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山医学院预防医学概论总结

2017-09-01 38页 doc 140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589748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山医学院预防医学概论总结中山医学院预防医学概论总结 预防医学概论总结 括号里数字为往届考题,还有,有些答案不一定正确啊,莫怪莫怪 绪论 1、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广义)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狭义)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 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
中山医学院预防医学概论总结
中山医学院预防医学概论 预防医学概论总结 括号里数字为往届考题,还有,有些答案不一定正确啊,莫怪莫怪 绪论 1、现代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广义)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狭义)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人类生命过程、健康和疾病的特点和本质的认识及概 括,是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医学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 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关心病人,关注社会,注重技术与服务的共同提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传统医学有趋于一致之处。提示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 : (1)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 (2)现代医学模式更加准确的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含义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3)现代医学模式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2、预防医学的两次变革(医学史上两次卫生革命)(09) 1.第一次变革:随着机械论医学模式与生物(生态)医学模式的建立,引起了第一次卫生革命与预防医学的第一次变革。当时传染病是人群重要的死亡原因,科学家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与预防工作,使传染病死亡率大幅下降。由此,疾病谱发生明显改变。 2.第二次变革: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引起了第二次卫生革命与预防医学的第二次变革。即为应对科学技术与现代工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变,第二次变革以保护环境和减少心血管疾病、肿瘤和意外死亡为主要目标。 小结: 唯心/ 生物-心理-社会 迷信活动/ 群体预防 人类预防 预防 3、健康(07、08、09、10)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要有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健康的标志(WHO): 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 •5. 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 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 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 头发光泽,无头屑 •10. 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卫生服务、生物遗传。 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机体内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两者共存的主要特点。 4、预防医学 Preventive Medicine 定义:是以人类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制疾病、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对策和措施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最终目标: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QOL,quality of life) 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阶段:(07、09补考) 1.历史阶段 历史时期 代人物 典型事件 著 名萌芽时期 5th世纪,18th Vesalius 烈性传染病大势流行 人世纪 Fracastoro G 医学实验科学的发展 物:Harvey W. 公共卫生机构的成立 詹Leeuwenhoek A. 纳--创立时期 18th世纪末, E. Chadwick 生活生产环境恶化 牛 20th世纪中叶 L.R.Villerme 卫生改革运动 痘 Virchow 接 种E. Jenner 传染病流行?预防医学 预施莱登和施旺 的发展历程 防L. Pasteur 天J. Snow 花R. Koch (M. Pettenkopfer 中发展时期 20世纪的初 ? WHO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国至今 HGP 环境污染?公害病 人三级预防策略 早在公园10世纪就开始用牛痘接种预防天花);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巴斯德--微生物学;佩滕科弗--实验卫生学,以及霍乱和伤寒的研究。 2.萌芽时期:5世纪-18世纪。烈性传染病大势流行,医学实验科学的发展,公共卫生机构的成立。 3.创立时期:18世纪末-20世纪。生活生产环境恶化,卫生改革运动;传染病流行加速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 4.发展时期:20世纪初-至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环境污染加速了公害病三级预防策略。 学习《预防医学》的目的: •把握医学模式和健康观的转变 •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应用三级预防策略 •学习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学习人群健康状况和危险因素的评价方法 •学习社区卫生服务的方法 5、我国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07、08) 一、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危害依然严重 二、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正在增加 三、食品安全问题 四、我国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五、职业病的危害十分严峻 六、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 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八、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 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 第1 章环境和健康 1、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定义: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地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 范围:环境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环境(由物理、化学、生物因素构成)和社会环境(由上层建筑、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等构成)。 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P7 表1-1) 大气圈(Atmosphere) 自然环境: 水圈(Hydrosphere) (物质环境) 岩石土壤圈(Lithosphere) 生物圈(Biosphere) 社会环境(非物质环境) 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地方病) 次生环境(07):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改造环境或生活、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环 境污染) 比较:(08) 项目 原生环境 次生环境 定义 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因素影响的环境 对健康的有益影响 清洁的空气、水、土壤;适宜合理改造和开发利用:为生存 的阳光、小气候;秀丽的风光 和健康提供良好的条件 对健康的不良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地方病) 改造环境或生活、生产活动破 坏了生态平衡,产生环境污染 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 , 生物因素: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 • 有益部分:通过食物链获得营养素;利用生物和微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森林植被 起着重要作用: • 不利方面:生物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威胁;病原生物、生物性粉尘可引起疾病;生物性污 染物引起食源性食物中毒、介水传染病 , 化学因素 包括: • 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动植物体内及 微生物内的化学组成成分等 • 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环境污染物(工业、生活、农业)和公害 特点: • 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接触 • 接触时间长,反复接触、终身接触 • 剂量相对较低 • 易感性大,包括老、幼、弱 • 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 , 物理因素 微小气候、太阳辐射、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等; , 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经济、居住、风俗习惯、职业、宗教、战争等;情绪、心情、 态度、观念;卫生服务;精神病;心身疾病(心源性疾病)。 2、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生态学基础,掌握重要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特点等相关内容(09) (一)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大要素构成。 (二)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学种群的数量和能量,以及各种群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称之为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生存、活动、繁衍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三)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成为食物链。 功能: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通过食物链才得以进行。 生物放大作用(09补考):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此称为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缩短了环境与人之间的距离,某些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很低,长期食用不一定会损害人类健康,但经过生物放大作用后,人类长期食用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则可导致中毒性疾病发生,如水俣病、DDT。 3、人类与环境的关系(09补考) 在长期生存、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适应,从而构成了生命对环境既相互适应有相互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即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 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人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保持着动态平衡而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 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在人类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人体对环境的变化形成一定的调节功能以适应环境状态的变化。机体的适应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遗传特征。现代人类的行为特征与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都是适应自己特定环境的结果。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 (三)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不是被动地依赖于环境,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是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 4、全球性环境问题(10) 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平流层臭氧层破坏、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土壤退化和生态恶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锐减、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转移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大气污染 P38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于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如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颗粒物 光化学烟雾 多环芳烃 二噁英)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直接危害:1 急性中毒 2 慢性炎症 3 变态反应 4致癌作用 5机体免疫力下降 间接危害:1 产生温室效应 2 形成酸雨 3 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 水体污染 P50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人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低质的礼花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介水传染病 2 藻类及其毒素污染 3 汞中毒 4 砷中毒 5氰化物中毒 6 酚类化合物中毒 7多氯联苯中毒 , 土壤污染 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除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生物性污染 2 化学性污染:(1)重金属污染,镉、铊 (2)农药污染 5、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原题书上没有) (书上标题为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特点)1广泛性2多样性3复杂性4长期性 (环境污染物对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28至29页 1污染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特性2剂量与强度(剂量效应,反应关系)3暴露时间4环境因素5个体易感性 6、环境污染对健康损害的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典型案例加以描述(09补考) (1)急性危害。指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致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有害效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等。 (2)慢性危害。低浓度环境污染物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而引起的危害称慢性危害。慢性危害是由于毒物在机体微笑损害的积累或毒物在人体内蓄积所致。慢性中毒是慢性危害的主要类型。低浓度污染物长期作用,还可引起非特异性损害。 (3)致癌作用。致癌物,混合物以及接触环境,物理因素。 (4)遗传毒性。指环境中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DNA)和遗传过程的改变。遗传毒性中致突变是主要部分。突变类型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组畸变。 (5)生殖毒性和发育毒性。生殖毒性作用是指外源性化学物对雄性或雌性生殖功能或生殖能力的损害及对子代的有害影响。发育毒性作用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能导致机体发育异常的有害作用。 (6)对免疫功能的影响。?1环境毒物对免疫功能抑制。?2化学物作为致敏原引起机体变态反应?3少数环境化学物可以其自身免疫反应。 (7)干扰内分泌功能。能够改变内分泌系统功能,从而对整个机体或其后代,或其(亚)群体以及健康效应的外源性物质或混合物成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 7、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特点 , 广泛性 环境污染后影响的人群范围广、人数多,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甚至影响未 出生的胎儿 , 多样性 环境中存在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作用形式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既有直接的、 也有间接的;有急性的、也有慢性的;有局部的、也有全身的;有近期的、也有晚期的;有特异 性的损害,也有非特异性的损害;有的是单个污染物作用的效应,也有多个污染物联合作用造成 的 , 复杂性 受污染环境中可以多种污染物存在,各毒物之间可以产生联合作用;同一污染物可由不 同途径进入人体;同一个体可摄入不同污染物;暴露人群中对污染物易感性不同,在临床上有不 同反应;环境污染物作为致病因素对健康的损害多属多因多果,关系十分复杂 , 长期性 一些环境污染物也长时间滞留于空气、水、土壤中,并长时间作用于人,在污染物浓度 低的情况下,造成的健康损害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发现,有些危害在短时间内不易被察觉,需要几 年、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有的到下一代才表现出健康危害效应来 8、自然灾害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 导致人员伤亡 , 导致生存条件破坏 1 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2 食物危机 3 生活居住环境破坏4 生态平衡破坏5 卫生机构破坏 , 引发灾害源性疾病 1 灾害创伤性疾病 2 灾害感染性疾病 3 灾害应激性疾病 9、列举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是来自自然力作用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地方性疾病(森林脑炎、地甲病、地氟病) 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产性污染、生活性污染) 社会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或结构的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全球性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平流层臭氧层破坏、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土壤退化和生态恶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锐减、海洋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转移 第二章 食物与健康 1、营养素(10):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功能:1)供给机体基础代谢活动和劳动所需的热能 2)构成机体组织成分 3)调节生理功能 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是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估计平均需要量(EAI)、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EAI:估计平均需要量,系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估计摄入水平,是制定推荐摄入量的基础。 RNI(08):推荐摄入量,系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不同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97%~98%)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可以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AI:适宜摄入量,是基于对健康人群营养素大致摄入量的观察或试验研究而确定的推荐每日摄入量。 U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是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量,这儿摄入量对一般人群中几乎所有个体不致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可耐受最高摄入量可用来指导安全消费。 3、合理营养(09、09补考) (1)定义:是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日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2)基本要求: ?能供给适宜的营养素和能量,保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摄入的食物保持各种各种营养素的平衡; ?合理加工烹调,以减少营养素的损失,提高消化吸收率; ?食物应对人体无害,不应有微生物污染及腐败变质,无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污染,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规定要求。 4、食物的营养价值(我自己总结的,不是标准答案啊)(09、10(考动物蛋白的特点)) 1)粮谷类:主要为淀粉,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蛋白质含量为8%-10%,约占膳食蛋白质来源的50%,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在60%-70%左右;含丰富的维生素B1、E及烟酸,不含VitA及VitC。 2)豆类:含蛋白质较多,但含蛋氨酸不足而赖氨酸较高,与粮谷类混合食用可起蛋白质互补作用。豆类制成豆制品可提高蛋白质消化率。 大豆含丰富的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钙,铁,维生素E,硫胺素,核黄素;含蛋氨酸不足,可与粮谷类混食提高营养价值;制成豆制品可提高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3)蔬菜、水果、菌藻类:都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果胶和有机酸,能刺激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有些水果还是抗氧化酸的良好来源,而菌藻类食物还具有明显的保健功能。 4)蛋、肉、禽、鱼、奶类:是人体优质蛋白质、脂肪、脂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5)纯热能食物:这类食物包括动植物油、淀粉、食用糖和酒类,主要为人体提供能量,植物油还可提供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其他营养素的含量极少。 5、膳食结构(09补考) 定义:膳食结构也称食物结构,是指消费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表示膳食中各种食物间的组成关系。 当今世界的膳食结构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西方“三高”型膳食: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膳食,可导致冠心病、糖尿病、大肠癌和乳腺癌 等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 2)东方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能量基本上可满足人体的需要,约为8.37MJ~9.62MJ(2000kcal~2200kcal),蛋白质仅50g左右,脂肪仅30g~40g,常可导致一些营养缺乏病。以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代表。 3)以日本为代表,它既保留了东方膳食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西方膳食的一些长处。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消费比较均衡,其中植物性食物占较大比重,但动物性食物仍有适当数量,食物结构比较合理,基本符合营养要求。 4) 地中海膳食结构:该膳食富含植物性食物,食物新鲜,脂肪提供能量占膳食总能量的25%~35%,饱和脂肪所占比例较低(7%~8%),主要食用油是橄榄油,每天使用少量酸奶和奶酪,每周使用适量鱼、禽,每月食用几次红肉,以新鲜水果作为每日餐后食物,大部分成人有饮用葡萄酒的习惯。特点是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低,蔬菜水果摄入量高。地中海居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很低。 6、中国居民膳食指南(08) ,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 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 , 每天吃奶类、大豆或其制品 , 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 , 减少烹调油用量,吃清淡少盐膳食 , 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 三餐分配要合理,零食要适当 , 每天足量饮水,合理选择饮料 , 如饮酒应限量 , 吃新鲜卫生的食物 膳食宝塔 第三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1、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分类、对健康的影响 概念: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 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分类:可分为生产工艺过程的、劳动过程的、生产环境的职业有害因素 1)生产工艺过程存在的有害因素 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2)劳动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a)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 b)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 c)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 d) 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 e) 精神紧张 3)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厂房建筑布局不合理、设备安置不合理 对健康的影响: 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 职业性疾患的含义、表现、种类 2、 含义: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各种职业性损害 表现:职业性疾患可表现为轻微的健康影响,导致严重损害,甚至导致伤残或死亡。 职业性疾患包括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职业性外伤。 3、 职业病概念、范围、特点、诊断和处理 概念(07、10):职业病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引起的特定疾病。在立法意义上,职业病是指政府行政部门所规定的法定职业病。法定职业病是根据国家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实际情况,以法定形式确定的。 范围:各国法定职业病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同一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法定职业病范围也不一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卫生部和原劳动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将职业病分为10类115种。 特点(08):(1)、病因明确,即为相应的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这些因素或作用条件后,即可减少或消除职业病。 (2)、病因大多数可定量检测,且接触有害因素的水平与发病率及病损程度有明确的接触水平——反应关系。 (3)、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例。 (4)、如能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5)、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未无特效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愈差。 诊断:应具备充分的资料,包括职业接触史、生产环境现场调查、相应的临床表现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排除非职业因素所致的类似疾病,综合分析,方可做出诊断。 处理:一是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职业病没有特效治疗办法,一般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二是根据患者健康可能恢复的程度,做出相应的劳动能力鉴定。建议其继续休息、调离原工作岗位或不调离原工作岗位、劳动保障补偿。 4、 工作有关疾病概念、特点、与职业病区别、常见种类。 概念(08):由于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中某些不良因素,造成职业人群常见病发病率增高,潜伏的疾病发作或现患疾病加重等,这些疾病统称为工作有关疾病。 特点: 1)、病因往往为多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是发病的诸多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个人行为、生活方式在工作有关疾病发病过程中均起一定作用。 2)、由于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促使潜在疾病暴露或病情加重。 3)、通过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和改善工作环境,可减少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使原有疾病缓解。但是工作有关疾病的预防,除控制或改善职业环境之外,还应注意其他致病因素的控制或消除,如改善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 4)工作有关疾病不属于职业病范围,不能享受职业病的劳保待遇。(此为个人理解,非官方答案) 与职业病区别: 1) 职业病病因明确为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工作有关疾病往往是多因素,职业性有害因素只是其中之一; 2) 工作有关疾病中,职业性有害因素影响健康,作为诱因引发潜在的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在职业病中,职业有害性因素作为病因引起疾病。 3) 职业病在接触同样的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人发病;而工作有关疾病可以出现个体发病的情况。 4) 工作有关疾病不享受职业病的劳保待遇。 常见种类: 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2) 骨骼及软组织损伤 3) 心血管疾病 4) 生殖功能紊乱 5) 消化道疾病 6) 行为心身病 5、 工伤的涵义、导致工伤的客观因素 涵义:职业性外伤,又称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 客观因素:生产设备本身缺陷、防护设备缺乏或不全;劳动组织不合理和生产管理不善;安全不严,操作不规范;对工人的技术指导及安全教育不够,隔热防护用品缺乏或不使用;工人的健康状况、心理素质或应变能力差,不适合岗位工作;生产环境差,如布局不合理,操作现场过于拥挤、照明较差、微小气候不良及有尘、毒、噪声的存在等。 6、 职业病的预防(09) 职业病预防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一级预防,即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接触水平低于国家卫生标准,是预防职业病的根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当第一级预防措施未完全达到要求,职业性有害因素开始损及劳动者健康时,应采取早发现、早期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的措施,防止职业性损害的进一步发展,争取得到好的治疗效果。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目的是使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防止病情的恶化和出现并发症,防止病残、促进康复、延长寿命。职业病的预防和控制应在三级预防的原则下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 1) 组织措施。领导层的开发是组织措施中的重要方面,地方领导及用人单位负责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应“以人为本”,树立“经济发展与职工安全卫生监督工作”的观念,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并自觉接受和配合有关部门的职业卫生监督工作;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要进行培训;合理组织和安排劳动过程。 2) 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职业卫生监督是依法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职业卫生监督对象目前主要是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用人单位,按监督实施的阶段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和经常性卫生监督。 3) 技术措施。改革工艺过程;生产过程尽可能机械化;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排毒除尘;厂房建筑和生产过程的合理设置;其他技术措施如矿山的掘进采用水风钻等。 4) 职业健康监护。包括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等内容。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及应急健康检查。上岗前健康检查使之用人单位对准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在上岗前进行的健康检查,其目的在于掌握其上岗前的健康状况及有关健康基础资料和发现职业禁忌证;在岗期间健康检查又称定期健康检查,是指用人单位按一定时间周期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目的是发现职业性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早起损害或可疑征象,并为工作场所的防护措施效果评价提供资料;离岗时健康检查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合同时,或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劳动者应进行离岗时的健康检查,检查项目与定期健康检查相同,目的是确定即将离岗的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期间,是否受到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为劳动者健康状况的连续观察提供资料;应急健康检查是指由于劳动生产过程中某些特殊情况,使劳动者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影响,如生产事故、毒物泄露事件等,用人单位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职业监护档案内容包括劳动者职业史、既往史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相应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结果;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处理情况;职业病诊疗等劳动者健康资料等。 5) 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 7、 职业健康损害的新趋势 四个重点:消除矽肺和尘肺;预防肌肉骨骼损伤;控制职业紧张;重视解决小工业的职业卫生与安全问题。 8、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修正案(自2011年12月31日起施行) 亮点: 1) 监管主体得到明确。监管主体得到确立,有利于防止卫生、安监部门相互推诿,提高安监部 门的责任意识,从而加大预防力度。 2) 诊断程序得以强化。 3) 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力度。 4) 历史遗留的职业病劳动者进入立法者视野。 第四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1、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卫生服务以及工作、婚姻、家庭、社会关系等。在社会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健康与经济发展存在着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 2、经济对疾病类型和死因谱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贫困型”:生活贫困、营养不良、卫生设施不足、缺乏教育。主要死因是:传染病 和呼吸系统疾病 经济落后国家: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70,, 90,归因于传染病和营养不良 发达国家的死因: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3、经济发展与健康关系 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1). 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 2). 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卫生投资,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3). 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健康 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1). 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带来了危害 2). 现代社会病对人类健康构成新的威胁 3). 人的心理负担加重 4). 资源透支 4、人类健康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延长劳动力的工作时间 2). 降低病伤缺勤损失 3). 提高劳动效率 5、简述家庭的定义、类型,有何功能, 定义: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的群体方式,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 类型: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一对夫妇+未婚子女 扩大家庭(Extended family):两个以上核心家庭组成 异常家庭(Abnormal family):鳏、寡、独居家庭或未婚同居或群居家庭 功能: ?抚养和教育子女 ?生产和消费 ?赡养老人 ?提供休息、娱乐的特殊环境 6、简述常见的不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对健康的危害, 吸烟、酗酒、药物滥用、不洁性行为、嗜赌、饮食不当、缺乏运动、不遵医、不就医等。 1) 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30倍;每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重度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比非吸烟者大3, 天吸烟在10支以下者,其肺癌死亡率为非吸烟者的4.4,5.8倍;而每天吸烟21,39支者其肺癌死亡 率则增至15.9,43.7倍;长期吸烟的人,胃癌、胰腺癌、膀胱癌、口腔癌、卵巢癌等肿瘤的发病率也 比一般人群高。 2) 酗酒对健康的危害 急性危害:急性酒精中毒、车祸、犯罪、打架、家庭不和等 慢性危害:酒依赖综合征、脂肪肝、肝硬化、酒精性脑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 3) 吸毒的危害 对健康的危害: 作用人的大脑神经中枢:过渡兴奋或抑制大脑严重的器质性损害,形成器质性精神障碍:引起人格障 碍、遗忘综合症、痴呆,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受损,感染艾滋病 对家庭产生严重的危害: 经济问题 疾病、事故、劳动能力下降等造成经济损失 个性改变对家庭和成员的危害成危害 4) 不洁性行为对健康的危害: 最主要的是引起性传播疾病 7、社会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的作用特点 1) 潜伏期长 2) 特异性差 3) 联合作用强 4) 多因多果 5) 广泛存在 8、常见的危害健康的社会因素 1) 社会经济落后和贫穷 2) 缺乏教育、人口素质差 3) 缺乏医疗资源 4) 环境污染 5) 工作紧张 6) 不良生活方式等 9、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常见疾病 1)冠心病 2)脑血管病 3)肺心病 4)肿瘤 5)精神病 6)结核病 7)性传播疾病 8)自杀和意外伤亡 10、心身疾病(07、09、10) 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患,是指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生理变化并伴有器质性变 化的疾病。 特点: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过程和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主要由情绪和人格因素引起; ?躯体变化与正常状态时情绪变化引起的生理变化相同,但更为强烈持久; ?区别于神经症和精神病。 流行特点: a) 女性高于男性; b) 城市高于农村; c) 更年期最高,老人和儿童较低; d) 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 e) 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常见的心身疾病 原发性高血压 冠心病 支气管哮喘 消化性溃疡病 11、影响健康的心理因素包括 , 生活事件:消极的、积极的 生活挫折: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现代化城市生活 12、为什么说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有很大影响, 健康不仅仅是机体没有疾病和缺陷,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近代心身疾病的研 究发现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三个系统相互影响,使心理因素转变为生理因素,发病机制中起中介 作用。 13、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造成医源性疾病的因素, 要素有:1)一定素质、数量和密度的人口,这是社区的主体; 2)适宜的生态体系,包括地势、资源、气候和动植物等; 3)满足社区生活需要的社区设施,如学校、政府、道路、医疗机构、商业机构等。 造成该医源性疾病的因素:诊断因素,药物因素,治疗因素,器械因素,预防因素,防护因素,服务 行为因素。 第五章 预防保健策略 1、我国卫生工作的成就和当前面临的问题 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 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2) 基本建立起遍及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3) 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推广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 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 (5) 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 存在问题: (1) 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艰巨;EID(新出现传染病)&REID(重新出现 传染病) (2)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并不完善; (3) 医疗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的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 (4) 医疗卫生管理体制与人民健康需求还不适应; (5)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2、三级预防的含义和内容(10) 三级预防策略含义:综合预防(Comprehensive prevention)以不同的层次、全方位地把以防病为中心的 卫生服务搞好。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也称病因预防,主要指疾病前期(或称无病期),针对病因或 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减少疾病发生。 采取措施:包括针对人群或针对环境的预防措施; (1) 针对人群的预防措施: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 生活方式,坚持合理营养、体质锻炼、计划免疫、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等。 2) 针对环境的预防措施:创造与维护有益健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改善生活、( 生产环境,消除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因素对人体的损害。 意义:最终奋斗目标;最积极有效;病因明确疾病;增进健康。 第二级预防 Secondary Prevention(07):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或“三早预防”,即在疾病尚 处于临床前期或疾病早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目标是防止或缓慢疾病的发展;还应有早隔离、早措施。 采取措施:普查(筛选)、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即在临床期或康复期,采取积极的治疗和康复措施,目标是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采取措施: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除专科对症与康复治疗外,还可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治疗,包括功能康复、心理康复等。 3、初级卫生保健(10) 概念:指最贴近基层的基本卫生保健。 内容(09补考): (1) 对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 2) 改善食品供应和营养; ( (3) 提供足够的安全饮水和基本卫生环境; (4) 实施妇幼保健,包括计划生育; (5) 传染病的免疫接种; (6) 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7) 常见病的妥善处理; (8) 提供基本药物。 初级卫生保健从内容和工作性质看,它包含了三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其重点是一级 4、全球卫生策略 全球卫生策略是WHO提出的指导世界各国为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所 制订的全局性的计划,包括全球卫生目标、卫生政策、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指标和具体措施 等方面,这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协调与合作,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所制订的共同战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旨在使全世界人民普遍并在其一生有机会实现并保持最可 能的健康水平。总目标是: (1) 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2) 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进健康的公平程度; (3) 使全体人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提供服务。 我国政府提出“中国到2020年的卫生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六章社区卫生服务 1、社区卫生服务(CHS)(07、08、09) 概念:是社区(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家正在推广和发展的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模式。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 特点: (1) 社区卫生服务属于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2) 以患者为中心、体现全科医学特性的服务;(特性:人格化、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可 及性) (3) 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4) 以社区为范围; (5) 基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健康观的服务; (6) 以预防为导向的卫生服务; (7) 注重团队合作方式的卫生服务。 内容: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防、治、保、康、健康教育、计划生育) 1) 社区预防工作; ( (2) 常见病、多发疾病的治疗; (3) 特殊人群社区保健; 4) 社区康复; ( (5)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6)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2、 社区预防保健 特点: 1)系统性 2)群众性 3)艰巨性 4)长期性 基本任务(08): 1)健康检查 “三早” 2)疾病普查普治 3)计划生育与优生学服务 4)心理与健康咨询 5)计划免疫管理 6)社区传染病管理 7)社区卫生管理 8)健康教育 9)肿瘤和慢性病的防治 3、社区诊断 含义:采用一定方式手段,对社区卫生状况进行检查和分析,以便发现社区卫生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 过程。 目的: ?确定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及排列顺序,辨明社区的需要(needs)和需求(demands)。 ?分析社区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因素,阐明社区健康问题的来龙去脉。 ?了解和发掘社区资源,评价社区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社区居民的意愿、资源的可用状况和社区关心的程度,确定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 ?为制定社区卫生计划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并评价卫生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 内容: ?社区的自然环境状况 ?社区的人口学特征 ?社区的人文、社会环境状况 ?社区健康状况 ?社区资源 ?社区可动员的潜力 4、社区诊断与病人诊断的区别(07、09) 5、健康促进 定义:帮助基本上属于健康的人们达到最理想健康状态的一种手段和过程,主要通过改变人们生活中 的以下方面来达到以上目的:?营养;?体重控制;?体育锻炼;?应付紧张;?个人成长;?睡眠; ?习惯控制和物质滥用(habit control/substance abuse) 特点:不属于疾病预防的范畴——属于控制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和领域 对疾病没有特异性预防作用——咨询、教育等方式帮助个人以达到最理想的健康状态 6、儿童预防保健服务内容 ?计划免疫和传染病管理 ?儿童常见病防治:佝偻病、缺铁性贫血、肺炎、腹泻 ?健康教育 7、儿童预防保健服务方式 ?集体儿童预防服务 合理卫生制度、健康检查、传染病管理、合理生活制度和合理膳食制度 ?散居儿童预防服务 8、妇女预防保健服务 意义:妇女预防保健服务是促进民族健康、增强民族素质的基础 妇女预防保健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础 内容:社区妇女预防保健服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妇女预防保健服务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1). 妇女预防保健服务 ? 妇女各期预防服务 1)青春期 青春期性教育(心理、生理、伦理道德) 2)婚前期 婚检、婚育知识宣教和保健指导 3)孕产期 孕检、产检、孕育相关疾病 4)哺乳期 提倡母乳喂养 5)更年期 思想教育、体育锻炼、妇科检查 ? 妇科常见病的防治 定期开展妇科病的普查普治,做到“三早” 2)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普及节育科学知识,开展计划生育技术 咨询 ?加强节育手术质量管理 ?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和并发症病人的管理 ?开展计划生育技术的调查研究 9、社区老年人预防保健服务 1). 群体预防 ? 研究环境中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生活行为方式、卫生服务质量等对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规 律 ?发展老年预防保健事业,建立健全老年预防保健 网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 ?享受医疗保险及其他福利待遇 . 个体预防 2) ?心理卫生教育 ?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的营养 ?开展体育锻炼 ?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 ?注意合理用药 ?康复医疗 10、临终关怀(07、08) 定义: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庭开展一系列综合性、人性化的医疗保健服务,即为临终关怀。 目的: 1)(解除病人的疼痛和痛苦 2)(尽可能地使病人安然去世 3)(帮助丧偶者及其家庭 4)(探讨生与死的意义 基本观点: 1)、注重于人而不是病,以关怀服务为中心 2)、维护临终患者的尊严,尊重其生命价值 3)、提高临终生命的质量 4)、共同面对死亡 服务内容: 1)生理服务:疼痛控制、解决基本生理需要 2)心理服务 3)伦理服务 4)社会服务 11、临床预防服务 临床预防是预防医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在临床现场对疾病危险因素的评价和预防 干预来实施的,主要的工作范围是健康维护、健康促进以及减少导致或加重疾病的危险因素。 定义:临床预防服务(clinical prevention service)是在临床场所对健康人和无症状“患者”提供的预 防服务,是针对个体的预防。 基本内容: (1)个体危险因素评价和监测; (2)健康咨询; (3)筛检; (4)预防接种; (5)化学预防 卫生法规 我国法定职业病10大类115种,我国无基本卫生法,有10部基本法外的卫生法律,我国法定39种 传染病,手足口病属丙类,甲型流感属乙类,非典、禽流感、炭疽属乙类但当甲类管理,鼠疫、霍乱 属甲类,还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要记住它的概念就可以了,还有记我国基本卫生方针,旧的四大 方针和新时期工作方针 1、 卫生法的概念及特征、基本原则 卫生法: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所制定的卫生法律称之为卫生法。(狭义) 卫生法特征: (1) 科学性(同自然科学紧密联系); (2) 技术性(融进大量技术规范); (3) 综合性和多样性; (4) 社会性和共同性。 卫生法的基本原则: (1) 卫生保护原则; (2) 预防为主原则; (3) 公平原则(卫生资源分配,农村与城市); (4) 保障社会健康原则; (5) 患者自主原则。 2、 我国主要的卫生法律、卫生行政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1986(1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1993(10(3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10(2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1995(10(30)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7(12(29) (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1998(6(26)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01(2(28)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001(10(27)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01(12(2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8(28) 3、 了解《执业医师法》和《传染病防治法》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08、09补考) 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 食物或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慢性中毒(09) 慢性中毒指毒物在不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条件下,长期反复进入机体所引起的机体在生理、生化及病 理学方面的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中毒状态或疾病状态。 医源性疾病(10) 指在诊治或预防疾病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各种言行、措施不当而造成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的疾病。 环境的卫生学特征(07 课本找不到好像,这是网上的) 一、整体性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的。如环境中的碳、氧、氮、硫等物质在全球的生物化学循环中与整体环境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于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日益频繁的飞行,氮氧化物、氯氟烃(氟利昂)等进入平流层,导致臭氧层(ozone layer)破坏,从而减弱阻挡强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削弱了臭氧层对地面生物的保护作用;煤炭、石油等能源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等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构成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人口激增、资源滥用等社会因素也会对整体环境产生影响。这些情况表明,某一项环境因素的变动都与整体环境息息相关。因此,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资源,调整和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保护环境,保护健康。 二、区域性 环境除具有整体特征外,还具有区域性特征。如厂矿排出的有害废水对水系的污染影响多局限在下游沿岸一定地区范围的环境和居民,而厂矿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影响则多以厂矿为中心波及一定范围(尤其是下风向地区)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又如自然疫源性(生物源性)地方病和化学元素性(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也都具有严格的地方性区域特征,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由于病原体与所处地区内自然地理条件相适应,以及宿主生活习性的选择性生存特点决定了自然疫源性地方病区域性特征。化学元素性地方病的地域性特征则由地质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分布所决定,且因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外壳的分布并不均匀,故它们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三、多变性 环境因素的多变性是指在自然和生物转化及人们社会行为的作用下,使环境从内部结构到外在状态处于变化过程中。人类认识环境多变性特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促使人类主动地与自然界本身的运动相适应、相协调,使环境变迁向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减少和消除不良环境因素作用,防止环境退化和保护健康。 四、生物富集(biological enrichment) 又称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浓度极低的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并逐渐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作用过程。生物富集的程度用富集系数表示,即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与生物生长环境中该元素或化学物质浓度之比。该系数与环境中元素的种类和浓度,不同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及环境因素等有关。据报道,海水被DDT污染,浓度达0.00005ppm;经过浮游生物的富集,其体内可达0.04ppm(富集约1000倍);又当鱼吞食浮游生物后,在鱼体内又进一步富集到2.07ppm(富集约40000倍),鱼再经水鸟吞食,最终在鸟体内的富集竟可高达75.5ppm(富集约100万倍),导致水鸟大批中毒或死亡。 生物富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吸收;?进入生物体内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环境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和逐渐积累时,尚不致对该生物体造成致命伤害;?生物富集多通过食物链进行(生物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以摄食和被摄食的关系逐级传递物质和能量,彼此呈相互依存的链状关系,称食物链)。 我国的卫生工作方针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提出了卫生工作方针,即“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分别对应卫生工作原则立场、工作方针、工作力量和医学发展道路、工作方法 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 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本文档为【中山医学院预防医学概论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