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 副本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 副本

2017-09-30 5页 doc 30KB 6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4050

暂无简介

举报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 副本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 副本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2010210745 汤霞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430079) 摘要: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距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 1.引言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而似动现象是运动知觉现象...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 副本
似动现象实验 - 副本 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2010210745 汤霞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430079) 摘要:似动现象是指当某一物体实际上没有发生空间位移而被知觉为好像在运动,是一种对静止物体产生的运动错觉。该实验是在黑色背景下以两个红色亮点为研究对象,在时距和空间距离两个变量的影响下,观察两个亮点之间的关系是先后出现、同时出现还是由一点向另一点移动;根据实验结果来判断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时空条件。 关键词:似动现象、时距、空距 1.引言 运动知觉是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知觉,而似动现象是运动知觉现象的一种,属于运动错觉。它是空间中不同位置的静止且不连续的刺激相继呈现,却被知觉为一个刺激在空间连续运动的现象,电影就是利用这种现象使观众产生连续运动的知觉的。似动现象的实验室研究,多半是关于其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对它的解释还处于假设的阶段,目前能确定的是,似动现象发生在较高的信息加工水平,它是动觉信息同刺激位置信息整合在一起的结果。 影响似动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多,客观条件方面有刺激物呈现的空距、时距,刺激物的强度、形状、数目等,主观条件方面有个人经验、暗示、个体差异等,其中,刺激的数目越多越容易产生似动现象。由于产生似动的最适宜的时距和空距依赖刺激的形状、强度而变化,所以不同的实验条件下,产生似动的最优时距、空距不同。如K.Marbe所得的最优时距为0.2s,最优空距为4.5?;M. Wertheimer得到的最优时距为60ms;叶绚等得到的最优空距为2cm;北大杨博民等得到的产生似动的最优空距为2 cm,最优时距为200ms。 似动是由于先后呈现的刺激作用于感受野使机体产生了与真实运动相似的生理刺激。第一个刺激停止后,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还会持续一个短暂的时间,在这个短暂的时间内如果出现第二个刺激,它所引起的神经兴奋就会与第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暂时持续的兴奋相连,所以感觉上第一个刺激就移动到第二个刺激的地方。 德国心理学家M.韦特默,于1912年最早研究似动现象。电影、电视的摄制和放映就是利用了似动现象的原理。 2.方法 2.1 被试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3名,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右利手 2.2 仪器和 仪器:装有Ps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红绿黄三色键反应盒 材料:黑色屏幕,红色小圆点(直径为0.5cm) 2.3 实验设计 在黑色背景上相继呈现两个红色小圆点(直径0.5cm)。两个小圆点可在不同的时距和空距条件下呈现。在每种空距的条件下按照,5ms、10ms、20ms、60ms、100ms、150ms、200ms、250ms、300ms、350ms、400ms、500ms这12个时距的升序和降序做24次判断。在每种时、空距条件下,演示1次从左到右的相继呈现: 刺激1 ? 时距 ? 刺激2 60ms 5,500ms 60ms 空间距离的实验顺序按拉丁方的方法进行排列,将被试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分别按三种不同的顺序进行实验,图示如下: 顺序 1 2 3 甲 2 5 8 乙 5 8 2 丙 8 2 5 在每个空距条件下,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到500ms,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让被试判断两个刺激是同时出现、先后出现、还是一个刺激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然后再从500ms开始,逐渐减少时距到5ms,同样每个时距做一次判断。每个被试对每个空距判断24次,三个空距共判断72次。 2.4 实验程序: ?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开启计算机,进入实验“似动现象”。根据事先的分组选择实验的顺序后按回车键开始实验。 ?屏幕上显示如下指示语:“在适当时间间隔下,有着一定距离的两个静止刺激物(亮点)先后出现,会使观察者产生只有一个刺激物由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似动现象。下面屏幕上将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和空间间隔呈现两个红点。如果你认为它们是同 时呈现的,请按红键;如果你认为它们是运动的,请按黄键;如果你认为它们是先后呈现的,请按绿键。看明白以上这段话后,请按回车键继续实验。”然后屏幕按照选定的顺序呈现刺激,准备时间为1000ms,刺激呈现时间为60ms,同一空间间距下,每个时距从5ms开始,依次增加至500ms,再从500ms依次减小至5ms,共判断24次,刺激间隔时间为800ms,不同任务间隔时间为2000ms。 ?换下一名被试,重复上述实验。 ?记录全班被试的结果。 3.实验结果 根据3位被试的实验结果,整理数据如下表: 表1:各种时空距离下三种反应的次数 时距(ms) 5 10 20 6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500 同时 1 1 0 1 0 0 0 0 0 0 0 0 动 2 5 5 6 2 4 3 4 4 1 1 1 1 空 先后 0 0 0 3 2 3 2 2 5 5 5 5 同时 0 1 3 4 0 0 0 0 0 0 0 0 动 5 5 4 2 1 4 3 3 2 1 2 2 2 距 先后 1 1 1 1 2 3 3 4 5 4 4 4 (cm) 同时 3 4 3 3 3 1 2 1 1 1 2 2 动 8 2 1 2 2 1 1 0 1 1 0 1 0 先后 1 1 1 1 2 4 5 4 4 5 3 2 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个时空距离此案的似动阈限值如下表: 表2:各种时空距离下观察亮点的似动阈限值 空距(cm) 上限 下限 (上限-下限)(ms) 2 250 100 150 5 200 60 140 8 60 10 50 根据收集所得的数据,以时距为横坐标,似动次数的百分数,3种空距为参量,作图如下: 4.讨论 由实验结果可知,在本实验呈现的刺激强度下,先后呈现两红色两点,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为2cm,最优时距为20ms。空距一定时,随着时距的增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时距一定时,空距越大似动现象越难产生。当刺激的强度、形状一定的情况下,当缩短时距时,只有减小空距才能产生似动。 由折线图可看出,在时距小于60ms时,2cm空距产生的似动现象并不总是最多,这可能是因为似动现象通常受到暗示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另外,从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被试间的差异是比较大的,由于实验前告知了被试什么是似动,所以对于受暗示性较强的被试,容易产生似动;暗示性较差的被试,则不容易产生似动,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产生似动效应,因而实验结果受被试的主观的影响较大。 5.结论 由实验结果分析可得,产生似动现象的最优空距是2cm,最优时距是20ms。该实验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吻合。 6.参考文献 朱滢主编 实验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二版 7.附录 实验数据(略)
/
本文档为【似动现象实验报告 - 副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