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2017-09-02 9页 doc 23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黑暗中的舞者黑暗中的舞者 摘 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艾丽斯?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大女儿迪伊回乡探望母亲和妹妹的“寻根”之旅,表现了长期受到歧视、压迫的黑人文化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所受到的强烈冲击。本文通过对三位黑人女性形象的分析解读,探讨了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黑人文化的传承问题。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 《外婆的日用家...
黑暗中的舞者
黑暗中的舞者 摘 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艾丽斯?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大女儿迪伊回乡探望母亲和妹妹的“寻根”之旅,表现了长期受到歧视、压迫的黑人文化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所受到的强烈冲击。本文通过对三位黑人女性形象的解读,探讨了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黑人文化的传承问题。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发布的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艾丽斯?沃克 《外婆的日用家当》 女性形象 黑人文化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和社会运动人士,亦是美国当代黑人文学中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爱恨情仇与喜怒哀乐,以及她们的梦想与期待、希冀与失望,歌颂了黑人女性身处逆境却顽强奋斗的坚强意志。其弘扬黑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紫色》一举荣膺普利策文学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及全国书评家协会奖,描述一位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黑人女性破茧成蝶的蜕变和成长过程,充分展现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别和种族双重压迫的政治状况和生活 境遇,以及对这种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对完善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描述了黑人女孩迪伊回乡探望母亲和妹妹以及由此引发的母女和姊妹之间的矛盾冲突。作者通过对三位黑人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矛盾冲突的展现,探讨了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黑人文化的保留问题,“揭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现象,生动准确地反映了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冲突。”[1]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三位黑人女性的性格特征以及她们所代表的黑人女性群体,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妇女主义思想。 一、母亲――黑人文化遗产的捍卫者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平铺直入地娓娓道来:“我就在这院子里等候她的到来。”[2]表现了一个母亲静候离家多年的大女儿造访的心情,没有泪水涟涟的激动,只是平静地和小女儿打扫卫生准备“迎客”,为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了伏笔。母亲是一个典型的黑人妇女,“我是一个大块头、大骨架的妇女,有着干男人活儿的粗糙双手。冬天睡觉时我穿着绒布睡衣,白天身穿套头工作衫。我能像男人一样狠狠地宰猪并收拾干净。我身上的脂肪使我在寒冬也能保暖。我能整天在户外干活儿,敲碎冰块,取水洗衣。我能吃刚宰杀的猪体内切下来、还冒着热气、而后在明火上烧熟的猪肝。有一年冬天,我用一把大铁锤击倒一头公牛,锤子正打在小牛两眼之间的大脑上。天黑之前,我把牛肉挂起来晾着。”[3]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昭显了黑人女性的真实生活场 景。在现实生活中,黑人女性深受种族、性别的双重压迫:来自白人的歧视和压迫,以及来自黑人男性的欺侮和压迫。在社会上,她们不得不忍受来自方方面面的欺凌,她们没有受教育权,不敢抬头直视他人,“谁能想象我敢直视一个陌生的白人,和他们讲话时,我总是紧张不安,随时准备溜走。我的头总是转到离他们最远的方向。”[4]在家庭中,她们不得不包揽所有家务,包括一些本应是男人所从事的活计,还要忍受来自她们的父兄以及丈夫的欺凌污辱,忍受他们因饱受白人压迫而扭曲的“尊严”“权威”的畸形再现和一种业已转嫁了的对社会不公的卑微、怯懦的“报复”。文中的叙述者――母亲,便是作者的母亲以及诸多黑人女性的化身。然而正是这些“被污辱与被损害的人”,传承并捍卫着已然分崩离析的黑人文化。 在艾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中,“母亲”这个角色着墨甚多,形象饱满。作者通过塑造一个吃苦耐劳、坚强豁达的家庭支柱的形象,演绎了千千万万普普通通的黑人女性,她们便是黑人文化的传承者和捍卫者。她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白人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她们不得不逆来顺受,对于当时如火如荼的黑人权利运动,她们不得要领,无法领会这场运动背后所蕴含的深意,自然也无法充当运动的急先锋。然而她们热爱自己的家园,热爱自己的文化,在她们的日常操劳和恬淡大度中,黑人文化的精髓得以存续并传承。小说中的“百纳被”便是黑人传统文化的象征:“这两床被子是迪伊外婆用一块块小布片拼起来,然后由迪伊姨妈和我两人在前厅的缝被架上缝制而成的,其中一床绘的是单星图案,另一床是踏遍群山图案。两床被 子上都缝有迪伊外婆五十多年前穿过的衣服上拆下来的布片,还有杰雷尔爷爷的佩兹利涡旋纹花呢衬衣上拆下来的碎布片,还有一小块褪了色的兰布片,大小只相当于一个小火柴盒,那是从依兹拉曾祖父在南北战争时穿的军服上拆下来的。”[5]两床普普通通的“百纳被”上,凝聚着厚重的黑人历史和文化,通过被子这一“日用家当”得以传承。黑人妇女有三种有特色的活动――缝被子、做衬裤和唱歌,“缝制百纳被”源于非洲民间女性多人缝制被子的活动,是黑人女性日常生活中所从事的一项普通的家庭手工艺活动,也是代表非裔女性文化与民族身份的一个文化隐喻,展现了其优秀的民俗文化、审美情趣和核心价值观。小说中的“母亲”便承担了这个传承非裔文化与民族身份的使命,她参与了缝制这两床百纳被的神圣使命,并将其妥善保管,以期作为嫁妆再传承给小女儿麦姬。面对大女儿迪伊的“巧取豪夺”,她包容一切,但是当她意欲抢走百纳被时,她“突然产生了这样一种感觉:似乎头顶上受了什么东西的敲击,其力量自头顶直透脚心。这就像在教堂里受到上帝的神力感动后激动得狂喊乱叫时的那种感觉”。一向逆来顺受的她甚至做了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从迪伊手中抢过被子放到麦姬的腿上,让小女儿目瞪口呆。由是,“百纳被”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和美国非裔女性无穷的创造力与深厚的情谊,经由“母亲”之手得以保存并传承下去。 二、麦姬――黑人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小女儿麦姬在小说中着墨并不算多,然而一个典型的传统黑人少女形象却跃然纸上:她外表丑陋,胆怯自卑,“下巴贴近胸口,眼盯着 地面,走路拖着脚”,走路时的样子仿佛“一个跛了腿的动物”,“比如说一只狗,被一个粗心莽撞的有钱买得起汽车的人压伤后侧着身子向一个愚昧得对它表示关切的人走去时的样子”。她看起来有一种迟钝而又羞惭的神色,疤痕累累的双手总是藏在裙褶缝里。面对张扬霸道的姐姐,她隐忍沉默,一言不发,只是见到惊艳的姐姐那“热烈的”服饰和漂亮的发型时发出“呃”的一声。初次谋面的“姐夫”和她握手时,她张皇失措,一个劲儿地把手往后缩。“她的手像鱼一样软弱无力,恐怕也像鱼一样冷冰冰的,尽管她身上正在出汗。”麦姬的形象属于典型的饱受欺凌的黑人女性形象:逆来顺受,怯懦卑微,代表了被白人世界和激进的黑人运动先锋们所漠视和欺压的黑人灵魂。在作者有意隐去事发原因的大火中,“她的头发冒烟,她的衣服烧成黑灰一片片脱落”,无助惊愕的她“眼睛瞪得大大的,亮亮的,反射出闪烁着的火苗”。她的形象符合“替罪羊”原型的内在特征:烧伤瘸腿,丑陋卑微,姐姐讨厌她,妈妈怜悯她,她是种族歧视的替罪羊,亦是激进的黑人运动先锋抛却历史的替罪羊。按照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性”视角,“替罪羊”的实质是一种类型化的“原型”,而小说中的麦姬正是这样一个代表传统黑人女性的“原型”,一个黑人运动的先锋们意欲教化、摆脱的“原型”。而这个卑微、畏缩的“替罪羊”却承担着黑人文化传承的重任。沉默寡言的她对于家族的历史却如数家珍,她清楚地记得姐姐迪伊意欲拿走充当“艺术化的用途”的搅乳棒是迪伊姨妈的第一个丈夫做的,他的名字叫亨利,但人们总叫他史大西。姐姐认为愚笨卑微的她不可能懂得“百纳被”的价值,其实真正不懂得“百纳被”价值 的却是迪伊本人。“不要那些被子我也能记得迪伊外婆”,麦姬不仅懂得“百纳被”所象征的家族历史和黑人文化,而且还学会了缝制“百纳被”,“她能自己缝制被子是迪伊外婆和大迪伊教的”。麦姬既是种族歧视这场大火中的“替罪羊”,也是激?M的黑人文化运动这场大火中的“替罪羊”,她的形象承载了两种文学审美功能:“净化”和“救赎”。对于大女儿曲解黑人文化、意欲将象征家族历史和黑人文化的“日用家当”统统拿去充当“摆设”的行为,“母亲”隐忍不发,冷眼旁观,但是当迪伊抢走她准备给小女儿麦姬充当嫁妆的、象征黑人文化和精神内核的“百纳被”时,“母亲”终于爆发了,她从迪伊手中夺过被子,塞给目瞪口呆的麦姬,因为她很清楚,小女儿麦姬才是黑人文化的继承者,而非大女儿迪伊,那个曾经痛恨并且逃离自己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此刻却又娇情做作地意欲重拾历史文化其实对其一无所知的黑人运动先锋。在小说的结尾,怯懦寡言的麦姬笑了,“但这是真正的喜悦的笑,一点没有害怕的意思”,表现了觉醒的黑人女性直面变革的勇气。麦姬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是黑人女性中的一颗“珍珠”(Maggie在拉丁语中意为珍珠)。 小说中麦姬的形象其实蕴含着作者自身的影子。艾丽斯?沃克出生于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佃农家庭,父母的祖先是奴隶和印地安人,艾丽斯是家里八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艾丽斯8岁时,在和哥哥们玩“牛仔与印地安人”的游戏时被玩具枪射瞎了右眼。因为家里没有车,沃克的父母不能带自己的女儿及时去医院治疗,一周后他们才找到了一个医生,导致她的右眼永久失明。有很长一段时间,她受伤的右眼上形成了一层瘢痕组织,让她感到非常自卑难堪, 非常害羞。有时她自嘲自己就像一个流浪者,于是转向阅读和创作诗歌聊作慰籍。14岁时眼睛上丑陋的瘢痕组织才被切除。“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言得之,事实证明,她的创伤是有价值的:它让她开始“真正地看待人和事,真正的懂得了要注意人际关系并学会有足够的耐心去注意他们是如何打扮的”。经历了眼睛受伤、非法流产、婚姻解体等阵痛之后,沃克成了美国黑人自由解放运动的先锋,后来又到威尔斯利大学任教,开设了“妇女文学”课程,成为美国大学最早开设的女性研究课程。沃克正像她笔下的麦姬一样,成为黑人文化的继承者,成为黑人女性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珍珠”。 三、迪伊――黑人文化遗产的颠覆者 大女儿迪伊毫无疑问是本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她经历了逃离――颠覆――重溯三个阶段。她的形象代表了新生代黑人女性:她漂亮独立,个性张扬,受过良好教育,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迪伊生得比麦姬白一些,头发也好看一些,身材也丰满一些。”相对代表黑人传统的“更黑一些的”妹妹,“更白一些的”迪伊无疑代表着激进的黑人运动先锋。非裔美国黑人作为一个少数族裔群体,一直生存在充满敌意和歧视的白人主流社会之中。奴隶制的废除并没有消解“白人中心论”的世界所推行的极端种族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受到亚非国家有色人种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胜利的鼓舞,再加上由于工业化的进程,大批黑人流入城市,使得黑人地位问题成 为全国性问题,于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掀起了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争取政治经济和社会平等权利的大规模斗争运动。然而,由于在白人既定的社会秩序中找不到自己合适的位置,部分非裔美国人试图以自我隔离的方式,在本族中寻找安全感和归属感,提出了“黑白分离”的政治主张,仿效白人推行极端民族主义,以全新的姿态强调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主,兴起了“寻根”狂潮,努力寻找他们在非洲的文化之根。 小说的主人公迪伊就代表了这些极端民族主义者。相对于代表传统黑人女性的、没有受过教育的母亲和妹妹,她属于新生代黑人女性。她坚强独立,崇尚自由,富有思想,面对传统愚昧、逆来顺受的传统黑人女性,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和麦姬毫无办法,一无所知地困坐在那里,她的声音凌驾于我们之上。她对我们灌输一大堆编造出来的事物以及我们不需要掌握的知识。她严肃地强迫我们听她读书,把我们俩人看成傻瓜一样,刚有点似懂非懂的时候又把我们挥之而去。”她甚至仇恨自己的出身、仇恨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面对象征毁灭黑人传统文化的那场大火,“她站在她经常从其中挖树胶的那棵香枫胶树底下,望着屋上最后一块烧成灰黑色的木板朝着烧红了的滚烫的砖彻烟囱方向塌下来时,她脸上呈现出一副非常专注的神色。你干吗不在那堆废墟上跳个舞,我当时想这样问她。她对那所房屋恨得要命。”面对自己蔑视并且仇恨的“背景”,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逃离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她需要投身于一个新的世界,充当黑人文化运动的先锋,试图以自我隔离、摒弃传统的方式来寻找安全感和归属 感。求之不得之际,她想到了“寻根”。于是她带着丈夫(亦或男友)返回故里,以期寻找自己的“身份”,重溯自己的民族文化。然而此时的她已然失却了“身份”,她无法融入白人世界,却也完全曲解黑人文化。她刻意地使用所谓的黑人传统服饰和发型来装扮自己,其实却是不伦不类、艳丽恶俗:“这样大热天里,她竟穿着一件拖地长裙。裙子的颜色也花哨得耀眼,大块大块的黄色和橙色,亮得可以反射太阳的光线。我感到我的整个脸颊都被它射出的热浪烫得热烘烘的。耳环也是金的,并且直垂到肩膀上。臂上还戴着手镯,当她举起胳臂去抖动腋窝部衣服上的褶皱时,臂上的手?C丁当作响。”乍见母亲和妹妹,她拿出时髦新奇的“拍立来”拍摄一张张照片,并特意将啃食青草的奶牛、母亲和妹妹以及代表她们的“根”的房子一起拍进照片,似乎这样做就可以寻得“身份”,可以重溯民族文化。见到阔别多年的母亲和妹妹,她用奇怪的语言和她们打招呼:Wa-su-zo-Tean-o,然而母亲和妹妹不会明白,这是乌干达语“早上好”之意。她给自己起了时髦的、更“非洲”的名字:万杰萝?李万利?卡克曼乔,因为她“无法忍受照那些压迫我的人的名字给我取名”却不知自己的名字迪伊其实是照迪伊姨妈的名字取的,而迪伊姨妈的名字又来自迪伊外婆,迪伊外婆的名字又来自她的母亲,亟于标榜自己是黑人文化的“守护神”的“万杰萝”却根本不知,自己厌恶并且摒弃的名字,正是代代相传的黑人传统。她贪婪地攫取代表传统文化的“日用家当”,却意欲将这些东西用做“装饰”。霸道无情地夺取妹妹的嫁妆、象征黑人传统文化精髓的百纳被之后,她也只是想将这两床“无价之宝”挂起来用作装饰。 “迪伊代表了功利的、物质的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而实质上,她已经丢失了真正的黑人传统文化。”[6] 迪伊的形象毫无疑问属于血肉丰满的“圆形人物”: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思想,有能力,有创造力,她是黑人运动的先锋,是黑人运动的狂潮影响下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她亟切地寻找自己的“身份”,寻找自己的文化之根,然而她和她所代表的那些“先锋”们却对自己的文化之根所知寥寥,以至于她们的寻根之举悲剧性地流于浅薄、矫情,过于形式化,更加彰显了美国黑人的身份困惑和迷惘无助。 从某种程度上讲,文中三位女性的身上都可以窥到作者自己及其亲人的影子。小说中的“母亲”便是作者的母亲以及绝大多数黑人母亲的化身,而从大女儿迪伊和小女儿麦姬的身上都不难看到作者自身的影子――一位直面变革、了解并且珍视黑人传统文化精髓的黑人自由解放运动的领袖,一位黑暗中的舞者。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外教社――甘肃省高校大学英语教改项目“美国后现代小说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张晔:《黑人文化与白人强势文化的撞击――沃克<外婆的日用家当>小说解读》,北方论丛,2002年,第06期,第105页。 [2][3][4][5]张鑫友:《高级英语(修订版)学习指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第56页,第56页,第62页。 [6]刘千凤:《<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女性意识的解读》,读与写杂志,2009年,第7期,第56页。 (王含冰 甘肃兰州 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 730070)
/
本文档为【黑暗中的舞者】,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