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宋太祖形象考究

2017-12-02 23页 doc 50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宋太祖形象考究宋太祖形象考究 ——比较赵匡胤在小说和正史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H11中文本四C班明清第三学习小组 组长:汤卓斌 组员:袁艳芬、吴懿、陈泽萍、蒋彬鑫、李至婷、梁君婷、梁燕芬 [摘要] 本文将会结合正史、野史和明清短篇小说,从家庭出身、感情经历、政治历程这三部分来分析赵匡胤形象的特征,并且将会把历史中的形象和明清短篇小说中的形象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想通过形象的比较,让人们对于赵匡胤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 赵匡胤;人物形象;正史;野史;家庭出身;感情经历;政治历程 古代的一些小说里的故事一般都是根据一...
宋太祖形象考究
宋太祖形象考究 ——比较赵匡胤在小说和正史中的人物形象 作者:H11中文本四C班明清第三学习小组 组长:汤卓斌 组员:袁艳芬、吴懿、陈泽萍、蒋彬鑫、李至婷、梁君婷、梁燕芬 [摘要] 本文将会结合正史、野史和明清短篇小说,从家庭出身、感情经历、政治历程这三部分来分析赵匡胤形象的特征,并且将会把历史中的形象和明清短篇小说中的形象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想通过形象的比较,让人们对于赵匡胤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 赵匡胤;人物形象;正史;野史;家庭出身;感情经历;政治历程 古代的一些小说里的故事一般都是根据一些民间市井的流言和一些历史结合改编加工而成的。所以历史中的人物形象和小说中的会有异同。赵匡胤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对象。 黄袍加身登帝位,南征北伐定天下。 一代北宋王朝开创者,宋太祖赵匡胤,以“镇定二州”的名义,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兵不血刃,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面对开国之初外部强权林立,内部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推行仁政,勤俭治国,重农兴学,慎刑薄敛,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在正史里几乎被塑造了一代明君的形象。他的发迹经历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市井细民和作家津津乐道,那么在民间文学中又是怎样的呢,在《三言二拍》中,就有一个描写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千里送京娘》,故事说道太祖皇帝赵匡胤不畏恶势力护送美女子京娘回家,途中京娘主动向示爱,但他却不心动,不贪图女色,拒绝了她。在这个故事里塑造了“不恋私情不畏强,独行千里送京娘”的英雄形象。而在其他的明清短篇小说中又会是怎样的呢,在野史中,又会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呢,对于同一个极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在官方话语的正史,民间的短篇小说和野史中所作出阐释和塑造出来的形象同中有异,耐人寻味。本文将会结合正史、野史和明清短篇小说,从家庭出身、感情经历、政治历程这三部分来分析赵匡胤形象的特征,并且将会把历史中的形象和明清短篇小说中的形象进行比较。其目的是想通过形象的比较,让人们对于赵匡胤能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文/汤卓斌) 一、 家庭出身 (一) 正史里的家庭出身 1(家庭出身对其仕途的帮助 赵匡胤的高祖赵眺,曾担任唐永清、文安、幽都县令。其曾祖父赵珽,多年担任唐节度使属官,后任御史中丞。其祖父赵敬,曾任营州、蓟州、涿州刺史。 其父赵殷少年时期就骁勇善战,精于骑射,曾率领五百骑兵驰援唐庄宗,其勇武让庄宗赞叹,并把他留下来作为自己的禁军军官,深的庄宗爱重。庄宗败亡之后归属后汉,拜护圣都指挥使,成为后汉皇帝的亲兵护卫统帅,后汉败亡归属后周,郭威任命其为铁骑第一军都指挥使,是郭威最能打的将军之一。周世宗即为之后和自己儿子赵匡胤同掌禁军,成为一时美谈,不久去世,追封为武清军节度使、太尉。 虽然在晚唐时期,其高祖、曾祖,官职不大,都是六七品的县级官吏,祖父官职较大,担任刺史。但是这些先辈保证了赵匡胤有一个比较好的出身,能够比较快的进入仕途。 2.家庭出身对其影响 纵观中国历史,那些精帝王之术且以勇武著称,能真正带兵打仗,能征惯战,开疆拓土,武艺高强的帝王皇帝举不胜数。但武艺高强到能够作为开宗立派祖师的皇帝好像就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一人。传统京戏中著名的大戏《千里送京娘》便是以他为蓝本的英雄美人故事。 在晚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权力多在地方,文官多被轻视,而武将手握重权。进入五代,各地战火不断,节度使们纷纷自立,彼此攻杀。因为赵匡胤的父赵殷担任武职,且战功卓著,这让他也走上了以武立身的道路。受到家庭的熏陶,赵匡胤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赵匡胤可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的太祖长拳,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并以实战性著称于世,难得号称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对太祖长拳另眼相看,公开承认太祖长拳为少林武功最大的别枝,由此可见太祖长拳在中国武术大家族中非凡的地位。中国流传至今的武术中,以太祖长拳命名的拳系流派,从山东,河北沧州,河南嵩山,云南,福建、台湾,由南到北不在暇而。就连《四川武术大全》中记载的赵门也是假托赵匡胤而得名,故称赵门。宋太祖赵匡胤对中国武术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创的,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太祖盘龙棍”。太祖盘龙棍亦称哨子棍(非当今流行的所谓手梢子--李小龙二节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难防,演练威猛霸气闻名。其练法至今仍然为各大门派密珍保留,鲜有得见真容。就凭此两项独创,宋太祖的武功境界,不说在古代帝王中,就是在整个武术界,就是在当今现实的文凭社会中,也是鲜有能及其项背的。 同时他还是一个勤学的皇帝。在他幼年时,其父曾一度要他弃武学文,替他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给他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且养成了爱读的习惯,据说好学已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在军旅出生的赵匡胤,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更有出色的武功傍身,还得有祖父辈那爽直豪快的性格,这使得他能得有一帮拥戴他的人,也为日后踏上帝王之路做了很好的铺垫。(文/袁艳芬) (二) 野史里的家庭出身 据野史记载,宋太祖在登基前有很多传奇的经历。在他未出生的,他外公家杜家庄门前有个双龙潭,预兆的正是他和弟弟的未来。详见《烬馀录》,“庄前旧有洼,名双龙潭,至是乃验”。他出生时更是神奇,“太祖生洛阳夹马营。生之夕,光照一室,胞衣如菡萏,营前三日乡,至今人呼应天禅院为香孩儿营”。(《杨文公谈苑》)I到了他的童年,真龙天子的预言更是伴随左右,《古谣谚引神仙传》说:“太祖之母,挑太祖,太宗于篮以避乱。陈搏遇之即吟曰,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担上挑。可见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少年时,天子之质越显。在《飞龙全传》的第一章就写到,算命的苗光义一看到十八岁的赵匡胤就知是帝王之相,四顾无人,跪下便请罪,山呼万岁。可见命运天注定,半点不由人。 然而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家庭背景对他成龙的影响才是最大的。《东都事略》之《太祖本纪》有记载,自汉京兆尹广汉居涿郡,遂为涿郡人。至唐而高祖僖祖皇帝生焉。僖祖仕至文安令,曾祖顺祖皇帝仕历藩府从事兼御史中丞,皇祖翼祖皇帝少有大志,仕至涿州刺史,赠左骁卫上将军。从认祖归宗上说,赵家的祖先可追溯到西汉的赵广汉,而有确切的历史可考的是从唐朝的赵朓起。可谓官宦世家,从官职上看里面既有文官也有武官,京兆尹,文安令,御史中丞等多为文人担任,而刺史在五代两宋时为武职。所以赵家尚武的历史可能是从翼祖赵敬开始的。这样一个既尊儒又尚武的家族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就是受了这样家族文化的影响,不信请看《东都事略》之《太祖本纪》的记载,“皇考先祖皇帝少骁勇,善骑射而雅好如素”。浸润在这种家族氛围中,赵匡胤自然也是文武兼备,武帮他打下了江山,而文帮他巩固江山。由此足见他的底气。此外,他的母亲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父爽,赠太师”,(《东都事略》)也是诗礼人家,因此她也气识不凡,“治家严毅有礼 法”。她深明大义,很有政治远见。“太祖既即位,拜后于堂上,众皆贺,后悄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之为天子,胡为不乐,后曰:吾闻为君难,且天子者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则此位可尊;苟或失御驭,则求为匹夫不可得,是吾所以优也,子期勉之~” 通过对赵家宗族文化的挖掘和家庭的氛围的分析,我们知道赵匡胤不是神,他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文/吴懿) 二、 感情经历 (一) 正史里的感情经历 历史上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总共册封过三位皇后,分别是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和孝章皇后宋氏。赵匡胤的子女有:长子滕王赵德秀,早亡;二子燕懿王赵德昭(母孝惠皇后贺氏);三子舒王赵德林,早亡;四子秦王赵德芳。女儿有魏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王承衍,母孝惠皇后贺氏;鲁国大长公主,下嫁左卫将军石保吉,母孝惠皇后贺氏;陈国大长公主,下嫁右卫将军魏咸信;申国、成国、永国三公主早亡。 1. 宋太祖大孝皇帝赵匡胤(960年—976年在位)的三位皇后: (1)孝惠皇后——贺夫人(929年—958年) 贺氏,宋太祖的第一位妻子。太祖孝惠贺皇后,开封人。右千牛卫率府率景思长女也。生于后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性温柔恭顺,动以礼法。景思常为军校,与宣祖同居护圣营。 后晋开运初年(944年),宋太祖父赵弘殷为太祖迎聘贺氏;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太祖任官定国军节度使,贺氏封为会稽郡夫人。贺氏生魏国公主、鲁国公主、魏王赵德昭;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贺氏逝世(寝疾薨),年三十。 太祖登基后,在962年(建隆三年)四月,追封贺氏为皇后。964年(乾德二年)三月,上谥孝惠皇后。四月,葬安陵西北,神主享于别庙。宋神宗时,与宋太祖孝章皇后、宋太宗淑德皇后、宋真宗章怀皇后并祔太庙。? (2)孝明皇后——王皇后(942年—963年) 孝明皇后王氏,邠州新平人。彰德军节度饶第三女。958年(后周显德五年),宋太祖在第一任妻子贺氏逝世后,迎娶王氏为继室,宋太祖当时为殿前检点校,王氏为人“恭勤不懈,仁慈御下”。后来,周世宗赐王氏冠帔,封为琅邪郡夫人。 太祖即位,建隆元年(960年)八月,册王氏为皇后。她常服宽衣,佐御膳,善弹筝鼓琴。晨起,诵佛书。事杜太后得驩心(早上起床,便会诵读佛书。王皇后事奉杜太后至孝)。生子女三人,皆夭。乾德元年(963年)十二月崩,年二十二。 二年四月,葬安陵之北。神主享于别庙。太平兴国二年,祔享太庙。? (3)孝章皇后——宋皇后(952年—995年) 孝章宋皇后(968年2月—995年4月28日为皇后),宋太祖皇后,号为“开宝皇后”。 宋太祖孝章皇后宋氏,河南洛阳人,左卫上将军、忠武军节度使宋偓(926,989年)之长女,生母为后汉永宁公主(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女)。宋偓是后唐庄宗外孙,其生母为后唐义宁公主。宋家可谓三朝国戚,《宋史•宋偓传》称其“近代贵盛,鲜有其比”。 出生于显贵之家的宋氏自幼出入宫廷,因而见多识广,进退有度。幼时随母入见,即为后周太祖郭威所喜爱,赐以冠帔(以郭威殁年计算,其时宋氏当在三岁以下)。其时宋偓在华州节度使任上,宋氏随母归镇。后乾德五年(967),复随母来贺长春节,又蒙宋太祖垂青,再次赐以冠帔。 孝明王皇后死后,中宫虚位,开宝元年(968年)二月,宋氏被纳入宫为皇后,时年十七,成为宋太祖继孝惠贺皇后、孝明王皇后之后的第三位正妻。 太祖比宋皇后大二十五岁,甚至其元配所生长子赵德昭(951,979年)也比宋后要年长一岁,然而夫妻相处和洽。宋皇后性情柔顺好礼,史称她每当太祖退朝,“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宋史•后妃传》),足见夫妻相敬如宾。宋后无出,她在太祖仅存的两个儿子德昭和德芳(959,981年)中,似乎更为偏爱幼子德芳。由于德昭年纪比名义上的母亲还要大,宋后或许是为了回避这种尴尬,对他保持距离,而对于小自己七岁的德芳,就不存在这种顾忌——当然这仅是一种猜测而已。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日夜,太祖暴崩,皇弟光义嗣位为太宗,宋皇后身为皇嫂,无法成为皇太后,因而上徽号为“开宝皇后”,次年宋太宗命她移居西宫。雍熙四年(987年),又命她移居东宫。至道元年(995年)四月,宋皇后去世。有司上谥号曰“孝章皇后”,然而太宗却不为皇嫂成服,亦不令群臣临丧,完全不合宋氏身为前朝皇后应享有的礼仪。于是翰林学士王禹偁对宾客言“后尝母仪天下,当遵用旧礼”(《宋史•王禹偁传》),竟坐讪谤遭贬,出知滁州。宋皇后梓宫迁于故燕国长公主(宋太祖妹)第,权殡普济佛舍,既不与太祖合葬,神主亦不祔庙。至道三年(997)正月,乃祔葬太祖永昌陵之北,命吏部侍郎李至撰哀册文,神主享于别庙。至太宗的玄孙神宗时,方纔升祔太庙。后世史家如李贽等据此痛责太宗,认为太宗的薄情之举与宋后在“烛影斧声”?当夜的行动有关。? 2. 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 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里面刘涛饰演过花蕊夫人这个角色,实际上,花蕊夫人是中国历史上实有其人的一位女性,她才貌并存,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子。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费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青城(今都江堰市东南)人。雅擅诗词丹青,宫词写得清新动人。著有《花蕊夫人宫词》,《全唐诗》中将其诗归为孟昶妃所著。 《述国亡诗》?形容她的美貌;“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冰肌玉骨清无汗, 1水殿风来暗香满”。得幸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只是好景不长,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 ? 参考网页:孝惠皇后_(宋太祖) ? 参考网页: ? 参考网页: ?烛影斧声:根据记载,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召弟弟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困顿,就躺下休息。宦者宫女皆被屏退离开,赵光义自己来照料皇兄。 众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甚么,接着蜡烛光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玉斧(玉如意)戳雪之声,听见赵匡胤高声说:“好为之,好为之”(你好好去做)。天快亮时,赵光义急急唤人,叫皇子都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二十一日晨,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惯例,立刻改元太平兴国。这个事件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成了千古疑案。 有关记载以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最为著名。“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述国亡诗》是五代时期女诗人花蕊夫人写的七言绝句。此诗表现了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个性色彩鲜明。 后蜀被宋军所灭,花蕊夫人也被俘往汴梁,据说她的名篇《述国亡诗》就是在面见宋太祖时所作:“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宋太祖对花蕊夫人的才貌颇为赞赏,遂纳入宫中。 《十国春秋》?中提到:徐花蕊入宋宫七天后,被封为秦国公的孟昶猝死。国亡入宋以后的花蕊夫人心不忘蜀,孟昶死后,她亲手画了一张人物肖像挂在宫里。有人问她此人是谁,她巧妙地回答说:“所挂张仙(一说灌口二郎神?),送子之神,蜀人皆知。”其实正是她无法忘怀的丈夫。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女子,违心地生活在陌生的宋朝后宫,痛念死去的丈夫又不敢明言,只能用这种隐秘的手段为他默默祈祷。 史书没有交代花蕊夫人是何时死的,也没有说她是怎么死的,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有野史笔记中的零星记载。北宋中期邵博的《闻见近录》中说:一日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射于后苑,赵匡胤举酒劝赵光义。赵光义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为我折枝花来,我就饮酒。”赵匡胤命花蕊夫人折花时,赵光义引弓将她射死,随后流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赵匡胤没有责怪他,“饮射如故”。北宋末年蔡绦的《铁围山丛谈》?明确点明:花蕊夫人归宋后,赵光义也十分喜爱她。一次从猎后苑,花蕊夫人在侧,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又有民间传说,花蕊夫人入宫后不忘家国仇,“尝造毒”,事为赵光义所知,他便多次劝宋太祖贬退徐氏,宋太祖不依,赵光义便趁着一次行猎的机会,装做要射走兽,冷不防却回身射杀了徐花蕊。?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宋太祖赵匡胤的感情经历是比较苍白的。他曾经拥有过三位贤良淑德的皇后,却都不幸早逝;唯一得到赵匡胤赏识的妃子花蕊夫人,大概未曾倾心于太祖,也不得相伴于身旁。至于赵匡胤千里陪送的京娘,因不得其心而投湖自尽,后被太祖追封为贞义夫人,出发点是内疚的弥补多于情爱的追思。终其一生,可爱之人寥寥无几,后代短命飘零,实在教人不忍叹息。(文/陈泽萍) 2 (二) 野史里的感情经历 赵匡胤在冯梦龙所写的三言二拍中的《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人物形象: ? 吴任臣《十国春秋》第五十卷。《十国春秋》,共一百一十四卷,清人吴任臣编撰纪传体史书。写十国君主之事迹,采自五代、两宋时的各种杂史、野史、地志、笔记等文献资料,计有吴十四卷,南唐二十卷,前蜀十三卷,后蜀十卷,南汉九卷,楚十卷,吴越十三卷,闽十卷,荆南四卷,北汉五卷,十国纪元表一卷,十国世系表一卷,十国地理表二卷,十国藩镇表一卷,十国百官表一卷。康熙八年(1669年)完成。 ?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贤奕》云:“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昶象也。宋艺祖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宫中。宋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辄应。’因命传于京师令供奉,盖不忘昶,以报之也。人以二郎挟弹者张仙,误也,二郎乃诡词。张仙乃苏老泉所梦仙挟二弹,以为诞子之兆,因奉之。果得轼,辙二子。’见集中。” ? 宋人蔡绦笔记《铁围山丛谈》卷六说:“国朝降下西蜀,而花蕊夫人又随昶归中国。昶至且十日,则召花蕊夫人入宫中,而昶遂死。昌陵后亦惑之。太宗在晋邸时,数数谏昌陵,而未果去。一日兄弟相与猎苑中,花蕊夫人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政拟射走兽,忽回射花蕊夫人,一箭而死。” ? 参考网页 (%E5%BE%8C%E8%9C%80) 1.性如烈火,任侠仗义赵匡胤是习武之人,性情刚烈,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在其叔父赵景清的道观听闻魔宝殿内传出的女子哭泣声后,向道童索要钥匙无果,他大骂叔父不是好人,也不等叔叔归来问清情况,便要打开殿门,说:“俺今日便去打开殿门,怕怎的~”及其叔父归来劝他莫管闲事,赵匡胤急得暴跳如雷,大声痛骂叔父修为不清净,沾染红尘。送京娘还家途中,店小二实话提醒路途千山万水,强盗土匪出没,不该带美女佳人同行,赵匡胤是大怒,打骂并行,口骂贼狗,手挥拳头,打得店小二口吐鲜血。随后京娘主动以身相许、京娘家人嫁女招婿,赵匡胤是勃然大怒,甚至掀翻桌椅,扬鞭而去,这充分突显了赵匡胤性情刚烈粗暴的一面。文中赵匡胤的任侠仗义主要体现在他铲除满天飞张广儿和着地滚周进两土霸王,千里送京娘归乡的英雄壮举,其次文章中以极简要的文字叙述赵匡胤关西杀董达,黄州除宋虎,朔州打死李子英,潞州翦除李汉超,这侧面反映了赵匡胤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仗义英雄形象。 2.不贪女色,堂堂正正。英雄救美之事本不足奇,值得称道的是,赵匡胤不贪女色。千里护送一位令店小二舌头吐出三寸的绝色美女,途中同居同宿,京娘甚至以身相许,他竟然不为所动且态度坚决。赵匡胤不恋女色、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人格修养由此可见一斑。赵匡胤的堂堂正正还体现在他救走京娘后在道观留下标记以及他护送京娘单身男女同行而不畏人言的光明磊落,另外,严辞拒绝京娘家人因怀疑而导致的招婿之意,也充分说明了赵匡胤君子坦荡荡的男人风度。 3.有勇有谋,体贴心细赵匡胤从京城逃出,一路除恶扬善。单身在他人地盘杀董达,除宋虎,打死李子英,翦除李汉超,灭掉张广儿、周进,可谓武功盖世,英勇无比。但赵匡胤绝不是项羽般恃强而傲,刚愎自用,有勇无谋之辈,他有计谋,体贴心细。获知市镇上的人们都在胆战心惊地等待土霸王张广儿到来,不敢接待外客,腹中饥饿的赵匡胤走进店家,“大盼盼的叫道:‘大王即可到来,洒家是打前站的,你下马饭完也末,’”,然后大鱼大肉,热酒热饭吃个饱,做好和张广儿决一死战的准备。虽然不怕人言也不畏强敌,但赵匡胤考虑到京娘,还是和京娘结为兄妹,要求京娘化装成村姑免得惹人眼目。投店住下,赵匡胤没有“老子天下第一,有种你尽管放马过来~”的鲁莽和轻敌,他安排京娘睡下,自己“带了刀棒绕屋而行”。当老者讲述完土霸王的经历后,赵匡胤并没有立马相信,而是问:“老者何以得之,”打死张广儿后,赵匡胤没有一不二不休,大开杀戒,扫除所有喽啰,他明白很多人是被迫为匪,是无辜的,放过他们并对当地居民说:“俺今日与 你地方除了二害。这些都是良民,方才所备饭食,都着他饱餐,俺自有发放。”这些都有力地证明文中的赵匡胤不是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是智勇双全的豪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中的赵匡胤丝毫没有帝王的光彩,他不是高高在上,俯视大众,而是普通人中一位智勇兼备、侠骨仗义、有情有义的人杰。 而《飞龙全传》书中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与冯梦龙所写的是大同小异的。《飞龙全传》中第五回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赵匡胤救假书生 张桂英配真命主的。故事讲的是赵匡胤从两个强人手中救下了女扮男装踏青游玩的的张桂英。张桂英父女两感激赵匡胤,最后在桂英父亲张员外做主把桂英许配给了赵匡胤。原文中有一些描写赵匡胤的话语。匡胤满面赔笑道:“小姐讲这一句,俺赵某便是承当不起,怎么以空言翻作实事,窃恐矫情过礼,觉得太执了。”丫鬟早把鞍辔摆在跟前,与桂英搭在身上。匡胤连忙伸手过去,将鞍辔提过一边,说道:“小姐虽系有愿在前,方才已受重礼,若再如此,赵某断不敢当。请进香闺,无劳多礼。” 到了次日,员外复命设席,就请匡胤在书房中谈心饮酒。当时酒过数巡,菜供几味,员外执杯在手,说道:“老汉有句不识进退之言,敢告公子,未知可肯相容否,”匡胤道:“长者有何指教,某当谛听。”员外道:“老汉只因年近桑榆,并无豚犬,寸心悬念,只此零丁弱女,为暮景收成之靠,因此急欲择婿,了毕终身。无奈遍观世俗,皆非德器。今观公子,仁礼素著,豪杰性成,意欲屈招公子在此,缔结姻亲,使小女所适得人,老汉亦承家有托。不知公子可肯见怜,一言相许么,”那匡胤听了此言,心下暗自忖道:“我今抛撇家乡,正无安身之处,既遇这个机会,何 不应允了他,成就这头亲事,权住几时,然后再往关西,有何不可,”从原文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赵匡胤救了桂英,又不接受她的大礼可见他有扶危的大侠风范,可到了后面他应允张员外的亲事是因为想到借此有个安生之处罢了。可以理解为大侠风范的赵匡胤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也可以这样理解,在原文这一节中赵匡胤居住山寨半月有余他有这样的想法“他这山寨之中,我怎的可以久住,倘今贪恋纷华,误了终身事业,岂是大丈夫之所为,”由此可见赵匡胤日后能成为一国之君与他不贪图安逸,不贪图美色,有理想有抱负是分不开的。找个安息之地是权宜之计,他目光放的很长远。 现在来看看有关赵匡胤和花蕊夫人的记载《宋史演义》第九回说赵匡胤为了得到花蕊夫人而将孟昶毒死,随后将花蕊夫人接入后宫。第十回开篇便说花蕊夫人“是个天生尤物,不但工儿宋氏,“是时宋氏年十七,太祖年已四十有二了。俗话说得好:‘痴心女子负心汉’,那花蕊夫人本有立后的希望,自被宋女夺去此席,倒也罢了,谁知太祖的爱情,也移到宋女身上去,长门漏静,谁解寂寥,痛故国之云亡,怅新朝之失宠,因悲成病,徒落得水流花谢,玉殒香消。” 野史《铁围山丛谈》记载了赵光义亲手杀死花蕊夫人的一幕:一日,赵光义随从太祖在苑内射猎,花蕊夫人陪在伴太祖身旁。赵光义调好弓矢引满弓似要射兽,却突然间回射花蕊夫人,一箭毙命。当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红颜祸水,沉湎误国。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里当了皇帝的赵匡胤的形象就和他不当之前的不同了,特别是与之前那个大侠形象大相径庭了。 在影视作品中赵匡胤与李煜的妃子周娥皇还有一段情。从嘉(即后来的李后主)和赵匡胤江湖相见,惺惺相惜后分道扬镳。南唐前宰相周宗之长女周娥皇为寻找散佚的“霓裳羽衣曲”,在滁州偶遇赵匡胤,两人陷入热恋。李从嘉之母为儿选秀,娥皇名列其中。娥皇留下一封短信,约定赵匡胤金陵再会,但赵匡胤此时却受伤失踪。娥皇无奈嫁给李从嘉,赵匡胤拼命赶到但为时已晚。娥皇以男儿应志在四方勉励赵匡胤闯出一片天地„„影视剧中的赵匡胤满腹韬略,豪情万丈,对娥皇有情有义,一直容忍南王朝直到娥皇死,才大举进兵攻打南王朝。在影视作品中,赵匡胤看见的花蕊夫人如娥皇再世,可以说花蕊夫人是娥皇的影子,赵匡胤是至始至终爱着娥皇的。影视是将赵匡胤化身为一个有情有义男子的形象,来呈献给观众看的。(文/蒋彬鑫) 三、 政治历程 (一) 正史里的政治历程 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六月十四日,赵匡胤就任殿前都点检,十九日,世宗卒。960年正月四日,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长达三百多年的宋王朝。 1.赵匡胤如何建立政权 据《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1983年12月第1版)记载“960年正月,镇、定二州秦辽与北汉兵南下,朝廷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出兵抵御。至陈桥驿(今开封东北),发动兵变,还京师,推翻后周,称帝,建立宋朝。”此乃著名的“陈桥兵变”事件。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大事编年》第三卷“五代十国宋辽夏金”里对于“陈桥兵变”事件记载得更为详细:(周显德七年)初一(辛丑),周群臣方贺正旦(春节),镇(今河北正定)、定(今河北定县)二州驰奏:“北汉会契丹兵如寇。”周帝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抵御。匡胤(927—976)涿州(今河北涿县)人,数从周世宗征伐,屡立战功,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尉,领归德军节度使。周恭帝年幼(七岁),匡胤大权在握,人望所归,将士阴谋推戴,遂有边警之谣。初二(壬寅),殿前副点检、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领前军先发。时京中传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因之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周恭帝身居内延晏然不知。初三(癸卯),赵匡胤率大军出发。军校苗训为制造舆论诡称:“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磨荡”,指谓匡胤亲吏楚昭辅曰:“此天命也。”当晚,军队行至陈桥驿。将士议曰:“主上幼弱,我辈出 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都押衙李处耘以其事告匡胤弟供奉官都知赵匡义及归德节掌书记赵普。言未了,诸将露刃突入,大声曰:“军中定议,欲策太尉(指匡胤)为天子~”匡义嘱诸将曰:“严饬军士,勿令剽掠,使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安定。”派人驰骑回京,告知匡胤心腹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等人,准备内应。初四(甲辰)黎明,匡义与赵普入告匡胤。时诸将擐甲执兵直扣寝门,高呼:“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匡胤未及答,已黄袍加身。众将士罗拜,呼万岁,掖扶上马,拥还汴京。匡义等先遣客省使潘美见执政喻意。天平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内庭仓猝奔归,欲谋抗拒,为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追杀于宅第。诸将拥宰相范质、王溥见匡胤。散指挥都虞候罗彦瑰按剑厉声曰:“我辈无主,今日须得天子~”王溥、范质降阶拜,匡胤入崇元殿行禅代礼,即皇帝位,史称宋太祖。初五(乙巳)改元建隆,以所镇归德军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诏定国号为宋。 从上文的记载可得知,赵匡胤是一个有计谋、有远见、沉稳、能聚民心和有才能的一个人。 2.赵匡胤如何巩固政权 赵匡胤上台后,迎面而来的有三大问题:一是巩固政权,二是统一天下,三是发展生产。三者互有关联,没有一,谈不上二、三,没有三,也难达到一、二。一包含两个内容,其一,巩固当前的政权,其任务是清除异己,站稳脚跟,着眼于近期;其二长治久安,避免成为第六个短命王朝,着眼于未来。这两个目标是有矛盾的,要清除异己、统一天下,必须重用武将,要长治久安,必须重文抑武,对于这些棘手的问题,赵匡胤及其谋士们处理得相当周全、适时。 赵匡胤迈出的第一步是大封功臣,具体措施如下: (1). 正月十一日,加封有拥戴之功的将领; (2). 正月十二日,“赐文武近臣、禁军大校袭衣、犀玉带、鞍勒马有差。”(《长编》卷1) (3). 拉拢领兵巡边的高级将领韩令坤、慕容延钊。正月十九日,以延钊为殿前都点检、韩令坤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二司的最高统帅。 (4). 正月二十二日,重赏高级参谋,以刘熙古、赵普为左、右谏议大夫,吕余庆为给事中,沈义伦为户部郎中。 应当指出,加封是有分寸的。其一,对可能威胁王权的人,即使关系好,也不给实权。其二,贬斥侵害文臣的武将。赵匡胤亲信将领王彦升刺杀韩通有攻,升为铁骑左厢都指挥使,四月的一天晚上,他突然闯进宰相王溥家里勒索钱财,王溥告发此事,赵匡胤立即将这位功臣贬为唐州团练使。 内部营垒稳定以后,赵匡胤又迈出第二步:铲除异己势力。至此,巩固当前政权的任务已经完成。接着开始考虑巩固政权的第二个目标:如何长治久安。赵匡胤为此征求了高级参谋赵普的意见,赵普指出关键在于方镇事权太重,对付的方法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赵匡胤听罢,心中已经明白,让他不必说下去了。(《长编》卷2)有人以为这三句话就是赵匡胤治国的总方针,这是一种误解。赵匡胤听赵普意见,不等于一切方针由赵普制订,总体师是赵匡胤饿不是赵普。从实施的情况考察,这三句话只是其中一部分内容,它没有包括如何解决禁军统帅问题,而且只谈了“破”(削方镇权)没有谈“立”(由谁掌权)。 为此,赵匡胤首先解决禁军统帅问题,他从切身经验出发,认识到有威武的禁军统帅容易成为政变的领袖,因而决定不使宿将典禁军,先罢非亲信,后罢亲信。赵匡胤此时的总方针应当说是以文官政治取代武将专政。由此可以看出赵匡胤不但开张圣听,还善于思考。 其次,着手解决方镇的问题,具体措施是: (1). 严禁节度使置私人武装。 (2). 罢武臣节镇。 (3). 将兵权、财权、司法权收归中央。 (4). 用文官为节度使,如赵普。节度使逐渐成为无实权的官名。 (5). 取消节度使领支郡。以文臣知军州事,设通判以牵制。 (6). “强干弱枝”,将精兵补入禁军。 (7). 长期保留前代所设的枢密院机构,以文臣为枢密使。枢密使有制令之权,而不直接掌握军权,三衙有掌兵权,而无制令权,使两者互相牵制。 中央政府则由宰相、枢密使、三司使分掌政、军、财大权,又加强检察机构的权力,以防微杜渐,逐年扩大进士名额,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权由文臣掌管。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宋王朝没有成为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只是赵匡胤本人的死因至今尚未明确。 最后,简单解释一下赵匡胤对功臣宿将的态度,为何不像汉高祖那样去屠杀,也不像唐太宗那样重用,却采取给优厚待遇而罢官不用的新方式。这显然不能用人心好坏来解释,其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处境与汉、唐不同,汉、唐之前是秦、隋的统一王朝,宋之前则是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局面。他如杀害功臣宿将,难以使资望较浅的将领同心同德,为他去削平各国,统一天下。如果重用宿将,又怕完成统一大业之时,取代赵氏政权,两种方式都不可取,于是就创造了第三种模式。“杯酒释兵权”这个故事也由此流传。这足以体现赵匡胤心思细腻,敢于创新,是一个有手段的政治雄才。 赵匡胤还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兴修水利,减轻徭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赵匡胤是一位有作为的帝王,但是,他偏重“安内守外”,重文轻武,导致北宋日后“内重外轻”、“积贫积弱”的局面。 从正史里赵匡胤的政治历程可以看出,赵匡胤是一个有谋略、有大志的英明皇帝。他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文/李至婷) (二) 野史里的政治历程 在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是位传奇人物,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佳话;例如“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千里送京娘”等等。那么在人们的心中赵匡胤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我们来翻查一些野史的典籍,试图从他的政治历程的发展中寻找答案。 1、关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纵观赵匡胤一生,其文治武功开始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但读有宋代之正史,对于此事之记载不是归结与天命,就是有些“偶然”的味道,似乎赵匡胤本人并不愿意当皇帝。不仅是正史,野史中的记载也是如此。如民间话本小说《警世通言》 之《赵太祖千里送京娘》中写道:“„„后汉主已死,郭令公禅位,改国号为周,招揽天下豪杰。公子大喜,住数日,别了赵知观,同陈明还归汴京,应为小校。从此随世宗南征北讨,累功至殿前点检。后手禅为宋太祖。”表现力赵匡胤似乎并没有一心要做皇帝,其皇位是“受禅”而来的; 又如宋朝陈均的《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记载:赵匡胤掌北周军政大权六年,士兵们都佩服他,几次从他征伐,都立大功。到了北周皇帝年幼国家危亡的时候,朝廷内外有推戴赵匡胤当皇帝的意向。及至陈桥兵变当日,士兵们在门外高喊:诸将无主,愿立太尉为天子时,赵匡胤还是惊起披衣,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士兵“黄袍加身,共扶上马,拥逼南行”了。至于其他的史籍,如《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宋史》、《十朝纲要》、《宋史全文》等等,对此记载都大同小异。 由此可见,在人们心中,赵匡胤是个“平民英雄”。他似乎没有很大的政治野心,他之所以会走上政治,好像完全是人们的推举的,是建立在厚实的群众基础上的。但是有学者证明赵匡胤是个职业军人,利用统帅重兵的军权,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了江山。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轻松的江山易手。说明在正史中赵匡胤的政治形象是被赋予贬义色彩的。为什么野史中对赵匡胤有与正史如此悬殊的评价呢, 我们如果分析野史典籍中对赵匡胤的描写,也许就会明白这一点。五代十国的纷乱造成百 姓对政治的讨厌,人人期待能有一个开明的君主来拯救混乱的局面;因此在赵匡胤统一诸国后人们对这位新皇帝产生各种猜测;于是诞生了许多关于赵匡胤的说法;经后人整理出现了关于描写赵匡胤的话本小说。例如《警世通言》之《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描写的赵匡胤是位爱抱不平,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豪侠;《赵匡胤演义》中的赵匡胤是一位的有勇有谋,不畏强权的人物。这样就为赵匡胤这样传奇的政治开篇做了解释:正是因为他出身平民,又为百姓着想;所以才得到了人们的拥戴,从而被推上政治道路。这样才能符合百姓心中对皇帝的期望。然而野史毕竟是带有人们的主观因素,所以会和正史有比较大出入。 2、人们对他在政治上的表现褒贬不一 元朝史官在修正《宋史》时的评价是:“„„使其必得四圣人之才,而后以其行事畀之,则生民奔驰之期,殆无日也。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及其发号施令,名藩大将,俯首听命,四方列国,次第削平,此非人力所易致也。建隆以来,释藩镇兵权,绳赃吏重法,以塞浊乱之源。州郡司牧,下至令录、幕职,躬自引对。务农兴学,慎罚薄敛,与世休息,迄于丕平。治定功成,制礼作乐。在位十有七年之间,而三百余载之基,传之子孙,世有典则。遂使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乌呼,创业垂统之君,规模若是,亦可谓远也已矣~”(摘自《宋史•太祖本纪》) 明朝官员修整皇帝实录时,在《明太祖实录》中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祝文是:“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元璋以菲德荷天佑人助,君临天下,继承中国帝王正统,伏念列圣去世已远,神灵在天,万古长存,崇报之礼,多未举行,故于祭祀有阙。是用肇新庙宇于京师,列序圣像及历代开基帝王,每岁祀以春、秋仲月,永为常典。今礼奠之初,谨奉牲醴、庶品致祭,伏惟神鉴。尚享~”(摘自《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二) 以上两朝的史书典籍都大力赞扬了赵匡胤的政治智慧和丰功伟绩。可见,赵匡胤的政治建树是受到后来朝代的认可的;但是也有人存在不同的看法。 赵匡胤建立的宋朝以极其传奇的方式超越了汉唐,又是新兴皇朝建立之初,应该是最强劲勃起的朝代,却从赵匡胤起就受制于北方之敌。 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毛泽东在读《宋史•太祖本纪》时,看到枢密直学士冯瓒、绫锦副使李美、殿中侍御史李楫,被宰相赵普陷害论死,后流放沙门岛时,批注:“说不杀士大夫,伪也。”说明了赵匡胤事实上并没有维护好自己所订立的“重文轻武”道德思想;让无辜的臣民受害。(摘自《毛泽东的读史品人》) 3赵匡胤曾经制定的七大国策;不仅使赵宋王朝两次归于覆灭,更开启了华夏千年屈辱史的 3 《警世通言》为话本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与冯氏的另二种话本小说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2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又名《宋九朝编年备要》,宋代编年体史书。本书原名《皇朝编年举要备要》,端平二年上进时,始改“举要”为“纲目”,遂成今名。全书共三十卷,陈均撰。约成书于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 年)。内容包括整个北宋。它虽是主要根据《长编》删节而成,但也参考了日历、实录和其它史籍。该书仿效朱熹《通鉴纲目》义例,起建隆,迄建康,较为完整地记载了北宋一代九朝的历史。 3 《烬余录》是一部小说集,据传为南宋徐大焯所著,但后世普遍认为是一本后人所托的伪书。有人认为清末革命党造出了一大批珍贵书籍,此书仅是其中之一。 地狱之门。长期以来 “杯酒释兵权”的事情被看作赵匡胤在政坛上的佳话。但正是他这种小聪明和一系列有失偏颇的国策改变了华夏原创文明的走向。 3、具有政治色彩的神秘死亡 若说赵匡胤生平最大的偶然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么关于赵匡胤一生最大的困惑即他的死亡问题。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开国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当了17年天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官修《宋史》对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种各样的遮掩和粉饰,但野史中有许多的记载都表明赵匡胤有可能是与亲弟弟赵光义有关。 野史中关于赵匡胤之死的传说。《烬余录》 中记载:太宗很看好花蕊夫人,蜀王王昶死后,花蕊夫人入宫陪伴太祖赵匡胤,得到恩宠。太祖赵匡胤生病时,半夜里太宗赵光义呼唤太祖不应,乘机调戏花蕊夫人。太祖发现后,用玉斧头斫地,皇后、太子并赶到赵匡胤床前时,赵匡胤已气若游丝,太宗仓皇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当晚太祖就死掉了。从此则记载来看,赵匡胤是因为其弟弟赵光义调戏其妃子,被气死的。 《湘山野录》 中则记载:赵匡胤临死当晚曾急招赵光义,后宫女、妃嫔摇见“蜡影斧声”,后便传出赵匡胤死掉的消息原文是这样的:“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祖赵光义)。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拄斧截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这一段记载的开始,文莹是想宣扬太祖帝位得来的神秘性,但一不小心,把太宗继位的可疑性给暴露出来,头天晚上很活泼硬朗的皇帝第二天早上突然驾崩,而且身边只有御弟一人,人们无法不怀疑太宗继位的合理性,也就给后人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之谜。。如此看来,赵匡胤的死与他的弟弟赵光义似乎有些许关系;但是真正的事实我们也无从考究。 赵匡胤的死也许是其弟弟赵光义策划的一场政治阴谋,“蜡影斧声也许只是一个掩饰。但是今天我们仅凭野史中的记载还是无法证明事实是否就是这样。 野史中的赵匡胤与正史中的记载有着巨大的差别;毋庸置疑这当中有人们的主观因素影响着。而纵观赵匡胤的政治历程具有十足的传奇性,尽管人们对他的政治建树褒贬不一;但是他由一介草民到九五之尊的过程中有着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研究空间。(文/梁君婷) 总之,赵匡胤能从一个流浪汉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必定有过人之处。他的过人之处主要体现在他的人格魅力和丰功伟绩上。 赵匡胤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第一,他心地清净,嫉恶如仇。这在“赵匡胤千里送京娘”这个故事中就有深刻的反映。赵匡胤解救被响马囚禁在清油观的赵京娘。并不辞劳苦千里护送,没有半点轻薄之心。他后来也杀了那两个响马,为人们除了害。赵京娘自愿为妾,赵匡胤毅然拒绝了。第二,他宽仁大度。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他登上皇位后对待功臣的态度,尤其是武将。赵匡胤对待和他出生入死的将领们不是找各种把他们杀掉,而是赏赐很多田地财宝给他们让他们解甲归田。他对待后周柴家的态度也是非常好的,并没有赶尽杀绝,反而立下石碑告诫 4 《湘山野录》是北宋僧人文莹撰写的一部笔记体野史。三卷。因书作于荆州金銮寺,故以湘山为书名。《湘山野录》写成于神宗熙宁年间,主要内容是记载自北宋开国至神宗时期的历史,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朝章国典、宫闱秘事、将相轶闻,下及风俗风情,主要内容仍是朝廷高官显贵的趣闻轶事。 (中华书局1984年版) 即位的皇帝不得加害柴氏子孙。第三,他崇尚节俭,杜绝奢侈。他曾经历过那种穷困潦倒的生活,所以他了解民间疾苦。他曾批评过他的女儿穿华丽的衣服。第四,他是历代皇帝中的武功魁首。他出生于行伍世家,后来又闯荡江湖,拜名师学艺,所以他的武功是很高强的。在“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中,他就可以单挑一个山寨,而且是完胜,可见他的功夫是多高了。而且流传下来的“太祖长拳”也是他所创。第五,他虽身为一介武夫,但却好学不倦。他跟从周世宗平江淮时,就带着几千卷的书籍。 赵匡胤在位时有过许多的丰功伟绩。虽然后世有人说他是让华夏走向衰弱的第一大罪人,但也不能抹杀掉赵匡胤所颁布的那些政策在那时候的积极意义。 宋朝政治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一方面,通过“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武将的权力被大大地削弱了,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政的局面。但这也为宋埋下了“积弱“的祸患。另一方面,赵匡胤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有后人称呼宋朝为“中国文人的乐园”,中国没有没有一个朝代的文人能取得像在宋朝那样的地位了。 赵匡胤在位时,中央集权是大大地加强了的。宋朝也就成了一个比较长命的皇朝。宋朝的政治结构分为政事,军务和财政三大系统,军权交给枢密院,财政权交给三司,它们相互平衡,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虽然后来也造成了“冗官冗兵”的局面,但是它在当时对维持社会的稳定,防止武将乱国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在赵匡胤的带领下,结束了唐末混乱的局面,大宋走向欣欣向荣。尽管留下了“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遗憾,但他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不失为一个睿智英明的好皇帝。(文/梁燕芬)
/
本文档为【宋太祖形象考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