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书

2017-09-02 50页 doc 120KB 3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8746

暂无简介

举报
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书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书 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市政府下发《成都市人民政 府关于搞好我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成府发[1998]196号)为标志, 正式启动以来,现己进入第五个年头。五年来,我市的人口普查工作在市委、市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全市人民的积极支持、通力合作 下,经过全市9万余普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人口普查准备阶段,现场 登记和复查、手工汇总、编码、光电录入、数据处理、资料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等 项主要工作。经过严格检查、验收,各项工作的质量全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
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书
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书 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市政府下发《成都市人民政 府关于搞好我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成府发[1998]196号)为标志, 正式启动以来,现己进入第五个年头。五年来,我市的人口普查工作在市委、市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和全市人民的积极支持、通力合作 下,经过全市9万余普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人口普查准备阶段,现场 登记和复查、手工汇总、编码、光电录入、数据处理、资料分析研究开发利用等 项主要工作。经过严格检查、验收,各项工作的质量全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控制标准。 ?建立各级人口普查机构,搞好部门协作,落实责任 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的要求,继国务院和省政府通知后,成都 市政府于1998年12月以成府发[1998]196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搞好我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对各区(市)县政府及市政府各部门部署了人口普查 工作,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密切配合,认真实施,全 面、准确、及时地完成人口普查工作;广泛宣传,动员全市广大群众支持人口普 查工作。明确规定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作为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各区(市)县政府的一级目标,纳入目标管理和考核。于1998年12月,市政府 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颜家谨为组长,副市长吴平国以及市政府副秘书长、统计、 公安、计生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为副组长,统计局、公安局、计生委、计委、 财政局、人事局、广电局、建委、民政局、农委、教委、劳动局、卫生局、民 委、工商局等十五个部委局领导同志为成员的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 随着工作的发展,市政府又对领导小组组成人员作了进一步的充实和调整,任命 王少雄常务副市长为领导小组组长,新增成都军分区司令员谭佑贤同志为领导小 组副组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统计局副局长张晓雪兼任办公室 主任,具体负责全市人口普查业务指导和组织实施工作。办公室副主任有市统计 局社会处处长左正洪、信息化管理处处长王学华、办公室副主任王维平,计生委 计统处处长张益佳、宣传部宣传处副处长成川梅和财政局行财处副处长张渝等, 办公室下设行政秘书组、业务组和数据处理组,除数据处理组外,长期在人口普 查办公室工作的有12人,分别来自市统计局、市公安局和市计生委。1999年5 月前各区(市)县也全部成立了普查机构。11月,人普办工作人员集中办公, 从办公室内部制度建设和基层组织机构建设着手,围绕打好基础,确保普查一次 成功这一中心,安排,制定实施,组织和指导区(市)县的人口普 查各项准备工作。 根据市政府的要求,各级各部门将人口普查目标分解,规定领导小组组长为 全面质量负责人,办公室主任为具体执行负责人。市人普领导小组与各区(市) 县人普领导小组签订了人口普查工作责任书,各县、乡、村也都签订了相应的责 任书,确保责任落实,全市上下形成了人口普查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做,工作 有计划,质量有保证的良好格局。 人口普查工作面对千家万户,要落实到每一个人,是涉及面最广、覆盖面最 大、政策性极度强、工作难度较高的一项社会系统工作,为此,由市人普办牵头 分别与市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进行了人口普查的有关准备工作:一是与市 目督办共同制定下达了各区(市)县、市级有关部门人口普查目标任务,将人口 普查工作任务分解落实。二是与市人事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临时选调人员参加全 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三是与市计生委、市公安局、市统计局联合制 定下发了《关于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中认真做好人口普查登记工作,防止 漏报瞒报的通知》,既宣传了人口普查,又解除了群众思想顾虑。普查登记期 间,市公安局、计生委在工作安排上尽可能避免与登记工作发生冲突,如外来人 口清查、超生人口参加普查登记和上户口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为了确保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入户安全,派出警力给予协助,为登记工作保驾护航。四 是与市民政局协作,完善了区域划分和有关地名的命名工作。五是与市财政局共 同搞好人口普查工作所需经费的预算和核拨,并对经费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六是 与公安局协作把户口整顿工作和人口普查摸底调查工作相结合。七是与军队、武 警、公安、监狱、劳教系统协作,以成人普组字[2000]14号文件向“五大系 统”发出了《关于搞好驻蓉军队、武警、公安、监狱、劳教系统各单位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通知》,确保这些系统的人口普查工作也能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 在地方人口普查机构的指导下按时完成。八与市委宣传部协作,全面启动我市人 口普查宣传工作。九是在市教委的部署下,在全市范围内认真组织实施了人口普 查“一堂课”教育。 ?登记前的准备工作 1、精心组织试点和培训工作 为了探索在新形势下进行人口普查的方式方法,按照国家和省人普办的要 求,成都市分别进行了专项试点和综合试点。 ?1999年12月,进行了人口普查专项试点工作,就人户分离、外来人口、 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及人口普查地理区域划分和人口普查地图绘制等方面进行专 项试点,市人普办对各专项试点制定了,并要求各区(市)县人普办结合本 地实际情况选择1-2个专项试点项目进行试点。通过试点,各区(市)县探索出 了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多数区 (市)县都选择了二个以上的专题进行了有效的试点,特别是青羊区完成的关于 人户分离的试点工作,得到了四川省及国务院人普办的高度赞扬,试点#工作总结# 被作为全国人口普查工作会议的材料发给各省级人普办的代表。武侯区完成的人 口普查地理区域划分及普查地图绘制的试点工作,得到四川省人普办主任、省统计局副局长滕采模的好评,为成都市、四川省的首次人口普查地图绘制探索出了 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 本次试点共计调查人口85677人,遍及乡镇、街道28个。其中,进行总人口项目的试点区(市)县6个,人户分离的试点区(市)县3个,流动人口的试点 区(市)县9个,出生死亡人口的试点区(市)县5个,普查区和调查小区划分的试点区(市)县2个。 ?2000年6月下旬和7月上旬,成都市人普办组织各区(市)县人普办主任 及业务骨干分二期参加了省人普办在温江举行的人口普查综合试点及培训。 ?在省级综合试点的基础上,于7月下旬结合我市流动人口多、人户分离严重的特点,在青羊区石人街道办事处组织了市级人口普查综合试点及培训工作。 本次试点以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人口普查的新方法,丰富现场操作经验为 目的,对除光电录入外的全部人口普查工作流程进行了实践,特别是对如何做好 户口整顿与摸底调查的有机结合进行了重点探索。本次试点共对6个调查小区、 583户、1309人进行了入户登记。通过试点,弄清了户口整顿与摸底调查工作的 主要内容、要求和关系,为即将开展的户口整顿及摸底调查工作提供了最新经 验;明确了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调和培训的具体要求;掌握了人口普查的全过程并将业务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加深了对普查业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认 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各区(市)县下一步的具体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找 出了新形势下普查宣传的重点和所需的力度;最重要的是试点的成功增强了搞好 我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信心和决心。 2、严格选调和培训普查人员 在参加省、市人普办组织的人口普查培训及综合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 地学习和实践,使县级人普办不仅对人口普查方案有了进一步理解,同时对人口 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选调工作的重要性及选调标准有了明确认识。按照第五次全 国人口普查的规定,要按普查区和调查小区的规模配备相应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 员,他们是战斗在人口普查第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对人口普查工作的敬业 精神,对方案的理解程度,与广大群众的交流方式是人口普查资料能否准确、真 实、及时收集的关键,因此,人口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的选调和培训工作至关重 要。为此,市人普办制定了明确的人员选调标准,并将人员选调的责任层层落 为了尽量减少培训环节,使普查方案的规定和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贯彻实。 下去,市人普办不仅对县级人普办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还在8月中下旬,用20 天时间分六批对全市412个乡(镇)、街道的1200余名人普业务骨干进行全面的业务培训,并通过考试,合格者才能从事人口普查工作。市级培训结束后,市 人普办的业务人员还到每个区(市)县的培训会上了解培训效果,解答培训疑 问,确保全市所有普查人员对普查登记的口径范围一致。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市人普办将所有培训内容进行合理分解,并将所有内容 制作成幻灯片,并将幻灯片的内容制作成磁盘,使培训内容形象生动,并有利于 县级人普办的进一步培训。在市、县、乡三级培训期间,市人普办还对培训中收 集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先后下发了六期问题解答,使人口普查各项细则的要 求与我市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统一了基层解决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严格地选调和培训工作,建立起了一支由3千余各级普查办公室人员、7千余普查指导员、7万余普查员和1万余各级普查工作人员组成的合格的人口 普查大军,为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做好了一项重要的准备。 3、普查地理区域划分及普查地图的绘制 人口普查地理区域划分和普查地图绘制,是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基础 工作之一,是确保普查登记不重不漏的一项重要措施。为此,市人普办于2000 年3月2日区(市)县人普主任会议上,以成人普办(2000)04号文件布 臵了此项工作。各区(市)县按照市人普办的要求,经过认真组织,积极将工作 安排落实到各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同时,各区(市)县还完成了以下清理核实 工作:村(居、家)委会的基层政权组织建立健全情况,各乡级区域边界的争议 情况,街道名称的命名或注销、以及相应街道住户的门牌号编制和户籍管理,非 地方普查区域等。 ?为保证普查地理区域划分的完整、封闭,各级在绘制人口普查地图前都进 行了实地勘察,掌握具体情况,划定界线,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按时将辖 区范围内所有乡级行政区划草图绘制完成,并在乡级地图中标出了所辖村(居) 委会边界,达到了绘制乡级普查图的基本要求。据了解,锦江区、金牛区、双流 县等还请专业人员协助完成普查图的绘制工作。普查区和调查小区的普查地图按 ?通过清理,查出青羊、金牛、武侯区、成华、青白江、大邑及都江堰的照要求,在摸底调查阶段完成。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存在基层政权组织不健全的现象,特别是青羊区、金牛区和 武侯区三个城区的居(家)委会,因各种原因未及时成立或名存实亡的现象比较 严重。其次,个别乡镇上报的居委会个数与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数据不一致,主 要是由于乡合并为镇后,居委会也合并,但在民政部门仍按原有个数进行统计。 如双流大林镇三个居委会实际已合并为一个。第三,已建立的居委会因城市改造 建设、户籍管理、税收等各种原因,管辖范围不明确。 ?通过对90年以来街道名称、门牌及相应户口登记情况的清理,查出全市 尚有部份新建成街道未命名、已消失街道未注销以及新命名或新更名街道未编门 牌号和已注销名称的街道户口未注销。经市人普办与市公安局联系并商定,街道 门牌的编制及挂牌工作已由市公安局向各区(市)县公安局安排布臵,要求各区 (市)县于2000年8月底前完成所有挂牌工作。 ?各区(市)县按要求核实了各乡级的行政管理辖区边界和各街道、乡 (镇)的行政区划边界,通过边勘察、边界定、边划分区域的办法,清理出了存 在争议的乡级边界,和本辖区的“飞地”,并在地图注明,上报市人普办。市人普办协调了县级之间的争议或明确“飞地”,对成都市以外的有争议边界报省人普办解决。 ?按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办法》规定,军营、武警部队、监狱及使、领 馆等特定范围,不属于地方普查机构的普查范围,为确保普查资料登记不重不 漏,应明确划分出这些特定地区的范围及封闭的边界,各区(市)县都按要求, 在乡级区域普查地图上注明,并以文字材料上报市人普办,其中,崇州市还在乡 级图后专门附有非地方普查区域图,为下一步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提供了有利条件。 4、户口整顿 2000年6月,市公安局按照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公安部的工作部署, 为加强对户口整顿工作的领导,确保工作质量,明确责任,切实达到为人口普查 的正式登记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的目的,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在市公安局建 立了户口整顿领导小组,设立户口整顿办公室,由市公安局副局长何建生任组 长,办公室设在户政处,户政处处长程晋生任主任,负责全部的户口整顿工作。 根据户口整顿工作的要求,结合成都市的实际,为真正达到户口整顿的目 的,我们将户口整顿工作也划分为宣传、试点培训、人员选调、全面核查、检查 验收、解决遗留问题等几个阶段。在准备阶段,市人普办与市公安局户口整顿办 公室共同制定了成都市户口整顿方案,并组成联合检查组,到各区(市)县户口 整顿工作的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还联合向全市市民发 放了“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户口整顿工作的一封信”,并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 进行宣传。7月在省级户口整顿工作试点及培训后,与市人口普查综合试点一并 进行了市级户口整顿试点,8月初召开了全市户口整顿工作动员大会。在户口整 顿中,通过户口整顿员逐户逐人核对户口、登记人口,9月底前户口整顿工作结束。 通过户口整顿,初步搞清了成都市的人口总量,摸清了外来和外出人员情 况,对暂住人口状况有了新的认识,查清了户口待定人员,纠正了一些户口登记 中的问题,为人口普查的摸底调查和正式登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保证户口整顿和摸底调查的有机结合,在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市公安局 和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人普机构、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密切 配合,在广大市民的大力支持下,户口整顿工作于10月底前完成,为人口普查 的摸底和登记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结合受到国家公安部领导的表扬与肯 定。 在户口整顿中,通过逐户逐人核对户口,登记人口,截止2000年9月30日,全市现有实际居住人口10497626人。具有成都市户籍的人口10110239人,其中户口在本乡镇街道并且居住在本乡镇街道的人(人户一致)有8834537人,占常住人口的88.21%,人户分离的有1395000人,占13.80%,户口待定73870人,占0.73%; 1999年以来出生60144 人;死亡49501人,通过户口整顿取得 了人口普查的第一手资料,为确保登记数字质量提供了基础依据。 5、摸底调查 在户口整顿的基础上,各区(市)县人普办又结合人口普查摸底调查细则的要求,并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普查指导员及普查员深入到各普查登记 地,熟悉地域边界,严格划分普查区和调查小区,绘制普查区及调查小区地图, 并且开始入户访问,编制各调查小区的《户主姓名底册》,再按照“长表抽样细 则”的规定确定长表调查户。 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我市共划分县级普查区域20个,乡级普查区域319 个,普查区5998个,调查小区53974个,为此,全市共有普查工作人员15101通过摸底调查了解的情况,发现此次人口普查比以往的更复杂,少数区 人,普查指导员6501人,普查员68499人。(市)县对本地的人口发展趋势不清,为此,市人普办于10月下旬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专门就户口整顿及摸底调查的初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对成都市十年 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人口带来的相应变化,以及各区(市)县人口发展状 况,从而使大家认清形势,抓住重点,在登记前的补充摸底及大清查行动中才能 有的放矢地组织工作。 按照历次普查的惯例,在正式登记前,都要对居无定所的人员进行登记前的 大清理行动。由于近十年来,各地人员活动频繁,使居无定所的人数大大增加, 为此,市人普办对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各区(市)县人普办在当地政府, 特别是公安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于2000年10月31日晚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行 动,如青羊区出动了防爆警察,金牛区对火车站等人流复杂地区进行了包围登 记,市人普办主任、市统计局副张晓雪专门到火车站进行现场宣传讲话。 6、经费筹措 为了确保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市人普办于1999年向市政府报送了人口普查的经费预算,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研究核定市级人口普查 专用经费,并交财政局分年度拨付。 1999-2002年市财政累计拨款440万元,其中:1999年10月拨款20万元,2000年拨款300万元,2001年拨款120万元,全部利息收入10413.55元,经费支出情况如下: ?印刷费546048.73元,包括专业报表151391.85元,调查表6240元,普查员手册20000元,通讯录5100元,付省人普办261100元,人普汇总资料81320元,信封文件袋及其他20896.88元。 ?试点费138000元,包括石人小区试点10000元,蒲江区县局长片区及人 口普查工作会18000元,以及一次性补助110000元(青羊区3000元、双流县2000元、崇州市2000元、龙泉驿区10000元、都江堰市30000元)。 ?补助费63075元,主要用于工作人员的误餐、通讯及效能补贴。 ?培训费1091182.65元,主要用于光电录入、编码、入户调查、质量控 制、资料汇总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人员的培训。 ?数据处理费85588元,包括支付国家统计局的办公自动化软件款53000元,以及计算机耗材及加班费用32588元。 ?资料储运费34990.20元,包括支付给粮农大厦的仓储保管费30000元,以及资料搬运费4990.20元。 ?宣传费62318.70元,包括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奖励35700元,“天府第一标”支付5000元,以及支付粮农大厦的宣传工作会议支出21618.70元。 ?设备购臵纲964154元,其中购雅阁车298000元、服务器一套95800元、投影仪52100元、网卡三套27450元、千兆交换机及配件26000元、服务器及微机硬盘各二套共19100元、内存条13000元、网络交换设备一套4060元、联想微机7台78500元、打印机十二台41430元、传真机3400元、光刻机3900元、调制解调器四台3000元、照相机一部2000元、扫描仪一台1200元、安装电话二部及购子母机支出4316元、购五节文件柜2600元、购办公家具一批7050元、微机硬盘及主板各一套2280元、吸尘器一台198元、除湿机一台3700元、硒鼓470元、基士得耶一体机53500元、碎纸机1100元、复印机10000元及支付省计算中心设备款210000元。 ?公务费966358.59元,其中支付粮农大厦房租费392000元、会议费371004元、差旅费33410元、通讯费15346.60元、交通费63307.40元、接待费36147元、办公费55143.59元(含本局部分开支)。 ?表彰费用207750元,用于表彰人口普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励。 7、宣传动员 宣传是喉舌,是传声筒,是扬声器。人口普查是一项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宣 传的声势、形式等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对普查工作的配合程度,宣传工作应做到 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按照人口普查的进展情况,通过市委宣传部,依靠报社、 电视如、电台、文化、教育等部门的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分阶段、 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宣传动员。整个宣传工作共分三步走,第一步向领导宣 传,争取领导的重视;第二步向系统内宣传,统一思想,增强凝聚力;第三步向 社会公众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媒体,采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多种多样的宣传形 式,广泛深入地大造人口普查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人口普查新闻宣 传盛况空前:市级报纸、电视台、广播电台开播人口普查新闻30余条,全市共 刊发人口普查新闻近1768条,共印发宣传资料278万份,设臵宣传标语48万余幅,出动宣传车5830台次,召开各种群众宣传会16748次,宣传人数达258万 人次。重要活动、大型活动规模空前:全市2551所大、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人口普查知识一堂课”。10月21-27日为全市“人口普查宣传周”,10月28日是“人口普查宣传日”,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常务副 市长王少雄向全市人民做了电视讲话,并与人普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吴平国,以 及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市统计局局长沈逖一起到省、市人普办一起在人 民西路设立的“人口普查宣传咨询点”,亲临咨询点参加宣传活动,将人口普查 的宣传工作推向高潮。10月31日,连续7天在天府广场挂出了人口普查的宣传标语,得到省人普办的高度赞扬,被称为“天府第一标”,当天还通过《成都 晚报》、《华西都市报》、《成都经济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成都有线 电视台》等刊发了《人口普查监督电话》,提请广大市民在登记阶段就漏登、重 登现象进行举报;《成都晚报》发表了《请你开开门》的专题文章,文中针对前期户口整顿和摸底工作阶段普查员入户难的现象,希望广大市民能够配合普查登 记工作;《华西都市报》开了热线电话。11月1、2日,连续两天《成都商 报》开辟热线,市人普办专门派人现场值守,就市民关心的人口普查问题进行了 解答。 在“人口普查宣传周”期间,各区(市)县的宣传声势也轰轰烈烈:2000年 金秋十月,各地乡(镇)街道密布人口普查宣传标语,宣传声势浩大,气氛热 烈。都江堰市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口普查知识竞赛活动,并组织了千人游行 队伍宣传人口普查;双流县电视台作了人口普查专题节目;新津县组织了老年秧 歌队宣传人口普查,并在县城中心高密度地悬挂人口普查宣传标语;青白江区组 织了56场电影专场宣传人口普查,地方特色宣传多姿多彩。这一切描绘了一幅 五彩缤纷、波澜壮阔的人口普查宣传画卷,为全市人口普查登记营造了良好的社 会氛围。 ?登记复查阶段: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从2000年11月 1日起正式开始了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于11月20日完成了对全市二十个区(市)县319 个街道(乡、镇)5998个普查区53974个调查小区的人口普查登记、复查工作。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除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外,还在 登记期间亲临普查登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做到了领导既挂帅又出征,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人 口普查是一项政府行为。11月1日,王少雄和吴平国二位副市长等领导都作为普通市民参加 了人口普查登记,并到基层向普查员进行了亲切的慰问。 各区(市)县领导对人口普查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准备和登记阶段,全市 20个区(市)县的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和党委、政府、人大、政协 的主要领导在登记期间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人口普查的入户登记工作,亲临人 口普查登记现场检查指导人口普查登记工作,解决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确保登记工作质量,登记期间,各区(市)县每天上报登记工作进度, 及时提出发现的问题,并在市人普办的统一指导下解决。市人普办以务实的工作 作风,从11月1日开始,组织了多次对区(市)县的督促检查,每一次检查都 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使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登记过程中尽早解 决,保证登记工作质量。在普查登记中,要求普查员要区不漏房、房不漏户、户 不漏人、人不漏项。2000年11月1日至10日,9万多普查大军遍布蓉城的大街 小巷,统一配带普查证,走进千家万户,道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排除千难万险,不分昼夜,加班加点,入户率达100%。 11月1-3日,市人普办组织了登记阶段的第一次全面检查,在三天时间 内,市人普办全体人员分三个组对全市20个区(市)县的登记工作进行检查, 此次检查重点是要求各区(市)县要以质量为重,不能赶进度,时间服从质量。 为此,市人普办专门要求全市所有普查区在登记第一天,首先在指导员的带领 下,在普查区中选出一个调查小区,由普查员进行集中登记5-10户,规范登记询问方式和普查表中项目填写方法,登记结束后,指导员组织普查员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找出统一解决办法,从第二天开始,才由普查员在各自负责的调查小 区中进行填表登记,并且要求普查员每天必须对当天填写的普查表进行全面自 查,每隔一天由指导员组织普查员开“碰头会”,检查普查表的填写是否正确, 及时改正登记过程中出现的差错。11月5-7日市人普办又分组对20个区(市)县进行了第二次全面督促检查,重点对登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并要求 及时改正。到11月10日,全市各区(市)县登记工作完成程度都达到99%以上。 登记后期,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及时向各区(市)县人普办布臵了复查 工作,要求充分利用复查时间,做好查缺补漏。在对普查取得的主要指标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各级的复查工作各有侧重,要求市级查漏区域、县级查漏房 屋,乡级查漏人,指导员和普查员查漏项目。同时市人普办又第三次分组对区 (市)县复查工作进行检查,将登记阶段的“钉子户”等未登记的人口都进行了 普查登记。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定,登记复查阶段结束后,进行登记阶段质量控制和验 收工作。为此,市人普办以成人普办[2000]55号文件成立了质检组,由市人普 办常务副主任左正洪同志任组长,业务组组长张霞为副组长,人普办的业务骨干 作为成员。同时要求各区(市)县、乡(镇、街道)人普办也要成立质量检查 组。为了确保登记阶段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市人普办按照国家细则要求,结合实 际,以成人普办[2000]69号和72号文件,布臵了登记阶段质量检查验收工作并制定了质量检查验收办法,实行层层验收,即普查区验收调查小区,乡验收普查 区,县验收乡,市验收县。每一级验收除对登记表进行逻辑审查外,还必须抽取 调查小区深入实地访查、议查,在此基础上写出质量验收报告。通过责任层层落 实,树立全面的质量控制观念,全市登记阶段的质量验收工作按照国家的要求逐 级完成,各项质量控制指标值都在规定范围内,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标志 全市登记复查工作圆满完成,人普工作顺利进入快速汇总阶段。 ?数据处理工作。 1、主要数据的手工快速汇总 在登记复查阶段后,各级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手工快速汇总工作细则”的 规定,对人口普查表中的主要指标进行手工快速汇总,这是人口普查的第一批成 果。为此,市人普办首先组织了各区(市)县有关人员的手工汇总数据处理工作 的培训。在此基础上,各级人普办严把手工过录质量关,及时组织质量检查,认 真进行过录前的审核和汇总后的复查,并对汇总数据进行质量评估。各级人普办 还按照手工快速汇总数据质量验收办法对手工汇总数据进行全面检查,通过的才 予验收。为确保质量,市人普办还在各区(市)县随机抽查了2-3个普查区的普 查表,进行重新过录和汇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办法进行检查,通过逐级把 关,如期圆满完成了全市人口普查的手工快速汇总工作,上报四川省人普办。 2、人口普查主要指标的发布 按照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的规定,人口普查数据的发布必须严格按照自上 而下的程序,因此,市人普办在完成了手工快速汇总数据的上报工作后,也向市 委、市政府报告了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与宣传部门及新闻单位联系,做好数据 发布的准备工作,市人普办在四川省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后的 天内,于2001年5月20日在成都市的党报《成都晚报》上向社会发布了“成都市第五次 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公报发布后,为了及时向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人口普查的最新资料,市人 普办对快速汇总资料加以整理,在国家和省级快速汇总资料要求的基础上,还将 资料与国家、四川省以及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资料进行对比,还与成都市的“四 普”资料进行对比,于2001年10月编辑出版了《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 总资料》。 3、人口普查表的编码工作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录入采用了国际先进的光电录入技术,为确保数据在光电录 入过程的准确性,要求在事前对人口普查的所有登记表进行全面审核的基础上,再严格按照 《人口普查编码工作细则》的规定,将所有登记资料进行编码,编码是光电录入的前提和基 础,编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普查表的录入速度和识别程度,直接关系到录入数据的质量。 成都市的编码工作在市人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市人普办主任、市统计局副局长张晓雪亲自 布臵,并组织实施,为做好普查表的数据处理工作,还从市统计局计算中心抽调了5名业务骨 干充实到市人普办。市人普办负责组织编码及光电录入工作的人员共有12人。各级人普办都成立了编码质量控制组,县、乡两级人普办按照编码质量验收方法对普查表进行抽查,发现疑 问,据实更正,对差错较多、污损严重的普查表要返工重编,质量达标后才能进行验收。 按照市人普办的要求,各区(市)县人普办的编码工作以人普办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 常务副主任作为质量责任人,组织训乡(镇、街道)的人口普查业务骨干作为编码人员,经过 集中培训,练习书写编码数字,经考试合格后再作为编码员进行光电表的编码。全市县、乡两 级编码人员有1715人。 市人普办集中区(市)县人普办的业务骨干进行编码培训,明确编码的基本要求和书写 规范,在编码的组织上要求各区(市)县应集中编码,条件差的区(市)县也应将长表集中在县级编码。在2001年1-2月,在审表及编码工作期间,市人普办多次到区(市)县的编码工 作现场检查指导审表及编码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现场解决,在2月20日光电录入工作开始 后,各组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坚持到区(市)县指导编码工作,为光电录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编码期间,四川省人普办主任、省统计局副局长滕采模、省人普办常务副主 任黄云良和副主任江德芳等同志带领有关人员于2月14日对我市蒲江县人口普 查编码工作进行了质量抽查,该县的各项编码质量验收指标均大大低于国家规定 标准,认为我市各级普查机构对编码工作非常重视,组织严密,措施得力,质量 优良,对编码工作给予了好评。 4、光电录入工作 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光电录入及数据处理工作从2001年2月22日开始, 严格按照国家、省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口普查数据处理方案,健全制度、加强管 理,在市、县、乡三级普查机构和人员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体录入人员的艰苦 努力和辛劳工作,历时132天于7月3日圆满结束,比省人普办规定时间提前58天完成。并于七月底上报省人普办数据处理组,顺利通过省人普办数据录入 质量抽查。 ?领导重视,精心挑选精兵强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我市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集中在市人普办进行。由于我市人口较多,录入时间较长,为了保 证整个录入工作高效、有序地进行,市人普办张晓雪主任亲自组织、协调全市人口普查数据处 理的组织工作,在经费、人员、录入场地、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保证。一名常务副主任和一名 负责数据处理的副主任坐阵录入现场。在人员不够的情况下,市人普办从市统计局各专业处抽 调业务骨干、从市局计算中心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全市人口普查数据处理组。市人普办还对各区 (市)县参加光电录入的人员,在文化程度、普查业务、计算机知识、年龄、敬业精神、吃苦 耐劳等诸多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对不能胜任录入工作的人员坚决更换。针对录入期间各类人 员较多,市人普办建立了严格的工作制度、微机操作制度、录入工作流程制度以及工作纪律 等。每个区(市)县录入前先进行培训,再上机操作。录入时市人普办的同志注重业务指导, 操作不当及时纠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求区县同志服从分工安排,对自己承担的工作认真 负责。 ?设备的安装调试 人口普查数据处理设备在开始时有二套,从五月份开始为确保工作进度增加为三套,每套录入 系统所含的设备:1台光电扫描机,5台奔?以上计算机,1台刻录机,1台集线器,并且每套 系统都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为了确保录入进度,还针对成都地区比较潮湿,普查表容易受 潮,购置专用设备,对普查表进行事先烘烤,以保证其干燥不粘连,起到了既提高录入速度又 保证录入质量的作用。 ?光电录入试点 我市共有1110.85万人, 500多万张普查表,按照省人普办的统一安排必须在7月底前完成。为了探索出光电录入的经验,确保光电录入工作按时质量地一次成功,从2001年2月20日开始,针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市人普办提前安排崇州市作为光电录入的试点县,在全 省率先进行光电录入试点工作,经过十余天的试点录入,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光电录入工作程序,基本掌握了光电录入的技巧和要领,特别重要的是发现了编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人普 办立即分组派人到正在进行编码的各区(市)县及时指导,使后期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录入质量控制 试点结束后,市人普办将市县两级人员安排成二班四组,从五月份设备增加 后,人员也增加为二班六组。市人普办和区县人普办的全体录入人员,以高度的 责任心,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忘我工作,每天有效工作时间12小时,每套光电设备平均每天录入1.8万张,5.4万人,最高时达到2.5万张,7.5万余人,提前完成了数据处理工作。 在整个录入工作中,市人普办坚持速度服从质量,质量第一的原则,对录入 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在扫描系统中,时刻注意拒识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各组 组长,查看是编码质量问题还是设备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在录入 系统中,改字忠实于普查表图像,100%的进行改字确认;对拒识率高的普查小区 分析原因,做好登记;不合格的普查表坚决返工;利用小区浏览功能,查看是否 漏录、重张情况,以确定是否补录。在编审系统中,对重要关系、确认关系、自 定义关系分别进行审核、改错,逻辑修改正确率为100%,直至数据净化为止。 为控制手工汇总数与机器汇总数不能有太大差别,我们在每个乡(镇)录入完毕 后,对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暂住人口、外出半年以上人口等主要指标 进行对比,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改正。确保了全市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 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 ?领导的重视,上级的肯定 在光电录入期间,我市光电录入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成都市 人普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市政府副市长吴平国同志和四川省人普领导小组副组 长、省统计局局长夏代川同志分别到我市光电录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对我市 光电录入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录入现场的全体同志进行了亲切的慰问。 录入期间我办接受了四川省人普办组织的光电录入质量抽查,各项指标均达 5、数据的审核评估工作 到国务院人普办规定的质量标准,受到了省人普办的好评。 光电录入结束后,市人普办利用手工快速汇总数据对全市人口普查光电录入 的数据进行评估,确保主要汇总指标的质量完整、可靠。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原始 数据的上报任务。在省人普办返回全市光电录入汇总数据后,市人普办又组织专 人对全部光电录入汇总表进行认真全面地审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修 改,并对汇总数据质量进行再次评估。 成都市的人口普查数据经过层层把关,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地认真审核,对 数据质量逐渐深入全面地质量评估,使成都市的人口普查取得高质量的数据,在 2001年11月召开的全市人口普查办公室主任会议上,在全省各地区之间交叉检 查中,没有发现数据质量问题。 ?人口总结表彰 我市人口普查前三阶段工作的圆满完成,成都市人口普查办公室被国务院人 口普查办公室评为国家级先进集体,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决定以市 政府名义大力表彰全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做出贡献受到国家表彰的先进集体31个,先进个人123人,被评为全省人口普查先进集体33个,先进个人188人,被评为全市人口普查先进集体125个,先进个人250人。2002年12月9日上午,在市人民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了全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总结表彰大会。参加会 议的有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的主要领导及成员,市人普办主任、副主任,各区 (市)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宣传部、公安局、财政局、计生委、统计局负 责人口普查工作的领导,以及成都日报、成都电视台、33频道、15频道、成都商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四川省人普办主任滕采模和副主任黄云 良、江德芳应邀出席了会议。参会代表共135人。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王宗全 同志主持。 吴平国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祝贺,并向近9万多名普查工作者表示慰问,向各级政府给予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各有关部门给予的积极配合和 通力协作以及社会各界群众的热情合作表示感谢。对四川省统计局、省人普办对成都市工作的 支持表示感谢。对四年多来各级普查机构为搞全搞准我市人口底数所做的大量有效工作,给予 了充分肯定。对人口普查的后期工作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各区(市)县、各部门要大力地开 发利用这次人口普查所取得的资料,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服务。二是各区 (市)县政府要继续一如继往地抓好人口普查的后期工作,总的要求就是:机构不能散,工作 有人做。各区(市)县的换届工作正在进行,人换了,工作也要交代下去,要确保工作责任落 到实处。按照国务院人普办的要求,各级人普办的工作要到2003年6月才能结束,这一段时间的工作仍然要继续抓好,不能松劲,要善始善终,向党和政府以及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 答卷,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 ?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人口普查资料的社会效益,市人普办高度重视人口普查资料的 开发利用工作。从2002年初,就将此项工作作为当年的重要工作布臵到各区 (市)县,并以成人普组[2002]1号文件明确了《二ОО二年成都市人口普查工作要点》,以成人普办[2002]6号文件发出了《关于搞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利用 工作的通知》,具体落实了人口普查报告书、技术总结、普查信息简报及专题分 析报告的撰写工作,人口普查机器汇总数据资料的编辑印刷工作,以及撰写《世 纪之交的成都人口》。 经过充分、认真、细致地分析,到2002年底,全市所有区(市)县全部完 成了人口普查报告书的编写和上报工作,全市各区(市)县共上报人口普查信 息、分析及论文176篇,市人普办组织市级有关部门撰写分析11篇。市人普办以成人普办[2002]16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开展成都市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利用优 秀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在各区(市)县推荐的基础上,由市人普办组织专 家,对推荐论文进行评选,从中评选出优秀论文4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 奖15篇,三等奖15篇。 市人普办于2002年底前完成了《成都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编辑印刷 工作,并通过成都时代出版社公开发行。在此基础上,市人普办又充分调动市级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力量,加强对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把人口普查资料的 开发利用工作推进一步。 ?人口普查数据的质量评估 在各级人口普查机构的领导和严密组织下,经过全市9万多普查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市人口普查各阶段的工作质量都符合或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登记阶段,按照国家和省人普办的规定,市人普办和各区(市)县人普 办通过检查每一个抽中调查小区地图、《户主姓名底册》以及长表抽样起点,议 查该小区的总户数、总人口、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等,入户访查长表、短表的登 记情况,对普查表进行全面人工逻辑审核。检查结果如下:所有抽查的调查小区 都按要求绘制了调查小区地图,小区中无漏区、漏房、漏户,长表抽样起点符合 规定,无漏抽户情况;抽中调查小区总户数452005户,总人口1398186人,出生人口10544人,死亡人口7134人。通过议查和入户访查,总人口多报79人,少报89人;出生人口多报0人,少报3人;死亡人口无多报和少报。通过人工 逻辑审核,户记录差错1801笔,人记录差错5058笔,性别差错236笔,年龄差错1709笔。按照检查结果计算质量控制指标值:人口数净差率0.01‰、人口数差错率0.12‰、出生人口差错率0.28‰、死亡人口差错率0‰、总记录项目差错率0.34‰、性别项目差错率0.17‰、年龄项目差错率1.22‰,以上各项指标值都在控制范围内。 在快速汇总阶段,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快速汇总工作细则》,快速汇总的质量验收工 作由县级人普办组织乡级人普办进行,市人普办只负责收集、汇总县级人普办上报的手工汇总 数据文件,但为了确保数据质量,市人普办在收集县级过录汇总数据前,到各区(市)县对完 成过录的短表和长表分别抽取2-3个调查小区重新过录并与原过录数据进行对比,对存在差错 的再扩大抽查量,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对所有表重新进行过录检查,并派 人督促改错工作,以后再进行检查验收,直到合格才收取过录汇总表,从而确保人口差错率和 过录项目差错率都为0。 在编码阶段,由于要求统一进行,多数区(市)县将短表编码集中在乡级普查办公室, 长表编码集中在县级普查办公室,因此,便于控制对编码工作质量。为了避免在编码过程中产 生再生性误差,市人普办要求编码工作质量控制要按编码前审核、分组编码、重要项目(如行 业和职业码)由专人编码、编码后再审核的要求,严格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并要求县、乡的 普查办主任组织质量控制组的人员每天对已编码的表进行抽样检查。编码结束后,市人普办对 县级人普办进行质量验收,质量达标后才能进行光电录入,严格工作流程、责任制和管理制 度,把编码误差率都控制在0.5‰以下。 ?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及简要分析 1、总户数、总人口及其增长情况 全市总户数3457608户,总人口11108534人,其中:家庭户3317526户, 占总户数95.95%;人口10256938人,占总人口92.33%。集体户140082户,占 4.05%;人口851596人,占7.67%。 全市总人口为11108534人,其中:居住在本乡、镇、街道,并已在本乡、 镇、街道办理常住户口登记的8921323人;已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常住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以外的1966579人;在本乡、镇、街道居住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164954人;普查时居住在本乡、镇、 街道,常住户口待定的52486人;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 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3192人。依次占总人口的80.31%、17.7%、1.49%、0.47%和0.03%。 总人口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间增加1842016人,平均每年增加178260人,年平均增长1.77%。成都总人口仅比重庆、上海、北京少,总 人口位居全国城市第四位。 2、人口自然增长情况 2000年,我市登记出生人口为9.49万人,出生率8.55‰;死亡人口为6.08万人,死亡率5.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8‰;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下 降了4.35个千分点。若按“四普”的人口增长率,我市目前人口将超出 1157.46万人,10年少生46.61万人。成都增长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 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但我市人口基数大,现在每年净增人口都在3.41万人以上,坚持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仍任重道远。 分区(市)县看,全市人口的自然增长存在差异: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金牛 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双流县及都江堰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大高于全 市平均水平;金堂县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外出,总人口减少,使自然增长率上升; 其他区(市)县的自然增长率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各区(市)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单位:‰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合计 8.55 5.47 3.07 锦江区 6.89 5.82 1.07 青羊区 7.80 5.26 2.55 3、人口金牛区 8.27 2.92 5.35 武侯区 7.90 2.46 5.44 的地区分布 成华区 7.76 2.98 4.79 龙泉驿区 10.07 5.48 4.59 全市总人青白江区 9.16 6.92 2.24 金堂县 10.79 7.13 3.66 口在各区双流县 9.61 6.00 3.61 温江县 8.61 6.21 2.41 (市)县间的郫县 8.30 5.63 2.67 分布情况如下新都县 8.55 5.94 2.61 大邑县 8.92 6.74 2.18 表所示:蒲江县 7.79 6.49 1.30 新津县 7.84 6.12 1.72 都江堰市 9.27 5.99 3.28 从表中看彭州市 7.52 6.58 0.94 邛崃市 8.88 6.60 2.28 出,市区人口崇州市 7.46 6.70 0.75 为4333541 人,占总人口的39.01%,其中六城区人口为3470478人,占总人口的31.24%, 占市区人口的80.08%;八个县的人口为4099989人,占总人口的36.91%;四个 县级市的人口为2675004人,占24.08%。因此,我市人口主要分布在城区中。 各区(市)县人口分布表 单位:户,人 户数 人口数 地区别 合计 家庭户 集体户 家庭户 集体户 合计 锦江区 153923 143264 10659 440280 388966 51314 青羊区 179950 169082 10868 551261 462896 88365 金牛区 308429 283856 24573 922804 781867 140937 武侯区 179978 161303 18675 560318 439748 120570 成华区 237840 222509 15331 733274 641201 92073 高新区 81293 72701 8592 262541 213368 49173 龙泉驿区 145818 140470 5348 478389 446432 31957 青白江区 120485 117052 3433 384674 364166 20508 金堂县 242109 240697 1412 772273 761190 11083 双流县 262320 256622 5698 874184 833167 41017 温江县 100614 97189 3425 322290 302691 19599 郫县 154023 149878 4145 490314 470429 19885 新都县 187656 180392 7264 611986 575421 36565 大邑县 146550 144197 2353 490373 476527 13846 蒲江县 76552 75818 734 247548 243741 3807 新津县 87975 86914 1061 291021 285934 5087 都江堰市 190019 182424 7595 621980 581105 40875 彭州市 230184 228088 2096 770749 756630 14119 邛崃市 184002 181167 2835 631577 611672 19905 崇州市 187888 183903 3985 650698 619787 30911 由于总人口增长,全市总的人口密度比十年前增加149人/平方公里,增长20%。除金堂县由于劳动力输出,总人口减产,人口密度略有下降外,所有区 (市)县的人口密度都有不同程度增长。我市的人口密度明显地呈现出城区、郊 区、县、市依次减小的状况。六城区是全市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达到7447人/平方公里,其中金牛区的人口密度最大,高达8624人/平方公里,是全市平均水平 的9.61倍,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大邑县的27倍。由此可以看出,我市的人口分布 不均匀。 行政区划面地区别 总人口(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积 (平方 公里) 2000年 1990年 锦江区 440280 60 7338 6881 青羊区 551261 66 8352 7093 金牛区 922804 107 8624 4542 武侯区 560318 77 7277 4829 成华区 733274 109 6727 4305 高新区 262541 47 —— 5586 龙泉驿区 478389 559 856 667 青白江区 384674 393 979 951 金堂县 772273 1156 668 684 双流县 874184 1068 819 782 温江县 322290 277 1164 941 郫县 490314 437 1122 929 新都县 611986 481 1272 1099 大邑县 490373 1545 317 305 蒲江县 247548 579 428 422 新津县 291021 330 882 817 都江堰市 621980 1208 515 446 彭州市 770749 1419 543 518 邛崃市 631577 1384 456 445 崇州市 650698 1088 598 566 4、人口年龄、性别构成情况 人口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是人口的最基本结构,属于人口的自然结构,但 一个地区中的总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人口的年 龄和性别结构是研究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研究人口与经济关系以及其他 人口结构的基础。 ?人口的年龄结构 我市人口各种年龄构成情况如下: 人口数(人) 占总人口比重(%) 2000年 1990年 2000年 1990年 总 计 11108534 9266518 0-14岁 1824138 1789678 16.42 19.31 15-64岁 8383806 6880728 75.47 74.25 65岁及以上 900590 596112 8.11 6.43 1、不满周岁儿童(0岁) 94249 124597 0.85 1.34 2、按受教育程度分 学龄前儿童(1-6岁) 644797 740987 5.80 8.00 小学学龄组(7-12岁) 766015 625700 6.90 6.75 初中学龄组(13-15 岁) 445142 477690 4.01 5.16 3、劳动年龄人口 7575706 6200114 68.10 66.91 男(16-59岁) 4025421 3291267 36.24 35.52 女(16-54岁) 3550285 2908847 31.96 31.39 4、超过劳动年龄人口 男(60岁及以上) 677366 457818 6.10 4.94 女(55岁及以上) 905259 639612 8.15 6.90 5、兵源人口(18-22岁) 817119 1230379 7.36 13.28 6、育龄妇女(15-49岁) 3295228 2798469 29.66 30.20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到2000年我市不满周岁 儿童人数减少,这是十年来计划生育工作的成果体现。结合“普九”教育,学龄 前儿童人数减少,小学学龄人数略有增加,初中学龄人数减少,今后“普九”的 压力可以有所减小。从劳动年龄人口看,劳动年龄内和超过劳动年龄的男性和女 性劳动年龄的人数和比重都有所增长,现在随着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好,大 量超过劳动年龄的人继续从业,从而确保我市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从育龄妇女人 口看,育龄妇女人口比重下降,有利于人口再生产的进一步控制。 负担系数反映了劳动人口负担非劳动人口的多少。从负担系数上看,我市劳 动年龄人口负担的被抚养人口(即0-14岁少年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 所减少。2000年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人口为36人,比1990年减少3人,其中负担少年儿童24人,减少5人,负担老年人口12人,增加2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我市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4.71岁,年龄中位数为32.96岁,分别比1990年提高3.52岁和5.35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 75.84岁,其中男性73.87岁,女性78.04岁,分别比1990年提高5.57岁、4.93岁和6.31岁。由于寿命延长,全市百岁及以上老人增多,全市百岁及以上 老人259人,比1990年的114人增加145人,其中最高年龄为126岁。在百岁以上老人中,男性56人,女性203人。 按照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衡量总人口发展态势的年龄结构及人口的再生产类型 看: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单位:% 国际通用标准 成都市 年龄型 成年型 老年型 2000年 1990年 少儿人口系数(0-14岁) 40以上 30-40 30以下 16.42 19.31 8.11 6.43 老年人口系数(65岁及以上) 4以下 4-7 7以上 49.37 33.31 30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2.96 27.61 年龄中位数(岁) 20以下 20-30 30以上 人口再生产类型 单位:% 国际通用标准 成都市 增加型 稳定型 减少型 2000年 1990年 16.42 19.31 0-14岁人口比重 40 26.5 20 61.10 62.04 15-49岁人口比重 50 50.5 50 22.48 18.65 5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10 23.0 30 从我市人口的年龄结构看, 十年来我市人口生育水平持续下降,老年人口 持续增加,按照国际划分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标准衡量,成都人口的年龄结构已 完全步入老年型。从人口的再生产类型看,我市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生育年 龄人口比重稳中有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这我市人口再生产类型正由稳定 型向减少型转化。 从人口年龄性别金字塔(见附图)可以看出,与1990年人口金字塔相比,十年人口年龄变化趋势没有出现大的变化,符合人口年龄变动规律;2000年全市人口已经呈现出年轻人随着年龄减小,人口数减少,中年人比重最大,塔型下 比上窄,中间宽,属人口缩减型。 ?人口的性别构成 全市总人口中,男性人口5706928人,女性5401606人,性别比为 105.65,与1990年时总人口性别比105.75相比,几乎没有变化,下面通过一些 人口性别结构指标来反映十年来人口的性别变化情况: 单位:% 2000年 1990年 合计 105.65 105.75 总 人家庭户 101.83 99.98 口 集体户 166.43 340.37 出生人口 107.32 107.46 死亡人口 134.63 115.46 20岁及以下 105.47 106.05 21-30 分 31 105.17 107.12 年 31-40 110.50 100.57 龄 41-50 101.98 110.43 人 51-60 106.65 114.87 口 61-70 110.61 111.07 71岁及以上 92.31 78.35 从上表可以看出,总人口性别比虽然没有大变化,但家庭户和集体户的性别 比都有较大变动,更加趋于合理;婴儿性别比基本符合国际公认的正常值 (103~107);死亡人口性别比上升;从分年龄性别比看,30岁以下的人口性别 比更趋合理,31-40岁性别上升,主要是由于该年龄段中有大量外来人口属男 性,41-60岁的性别比下降,主要是该年龄段人口不论是本市人口还是外来人 口,一般不再男性单独在外,而是全家居住,61-70岁人口一般不再流动,而老 年人口中男性的死亡率高于女性,所以比1990年的51-60岁年龄段性别略降, 71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上升,说明我市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男性人口寿 命延长。 5、育龄妇女生育情况 我市育龄妇女为3295228人,占妇女人数的61.0%,比1990年上升3.13个百分点,育龄妇女生育情况如下: 各区(市)县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与1990年相比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各区(市)县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单位:‰ 地区别 15-19岁 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总和生育率 合计 6.46 107.05 49.7 11.51 3.82 0.65 0.21 896.96 锦江区 1.38 50.88 63.47 14.93 2.16 664.09 青羊区 56.7 71.04 18.61 5.07 0.51 0.27 761 金牛区 1.84 54.49 66.51 19.53 4.42 0.34 0.17 736.54 武侯区 1.37 49.02 57.25 16.82 4.74 0.68 0.39 651.33 成华区 2.51 58.74 67.55 17.61 5.3 0.41 0.58 763.51 龙泉驿区 5.33 130.77 61.64 10.13 1.99 0.69 1052.72 青白江区 9.81 139.89 51.28 9.59 3.98 1072.7 金堂县 15.48 154.38 55.89 24.03 7.51 1.1 0.67 1295.29 双流县 13.74 142.37 39.01 8.6 4.23 1.55 1047.48 温江县 6.49 127.71 48.45 6.6 2.37 958.11 郫县 3.96 138.14 37.02 7.18 2.39 0.47 945.77 新都县 4.49 147.85 47.69 5.94 2.73 1.06 1048.78 大邑县 11.51 165.71 36.89 8.22 2.72 0.74 1128.85 蒲江县 9.69 166.67 31.21 1.64 3.9 1065.52 新津县 12.56 138.91 38.83 6.44 3.52 2.21 1012.36 都江堰市 8 142.19 51.38 8.43 2.53 1062.58 彭州市 15.36 131.45 40.46 7.42 3.15 1.19 0.56 997.96 邛崃市 6.68 122.93 27.63 7.09 3.1 0.8 0.21 842.2 崇州市 19.33 127.91 32.48 7.23 3.52 0.26 953.64 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单位:‰ 15-19岁 20-24岁 25-29岁 30-34岁 35-39岁 40-44岁 45-49岁 总和生育率 2000年 6.46 107.05 49.7 11.51 3.82 0.65 0.21 896.96 1990年 13.11 155.81 68.48 17.81 6.98 0.84 0.16 1315.95 从各区(市)县育龄妇女生育情况看,城区妇女生育峰值在25-29岁,而其他区(市)县则在20-24岁;从总和生育率看,城区总和生育率低于全市平均水 平,其他区(市)县除邛崃外,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最高的金堂县达到 1.30,比全市最低的武侯区高了近一倍。 与1990年相比,所有年龄段的生育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总和生育率 由1.32下降为0.90,10年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了0.42,相当于每个妇 女平均减少生育0.42个孩子,说明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呈全面下降的态势。 一孩生育占多数,二孩比重下降,多孩生育得到明显控制。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全市育龄妇女生育的婴儿中,一孩的比重为89.0%,比1990年的82.21%上升6.79个百分点;二孩的比重为10.33%,比1990年15.22%下降4.89个百分点;三孩及以上比重为0.67%,比1990年2.57%下降1.90个百分点。 6、人口家庭婚姻状况 家庭是在婚姻关系、血统关系和收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家庭户 规模是度量和分析家庭户状况最基本的指标。“五普”全市共登记家庭户 3317526户,10256938人,占登记总人口的92.33%,平均每个家庭户规模为 3.09人/户,比1990年减少0.32人/户,家庭户规模减小。从各区(市)县的 家庭户规模如下: 各区(市)县家庭户规模 单位:人/户 合计 3.09 双流县 3.25 城区 2.78 温江县 3.11 锦江区 2.72 郫县 3.14 青羊区 2.74 新都县 3.19 金牛区 2.75 大邑县 3.30 武侯区 2.79 蒲江县 3.21 成华区 2.88 新津县 3.29 郊区 3.15 市 3.31 龙泉驿区 3.18 都江堰市 3.19 青白江区 3.11 彭州市 3.32 县 3.21 邛崃市 3.38 金堂县 3.16 崇州市 3.37 从上表看出,家庭户规模呈现出城区-郊区-县-市依次由小到大的特点,而 且,城区的家庭户规模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家庭户规模缩小还表现在家庭户人口结构和世代结构比例的改变上。2000年家庭户中一、二、三人户比重增加,其他都下降。从世代结构看,二代户所占 比重最大,占家庭户总户数的50.1%,但占总户数的比重比1990年下降14.6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一代户比重大幅度增加,由1990年的12.35%上升到26.78%,这与外来人口中一人户及一对夫妇户的家庭户结构密切相关。另外,三 “五普”对婚姻状况的登记采用了抽样调查方式,即抽中长表的户才填报婚代户和四代户比重还略有上升。 姻状况。在登记人口中,具有法定婚龄的人口(男性22岁,女性20岁)占15岁及以上总人口的90.07%。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为:未婚占 16.70%、初婚有配偶占73.06%、再婚有配偶占3.15%、离婚占1.56%、丧偶占5.54%,与1990年相比,呈现出以下特征: ?未婚比例下降,但大龄未婚比例上升,未婚人群性别比失衡 未婚比例下降了8.41个百分点,未婚人口中,30岁及以上占10.35%,比1990年提高4.37个百分点,说明大年龄未婚人数增加,持“独身”或“先立业 再成家” 观念的人群增大。但未婚人口总的性别比为158.86,1990年为145.66,而且随着年龄增大,性别比呈现急剧上升的态势,未婚人群性别比失衡 的现象应引起重视。 ?有配偶比例大幅提高,早婚比例下降 有配偶的比例提高了8.36个百分点,但其中未到法定年龄已经有配偶或有 过婚姻的人占同龄人的比重由1990年的2.72%下降为0.73%,反映出人们的婚姻观念向文明更进步。 ?中年人离婚比重上升 在登记的有婚姻状况的人口中,离婚人口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1.05%上升为1.88%,分年龄看,处于离婚状况的人年龄多数在30-47岁之间,占离婚人数的64.08%。 从以上婚姻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总体上看,我市的婚姻关系稳定,结婚比例 高,未婚比例下降,早婚比例下降,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年人的离婚比例上升。7、人口城镇化情况 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有乡村社会为现代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而 城镇化是向城市化过渡的阶段。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而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对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推动力。普查资料表明,2000年我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96.78人,占登记总人口的53.72%,比第四次人口普查提高14.94个百分点,比全省水平高27.03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高17.63个百分点;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14.07万人;占登记人口的46.28%。我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撤县建市和撤乡建镇政策,使城镇的行政区划建制大大增加,城市建设的辐 射及镇区的建设,加快了由乡镇向城镇的转化。1990年全市行政区划为:区7个,县11个,市1个,镇78个,乡330个,街道办事处73个,到2000年的行政区划为:区7个加高新区,县8个,市4个,镇209个,乡129个,街道办事处96个。可以看出,十年中,新增加了高新区,撤3个县建3个市,建制镇增加了131个,乡减少了201个,街道办事处增加23个,而行政建制的改变都是 与城镇建设同步进行的,近十年中我市的近郊区和县的乡镇,由于二环路、三环 路和外环路的建设,带动了城市设施建设,一些建制为乡的区域也已经城镇化。 外来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199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乡 镇企业、合资和独资企业的大量建立,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大量增加,而随着 户口对人们流动的约束力减弱,吸收了大量外来人口,而这些外来人口绝大部分 都居住在城镇中。2000年的市、镇人口为5967819人,比第四次人口普查增长 66.06%,大大超过全市总人口19.88%的增幅。8、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反映出我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主要变化如下: ?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提高 2000年全市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口比重为94.22%,比1990年提高7.85个百分点。同期6周岁及以上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7%,而6周岁及以上受过学校教育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93%,受教育人口增长快于同口径总人口增长。 2000年15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率为4.42%,与1990年相比,下降10个百分点,这是我市居民受教育水平提高的最明显标志。 根据各种受教育程度的就学年限测算: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及中专12年,大专15年,大学本科及以上16年。2000年全市受过学校教育人口的平 均受教育年限为8.80年,6周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28年,分别比1990年增加0.71年和1.29年。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我市近十年的教育事业发展,使全民受教育总体水平提 高。 ?人口受教育结构改善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还表现在人口受教育结构的改善上。2000年人口普查资 料表明全市人口受教育结构如下:人口受教育结构对比表 单位: 人,% 2000年 1990年 受教育程度 占受教育人每十万人占受教育人每十万人人口数 人口数 口的% 中 口的% 中 小学 3875515 39.23 34888 3729077 50.88 40242 初中 3722556 37.68 33511 2438396 33.27 26314 高中 1036837 10.50 9334 655634 8.94 7075 中专 440334 4.46 3964 210807 2.88 2275 大专 452493 4.58 4073 141474 1.93 1527 大学及以上 351448 3.56 3164 154429 2.11 1667 从上表看出:初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大幅下降,下降了11.65个百分点,这与 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低龄人口比重下降是一致的。同时,中等教育人口的比 重上升,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超过了初等教育,由1990年的45.09%上升到2000年的52.63%,说明我市6周岁及以上人口中一半以上已经接受初等教育。 近十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2000年我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是1990年的2.72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占6周岁以上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的4.04%上升到8.14%,上升了4.10个百分点,而且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完 善,人们对教育的日渐重视,这一比重还会不断上升。 9、人口的劳动就业状况 十年来,我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上进行了合理调 整,改善了我市的劳动就业状况。 ?劳动力资源现状 劳动年龄的人口数量是确定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前提。在研究劳动力资源状况 时,一般采用劳动力人口这一指标。按国际标准劳动力人口指的是15--64岁的人口,而我国规定的劳动力人口年龄为男16--59岁,女16--54岁,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对从业人员的调查项目,要求15岁及以上的人口都要填报。在此劳动力 人口均采用国内标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市劳动力资源的发 展变化主要有两个特点: ?劳动力资源增长较快,从业人口增速减慢,就业压力明显增加 随着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我市劳动力人口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成都市劳动年龄人口7575706人,占总人口的68.2%。与1990年相比,劳动力人口增加1375592人,增长22.19%,年平均增长1.96%,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也上升了1.29个百分点。劳动力人口中:男性为4025421人,女性为3550285人,性别比为1. 13。与1990年相比,男性和女性劳动年龄人口分别增加734154人和641438人,增长了22.31%和22.05%,年平均增长1.97%和1.95%。可见,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增 长较快,从劳动力资源的变动趋势看,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的劳动力资源仍将 继续保持这种增长势头。 在劳动力资源增长的同时,我市在业人口的总量也在增长,1990年全市在业人口597.19万人,到2000年达到658.30万人(该数据是按照9.43%的长表抽样比推算数据,以下简要注明为“推算”),年平均增长0.95%。可见,我市在业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劳动力资源的增长,使得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 出,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劳动力年龄构成发生变化,中壮年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市劳动力人口的年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主要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均年龄继续提高。1990年全市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 为32.40岁,到2000年达到34.75岁,十年共提高了2.35岁。二是中壮年人口 比重上升。2000年全市劳动力人口与1990年相比,各年龄段劳动力人口数量都 有所增加,不过各年龄组劳动力在劳动力人口中所占比重35-49岁组上升2.18个百分点,16-34岁和50-59岁年龄组比重下降。 劳动力人口年龄构成对比表 2000年 1990年 年 龄 人数(人) 比重% 人数(人) 比重% 53.79 16-34岁 4074988 3588744 57.88 35-49岁 2585915 34.13 1980822 31.95 50-59岁 914803 12.08 630548 10.17 ?在业人口现状 ?在业人口总量增长,在业比例下降 在业人口是指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的人口,是直 接从事社会劳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人口。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成都市15岁及以上在业人口总量为658.30万人(推算),与1990年相比,在业人口总量有所增长,平均每年增长幅度为0.95% 在业人口总量增长,且在业比例(在业人口占15周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 下降。1990年全市在业比例为79.87%,到2000年升至70.9%。分年龄看,15-23岁低龄组从业人口下降幅度超过10%,随着年龄增长,下降幅度降低。?人口产业分布日趋合理,产业结构类型已开始向发展型转变 在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状况反映了劳动力资源的配臵是否合理,是否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一般来讲,人口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是:第一产业人口 比重不断降低;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先上升后降低;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不断扩大。 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人们通常把人口产业结构按照一定数量 标准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发展型和现代型。成都市在业人口产业分布情 况如下表。 在业人口产业分布变化情况 单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从业人口比重% 从业人口比重% 从业人口比重% 传统型 >50 25 <25 类型标准 发展型 16--49 26--40 26--49 现代型 <15 35 >50 66.09 18.03 1990年 15.88 实际数据 2000年 55.07 18.95 25.98 从上表可以看出,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市在业人口在三 次产业中的分布已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 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结构类型已处于传统型向发 展型转变的开始。1990年,人口产业结构类型属于传统型;到200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已经向发展型迈进。 ?行职业构成发生变化 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在业人口的行职业构成也发 生了很大变化。从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看,农、林、牧、渔业人口的比重最高, 占在业人口的55.07%,其次是制造业,占在业人口的比重为13.90%,位于第三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在业人口的比重为10.21%,而其他行业的人口比重都在10%以下。与1990年相比,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 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 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国家 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这几个行业的人口比重有所增加,而其他行业的人口 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业人口比重增加的行业中,增幅最大的依次是金 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在业人 口比重降低的行业中,降幅最大的是农、林、牧、渔业、地质勘查业和采掘业、 制造业。 从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看,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最多,占在业 人口的55.04%,其次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占16.37%,位于第三的是商业服务业人员,占14.35%,其他职业占在业人口比重不足10%。与1990年相比,只有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比重下降,其他人员比重 都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商业、服务业人员增幅最大。 ?在业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市的 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业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10年来,我市的高等教育实行了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办学,使得一批原有高中或初中文化 程度的人口,达到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000年全市在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 年限为8.56年,比1990年提高了1.17年。在业人口中,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 的占7.81%,受过高中及中专教育的占13.48%,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0.37%,受 过小学及以下教育的占38.34%。与1990年相比,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 下降,其他的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受过初中教育的比重增长最多,增长了 ?未工作人口现状 7.78个百分点,其次是大专,增长3.22个百分点。 ?未工作人口比重下降 普查数据表明,未工作人口的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比重呈现出下降的趋 势。2000年全市15岁及以上人口中,未工作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28.50%。与1990年相比,未工作人口比重下降5.01个百分点。 ?未工作人口中离退休人员和正在寻找工作人员比重上升 未工作人口中,72.19%是在校学生、料理家务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其中: 料理家务人员最多,占未工作人口的26.62%;其次是离退休人员,占25.23%;位于第三位的是在校学生,占20.34%。而丧失劳动能力和正在寻找工作人员所 占比重较低,分别只有9.75%和8.56%。与1990年相比,在校生、料理家务人员 及丧失工作能力人口比重下降,而离退休和正在找工作人员比重上升。未工作人 口的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人口年龄结构发生改变,老年人口规模以及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使得离 退休人员的比重也不断增加。二是由于企业改制,加上大量外来人口,使寻找工 作人口比重上升。 10、民族人口构成情况 过去的十年中,市政府有关部门不断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维护民族团结、保 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使居住在我市的少数民族数量持续增长,展 现出了一派民族大团结的繁荣景象。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成都少数民族人口具有五个特点: ?人口增长迅速。2000年全国56个少数民族中,成都已经有了除德昂族 和珞巴族外的54个,比十年前增加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鄂温克族、保安族、裕固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 数达67280人,比1990年增加34271人,增长1.04倍年,平均增长7.14%。这个增速大大高于全市总人口的增长幅度。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依次为回族 (18463人)、藏族(12690人)、满族(6494人)、羌族(5133人)和土家族 (4235人),其中拥有万人以上的只有回族和藏族,这五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 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9.87%。 ?人口聚居地相对集中。从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看,我市少数民族主要集 中在城区及都江堰市,城区少数民族人口为39317人,都江堰市有7950人,以上区、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25%。 ?人口性别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000年全市少数民族女性人口有 34203人,与男性人口33029人非常接近,人口性别比为96.75,比全市总人口性别比105.65低8.9个百分点。 ?人口年龄结构较轻。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呈现"两低一高"特点,即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低,分别占13.61%和5.65%,低于全市总体水平2.81和2.46个百分点,而15-40周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0%,高出全市该比例12.21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老少比为41.5%,与全市总人口的老少 比49.37%相比,在年龄结构上相对年轻,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低于全市总水平。 ?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并高于全市总水平。2000年少数民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年,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32年,我市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明 显高于总人口。在6岁及以上少数民族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 52.37%,比全市同口径比重高30.61个百分点。11、人口的迁移状况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空间流动,人口迁移活动会 影响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迁移人口是指从1995年11月 1日到2000年10月31日的五年间,人口居住地发生了跨乡镇、街道的变动, 其中包括伴有户籍变动的迁移,也包括没有户籍变动的迁移。同时,按照来本乡 镇街道居住前的户口登记地,可将迁移人口划分为县(市)内迁移、市区内迁 移、县及市区外省内迁移及省外迁移。县(市)内迁移是指从本县(市)其他 乡、镇、街道迁移的人,市区内迁移是指从本市区内其他乡、镇、街道迁移的 人,县及市区外省内迁移即包括在本市的市区和县(市)之间的迁移,也包括从本省其他地区迁移的人,省外迁移是指由国内其他省迁移到本市居住的人。 ?近五年迁移人口逐年增加 2000年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表明:在全市常住人口中,出生后一直居住 在本乡镇街道的,即非迁移人口占54.92%,五年前迁入本乡镇街道居住的占 27.56%,五年内迁入本乡镇街道居住的占17.52%,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 45.08%。 按迁移时间分的人口比重 出生后1995年1995年19961997199819992000一直住11月110月31在本乡日-12月年 年 年 年 年 日以前 镇街道 31日 比重% 54.92 27.56 0.51 1.90 2.25 3.31 4.50 5.06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后的迁移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务工经商、学习培训和拆迁搬家是迁移的主要原因 在迁移人口中,从迁移人口的迁移原因来看,务工经商的比例最高,占 27.21%,其次是学习培训,占16.47%,第三是拆迁搬家,占14.23%,另外婚姻迁入和随迁家属也各占12.37%和9.53%。其他原因如工作调动、分配录用、投亲 靠友等所占比例都较低。 从迁移原因看,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使大量外来人口务工经商;我市的 教育资源丰富,不仅能满足本市人口的需求,还吸引了全国各地人员来求学,因 此学习培训迁入所占比重较高;造成拆迁搬家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是五年来我市 危房改造、住宅新区的开发和市政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大量的城市居民的居住地 发生变动,市内迁移人口大量增加。 迁移 务工 学习 拆迁 婚姻 随迁 投亲 工作 分配 其他 原因 经商 培训 搬家 迁入 家属 靠友 调动 录用 27.21 16.47 14.23 12.37 9.53 5.13 4.50 2.23 8.33 比重( %) 12、人口的居住状况 第五次人口普查按照国际通常做法,首次加入了家庭户住房状况调查,对住 房设施采用了科学的抽样调查,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实现温饱以后,住房 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市住房建设有了很大发展, 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住房面积和间数已能满足基本需要 普查结果表明,全市家庭户平均每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9.56平方米,主要用于卧室的住房间数2.62间。按城乡划分看,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 23.85平方米,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91平方米,乡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33.29平方米。 按人均建筑面积分的家庭户所占比重 13-117-120-230-340-4建筑面积 8以下 9-12 6 9 9 9 9 50以上 比重% 5.73 6.59 9.32 5.29 26.10 19.26 11.46 16.26 从上表看,人均建筑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下的家庭户仅占26.93%,而在30平方米以上的占46.97%。 “五普”中将住房间数作为家庭户的新增项目之一,这里的住房间数是指除 厨房、厕所以外的所有用于生活需要的自然间数。这一项目反映出了家庭户住房 的宽敞程度。2000年我市家庭户户均住房2.62间,住房间数结构为: 按每户住房间数分的家庭户所占比重 间十间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及以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数 上 比 0.08 17.06 37.98 28.30 9.30 2.98 2.03 0.75 0.64 0.29 0.57 重 住房在2-3间(仅指卧室,下同)占66.28%,按家庭户规模计算达到人平0.85间,说明成都居民的住房正在从过去为了生存只要求有屋住、住得下,向 宽敞舒适转变。 ?住房质量改善 从住房建成时间看,1949年前建成的仅占3.45%,解放后到1980年改革开放前建成的占14.18%,八十年代建成的占32.15%, 1990年以后建成的占50.22%。 从建筑层数看,44.53%为平房,42.00%是六层以下的楼房,11.29%是七层及以上楼房。 从住宅外墙体材料看,钢筋混凝土的占34.49%,砖石的占47.56%,另外还有10.77%为木、竹、草及其他材料。 以上数据说明我市的住房绝大多数为改革开放后大搞城市居民住房建设的成 果,居住楼房的家庭超过了平房,住宅的外墙体材料以砖石和钢筋混凝土为主, 住房质量提高了。 ?住房配套设施改善 第五次人口普查将住房中的厨房、炊事燃料、自来水、洗澡设施及厕所等主 要设施纳入抽样调查项目中,普查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家庭都有独立使用的厨 房,占89.55%,与他人合用的占2.16%,无厨房的仅占8.29%;炊事燃料使用燃气的占32.27%,使用煤炭的占33.98%,使用柴草的占29.50%,另外还有3.20% 有家庭用上了最清洁的燃料——电;家庭饮用自来水使用率达46.22%;有44.29%的家庭住房中有洗澡设施,其中31.97%为自装热水器;有86.8%的住房中有厕所,而独立使用的厕所占家庭户总数的81.15%,其中独立使用的冲水式占 到总数的25.34%,住房中无厕所的仅有13.20%。从以上主要住房设施的配套状 况可以看出,我市绝大多数家庭的住房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改变过去做饭在室 外、烧火靠拾柴、饮水靠打井、洗澡进浴室、“方便”要跑快的状态。 ?住房来源多样化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我市家庭住房来源也发生了变化。 从购房方式看,2000年家庭户中购买商品房的占3.65%,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占6.65%,购买原公有住房的占12.49%。其中,市镇购买商品房的家庭占 6.56%,购买经济适用房和原公有住房的户分别为11.84%和22.48%,而乡村中购买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原公有住房的总共不超过5.57%。可以看出,目前我市城镇居民以购买方式取得住房的比重已达40.89%,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和深化 住房改革,这一比重将逐步提高。 从建房方式看,2000年家庭户自建住房占59.57%,其中市镇占29.36%,乡村占94.43%,说明我市民住房以自建为主,特别是乡村占绝大比重。 从租房方式看,2000年家庭户住房来源于租房的占12.10%,其中租公有住房的占8.22%,租商品房的占3.88%,而租房的主要分布在市镇,在市镇中租房 比重为21.54%,其中租公有住房的占14.47%,租商品房的占7.07%。随着经济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租用商品房的比重将会上升。 ?购、建、租房费用偏低 随着国家房改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发展使人口流动和流动范围加大,刺激 了居民建房、买房的欲望,产生了租房的需求。 2000年全市所有已购建住房的家庭户中,户均购建房金额在1万元以下的家庭占33.53%,购建房金额在1—2万元的占27.24%,购建房金额在2—3万元的占17.25%,购建房金额在3—5万元的家庭占12.92%,5—10万元的家庭占6.5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60.77%的家庭户均购建住房费用在2万元以下,97.44%的居民家庭户均购、建房费用在10万元以下。高价住房所占比重不高, 购建房费用在10—20万元的家庭占1.74%,20 万元以上的仅占0.82%。这主要是由于2000年以前市民购买的住房多数是房改房,普查登记的购房费用只是购 房者自己负担的部分,没有加上单位和国家补贴。而自建住房多数在农村,农村 建房未交纳土地占用费,建房的材料费和人工费都较低。 从租房费用情况看,2000年家庭户户均租房费用在20元以下的占19.63%,在20—100元的占51.13%,100—500元的占25.35%,500元及以上的仅占3.89%。租房费用较低也与我市住房多数为房改房或自建住房有关。 三、人口普查的主要经验 1、领导重视支持是搞好普查工作的根本保证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历史上动员社会力量最多、任务最繁重、情况最复 杂、工作量最大、化费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其难度是空前 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办法》中明确规定:“人口普查是在各级政府的直接领导 下进行的”,这是历次普查的经验总结。那一级政府对人口普查工作重视程度 高,支持力度大,那里的普查工作就完成得比较好。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人口普 查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第五次人口普查列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 作,自上而下建立了健全的普查机构,以充足的经费投入保证了这次普查的成 功。 首先,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口普查工作真正列入政府工作序列,作为政 府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在普查关键时期,人口普查工作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 作来抓,在人员调配、普查经费和办公条件等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足够的保 证,使全市人口普查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其次、政府对搞好人口普查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使各级人普 办和普查人员有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向。市委、市政府对我市人口普查非 常重视,早在人口普查开始之初就提出了“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完成人口普 查,争取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工作要求,为全市人口普查的工作提出了奋斗目 标。按照这一要求,各区(市)县政府也都对各级人口普查工作提出相应的工作 要求,各级人口普查机构把“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完成人口普查,争取在全 国名列前茅”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贯串于人口普查工作的全过程。 其三、各级政府始终关心人口普查工作,政府分管领导经常听取人口普查工 作情况汇报,对各阶段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普查期间,担任市人口普查领导小 组组长的常务副市长的颜家谨、王少雄,以及领导小组副组长吴平国副市长多次 听取人口普查工作汇报,亲自参与人口普查的动员会,到宣传现场向广大市民咨 询普查知识,听取市民的心声。同时吴平国副市长还在数据处理阶段到录入现场 看望工作在一线的普查工作人员,鼓舞士气。人口普查的总结表表彰工作得到市 长李春城的高度重视,特别批示以政府名义表彰在普查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 集体和先进个人,吴平国副市长在总结表彰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并颁奖。市领导的 多次指示和关怀不但为普查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市普查人员 的士气,增强了工作的信心。 其四、政府出面解决普查工作中的难题。 2、广泛发动,深入宣传,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是搞好普查工作的社会基础 人口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配合协作,离不开 社会舆论的关心支持。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 下进行的,与历次人口普查相比,这次普查流动性大,情况复杂,查准、查实各 类人口状况难度也最大。能不能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是搞好这次人口普 查工作的一个关键点。全市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在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 下,积极开展了扎实有效的人口普查宣传活动。在人普各阶段工作中展开有重点 有特色的宣传,把人普的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使人普的意义人人皆知,特别是在 10月份的宣传月活动中,全市上下围绕着如何使公民能真正理解和支持人口普 查工作,组织各种宣传力量,以电视、广播、报刊、黑板报、横幅等各种宣传工 具为载体,开展电视宣传、人普咨询点、黑板报展评、“人口普查一堂课”、利 用宣传车上街进行巡回宣传、有奖知识竞赛活动,播放幻灯片、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巨大声势,使人口普查家喻户晓。通过宣传,使 广大市民对超生领养人口政策、户口政策,家庭个人资料的保密工作,人口普查 与收费无关等政策的通俗易懂的形象宣传,使人口普查深入人心,使群众的各种 思想顾虑得以消除,从而使人口普查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成功的 宣传为顺利实施普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3、准备充分、基础扎实是搞好普查工作的重要环节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项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是经过精心和严密组织 的系统工程。普查的每一个环节都将影响到普查工作的成败。这次人口普查之所 以获得成功,一定意义上说是与准备充分、基础扎实分不开的。一是注重源头质 量。人口普查的原始数据是通过普查员到各家各户进行调查登记收集的。每一个 普查员的普查登记质量,都会影响到整个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甚至关系到整个 人口普查的成败。对此,我们在“两员”选调和培训上及早计划,做到精心组 织,周密安排,保证了“两员”的高素质,培训业务的高质量。二是做好划区绘 图工作。确定普查区域,绘制普查区域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普查的十分有效 的方法,对此全市上下都非常重视,还在武侯区进行了专项试点,从而为人口的 准确定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认真抓好调查摸底。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 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人口的流动速度加快,人口流动的空 间加大,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在变化,各种社会情况更加复杂。要想高 质量地按时完成普查登记任务,就必须在普查登记前,认真细致了解调查区域内 的基本情况,调查摸底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手段。正是由于做了过细的调查摸 底,做到对调查小区的各种人口和居住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普查时做到 “区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错项”,保质保量地完成普查登记工作。四是大规 模的普查离不开试点工作。我们对每项试点都认真对待,以点带面,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使试点工作成为各阶段工作的开路先锋。成功的试点和扎实的基础保 证了我市人口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严格把关、严格审核是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 普查数据质量是衡量普查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也是我们开展人口普查工作 的最大追求。我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质量是过硬的,这是全市各级人口普 查机构,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把数据质量关的结果。全市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对 人口普查的每个环节,都能做到严谨工作,严格检查,逐级验收,确保质量,坚 决防止数据失真。在工作中,注重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 验,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始终把普查数据质量放在第一位。一是各级均建立 了普查工作责任制,主要负责人作为普查成败的第一责任人;二是建立了一系列 了工作规章和制度,使普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准可考核;三是狠抓流动人口、 超生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的排查定位工作;四是强化对普查表的审核,从乡级开 始,普查表经过了自查、互查、复查、抽查等过程反复审核;五是强化编码培 训,编码质量大大高于国家标准。 五、敢为人先、大胆创新是普查工作领先的重要因素 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普查成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我市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在本次人口普查中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创造出 许多好的工作方法,摸索出很多促进普查工作的新措施。如,登记期间市人普办 公开咨询电话,方便市民解答问题,同时还通过电话举报漏登人口。金牛区把人 口普查作为今后干部任用考核的依据;青羊区为确保普查人员队伍稳定,由区政 府常务会确定抽调人员,并明确使用期限。这一系列的工作创新,有效地推动我 市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为全国人口普查做出了积极贡献。 6、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搞好普查工作的有力保障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配合支持,它离不开各部门各单位和全体普查工作人员的齐心、团结、配合和奉献。在 这次普查中,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尊重和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 同时,各级普查机构普遍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到任务到家,责任明确,广 大普查人员讲团结、讲协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强 烈的责任意识,还涌现出许多的感人事迹,有的不顾小家顾大家,有的带病坚持 工作,累倒在普查岗位上,有的为人口普查献出了宝贵生命。 四、人口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了圆满成功,成绩是肯定的。但是这次人口普查是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首次大型普查,在工作中难免会存在一些 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人口普查时间跨度过长,存在时松时紧的现象,造成人力财力、资源浪 费。特别是县及以下普查机构组建过早,开始启动时,实质性事情少,人员闲 臵、难以管理。后期工作松,应该了结的工作没法了结,如普查表如何处理等问 题,拖得太长,在基层办公场地紧缺的情况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在这次普查登记过程中,流动人口中外出人口有户籍控制,基本上能够 掌握,但要掌握外来人口难度较大。对外来人口客观上存在出租房主申报怕惹麻烦,外来人口自己申报怕收费,以及外来人口难见面等因素,如果普查员主观上 不仔细追查,不耐心等待,不细致做思想工作就会出现漏登。 3、 户口整顿虽有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户口整顿中有的指标与普 查登记口径不尽一致,如“人户分离”、“暂住人口”概念界定不一,造成概念 理解混乱;二是户口整顿注重的是户籍人口,很少注意流动人口,使外来、外出 人口时间很难查准;三是空挂户人口去向不清,给普查登记准确定位带来难度; 四是有些地方在户口整顿后的整改措施欠到位,收效不大。4、长短表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长短表技术,这是我国人口普查中的一次有益的尝试,应当说是比较成功的,其意义也是非常巨大 的。但长短技术在应用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方说还存在长表“太 长”,短表“太短”的问题,特别是在抽样的方法上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不很妥 当,应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为宜。整群抽样既便于实际操作,又能方便质量的控 制。 5、工作的计划性不够强。如对普查区图、普查小区图的绘制事先均没有规 定统一的比例尺;对外出人口的估计不充分,登记结束后又要求清理外出人口, 即剥离外出人口,对数据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也给基层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 从这次普查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来看,人口普查工作在有些方面值得研 究,从而尽可能加以改进。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市、县二级人普工作时间力求压缩。人普办组建可适当推迟,编码和数 据汇总时间尽量提前,使各项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避免“两头松、中间紧”的 现象,整个人口普查工作争取提前完成。 2、普查区域地图绘制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工作要求不能“一刀切”, 不同地区要区别对待,重点应抓住城镇、城乡结合部和工矿区等人口密集和居住 条件复杂的区域。而且花大力气取得的普查地图国家应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建立 人口普查地理信息系统的办法,不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区绘图内容只要能满足 普查需要即可,不必求全求美。 3、编码工作开始前应先发放光电机,便于掌握光电机对编码的要求,可以 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提高编码质量,确保录入质量。 4、加大中央财政的投入比重,切实保障普查必须的经费。按照现行有关规 定,各项普查的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 算。但是,普查从根本上讲是国情国力调查,它对中央和省级政府无疑是十分必 要的,对省以下各级政府而言其必要性就逐渐降低,自然,投入经费的积极性也 逐渐降低。因此,各级普查办筹措经费的难度很大,特别是贫困地区,几乎没有 经费保障。有鉴于此,今后的普查经费应加大中央和省一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 投入的比重,并在使用上明确规定应向省以下各级下拨。 5、为了分析人口流动和迁移情况,最好能增设“市(地级市)内、市外” 指标。
/
本文档为【成都市第五次人口普查报告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