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太原73路改线情况通报

2017-11-27 25页 doc 50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太原73路改线情况通报太原73路改线情况通报 篇一:太原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社会调查报告 太原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太原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巩固全省第一区、跨入全国一流省会城市一流城区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迫切要求。2007年以来,小店区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按照全市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科学地开展“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真正使“城中村”改造成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我通过走访市区多个“城中村”,发现城中村...
太原73路改线情况通报
太原73路改线情况通报 篇一:太原市,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社会调查报告 太原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太原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巩固全省第一区、跨入全国一流省会城市一流城区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迫切要求。2007年以来,小店区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按照全市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如何科学地开展“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真正使“城中村”改造成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我通过走访市区多个“城中村”,发现城中村普遍存在以下七大问题。 一、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在城中村,广大租房客的居住地,大部分属于违章建筑。我在走访多个“城中村”过程中,发现问题普遍存在。据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村庄被高楼大厦快速包围,地价、房价、租价也水涨船高、大幅上涨,受房屋租金和拆迁补偿利益驱动,不少村民见缝插针,私搭乱建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1 二、基础设施薄弱 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一般没有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城市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垃圾乱堆,卫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与体育等基础设施。 三、环境卫生恶劣 就在今年夏天,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后北屯小区终于建起了垃圾池,算是给当地居民解决了一大生活难题。不过和其他大部分城中村一样,环境卫生问题仍难以根治。碰上雨天,城中村内道路泥泞,污水横溢。碰上夏天,蚊蝇丛生,空气质量较差,环境容量超标。“晴天蚊蝇乱舞,雨天浊水横流”,“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了城中村的现实写照。 四、安全隐患较多 我走访中发现,到了中午晚上,不少租客习惯于自己在出租屋内做饭,炊烟袅袅。吸烟者,也会将烟头随手丢弃,这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由于城中村内道路狭窄弯曲,导致消防通道严重受堵,消防安全隐患突出;住宅缺乏科学,没有考虑抗震要求,建筑质量总体不高,卫生环境较差,极容易引发各类疾病,存在公共安全隐患。 五、治安形势严峻 常年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经常遭遇丢自行车、电动车 2 或者手机、电脑等盗窃案。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调查发现,由于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比较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租住城中村房屋,村民、外来人员、居民混合居住,“黄赌毒”等治安问题突出,社会综合治理压力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六、就业和教育问题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一方面由于房租收入颇丰,生活富裕,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村民大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租金食利阶层;另一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城市就业中处于明显弱势,村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七、管理体制转型不够彻底 由于城中村的居民仍然固化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基层组织调整难度较大,村居合一这种过渡性的基层组织形式在城中村中普遍存在,一方面,城中村依然保留着农村社区的格局;另一方面,居委会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还承担部分经济发展的职能,未能及时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彻底转型不如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 我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一、小店区“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一)、“城中村”基本情况 根据2007年太原市公布的“城中村”名录,我区建成 3 区50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42个城中村,涉及7个街办1个乡,涉及城中村人口78963人,27222户,土地总面积101874.1亩,其中建设用地38097.73亩,农用地63991.32亩。这些城中村普遍存在建筑安全、火险隐患和环境脏乱差、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治安混乱等问题,也从社会形态上将“城(中村”拒之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之外,使“城中村”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上学等方面无法享受“同城同等”的权益,严重制约了小店区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城市功能、形象的提升,与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居环境和土地利用价值极不相符,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差距较大。同时,部分“城中村”与周边老旧小区相交织,基本无可整合闲置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较高,流动人口庞大,改造难度很大。 (二)、“城中村”改造推进情况 近年来,我区将“城中村”改造工作纳入全区重点工作中,提出“分步推进、以点带面、量力而行、和谐稳定”原则,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同时,积极完善城中村改造政策,研究制定出《城中村改造工作流程》。一些局部改造项目已完成或正在实施,部分村正在编制整村改造计划。目前,亲贤、杨家堡、大马等24个村已完成村改居工作;亲贤、杨家堡、许东等9个村完成集体经济改制工作;31个村完成了集体土地测量;王村、许西、郑村等11个村完成133用地规划编制工作。 4 今年,我区将杨家堡、许东、郑村、西攒、横河5个“城中村”列为2011年全市首批重点拆除村,王村、北张、巩家堡3个“城中村”确定为2011年全区重点拆除备选村。杨家堡社区从2010年1月6日开始实施“城中村”改造、周边旧城改造和亲贤北街西段打通三项工程的杨家堡片区改造。片区改造总投资约40亿元,建设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总占地274亩,总拆迁面积60.5万平米,涉及宅基地350个373户村民,城市居民住宅225个、14个单位的公产房屋。目前,已与国有土地上14家单位和225户居民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并完成了建筑物的拆除。与368户村民签订了协议,正在加紧做剩余5户未签订协议的动迁工作。西攒社区整村拆迁工作于2011年7月20日全面展开,现已有165户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剩余15户中8户已有签订意向。集体经济改制已完成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郑村社区部分土地已转为国有,正在办理安置用地范围内剩余的土地转用手续。从2011年3月起至今已拆除旧村宅基地112户,拆除房屋面积约2.3万余平方米,正按自行开发、滚动拆除的模式进行旧村的拆除工作。许东社区已完成集体经济改制工作,在2011年11月下旬启动整村拆迁工作。横河社区集体经济改制已完成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 在重点推进5个重点改造村的同时,其它“城中村”改造也取得明显进展。协助北营、王村、许西完成城中村改造 5 安置用地规划的编制、申报及批复工作;协助亲贤社区完善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手续;指导和规范龙城新区移交回我区11个村的手续办理工作。协助许西完成了南站铁路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的制定;指导王村、小马开展集体经济改制工作。 (三)、“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新探索 我区坚持“成熟一批、改造一批、带活一片”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市场 运作、重点突破、整村拆除”的思路,积极推进和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第一,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由集体经济改制后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与开发商合作,进行“城中村”改造。以杨家堡整村改造为代表,杨家堡社区与山西恒实平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由开发商投资对城中村进行开发改造建设,享受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实施“城中村”改造。 第二,自主开发,公司化运作模式。由集体经济改制后的企业自行运作资金,统筹规划、自主开发、改造建设。以亲贤社区城中村改造为代表,按照“滚动拆迁、逐步开发”的方式,开发建设亲贤苑、文化苑、百万庄园、长风画卷、亲贤世纪广场等大型项目,成为全省“城 中村”改造的示范村。郑村社区“城中村”改造也正按照这种模式加快推进。 6 第三,项目带动,集中连片开发模式。通过重点工程带动,对重点工程、片区建设和涉及的“城中村”改造统一规划、统一征地、一体开发。由改造村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开发改造建设。如太原南客站建设范围涉及的北营社区“城中村”改造。 二、小店区“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改造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逐步深入,市、区相继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但总体而言,“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还相对滞后,如村改居后的人员理应按城市居民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由于社会保障属于省级统筹,虽经多次研究讨论,但至今还未明确相关政策。 (二)、改造资金严重不足 “城中村”改造的土地转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现各“城中村”自身的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因此,必须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但是,如何确保这部分社会资金能够享受到“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目前,还始终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意见,特别是相关手续办理上存在极大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改造宣传力度不强 目前,太原市在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认同上还不 7 一致,没有形成强烈浓厚的改造氛围,特别是在政策宣传上还有欠缺。村干部普遍存在着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掌握的不够准确,精神领会的不够透彻,操作步骤不明确,无法做通、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以及确定切实可行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维护村民利益的改造方案。 (四)、拆迁难度大 “城中村”改造中,旧村的拆迁是一项主要的工作,拆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群众敏感性高,按照现行的拆迁补偿安置,与被拆迁村民的心理预期差距较大,旧村的拆迁工作进展较慢。因拆迁产生的钉子户问题已成为拆除工作的瓶颈。 (五)、拆迁补偿标准问题 各村在制定整村拆迁补偿标准时,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存在盲目攀比现象,严重影响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建议按片区分类制定补偿标准,一个片区执行一种补偿标准,其他开发收益按股份分红的形式补贴村民。要实现上述情况,必须在实施整村改造前完成集体经济改制工作,由改制后的公司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主体。篇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关于“太原市后铁匠巷的历史”——中国近代史纲要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题 目关于“太原市后铁匠巷的历史”的实践调查报告 负责人姓名及学号 201122080125张然 8 成员姓名及学号 201122080116张日升——问卷调查、参考文献 201122080107田大卫——问卷调查、采访 201122080101杨 磊——问卷调查、采访 201122080122吴婷婷——问卷调查、参考文献 201122080109孙荣茹——问卷调查、采访 班 级通信112201h 实践时间:2011年3月11日——2011年4月8日 实践地点: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太原市后铁匠巷 实践目的:通过实践调查让人们了解后铁匠巷的历史以 及对山西 人的影响同时宣传后铁匠巷的深厚文化底蕴。 报告内容:历史记载 ? 用传统的职业称谓“铁匠”两字来命名的街巷, 在太原城中有六条之多,这六条街一直在太原延续 了近300年,它们是“大铁匠巷”“小铁匠巷”“后 铁匠巷”以及由大铁匠巷通往后铁匠巷的三条小巷: 铁匠巷头条、二条和三条。但是,随着太原市建设 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早年鲜为人知的二 条、三条已不复存在,而一条也并入大铁匠巷,不 独立成街了。 名字来源 9 ? 关于铁匠巷诸街的得名,据说是起始于明末李自 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太原后的一段时间。公元1644年 农历二月初,李自成攻克太原后,因太原西山有铁, 遂留下一个制作兵器的“特种兵”——铁匠营在太 原驻扎。这个铁匠营的驻地,便在太原城迎泽门里 东侧城墙根的几条小巷内。于是,这几条街巷遂得名铁匠巷,并以其路面的宽窄、长短、前后方位,分别冠以大、小、后及头条、二条、三条来区别。也有人说,并不仅因此而得名,因为早在义军攻占太原之前,这几条街曾聚集着做铁匠营生的住户和做铁器买卖的商铺面得名,所谓因驻义军的铁匠营而得名,乃是偶合而已。 曾经的后铁匠巷 ? 如果从明朝末年再向前推,后铁匠巷原名叫做“太子寺街”。究其原委,乃是因为该街西段北侧,有一佛寺名太子寺,故名。所谓太子寺,也称作罗(目侯)寺,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罗侯罗的寺宇。罗侯罗,原是释迦在俗时所生之子,释迦出家后,继其太子位。后来释迦成道归乡时,罗侯罗仿效释迦,放弃太子位出家作沙弥,皈依佛门,成为其父的十大弟子。因其曾为太子,所以奉他的寺宇也称“太子寺”。而今,太子寺早已荡然无存,其早年的街名太子寺街,仅见于地方志所载,早已鲜为人知。但是,在这条街上居住过的老住户,还有一些人知道,今铁匠巷小学 10 校址,就是原来的太子寺。 今天的后铁匠巷 ? 这仅仅是记载,我感慨的是这样的一条街在城市的改建中,已经大换了模样。虽然名字还让人很有回味,还能透过历史的云烟,在眼前勾勒出铁匠们热火朝天的劳作场面,但巷子里没有半点这样的记录。如果在某个角落有一幅这样的图画或者一件劳作工具,比如打铁的锤子之类的,这样起码解读了路名的奥妙,不至于让人现在看了如此莫名。 铁匠巷的“骄子” ? 今后铁匠巷中段路北,迎泽宾馆后门对面,是太原成成中学。成成中学原位于前所街,今辟新门于后铁匠巷。它的前身是“太原成成中学校”,简称“成成中学”。成成中学,由北平师范大学晋籍毕业生集资创办于1924年9月。该校以“政治进步,成绩优异,校风简朴”称著于并州。 ? 成成中学之名,得之于《中庸?自中成章》中的名句:“诚者,非自成已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取其“成已成物”之意。而正是这两个相互的“成”字,确定了这所学校的教学宗旨——成已成人,乐育英才。 ?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成成中学师生在中共太原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就学校的领导权问题,与反动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北方局和山西工委,相继进驻 成成中学,并在成中筹 11 建了山西省第一支学生抗日武装。日本侵略军占领太原后,这支以成中师生为主的抗日游击队,转战于晋绥边区,为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民俗文化 ? 后铁匠巷的住宿 ? 后铁匠巷这条街上本身没有大的宾馆、饭店,只是在后铁匠巷东段路北有几家小的旅馆,而后铁匠巷路南靠东一段是太原网通(原太原电信)的后墙,后铁匠巷路南靠西一大段是迎泽宾馆的后墙及后小门,而迎泽宾馆的正门在与后铁匠巷平行相距不远的迎泽大街上,距离后铁匠巷走路不到10分钟。 迎泽宾馆是一家综合服务型的现代化四星级酒店。位于太原市主街——迎泽大街中段,与市里最大的公园——迎泽公园隔街相望,与最繁华的商业区——柳南商业中心相毗邻,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庭院宽展,环境幽雅,景色秀丽,设施齐备,服务上乘。主要接待国宾、国外游客、商务客人以及全国和省市级重要会议,是休闲消遣、观光旅游、商务洽谈和健身娱乐的理想场所。 宾馆由东、西两栋主楼组成,有典雅华贵的总统套房,温馨高雅的豪华套房,宽敞舒适的双人套房,篇三:太原市场 太原调研报告 太原百市场调研 一( 12 太原市场购买力:太原市固定人口320余万,流动人口40余万。地级市,分(杏花岭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就人口数量在国内大中城市中不属于人口密集型城市,人口不算密集自然消费群体也就不会庞大。太原是一个以能源和重工业为主的城市,高新科技型产业稀少。商场的消费群体以月收入2000元以上的25—50岁人群为主。 二、 太原百货商场超市分布 1.高端商场:天美名店(新建路水西关交口),华宇国际精品(府西街新建路交口),王府井百货(亲贤街) 2.中高端商场:梅园百盛(亲贤街长治路口),华宇购物中心(开化寺解放路交口),燕莎友谊商场(长风街东) 3.中档商场:茂业百货(柳巷中段),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柳北),巴黎春天百货(开化寺中段),世贸购物中心(长治路长风街交口),贵都世纪广场(柳巷开化寺街交口),北美 新天地(长风街长治路交口),华宇购物广场(漪汾街),和信时尚商城(长风西街),圣亚 广场(服装城),东方红(服装城),同至人购物中心(服装城) 4.百姓购物商场:解放大楼,汇都(迎泽店,钟楼街东方店,五一大楼店)??大型散货卖场:时尚富百家(大南门),life时尚新天地(柳巷中段偏柳南),下元商贸城(下元) 三(1美特好 五一广场,平阳路店,国师街附近(柳巷南口,江南四 13 部对面),长途汽车站附近,滨河东路。 2华联 解放北路, 亲贤北街(钱江大酒店哪儿) 3华宇 平阳路“平阳大卖场” 新建路(康达旁边)。 4山姆士 西山矿务局电车公司, 新建南路。 5沃尔玛 长风大街 篇二:社会调查报告 太原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太原城中村改造调查报告 建设现代化都市新区、巩固全省第一区、跨入全国一流省会城市一流城区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城市整体形象、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迫切要求。2007年以来,小店区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按照全市部署积极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科学地开展“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加快“城中村”改造进程,真正使“城中村”改造成为民生工程、幸福工程,我通过走访市区多个“城中村”,发现城中村普遍存在以下七大问题。 14 一、私搭乱建现象严重 在城中村,广大租房客的居住地,大部分属于违章建筑。我在走访多个“城中村”过程中,发现问题普遍存在。据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迅速扩张的过程中,村庄被高楼大厦快速包围,地价、房价、租价也水涨船高、大幅上涨,受房屋租金和拆迁补偿利益驱动,不少村民见缝插针,私搭乱建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 二、基础设施薄弱 城中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垃圾处理一般没有纳入城市管理的范围,各种管道、电线杂乱无章,城市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垃圾乱堆,卫生死角多,并且缺乏公共绿地与体育等基础设施。 三、环境卫生恶劣 就在今年夏天,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后北屯小区终于建起了垃圾池,算是给当地居民解决了一大生活难题。不过和其他大部分城中村一样,环境卫生问题仍难以根治。碰上雨天,城中村内道路泥泞,污水横溢。碰上夏天,蚊蝇丛生,空气质量较差,环境容量超标。“晴天蚊蝇乱舞,雨天浊水横流”,“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了城中村的现实写照。 四、安全隐患较多 我走访中发现,到了中午晚上,不少租客习惯于自己在 15 出租屋内做饭,炊烟袅袅。吸烟者,也会将烟头随手丢弃,这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由于城中村内道路狭 窄弯曲,导致消防通道严重受堵,消防安全隐患突出;住宅缺乏科学设计,没有考虑抗震要求,建筑质量总体不高,卫生环境较差,极容易引发各类疾病,存在公共安全隐患。 五、治安形势严峻 常年居住在城中村的居民,经常遭遇丢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手机、电脑等盗窃案。太原市城中村改造办公室调查发现,由于城中村人口结构复杂,比较低廉的租金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租住城中村房屋,村民、外来人员、居民混合居住,“黄赌毒”等治安问题突出,社会综合治理压力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六、就业和教育问题突出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村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一方面由于房租收入颇丰,生活富裕,在就业观念上,普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村民大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租金食利阶层;另一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城市就业中处于明显弱势,村民发展面临许多困难。 七、管理体制转型不够彻底 由于城中村的居民仍然固化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基层组织调整难度较大,村居合一这种过渡性的基层组织形式在城中村中普遍存在,一方面,城中村依然保留着农村社区的 16 格局;另一方面,居委会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还承担部分经济发展的职能,未能及时适应城市化的要求,彻底转型不如城市社区的管理模式。 我在认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一、小店区“城中村”改造的现状 (一)、“城中村”基本情况 根据2007年太原市公布的“城中村”名录,我区建成区50平方公里范围内共有42个城中村,涉及7个街办1个乡,涉及城中村人口78963人,27222户,土地总面积101874.1亩,其中建设用地38097.73亩,农用地63991.32亩。 这些城中村普遍存在建筑安全、火险隐患和环境脏乱差、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治安混乱等问题,也从社会形态上将“城(中村”拒之于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之外,使“城中村”居民在社会保障、就业、上学等方面无法享受“同城同等”的权益,严重制约了小店区产业空间布局的进一步优化和城市功能、形象的提升,与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居环境和土地利用价值极不相符,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差距较大。同时,部分“城中村”与周边老旧小区相交织,基本无可整合闲置用地,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较高,流动人口庞大,改造难度很大。 (二)、“城中村”改造推进情况 近年来,我区将“城中村”改造工作纳入全区重点工作 17 中,提出“分步推进、以点带面、量力而行、和谐稳定”原则,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同时,积极完善城中村改造政策,研究制定出《城中村改造工作流程》。一些局部改造项目已完成或正在实施,部分村正在编制整村改造计划。目前,亲贤、杨家堡、大马等24个村已完成村改居工作;亲贤、杨家堡、许东等9个村完成集体经济改制工作;31个村完成了集体土地测量;王村、许西、郑村等11个村完成133用地规划编制工作。 今年,我区将杨家堡、许东、郑村、西攒、横河5个“城中村”列为2011年全市首批重点拆除村,王村、北张、巩家堡3个“城中村”确定为2011年全区重点拆除备选村。杨家堡社区从2010年1月6日开始实施“城中村”改造、周边旧城改造和亲贤北街西段打通三项工程的杨家堡片区改造。片区改造总投资约40亿元,建设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总占地274亩,总拆迁面积60.5万平米,涉及宅基地350个373户村民,城市居民住宅225个、14个单位的公产房屋。目前,已与国有土地上14家单位和225户居民签订了补偿安置协议并完成了建筑物的拆除。与368户村民签订了协议,正在加紧做剩余5户未签订协议的动迁工作。西攒社区整村拆迁工作于2011年7月20日全面展开,现已有165户签订了拆迁补偿协议,剩余15户中8户已有签订意向。集体经济改制已完成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郑村社区部 18 分土地已转为国有,正在办理安置用地范围内剩余的土地转用手续。从2011年3月起至今已拆除旧村宅基地112户,拆除房屋 面积约2.3万余平方米,正按自行开发、滚动拆除的模式进行旧村的拆除工作。许东社区已完成集体经济改制工作,在2011年11月下旬启动整村拆迁工作。横河社区集体经济改制已完成清产核资和资产评估工作。 在重点推进5个重点改造村的同时,其它“城中村”改造也取得明显进展。协助北营、王村、许西完成城中村改造安置用地规划的编制、申报及批复工作;协助亲贤社区完善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手续;指导和规范龙城新区移交回我区11个村的手续办理工作。协助许西完成了南站铁路宅基地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的制定;指导王村、小马开展集体经济改制工作。 (三)、“城中村”改造模式的新探索 我区坚持“成熟一批、改造一批、带活一片”的原则,按照“政府主导、市场 运作、重点突破、整村拆除”的思路,积极推进和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第一,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由集体经济改制后的企业,通过招商引资与开发商合作,进行“城中村”改造。以杨家堡整村改造为代表,杨家堡社区与山西恒实平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由开发商投资 19 对城中村进行开发改造建设,享受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实施“城中村”改造。 第二,自主开发,公司化运作模式。由集体经济改制后的企业自行运作资金,统筹规划、自主开发、改造建设。以亲贤社区城中村改造为代表,按照“滚动拆迁、逐步开发”的方式,开发建设亲贤苑、文化苑、百万庄园、长风画卷、亲贤世纪广场等大型项目,成为全省“城中村”改造的示范村。郑村社区“城中村”改造也正按照这种模式加快推进。 第三,项目带动,集中连片开发模式。通过重点工程带动,对重点工程、片区建设和涉及的“城中村”改造统一规划、统一征地、一体开发。由改造村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开发改造建设。如太原南客站建设范围涉及的北营社区“城中村”改造。 二、小店区“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改造配套政策相对滞后 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逐步深入,市、区相继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但总体而言,“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还相对滞后,如村改居后的人员理应按城市居民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由于社会保障属于省级统筹,虽经多次研究讨论,但至今还未明确相关政策。 (二)、改造资金严重不足 “城中村”改造的土地转用、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 20 投入,现各“城中村”自身的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因此,必须采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社会力量来筹集资金,但是,如何确保这部分社会资金能够享受到“城中村”改造的优惠政策,目前,还始终没有明确的政策和意见,特别是相关手续办理上存在极大制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改造宣传力度不强 目前,太原市在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认同上还不一致,没有形成强烈浓厚的改造氛围,特别是在政策宣传上还有欠缺。村干部普遍存在着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掌握的不够准确,精神领会的不够透彻,操作步骤不明确,无法做通、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以及确定切实可行既符合国家政策又能维护村民利益的改造方案。 (四)、拆迁难度大 “城中村”改造中,旧村的拆迁是一项主要的工作,拆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群众敏感性高,按照现行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与被拆迁村民的心理预期差距较大,旧村的拆迁工作进展较慢。因拆迁产生的钉子户问题已成为拆除工作的瓶颈。 (五)、拆迁补偿标准问题 各村在制定整村拆迁补偿标准时,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存在盲目攀比现象,严重影响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建议按 21 片区分类制定补偿标准,一个片区执行一种补偿标准,其他开发收益按股份分红的形式补贴村民。要实现上述情况,必须在实施整村改造前完成集体经济改制工作,由改制后的公司作为城中村改造的主体。 篇三: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协晋城市委员会 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和新课题。为了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市政协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从去年5月中旬开始,由殷理田主席带队,组织各位副主席、部分原政协老领导和经科界政协常委、委员以及部分职能部门的领导同志组成专题调研组,听取了市规划局关于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及修编情况的汇报,并与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对修编情况进行了交流与探讨,赴重庆专门就城乡统筹体制机制配套改革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还深入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地,对我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情况进行了调研。去年11月24日,举办了第20期政协论坛报告会,邀请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房宁先生在泽州会堂作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报告,同专家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了这一课题。现将有关情况 22 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景观资源。目前,我市辖6县(市、区)、84个乡镇(办事处)、2286个行政村,乡村总户数49.95万户,总人口222.33万人(常住人口),非农业人口52.13万人,市区人口31.6万人,城镇人口(指居住在市辖区和建制镇区的人口)96.03万人,乡村人口167.38万人;总面积942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288.23万亩。 (一)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基础和历史进程 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源于城镇化建设,大体可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到1985年,建市前) 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实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1984年,中央颁布了新的政策,允许农民自带口粮进城进镇务工经商和进镇落户,广大农民积极进城进镇经商办企业,使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8.17%提高到1985年的10.73%(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二阶段:乡镇企业带动阶段(1986年到1991年) 23 1985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原晋东南地区,在晋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针对中心城市功能不足、市区容量过小的弊端,制定和实施了明星乡镇战略,其基本思路是以乡镇企业带动城镇化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 1991年底,全市发展起了巴公、南村、高都、润城等20多个年产值在7500万元以上的明星乡镇,初步形成了“群马拉车,众星捧月”的城镇化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使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13.36%(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三阶段:小康拉动阶段(1992年到1997年) 1991年底,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市适时提出了用小康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的发展思路,把小城镇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小康建设的总体规划,在36个建制镇重点实施了以“工业小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市场建设、科教兴镇、基础设施、农民住宅小区”为主要内容的六位一体战略。使建制镇的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199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跨入了小康行列。在此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四次在我市召开了小康建设现场会,1993年9月、1996年7月,国家建设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分别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小康村镇建设研讨会和全国农村小康建设“九五”方略研讨会,总结推广了我市在小城镇建设及小康建设方面的经验。通过小康建设,在全市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小康乡镇———小康村———广大农村”四级 24 辐射网络,起到了接力辐射的作用。到199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16.75%(按户籍人口计算)。 第四阶段:改革推动阶段(1998年到2002年) 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市委、市政府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改革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和《加快推进小城镇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文件,重点启动了巴公、北留、南村、河西、嘉峰、平城等6个小城镇的综合改革试点。到2002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8.4%(按常住人口计算)。 第五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003年到2007年) 中共十六大以来,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调查、认真研究,调整城镇化发展思路,明确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全面规划,梯次推进的新思路。重点是“两个结合”:一是把加快工业化步伐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二是把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心城市、小城镇和广大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加快工业化建设上,牢固确立工业立市理念,围绕传统产业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这两大主题,全力构筑晋城经济的“四梁八柱”,加快了经 25 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相对集中区的建立,带动了巴公、北留、嘉峰、马村等一批小城镇的迅速崛起。在中心城市建设上,完成了中心城市第三轮总体规划, 重点完成了文体宫、游泳馆、博物馆、体育场、“两河”治理、“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使城市的功能进一步完善,辐射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加快工业化步伐和中心城市建设,对县域中心镇和重点小城镇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到2007年底,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3.2%(按常住人口计算)。 (二)当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有利条件 去年以来,在中共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大思路、大举措、大手笔精心谋划、严密策划,先后出台了《晋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发布了《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草案》(征求意见)公告,去年11月11日在阳城县召开了“全市特色城镇化建设现场会”;12月4日,王茂设市长在上海2008年中国国际生态建设市长高峰论坛上,作了《统筹城乡生态建设,打造文明宜居城市》的精彩发言,并于12月5日,带领我市规划、建设、园林部门负责人,对苏州市城建和园林绿化工作进行了考察。这一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快了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步 26 伐,使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市城镇化率已上升到43.2%,年均增长1.3个百分点,有望在今年达到全国城镇化率44.9%的水平。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镇化将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从经济发展水平看,世界银行对全球133个国家的统计资料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700美元提高到 1000—1500美元,经济步入中等发展国家行列时,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40%—60%。我市 2007年人均GDP已达到2700美元,这些均表明我市已进入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期和最佳发展机遇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其有利条件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我市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经济基础。2007年,全市GDP达416.5亿元,人均GDP为18773元(约2680美元),比全省平均高1938元,比全国平均高60元;财政总收入达96.9亿元,人均4351元,比全省平均高804元,比全国平均高479元。2006、2007两年,在山西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中,我市发展水平均居全省第二,发展指数均位居榜首。2007年9月,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我市位居第57位。今年我市国民生产总值有望达到460多亿元,财政总收入将突破120亿元。这些都表明, 27 以经济实力衡量,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明显的优势和良好基础。 二是我市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工业基础。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214.2亿元,建成了像富士康科技园、巴公工业园、阳城北留煤化工园区和电力园区、蟒河精细化工园区、演礼日用陶瓷园区、高平西部化工园区、特色铸造工业园区、轻工食品工业园区、南村工业园区、沁水嘉峰———端氏新型能源园区、陵川礼义工业园区等一批工业园区。乡镇企业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涌现出了一批像泽州福盛钢铁、阳城皇城相府、高平厦普赛尔、陵川鸿生淀粉等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带动能力的民营企业,这些都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工业基础。三是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城镇基础。近年来,我市举全市之力开展“五市”联创活动,先后获得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等多项全国性、全省性的荣誉称号。去年年底,我市还获得了“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的称号。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带动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们还建成了像北留、嘉峰、巴公、马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8平方公里 28 拓展到了45.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建市初的14.5万人增加到了31.6万人。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市———县域城市———建制乡镇———新农村“四位一体”的架构和雏形。与此同时,随着晋阳、晋焦、晋长、晋济高速公路,陵沁一级公路、端润一级公路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的建成,207国道、陵沁公路等路面的综合改造,多条旅游公路的完工,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普及,一个建设布局合理、干支相连、沟通内外、四通八达、快捷畅通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为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四是具备了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的农村基础。2007年,我市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68.64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总值达211.65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95.34万千瓦,农村用电总量达6.33亿千瓦时,农村乡镇企业总产值达536.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35元,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环境得到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这些都为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农村基础。 目前,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正由自发统筹向自觉统筹转变,工作重心由城市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城乡发展模式由外延拓展向内涵提升转变,城市建设重点由偏重形象向提高综合承载能力转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已形成全社会共识。 二、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 29 目前,我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工作,开局良好,成效明显。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全国许多城市在统筹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的工作中,勇于探索,富于创新,大胆实践,扎实推进,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而我市城市化水平较低,功能作用发挥不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根本消除,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仍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中心城市发展规模、空间结构及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不相适应 我市雄踞太行之巅,地处山西东南,俯瞰中原,介于太原和郑州两大都市之间。煤炭资源丰富,煤化工、冶铸业、加工业基础较好,是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转移的“桥头堡”和“中转站”,是为新型能源、煤化工、冶铸加工和电力基地提供服务的区域中心城市。但是从目前城市发展现状来看,城市规模、功能作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原城市规划起点低,致使中心城市发展空间过于狭小,限制了城市规模扩大,在项目引进、产业布局、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等方面,面临建设用地严重不足的制约,许多引进项目落不了地,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投资商挥手而去。二是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足,社会事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科 30 教支撑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化推进、金融服务功能、信息产业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等,均难以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扩大的需求。 (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产业支撑体系不稳固 我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过度依赖资源发展生产,形成了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经济结构调整困难重重。时至今日,发展经济仍然是紧盯资源作文章,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步伐缓慢。以资源经济为主体的单一的经济结构,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市场适应能力差,辐射和带动能力不足。再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影响,经济发展极易产生波动。特别是我市乡镇企业的萎缩,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支撑。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2007年我市人口总数为222.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67.98万人;第一、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分别为4.8%和64.1%;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2404元,比上年增长22.4%,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35元,增长仅12.6%。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1.75:1扩大到2007年的2.79:1。而且农民收入中的相当一部分,还要用于购买再生产所必需的种子、化肥、农具等生产资料。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存 31 在差距。在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臻于完善的情况下,农村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且保障面和保障水平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已全面推行,但保障标准仍然很低。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来看,城市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全是由政府出资兴建和维护,而农村则主要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来建设。2007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215亿元,其中城镇为198亿元,而投入农村的只有17亿多,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发展生产、兴办社会事业、改变落后面貌的需要。我市510个欠发达村仍处于贫困状态,2007年人均收入为2454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55.3%,2000元以下的村158个,最低的只有1150元。 (四)改革滞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健全 一是城乡统筹的财政投入机制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供给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发展和支农资金未列入财政年度预算,财政投入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二是成长机制尚未形成。以乡村为投资主体发展乡镇企业,大量吸纳农民转移就业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以工补农、以工兴村、以工兴镇的发展体制已经衰退,但是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新的成长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三是金融对“三农”的服务仍有许多不足,专业银行支工歧农,商业银行重工轻农,农村信用社有职无权,功能 32 缺位,统筹城乡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四是城乡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不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紧缺,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国家对土地又实行着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政策,已经成为影响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和项目建设的最关键因素。 (五)人力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诸多障碍首先是素质性障碍。据有关方面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5.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到1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到2%。这说明,在广大农村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市场经济意识较为淡薄,转移就业、创业能力均比较弱。即使走出家门,由 33
/
本文档为【太原73路改线情况通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