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分析东西方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

分析东西方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

2012-09-01 6页 doc 34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12201

暂无简介

举报
分析东西方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课程论文 论东西方文学中的父子关系的区别 [内容摘要]父子冲突是东西方文学共同的母题,但在对父亲的情感处理上,西方较多地表现为“弑父”情结,东方则表现为“尊父”情结,中国儒家关于君臣父子伦理思想是代表。不同的情结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精神的反映。 [关键词]父子冲突、文化精神、比较文学 父子冲突是东西方文学较多采用的文学母题,但在对父亲的情感上,东西方文学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父亲代表的是陈旧没落的力量,儿子代表的是新生进步的力量。在父子冲突中,西方文学大多以父辈失败,儿辈胜利而结束,甚至出现...
分析东西方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
课程论文 论东西方文学中的父子关系的区别 [摘要]父子冲突是东西方文学共同的母题,但在对父亲的情感处理上,西方较多地现为“弑父”情结,东方则表现为“尊父”情结,中国儒家关于君臣父子伦理思想是代表。不同的情结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精神的反映。 [关键词]父子冲突、文化精神、比较文学 父子冲突是东西方文学较多采用的文学母题,但在对父亲的情感上,东西方文学又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父亲代表的是陈旧没落的力量,儿子代表的是新生进步的力量。在父子冲突中,西方文学大多以父辈失败,儿辈胜利而结束,甚至出现儿子背叛进而杀害父亲的“弑父”情结。东方文学则表现儿辈对父辈传统的默守、认同甚或屈从,冲突的结果是父辈取得了胜利,往往呈现出“尊父”情结。下面让我们就这一现象对东西方文学展开比较与。 对于西方文学,我们还是从它的唯一源头古希腊文学加以分析观照。应该说古希腊文学,无论是神话、史诗还是戏剧,都有对父权崇高与尊严的客观表现。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西方文学不少名家名作同样描写了父子冲突,反映了父子骨肉亲情的异化。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作品中,富有活力的年轻一代与狠毒保守的老一代斗争。《李尔王》集中描绘了李尔和葛罗斯特两个家庭的悲剧,展现了一个父子或父女相逼相残的罪恶丛生的可怕世界。莫里哀的《悭吝人》中,老吝啬鬼阿巴贡试图与儿子争夺财富和情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也有不少表现父亲与儿女的冲突《, 欧也妮·葛朗台》揭示的是父亲对女儿的无情无义,吝啬贪婪。《高老头》则是女儿对父亲绝情寡义的最好。写照,令人寒心。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佐夫兄弟》充分展现父子关系的恶化,是罪恶的渊薮,唱响了一首人类骨肉亲情的挽歌。肖洛霍夫的《顿河故事》把顿河地区的阶级斗争的残酷性不是集中在阶级、集团的斗争上,而是浓缩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特别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对立冲突如兄弟火拼、父子残杀等,展现斗争的惨烈,令人触目惊心。父子冲突的“代沟”主题是表现主义文学创作的普遍主题,卡夫卡的《失踪者》第一章写的就是父子关系,作品描写一个16岁的少年受到中年女仆的引诱而被父亲放逐到美国。短篇小说《判决》涉及到的是宗法家长制统治的权威,它对人的生存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变形记》中的父亲则是一个冷酷无情对待变了形的儿子的人,儿子变形后,他没有半点同情心,有的是对儿子暴跳如雷。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里骂父亲是“付薪水的敌人”。拒绝步父亲的后尘。他的创作较充分的体现了对父权的反叛。 从上不难看出父子冲突、反叛父权在西方文学中的份量。西方文学对坏父亲形象的刻划及弑父情结,实际上,表现的是西方人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抗争意识。人类社会由母系氏族进入父系氏族以后,男性成了社会的主宰者。父亲往往成了权力符号的象征。古希腊神话里的乌拉诺斯、克洛诺斯、宙斯是一代又一代父亲,也是一代又一代至高无上的天帝;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是国王,阿伽门农是希腊联军的统帅也是国王,美狄亚的父亲同样是一位君主。国邦如此,家庭同样,父亲在家庭中享有至上的权威,妻子儿女则无地位可言。父亲作为“象征的他者”直接象征着秩序。在基督教产生之后,上帝又成了“绝对的他者”———所有父亲的原型,他们居于一个绝对的位置上,对子辈行使统治和宰割的权能。因此,对父权的反抗,就是对权力意志的反抗。这种不惧权威,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抗争精神在西方文化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反叛父权的弑父情结,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对父亲的反叛正是男子汉身份建立的必由之路,只有对一家之长的权威坚决的挑战,才能最终确立自己男子汉的地位。西方人反叛父权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求,实现自我的价值,绝对不是为了道德、正义,或是大义灭亲,顾全大局,以利天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将他者作为征服的对象。为了实现自我的价值和目的,甚至不择手段,父子兄弟互相残杀。阿喀琉斯、于连、克劳迪斯、拉斯蒂涅式的个人英雄主义与个人奋斗者欲火炎炎,他们道德观念淡薄,冲破了各种约束羁绊,但也导致了社会道德的沦丧。 西方文学中的弑父情结,还反映了西方人大胆反叛传统的创新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父权代表着陈腐守旧的力量,父子冲突蕴含着新旧力量的冲突较量。维持还是推翻父权势力,是保守还是创新的体现。西方文学中有许多恶父形象,实际上反映了旧势力对新生力量的阻挠、扼杀。可喜的是西方文学往往最终将胜利的天平倾向于子辈新生力量。古希腊文学如此,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等作品中,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年轻一代最终战胜狠毒保守的老一代。莫里哀的《悭吝人》中试图与儿子争夺爱人的老吝啬鬼最后人财两空, 而在《伪君子》中,愚蠢和失败同样属于老祖母和老父亲。甚至在少年儿童阅读的童话和传说故事中,美丽善良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和英俊、勇敢的王子们最终也总能够战胜狠心、恶毒的后妈、王后和国王们。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传统观念较多体现的是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亲情。 对中国文学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儒道佛家思想,无一不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渗透到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学的骨髓。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建立一个安宁的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思想。 在家庭父子关系问题上,孔子认为父亲具有至尊的地位,所谓“天无二日,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孔子家语·本命解》父亲,是家庭中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尊长。父亲对子女来说,它既是不可违背的强制命令,又是应当自觉遵循的行为,前者表现为法律形式的教令权、监护权、惩戒权等,后者则化为主体意识的孝道观念。在孝道方面,孔子提出了不少应遵守的行为要求,如“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里仁篇》在父母百年之后,孔子又要求子女以古之礼守孝三年。子女可以劝谏父辈过错。但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篇》意为侍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谏,一旦发现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劝谏,就仍然恭恭敬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心怀忧愁,但毫无怨言。 受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庭伦理强调父为子纲,父权至上,父子间无平等可言。虽其中也有父慈子孝的道德要求,但长者本位的传统导致片面强调孝,社会强制实行的也仅仅是子孝。这种片面状况,后来发展到极端,出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能不亡”的难以理喻的状况。 在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加上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文学传统,中国文学以颂扬父子伦理亲情为主而对背离亲情的行为予以贬斥。具有浓厚封建宗法制色彩的古代文学不用说,就是现当代文学也有不少这类的篇章。朱自清以家事为题材的散文《背影》,就是这类文章的代表。它抒写人伦之常,表现父子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巴金无疑是20 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抨击封建家族与封建礼教最为激烈的作家之一。然而仔细分析,人们又会惊异地发现其作品蕴含着浓厚的家族情结。他热情关注家族问题,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上,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对专制家长、堕落子弟的怜悯、同情及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族伦理的首肯,他对作品中叛逆人物身上的封建孝道表现出理解式的认同。 巴金在自我满意的《激流三部曲》、《憩园》和《寒夜》等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将重点放在对旧家庭人与人之间各种复杂伦理关系的描写上,他重视亲情,揭露礼教,呼唤建立在平等、友爱、信赖基础上的新型家庭关系。巴金“否定的只是封建家长专制制度,而决不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家的存在; ⋯⋯他憎恶的只是封建家庭造成的兄弟之间争斗的疏远,而不是否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他鄙弃封建大家庭的坐吃山空、道德败坏的败家子,而对那些无辜的受害者始终充满着眷念之情。”既留恋传统家族哀伤它的衰亡,又肯定觉慧、觉民的孝行。这种情感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关于家庭骨肉亲情的观念。“他本人又是中国传统人伦关系的奉行者,他终生都在探讨如何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合理的友爱的家庭关系,而不是完全割断这种血缘纽带。 不仅中国,就是整个东方文学,都明显地叙写赞美父子伦理亲情。 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及歌德并列的世界五大诗人之一的波斯诗人菲尔多西。他创作的《列王纪》是波斯最伟大的民族史诗,该巨著中的“四大悲剧”《伊拉治的故事》、《鲁斯塔姆与苏赫拉布的故事》、《夏沃什的故事》和《埃斯凡迪亚尔的故事》。反映的都是年轻王子的悲剧,伊拉治被两位兄长谋杀,其余三位王子苏赫拉布、夏沃什、埃斯凡迪亚尔都是在父子之间的冲突中横遭厄运,直接或间接地死于他们的父亲之手。与西方神话、史诗比较,父子争夺的结果,最后胜利的不是儿子,而是父亲,东西方的这种差异性很耐人寻味。 与源于海洋文明的西方文明不同,中国、波斯等东方文明属于一种内陆河流文明。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经济形式,进而对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经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生产的安排、劳动技能的掌握、生产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这种经济活动的特殊性就决定了经验及拥有者———长辈的权威。年长为尊,权威意识逐渐深入人心。 “尊父”与“弑父”情结各自代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前者是古老的、平和宁静、因循守旧的文化心理的体现;后者是不断进取不断超越的文化精神的反映。前者以建立和维护既有秩序为目的,但阻挠创新妨碍进步;后者以除旧立新为目的,但有碍道德精神的提升。如何正确认识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很值探讨和深思。 参与文献 [1] 韩竹林《微谈东西方文学作品在悲剧人物塑造的异同》[J] 2007-24 [2] 张娅丽《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探讨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J] 2007-03 [3] 孙卫东《东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形成的赛珍珠双重文化思想》2006-04 [4] 卢珊《从王熙凤与郝思嘉看东西方女性意识觉醒的相似性》[J] 2006-01 [5] 宋晓英《欧洲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之分析》[J] 2006-01 [6]论文网 www.meiwen88.com 第6页 共6页
/
本文档为【分析东西方小说形式有什么不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