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美法律电影的比较分析

2017-11-13 6页 doc 57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88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美法律电影的比较分析中美法律电影的比较分析 中美法律电影的比较分析 【摘要】与法律电影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相比,中国的法律电影表现出数量影片少,法律技术含量低特点。本文通过对中国法律电影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中美相似法律电影的比较,旨在揭示中国法律电影的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法律电影;法律精神;比较分析 一、我国法律电影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电影 提及法律电影,也许每个人的脑海中都可能会浮现出一个大致的概念,或者是想起某部曾经看过的影片。但是,如要确切地给法律电影下一个定义,就比较有难度了,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涉及...
中美法律电影的比较分析
中美法律电影的比较分析 中美法律电影的比较分析 【摘要】与法律电影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相比,中国的法律电影表现出数量影片少,法律技术含量低特点。本文通过对中国法律电影的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中美相似法律电影的比较,旨在揭示中国法律电影的不足之处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法律电影;法律精神;比较分析 一、我国法律电影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什么是法律电影 提及法律电影,也许每个人的脑海中都可能会浮现出一个大致的概念,或者是想起某部曾经看过的影片。但是,如要确切地给法律电影下一个定义,就比较有难度了,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涉及法律的电影总量不多,影片的质量又是参差不齐的情况下。本文所讨论的法律电影,指的是以法律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包括:庭审片、案件片、犯罪片、农村法律题材片、反映法律职业群体的影片以及部分的战争片等。内容涵盖了所有可以与法律有所关联的电影电视作品。 (二)中国普法电影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中国法律电影的现状是影片数量少,有代表性的作品不多,没有形成规模。少数的公认的几部表现较好的作品,也存在制作不严谨,涉及的法律问题漏洞颇多等问题。而对比美国,法律影视密切跟随美国司法审判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特征。虽然多数人并没有参与诉讼、亲历审判,但是,人们却可以通过法律电影和报刊、 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体验着法律生活,分享着法律对话所带来的刺激和清醒。 二、中美相似法律电影的对比分析 (一)《秋菊打官司》与《永不妥协》 《秋菊打官司》讲的是一位叫秋菊的农村妇女,她的丈夫被村长踢了下身,为此她要求村长给她一个“说法”。秋菊“一根筋”的认为,村长打人是不对的,尤其是踢了那“要命的地方”理应为此道歉。她几次卖掉了家里种的辣椒,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和乡里人的闲言碎语,从乡里打到县里,最后打到了市里,但都失败了。秋菊早产,村长带领大家深夜冒着大雪把秋菊抬到了医院,在村长的热心帮助之下,秋菊母子平安,也就自然化解了与村长的矛盾。但影片戏剧性的地方在于,就在秋菊已经不想打官司的时候,就在全村人(包括村长)欢天喜地地为秋菊的儿子过满月的时候,村长却因为踢人构成了轻伤害,被公安局带走了。在影片的最后一幕,秋菊望着远去的警车,露出了茫然而困惑的眼神„„ 《永不妥协》是根据美国的一桩真实的案例改编而成的。在美国的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离异的单身母亲艾琳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她们最大的不过八岁,小的只有几个月大。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艾琳被公司解雇了,在她回家的路上又不幸地遭遇车祸。万般无奈中,她委托的律师帮助她打官司,可最糟糕的是,那位律师竟然把她的官司输掉了。艾琳与律师大吵了一架,律师自认理亏接受了艾琳的要求,给了艾琳一份律师事务所助理的工作。艾琳在律师事务 所的工作非常认真,当她在工作中发现了当地一家大公司有污染环境并造成当地居民身体严重损伤的事实时,她决心调查到底,为当地居民讨回一个公道。 很多评论认为《秋菊打官司》这部影片,反映了农民的法律意识的觉醒,宣传了新《行政诉讼法》。对于这样的评论,也许为这部影片的导演始料不及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秋菊打官司》的确可以算是一部法治教育片,它在涉及法律问题的处理上有很多的漏洞,表现的不那么严谨。比如说对主体的资格问题,在影片中表现的十分混乱,“由中级人民法院判决对被告王善堂进行行政拘留”、“市公安局长出庭当被告”、“市人民法院派工作人员到万庆来家调查取证”,这几处的主体资格都有问题。而相比较《秋菊打官司》的法律漏洞百出,《永不妥协》这部影片则较为完整地描述了一个侵权诉讼案件的全过程。在这部影片所体现的法律的内容十分的严谨与清晰。几乎做到了每一个有关法律的情节都是有法可依的,同样是在原告的资格问题上,影片中表述的是在女主人公艾琳的劝说之下,所有的600多名受害者作为了共同的原告,提起了诉讼。这在原告的资格上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根据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环境政策法》的相关规定,“公民或者公民团体可以声称他们所要求保护的利益属于该法所保护的环境利益来满足关于起诉权的要求。” (二)《东京审判》与《纽伦堡审判》 电影《东京审判》通过我国派往东京参与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的 法官梅汝璈的视角,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情形。影片将重点放在了对梅汝璈法官个人形象的塑造上,以他在日本东京两年多的生活为线索,展现了他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为中国人民争取利益,使得战犯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的全过程。在影片中,一些来自未遭到日军过多侵略践踏的国家的法官们不赞成处以死刑,对此法官梅汝璈在表决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对其他法官的游说,最后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把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等七名首犯送上了绞刑架。 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拍摄的军事审判片《纽伦堡审判》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法律电影。影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国四名法官、检察官的审判,这种“法官对法官”的审判,就使得影片有了更深的法律意义。对德国法官恩斯特?简宁的审判是影片的冲突最激烈之处,简宁是德国知名的法学家,他著有30多本专著,担任过德国的司法部长和高级法官,也是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人。与其他三位被告不同,他不是希特勒的支持者,甚至十分憎恨希特勒。他在担任高级法官的期间,虽然也判过无辜的人死罪,但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权利救过很多人。在审判的后期,为缓和德国人对美国的敌对情绪,美国当局给美方的检察官和主审的法官施加压力,要求对被告从轻处罚。影片戏剧性地使纽伦堡审判的主审法官受到了与当年的简宁法官面临的同样的政治压力。而这一次,纽伦堡法庭的主审法官没有向政治屈服,判处了四名被告终身监禁,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法官中立的法律信仰。 作为中国普法电影上第一部描写军事审判题材的电影《东京审判》虽然在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角度来说,的确是一部好电影。但从法律电影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的。对庭审的描写十分简略,表现的方式是截取式的,即对每个战犯截取对其庭审的一两个比较重要的片段,而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我国参与庭审的法官的形象的塑造上。可以说,《东京审判》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示法律意义上的审判,而是为了重现审判背后的战争风云和中国的法官的个人风采。而与此相对应的《纽伦堡审判》则完整展现了法庭的全过程。从证据的收集,到法庭上控辩双方的辩论,电影就像案件本身一样充实而有逻辑。影片的每一个场景,包括闭庭后法官的个人生活,都与案件的审理有所关联。说《纽伦堡审判》技术更高一筹的原因还在于,它揭示出一个深刻的法理问题,或者说一个悖论:“法官执行公职的行为如果违反了善良与公正的自然法,是否也是犯罪行为,”这样深度,是《东京审判》所难以达到的。 三、浅议中国法律电影的发展方向 与美国发达的法律电影产业项目,中国法律电影的情况并不乐观,与中国电影业的整体气候相类似,中国的法律电影的表现出影片数量少,内容没有深度的特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的缺失和大陆法系的审判模式,使我国缺乏法律电影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几千年的封建传统使得我国 公民对打官司讳忌莫深,“厌讼”、”耻讼”使得在我国发生的有典型意义的案件数量较少,创作题材不足。而大陆法系的审判模式不同于英美法系,庭审由法官主导下进行,重点在于陈述和出示证据,较少有激烈的法庭辩论,“对抗性”特征不鲜明,增加了作品创作的难度。 第二,影视创作的基础是剧本的写作,创作法律电影的剧本更多地吸收受过专业法学教育的法律工作者或学者,以减少法律漏洞,提高法律深度。法律是一门专业性的技术学科,需经过多年的职业训练才能了解其中的关键和细节,而普通的电影电视剧导演一般都没有法科学生的背景或法律从业的经验,仅由他们进行创作,势必难以创作出高质量的法律电影。因此,我国法律电影的创作,势必应当请法科学生或有法律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这样既可以保证法律电影的艺术水平又能保证法律电影的真实可靠,给观众传达正确的法律思想和法治观念。 最后,中国法律电影的创作,应该更加的多元化。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国内的法律电影,有很大一部分是所谓的“主旋律片”,像《法官妈妈》、《女检察官》、《真水无香》等电影,其主题就是反应新时代我国司法工作人员的精神风貌和优秀品质。而法律电影更为核心的法律与法治精神部分则被弱化了。虽然,“主旋律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但这种强调,使得法律电影的变现出单一化的发展趋势,甚至连庭审片《东京审判》也花的很大的力气表现中国法官梅汝璈的个人事迹。笔者认为,今天的法律电影,应该朝着更加 多元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可以继续拍摄表现法律工作者个人事迹的影片,另一方面也可以多角度地进行创作,比如说,比较重大和有影响的刑事案件、推动法治进步的重大法律事件以及社会重大问题都可以成为法律电影创作的优秀素材。 参考文献: 迈克尔?艾斯默.影像中的正义—从电影故 [1][美]保罗?伯格曼, 事看美国法律文化[m].海南出版社,2003,8. [2]程波.论美国大众法律文化特性在法律电影中的表达[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0. [3]熊小川.中国内地法律电影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8. [4]谌洪果.被悬置的审判—评电影纽伦堡审判[j].民主与科学,2005,4. 作者简介:李维娜(1987,),女,山东泰安人,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治文学。
/
本文档为【中美法律电影的比较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