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太阴阳明论

太阴阳明论

2012-09-22 30页 ppt 1M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6690

暂无简介

举报
太阴阳明论nullnullnull 本篇讨论了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故名曰:“太阴阳明论”。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1.阐述脾与胃阴阳表里的配合以及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功能。 2.指出脾与胃不同病因与发病特点,阐明“阳道实、阴道虚”的病变原理。 3.从脾治中央及土生万物,提示临床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1.理解太阴阳明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掌握“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 2.掌握“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和“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理。 3....
太阴阳明论
nullnullnull 本篇讨论了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故名曰:“太阴阳明论”。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1.阐述脾与胃阴阳里的配合以及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功能。 2.指出脾与胃不同病因与发病特点,阐明“阳道实、阴道虚”的病变原理。 3.从脾治中央及土生万物,提示临床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目的要求 目的要求1.理解太阴阳明的不同生理、病理特点,掌握“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 2.掌握“脾为胃行其津液”的生理和“脾病而四肢不用”的病理。 3.理解“脾不主时”的理论。 一、太阴、阳明生病而异的原因一、太阴、阳明生病而异的原因1.论脾与胃在生理上的差异–“阴阳异位” 2.更虚更实,更逆更从: 3.病理上:“生病而异” 4.“阳道实,阴道虚” 5.不同性质的邪气,伤犯人体不同部位的易感趋向。 二、脾胃的相互关系二、脾胃的相互关系(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饮食水谷精微) 1.解剖部位上: 2.经脉循行上: 3.生理上: 4.病理上: 5.病案: 三、关于脾主时之说 三、关于脾主时之说 “脾主长夏” : 脾不独主时,而旺于四季 脾(胃)不主时的意义 生理方面: 病理方面: 养生方面: 治疗方面: null小 结 复习思考题 1 .论脾与胃在生理的差异– “阴阳异位” 1 .论脾与胃在生理的差异– “阴阳异位” 脾--脏、阴、里、 主内, 通于地气, 有藏有虚的特点。 经脉循行: 足太阴--从足上行至头面 胃--腑、阳、属表, 主外, 通于天气, 有盈有实的特点。 经脉循行: 足阳明—从头下行至足。 2更虚更实,更逆更从:2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春夏阳气用事--春夏阳明为实,太阴为虚; 秋冬阴气用事--秋冬太阴实而阳明虚。 更,更替。故杨注“春夏太阴为逆,阳明为顺;秋冬阳明为逆,太阴为顺”这就反映了四季中太阴与阳明虚实更替和逆顺更替的状况。 null3病理上:“生病而异” 阳明(胃) 太阴(脾) 病因 犯贼风虚邪,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 受风气 受湿气 病机 属阳,其病多实 属阴,其病多虚 病位 由阳经入六腑 由阴经入五脏     邪从外入 病由内生 病证 阳热有余 里阴不足,或阴阳两虚 病候 身热,不时卧, 满闭塞,下为飧泄, 上为喘呼 久为肠澼 传变情况 上行极而下      下行极而上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 “阳道实,阴道虚” 4、 “阳道实,阴道虚” 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 所以对于中焦病的治疗特点,也可概括谓“实证责之于胃,虚证责之于脾”凡事物之属于阳者,必须有刚悍、充实、向外等特点;而事物之属于阴者,必须有柔弱、不足、向内等性质。阳明病多热多实,太阴病多寒多虚。null故喉主天气, 阳明胃受病主 要表现为热,不 时卧、上为喘 呼。 六腑(胃)为阳 性、热性、实 证居多 故“入六府 (胃)则身 热,不时 卧(不能睡 眠)气逆喘 促”等。五脏(脾)为 阴性、寒性、 虚证居多 故“入五脏(脾)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咽主地气”。太阴脾受病主要表现为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 null “阳道实,阴道虚”是对以阳明胃为代表的六腑(及其络属的阳经)、以太阴脾为代表的五脏(及其络属的阴经)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5.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部位的侵犯 有一种趋向性5.不同性质的邪气对人体部位的侵犯 有一种趋向性以类相从,同气相求 属阳的邪气,多侵犯属阳的部位, 属阴的邪气多侵犯属阴的部位。邪气伤人还有阴阳之别,其气伤部位也不相同: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风为阳邪,其性轻扬,风邪伤害人体, 往往上部先受到侵袭,如伤风感冒等。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所以湿邪易先伤害人体下部, 常见如下肢痠痛、带下、尿浊、便脓血等。null 1.解剖部位上:脾、胃以膜相连。 2.经脉循行上:脾(里)脉贯胃 (表)络嗌。 3.生理上: 3.生理上: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为五脏六腑之海(四肢皆禀气于胃); 脾主运化, 为胃行其津液。分 工合 作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null 4. 病理上:脾病而四肢不用 脾能为胃行其津液—胃之津液滋养四肢— 四肢强健有力。 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 — 四肢不用。 “脾主长夏” :脾运化水谷,化生气血,滋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如同自然界之土,得长夏湿气而能生长、滋养万物一样。 null2. 脾不独主时,而旺于四季: 脾虽不独主一时,但却一年四季,无时不主,任何脏腑组织器官在任何时令中,都不能离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 精气滋养。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于时也” null 脾(胃)不主时的意义 生理方面: 脾主运化,胃主纳谷,纳化结合,灌溉四旁,其它四藏才有生机,其物质基础才能得到保障,脾胃的功能活动在人后天生命活动中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null 病理方面: 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气血精微化生不足,人体各个内脏器官得不到充分的营养,功能就会低下。人体抗病能力不足,为外邪的入侵及内邪的滋生提供了条件,故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养生方面:养生方面: 要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调养脾胃就非常重要。 null治疗方面: 要正确的处理好脾与其它四脏的关系,如果脾病影响四脏,分治四脏而不愈者,常常通过治脾而愈。李杲也是在《内经》重视脾胃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发展成为脾胃学说,更加丰富了《内经》有关脾胃的理论,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义意义 脾不主时,实际是无时不主 突出脾为后天之本的重要生理作用 小 结 小 结一、论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 的差异。 二、脾胃的相互关系。 三、关于脾主时之说。 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一、词解:阳道实,阴道虚、阴阳异位、四肢不用、肠澼、飧泄 二、背诵: “阳者,天气也……阴受湿气”。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故不用焉”。null三、理解: (一)脾与胃“生病而异者,何也?” (二)“阳道实,阴道虚”的理论观点有何意义? (三)脾胃之病,为何出现“四肢不用”? (四)“脾不主时”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null病案举例 病孩,男,9岁。不明原因出现右下肢萎弱不用,大腿右腿周长小于左腿9cm,致残。在广州市儿童医院疑诊为“脊神经侧索硬化”。中医辨证:肌肉消瘦,舌嫩,唇干,津液不足,长期便秘。属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致胃阴不足。 治疗时,养胃阴,宜滋而不腻。用玉竹汤,100g~200g/天,1年后,右腿与左腿周长相差1cm,肢体活动自如。共用玉竹146市斤。null
/
本文档为【太阴阳明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