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活]李牧

2018-02-03 10页 doc 32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生活]李牧[生活]李牧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一, 人物的点:李牧——不败“战神” 二, 人物的面 1,简介: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时期各国的将领的作战对象基本都是各诸侯国之军队,亦即是民族内战,与他们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
[生活]李牧
[生活]李牧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一, 人物的点:李牧——不败“战神” 二, 人物的面 1,简介:李牧(?—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汉族。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今邢台市隆尧县人),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官至赵国相,大将,受封赵国武安君。功显赫,生平未尝一败仗。李牧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以抵御秦国为主。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战国时期各国的将领的作战对象基本都是各诸侯国之军队,亦即是民族内战,与他们不同是,李牧前半生的主要作战对象是民族外敌,且在与野蛮外族征战中,以最精彩辉煌的方式实现了胜利。因此,李牧有理由获得后世更多的尊敬。 2,军事思想 1、在君臣关系上,强调将帅的独立性、便宜行事权。作战中,战况瞬息万变,必须及时应对方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而欲如此,将帅必须有独立性、便宜行事权;否则,就会丧失战机,应对失策,从而导致作战失利。李牧对此特别看重,以至赵王责其胆怯,竟不予理睬。当赵王因罢免他而饱尝对匈奴作战失利的恶果,请其再度出山抗击匈奴时,他一再称病谢绝。赵王再三勉强,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他才到了边地。赵亡国前夕,赵王迁中了秦的反间计,听信郭开谗言,罢免他,而以赵葱、颜聚取代他时,他为社稷军民计,拒交兵权,继续奋勇抵抗。 2、在军民关系上,力求不扰民,争取民众对军事活动的支持、配合。 3、在官兵关系上,注意厚待士卒,密切官兵关系。作战中,军官是指挥者,士兵则是直接冲锋陷阵者,二者相互配合,指挥正确,将士用命,士卒勇搏,方能战胜强敌;否则就会兵将离心,士不用命,导致作战失败。李牧对此有深刻认识,故厚待战士,每天宰杀数头牛犒劳士卒,结果赢得了士兵的深情爱戴,甘为自己冲锋陷阵。 4、在作战方略上,谋划全面、周详、得当,富有针对性。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力求壮大自身实力。战胜强敌,以自身力量的强大为前提;自身虚弱,就难以战胜敌人。就军队而论,壮大自身实力,首先是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其次是组织的完善,再次是经济实力的支撑。对这三点,李牧都提出了得力措施:他每天教练士卒骑射,是谋求军队战斗力的提高;他根据实战需要,他设置官吏僚属,当地市租全部交入幕府,做为军费,既是谋求组织的完善,又是谋求壮大经济实力。 第二,力求削弱、麻痹敌人。要想战胜敌人,必须先削弱敌人。削弱敌人的方法很多,耗费敌力、分散敌力、靡费敌财、挑起敌方内部冲突、使敌信息不通、断敌交通运输、诱敌做出错误决策、调虎离山等皆是削弱敌人的有效措施,但常会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力不从心,但麻痹敌人,使其放松警惕,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较少,较易实行。李牧在麻痹敌人上发挥得淋漓尽致。李牧抵御匈奴时,故意伪装胆怯、不敢出战,在大破匈奴前夕,当匈奴小股人马侵入时,指挥赵军假装败走,并抛下数千民众给敌人,结果匈奴兵将见民畜布满原野,便毫不戒备,入侵赵地,结果被李牧围歼,损失10余万众。 第三,力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要战胜敌人,必须先了解敌人,掌握敌情。同时信息交通必须灵敏快捷,迅速传递。否则,即便掌握了敌情,也会因不能迅速传递而丧失战机。史载李牧常挑选派出人员侦探敌情、随时发出报警信号,这便是谋求保持信息灵通,了解敌情。 第四,力求把握好时机。对敌作战,必须掌握好时机,时机不到或错过时机,都会导致作战的失败。李牧对时机的掌握非常准确。开始抵御匈奴时,因时机不成熟,他就是不出击,即便被称胆怯,遭受赵王责备、罢免,也不改初衷,但当赵军训练成熟,装备完善,纷纷请战,而匈奴兵将心高气傲,大举入侵时,他便果断出击,布下口袋,一举全歼匈奴骑兵。 第五,认为单一兵种作战都有不足,各兵种应协同作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精选战车1300乘,精骑1(3万匹,骁勇步兵5万人,弓弩兵10万人,加紧演习战术,进行战斗编组,组建一支由各兵种编成的出击兵团。靠这些兵种的协同作战,终于取得了全歼入侵敌军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六,力求以己之长对敌之短。李牧针对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但不善固守、打阵地战,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实施坚壁清野,使敌优势无从发挥,军需无法补充,同时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自身战斗力;俟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后,集中力量,充分发挥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进行包围。这使匈奴骑兵的优势不能发挥,缺陷尽显,而使自身车战、步战的长处得以发挥,而机动性差的缺陷得以避免。 第七,在得失关系上,认为有失方能有得,要敢于付出必要的代价以换取全局的胜利。大破匈奴前夕,为诱敌,故意放纵边民外出放牧牲畜而被匈奴兵抢去,虽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换来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的巨大胜利。 第八,在攻防关系上,认为守是攻的前提,先守而后能攻。 对匈奴作战,虽最终目的是打垮匈奴,但开始却专意防守,不轻易出战,当防守工作做得有条不紊,准备就绪之后,方才出击,与匈奴大战。在大破匈奴之战中,当李牧放出牛羊和牧人,引诱匈奴骑兵l0余 万人深入赵境,正式作战时,开始也采取守势作战,以车阵从正面迎战,利用战车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以弓弩兵轮番发射;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激烈格斗战后,除单于率少量亲卫部队突围逃走外,进犯的10万骑兵全部被歼。 3,经典战役: 一、破匈奴之战——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赵边将李牧率军大规模反击奴匈(今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东部)的重要围歼战。 二、肥之战——围歼战的范例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全歼秦军的截击战。 三、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指挥赵军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四、秦灭赵之战 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军攻灭赵国(今河北南部、山西北部等)的作战。 4,最为人熟知的面:大破匈奴,百战不殆 1,雁门纵牧——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 李牧又来到雁门,坚持按既定方针办,下令坚守。几年内匈奴多次入侵,都一无所获,但总以为李牧胆小避战。其实李牧早已经定下诱敌深入,设伏包歼的计谋,对种种屈辱骂名置之不理,而边庭将士因为天天得到犒赏,却没有出力的机会,都希望能在战场上效力。李牧看条件成熟了,于是经过严格挑选战车1300辆,又挑选出精壮的战马13000匹,勇敢善战的士兵5万人,优秀射手10万人,然后把挑选出来的车、马、战士统统严格编队,进行多兵种联合作战演习训练。公元前244年的春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牧让百姓满山遍野去放牧牲畜,引诱匈奴入侵。 不久,情报员来,有小股匈奴到了离边境不远的地方。李牧派了一支小部队出战,佯败于匈奴兵,丢弃下几千名百姓和牛羊作诱饵让匈奴俘虏去。 匈奴单于王听到前方战报,十分高兴,因久无缴获,于是率领大军侵入赵境,准备大肆掳掠。 李牧从烽火台报警和情报员报告中熟悉了敌情,早在匈奴来路埋伏下奇兵,待匈奴大部队一到,李牧为消耗敌军,先采取守势的协同作战,战车阵从正面迎战,限制、阻碍和迟滞敌骑行动,步兵集团居中阻击,弓弩兵轮番远程射杀,而将骑兵及精锐步兵控制于军阵侧后。当匈奴军冲击受挫时,李牧乘势将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由两翼加入战斗,发动钳形攻势,包围匈奴军于战场,经过几年养精蓄锐训练有素的赵军将士们,早已摩拳擦掌,个个象生龙活虎,向敌人扑了过去。仿佛是一架运转严整的机器,两翼包抄的一万三千名赵军骑兵仿佛两把锋利砍刀,轻松的撕开匈奴人看似不可一世的军阵,在转瞬间扼住10万匈奴骑兵命运的咽喉。一整天的会战很快演变成一场对匈奴的追歼屠杀。十万匈奴骑兵全军覆没,匈奴单于仅带了少量亲随仓皇逃窜。 农耕民族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中,过去由于机动力劣势,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李牧指挥的此次会战使机动性较差的赵军在围歼战中得以发挥自身车战、步战的优势,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为主的联合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启发作用。 李牧大败匈奴之后,又趁胜利之势收拾了在赵北部的匈奴属国,灭襜褴、破东胡,收降林胡,迫使单于向遥远的北方逃去,完全清除了北方的忧患。在这次取得辉煌胜利的战役以后,慑于赵军之威,过了十几年,匈奴兵还不敢来入侵赵的边境。李牧也因此成为继廉颇、赵奢之后赵国的最重要的将领。 2,肥之战——围歼战的范例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赵王迁二年(前234年),秦大将桓齮(又称樊於期)攻取赵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赵首10万。公元前233年,桓齮又乘胜进击,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形势危急。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桓齮仅率少量亲随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秦王暴怒,以金千斤,邑万家购求桓齮之首(此头后来被荆轲经过友好协商,借去作见面礼刺杀秦王去了)。可见此次大胜对秦打击沉重,而赵得到喘息之机。这就是赵王迁二年(前234)李牧一却秦军。由于秦国著名将领白起的封号是武安君,李牧击退秦军以后,赵王迁说:“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而封李牧为武安君。由此也可以看出赵王迁当时对李牧的倚重态度。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 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大破秦军,创造了又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过秦论 赵王迁四年(前232),秦王赵政再次派秦军入侵,秦军兵分两路攻赵,以一部兵力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进迫,袭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自率主力由上党出井陉(今河北井陉西北),企图拊邯郸之背。将赵拦腰截断,进到番吾(现在河北省平山县南),因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受阻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南路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这就是李牧再却秦军,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 5,人物评价 苏洵:“洎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前一句说得有道理,如果不杀李牧,秦赵还得比一下高低。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述赞》:“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汉车骑都尉冯唐:“天下之将,独有廉颇李牧耳。” 汉文帝刘恒:“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 后秦高祖文桓皇帝姚兴:“吾每思得廉颇、李牧镇抚四方,使便宜行事。” 李白《古风》:“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南朝宋御史中丞何承天:“臣以安边之计,备在史策,李牧言其端,严尤申其要,大略举矣。” 宋《武成王庙李牧赞》:“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啾啾之群,焉知屈伸,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贤哉武安,志胜霜霰,众谓我怯,隐则难见,边复我用,计亦自善,不捕一虏,不射一箭,先乃雌伏,后则虎変,匈奴所畏,燕秦不战,易若摧枯,疾如激电,终惑谗言,反袂拭面。” 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 武安君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爱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战中,他屡次重创敌军而未尝败,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尤其是破匈奴之战和肥之战,前者是中国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后者则是围歼战的范例。他的无辜被害,使赵国自毁长城,也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其经历与秦国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胡三省注《通鉴》时,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侍者李牧,而卒杀之,以速其亡。”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贸》中说赵王迁“其母倡也”,“索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司马迁因赵王而迁怒其母,可见其何等义愤。 6,人物的立体化:爱惜士兵,纪律严明,大将风范,忠诚为主,壮志难酬 1,爱惜士兵: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李牧密切官兵关系,厚遇士卒,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让精练骑马射箭战术,全军战士由于得到厚遇,士气高昂,人人奋勇争先,愿为国家出力效劳。针对剽悍的匈奴骑兵机动灵活、战斗力强及以掠夺为主要作战目的,军需全靠抢掠的特点,为使窜扰的敌骑兵徒劳无功,他命令坚壁清野,并示弱于敌,以麻痹强敌,伺机歼敌。为此,严明军纪:“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每当匈奴入侵边境,烽火台一报警,李牧即下令士兵立即收拾物资退入城堡固守,从不出战,使匈奴无从掳掠。这样过了几年,李牧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损失过物资。 2,大将风范: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李牧到朝中任职,约在前246年以后。他曾因国事需要调回朝中,以相国身份出使秦国,定立盟约,使秦国归还了赵国之质子。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继位。悼襄王元年(前244),让乐乘代替廉颇大将军之职位,廉颇一怒之下,领军攻击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也就带领自己部下,投奔魏国去了。当时,赵奢、蔺相如已死,李牧成为朝中重臣。 , 3,壮志难酬:赵王迁七年(前229),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积饥荒,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政(秦始皇)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秦军多次受挫于李牧,王翦知道,李牧是自己的劲敌,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故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不加调查证实,立即委派宗室 赵葱和齐人投奔过来的颜聚去取代李牧和司马尚。一直信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重视独立行事权的李牧接到这道命令,为社稷和军民计而不从,赵王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司马尚则被废弃不用。赵国临战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只过了三个月,到了赵王迁八年(前228年),王翦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秦王赵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 李牧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最终死在了他所誓死保卫的祖国君臣的手中,其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 4,忠诚为主:匈奴却以为李牧胆怯,军卒中亦有人觉得自己的将领胆怯,为此常有议论。赵王闻听传言,便责备李牧。李牧不予理睬,激怒赵王,召他回朝,另派别将代之。 新将领守边一年多,匈奴一入侵,便带兵出战。出战多数失利,损失伤亡很重,边民不能进行正常的耕种和畜牧。赵王只好再请李牧出守,李牧谢绝,坚称有病,闭门不出。赵王再三勉强,李牧才说:“王必用臣,必如前,乃敢奉命。”赵王应允,于是李牧再度到了边地。 李牧一如既往,匈奴仍是数年一无所得。
/
本文档为【[生活]李牧】,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