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中国风水村传说6:安徽八卦呈坎村/图

中国风水村传说6:安徽八卦呈坎村/图

2017-09-01 15页 doc 148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风水村传说6:安徽八卦呈坎村/图中国风水村传说6:安徽八卦呈坎村/图 6 呈坎 古名“龙溪”,始建于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位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西北10公里处。四周青山环绕,川河横贯 村落,山明水秀,环境优美。 , 22 23130 19962001“ ”“” 呈坎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历史。呈坎古名龙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二兄弟举家迁此“择地筑是而居”易名呈坎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古 村落之一,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二圳三街九十九巷, 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
中国风水村传说6:安徽八卦呈坎村/图
中国风水村传说6:安徽八卦呈坎村/图 6 呈坎 古名“龙溪”,始建于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位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西北10公里处。四周青山环绕,川河横贯 村落,山明水秀,环境优美。 , 22 23130 19962001“ ”“” 呈坎村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已有1700多年历史。呈坎古名龙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二兄弟举家迁此“择地筑是而居”易名呈坎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古 村落之一,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二圳三街九十九巷, 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现 保存着明清建筑100余处,其中有罗东舒祠、长春社、罗润坤宅等国 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 彩绘将徽州古建筑艺术的古、大、美、雅体现得淋漓尽致。被中外专 家和游人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早在宋代被理学家朱熹誉为 “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呈(阳)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理论选址布局。后人至今仍不解其中奥 秘,村中仅明代建筑 就有28处,有的房子楼高三层,门楼气派, 显示户主当年的身份显赫,而那些精致的徽州三雕、铺了地砖的二楼, 更让游人流连忘返。 呈坎三街大体平行众川河延展,呈南北走向,小巷与大街垂直, 呈东西走向。街巷全部由花岗条石铺筑,两侧民宅鳞次栉比、纵横相 接、排列有序、青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长街短 巷、犬牙交错、宛如迷宫、漫步街头、一步一景、步移景异、无处不 景、人在画中、其乐无穷;呈坎现有宋、元建筑各一幢,其一是长春 社,宋代迁建于此,是徽州仅存的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公共建筑;其二 是老虎祠(俗称老虎洞)为宋代迁建筑,呈正方形、高大精美、宛如 古堡。呈坎明清建筑不仅数量大,而且祠堂、民居、更楼、石桥类型 多样,仅三层楼民居现仍保存7幢,尤其是罗会炯宅(罗应鹤官邸) 石牌楼门罩;罗会炳宅(俗称石柱厅)木牌楼门罩、须弥座、高大客 厅和独柱旋转楼梯;罗长铭宅天井鱼池;罗季颖宅雕甍镂栋;罗来龙 宅猪食槽天井;敬老院支祠暗壁楼梯;汪闺秀宅陶瓷水枧;环秀桥水 构亭;灵山岭石构亭以及民宅的斜门、铁皮门、楼厅美人靠、窗户遮 羞板、石雕、木雕、砖雕以及月梁、梭往、彩绘等,特色显著;呈坎 古村保存至今的明代建筑,虽有部分遭破坏,但仍占黄山市首位,而 且类型丰富,风格之独特,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故有“呈坎民居甲天下”之誉;一进入呈坎村,便可以看到气势恢宏的宝纶阁 ,宝纶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始建于明嘉靖间(约1542年),后殿几层,因遇事中辍,七十年后重新扩建。 古祠占地五亩余,分前、中、后三进,五层山墙,层层升高,显 得气势宏伟威武。第一进为仪门,仪门内是八丈见方的天井,天井两 旁为廊庑,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 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上面檩梁重叠,横 直交错,正中的冬瓜梁粗大庄重,现堂上还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彝 伦攸叙”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 所书。大厅高大的板门照壁后又是一个天井,其后第三间才是宝纶阁。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 部分,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 丞等职,深得明神宗庞信。罗“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宝纶阁”,后来约定俗成地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宝纶阁由三个三开间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吴士鸿手书的“宝纶阁”匾额 高挂楼檐。天井与楼宇间由黟县青石板栏杆相隔,石栏板上饰有花草、 几何图案浮雕。三道台阶扶栏的望柱头上均饰以浮雕石狮。台阶上十 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 交错的月梁。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 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美不胜收。 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虽历四百余年,至今仍鲜艳夺目历 久不凋。宝纶阁左右两边为登楼的楼梯,登上三十级木台阶,只见楼 上排列整齐的圆木柱,屋顶阁栅外露,饰以水磨青砖。此外为呈坎村 的最高点,可远眺黄山天都、莲花两峰烟云。宝纶阁以巧妙的结构, 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绘,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 筑一绝。 呈坎村里,有3街99巷300多幢民居和10余处明清遗址,其中明代建筑35处,清代建筑122处,祠堂、社屋、民居、桥、亭、 更楼、过街楼遍布全村。小巷全用石板铺路,纵横交错,马头墙 高 低错落。长春社、挹秀桥、罗润坤宅、宝纶阁为村中风格迥异的古建 珍品。汪闺秀家明代民居内的陶器水枧和罗会炳家的独木旋楼梯,更 是别具一格。呈坎钟灵毓秀,英才辈出。三国时吴国孙权的大将吕蒙 ,老家就在呈坎,相传吕蒙死后,其同宗曾塑一金头,厚葬在村后的高 山上,以吕姓命名为"吕金山",因吕蒙常在山头显灵,故又名"灵金山"。宋代这里出了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罗汝楫与其子史志学家罗 愿,被朱熹称为"双贤",曾有"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赞联。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故里也在此地。 呈坎以宋、元、明三个朝代最为鼎盛,仅明朝罗氏家族族谱记载 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中国名人大辞典》载呈坎古代名人500余人,其中知名度较大的人物有宋代吏部尚书罗汝辑,为岳飞冤案主 审官;安徽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作者罗愿;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 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罗应鹤、制墨大家罗龙文、地理学家罗洪先; 清代朝议大夫罗宏化、直奉大夫翰林罗廷梅、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 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孙中山秘书罗会坦、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 理学家罗辽复等,苏东坡在《罗氏族谱》题辞中就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的评说。此外,呈坎还是宋代理学家朱熹 的祖居地,是徽州儒家文化圣地。15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称雄于商界近300年的徽商,是呈坎发展兴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因素,以“程 朱理学”为精神内核的徽文化,则对村落选址、布局、建设、装饰有 着直接指导和影响。随着徽商兴起,罗氏商贾遍及大江南北,这些官 吏、商贾荣归故里,起屋盖楼,建祠造社,呈坎村因此鼎盛一时,至 今仍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 体,而汇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 以及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 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目前,呈坎现存宋、元、明、清等 古建筑130多处,保留着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 余块,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二十二处,是我国独一无二、保存最 完整的明代古村落,又被誉为“中国国宝最多的乡村”,其中保存完好的罗东舒祠和长春社屋在皖南古村落中具有唯一性。 呈坎历史上科甲不断、英才辈出、人文会萃,呈坎历史上曾出现 过许多高官、隐士、高僧、巨贾、诗人、画家、史学家、制墨家、自 然科学家;苏东坡在《罗氏族谱》题辞中有“文德武功名留简竹,理学真儒后先继续”评说,如宋代吏部尚书罗汝楫、安徽省第一部地方 志《新安志》作者罗愿、元代国子监祭酒罗绮、明代都察院右佥都御 史罗应鹤、制墨大家罗龙文、地理学家罗洪先,清代朝议大夫罗宏化、 直奉大夫翰林罗廷梅、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近现代钦点内阁中书 孙中山秘书罗会坦、文物鉴赏家罗长铭、当代物理学家罗辽复等;其 中,罗汝楫、罗愿、罗龙文、罗洪先、罗聘5人《中国名人大辞典》有载。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贾而好儒,贾德结合,儒政相通, 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正如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 献称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呈坎钟灵毓秀、英才辈出、兴旺发达、 经久不衰,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村和江南第一村。 “游呈坎一生无坎”的传奇过“坎”文化代代相传,使呈坎成为古往 今来许多人眼中探索生命玄奥、感悟先哲圣言的神奇而圣洁之地。如 今,呈坎以传奇的神秘色彩、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众多的国宝品牌,跻 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 ) “”(“” )700 300075% () “” ? “” “”“”“”“”“”“” “”“”(1) “” “” “”“” “” “” “” “ ” “” - “” 呈坎作为古代消防博物馆,留下来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初步考虑 有以下四个方: 一、村落选址 呈坎,古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位于皖南新安江上游, 黄山白岳(即齐云山)间,地处万山之中,四面高山,中间是一个1 平方公里许的盆地,众 川河流由北向南穿村而过,还有许多小溪汇 聚河内。众川河,宛如一条腾飞的巨龙。龙溪村,龙溪河,皆由此而 得名。唐末五季之乱,豫章(今江西南昌)罗氏兄弟“仰慕黄山,避 定来游”。“择地得歙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盖地仰露 曰呈,洼下曰坎。”“山形交错,水色清澄,人情庞实,伦理端 严。”“有田可耕,有水可渔,脉祖黄山,五星朝拱,可开百世不迁 之族。”因而认定这里是理想的人居环境,遂举家迁此“择地筑室而 居焉。”堂弟文昌居村前大宅园,后裔曰前罗。堂兄秋隐居后岗,后 裔曰后罗。故呈坎罗氏有两宗,有前罗、后罗之谓。从消防角度考虑, 呈坎四面高山,有利于夏避东南飓风、冬避西北寒风恶劣天气,自然 也就有利于避灾防火,当火灾发生时也有利于避免火烧连营。众川河 又可为古村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消防用水。在皖南万山之中,能 有这样的风水环境自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水利建设 呈坎罗氏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代中期,后罗8世祖罗汝楫,官至吏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儿孙多官宦人家。 前罗10世祖罗锐, 三登亚选,儿孙多文人巨商。明弘治年间,呈坎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前 罗宗祠一一文昌祠和后罗宗祠——文献祠,并对众川河进行全面改 造,修堤坝使河水由偏西南流改为正南流,至观音山咀,在另90弯, 至龙盘山脚,在向南远流,汇入丰乐河。还利用古河道开辟了一条水 圳,加之已有的后面沟(即引村北柿坑水沿后街而流的小水川)和遍 布全村的水井,从而形成柿坑,众川河环报呈坎村态势和前面河、中 间圳、后面沟、水井遍即全村的用水格局和消防用水体系。此举不进 仅扩大了河西建设用地,美化优化了河西小气侯和局住环境,还为河 西提共了源远不断的生产、生活、消化用水。两条水圳还具有排水、 泄洪、灌溉、为村南水碓(粮食加工作坊)提共廉价动力等多种功能, 一举数得,被誉为古代的自来水。山不转水转,水是生命的源泉和流 动的音乐,古村因得水而更具灵气。前罗在水圳穿街过户时得到了充 分的利用,尤其是在穿越文昌祠、一善祠时,在信道两侧辟建水池, 既可饮用,又可养鱼观赏,还可使享堂前的大院更具有生机活力,当 火情发生时,水池还可提共充足的消防用水。水圳,可以说是徽州先 贤学习江浙水网地区建设经验,灵活运用于故乡建设的一种创造和发 展。 三、规划建设 呈坎5街99巷,宛为迷宫,却大致呈棋盘状。长街呈南北向,纵贯全村,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一般宽2米至2`5米不等。短巷呈东西 向,宽1米左右,又称一人巷。长巷横贯东西,宽1米到1`5米不等, 又称横街。徽商住宅多东西向,即座西朝东,各家正门分别开在大街 两侧,门口可停轿。边门、后门,或朝北或朝南开向小巷。小巷是平 时妇女、仆人进出宅第的主要通道。横街横巷自然穿插在长街之间, 把古村切割成一个个大小不等地块,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消防分 区。在火灾发生时,高墙对峙的横街横巷就成了防火隔离带和居民逃 离火场的安全信道。故这些横街、短巷、一人巷又有防火巷这个很专 业的名字。原来徽州一些24天井、36天井的大户人家宅第的内巷, 也都具备这一功能。 不仅如此,呈坎古村还在许多十字路口、丁字路口规划建设许多 更楼,并且至今还幸存有3座,成为今日徽州山村不可多得的一道亮 丽景点。更楼,从常规上讲,有分割空间,增加街巷层次,避免一览 无余,丰富街巷景观的作用。而其功能则是打更报时(起钟楼作用)、 照明(起路灯作用)、指路(起路碑作用)、纳凉休闲(起路亭作用), 尤其是防盗防火.. 旧时每个更楼都备有铜锣和水枪、水龙、水篓等 消房器材, 一有情况即鸣锣报警。一个更楼锣响, 全村更楼一起锣响。如果是来盗贼, 则关上各街巷的园洞门, 放出狗来, 即可捉住盗贼。如果是哪家起火, 则村民就会自动到更楼取消防器材或拿上自家 的水桶水盆冲向火场救火。这些原始的消房器材, 旧时在徽州几乎到处可见, 可如今, 却是连呈坎这样的大村庄也是荡然无存, 真是令人遗憾。 四、民居建设 徽州多山, 故建筑资源丰富。民居亦多为砖木结构。但木结 构极易引起火灾, 弄得不好就会火烧连营, 一烧一大片。当然这比西 南少数民族地区, 一烧就是一个村寨的情况要好得多, 但依然是很惨的。因此, 早在弘治年间, 徽州知府何歆, 就告示百姓“降灾在天, 防患在人, 治墙其上策也。五家为伍, 壁以高垣, 庶无患乎”(见歙 县新安碑园石碑) 。可能从那时起, 徽州民居的马头墙便得到广泛应 用,比列造型也日趋合理美观,似乎比外地的马头墙要略高一筹。 徽州以富甲江南、亦儒、亦官、亦贾的徽商而名震环宇。徽商致 富后不忘桑梓建设,都热衷于捐资修桥、铺路、建祠堂、修庙宇、办 学校、兴宅第、造园林等等。但平时留守家园的,家家户户多为妇女、 老人和小孩。为保平安,自然就特别重视民居的防火防盗功能。呈坎 民居之所以被李俊同志誉为古代消防博物馆,盖因呈坎保存的明代建 筑多,遗存的古代消防信息丰富。 1、高筑墙。呈坎居民现的尤为突出,不仅公共建筑(如东舒祠) 外墙高达14~15米,而且居民住房也多为楼房,还有不少三层楼,有 的民宅虽然只有二层,其外墙高度却不亚于三层,也高达10余米。所以呈坎民居从总体上看,非常有气势,而且至今还保存有七幢13进三层楼(如果加上易地到潜口民宅博物馆保护的1幢,就是8幢14进)这在当今的古徽州范围内是非常罕见的。从火的角度分析, 外墙越高,越能向烟囱那样迫使火焰往上窜,而不易向四周扩散,防 火作用就越大。呈坎明代民居不仅用四周高墙把木结构包围起来,而 且还要在相邻的两个天井院落之间再设一道高墙,使相邻的天井院完 全被分割开。这样,2个天井院民宅的平面便呈日字型,3个天井院的平面呈目字型,有4个天井院的平面呈或田字型。多天井的院落中 间还可能有1道(如图 )或多道内巷,即众天开院落之间还有1道 或多道平行的隔墙。内巷与外巷不相之处在于内巷上面有用的瓦采光 的瓦顶。这样,内巷这边起火就不会映及到那边院落。这种隔墙处理 手法和福建闽西土楼每卦之间土墙到顶手法很相似。外墙或做人字型 山墙,或做成五岳朝天行马头墙,不管要高过屋顶,而且还在其顶部 二面铺瓦,上面再立一层瓦。这样,既美观大方,又把火苗向里逼, 因而强化了外墙伤防火功能。故外强有山墙、女儿强、马头墙、封火 墙之谓。 2、高开窗。徽州民居都是利用天井风光,底层外墙一般不开窗, 窗户往往开在二层以上,而具窗口很小,起通风、采光、透气、瞭望 作用,也是出于安全防火考虑。这和福建闽西土楼外理手法也很相似, 但做法却很特别。即窗户窗框都是用砖做成,虽然显的很笨,但却有 很好的防盗防火功能。因其高,因其小,盗贼既勾不着,更进不来, 即使用石子、弓箭、子弹、火把进行攻击,笨重的砖扇也完全可以抵 挡的住。如果楼内起火,火苗从这样小的窗户喷出去,也就不会对相 邻的建筑构成威协。所以李俊同志把这样砖制的小窗称之为当代防火 窗的鼻祖和古代封火窗。 3、深挖井。包括天井和普通水井,这里主要讲水井。明代民居, 往往天井挖深到让地表水显露出来,既可饮用,又可养鱼,还可以调 节室气候,火灾发生时,还可以就地取水就火。如罗会铮宅,原来就 是这样,可惜民国初期为了家人安全把天井填平了。但罗汉堡宅 乃 可见到这类天井,潜口民宅博物馆司柬第,更可以见到这类天井的原 型。即使没有水池,天井内也要用大鱼缸代之,以备消防之用。 4、对大门、后门、过道门(指上述两进之间隔墙的门)、边门进 行防火处理。通常做法是门框用条石砌成,为板则是用水磨砖把里面 很厚的木板包护起来,再用园钉把水磨砖紧紧地固定在木板上。夜晚 关门再用很粗的门栓栓好,这样既能防火又能防盗。所以李俊同志又 把这样混合结构门称之为当代防火门的鼻祖、活化石和古代封火门。 5、对楼板进行防火处理。皖南民居地面一般做法是天井四周的价 檐石用花岗石、青石条石铺筑,里面或用三合土夯成,或者泥土夯实 后,再用方块铺成。呈坎元代、明代建筑的楼层也用方砖铺在地板上。 原因是明代以前的民宅,楼上是家人和客人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楼 层往往比低层高,装饰也比低层讲究,如罗会静宅楼上不仅有彩绘、 匾额,还有垂兰吊柱,极为考究。由于楼层人活动频繁,铺一层地砖, 既耐磨,又隔音,坏了也便于更换,点灯烤火,烧烤食品等,火星落 地也不易引起火灾,堪称一举数得,防火作用明显,完全可以和现代 钢筋凝土楼板媲美,只不过是梁、柱、楼板等用料硕大,显得稳重。 好在当年山上有的是大树,如换到今天,山上大树砍光,这样的民居 是造不成了。清代以后,居民低层活动为主,楼板就不在铺水磨砖, 以减轻建筑荷载。 6、对芦苇隔墙进行防火处理。明代民居往往用芦苇墙来分割空间,极易引起火灾。其防火处理方法是在墙的两侧抹上一层厚厚的石 灰,待干了以后,就强化了防墙硬度,既美观又防火,还可以增强隔 音效果 7、对屋面进行防火处理。其作法是在楞条上先铺一条望砖,然后再铺一层瓦。这样既可防雨水渗漏,又可在火灾发生时控制火情,使 火苗不能窜过屋面,而只能通过天井升空。一旦烧到楞条不能再承重 时,整个屋面即垮下来,便自动将整个天井院落的余火扑灭。 8、对厨房进行防火处理。徽州民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面积大,功能齐全,门厅、客厅、客房、居室、书房、闺房、厨房、柴房、作坊、 花园、菜地等一应俱全,可以讲早以达到小康水平(解放后一次次运 动把一批批知识分子遗送回家,使他们的子女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只 能以土地为生,加之人口生长,文化人的后裔变的没有文化,以至客 厅变成厨房、猪栏,合理设计不能何理居住,则是另一回事)。所以 厨房、柴房、猪栏都设在正屋的后面或侧面的偏屋内,且把进出厨房 的正屋边门都做了如前所述的防火处理。而且锅灶有烟囱,菜园花园 有水井,以保证消防。哪怕偏屋被烧毁,也不会映及正屋,能确保正 屋安全。 呈坎村的燕翼堂、罗会坦宅、罗会炯宅、罗来龙宅、罗会炳宅(俗称石柱厅)、罗会铮宅(古称土库楼,今称眉州太守宅)、罗会泰宅 (俗称老虎洞,系元代建筑,二层比现在三层还要高,宛如古堡), 无一不是“木结构不外露”、用砖、瓦、石、石灰等耐火材料对木结 构和芦苇隔墙进行防火处理,使其“固若金汤”的典型。这些建筑, 虽造型各易,体量不等,年代不同,完好不一,防火功能突出,留给 我们的古代消伤防信息丰富的,这些元代、明代建筑存在的本身,就 足以证明古代这些防火是行之有效的。人只要深入到这个邻域中 去,就不难发现:呈坎是当代中国当之无愧的古代消防博物馆。
/
本文档为【中国风水村传说6:安徽八卦呈坎村/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