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集)

2017-09-26 50页 doc 147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48501

暂无简介

举报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集)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 集) 目 录 前 言.............................................2 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构想和最新发展...........张 勇/ 7 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主要谈判方的博弈......赵丽红/ 21 对当前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的分析..........杨志敏/ 37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比较....黄志龙/ 45 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集)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集)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 集) 目 录 前 言.............................................2 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构想和最新发展...........张 勇/ 7 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主要谈判方的博弈......赵丽红/ 21 对当前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的分析..........杨志敏/ 37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比较....黄志龙/ 45 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高 静/ 59 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的 潜在影响..............谢文泽/ 78 1 前 言 2005年11月6日闭幕的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引起了世人的关注,美洲 自由贸易区的议取代了原先确立的就业、反贫困和民主的会议主题,成为人们关注这次峰会的焦点。会后发表的公报表明,美洲国家在重启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南方共同市场4国和委内瑞拉主张继续搁置谈判,尽管他们之间在对待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的态度上有着实质上的区别;其余29个美洲国家认为,重新进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时机已经成熟。但是,由于双方意见相左,最终各国首脑在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只能无功而返。 就此,人们不禁要问美洲自由贸易区还有可能建立吗,这正是本课题所要回答的问题之一,是我们在年初设计本课题时就已确定的。 1994年第一届美洲峰会确定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1998年第二届美洲峰会正式启动筹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美洲国家之间的谈判跌宕起伏,直至进入目前的休眠期。谈判进程的变化导致美洲国家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态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最初所有国家都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持积极乐观态度,到目前形成意见相左的两派,委内瑞拉甚至提出用“玻利瓦尔美洲联盟”来对抗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主张。因此, 2001年美洲首脑会议确定的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已无法如期完成。实际上,自2004年以来,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基本陷于停滞状态,世人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由普遍的乐观转向悲观。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参与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国家多达34个,各国之间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在美洲自由贸易区具体条款的谈判过程中难免会有分歧,其根本焦点在于各成员国如何在自由贸易的框架下开放本国市场,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服务领域中。在农产品问题上,美国政府坚持其贸易保护主义的传统立场,限制该市场对拉美农产品的完全开放;在投资和服务领域的开放问题上,以巴西为代表的部分拉美国家要求在美国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前提下,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内与美国实现对等的市场开放和平等的一体化。作为西半球经济体中的两个大国在谈判中的对峙立场,必然会对整个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进程产生消极影响。本论文集中的张勇、杨志敏和赵 2 丽红的论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作了研究,力图从历史的视野中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为了摆脱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这种僵持局面,美国布什政府在坚持建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战略不变的前提下,从2003年起对该战略进行了策略上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以“自助餐式”的自由贸易框架取代原先的“一揽子协议”的总体框架。也就是说,各国可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对本国市场的开放做出不同程度的承诺;可以通过双边或小多边的次区域协定对某些领域的开放做出特殊安排;可以在世贸组织的框架下就某些有重大分歧的领域进行谈判。二是采取渐进式的签订双边和次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策略,实际上是从双边到次地区的小多边、再到大地区的多边,分阶段实现区域自由贸易,从而间接地推进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2002年与智利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之后,美国先后与中美洲、安第斯和加勒比地区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并且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美国和中美洲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基本完成法律审 批程序,美国和除哥斯达黎加外的中美洲国家的议会都已正式批准该协定,并将从明年1月1日起正式付诸实施。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美国业已同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达成协定,在安第斯地区与秘鲁、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届美洲峰会未能就美洲自由贸易区重启谈判达成一致的结果,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由此是否可以认为美洲国家建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目标将成为难以实现的梦想呢,笔者认为现在还难以下此结论。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原因: 其一,美洲34个国家中有29个国家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持积极态度。其中已有不少国家与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国家成为积极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力量。在这次美洲峰会上,就有国家表示可以先由这29个国家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 其二,在坚持搁置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5个国家中,其具体立场有实质上的差异。巴西政府并没有关闭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大门。卢拉总统表示,由于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中分歧最大的两个领域同世贸组织的多哈谈判结果息息相关,即将在香港举行的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有可能对此有个说法,因而可在此 3 后再决定是否重启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目前只有委内瑞拉公开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但是他所采取的建立“玻利瓦尔美洲联盟”以对抗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立场在美洲峰会上并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响应。 其三,北美自由贸易区在墨西哥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对拉美国家具有吸引力,会有利于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10年来,墨西哥在经济领域中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墨西哥与巴西和阿根廷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在拉大。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例,按照2000年的不变价格计算,1995年墨西哥的人均GDP为4892美元,巴西为3376美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为1516美元。2004年同一指标在墨西哥为5968美元,在巴西为3675美元,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为2293美元。在这10年中,巴西和阿根廷的人均GDP分别增长了8.9%和4.4%,而墨西哥 的人均GDP则增长了22%。这一局面的形成同墨西哥从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的得益有较大的联系。 其四,美国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采取的灵活、渐进的策略受到一定的成效。2003年以来,美国布什政府出于其全球反恐战略的需要,不愿在农产品开放问题上刺激国内的利益集团,也不愿在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刺激拉美国家,加深他们与美国的矛盾,因而采取了灵活、渐进的策略,相应地放慢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步伐,争取与拉美中小国家和小地区签订双边或小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从进展情况来看,美国的这一策略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目前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外,已同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或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拉美国家达到了11个,涵盖了除拉美南锥体外的所有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最终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大目标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尽管如此,我们通过这次美洲峰会所反映出来的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不同声音,可以感觉到美洲国家实现建立西半球自由贸易区的目标绝不是指日可待,还有一些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将会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不利影响,美洲国家还需要经历一个较为艰巨的过程。这些因素主要有:第一,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哈谈判的最终结果将会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农产品贸易和服务领域中多哈谈判能否达成协议,达成什么类型的协议,将直接改变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格局和进程。第二,美洲国家内部面临的政治因 4 素,以及这些国家所具有的控制国内政局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参与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各方的态度,其中拉美区域大国的态度尤为重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腐败问题的困扰下、面对即将来临的总统大选和议会内部强大的庄园主势力的压力,在美国政府在农产品问题上不主动做出让步的情况下,巴西卢拉政府不会改变其搁置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立场;而美国布什政府在国外一系列难题的困扰和国内麻烦不断的情况下,也不会在多哈谈判达成协议之前在农产品问题上主 动做出让步。作为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双主席的这种态度,将对重启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产生不利影响。另外,明年将是拉美的大选年,有10多个国家的政府将要更迭。出于大选的政治需要,这些国家在美洲自由贸易区问题上将保持审慎的态度。因此,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还将继续搁置。第三,美国在其双边和地区小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并不急于在拉美国家有严重分歧的情况下重开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以免造成美洲地区的分裂,给美国全球反恐战略增添新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将继续推行其渐进的区域自由贸易的策略,加紧同安第斯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延缓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进程。 由此可见,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建立将极有可能是在美拉双边或小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基础上的成果。我们可以将已经达成或即将达成的这类形式的自由贸易协定看成是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提前预演。作为世界级的超级大国,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的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必将是其中的主导力量。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竞相角逐的世界主要市场的美国,与之达成任何形式的自由贸易协定都将会对该市场的竞争力的对比产生影响。毋庸置疑,与美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另一方必然是获益者,并将在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正因为此,我们需要加紧研究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或小多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我与这些国家进出口贸易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应当采取的相应对策。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推迟,在某种意义上为我们的相关研究的深入赢得了时间。在本论文集中,谢文泽和高静的两篇论文试图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和东亚国家经济潜在的影响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基于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基本假设,因此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是,从目前来看由于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而 5 对其潜在的影响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这给他们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论文的作者力图通过大量的数据,采用动态分析的来回答研究的难 点,并且作了大胆的尝试。 经过拉美所美洲自由贸易区研究中心全体同仁的努力,我们将大家的研究成果集合成本论文集,并以此为主题于2005年10月27日举行了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来自外交部、中联部和商务部的官员和《人民日报》、《世界知识》、《中国金融》、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以及我院的专家学者。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也发现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美国与拉美国家双边和小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及其影响的研究和对我国应对措施的对策研究明显不够,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深化。 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使我们课题有幸被列入该中心2005年度的项目,并在资金上提供了有利的支持,使我们的课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顺利完成。我们也要感谢拉美所所长郑秉文博士为本课题的立项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感谢拉美所副所长江时学研究员、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苏振兴研究员对本论文集的认真审阅,并且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意见;感谢拉美所办公室和图资室的同志们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 我们希望所内外的专家学者能对我们的论文集进一步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能在今后对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研究中加以深化。 吴国平 2005年11月8日 6 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构想和最新发展 张 勇 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发展。除了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较大进展之外,西半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也空前活跃起来。人们对这个囊括整个美洲、拥有8亿人口、约13万亿美元产值的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寄予了厚望。然而,现实未如预期的那样美好。原定于2005年1月结束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承诺被“无情”地束之高阁,而于2005年11月4,5日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也在场外的示威活动中“不欢而散”,会议的最后声明中未就何时重启谈判进程达成任何共 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FTAA建立的最初构想、谈判的难点以及最新进展来为其前景做出预测。 一、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提出及发展历程 分为三个阶段,从美洲倡议的提出到迈阿密会议的召开(1990,1994年)、1预备程序(1994,1998年)、谈判进程正式启动(1998年,至今)。第一阶段。西半球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态度。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通过多边自由贸易体系推动世界贸易向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对建立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经济战略的考虑。自80年代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日益下降,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羽翼渐丰,他们不仅在各自所在地区排挤美国势力,而且还把触角伸向拉丁美洲,在银行、电信、汽车制造等方面成为美国在该地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美国把打开国外市场和增加出口作为其对外经济战略的核心。因此,美国在推进多边自由贸易体系运行的同时,开始重视区域性的协议。例如,1988年美国通过综合贸易竞争法案(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 of 1988),确定了通过双边、多边和区域贸易等多种方式 1 //.ftaa-alca.org/6><#00aa00'>View_e.asp,2005.7.28 开展国际贸易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战略。 1990年6月,布什总统在白宫发表了开创美洲事业倡议的讲话(简称“美洲倡议”),明确提出要建立一种将整个美洲——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联系在一起的自由贸易体系。“美洲倡议”以贸易、投资和债务为三大支柱,通过西半球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进一步开拓拉美市场,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由于美国和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消除贸易壁垒、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不可能立即实现,因此,美国把这个过程分做两步走:第一步签署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建立北美自由贸易 区;第二步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吸收拉美国家参加,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美国提出的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得到了广大拉美国家的相应。20世纪8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尤其是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深受债务危机之苦。在长达10年的经济衰退中,这些国家已意识到奉行了几十年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已走到尽头,它们迫切需要经济改革,渴望与美国、加拿大在贸易、投资、贷款、技术转让、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强合作,以加快本国的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到了8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全球地区经济一体化得以迅速发展,拉美国家担心在以欧盟、北美和亚太三大板块为核心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自己有可能处于被发达国家“边缘化”的境地。这种担忧激起了拉美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重新定位的强烈愿望,进而走上了与美国经济结盟的道路。墨西哥作为美国的近邻,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很深,更希望通过与美国签署某种协定,确保其商品稳定地占有美国市场,并获得可靠的资金来源。因此,它利用其地缘优势,首先与美国进行了接触。从1991年6月12日开始,美、加、墨三国之间正式开始有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谈判围绕市场准入、贸易规则、劳务、投资、知识产权和贸易争端的解决等六大方面进行。整个谈判进程经过了14个月,举行了7次部长级会谈和200多次会晤,最后于1992年8月12日达成协议。1992年12月17日美国总统布什、墨西哥总统萨利纳斯和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经三国议会批准后,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 第二阶段。1994年3月,克林顿总统提出倡议,于同年12月初召开美洲国 8 家首脑会议,具体商议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事宜,并对除古巴以外的所有美洲国家发出了邀请。这一倡议得到拉美各国领导人的积极响应。1994年12月9,11日,美洲地区34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美国迈阿密聚会,并就上述2问题达成了一定共识。会议通过了《原则宣言》和《行动纲领》,共同承 诺立即开始规划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工作,同时明确规定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即在2005年以前结束有关的谈判。在《原则宣言》中,共有5条原则:1、面向发展与繁荣的合作关系:美洲的民主、自由贸易和可持续发展;2、维护和加强美洲民主政治共同体;3、通过经济一体化和自由贸易促进繁荣;4、消除西半球的贫困和歧视;5、确保可持续发展、保护自然环境永续利用。按照这些原则,《行动纲领》具体规定了23点内容。这表明,迈阿密会议的成果使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由美国当初提出的一个空泛的号召变成了一项实际的行动。 迈阿密首脑会议后,在整个预备程序(1994,1998)中,34位贸易部长成立了12个工作组,在每一个地区确定和考察已存在的与贸易相关的措施,以此确定谈判所可能采取的方法。在此期间,先后举行了4次美洲国家贸易部长会议。3第4次部长级会议,即圣何塞会议是在第二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前夕举行的。会议声明中不仅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目标、原则、地点等作了规定,而且还强调将来达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应是“平衡的,广泛的,考虑了各弱小经济体的需要、经济条件和机遇”的协定。这次会议还确定了一条重要原则:美洲自由贸易区可以和双边的、次地区的一体化协定并存,条件是由这些双边或次地区协定产生的权利和义务未被美洲自由贸易区所包含,或者超出了由美洲自由贸易协定产生的权利与义务。这项原则可以说对拉美、加勒比地区现存的各个双4边和次地区经济一体化协定的前途将产生重要影响。圣何塞会议最终确定建立9个谈判小组:市场准入,投资,服务,政府采购,争端解决,农业,知识产权,补贴、反倾销和补偿权,竞争政策。而且,还建立了贸易谈判委员会,行政秘书处,关于弱小经济体咨询小组,关于公民社会参与 2 这34个国家是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玻利维亚、巴西、加拿大、哥伦比亚、智利、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洪都拉斯、牙买加、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乌拉圭、委内瑞拉。 3 第1次,1995年6月,美国,丹佛;第2次,1996年3月,哥伦比亚,卡塔赫纳;第3次,1997年4月,巴西,贝洛奥里藏特;第4次,1998年3月,哥斯达黎加,圣何塞。 4 李明德 宋晓平主编:《一体化:西半球区域经济合作》,第112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7月。 的政府代表委员会,关于电子贸易的公、私部门专家联合委员会等机构(见表1)。 表1 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组织结构和目标 谈判的主席或联合主席 贸易部长 a三方委员会贸易谈判委员会(TNC) 有关制度问题指导谈判小组以及商讨协议的整体框架 的技术委员会 b行政秘书处谈判小组 其它FTAA实体 关于弱小经济体市场准入 投资 服务 咨询小组 渐进性消除关税建立一个公平渐进性放开服务以及关税贸易壁的、透明的、促贸易的自由化。 垒。 进投资的法律框关于公民社会参架。 与的政府代表委员会 政府采购 争端解决 补贴、反倾销以及反扩大进入政府采建立一个公平倾销税 购市场的程度。 的、透明的、有提高WTO规则的遵效的争端解决机守程度以及改善贸易制。 补偿法律的应用情况 农业 知识产权 竞争政策 消除出口补贴;纠提高和确保对知确保反竞争的商正关税以及其它贸识产权进行充足业做法不损坏到易扭曲的做法;实和有效的保护。 FTAA的利益。 c施SPS措施 a注:三方委员会,向谈判提供技术支持,由美洲国家组织(OAS)、美洲开发银行和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组成。 b行政秘书处对FTAA的部长会议、贸易谈判委员会、谈判小组以及其它FTAA实体 10 负责。 CSPS指卫生、植物检疫措施。这些措施是用来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或者健康的。 第三阶段。1998年4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二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正式启动了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参加此次峰会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取得共识: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将是平衡的、广泛的、与WTO一致的;谈 判过程将是透明的,将充分考虑美洲各经济体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此促进所有国家的积极参与。而且,他们还认为谈判还应该致力于提高美洲国家所有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状况,更好地保护环境。最终他们对谈判操作的运行结构取得了一致意见。 第5次部长级会议——谈判正式启动后的首次会议——于1999年11月在加拿大的多伦多举行。在这次会议上,部长们指导谈判组准备了一份各自章节的草拟稿,提交第6次部长级会议审阅。负责市场准入问题的谈判组讨论了他们各自地区谈判的形式和程序。部长们也批准了旨在便利西半球商业汇兑的几项“商业简化措施”。这些措施收录在部长声明的附录中,涉及“海关手续”和“透明度提高”两个方面。第6次部长级会议于2001年4月在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部长收到来自谈判组提交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草稿,同意将这份文件公布于众,以此增加过程的透明度。另外,制度问题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of Institutional Issues)成立。部长们强调要加强与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对话,并且指导关于公民社会参与的政府代表委员会(Committee of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s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Civil Society)向谈判组转发“公民社会建议”。他们还重申了旨在促进小经济体参与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技术援助重要性。 第三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于2001年4月20,22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在该会议上,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签署了部长协议,目的是尽快向公众公布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的首稿。该协定已于2001年7月3日在美洲自由贸易区官方网站上登出。除此之外,FTAA协定谈判结束和执行的最终期限也确定:谈判最迟于2005年1月结束;最迟于2005年12月生效。按照贸易部长们的要求,2002年4月1日前有关谈判方法和形式的建议已经提交,市场准入谈判也于2002年5月15日启动。第7次部长级会议于2002年11月1日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举行,各国部长采取了各种方法积极推动谈判。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通过批准一 11 项“西半球合作计划”(HCP)来解决该地区欠发达和小经济体的需求。这项计划的目的是要加强这些需要援助国家的能力,以便使他们参加谈判、兑现贸易承诺、解决挑战以及最大化西半球一体化的利益。贸易谈判委员会(TNC)在有关弱小经济体咨询小组(CGSE)的支持下授权管理“西半球合作计划”。在此框架下,部长在“三方联合委员会”的支持下,指导贸易谈判委员会去促进有关弱小经济体咨询小组的会谈,同时邀请合适的发展和财政官员、国际金融机构、国际中介以及对此感兴趣的私人实体讨论该计划的融资和执行情况,并向下一次部长级会议提交报告。在基多,部长们确认了由贸易谈判委员会确定的与市场准入相关的谈判时间表:从2002年12月15日到2003年2月15日对最初的提议交换意见;2003年2月16日到6月15日讨论提议并提交改进要求;到2003年7月15日前对修改后的提议进行陈述以及对后续的改进意见进行协商。在此次会议上,部长们也重申了增加公民社会参加美洲自由贸易区形成过程的必要性,并且劝告西半球的所有国家要加强和深化他们在国家层次上与公民社会的协商咨询过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最后谈判阶段将在巴西和美国的共同主持下进行,会上达成协议:两次贸易部长会议,一次于2003年11月在美国的迈阿密举行,一次于2004年在巴西举行。 2003年11月20日第8次部长级会议在迈阿密举行。部长们要求贸易谈判委员会发展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平衡的、普遍的权利和义务,涵盖下述每一个谈判领域:市场准入,农业,服务,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竞争政策,补贴、反倾销和补偿权,争端处理。在一个多边的基础之上,感兴趣的一方可以选择额外的自由化和规定。贸易谈判委员会将建立这些谈判的程序,该程序设定:想在FTAA框架下协商额外义务和利益的国家应该在谈判开始前将此意愿告知联合主席;不想这样做的国家可以以观察员的身份参加那些额外谈判。观察员,通过告知联合主席的方式可以在后续的谈判中变成参与者。谈判的结果必须与WTO一致。谈判贸易委员会将把这些指导原则送达谈判小组和制度问题技术委员会(TCI)以使谈判同时进行,如期完成时间表的承诺。其时间 不迟于在2004年年初举行的第17次贸易谈判委员会的会议。部长们决定,有关市场准入的谈判要在2004年9月30日结束。他们还重申,有义务在筹建美洲自由贸易区时充分考虑西半球经济体发展水平和规模的差异性以便为它们全部参与创造条件,同时提 12 高其发展水平。 虽然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和贸易部长会议取得了上述进展,但是现实的情况表明,通向美洲自由贸易区之路并不平坦。总体来说,有关FTAA的谈判进展缓慢,在农业补贴、降低关税、市场准入等关键问题上尚未达成实质性的协议,所以,谈判多以无果告终。自2003年11月迈阿密会议达成妥协的“自助餐式”的美洲自由贸易框架协议后,与会各方就如何实现自由贸易协议具体条款又进行了两次接触和磋商,然而截至目前,进展一直不大。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该协议内容广泛,基本囊括了美国和巴西等成员坚持的谈判领域,这种避重就轻的做法,使会议结果打了折扣。2004年2月在墨西哥举行的34国美洲贸易副部长会谈中,在有关直接投资、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农业补贴、市场准入、反倾销以及争端解决等方面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直至谈判结束,可供签署的文件中几乎有一半条款因为谈判各方分歧严重而未获通过;2004年4月在阿根廷又举行新一轮美洲国家贸易副部长非正式磋商,由于美国一直不肯就农业补贴问题做出让步,引起巴西、阿根廷等拉美主要国家的强烈不满,结果会议以失败告终,未达成任何有价值的自由贸易协议条款。以上种种挫败最终导致了美洲自由贸易区错过了建立的最终期限。 二、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历程陷入僵局的深层分析 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于11月4日至5日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召开。会议围绕“创造就业、消除贫困、加强民主执政能力”的基本主题展开。但会议的焦点却是能否重新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美国认为,这次首脑会议为激活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提供了新的机会,因此提议于2006年初重新启动谈判,并将这一提议写入本届首脑会议的最后声明。然而,在自由贸易问题上持相近立 场的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国家则是美国提议的反对者。巴西和阿根廷要求将优先解决农产品补贴等主要问题作为重启谈判的前提条件,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则认为美洲自由贸易区“已经死亡”,并称委反对美国提出的有关在这一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一切提议。直至会议结束,与会各国未在是否重新启动谈判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美国和巴西以及各自的盟友在关键问题的权利和义务上存在严重分 13 歧。 美国、巴西之间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FTAA的谈判进程。美国和巴西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集中体现在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应采取何种方式和方法;如何使美洲发展中国家尽快缩小与该地区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如何加强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机制;采取何种方式解决美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关农业补贴方面的分歧等。作为拉美地区的大国,巴西在FTAA谈判中一再与美国抗衡,主要结症体现在市场准入、农业和知识产权三个方面。 市场准入。巴西和其南共市的成员支持在美洲自由贸易区中逐步消除所有关税的首要承诺。但是,美国在关税谈判真正开始之前,不打算在该阶段对所有产品的关税自由化。巴西认为所有产品都应该“拿到”谈判桌上来,无论是农产品还是非农产品,它不希望有任何产品例外。因为先前已达成的原则强调,所有产品的关税都将进行谈判,而且逐渐取消关税的四个时间段已经确定。巴西大使解释说,甚至从迈阿密妥协出台以来,巴西的目标仍旧是确保美洲自由贸易区惠及它所有的主要出口产品。可是,他也表达了一种忧虑,即美国及其盟友企图把巴西出口产品从FTAA的关税消除中排除出去。美国官员也承认,美国将南共市的一些产品“拿下”谈判桌的做法使FTAA谈判搁浅。但是,他们的解释是,排除在美国关税减免的产品只是农产品而且被排除的农产品的比例并不高。他们认为承担较少义务的国家应该从FTAA中获得的利益也较少。最近,就在2005年2月,一位美国官员还强调,在美洲自由贸易区中美国提供的市场准入的程度将取决于它从其它国 家确保得到的承诺。 农业。美国和巴西的农业问题涉及如何处理农业国内支持。美国认为,有关国内支持的谈判应该专门纳入WTO的多哈回合中,因为仅在一个区域而没有所有主要补贴者的参与不可能减少国内支持。其真实的意图昭然若揭:即美国必须同欧盟和日本同步行动,不愿意在区域谈判中提前做出让步。而巴西及其南共市成员要求消除包括国内支持在内的农业补贴。尽管在2004年11月巴西外长承认消除补贴的唯一方法是通过WTO,但是,巴西及其南共市成员仍然不放弃在FTAA框架下解决农业支持问题的努力。例如,据一位“三方组织”官员透露,南共市在2004年2月举行的贸易谈判委员会上请求创立一个半球机制,即“对那些影响 14 5到该地区农产品贸易的所有扭曲性措施和做法的效果进行压制”。而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是否有可能规定一种特殊的农业保护(这是一个美国和许多非南共市国家已经认可的观念)。一位美国贸易代表局(USTR)的官员称该机制将允许国家解决特殊商品价格突然下跌的问题。一位巴西官员表示,该机制将“削弱真正的市场准入”,而且有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理由。在出口补贴问题上,美国和南共市都同意在西半球应该消除出口补贴,但是,他们对农业出口补贴的定义或者如何处理来自西半球以外国家补贴过的进口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知识产权。美国和巴西分歧的又一个主要来源是巴西不愿意将知识产权(IPR)执行义务捆绑起来。2004年5月,巴西方的联合主席公开指出,巴西认为对没有执行IPR进行报复性惩罚的贸易制裁是与FTAA降低贸易壁垒的目标相违背的。但是,他表示其它FTAA国家并不认为主动磋商是执行IPR的充分条件。正如外交部长阿莫林(Amorim)所表达的巴西立场那样,问题并不出在执行本身,而在于需要技术援助和融资来提高巴西遵守执行义务的能力。在2004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美国贸易代表局(USTR)代表奥尔盖耶(Allgeier)说道,美国关注各国对已存在于WTO框架中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的执行和实施情况,美国也 十分关注巴西的IPR执行情况,FTAA必须保证IPR的执行情况正在得到加强。2004年11月,USTR的罗伯特??佐克利说,尽管美国承认美洲自由贸易区尚不能达到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所取得的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但是,各国在美洲自由贸易区中拒绝承担执行IPR义务的做法是美国无法接受的。 其它的重要分歧还存在于服务、投资、政府采购、贸易赔偿等领域。例如,在服务问题上,有关FTAA自由化的程度、方法及其规则仍在争论中。但是,谈判者已经缩小了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鸿沟,尤其是在政府采购和投资领域。 其次,多边贸易体制以及频繁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增加了各方的选择自由。 在2004年,美国继续实施一种侵略性的“竞争的自由化战略”,这种战略从三个方向推动贸易进程:在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在FTAA框架下的地区贸易体制;以及与一系列预期中的FTA伙伴签订的双边贸易协定。美国贸易代表局在2004年的年度报告中指出,自从“贸易促进授权”(TPA)通过以来,美国已经与12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其中包括西半球的智利、中美洲国家 5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Missed Deadline Prompts Efforts to Restart Stalled Hemispheric Trade Negotiations”,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March 2005,p20 15 (CAFTA)以及多米尼加共和国。现在正在谈判的国家还有12个以上。美国高级官员曾经指出,即使是按渐进的方式,美国所追求的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也将推进FTAA进程,进一步实现在西半球扩大贸易的目标。相对而言,巴西外长指出,WTO谈判比FTAA谈判更加重要,因为WTO才是实现消除补贴和其它贸易扭曲目标的唯一途径。2004年,以巴西在内的南共市不仅与安第斯共同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而且南美12国于年底成立了南美国家共同体,将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南共市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在2004年秋由于出现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相同的问题而停滞后,也期待着 于近期重新启动。如此表明,巴西希望通过整合不同次区域经济集团的方式来加强其在FTAA中的谈判力量,或者准确的说,巴西要寻求一种与美国、欧盟三方共同制衡的动态关系。据此,有一些贸易专家认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转移了对FTAA的关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贸易安排体制,而且提高了诸如服务、政府采购以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新贸易规则的门槛,这些很有可能超出其它国家的承受能力。 还有一种趋势值得关注,拉美对外经济关系向多元化发展,尤其是欧盟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日益升温。目前,欧盟已经成为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拉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欧盟对拉美地区的出口由1990年的171亿欧元增加到2002年的575亿欧元,进口则从267亿欧元增加到537亿欧元;欧盟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也从2000年的1765亿欧元增加到2002年的2061亿欧元。61999年6月28日至29日,首届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来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32个国家和欧盟15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通过了建立面向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的《里约热内卢声明》和《行动计划》。这两个文件确定了欧盟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未来关系的框架和基本原则,为发展两地区之间更广泛的关系和一体化确立了目标和领域。2002年5月17日至18日,第二届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与会的15个欧盟成员国和33个拉美国家的领导人签署了旨在加强双边关系和强烈谴责美国实行单边主义政策的《马德里宣言》与自由贸易协定。2004年5月28日,第三届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在墨西哥西部城市瓜达拉哈拉开幕,欧盟25个成员国和33个拉美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政府代表出席会议。双方就会议的主要议题—— 6 参见新华网,2004年5月29日 16 加强地区合作、消除贫困、加强反恐合作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再次,FTAA中的双层结构(Two-tier Structure)和联合主席机制7(Co-chairmanship) 作用失效。所谓的“双层结构”就是指2003年11月迈阿密会议上达成的妥协的“自助餐式”的框架协议。该协议由于概念不清,意义宽泛,不同国家解释FTAA的目标和性质存在差异而招致人们的质疑。该结构的形成源于美国和巴西迥异的战略。美国坚持认为,美国的长期目标是基于上层的一种更加宏伟的FTAA范式,这种逻辑的起点是如果一个国家不愿意承担重要问题的更高义务和新规则,如服务、投资、政府采购、知识产权,那么,它就不应该期待对商品和服务更大程度的市场准入。而巴西则认为,巴西试图在较低层次内寻找平衡,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以及对于投资和政府采购一些有限的新规则,但是,它不会全面接受那些超出WTO的规则。在这种局面下,有些人认为,与其说该双层结构是美巴继续推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最佳的一种方式,不如说是两者试图在达成互惠利益上的一种失败,甚至有专家担心,只能在较低层次参与谈判的国家将导致永久性的“二等”成员资格。而由美国和巴西组成的联合主席机制也使谈判进程更加复杂。在1998年谈判正式启动时,一些专家认为,选择西半球具有不同利益的两个最大经济体共同承担领导责任的想法是符合逻辑的,即使不是一个充分条件,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但是,实践表明,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去怀疑:作为联合主席,美国和巴西能否基于各自的利益而分清谈判角色,同时又不失去领导和推动谈判进程的公允,而且,它们有足够的权力通过制定时间表和召集会议来设定谈判的进度。自从2004年贸易谈判委员会召开以来,联合主席还没有重新召集34国的谈判贸易委员会,2004年也没有安排召开任何一个谈判小组的会议。因此有人建议,寻找一个中立的主席会更好。 最后,美国的单边政治霸权使其丧失谈判的有利时机。 美国倡议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动因之一是出于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考虑。美国长期奉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虽然把拉美视为“后院”,但它干涉拉美国家内政、扶持军事独裁统治、侵犯别国主权的行径遭到拉美国家的反对,美国同拉美的关系从来都不和谐。而自2001年9??11事件以来,美国发动的伊拉 7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Missed Deadline Prompts Efforts to Restart Stalled Hemispheric Trade Negotiations”,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March 2005,p24 17 克战争更是其单边主义霸权的集中代表。在这种局面下,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共同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这两个被美国称为“颠覆轴心”的拉美国家重申要携手抵制美国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代之以“玻利瓦尔美洲”。卡斯特罗说,美洲自由贸易区是美国用以控制拉美的一个阴谋,其目的是通过跨国公司掠夺拉美国家的自然资源。而“玻利瓦尔美洲”主张建立各国之间的合作和经济互补关系,提倡各国经济均衡发展,反对国与国之间和各产业之8间的竞争。而最让布什政府担心的还是整个拉美的“左倾化”趋势。美国前助理国务卿赖克声称:“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存在着一种左派分子和民众主义分子的联盟。这是美国不得不面对的政治现实。我们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对付古巴,委内9瑞拉轴心。”因此,可以说,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在美洲自由贸易区这场旷日持久的谈判中始终会战胜纯经济利益的驱动。 三、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前景预测 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针对重启FTAA谈判问题,与会各方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美国、墨西哥为首的29国积极推动重启FTAA谈判;以巴西为首的南共市国家认为重启谈判的时机尚未成熟;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公开表示“应当将美洲自由贸易区埋葬”。尽管受会议上悲观情绪的影响无法预测建成FTAA的确切时间表,但是,在未来两年内仍有三种因素会给重启FTAA谈判带来希望。 首先,主观上谈判各方具有打破僵局的愿望,一些参与方的潜在动机依然强烈。鉴于美巴之间分歧的弥合程度关系到FTAA谈判的成功与否,因此美国利用目前两国同是FTAA谈判联合主席的时机,极力拉拢巴西以进一步推动FTAA的谈判进程。一位美国官员曾说,在达成的迈阿密会议“自助餐式”的协议中美国向巴西已经做出了相当大的让步。并且双方为最大限度地“求 同存异”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例如,2005年1月30日,佐利克(Zoellick)大使和巴西外长阿莫林(Amorim)就讨论重新开始FTAA谈判的可能性进行了会晤,接下来2005年2月23日到24日联合主席在华盛顿会晤,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声明称,在弥合有关FTAA普适义务范围的差异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现在,问题的关键不是“是 8赵卓昀:《古巴委内瑞拉领导人联手‘抗美’ 美国担忧》,载《京华时报》,2005年5月1日。 9 同上 18 不是需要FTAA”,而是“什么时候建成”,一位南共市的成员强调,“时间设计固然重要,但是,最终更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缩小收入差距,以上目标都要以最可行的方式通过签署一份真正反映美洲自由贸易区各个成员利益的协议而达到。” 其次,客观上多哈回合的农业补贴政策有所进展,这将是决定重启FTAA谈判的关键。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同意消除农业出口补贴,大量减少国内支持和农产品的边界贸易障碍。WTO的部长级会议也将于2005年12月在香港举行,会上将讨论确定削减的范围和深度。如果多哈回合的谈判取得积极的成果,那么FTAA的谈判也会变得相对容易一些。2005年10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里戈??拉托和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发表了联合声明,“我们敦促所有多哈回合谈判的参与者要记得贸易改革不是零和博弈。它是机遇改善、生产效率提高的一条途径,这有益于所有人、能够对消除世界贫困做出持久的贡献。”但是,也有人认为,WTO和FTAA谈判结束的最终期限很可能要延迟到2006-2007年,因为那个时候一项新的美国农业议案将被考虑进去(现在的美国农业议案于2006年年底到期)。 最后,次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还在继续。美国仍在继续努力与南美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而另一方巴西也正在积极与墨西哥、中国以及欧盟谈判。那么,这些双边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是否对FTAA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呢,一些贸易专家认为双边自由贸易 协定有助于FTAA,其依据是,它能够加速国家之间的自10由贸易、制定共同的 规则、提供一种对自由贸易利益更加深刻的理解。当然,谨慎乐观的同时,还有 一些不确定性因素。一方面,巴西国内政治丑闻已影响到卢拉的连任。2006年 的巴西大选充满变数,在此关键时刻任何总统竞选人都不会为了迎合美国利益而 轻易表态,否则会影响到竞选的选票。也有人甚至预言,FTAA可能会仿效亚洲 的“10,3”模式变成“FTAA,巴西”。同时,2006年拉美主要国家将举行大选, 现有的政治格局与政策偏好也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在分心。伊拉 克战争将美国拖入反恐的“泥潭”,“卡特里娜”飓风又一次“拷问”隐藏在美国 发达制度背后的脆弱性,而布什重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再引争议,幸好10月24 日对学院派经济学家本?伯南克接替格林斯 10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Missed Deadline Prompts Efforts to Restart Stalled Hemispheric Trade Negotiations”,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March 2005,p22 19 潘担任美联储新主席的提名因普遍受赞而为他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总而言 之,以美国现在的实力、地位和霸主气势,可以预料它将会不遗余力、不择手段 地去推动FTAA的发展进程,直至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拉美国家出于稳定本 国政局、消除贫困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也会共同努力,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 随着欧洲和亚洲的区域性合作的不断发展,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是大势所 趋,而建立一个广泛而“灵活”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也是意料中之事。但是,这条 道路将是合作与冲突并存的荆棘之路,目前美洲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还将继续存 在,在触及敏感领域时可能还会有激烈的纷争。 参考文献: 1、“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Missed Deadline Prompts Efforts to Restart Stalled Hemispheric Trade Negotiations”,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March 2005 2、Sarah Anderson and John Cavanagh, “Lesson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for the Americas”,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 February 26,2004 3、Julio J. Nogués,“Issues on Agricultural Negotiations in the FTAA and Linkages With the Doha Round”,Prepared for the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Inter-American Dialogue on “Bridging the Divide: Toward a Consensus on Free Trade in the Americas”, Washington DC,November23,2002. 4、//.ftaa-alca.org/alca_e.asp 5、李明德 宋晓平主编:《一体化:西半球区 域经济合作》,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8 20 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中主要谈判方的博弈 赵丽红 一 贸易的博弈 国 际贸易是世界各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渠道之一,而且现行的国际贸易活动 基本上都是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展开的,因此,国际贸易领域中的 任何问题都不会是单边的,任何一个国家的行动或政策都会对有关国家产生相应 的影响。当一国的贸易政策会对其它国家产生影响,进而引发其它国家采取相应 的对策,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前者的政策效力。无论双边或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和 运作,还是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众多国家间相互谈判、相互作用的政策 博弈结果。在此过程中,各国所采取的策略是相互影响的,而且策略本身也是在 充分考虑到这种相互影响之后提出的。现实中,国际经济交往具有长期性和连续 性,这又决定了贸易博弈是一个重复的博弈过程。各国在特定时期采取的贸易政 策都是这个博弈过程的结果。 在博弈理论中,一次性博弈往往导致非合作的均 衡解,即通常所说的“囚徒困境”,这是从个体理性出发所导致的集体非理性。 走出“囚徒困境”的办法是增加博弈的次数,在重复博弈过程中,投机行为会遭 致其他当事人的报复。这种报复行为或实施报复的威胁有可能抑制某些当事人的 投机行为,从而就可能得出一个合作均衡解。但最终的结果究竟如何,还依赖于 博弈过程的条件。对于一个无限次的重复博弈,如果当事人对未来收益的足 够高,“任何满足个人理性的支付向量都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子博弈精炼均衡得 到”,这就是所谓的“无名氏定理” (folk theorem)。其中,子博弈精炼均衡是指合作博弈均衡。要达到合作均衡,必须存在一个惩罚点,由于害怕触发其他人的惩罚行动,参与人才有积极性保持合作,从而避免了非合作均衡解的出现。当然除了惩罚点和耐心是当事人进行合作的两个显性条件以外,还必须满足几个隐含的条件,即合作收益必须大于不合作收益,这是一个激励相容的要求;同时,惩罚还必须是可信的,所谓“可信惩罚”的含义是:假定某一参与人采取了投机行为,其他人的最优选择就是惩罚或报复。在贸易政策的博弈过程中要实现国家之间的合作,在理论上必 21 须满足上面的这些条件。现实中的政策博弈过程往往是介于有限次重复博弈和无限次重复博弈之间的有限次的重复博弈,从博弈理论中可以知道,有限次博弈无法抑制投机行为的发生,博弈的最终结果通常是非合作均衡,这样的结果不是有效率的。建立多边贸易体制的目的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抑制投机行为,推动合作,最终实现有效率的合作均衡。 但是,就目前已有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如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看,结果却11背离了初衷。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使大国不可能阻碍裁决的通过,其本意是要通过集体或制度力量来增加惩罚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从而有利于抑制投机行为。但实际上这一机制存着许多问题,使它不但无法抑制投机行为,反而鼓励了投机行为。首先,针对有关国家的投机行为,其它国家的报复行为必须得到WTO的授权。WTO在给予授权之前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步骤,而违约方有可能通过影响这些程序来最终影响WTO的授权行为,如否决专家小组的人选。也就是说,违约方可以阻碍其它国家的报复行为。从自主决定报复(惩罚)到必须得到授权后才能报复,其可信性事实上已经降低了;其次,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有关国家就争端进行谈判和磋商。争端解决机构首先会鼓励为解决争端进行双边磋商,然后才会真正开启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在最终裁决通过以后,争端解决机构还会要求有关国家就裁决的执 行问题和补偿问题进行谈判,只有在所有谈判都失败了的情况下,争端解决机构才会授权起诉方进行报复。由此可以看出,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竭力想避免报复行为,其程序性约束与报复的直接成本结合在一起,进一步降低了采取报复行为的可能性。由此可以发现,从推动合作、抑制投机行为的要求出发,争端解决机制应该加强报复和惩罚的可信性和有效性,但事实上,争端解决机制的种种程序性安排既增加了报复的时间成本,又降低了报复行为的主动性。而且,值得注意得是,WTO在解决争端的每一个步骤上都首先要求有关国家展开新的谈判和磋商,这一系列谈判都是由最初的投机行为引起的。投机行为事实上就成了新谈判的起点。在理论上,如果投机行为一定触发其它国家的报复和惩罚,投机行为就可以得到抑制。但是,如果投机行为引发新的谈判,结果就不太一样了。新的谈判就是新的博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新的交换和让步,产生新的成本。这样的话,某些国家就可以用投机行为来换 11 雷达、于春海:《贸易摩擦背后的政治博弈》,《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9-10月号,总第41期,第28页。 22 取其它国家的让步,而这样的让步本来是无需付出的。如果投机行为不仅不会遭致惩罚,反而可以成为与其它国家进行谈判的条件,那么投机行为事实上是得到鼓励或“奖励”的。 由于现有的多边贸易体制存在着上述弊端,所以尽管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参与到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但仍然不能摒弃贸易保护。因为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协约国之间的高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被打破,更加深了进口国对于他国倾销商品危害国内产业的潜在忧虑,出于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以及国内各利益集团的压力,进口国因此更加趋于频繁地运用不同形式的战略性贸易保护措施。在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的谈判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通常会设置一些“灰色区域”,这就使他们在国际贸易中拥有了“一个矛和两个盾”:一个矛是贸易自由化,发达国家可以轻而易举地攻破发展中国家的 大门;两个盾是对进口数量上的限制(包括反倾销和特别保障措施)和绿色壁垒(包括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和贸易技术壁垒TBT)。实施这种战略性贸易保护可以使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总能拥有主动权。这正是造成世界贸易组织(WTO)多边贸易协定谈判越来越频繁地搁浅的根源,同样的原因使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谈判也停滞不前。 二 从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协定谈判进程看主要谈判方的博弈 我们首先从总体上来了解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的进程以及主要谈判方随着博弈条件的变化出现的立场和方式的变化。 在美国刚提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时,拉美出现了三类立场不同的国家:强烈反对的委内瑞拉,积极的参与墨西哥、智利和中美洲国家,以及在谈判中不肯轻易妥协的南共市国家。 委内瑞拉的查韦斯政府一直强烈反对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他认为美洲自由贸易区是新自由主义的集中表现,将损害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委内瑞拉曾建议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时间推迟,但没有被采纳,因此决定给予抵制。在委内瑞拉美洲自由贸易区总统谈判委员会成立仪式上,查韦斯指出,如果不对目前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方案进行重大修改就贸然加入,对包括委内瑞拉在内的拉美穷国来说无异于签署了“死亡协定”。他批评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每年对农产品给予几十亿美元的补贴,却不允许非洲和拉美国家对其中小农业生产者给予任何补贴, 23 这种做法违反了市场规则。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这一方案只会对美国和发达国家有利,将会牺牲拉美国家的利益。委内瑞拉认为,以拉美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贸易能力,到2005年还不具备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条件,因此,委内瑞拉提出将该协定的启动日程表推迟10年。查韦斯宣布,委内瑞拉不拒绝谈判,但绝不会被迫作出牺牲。 虽然,大多数拉美国家都参与了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但在谈判初期拉美与美国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具体谈判议程就存在着很大分歧:拉美国家认为,谈判成功与否将取决于美国是否对拉美产品开放市场,特 别是美国应取消拉美国家大宗出口的农产品关税,以达到平衡互补。拉美国家强调首先应谈判贸易配额、检疫标准等非关税壁垒问题,否则将拒绝谈判有关政府采购、知识产权、投资和服务贸易等议题;而美国则主张首先讨论市场的开放与准入,降低关税,反对把农业问题单独列入议程,主张农业补贴问题只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谈判解决,并且要求拉美国家开放信息产业,降低工业和技术产品的关税。经过多个回合商讨,美洲34国总算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时间表问题上达成一致,但美国和拉美国家间存在的分歧并没真正得到解决。拉美国家认为,美国要求自由贸易,却继续实行种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虽然口头上答应降低关税,但却不愿意取消强加在贸易伙伴头上的上百种非关税壁垒。 2002年美国出台新农业法,使美洲自由贸易区面临更严峻挑战。美国新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扩大了农产品补贴范围,使主要依靠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拉美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据估计,美国增加农产品补贴使阿根廷每年损失14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向墨西哥出口使墨西哥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同样,巴西、危地马拉等其他拉美国家也受害匪浅。由于美国新农产品贸易保护政策对拉美国家的出口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拉美国家坚决要求把农产品出口列入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议程。本来以巴西为代表的南方共同市场国家与美国在组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议题上分歧就比较大,他们早已对美国的霸道行径表示不满,只是从大局考虑后最终决定于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美国不仅在农产品补贴问题上不肯作出让步,还变本加厉出台了新农业法,给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设置了新的障碍。 美国所倡导的自由贸易区绝不是单纯的经济协议,而有其政治和战略上的考虑。美国力图通过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在西半球普及自由市场经济规则,进而 24 强化西半球国家对美国的依赖。从这一战略目标出发,美国势必要推动美洲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不能听任部分国家拖延。由于难以在多边层面上有所进展,美国便选择在双边层面上有所行动。于是2003年在迈阿密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 美国主动提出所谓的“自助餐式”协议,以便实现所谓“轻量级美洲自由贸易区”,目的是想通过降低谈判标准尽快达成框架协议。这实质上是美国针对南共市在农业问题的强硬立场,采取了分化拉美国家的谈判策略:分别与智利和中美洲国家12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且正在同安第斯共同体谈判自由贸易协定。由于智利已经与加拿大、墨西哥和欧盟缔结了贸易协议,美国公司常常被排除在外,因此智利是美国的首选目标。2003年1月正式签署了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议,两国之间85%以上的贸易实现零关税,并将在今后的4年内消除其他贸易关税,这使美国农产品在智利市场有更多的机;2003年1月27日又启动了由美国倡导的中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经过了9轮谈判,于2003年12月签署了美国与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协定将取消5个成员国间农产品及服务贸易的关税以及其他贸易壁垒,取消投资壁垒。美国与中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旨在向南方共同市场施压,促使南方共同市场加速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目前,巴西对美洲出口占巴西出口总额的50%,限制巴西对中美洲的出口和投资,美国通过给予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各种优惠以换取对美国政策的支持:2003年美国通过美洲开发银行向中美洲5国提供4700万美元的融资,支持50个中小企业项目,以提高其竞争力,融资额比2002年增长74%。美国公开表态,如果巴西不参加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将与美洲大陆的其他国家签署双边协定,从而限制巴西对这些国家的出口。 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的最后阶段,2003年2月11日美国公布了关于成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议,其主要内容包括:(1)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美国 12 2005年5月10日结束了为期5天的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秘鲁与美国自贸协定第十轮谈判。各方就动植物检疫、纺织品、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环境和海关等进行了谈判,虽然各有收获,但未能达成最终一致,有些问题分歧仍然较大。厄瓜多尔在第十轮与美自贸协定谈判有关市场准入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工业制成品的93.4%获免税进入美国市场的优惠待遇。其中,金枪鱼制成品,包括金枪鱼罐 头等列入C类产品,免税期限10年;胶合板、陶瓷、皮革和塑料制品等47种产品由C类升入B类,免税期限为5年。与之相对应,厄方在本轮谈判中也采取了相对灵活的做法,允许那些厄目前尚无生产而市场需求较大的商品和原料免税进入厄市场,占此类商品进口总量的60%。但是,厄瓜多尔国内反对声音不断,认为厄、美同属世贸组织成员,有义务遵守世贸规则,因此,对厄-美自贸协定是否必要仍然存在变数。另外,对于2005年9月份的附加谈判问题,哥伦比亚认为,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应该是双边的谈判,哥伦比亚可以与美国在7月份签订协定,不同意拖至9月份,而厄瓜多尔和秘鲁代表都认为,安第斯三国应该是一个整体,谈判应该是多边谈判,而非双边行为,任何一方都不能先于其他国家签订协定。参见://ec.mofcom.gov.cn 25 进口的工业品和消费品中有65%将减免关税;(2)截至2015年,取消所有工业品和消费品的关税;(3)在5年内,美洲自由贸易区成员国间纺织品、服装 )立即取消化工产品、民用建筑、采矿设备、电力设备、进口贸易实施零关税;(4 能源领域产品、环保产品、信息技术产品、医疗设备、仿针织品、纸张、钢材及木制品等产品的关税;(5)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美国从美洲其他国家进口的农产品中有56%将减免进口税,其他农产品进口税在5,10年或更长时间,根据13不同国家逐步降低。对美国提出的承诺意向,拉美国家程度不同地表示了谨慎的欢迎。一些专家认为,与以往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态度相比,美国此次做出的承诺涉及到贸易、投资、服务业和政府采购等多个领域,而且免税幅度较大。这种变化表明,美国政府有意推动和加快谈判进程,以确保美洲自由贸易区在2005年如期启动。但是,南方共同市场国家却认为,美国的承诺意向犹如“一束带刺的玫瑰”,表面上看来慷慨大方,细读之后又令人感觉到“棘刺在手”。首先,巴西认为,美国的“慷慨承诺”中并没有涉及南共市国家最关心的几个贸易问题,如美国对拉美国家严厉的反倾销措施、进口配额及卫生检疫等非贸易壁垒 以及农业补贴问题。美国的这些贸易保护措施限制了南共市国家对美市场的出口,巴西大约有60,的出口产品受到美国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2002年美国大幅度提高农业补贴,在未来的10年内美国农场主将得到总额为1800多亿美元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出口补贴。仅此一项,巴西和阿根廷每年就蒙受了减少出口39亿美元的损失。在美国做出的承诺中恰恰回避了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一些专家还指出,美国承诺免除关税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早已降低了关税的产品,特别是美国那些具有明显优势的工业制成品,而拉美国家最有竞争力的初级产品却继续受到美国贸易保护的限制。例如,美国对84,的进口农产品征收15,以下的低关税,只有7,的农产品被课征高额关税,而南共市国家具有竞争力的大宗农产品如肉类、蔗糖、橙汁、水果、烟草等正是美国高额关税的对象。美国表示“减免这些农产品的进口关税尚需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且农产品贸易问题只有在世界贸易组织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对此,巴西政府和农业生产者深感失望,认为美国做出的承诺意向空洞无物,开放市场的政策并不明朗,美国市场对拉美国家来说仍然是紧闭大门。另外,南共市国家还对美国承诺中采取“区别对待” 13 参见://.xinhua.org 26 的做法表示不满。如美国将开放市场的允诺分为4个等级:在工业产品上,加勒比国家有91,的产品获得免税待遇,中美洲国家为66,,安第斯国家为61,,而经济较发达的南共市仅为58,;在农产品上,加勒比国家为85,,中美洲国家为64,、安第斯国家为68,,而南共市仅为50,;在政府采购领域,向南共市开放的美国联邦采购机构为51家,而智利和加勒比共同体国家却多达79家。巴西报纸称,美国是将玫瑰花瓣送给了中美洲和加勒比的小国,而将棘刺送给了南美国家和南共市。巴西驻美国大使巴尔博扎指出,美国这种“区别对待”的做法带有歧视性。巴西圣保罗大学研究贸易政策的马尔科教授认为,美国 “区别对待”的承诺中隐藏着陷阱,即试图孤立那些抵制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南美大国。这也是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谈判中惯用的伎俩,即最富的国家联合最穷的国家一起来抵制最有竞争力的新兴国家。在美国提出承诺意向后,南共市也提出了自己的承诺意向,表示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后,将对34,的工业品和38,的农产品免除进口关税。对此,美国贸易代表佐利克批评说,南共市应做出更大的让步。14南方共同市场成员国和联系国以及安第斯共同体成员国,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智利、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秘鲁、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10个国家的外长或代表2004年3月2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会议商定有关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立场问题。本次会议商议协调了立场,在未来有关谈判中10国将采取灵活立场,不再坚持要求美国立即取消其农业补贴政策。会后,阿根廷负责国际经济事务的副外长雷德拉多解释说,对于南共市而言,这种;灵活性;就是在美国同意加速降低关税,并允许拉美地区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前提下,不再要求把取消农产品补贴作为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先决条件。南共市主张分阶段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首先应建立最低限度的自由贸易区。但他同时重申,阿根廷仍15然坚持要求美国最终取消其农业补贴政策。由此看来,南共市国家的立场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南共市为何表示出积极谈判的“灵活性”呢,首先,南共市遇到了来自美国及其盟友的压力。美国分别与智利和中美洲国家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且正在同安第斯共同体谈判自由贸易协定。可以说,美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开始达到了其地缘政治军事目的。 14 《带刺的玫瑰——析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人民日报》,2003年3月12日。 15 沈安:《南美10国商定谈判立场》,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2004年3月2日电。 27 在2004年2月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部长级会议上,美国联合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等13个国家向南共市施加压力,甚至还放出风声说,如果南共市继续坚持 其立场,美国将考虑建设一个把南共市排除在外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南共市国家意识到,有必要对其谈判立场作出适当的调整,以免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陷于孤立。其次,早在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以后,拉美地区贸易发展的“新地区主义”就初露端倪。在90年代重新组建了南方共同市场、中美洲共同市场,以及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通过单边、双边和多边的共同努力,这些次地区协定促进了拉美的贸易开放,拉美地区的平均关税从20世纪80年代16中期的40%下降为2000年的12%,从而促进了拉美地区间的贸易不断增加,拉美地区与美国的贸易也增加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地区的贸易增长一直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产品及其他传统产品的出口得到增加,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更增加了对美国的轻工产品出口。因此,许多人认为,拉美地区在实施贸易开放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之后的下一个重要抉择就是加入美洲自由贸易区,通过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增加传统产品的出口,促进贸易多样化。由此,南共市成员国从总体而言还是支持和希望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尽管不同产业部门对美洲自由贸易区持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利益集团也在尽其所能向政府施加影响,一些国际竞争力较强的部门不愿看到这一问题久拖不决,希望政府做出适当的让步,争取早日达成协议,以利于这些部门扩大出口市场。阿根廷、巴西等南共市国家的政府虽然希望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多保护一点国内产业、多打开一点国际市场,但是南共市国家也不愿看到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最终因农业问题而破裂,甚至因此而被排除在美洲自由贸易区之外。第三,调整谈判立场,采取灵活的态度,也有利于南共市在谈判中得到其它拉美国家的支持。以安第斯共同体为例,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站在美国一边,希望如期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然而,它们也明白与其单枪匹马地与美国谈判,不如与巴西和阿根廷等拉美邻国团结在一起,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贸易条件。一旦南共市表现出适当的灵17活性,就很容易与安第斯共同体成员国取得共识,巩固自身的谈判地位。从以上谈判的主要进程来看,随着博弈条件的变化,美国和巴西为首的南共市国 家的态度和立场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在关键性问题上都不肯 16 J. F. Hornbeck,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Status of Negotiations and Major Policy Issu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ugust15,2003. 17 参见://.rednet4>>.cn 28 让步,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总的来说,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自1994年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美洲国家第一次峰会和到1998年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以来还是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果:一是至今已经公布了三个协定草案,尽管还远远未形成最后的协定,但与前两次草案相比,2003年11月21日公布的第三次草案已经具有了综合、全面的协定框架,在这次草案的正式文本中增加了:区别对待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条款、环境条款、劳工条款、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原产地制度的海关程序、贸易的标准和技术壁垒等条款。二是,签署了智利-美国自由贸易协定和中美洲-美国自由贸易协定,中美洲-美国自由贸易区是继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贸易区。但是,自2004年2月6日在墨西哥的普埃布拉举行的美洲自由贸易谈判破裂后,至今仍没有多大进展,尽管美国和南共市都在某些方面做出的让步的姿态,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成果,在2005年5月19日巴西外长阿莫林发表讲话称,目前甚至还不具备在2009年前完成谈判的条件,巴西与美国在农产品补贴、反倾销法、知识产权以及其他一些需要依赖WTO框架内解决的问题都还无法达成协议,还至少需要3、4年的时间与美国谈判。 有专家提出了可能打破美洲自由贸易谈判僵局的4个方案:(1)在美洲自由贸易谈判之外,美国和巴西能够就某些冲突的问题,如农业、知识产权、服务业、投资和政府采购等方面达成协定;(2)延长谈判期限,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期一些关键性问题在WTO框架内得以解决;(3)美国与拉美地区每个国家之间进行双边谈判,但是这样肯定会对拉美的一些小国很不利;(4)如巴西卢拉总统所提出的,美洲自由贸易谈判、世界贸易谈判和多边及双边谈判同步 协调进行,以18便赢得时间形成一个拉美地区的一致性立场。最后,所要强调的是,弥合美国和巴西的分歧是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关键。两者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上的预期完全不同。巴西坚决反对美国的三个贸易政策:(1)美国寻求次地区贸易安排,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贸易促进法案(ATPA)以及与智利和中美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巴西认为,这些做法是要达到孤立南共市国家,尤其是巴西的目的。(2)美国提出不在FTAA框架内讨论农业补贴和反倾销问题,坚持将其纳入WTO框架内。巴西则认为,这一立场与FTAA 谈判原则相冲突。(3)美国在市场准入上区别对待。巴西认为,这种做法带有歧视 18 Irene Leon, FTAA-WTO: Agriculture at the center of the debate, from .organicconsumers.org 29 性,并提出自己的“第三途径的议案”:“4+1”安排下使美国与南共市国家就市场准入展开谈判;同意将投资、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问题纳入WTO多哈回合的农业补贴和反倾销的谈判中;在FTAA的谈判中还要包括对原产地规则、投资规则、19竞争政策等其他基础性规则进行谈判。美国则不同意这一议案。由于与其他拉美国家相比,巴西对美国的贸易依赖较小。事实上,巴西与欧20盟之间的贸易协定对巴西出口增加的效应比FTAA所带来的效应更大,所以巴西相对具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巴西对美国立场的不妥协及其重要的讨价还价的杠杆作用给了美国很大压力,美国也不得不在一些问题上做出让步。 三 主要谈判方在关键性问题上的博弈 事实上,在整个谈判的博弈中,美国在不同方面都比任何拉美国家都具有优21势,因此要达成一个真正平等、互惠、普遍被接受的协定是相当困难的。我们可以从对关键问题谈判的具体分析来证明这一点。 1(农业 农业贸易对FTAA成员国都非常重要。首先,美国是美洲地区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商,目前美国占整个美洲自由贸易区农业贸易的49%,是美洲地区最大的出口商和进口商。其次,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也拥有较大规模的农业部门,它们 每年的农产品出口达360亿美元,是其农产品进口总量的3倍。大部分FTAA成 员国(除加勒比国家、墨西哥和委内瑞拉)都拥有农业贸易盈余。正因为农业对 大多数拉美国家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部门,加上在美洲自由贸易区中美洲的强势地 位,以及拉美国家之间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要达成一个公平合理的、多边 层面上的农业协定的难度是可想而知。 与世界贸易协定谈判一样,农业也是目 前美洲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中最大的障碍。由于参与谈判的各方持有不同意 见,且互不让步,在农业领域的3大问 19 J. F. Hornbeck,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Status of Negotiations and Major Policy Issu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ugust15,2003. 20T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The New Regionalism in Latin America, Washington, D.C.: 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2. 21 在美国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即美洲自由贸易区是 美国对拉美的一种恩惠,在这种观点下根本无法进行对话、折衷和让步;在拉美, 对美国能否公平地参与谈判以及FTAA将使拉美所有国家均受益抱怀疑态度。 2003年7月11日美洲自由贸易谈判委员会在巴西的萨尔瓦多召开的会议上,巴 西提出希望重组谈判各方的力量关系,因为谈判已开始就被美国霸权左右,美国 霸权的力量完全有能力同时掌控在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和世界贸易协定谈判中的 政策和规则以及多边和双边关系。J. F. Hornbeck,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Status of Negotiations and Major Policy Issu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ugust15,2003. 30 题,即市场准入、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和出口补贴上出现了僵局。 (1)市 场准入。首先,在两个最大的地区经济体——美国和巴西之间的市场准入谈判困 难的最大。因为,美国的谈判立场是:市场准入谈判的基础目标是全面降低关税。 目前美国平均关税水平为4%,是西半球平均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巴西 的平均关税为15%。但是以巴西为首的一些国家则认为,他们的22许多出口商品遭受着美国的关税配额和反倾销行动。因此,谈判要达成一个将所有商品的关税降为零的时间表困难重重。其次,是否应该允许小型经济体有一个能够保护自身国民利益的准备阶段也是争议的焦点。 (2)关于为保护人类、植物和动物健康的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SPS)。当前,在农产品贸易中实施的另一个重要的保护措施就是绿色壁垒。所谓绿色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名,通过颁布、实施严格的法规或苛刻的技术标准,对国外进口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设置很高的绿色技术标准,增加环境标志认证、绿色检疫手续,提高通关周期和通关难度来达到设置进口障碍的目的,短期作用表现为直接限制进口,长期作用表现为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就是绿色壁垒的主要形式之一。FTAA将依照WTO/SPS条款处理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问题,但实际上WTO农业协定的第20款中尚未有如何关于处理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问题的论述,只在概述中提到了与农业贸易相关的SPS措施,但如何进行这一问题的谈判也未作说明。一些拉美国家认为SPS措施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一方面美国通过技术援助加强拉美国家的SPS体系的技术能力,有利于使西半球成为世界上拥有较高SPS标准得地区,如果SPS体系得不到加强,就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贸易交往;但另一方面,SPS限制肯定会导致拉美国家出口的巨大损失,因此拉美国家认为SPS措施只不过是美国用作保护自己产品的借口而已。 (3)最敏感的问题是出口补贴。在这一问题上,首先存在三种不同的立场:一些国家支持无条件地消除出口补贴,而另一些国家则认为应该使每个国家站在比较平等的水平上实施出口补贴,还有一些国家(主要是美国),则主张这一问题应该移交给WTO,理由是出口补贴问题还应考虑到那些来自美洲自由贸易区以外的国家的产品。而拉美国家则坚持将这一问题纳入美洲自由贸易协定文本中, 22 J. F. Hornbeck, A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Status of Negotiations and Major Policy Issues,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August15,2003;Monica Araya and Daniel Esty: Bridging the Divide: Toward Consensus on Free Trade in the Americas, presented at the November 23,2002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Inter-American Dialogue. 31 23并且要考虑对小型经济体采取特别措施。另外,对出口补贴的概念也存 在争议,主要在于出口信贷、出口保障、出口保险项目及食品援助是否算作出口 补贴的组成部分,以及测算食品体积和关税的度量和方法上。一些国家认为,食 品援助可能是补贴的伪装形式,也应该纳入WTO谈判之中。 相关的反倾销(AD) 和反补贴税(CVD)问题也备受争议。反补贴税制度(CVD),在FTAA框架下有可 能得到一致赞同的方案是:将成员国的国内补贴降至最低水平,最不发达国家为 5%,发展中国家为2%,发达国家为0.5%;凡低于最低国内补贴标准的,不予征 收反补贴税,如果没有实质性的证据表明补贴高于最低补贴水平的,也不必展开 反补贴税调查,是否违反最低补贴水平,是否能够征收反补24贴税的最终判决 权归属FTAA秘书处。反倾销措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特别保 障措施则通过征收附加关税,从而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使进口商品失去 其价格优势,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反倾销措施不能直接限制进口,使用的手段 是征收反倾销税,而在各国反倾销诉讼实践中,还发展出各种相当于“限量、配 额进口”的种种做法。构成倾销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产品以低于国内的价 格或向第三国出口的价格向进口国进行销售;二是,销售的数量猛增;三是,销 售的产品对进口国造成实质性的危害,且这种危害与倾销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国界 临界点 出口国 A B C 进口国 出口扩张 生产压缩 23 据WTO提供的资料表明,欧盟和美国占全世界农业出口的51.8%,拉美最主 要的几个农产品出口国:巴西仅占3.4%、阿根廷占2.2%、墨西哥占1.7%、智利 占1.3%;农产品进口方面,美国和欧盟占世界总量的51.2%,而拉美国家中进口 规模最大的墨西哥也只占2.2%。可见,在世界水平上,拉美一些农业国几乎微 不足道。不仅如此,拥有大量农民的赤道热带国家已经沦为跨国公司农产品大量 流入的市场。这一现实与发达国家所呼吁的穷国能够以同等的条件进入市场以及 由此促进穷国竞争力相悖,因此,拉美国家坚持认为,在市场准入和出口补贴方 面要考虑对小型经济体采取特别措施。 24 Monica Araya and Daniel Esty: Bridging the Divide: Toward Consensus on Free Trade in the Americas, presented at the November 23,2002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Inter-American Dialogue. 32 图1 贸易博弈与纳什均衡 在正常情况下,纳什均衡点(B)将在区间AC 范围内移动,最终要根据交易双方的实力通过谈判确定,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 但是一旦出口商品突破临界点C时,就超出了进口国可以容忍的限度,发生了质 的变化,进口国会认为进口产品冲击了本国市场,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决策者 将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产生贸易摩擦。 从价格上看,出口商品的价格与到岸完 税价格有严格的数量关系,它又影响到该商品在进口国的销售价格,如果它的价 格很低,就会在进口国形成一个低价商品市场,并会打压进口国国产商品的销售 价格。设进口国的国内供给曲线为S,1国内需求曲线为D。当低价进口商品进 入国内市场后,会形成一个低价进口商品0供给曲线S,并造成需求曲线D转移, 一部分消费者被低价商品所吸引形成低价20进口商品需求曲线D;另一部分消 费者仍然消费国产商品,但在进口商品的影响2下消费需求线转移至D,造成国 产商品的价格由P下降至P,国产商品的销售量101由Q 下降至Q。进口商品用 P的低价占领了Q 的市场。图2显示了进口低价商品0122造成的供给曲线、需 求曲线变化以及价格变动的关系。 P P0 D1 D0 S1 P1 D2 S2 P2 Q Q2 Q1 Q0 图2 在低价进口情况下的供求关系 如果进口商品的价格P很低,就会对国产商品的销售价格形成压力,迫使其2大幅度降价,当价格P低于其商品生产和流通成本加上社会平均利润时,就会造1成该商品的生产和流通难以为继,生产者面临破产的危险,这时进口商品的价格就达到了价格触发的临界点。如果进口商品价格低于进口国的临界点时,就会遭25到进口国的抵制。FTAA框架下反倾销问题的谈判倾向于建立一个独立的、FTAA范围内的反倾 25 见:周曙东、吴方卫:《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战略性贸易保护的博弈分析——兼谈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绿色壁垒》,《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3年第10期。33 销机制,以对付来自FTAA成员国以外的价格歧视。即在FTAA秘书处下设立一个跨国反倾销机构,专门关注来自非成员国的出口情况,当FTAA成员国的国内工业对其他国家的倾销行为提起指控时,这一机构将在允许征收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之前,对整个FTAA范围的受损情况展开全面调查。 2(环境 在环境问题上,美国的立场是,在最终的美洲自由贸易协定中单独设立环境条款的章节。美国认为,只有执行较高的环境标准才有利于开展较高层次的贸易往来;强调地区间的环境合作和资源环境资讯的共享,认为贸易能够促进环境合作,能够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美国和加拿大绝对不可能支持一个缺乏环境部分的美洲自由贸易协定。早在1999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就签署了一项执行令,要求开展对贸易协定的环境评价;加拿大也展开了对加拿大-智利、加拿大-哥斯达黎加贸易协定的环境评估,而且在加拿大所提交FTAA议案的导言专门有一段关于环26境问题的陈述。相反,拉美大多数国家的立场是,反对将环境问题纳入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同时也不能将环境问题作为贸易限制条件和贸易制裁的借口,27坚决反对 将贸易制裁作为争端解决机制中的一种形式。拉美国家认为,这些条款将会对国 内管理权构成威胁,而且这些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并不适于 发展中国家,只是发达国家实施保护主义的工具,他们害怕环境条款会引起“绿 色保护主义”,从而损害拉美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形下,美国首先28寻求将环境 先纳入投资和农业领域的谈判中,很快在2003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协定草案中, 我们就看到了第六章的内容即是九项环境条款,分别就环境保护水平、环境法规 的执行、环境合作、环境磋商、增强环境法规执行的措施等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 定。虽然这还只是一个不严格的条款,但已经充分说明一点,即尽管遭到众多拉 美国家的反对,美洲自由贸易谈判一旦达成,在最终的协定框架内肯定会包括环 境条款。 另一方面,从客观上讲,要真正形成一个具有统一标准的环境条款也 是很困 26 Canad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FTAA): Draft Preamble, .drait-maeci.gc.ca 27 在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对未实行标准以罚款的形势来惩罚,并以此作为 补偿贸易损失的一个资源。见:U.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 Draft Environmental Review of the Proposed U.S.-Chile Free Trade Agreement,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2001. 28 在协定草案的投资一章的第 19条中规定:承诺不以放松国内环境法规来吸引投资;在有关农业的国内支持 的附件中也写明:对环境工程的研究、基础设施及服务的国内支持不应被考虑到 农业补贴中。见:.ftaa-alca.org/ftaadraft03/ 34 难的。因为FTAA成员国在经济规模、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环境条件 以及环境法规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首先,FTAA成员国的环境条件不断恶化。(1) 农用化学品污染严重。由于农业贸易对这一地区非常重要,大部分热带产品都用 于出口,这些农作物都施用了化肥和杀虫剂,导致贸易与环境退化相关联。大部 分南美国家和中美洲国家的每单位土地上的化肥使用目前还相对较少,但随着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加,其潜在使用也将增加,这就使污染潜在增加。每单位土地上使用化肥量较多的国家有: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智利、哥伦比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国。在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智利、哥伦比亚、苏里南和美国杀虫剂的29使用程度较高。 在Dasgupta, Mamingi 和Meisner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巴西,贸易自由化造成杀虫剂的使用而产生环境负效应。他们使用包含时间序列和跨部门的资料的一个经济模型,发现贸易自由化以来,巴西的农业增长伴随着由杀虫剂引起的严重的人类健康和环境损害问题。研究还表明,如果实行适当的政策和环境管制,可以使这些负效应最小化,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负效应可以说是政策的失灵或者是贸易(政策)的失灵。(2)土地退化严重。在整个美洲自由贸易区,土地退化面积占世界的20.4%,只有美国、墨西哥和秘鲁拥有较好的土地。一些地区由于灌溉引起的土地盐碱化很严重,尤其是在墨西哥的高低灌溉系统和南美洲的灌溉地区。相比之下,北美工业化国家,美国和加拿大的土地退化面积就少得多,只占世界土地退化面积的4.9%。中美洲较为严重,仅占世界土地面积的2%,却占世界土地退化面积的3.2%。南美洲是美洲自由贸易区中土地退化最严重,有近24.34亿公顷发生土地退化。目前,有超过15%数拉美国家通过建立国家公园、保护区的形式来保护他们的土地。(3)人口增长和贸易增长加速环境恶化。对拉美环境的许多研究表明,人口增长、政策及其贸易增加了对农业的压力,从而增大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造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如南美的安第斯地区、许多中美洲国家以及墨西哥的山区生态环境就变得相当脆弱;为了种植农作物,中美洲和南美的大面积热带森林被毁,被开发成耕地,然而这些地区的许多土地并不适合密集型的农业;南美和中美洲的沿海红树林也 29 有些国家关于杀虫剂使用的资料容易误导人,如在巴西,每公顷杀虫剂使用量较低,但是在某些供出口的作物上,杀虫剂的使用就很高。实际上,在上世纪 90年代,南美洲的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在持续增加。th见:Dale Colyer,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FTA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4 West Indie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nference, Grenada, July9-14, 2002. 35 被开发用作水产业,使许多生物物种濒临灭绝。贸易在这一进程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FTAA成员国各自的环境法规和环境管制程序也不尽相同。美国和加拿大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执行程序;而在拉美国家中只有几个国家如委内瑞拉拥有较严格的环境法规,虽然建立了严格的法规,但由于财政不足等原因这些国家的执行能力普遍很差。尽管近十年来,环境议题已经纳入各国政府的日程之中,但仍然缺乏一个适合的制度框架来管理环境问题,不仅需要一个建立在较高全球标准的综合性的环境立法体系,还需要严格执行程序,以及发展新的环境技术产业。 在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中,贸易和环境本身处于一个相悖的困境之中: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低环境标准会成为低成本出口和吸引外资的基础,而实行高的环境标准又会成为贸易的障碍。拉美国家在美拉贸易格局中始终处于劣势,有这样的担忧可以理解。但是,从目前拉美环境恶化的现实来看,得确有必要建立国家的、地区的环境法规及其管理评估体系,以增强拉美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潜力)。 实际上,拉美国家的领导层也看到了这一点,一些机构及专家近年来都在研究如何在FTAA框架内包括环境维度的议案,各国也都成立了一些专门联合工作小组和能力建设委员会,设立贸易和环境研究项目并建立了研究拉美贸易和环境前30景的特别网站。FTAA的贸易和环境问题谈判趋势是,第一,可持续性作为贸易和投资协定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的承诺在NAFTA和WTO框架内均已完成;第二,形成一个合作的环境议程。完善环境资讯、促进技术发展和政策分析从而推进拉美环境合作;第三,形成一个单独的环境问题协定或使环境问题成为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境、贸易协定和政策必须协调以确保改善环境以及各方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达成多边环境协定很困难,但要在 协定谈判中放弃考虑环境问题,也是不现实的。要促成美洲自由贸易的环境协定 的达成,美国等发达国家必须作出一些姿态,以消除拉美发展中国家对环境条款 的合理性,以及不应成为贸易壁垒用以保护国内工业的担忧,环境条款还必须规 定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资金 30th Dale Colyer,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the FTA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4 West Indies Agricultural Economics Conference, Grenada, July9-14, 2002. 36 和技术上援助,以使其有能力达到严格的环境标准。 此外,劳工标准、服 务贸易、知识产权也都是美洲自由贸易谈判中争议的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 FTAA, FTAA-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Draft Agreement, July 3, 2001. 2. FTAA, FTAA-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Draft Agreement, Nov.1, 2002. 3. FTAA, FTAA-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Draft Agreement, Nov.21, 2003. 4. Irene Leon, FTAA-WTO: Agriculture at the center of the debate, form .organicconsumers.org 5. 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The New Regionalism in Latin America, Washington, D.C.: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2. 对当前美洲自由贸易 区谈判进程的分析 杨志敏 37 一、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现状分析 按照1994年以来美洲国家首脑会 议的规定,有关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谈判的最后期限不迟于2005年1月, 执行FTAA协议不迟于2005年12月。然而,迄今为止有关FTAA的谈判,只是在 2003年美洲国家的部长级会议上,一致通过了一个所谓的“自助餐式”的框架 协议,即允许各国根据自己的意愿退出协议的部分条款。而FTAA并没有如人所 愿,于2005年1月1日正式诞生。尽管,人们31似乎又将希望寄托于2005年 能够完成FTAA的谈判进程,但是权威人士透露的种32种信息显示,这种可能看来很微小。 尽管2004年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的有关文件,再次表明了支持FTAA进程的决心,但是原定于2004年召开的FTAA部长级会议被推迟至2005年举行。为此,美国方面认为,FTAA谈判进程缓慢应当归咎于主要的对手巴西和阿根廷 方面。而对于拟建的FTAA,委内瑞拉方面显示出的保留态度,也为FTAA谈判进 程的顺利进行33增加了难度。种种迹象也显示出,美国在FTAA谈判上主导能力变弱。 其实,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在国际金融、世界贸易等领域的霸主地位开始先后受到挑战,美国曾经长期单独决定全球经济规则的支配地位受到了削弱,尤其是来自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迅速扩张所带来的威胁。因此,美国正是力图通过FTAA加快将其“拉美后院”纳入其势力范围的步伐,希望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西半球发挥经济领袖作用,来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换言之,美国正是因为在世界贸易规则的制订等领域的主导能力下降,才希望通过建立FTAA来加强自身的分量,但是恰恰在FTAA谈判的进程中又凸显了其主导能力的下降。 31 对于迄今为止达成的有关FTAA协议文本,存有疑虑的人士大有人在。其中,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等机构就对FTAA协议文本中关 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条款的失败进行了分析。详见,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FTAA: Little Opportunity and Much Risks ”, //.ciel.org. 而Hemispheric Social Alliance’s Monitoring and Alternatives Committee 等机构的报告 则认为FTAA是一个非可持续性的谈判模式。详见,The FTAA Unveiled: A Citizens’ Critique of the November 2002 Draft of the Free 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 .asc-hsa.org. 32 2005年4月,美洲开发银行行长恩里克?伊格莱西亚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访问并回答提问时表示,美洲自由贸易区难以在2005年完成谈判。 33 据2005年5月1日《京华时报》消息: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与正在古巴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当地时间4月29日 再次共同表达了对美国的不满。这两个被美国称为“颠覆轴心”的拉美国家重申,要携手抵制美国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代之以“玻利瓦尔美洲”。 38 二、“多哈回合”与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 如果说FTAA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热点问题,那么“多哈回合”谈判则是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中令人关注的焦点。尽管,分析人士认为,2004年8月“多34哈回合”达成的框架协议是一个“突破”,但是该回合仍没有按照原定计划,于2005年1月如期结束。于是,我们看到似乎巧合的是,FTAA谈判和“多哈回合”分别达成了所谓的“框架协议”后,都没有于预定的2005年1月如期结束。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看似两个不同范围的自由贸易谈判进程,其实是紧密相连、甚至是互为影响的。 首先,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关系。即使没有特指“美洲”和“多哈”,那么世界多边贸易体系与区域贸易自由化之间的关系,也一直是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例如,GATT 1994第24条规定,“通过自愿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一体化,以扩大贸易的自由化是有好处的„因此„不得阻止各缔约方在其领土之间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或为建立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的需要采用某种临时协定”。但是,为了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第24条通过一些限制措施,避免出现自由放任的区域贸易自由化,并以一个可靠的多边贸易体制为其前提。而为了增强第24条的可操作性,以后乌拉圭回合谈判各方又达成了一份谅解。 此外,GATT 第4部分(即第36条)的规定,则使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方成员结成的非互惠性优惠贸易安排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最终形成了《关于差别待遇和更为优惠待遇、互惠及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参与的决议》,也就是“授权条款”。而《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形成了一系列有关服务贸易区域自由化安排的规定。此外,在与区域贸易自由化有关的监督审议机制方面,1996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总理事会决定成立新的“区域贸易协定委员会”,来对WTO原有的24 34 多哈回合”谈判框架是根据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部长会议声明的精神,各成员经过艰苦谈判达成的一套原则性协议。它涉及“多哈回合”中的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发展问题、服务贸易以及贸易便利化谈判等多项内容。所谓框架是指达成的协议中只涉及今后谈判的指导原则,而没有多少具体数字,各成员可以通过框架大体明确今后谈判的内容和方向。详见《“多哈回合’谈判发展中成员有得有失》,2004年8月6日,中新网。 39 个专门处理区域贸易问题的工作组的工作进行统一管理。其职责包括两项:一是按照WTO的有关条款,对区域贸易协定加以审查;二是考察这类协议对多边贸易35体制的系统影响。其次,“多哈回合”核心议题与FTAA谈判焦点之间的关系。自从2001年“多哈回合”启动以来,迄今为止已将近14个年头了。期间,不仅经历了2003年失败的“坎昆会议”,而且至今进展踯躅不前。其实,根据乌拉圭回合的谈判结果,WTO的广大发展中成员进行了广泛的市场开放和国内体制改革,为世界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其贡献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甚至由于发达国家的苛刻要价,使其承担了超出其经济发展水平的义务。而到了多哈回合,发达国家不仅不希望对乌拉圭回合协议做必要的修改以兑现其承诺,反而急于开辟新的议题。于是,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的分歧集中体现在农业谈判和新加坡议题上。 其中,农业谈判是多哈回合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问题之一。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是扭曲的。在现有WTO协议下,发达国家一方面劝诱甚至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其农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他们自己却在实施对国内农业部门的保护。发达国家仍然普遍实施对农业的各种补贴,以及对国外农产品进口的高关税保护。新一轮农业谈判必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这要求发达国家能够在削减高关税和关税升级、取消出口补贴和削减并最终取消贸易扭曲性国内支持方面取得实质36性的进展。 而所谓新加坡议题,则包括了投资、竞争政策、贸易便利化和政府采购透明度等四个议题。早在1996年新加 坡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上,发达国家就曾经建议把这四个议题纳入WTO的谈判。发展中国家普遍提出了抗议。于是,发达国家建议设立相关的工作组,讨论贸易与竞争政策之间的关系、政府采购的透明度等问题。要不要在多哈回合中启动新加坡议题的讨论,是一个非常富有争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这些议题都不是贸易问题,WTO来关注这些问题只能分散其注意力。发达国家提出这些议题的真实动机是进一步获得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准入,而且,这些新议题一旦进入WTO的框架之中,发展中国家必将进一步失去制定经济 35 王新奎等著:《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第335??344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36 何帆、肖莹莹:《从坎昆会议失败看WTO的改革前景WTO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003。资料来源://.doctor-café>。 40 37政策的自主权,陷入更大的困境。 以下,我们再来看FTAA谈判的困局。FTAA谈判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和巴西这两个美洲大国,分歧主要体现在双方认为谈判所应囊括的领域。其中美国拒绝在谈判中涉及农业补贴问题,而巴西认为农业问题对包括巴西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对于美国积极推动的服务、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巴西方面则认为不宜纳入谈判。而在2004年在墨西哥举行的谈判委员会工作上,34个美洲国家代表又不欢而散。美国代表彼得?奥尔盖耶指责南方共同市场的主张“有失平衡”,在 补贴问题上“缺乏灵活性”,尤其在农业补贴上“野心勃勃”。巴西代表团团长阿德马尔?巴哈迪安则认为,谈判直至最后一刻,“分歧难以弥合”,“僵局已不可避免”。阿根廷副外长、代表团团长马丁?雷德拉多说,“南共市不签对农业没38有好处的任何协议”。由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WTO“多哈回合”中是以巴西在内的21国集团等三大集团与美国等国组成的发达成员之间的较量;而在FTAA谈判中,仍然是以巴西为代表的南方共同市场与美国为对手。并且,FTAA谈判中的分歧,几乎就是“多哈回合”中的两个焦点议题——农业谈判和新加坡议题的缩影。 再次,美洲自由贸 易区谈判能否成为世界多边贸易谈判的实验室。尽管,人们对于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特惠自由贸易协定(RTA/PTA)与WTO之间相互作用,至今还存在争论。甚至一些学者认为,迄今为止全球存在的300多个RTA,以及不断增加的趋势,难免将导致重叠、不连续的规则和制度发生,尤其是伴随着复39杂的“原产地”规则,将加大各国的交易成本。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不是全球贸易协定的替代品,只要区域自由贸易协定不促成“贸易集团”从世界其他成员手中抢走贸易份额,那么这些协定就有一些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1,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可以成为较难处理的贸易问题的实验室;2,这些协定可以允许用较高效率的方式,促进各邻国间贸易一体化的发展;3,这些贸易协定提醒贸易强国,应该时刻推进全40球贸易谈判。 37 何帆著:《不确定的年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8 杨志敏:《中国直面美洲自由贸易区》,载《世界知识》2004年第4期,第32页。 39 Kihwan Kim , “Major Policy Challenges in Trade and Financ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5, No.1, March 2004. 40 [美国]罗伯特??A??帕斯特著,商务部美洲大洋州司译:《走向北美共同体——新是应从旧世界汲取的教训》,第4页,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41 然而,能否如上述设想,FTAA的谈判为“多哈回合”取得新的突破提供借鉴意义呢,事实上,关于农业补贴问题,美国的态度很明确,必须同欧盟和日本同步行动,不愿在区域谈判中提前做出让步,因此坚持将农业谈判纳入多边谈判框架下;而南方共同市场,特别是巴西则希望把投资、服务业、政府采购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同样纳入WTO谈判框架下。双方谁也不肯让步。如此看来,FTAA谈判的焦点问题其实已经分别被美国和巴西单方面纳入了WTO多边谈判框架之中。所以,如果美国的谈判设计没有改变,巴西等国的立场没有重大转变甚至发生逆转,那么FTAA谈判先于WTO谈判的完成可能性不大,FTAA为“多哈回合” 提供实验室的意义也比较微弱。相反,依照目前的情况,似乎“多哈回合” 的解决成为了FTAA谈判完成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进展和趋势 有学者在分析世界经济谈判问题时指出,双边谈判与多边谈判之间最为显著的差异,就是谈判联盟(Coalition Formation)的组成。任何多边谈判的战略,都需要一定的战术计划,组成一个共赢的联盟,并打破对手的联盟。如果在联盟国家数量庞大的情况下,将存在许多困难,因此,一些野心勃勃的谈判方在建立联盟之时,往往会选择较少的国家,或通过一定的途径,一次纳入一个潜在的合41作伙伴。事实上,自2004年墨西哥普埃布拉会议后,有关FTAA的谈判,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14国集团和以巴西为核心的南共市4国集团的针锋相对、各不相让的局面。为此,美国采取的“双边优先”的联盟组成方式日益明显。正像詹姆斯?西贝纽斯的观点,“采取‘最容易者优先’的途径,力图在大多数参与者对任何协议的可能性都存在怀疑的情况下,从最薄弱的地方打破坚冰,从而击破怀42疑主义”。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继续运行的情况下,经过长达9年的谈判,2004年5月28日美国与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5个国家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DR-CAFTA),而8月5日多米尼加也签署了该协定。 41 [美国]约翰?奥德尔著、孙英春译:《世界经济谈判》,第220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42 同上,第221页。 42 而在FTAA谈判中,以巴西为主要谈判对手的另一方,却希望在南美洲通过整合不同次区域经济集团的方式来加强自身的力量。2004年,以巴西在内的南方共同市场不仅与安第斯共同体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而且南美洲12国于年底成43立了的“南美国家共同体”,将拉美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虽然人们对南美国家共同体的诞生、运行机制以及日后的发展等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从当初玻利瓦尔的一个梦想,到今天南美国家共同体的正式成立, 应该说这是南美洲区域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而其中巴西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为此,一些学者分析,巴西积极推动建立南美国家共同体主要是基于它作为一个大国的战略性构想,在地区一体化进程中更注重政治利益,而非经济利44益。 我们看到,影响拉美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制度变迁的原因,既有内部压力也有外部挑战。在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执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因为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行,必须为其自身的工业品寻找市场,再加上过度保护所导致的产品缺乏竞争力,这些“压力”迫使拉美国家之间进行经济合作,建立相应的一体化经济组织来扩大和延伸市场。这样在20世纪60年代,拉美国家迎来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潮:1960年,拉美11个国家通过签署《蒙得维的亚条约》,建立了“拉美自由贸易协会”;同年,中美洲4国开始筹建“中美洲共同市场”的进程;1969年,“安第斯条约组织”和“拉45普拉塔河流域组织”等机构开始组建。 而建立南美国家共同体,对于巴西来讲应当是迎接外部挑战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南共市”的作用时,巴西外长阿莫里姆曾经表示,“南共市”最大成果之一是在与第三方谈判时用一个声音说话,这是维护整体利益和各自利益的需要。在与欧盟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南共市”一致对外,从而维护了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正是有了“南共市”其他国家的支持,巴西才能在谈判中理直气壮,顶住压力,始终坚持无论是美洲自由贸易协议还是南共市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46议,均须在巴西和南共市提出的原则基础上达成。 43 南美国家共同体,由南方共同市场的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和巴拉圭4个成员国国,安第斯共同体的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5个成员,以及智利、圭亚那和苏里南等12个南美洲国家构成。 44 贺双荣:《对南美国家共同体的几点看法》,载于《拉美调研》2004年第21期,第6页。 45 陈芝芸等著:《拉丁美洲对外经济关系》,第175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46 张川杜:《新闻解析:南共市首脑会议推进一体化进程》,《人民日报》,2004 年12月20日, 第3版 43 在分析美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时候,北美洲的加拿大参与情况似乎提及的不多,其实加拿大作为美洲地区除美国以外的另一个发达国家,其近来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进程的步伐引人瞩目。加拿大政府认为,即使一些WTO成员不准备在WTO框架中讨论,但是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在局部地区实行自由贸易,因此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比WTO可以进行得更加深入。加拿大通过已经签署或正在与一些国家谈判中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经济协定,在一些重要领域,诸如市场准入、货物和服务贸易、投资保护以及政策透明和补贴方面取得新的突破。除了内容覆盖广泛的协定以外,议题精细的协定,例如为增长的民航旅客服务的着路权问题、双重征税协议、电讯业波段的分配问题、技术标准的认可以及科技合作问题,都可以使经济从中受益。加拿大认为,签署各种协定并非是仅仅要拥有协定,而是为了通过这些协定来满足国家之间、企业之间自然形成的对于和谐、便利和商业交易关系的需要。正是随着这些商业关系的发展和增长,反映了国家参与的特殊本质,以及必须政府设法推进这些关系。 加拿大与中南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许多历史、文化和人员的联系。尽管加拿大的企业已经进入了该地区的资源领域,但是区域贸易和集团组织的发展促使他们在该地区寻求新的机会。与这些美洲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关系是加拿大商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巴西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多元化的情况下。其实,加拿大企业很早就进入了拉美地区,但是数量有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成功运行,激发了加拿大的出口商和投资者们向南推进,而加拿大与智利、哥斯达黎加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加速了这个趋势。然而,加拿大官方认为,该国没有像其临国墨西哥和美国那样抓住机会。因为,墨西哥与南美国家的经济高度一体化,而美国则认识到其在加勒比盆地和中美洲的新机遇。所以,加拿大认为它应当紧跟临国的步伐,否则该国的企业就会在增长的地区价值链条中 失去竞争的根基。为此,加拿大政府决定加快支持本国企业进入南美的商业性努 力步伐。加拿大与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四个中美洲国家的 自由贸易谈判在向前推进,并预期在近期达成协定;将按照加拿大总理的承诺与 加勒比共同体(CARICOM)15国完成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还将探讨与多米尼加共 和国,与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5国进行自由贸易谈 判的可能性。 44 47 参考文献: 1,王新奎等著:《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 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何帆著:《不确定的年代》,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3,杨志敏:《中国直面美洲自由贸易区》,载《世界知识》2004年第4 期。 4,[美国] 罗伯特??A??帕斯特著,商务部美洲大洋州司译:《走向北美共 同体——新是应从旧世界汲取的教训》,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5,[美 国] 约翰奥?德尔著、孙英春译:《世界经济谈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陈芝芸等著:《拉丁美洲对外经济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7,6 Kihwan Kim , “Major Policy Challenges in Trade and Finance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Vol.5, No.1, March 2004. 8,Government of Canada, “A Role of Pride and Influence in the World Commerce”, Canada’s International Policy statement,2005. 东亚区域经 济一体化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比较 黄志龙 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 (一)东亚经济合作的多层次性和模式的多样性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区 域经济合作逐渐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在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示范与 刺激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方兴未艾。到2004年2月底,WTO累计收到了 293个区域贸易协议(Regional Trade Agreement, RTA)的通报(包括新成立 的RTA与接受新成员),在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下进行的 47 Government of Canada, “A Role of Pride and Influence in the World Commerce”, Canada’s International Policy statement,2005. 45 48国际贸易超过全球国际贸易的50%。相形之下,东亚地区的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发展相对滞后,到2000年,世界上没有参加任何制度性区域安排的主要经济体仅有中国、日本、韩国等几个东亚国家。在2001年中国宣布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决定后,大大激发了日本等东亚国家对区域贸易安排的热情,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来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既不同于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欧洲联盟,也有别于纯粹经济意义上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它具有自身两个显著的特征,即内容及目标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内容和目标的广泛性,体现了这个地区国家之间由于快速增长的内在经济关联和全球化条件下提高抵抗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这种广泛性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其中经济方面涉及的内容最多,它包括贸易投资、金融、技术、信息及环保等多个领域。正是由于东亚经济合作目标和内容的广泛性,从而形成合作模式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而言,东亚经济合作的上述特征体现在它存在六个不同层次和六种不同形式的经济合作。 第一层次是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在东亚国家与地区内部十分活跃,如中、缅、泰、老、越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合作,中、泰的昆明—曼谷公路建设的合作,泛亚铁路建设的合作,甚至还包括中、日、韩将来可能进行的图们江开发合作等。这种合作不是发生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或多个国家内部地区之间的跨境的经济合作。可以预计,东亚国家和地区内部这种独具特色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或次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带来许多新的内容和创新,它也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层次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双边与多边合作。这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比较普遍,同时也是目前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一个热点方向。近几年东亚地区这种类型的经济合作进展很快,截至2004年末,日本与新加坡双边协定已签订,日本与马来西亚也就签订双边协定达成了协议,同时日韩、 韩新、日菲、日泰也分别提出签订双边协定的意向,并积极进行筹划。中国香港和澳门地区作为WTO独立关税区,它们与中国内地所签订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也属于这类区域经济合作的范畴。同时中国近年来也在积极采取各种行动,准备与东亚乃至世 48新华网,//.hq.xinhuanet>/boao2004/2004-04/25/content_2033768.htm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强劲》。 46 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 第三是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未来可能形成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从地理位置来看,一个处于东南亚,一个处于东北亚。因而,它们是东亚地区内部发展水平相近、地域相邻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若干国家和地区之间形成的或可能形成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目前,东盟的无论是合作水平还是实际成效都是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所无法相比的,但是从未来的发展潜力看,包括中日韩在内的东北亚自由贸易区有望成为东亚经济一体 ”自由贸易区。这种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是东盟的化的主导。 第四是三个“10,1 创举,它体现了东盟这个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经济体,采用与东亚地区每个强大的经济体建立单独对话协商机制直至建立单独自由贸易区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强大的经济体在加入到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都可实现各自的利益平衡点,同时发挥东盟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应有的作用。目前“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已经处于谈判之中,进展较为顺利,而“东盟+日本”、“东盟+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在共同研究之中。 第五是“10+3”即未来的东亚自由贸易区。这种模式体现了东盟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巧妙构思,同时也表明了东盟在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初始阶段的核心地位。尽管它目前只是一种多边的对话和协商机制,但是却搭起了一个东盟与东亚另外的三个主要经济体中国、日本、韩国相互之间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平台。目前,印度、甚至美国也对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六是“泛东亚区域经济共同体”或“亚洲经济 共同体”。日本政府曾提出,要以日本、中国和韩国与东盟的合作框架为基础,创建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扩大的东亚共同体”,或称之为“泛东亚经济共同体”。但是,随着印度、俄罗斯甚至中亚国家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亚洲经济共同体”将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表1 东亚地区主要经济合作机制 成员 类型 进展 年份 东盟 FTA 落实 1993 新加坡—新西兰 CEPA 落实 2001 新加坡—日本 FTA 已签署 2002 新加坡-美国 FTA 已签署 2003 日本—墨西哥 FTA 已签署 2004 47 日本—马来西亚 FTA 已签署 2004 新加坡—墨西哥 FTA 正在谈判 1999 新加坡—澳大利亚 FTA 正在谈判 2000 新加坡—智利 FTA 正在谈判 2000 东盟—日本 综合经济伙伴关官方讨论 2002 系 东盟—韩国 FTA 官方讨论 2002 东盟—印度 地区贸易投资区官方讨论 2002 域 泰国—日本 CEPA 研究 2002 新加坡—台湾 FTA 倡议 2002 泰国—韩国 FTA 倡议 2001 菲律宾—美国 FTA 倡议 2002 新加坡—韩国 FTA 倡议 2003 FTA:自由贸易协定;CEP: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综上所述,由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启动力量和推动力量的特殊性,使它在主导力量、实现目标、实现路径和实现方式方面,都具有了十分鲜明的特性。其最重大的意义就是开创了以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为主,推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其他它更强大的经济体进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先例。可以预期,东亚经济合作的成功,将大大丰富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建立平等互利经济合作关系的楷模,从而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 (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各种力量的对比与博弈分析 众所周知,目前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仍然是由东盟主导的,中日韩三国和东盟国家的领导人也都是每年在东盟建立起来的对话机制和框架下进行交流和协商。不仅如此,从中国开始,中日韩三个东亚的主要经济体,每个国家都把与东盟签订“10,1”自由贸易协定,作为参 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起点,这说明在整个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东盟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东盟的经济规模,本身作为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存在分歧等缺陷,因此可以预期东盟担当核心和主导角色只能是阶段性的,未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仍将由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地区经济实力最强、最具经济辐射效应、最具政治影响力的国家主导,但是,外部的美国因素也将影响到整个一 48 体化进程和力量对比。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高姿态,使得中国在“10+3”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对话机制中的主导地位凸现,与此同时,在中日韩三个东亚最大的经济体中,中国是最先提出与东盟进行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并很快付诸实施的国家。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在区域或国际经济组织展现自身的舞台比较有限(APEC比较松散、而上海五国组织政治和军事的意义更强),“10+3”的东亚经济合作协商机制将是中国参与区域经济组织的主要舞台。因此,无论是从地缘的角度还是从自身经济的影响力度来看,中国作为东亚经济合作的主导力量之一的趋势将越来越突出。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的发达经济体,对东亚经济合作进程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日本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经济上都长期推行“去亚洲化”的政策,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东盟与中国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日本才意识到东亚经济49利益的重要性。近年来,日本先后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参与“10+3”的对话机制,并积极倡导东北亚自由贸易协定和泛东亚经济共同体。此外,日本还于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提出成立“亚洲货币基金”,主要目标在于建立区域内金融危机的救助和协调机制,加强域内各成员之间的金融政策对话。 在东亚经济合作各种力量的博弈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美国因素。虽然美国不是东亚国家,但凭借超级大国的实力在东亚具有长期的影响力。经济上,美国是多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对象国,每年吸纳东亚近四分之一的出口商50品,同时 也是东亚经济发展所需技术、资金的主要供应地。因此,美国因素也直接影响到东亚合作的进程。对于东盟,美国一直是持支持的态度并积极参与其中,从早期的“美国一东盟经贸部长会议”的双边协调机制,至2002年宣布的“东盟合作计划”和“东盟计划倡议”,表示美国将进一步向东盟开放市场,并希望通过双边谈判,与有条件的东盟成员签署自由贸易协定,2003年5月,美国首次与东亚国家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但是,在诸如成立“东亚经济集团”和“亚洲货币基金”等东亚国家企图摆脱美国控制的计划,都是因为美国的反对从而影 49林华生,《日本背离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阵营》,载《联合早报》,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所,2002年。50韩志强,《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美国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49 响到日本和韩国的态度而胎死腹中。 综上所述,可以预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将不会像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那样形成一个或两个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体系,相反中、日、韩、东盟这四个经济体都会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换言之,今后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这四个经济体都不应争取领导地位,而是积极合作,努力寻求各自的利益平衡点,这既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也是它能否成功的关键。否则即便东亚的局部区域经济合作可以继续开展,但“10+3”自由贸易区或东亚经济共同体等更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则是难以实现的。 二、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积极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一)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由开放地区主义转向重视制度性区域贸易安排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在建立制度性区域贸易安排方面开始变得积极。2001年中国加入WTO,随即在当年的“10+3”峰会期间,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共同宣布,中国与东盟将在十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行动标志着中国的区域合作政策发生了重大发展,从以往只注重开放的地区主义转变为同时重视制度性的区域贸易安排。其实在2000年4月,中国就第一次加入制度性区域贸易安排《曼谷协定》。2002 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达成了将该组织的范围从政治与安全领域扩展到经济合作的共识,使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四国可能形成一个非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2003年,中国与东盟达成了关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为2010年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奠定基础。其中,中国与泰国关于蔬菜和水果的自由贸易协议已经于200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成为“早期收获”的一部分。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的谈判已顺利结束,分别于2003年6月29和2003年9月29日签署了总体协议和协议的六个附件。2003年10月17日签署了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协议。2004年1月1日中国内地与香港和澳门的CEPA正式运转。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也正在研究和探讨之中。在2003年10月举办的“10+3”峰会期间,中国领导人公开倡议进一步研究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能性。另外,中国与印度和巴基斯坦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研究也将要进行。此外,近年来中国与海湾国家、智利、南方共同市场等资源丰富的非亚洲国家也正在就 50 建立自由贸易区分别进行谈判,这是我国区域合作战略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表2 与中国有关的制度性区域合作机制 成员 类型进展 曼谷协定 PTA 已加入 中国内地—香港 CEPA已签署 中国内地—澳门 CEPA已签署 中国,巴基斯坦 PTA 已签署 中国—东盟 FTA 谈判中 中国,南方共同市场 FTA 谈判中 中国—海湾国家 CEPA谈判中 中国—智利 FTA 谈判中 中国—印度 FTA 倡议 中国,巴基斯坦 FTA 倡议 上海合作组织 CEPA研究与倡议 中国—新加坡 FTA 倡议 中国、日本、韩国 FTA 研究 东亚自由贸易区 FTA 倡议 中国,新西兰 FTA 研究中 中国,澳大利亚 FTA 研究中 PTA:特惠贸易安排;FTA:自由贸易区;CEPA:更紧密经济伙伴关系。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二)中国参与制度性贸易安排的重要舞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参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其最主要的舞台是“东盟+中日韩”的“10+3”对话机制以及单独与东盟十国签 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前者仍只是倡议或协商阶段,而后者已经具有更多的实质性内容。中国与东盟双方对此赋予了极大的热情,这反映了一种深刻的经济关系的转折。一方面东盟国家在中国崛起的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下,已经改变了长期以来紧盯欧美市场的出口导向战略,把更多的贸易和投资目光转向中国市场,转向亚洲和东盟国家内部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发展过程中也希望得到东亚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更多的经济和政治上的支持。这种相互的需求以及经贸关系的日益发展,使得双方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日益深化,也使双方都感受到建立自由贸易区是符合双方利益的重大战略选择。 经过2001年中国—东盟领导人峰会的倡议后,双方成立了专家组对东盟与中国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关系及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双方的影响进行研究。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东盟—中国峰会上,签署了《东盟,中国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该协议主要内容包括:(1)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将 51 包含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问题;(2)双方同意加强在以下五个优先领域的经济合作:农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3)确定“早期收获”的产品与服务;(4)2003年启动FTA谈判,并于2004年6月30日前完成。中国与“东盟六国”在2010年,与东盟“新四国”在2015年前建立自由贸易区;(5)2003年启动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谈判。512004年11月,在第八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双方发表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并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简称《货物贸易协议》)、《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根据《货物贸易协议》的规定,从2005年7月1日起,双方将按照商定的时间表全面启动降低关税进程,在2010年实现零关税贸易。 上述中国对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极大热情,不但使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进程踏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对另外两个“10+1”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和推动 作用,也将提高亚洲其他国家参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热情。例如日本已紧随中国宣布,将与东盟于2012 至2017 年建成日本,东盟自由贸易区。印度和俄罗斯积极向东盟表示,希望通过各种合作形式,来加强双边的经贸关系。 (三)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展望 上述分析表明,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政策已经从以往单纯的“开放的地区主义”转向重视地区贸易安排的战略,中国未来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发展方向,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同时重视周边地区和资源丰富国家的地区贸易安排。随着中国与智利、中国与南方共同市场、中国与海湾国家自由贸易谈判进程的开展和上海合作组织提升到经济层面后,与跨地区、远距离、能源与资源输出国优先建立自由贸易安排成为我国另一个区域合作战略方向,其主要是为这些国家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好的条件,并借此提高中国进口能源与资源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然而,对中国而言,与东亚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仍然是重点,并快于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因为周边地区在中国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实行“周边外交战略”密切相关。 第二,区域贸易安排形式的多样性。区域贸易安排的形式取决于贸易伙伴间 51云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专题研究》,2003年。 52 的经济贸易关系及各自的意愿、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等因素。因此,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中国并不仅拘泥于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实际上,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的就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远远超过了自由贸易区的范畴,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安排中,可能探讨更加灵活可行的方式。 第三,在WTO框架下推行区域经济合作。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安排,表现出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高度尊重,中国参与的所有区域经济合作安排完全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因此不会破坏多边贸易体系,相反,在局部地区率先推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多边体系进一步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探索 道路、积累经验,同时为中国参与WTO谈判增强实力。 三、美洲自由贸易区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比较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比较 在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都面临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和各种政治利益冲突的障碍。 首先是经济影响力的相互制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均衡。目前“东盟+中日韩”13国的GDP合计约6.4万亿美元,中国和东盟各占1万亿美元,韩国为4000亿美元,日本为4万亿美元,经济规模日本占据着主导地位,但对东亚各国的实际经济影响力方面中国的地位迅速上升,并有逐步取代日本地位的趋势,而东盟与韩国的影响同样不能忽视。工业化程度和人均GDP方面,日本、新加坡的工业化程度最高,人均GDP都超过3万美元,缅甸、柬埔寨不到300美元,后者不及前者的百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了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之大,进而加大了投资和贸易环境等方面差异,这也是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的最大障碍。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进程中,无论是整个经济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美国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与东亚地区各种力量对比的现状略有不同,换言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是美国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主导下的西半球经济合作,其他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大国只有在以南方共同市场参与的条件下才具备一定的抗衡实力。 其次是东亚和美洲各国的政治、种族、宗教都呈现多元化的发展状态,尤其是政治的差异与文化的多元化,使得某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种族与宗教冲突??断, 53 严重冲击国内政治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进而削弱投资者的信心,增加投资风险,对经济一体化形成障碍。东亚地区的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在对待历史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中国威胁论”、“中国南海主权”纷争、印尼的穆斯林宗教问题、东北亚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的地区安全问题,都将影响到整个东亚一体化的进程。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过程中,古巴和委内瑞拉的强烈反对、巴西与美国以及南共体内部的巴西与阿根廷争夺地区主导权、拉美各国对美国的 戒心、美国与拉美各国宗教信仰差异等问题,也都将直接影响到美洲自由贸易谈判的进程。 最后是东亚和美洲地区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和部分新兴市场国家本身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东亚各国金融发展水平层次分明,第一类由中国香港、新加坡组成,金融深化的程度较高,是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基本不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第二类由台湾、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组成,正处于金融深化的过程中,政府对金融的管制已大大放松,金融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第三类由中国、韩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组成,金融自由化起步较晚,目前存在较多的政府对金融的52管制,资本流动的政策和市场障碍都很大。因此,由于该地区的大国中国、韩国和日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资本流动存在一定的障碍,致使整个东亚地区的资本流动性不高,从而影响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推进力度。而美洲地区各国的金融管制已经基本消除,但是金融发展程度却存在很大差异,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规模最大的金融和资本市场,但拉美阿根廷、墨西哥和巴西等拉美主要大国仍然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欠发达。 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方面,东亚和拉美是全球爆发金融危机最频繁的两个地区,两个地区的金融改革仍面临着重大的挑战。1997??亚洲金融危机,给东盟各国的金融体系造成重创,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地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仍没得到根本解决,这势必加大了未来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合作。而美洲国家除了美加之外,拉美国家一直以来是金融危机的多发地,先后爆发了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金融动荡、2000年阿根廷金融危机,然而,虽然经过危机后的调整措施,但拉美地区仍然是全球金融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加之美国对墨西哥和阿根廷危机采取的明显不同的两种态度,使得除墨西 52戴金平,熊性美,《东亚货币合作的阶段确定与形态选择》,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54 哥以外的拉美国家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处境深感担忧,这势必影响美洲自由贸 易谈判的进程。 因此,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利益冲突、文化和宗教的多元化和金融发展水平及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差异,都将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和美洲自由贸易谈判过程中的重要障碍,能否真正面对这些障碍,并付诸于各种解决措施,都将决定两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两个地区的对外贸易区域分布的比较 表3是东亚主要国家(地区)的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数据,2000年,东亚地区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本地区,除日本外,地区内出口贸易均占一半左右的水平,但仍低于南美地区的54%和中美洲各国的82%的水平(包含对美国的贸易)的水平(见表4),更低于欧盟成立之初的70%的比重。因此,从实际区域内贸易集中度来看,相对美洲国家来讲,东亚地区的对外贸易相对较为分散,区域内贸易的发展程度远不及美洲国家的水平高。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亚地区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表3 2000年东亚主要国家(地区)的出口市场结构(%) 东亚地区 美国 欧盟 其他地区 日本 40.38 30.17 16.44 13.01 中国 48.09 20.93 15.34 15.64 韩国 45.27 22.00 13.65 19.08 新加坡 58.96 17.32 13.23 10.49 印度尼西58.48 13.67 13.98 13.87 亚 马来西亚 54.28 20.54 13.69 11.49 泰国 51.28 22.54 16.68 9.50 越南 49.50 6.21 26.67 17.62 香港 50.61 23.32 15.22 10.85 台湾 50.26 23.47 14.94 11.33 资料来源: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表4 2000年拉美国家主要贸易伙伴占本国贸易额的比重(%) 西半区(除美国 国家 欧元区 日本 美国 外) 中哥斯达黎加 20.9 3.0 42.4 18.4 美萨尔瓦多 10.8 1.5 48.8 29.1 洲洪都拉斯 6.0 2.4 62.7 16.7 55 、 墨西哥 6.1 2.2 80.4 3.3 墨尼加拉瓜 11.2 4.8 35.5 40.9 西巴拿马 11.2 4.8 35.5 40.9 哥 加权平均值 6.7 2.3 76.7 5.8 阿根廷 20.9 2.4 15.7 41.8 玻利维亚 15.8 2.1 16.4 59.9 巴西 25.9 4.9 23.5 23.2 智利 21.3 9.3 18.4 28.5 南哥伦比亚 15.0 3.1 42.8 28.5 美厄瓜多尔 13.6 4.8 34.9 30.0 国 巴拉圭 10.3 1.9 12.9 63.3 家 秘鲁 21.0 4.9 28.8 26.2 乌拉圭 17.5 1.6 9.2 52.7 委内瑞拉 8.3 1.4 46.1 30.5 加权平均 21.2 4.0 24.8 29.9 资料来源:IMF, Direction of Trade Statistics. (三)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种力量对比:美洲的单极主导和东亚的多极对抗态势 如前文所述,东亚经济一体化是以发展中国家群体为主的经济体东盟率先倡导的,并且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在东盟搭建的平台上推进,尔后由中、日、韩和东盟四个经济体同时扮演重要的角色,最后则是中、日之间的较量,这就是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主导力量多元化并最终实现两极对抗的特点。 相反,美洲自由贸易谈判则是由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率先倡导的,美国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以及国际经济中的垄断地位,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运行机制、规则制定等方面都有操纵权,拉美国家普遍担心FTAA将使其丧失一定的经济主权,因此纷纷以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和中美洲共同市场等集团的形式参与谈判,增强在谈判过程中的发言权,尤其是巴西、阿根廷为主导的南方共同市场,具备与美国为主导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抗衡的一定实力,但仍然无法改变美国主导谈判进程的格局。 (四)合作模式的异同 美洲大陆的区域化经济合作组织由来已久,从早期的拉美自由贸易协会和拉美一体化协会,1994年启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和1995年启动的南方共同市场,以及迅速发展的安第斯共同体和中美洲共同市场,到最终要实现的美洲自由贸易 56 区。可以说美洲大陆双边或多边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在全球是最多的,它们主要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目的,实现关税同盟,同时加强资金、投资、技术转让53等方面的合作,有些组织甚至向经济共同体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美洲和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具有形式多样和目标广泛的相同特征。 但是,就美洲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谈判方式和进程而言,则存在明显的差异。2003年11月,FTAA谈判达成共识,将采纳“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将尊重各 成员国间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各自的敏感商品和服务,允许就开放本国市场做 出不同程度的承诺”的模式,因此该模式又称为WTO框架下不受约束的“自助餐 式”贸易框架协议。谈判方式也将由双边或多边谈判取代全体成员国参与的方式, 但仍将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而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过程中,短期内仍将在东 盟主导下进行,通过10+1的模式推动整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最后实现中 国与日本主导下的区域经济合作。 (五)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东亚区域经 济一体化的影响。 美洲、欧盟和东亚作为全球的三大经济圈,无论哪一方出现 重大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动向,都会对另外两个地区的一体化产生强烈的刺激和 示范效应。欧盟和欧元的创立与成功运行促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诞生与美洲 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也提升了东盟和东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层次和一体化水平。因 此,一旦美洲自由贸易创立,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势必加快,为了维护整 个东亚地区在全球经济的地位,中国、日本、韩国、东盟等东亚主导经济体参与 东亚区域合作的热情将大大提升。 与此同时,美洲自由贸易区既是发达国家与 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典型案例,也具有南北合作的显著特征。同样,东亚区域经济 合作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因此,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与签署 将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54谈判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53宋晓平,《西半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54当然, 具体的经济和贸易影响也将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内容可参考《美洲自由贸易区建 立对东亚经济的影响》和《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57 参考文献: 1. John Lawrence Avila, East Asian Free Trade Area: A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inar on East Asia Free Trade Agreement, organized by KIEP in Seoul, South Korea, 27 September, 2002. 2. 隆国强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载《国际贸 易》杂志,2003年第8期。 3. 柯雷,赵曙东,《”10+1”自由贸易区在规模经 济下的贸易模式研究》,载《亚太经济》,2003年第4期。 4. 韩志强,《东亚区域合作中的美国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第3期。 5. 陈虹,《共享增长: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与思考》,载《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期。 6. 陈文敬,卢国正,《美洲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动因、进程及前景分析》,商务部研究院,2004年5月。 7. 余永定,《东亚区域一体化中的中日经济合作》,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2002年。 8. 陈清泰,《亚洲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及其展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 9. 林华生,《日本背离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阵营》,载《联合早报》,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所,2002年。 10. 戴金平,熊性美,《东亚货币合作的阶段确定与形态选择》,载《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南开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 11. 蓝昕,《东亚区域合作中的韩国与东盟》,载《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11期,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12. 佟福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难题》,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2003年。 13. 李明德,《一体化:西半球区域经济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14. 宋 晓平,《西半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 58 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 高 静 ,,世纪,,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革命为全球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欧盟在规模上不断扩展,程度上不断加深;与此同时,次区域、区域、跨区域经济自由贸易安排层出不穷。就美洲地区而言,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运行十年有余,南方共同市场、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集团等次区域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并发展;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国家也不断寻求、探讨进一步加深经济合作的途径,在东盟向更高层次的一体化组织过渡的同时,积极发展同东北亚的日本、中国、韩国的经贸关系,力图以东盟为基础,建立一个所谓,,加,形式的东亚自由贸易区。 本文从分析东亚同美洲的经贸关系(由于已有大量文献介绍、分析东亚与美、加的经贸关系,本文略去相关部分)入手,借助美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 ,,模型的研究结果,分析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东亚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着重分析评估美洲自由贸易区对东亚经济影响时不应忽略的因素。 59 一 90年代拉美与东亚的经贸关系 (一)贸易关系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都陆续实施自由化的经济改革。开放的贸易环境、自由的投资政策、加上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东亚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展现出耀眼的活力。这不仅表现在东亚国家在全球GDP中比重的不断上升,而且表现在东亚国家在全球货物与服务贸易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同一时期,受债务危机、金融危机、贸易结构的影响,拉美国家在全球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在全球货物服务贸易中处于停滞状态。 不仅如此,1995年,上述东亚国家中有至少八个国家进入了全球货物进出口的前20名,五个国家进入了全球服务贸易的前20名。与此同时,上述拉美国家当中,尽管包括了拉美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和智利,也只有两个国家进入了全球货物进出口前20名,而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前20名的排名中竟找不到任何一个拉美国家的名字。从最初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60、70年代到全球化如火如荼的90年代,东亚国家的外贸依存度从20%上升到了55%,拉美国家的外贸依存度虽然也有所上升,但幅度远远低于东亚国家,具体数字是55从15%到25%。 可见,尽管90年代东亚国家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对外贸易都十分活跃,但总体来说东亚国家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势头强过了拉美。具体观察东亚与拉美国家的贸易情况,不难发现这一阶段东亚与拉美的贸易呈如下特点: 第一, 东亚国家与拉美国家的双边贸易活跃,进口、出口都呈增长趋势。其中,东亚国家对拉美国家进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拉美国家对东亚国家的进出口增长速度。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1995年间,拉美国家对东亚国家的出口增长了19.9%, 同时从东亚国家的进口则增长了25.5%。 1990年-1995年拉美国家出口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2.6%, 而对东亚国家出口贸易的年平56均增长率仅为10.7%, 低 于同期其全球出口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 55 这里的拉美国家指北美的墨西哥和南美洲国家。引自1996年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 56 联合国统计所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库, 1996年. 60 第二,对拉美国家来说,其在东亚的贸易伙伴出现了“重新洗牌”的现象。继日本之后,韩国、中国逐步跨入拉美在东亚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行列。根据联合国统计资料,1980年日本大约吸纳了拉美对东亚国家进出口总额的75%。1990年,这一比率降到了55%。同年,日本对拉美的出口为拉美从东亚国家进口总额的60%。1995年,日本在拉美对东亚出口中的比例迅速下降到42%,日本对拉美的出口在拉美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也下降到44%。 日本在拉美对东亚贸易中的“地盘”有相当一部分“出让”给了韩国、中国和中国台湾。1995年韩国吸纳了拉美对东亚国家出口总额的12%,中国吸纳了拉美对东亚国家出口总额的11%。同年,韩国在所有东亚国家对拉美国家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15%, 中国台湾在所有东亚国家对拉美国家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10%。 鉴于同期东亚国家对拉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在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可以断定同期日本对拉美国家贸易下降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其他东亚国家,特别是韩国、中国等国家对拉美贸易的上升所弥补。 第三, 同期东亚和拉美国家对外贸易结构都出现向高附加值产品倾斜的趋势。其中,东亚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中技术密集型或者规模经济产品占主导地位,而拉美对东亚国家的出口中,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仍然占主导地位。详见表1、表2。 第四,80-90年代拉美同东亚的进出口贸易额虽然都有所上升,但拉美在全球的主要贸易伙伴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观察表1、表2还可以发现,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按照贸易额从大到小的顺序,拉美的主要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欧盟国家、拉美地区内贸易伙伴、东亚和世界其他国家。也就是说,在东亚、57拉美各国普遍实施自由贸易改革的情况下,东亚和拉美都没有在对方的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第五,尽管拉美和东亚地区区内的产业间贸易增幅显著,但 是拉美国家与东亚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规模还十分有限,在拉美国家与东亚国家间的贸易中处于十分边缘的地位。拉美、东亚地区内相互间直接投资的增多,特别是贸易导向的直接投资增多,促进了地区内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在东亚,基本上是“雁 57 尽管各个国家对不同产业部门消减关税和非关税的情况不同,亚太经合组织国家领导人1996年通过的马尼拉行动计划(MAPA)要求各成员国从1997年开始通过采取单独行动计划,履行单独和单边的自由化承诺。事实上,在1996年,本文中的12个东亚国家就有十个国家的实际平均关税达到了10%,8个国家的实际平均关税在5%和10%之间。同期,拉美国家的平均关税也仅在11%左右。 61 58行模式”的结果。80-90年代间,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长足发展,其他东亚国家、地区之间,例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间的产业间贸易也迅速增长。而在拉美,产业间贸易最主要集中在南方市场(MERCOSUR)特别是其主要成员国家巴西、阿根廷在化工产品、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产业间的贸易。据估算,1990-1996年,产业间贸易超过了两国间贸易总额的60%。 这一方面是由于南方共同市场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由于阿根廷、巴西稳定计划的实施以及汇率的稳定,使长期供货合同成为可能。 此外,东亚与拉美国家贸易关系的特点还有,贸易伙伴集中、互补性较强等。 总之,东亚国家与拉美国家之间的贸易在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是拉美和东亚国家对外贸易伙伴多元化趋势的重要表现。但这种增长远远低于两个地区内国家同其传统上主要贸易伙伴贸易增长的速度,与各自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匹配。两个地区国家间的贸易当中,东亚国家对拉美国家的贸易更为具有活力,这不仅表现在贸易额上,也表现在贸易结构上。由于地区一体化浪潮的重新抬头,区域内贸易比两个地区间的贸易更为活跃。此外,无论是同发达国家间的产业间贸易相比,还是与区域内产业间贸 易相比,两个地区间的产业间贸易的发展十分薄弱。 表1 1990年、1995年拉 美国家同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产品 (百分比)东亚国家 美国欧盟国家产品(不 包括日本)199019951990199519901995食品 11.2 6.5 7.7 5.7 13.4 3.9 非 食品农产品 1.0 7.7 3.5 3.8 2.6 1.3 金属和矿产品 1.3 2.2 0.7 3.0 2.2 1.3 燃料 1.9 8.3 3.2 4.9 2.8 1.1 58 Kuchiro Fukasaku, 1999。 62 制成品 77.2 85.9 88.6 90.1 68.4 88.7 全部进口贸易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日本其他拉美国家其他国家产品1990 19951990199519901995食品 0.3 0.1 22.4 21.2 10.9 8.6 非食品农产品 0.3 0.2 5.0 3.7 3.1 2.5 金属和矿产品 0.7 0.4 8.5 6.0 3.4 2.6 燃料 0.8 0.5 15.2 12.0 12.0 5.9 制成品 97.9 98.8 48.8 57.1 70.6 80.5 全部进口贸易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1996年联合国统计所对外贸易统 63 计数据库。 表2 1990、1995年拉美国家对主要贸易伙伴主要出口产品(百分比)美国 欧盟东亚国家(不包括日本) 产品199019951990199519901995食品 16.3 10.1 35.2 41.0 20.2 28.1 非食品农产品 1.9 2.1 5.0 7.3 8.4 10.2 金属和矿产 品 5.6 3.7 20.2 17.3 18.4 22.2 燃料 40.1 18.8 16.4 7.9 5.9 3.2 制成品 36.1 65.3 23.2 26.5 47.0 36.3 全部进口贸易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日本拉美国家其他国家产品199019951990199519901995食品 17.0 27.7 22.7 20.0 23.5 20.9 非食品农产品 4.9 7.2 5.0 3.2 3.6 3.8 金属和矿产 品 42.6 42.0 8.0 6.1 12.3 9.1 燃料 18.2 5.5 12.7 12.9 27.0 14.6 制成品 17.3 17.6 51.6 57.9 33.6 51.6 全部进口贸易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资料来源: 1996年联合国统计所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库。 (二) 直 接投资关系 二战后,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长,其在拉美的投资逐步超过了曾经在拉美占主导地位的英国,成为拉美国家最大的外资来源国。由于对美国资本和市场的依赖,拉美国家逐渐成为美国的“后院”,使“后院模型”成为拉美国家利用外国投资的主导方式。与未遭战争蹂躏的拉美地区不同,战后的东亚国家,除 64 了面临着实现工业化的使命之外,还同时肩负着战后恢复的重任。得益于美国的支持和战后“两极”阵营的有利政治环境,日本经济很快从战争的废墟中崛起,一跃成为东亚国家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国,遂使以日本为头雁的东亚“雁行模型”逐步形成。“后院模型”和“雁行模型”都是区域导向的投资形式,因此,60年代之前,拉美与东亚各国之间没有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投资关系。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在拉美最大投资国的地位受到了来自西欧和日本的有力挑战。到了70年代,继美国之后,日本成为拉美最大的投资来源国。而且,从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形式逐步发生变化,直接投资日益成为外国投资的59主导形势。 80年代初爆发的债务危机,使拉美失去了“十年”的机遇,大多数年份,国60际资本处于净流出的状态,在拉美的外国直接投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除日本外,东亚与拉美的投资往来几乎不存在。90年代以来随着拉美经济的好转,和东亚一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基于东亚拉美两个地区国家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需要,以及拉美投资政策趋向宽松,使得除了日本外,有更多的东亚国家开始对拉美实施直接投资。 总的来说,整个90年代,东亚在拉美的直接投资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 拉美在东亚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中的地位明显上升,但东亚对拉美的直接投资规模依然有限,没有成为拉美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相关统计数字显示,东亚国家中,日本作为拉美传统的直接投资来源国,在90年代对拉美的直接投资有升有降,总体上较为稳定。目前,仍是东亚国家当中对拉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不仅如此,所有东亚国家中, 只有日本在对拉美直接投资总量61前十名的国家当中榜上有名。80年代末开始,韩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1992-1996年间,韩国在拉美直接投资的数额从0.36亿美元上升到2.42亿美元。事实上,韩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体现在绝对数额上,而且体现在投资项目的增多和单一项目金额的增多上。详见表3。 此外,中国、中国台湾也是东亚国家当中对拉美直接投资较为活跃的国家和地区。例如,近年来中国对墨西哥制造业、委内瑞拉石油业以及巴西钢铁业、农林业的投资。 59 江时学主编《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第147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9月。 60 CEPAL, La Inversión Extranjer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3, p. 28. 61 CEPAL, La Inversión Extranjera en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2003, p. 30. 65 表 3 1992-1996年韩国对拉美直接投资情况一览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累计 (1996)直接投资项目数量 26 31 33 30 37 317 (变量A) 投资总金额(百万36 44 49 154 242 689 美元)(变量B) 平均单一项目金额 1.38 1.42 1.48 5.13 6.54 2.17 (百万美元)B/A 资料来源:韩国学者Taik-Hwan Jyoung在拉美和太平洋地区一体化大会上的讲话《韩国在拉美的投资》,1997年2月28日圣迭戈, p.17. 众所周知,90年代外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拉美的私有化进程,特别是大型公共服务企业的私有化。然而与美国和欧盟国家相比,东亚国家参与企业并购活动的态度并不积极。因此,外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形成了以欧盟国家为首、美国和其他拉美国家为主导的“三分天下”的格局。东亚国家在拉美外国直接投资中的地位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 第二,东亚国家对拉美进行直接投资采取的战略各有不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战略类型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几种战略类型相结合的局面。拉美经委会按照外国直接投资的目的,把其战略分为四种 类型:寻求资源型、寻求市62场型、寻求效率、增强对第三国出口竞争力型和争夺资产型。 东亚国家对拉美实施直接投资之初,基本上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例如韩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一般是被拉美的某些比较优势吸引,投资到拉美主要是为了利用这些比较优势,达到增加对其他国家出口竞争力的目的;中国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基本上属于寻求资源型,投资到拉美的目的主要是保障经济发展对能源、矿产、原材料、农牧渔业产品的需求;中国台湾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属于寻求市场型,通过投资到服务行业,主要是金融服务行业占领拉美国家乃至地区的服务市场。日本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历史较长,规模较大,因而其目的也较为综合,很难对其战略类型进行简单概括。在行业分布上,除中国台湾外,东亚国家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基本上集中在制造业行业。据统计,1995年日本对拉美的直接投资比上年增加了23.5%,其中35%投 62 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外国在拉丁美洲和加了比地区的投资》,2003, p.24. 66 向了拉美的制造业;1996年,日本对拉美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在其对拉美所有的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上升到77.5%。 韩国在不断增加对拉美直接投资的同时,其在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在其全部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也不断上升。不仅如此,有学者发现,韩国在拉美制造业方面的直接投资中,对技术密集产业的投资超过了对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拉美一直是中国台湾最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目的地。1990-1995年间,对拉美的直接投资在台湾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的比率为30%。台湾的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了银行、保险、运输等服务行业。 第三,无论是投资来源地和投资的目的地都出现“集中”的趋势。从东亚的投资来源地来说,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对拉美直接投资较为活跃;而东道国一般集中在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委内
/
本文档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亚洲和中国经济的影响(论文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