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八旗军的覆亡与清朝的灭亡

八旗军的覆亡与清朝的灭亡

2017-09-30 8页 doc 22KB 4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1808

暂无简介

举报
八旗军的覆亡与清朝的灭亡八旗军的覆亡与清朝的灭亡 第2次鸦片战争,清军满蒙主力因僧格林沁亲王指挥失误,在八里桥决战中正面冲击狭窄正面,遭到英法联军事先准备好的,用格林机关枪与康格里夫火箭炮配合步枪火力组成T型阵防线猛烈火力打击,由于僧格林沁亲王死战不退,坚持冲击,结果导致清军满蒙军主力27000大军全灭。此战结束后,满蒙军就由清军主力的位置降低到了基本退出清军武力序列的地步,从此满蒙军实际是不再属于作战部队了,八旗军此后就没有再进行过作战训练,只是一部分属于皇家仪仗队的用途,大部分实际是在吃闲饭以及巡街差役的实质,那时的八旗军根本就不能再被看做是一...
八旗军的覆亡与清朝的灭亡
八旗军的覆亡与清朝的灭亡 第2次鸦片战争,清军满蒙主力因僧格林沁亲王指挥失误,在八里桥决战中正面冲击狭窄正面,遭到英法联军事先准备好的,用格林机关枪与康格里夫火箭炮配合步枪火力组成T型阵防线猛烈火力打击,由于僧格林沁亲王死战不退,坚持冲击,结果导致清军满蒙军主力27000大军全灭。此战结束后,满蒙军就由清军主力的位置降低到了基本退出清军武力序列的地步,从此满蒙军实际是不再属于作战部队了,八旗军此后就没有再进行过作战训练,只是一部分属于皇家仪仗队的用途,大部分实际是在吃闲饭以及巡街差役的实质,那时的八旗军根本就不能再被看做是一只军事力量了,最多是准军事力量。 到了八国联军时期,虽然清军作战力量主力已成勇营军,但守卫京师城池的依然还是八旗军。由于已经升级为清军主力的勇营新军,虽有新式装备却毫无士气贪生怕死,简直就是被押上战场的,主将一阵亡,大军在防线完整无缺的情况下就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一哄而散了,后面有个亲王压阵都控制不住溃散局势。这与甲无战争时期平壤作战是一模一样的情况,导致前线兵败如山倒,联军顺利抵达京师。 所以原本已经都不属于作战部队的八旗军,只好硬着头皮去打京师守卫战,打开几十年都没开过的军火库,重新拿起几十年都没用过的老火铳,几十年没磨过的锈刀,几十年没擦过的朽弓,穿上几十年都没穿过的铠甲,上了京师的城墙,去迎接联军的新锐枪炮。在这种情况下,八旗军自然是打不死多少联军,不过八旗军给连军造成的麻烦,还是高于勇营新军在天津,因为八旗军的武器虽然还是道光咸丰时期的老古董,而且平日是提笼架鸟无所事事,但八旗军真上了战场,那还真敢死打硬拼,所以京师战况比天津还激烈,八旗军的英勇得到了连军的肯定,但连军误以为那八旗军是普通百姓组成的民团,所以得出了中国不可亡的结论,实际上要是明白了那是八旗军而不是英勇的百姓,联军当时恐怕就会把中国分了。 如果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亲王指挥不犯太大错误,满蒙军主力不至于全灭,那么清军将继续以满蒙军为作战主力,以八旗军充当勇营汉军的主心骨,那样的话,一旦在同治年完成兵备更新,那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之战清军是不会输的。清军直到八里桥战役以前,一直是以八旗军为绝对主力,所谓吴三桂时代,八旗军就已经彻底腐化不能打了的说法没有根据。八旗军的总兵力,实际一直没有变化,根据清乾隆时期英国人的记录,清军总兵力大约150万,但真正的作战力量只有约2万满军与近1万蒙古军,这大约3万人就是清帝国的真正作战力量,到八里桥决战时,满蒙八旗军是2万7千人,与乾隆时期是1个水平。 八旗军虽在同治时期以前一直是清军主力,但主力并不意味着就是什么战斗都参加,八旗军只是在其他部队都无法取胜时,才作为决定性力量参战,除了八里桥之战,八旗军是全军出动以外,顺治以后向来都是留守京师2万,出征1万。从顺治到咸丰,八旗军除在八里桥之战以外根本没有败绩,顺治初年多尔衮领1万八旗军统领汉军扫平棒子国,掳回棒子公主。康熙年1万八旗军统领汉军平定新疆。雍正年1万八旗军统领汉军平定新疆、蒙古。乾隆年1万八旗军平定西藏、 新疆、蒙古,灭绝准葛尔部族,第1次打金川1万八旗军半月迫降金川,第2次打金川后期,1万八旗军统领汉军攻破金川,金川原著近乎灭绝。嘉庆年八旗军出动很少,道光年八旗军没动用,咸丰年1万八旗军统领汉军打长毛,后奉旨回京师,全军投入了八里桥作战。 清朝汉军始终惧怕对外作战主要是因为,以前作战总有个百战百胜八旗军做压阵靠山,所以汉军英勇,敢于向前,而八里桥以后,压阵靠山已经不存在,并且八旗军就是被外夷军一战全灭的,所以清朝汉军对外夷军很敬畏,只要主官一阵亡,打的好好的仗都会迅速崩溃,在鸦片战争中八旗军没灭之前,汉军也是不怕外夷洋军的,虽不胜但敢打敢拼。八里桥以后就不行了,看到外夷洋军就怕。关键是八旗军没了,主心骨没了。如果慈僖太后不是因见八旗军在八里桥全灭,心疼那些八旗后代,取消了八旗军重建以后作战任务与训练,那战场上有八旗军做主心骨,汉军也不会在外夷洋军面前现的那么差。 这八里桥实在是指挥失误太大。英军那时已经早都是线膛枪了,而且康格里夫火箭当时是很厉害的武器,在欧洲淘汰了步兵方阵。八里桥也不是开阔野战,是用骑兵冲击漏斗小口子,英法军则在漏斗口摆开阵势以T型阵迎敌,这样的射击阵势任何国家的骑兵都不可能冲过去,所以僧格林沁的指挥绝对失误。而这一仗打的还剩7个人失误就更大了,第1队冲击无效全灭后,就不应该继续冲击了,八旗军最大损失就这一仗。 为什么八旗军一衰弱清朝就无可战之兵了呢,,,这要从清朝的兵制说起。 其实八旗军还有内地八旗,但从来就不是清军主力,那本就是监军的作用。按清朝的兵制,清朝文武官都有兵权,各地兵都归总督与巡抚管辖,清朝总是满汉分权,总督满巡抚就汉,反过来也一样,而且都各自有兵,都对下面的从提督,总兵到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有指挥权,军权是高度分散的,而且文官实际是节制武官。总督管与巡抚直辖的兵很复杂,他们直辖的是标兵,这标兵由于久无战事,干的就是衙役的活,时间久了哪上得战场,,,至于副将直辖的叫协兵,干的一样是衙役的活,这标兵与协兵久无战事后本就难用上。 而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直辖的兵叫营兵。这营兵倒是武官直辖,算是野战军了,但这武官并不能调动部队,巡抚总督副将又不直辖营兵,所以营兵的训练操练也是有仗打才练,没仗打就是玩。清中期以后,营兵说实在的恐怕比标兵协兵还差,起码标兵协兵平时还能跟着总督,巡抚,副将到处跑跑溜达溜达。而这营兵没有命令是不能乱跑的,而这总督巡抚平时没事也不会下令营兵出动,长期无战事时这营兵比标兵协兵还容易烂。 而这参将,游击,都司,守备下面还有千总,把总。这千总与把总直辖的叫汛兵,这汛兵倒还不闲,干的是押运粮草,检查过往船只行人车辆的干活,这兵本质上也就TMD衙役的干活。所谓内地八旗一般就是满总督满巡抚满提督满总兵的标兵,这兵如果和平久了就1衙役。 而所谓内地满军就是满标兵而已,不算什么正规八旗军,正规的八旗军就是单独由大将军直辖的八旗军,分内外八旗,内八旗是驻京八旗就是皇帝的侍卫与内城 御林军。外八旗是畿辅驻防,满洲驻防和各直省驻防。但只畿辅驻防与满洲驻防算是正规军,畿辅驻防是京师周围的驻防军,驻昌平,固安,采育里,张家口,古北口,独石口等地。满洲驻防分盛京驻防,吉林驻防和黑龙江驻防,直省驻防主要在新疆内蒙外蒙。 八旗驻军不归总督与巡抚管辖,而是设将军一职直辖。将军以下指挥官为都统,城守尉,协领,防守尉,佐领,骁骑,这才是满军根本。但各驻防八旗平时实际基本是无多少实兵,打仗时主要靠征集各满蒙亲王贵族的亲兵(家兵)由将军指挥而已,平时大多数兵都是养在各亲王贝勒那。所以说,名下可能有2-3万兵,实际上能出多少那是未知数。 例如八国联军时慈僖太后下令从蒙古调2000骑兵参战,结果好多王爷都说久无练兵没兵,最终只有200骑兵到了京师与甘军一道护送太后。这八旗军除了驻京八旗的侍卫外,和平时期实际都是没多少人实际在营的,而在八里桥损失的就是畿辅驻防与蒙古驻防的八旗军主力精锐。 八里桥一战由于很多驻京八旗畿辅驻防八旗战死,而这些人的亲属大多就在京师或附近,并且普遍是与皇室或显贵沾亲带故,所以太后见死了那么多皇亲,就不主张让八旗军打仗,这一来八旗军就等于迅速废了,除了不用打仗专门守卫皇室的侍卫外,八旗军实际和解散了一样没区别。 至于汉军也叫绿营军,其实也就是那些标兵,协兵,营兵,汛兵,更没用,那么长的和平时期早无战力了,所以太平天国邪教才奇迹般壮大,并最终牵制了清绝大部分财力,物力,兵力,使得英法敢于发动第2次鸦片战争。曾国藩上任以后就发现,这绿营是烂透了,把他们调教成能打仗的兵短时间是不可能了。这绿营兵是世袭的,如果长期有战争,那么上阵都是父子兵,战斗力是很强的,在清初绿营剿灭吴三桂的战事中,绿营发挥了极大作用。 但只要和平日子一长,可以说官场上的一且陋习绿营兵身上都有,所以到了嘉庆年打白莲邪教时,绿营兵就只会出丑了,到闹太平邪教时,绿营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上阵一触即溃,也是这些战事失利的主因之一。 正是因为绿营太烂,最后被改编为巡防营,失去了常备军的作用,绿营之制仅存空名而已。由于绿营实在无用,八旗军又不打仗了,所以清军后来剿灭太平邪教用的是乡勇,就是新征民间精壮编列成军,这就是以后的湘军淮军,再以后就是新军了。 而湘军淮军之所以也迅速失去战力,主要还是封赏的问,清朝惯例只要立功一定封赏,倒没有卸磨杀驴,兔死狗烹的事情。所以这些湘军淮军纷纷飞黄腾达,但由于各军内基本都是同乡,所以互相提携,而对友军则互相勾心斗角。后来湘军系由于闹的太不象话,很多官员被罢免,淮军开始独大。 由于八旗军不作战了,就意味着清军实际都是一群淮军老乡同乡把持,大家自然相互关照,所以迅速腐败,虽然换了新武器,不用以前那样直接拼杀,但普遍看,作战胆量反小了,而怕死逃跑的胆量倒大了,因为大家都是同乡,同门生关系, 出了事情总有办法,所以武官敢于临阵逃跑。因为他知道,出了问题也是自己人处理他,不会太绝。 甲午战争平壤逃跑与八国联军武卫军逃跑,都不是因为打不过,有的是各部队长官各有所持,互不买帐,实在是无法协同作战。有的就是主将阵亡后,接替者往往怕死跑了,所以部队就稀里哗啦的跑了,而将领之所以敢逃,就是因为他觉的跑了,不一定会被追究,即使被追究也能花点银子大事化小。 而敢于逃跑的根本原因实际是八旗军与绿营军的消失,使得淮军身后没了督战队,军法执行不起来或经常失灵。如果淮军或武卫军身后有几千压阵的八旗军,那是不会有人敢拿脑袋开玩笑,轻易就放弃阵地逃跑的。因为他也知道,一被追究,不会是他的关系人审他,脑袋肯定搬家了,谁也救不了他,说不定刚跑下来就被砍了。另外八旗军在后面压阵,也能给人壮胆,说明身后有援军。这就如同伪军的炮楼里待着2个皇军,伪军就挺猛一样,这不是说2个皇军比一大群伪军还能打,而是皇军起到了督战队与壮胆的作用。 清朝末年汉军的缺陷与清朝结束的原因介绍: 由于在八里桥之战后被免去作战任务的是整个八旗军,并不是只驻京八旗畿辅驻防八旗,同治年八旗军与绿营就已等同被裁了,实际上清军开始基本完全依靠新汉军。同治时期开始清军主力已经是乡勇,辅助力量是团练,用勇营取代了八旗军与绿营。 而湘军淮军在八旗军与绿营军基本等于散伙后,虽然势力极大,但也并不敢拥兵自重,这是因为湘军淮军互相可以牵制,此外各地都有勇营,并不只湘军淮军而已。湘军淮军只是功劳大,出的高官多而已,就勇营时代看清军对内是稳固的,但对外作战败绩累累。 而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事件的失败又导致了勇营的变革,清军开始设立新军,并逐步将勇营按新军形式改编,到了这个时候就有了北洋军,而北洋军最后之所以袁世凯敢拥兵自重,主要是因为清朝突然取消科举的原因。 清军在清末的战争中失败,除了八旗军自废的原因,主要还是军事体制的原因,这绿营是世袭兵,而且是永驻一地,这要是经常有仗打,那是厉害的,上阵父子兵,而且还属职业兵。但要长期不打仗那就完蛋了,那全是群遗老遗少,上面的官难以管束他们,而且吃了几代闲粮哪有不贪生怕死的。 而这勇营也是一样制度缺陷严重,勇营的募兵用人是由营内做主,如果一直打仗,那勇营靠着本土本地乡亲情节,表现就很团结,而且对主官的服从性强,战斗力很强,但要也放个10几年20年无所事事,那难免就使得大量的人情兵,人情官把勇营给充斥了。也是嘛,一个主官你不提拔老乡不提拔门生还提拔谁,,,这样用人方面就从讲本领沦落到只讲关系的地步。 而根据中国人一贯表现,能和主官关系最近最好的人,一般就不会是最有本领的人,而是最会钻营的人。这种人快速升迁,占据重要位置,一旦上了战场,他却 要作战经验没作战经验,要统兵才能没统兵才能,一旦部队归了他管,在没有严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他不跑才怪。 甲午与庚子拳乱的作战失败,实际就是勇营闲的时间长了,大量的没打过一天仗,也对制军统兵毫无概念的关系官员充斥军营。他们本来就是来混饭吃,找油水的,给他们当上了官,一旦在激战中,他们成了部队的最高指挥,那还去指望打赢,,, 武卫军为什么完蛋,就是武卫军里能统兵的聂士诚一死,竟然就再无可统兵的人物了,部队里一旦主将不在了,就由副将统御全军,而副将除了会跑啥也不会,那不全军溃散才怪。 在甲午战争陆军大败也是一模一样的原因,打的好好的突然就完蛋了。说实在的要是李鸿章等完全不提拔作战人才,完全在提拔草包也是不对的,勇营的关键主将都还是有能力的,但二把手三把手就完蛋了。这说明李鸿章之流对勇营的战斗力还是有一定重视的,所以一把手的挑选是严格的,大概以为主将称职部队的战斗力就不会差,至于副手嘛,即使吃闲饭也没啥了不起的。就是没想到,主将是有可能在战场上阵亡的,而主将阵亡后,部队将是由副将统领~~~ 在八旗军不复存在后,清军虽以是汉军为绝对主力,但汉军无论绿营时代还是勇营都不可能造反,除了各地绿营或勇营互不隶属,你很难串联起来起事外,还有就是各地同样掌握重兵的文官对朝庭比较忠心,因为文官绝大多数是科举出身,相互为同门同师,同为天子门生,都是得到皇家关照的,无论从他们所受到的教育还是从他们的实际遭遇看,那都可称做是蒙受皇恩的铁杆忠皇者。而他们无论在地方还是军队,还是在朝廷上,都有不小影响力,有这样大一群有兵权的科举文官在那摆着,哪个武官敢造反,,, 清朝最终结束实际是废除科举的原因,废除了科举后,大批科举官被换掉,而补充上来的新提拔官对朝廷的忠诚度就有可能低于对提拔他的人。而科举废除也太快,实际上准备工作不足,使得国家的主要读人群,发生困惑迷茫,这样社会上传统忠君观念就弱化了。也就这样情况下,加上慈禧驾崩后又是立了个不懂事的小皇帝,朝廷靠摄政王理事,缺乏权威与正统形象。而且摄政王与隆裕太后也是没主见的人,才导致了袁世凯敢趁机敲诈朝廷,用革命党要挟清帝退位。 事实上清朝的内部统治是各朝中最稳固的,要不是多种原因凑一块,那还真能持续下去,过渡到类似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政体。清朝的统治在后期绝对不是主要靠八旗军的武力,八旗军的武力虽然很关键,但没有八旗军清朝也不会倒。废除科举太快,没有采用逐步废除,或搞文理双举的形式进行过渡,才是清朝结束的真正原因。
/
本文档为【八旗军的覆亡与清朝的灭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