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 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 乃自杀。”(《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P2486 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人又谁 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 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屈原 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P2513 “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秦王恐其为变,乃赐文信侯书 17 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 属徙处蜀!’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P2521 “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 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 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 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 之日,赵固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P2524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 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 遂以死。”(《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P2525 (政姊)“荣应之曰:‘……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 绝从,妾其奈何畏歿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 卒于邑悲哀而死政之旁。”(《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P2530 “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 而使人疑立,非节侠也。’欲以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 以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P2533 “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 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于期偏袒搤捥 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刺客列传第二 十六》) P2553 “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曰:‘……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唯上幸 哀怜之。’……胡亥可其书,赐钱十万以葬。”(《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P2585 “贯高曰:‘所以不死一身无余者,白张王不反也。今王已出,吾责已塞,死 不恨矣。且人臣有篡杀之名,何面目复事上哉!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乃仰绝肮,遂死。当此之时,名闻天下。”(《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P2627 “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计事。眛曰:‘汉所以不击 取楚,而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之矣。’乃骂 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P2648 (田横)“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才为亡虏 而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亨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其主,纵彼畏天 子之诏,不敢动我,我独不愧于心乎?……’遂自刭。” “既葬,二客穿其冢旁孔,皆自刭。……吾闻其余尚五百人在海中,使之召之。 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田儋列传三十四》) P2667 “立十九岁,元鼎二年,(侯颇)坐与父御婢奸罪,自杀,国除。”(《樊郦滕 18 灌列传第三十五》) P2703 “文帝闻其客平原君(朱建)为计策,使吏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 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 及而身矣。’遂自刭。”(《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P2747 (晁)“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 不忍见祸及吾身。’”(《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P2776 “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皆自杀,唯贯高就械。”(《田叔列传第 四十四》) P2834 “楚王戊军败,自杀。”(《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P2859 “公孙诡、羊胜说孝王求为帝太子及益地事,恐汉大臣不听,乃阴使人刺汉用 事臣。……(韩安国)语未卒,孝王泣数行下,谢安国曰:‘吾今出诡、胜。’ 诡、胜自杀。”(《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P2863 “天子怒王恢不出击单于辎重,擅引兵罢也。上曰:‘……今不诛恢,无以谢 天下。’于是恢闻之,乃自杀。”(《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P2875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 道。吾今自上簿。’” P2876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 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 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P2876 “广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园壖地,当下吏治,蔡亦自杀,不对狱,国 除。”(《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P3075 “淮南厉王长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及贯高等谋反柏人 事发觉,并逮至王,尽收捕王母兄弟美人,械之河内。……及厉王母已生厉王, 恚,即自杀。”(《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P3097 “(天子)遣中尉安、大行息即问王,王具以情实对。吏皆围王宫而守之。中 尉大行还,以闻,公卿请遣宗正、大行与沛郡杂治王。王闻,即自刭杀。”(《淮 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P3102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 而自械焉。……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 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循吏列传第五十 九》) 19 P3103 “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李离曰:‘理有法,失刑 则行,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 受令,伏剑而死。”(《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P3143 “于是上使赵禹责汤。……(张)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陛 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遂自杀。”(《酷吏列传第 六十二》) P3144 “天子闻之,曰:‘非此母生不能生此子。’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P3150 “岁馀,会宛军发,诏征发豪吏,(王)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 骑钱,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杀。”(《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P3152 “宣使郿令格杀信,吏卒格信时,射中上林苑门,宣下吏诋罪,以为大逆,当 族,自杀。”(《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P3188 “上闻,乃下吏捕(郭)解。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阳,身至临晋。临晋籍少公 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籍少公已出解……吏逐之,迹至籍少公,少公自 杀,口绝。”(《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i 本表只收录自杀行为已遂的个案,并排除由于“赐死”而导致的自杀行为;重复记载的自 杀行为只收录其中一次。 ii (见注释)《左传》云:“夏五月癸亥,王缢于芋尹申亥”是也。 20
/
本文档为【《中国古代文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论司马迁之生死观与《史记》的自杀描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