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常用词_窃_盗_偷_的历时演变

常用词_窃_盗_偷_的历时演变

2012-08-28 7页 pdf 317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2533

暂无简介

举报
常用词_窃_盗_偷_的历时演变 语言科学                  犐犛犛犖1671-9484 犆犖32-1687/犌               2009年11月   第8卷 第6期(总第43期)641-647 [收稿日期]2009年3月5日  [定稿日期]2009年8月5日 * 论文是在唐钰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完成后得到方一新先生的指正,《语言科学》匿名评审专家提出宝贵 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中错谬概由笔者本人负责。 〔1〕王力(1980:577578)简单地讨论过三者的关系,认为:“偷”的概念先秦一般用“窃”来表示,“盗”...
常用词_窃_盗_偷_的历时演变
语言科学                  犐犛犛犖1671-9484 犆犖32-1687/犌               2009年11月   第8卷 第6期(总第43期)641-647 [收稿日期]2009年3月5日  [定稿日期]2009年8月5日 * 论文是在唐钰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完成后得到方一新先生的指正,《语言科学》匿名评审专家提出宝贵 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谢。文中错谬概由笔者本人负责。 〔1〕王力(1980:577578)简单地讨论过三者的关系,认为:“偷”的概念先秦一般用“窃”来示,“盗”表示“偷东 西的人”,有时候用作动词,那只是‘盗’用法的扩大”,从汉代开始,“偷”字具有“偷东西的人”和“偷窃”两种意义了,在 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里,先秦“窃”所表示的概念,已经完全用“偷”来表示。王先生所做的定性分析,大部分是正确的, 本文通过全面调查和定量分析,对王先生的观点作了进一步补充和发展,并对其部分观点做了修正。 〔2〕在先秦文献中,表“偷窃”义还有一个“攘”字。《广韵·阳韵》:“攘,窃也。”例如《·微子》:“今殷民,乃攘窃 神祇之牺牷牲。”孔氏传:“自来而取曰攘。”《墨子·非攻上》:“取人牛马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但仅散见于 某些文献中,用例很少,与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窃”、“盗”不可同日而语。 常用词“窃”、“盗”、“偷”的历时演变* 王毅力 中山大学中文系 广东 广州 510275 提要 通过对汉语中表“偷窃”义的词的考察,观察了它们由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认为先秦时期“偷窃”义主要 由“窃”表达;秦汉时期“盗”代替“窃”成为表“偷窃”义的代表词;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偷”取代“盗”成为表“偷 窃”义的常用词,“窃”和“盗”一般只保留在复音词或出现在书面语当中,这样的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关键词 窃 盗 偷 中图分类号 犎173   文献标识码 犃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9)06-0641-07 1 引言 表示“偷窃”这一意义,现代汉语口语中主要用“偷”,在汉语史中还曾出现过“窃”、“盗”等词。本文 将从历时的角度讨论“偷”在产生“偷窃”义之前汉语“偷窃”义的表达情况,以及“偷”产生“偷窃”义后与 其同义词“窃”、“盗”的更替情况。〔1〕 2 先秦时期 先秦典籍中表示“偷窃”这一意义一般用“窃”和“盗”,总体上来看,以“窃”最为常见。〔2〕先秦时期 “窃”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多义词,其主要义项有“偷窃”、“盗贼”、“侵害”、“悄悄地”、“私下”等。“窃” 的本义即为“偷窃”。《说文·米部》:“盗自中出曰窃。”查先秦常用典籍13部(见表1),表示“偷窃”义的 “窃”共见85次,其对象可以是人、动物、器物、林木、钱财等。例如: (1)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尚书·费誓》) (2)凡窃木者有刑罚。(《周礼·地官·司徒》) (3)获三矢焉,伯棼窃其二。(《左传·宣公四年》) 146 w2 线条 (4)子以是为窃屦来与?(《孟子·尽心下》) (5)廉如鲍焦、史鰌,则不过不窃人之财耳。(《战国策·燕策一》) 值得注意的是,战国以前主要用来表示“偷窃”义的“窃”进入战国时期“私下”义逐渐增多,且常用作 谦词。例如: (6)昔文公与秦伐郑,秦人窃与郑盟,而舍戍焉,于是乎有殽之师。(《左传·襄公十四年》) (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到了战国后期,“窃”的“私下”义激增,“偷窃”义在“窃”义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开始被“下”所取代。如 在《韩非子》中,“窃”共出现21次,其中“偷窃”义出现7次,“私下”义出现了14次。“偷窃”义在“窃”的 词义系统中地位的下降,为后来“盗”取代“窃”成为“偷窃”义的代表词准备了条件。 “盗”,在先秦文献中也比较多见,但在战国以前主要是用作名词,义为“窃贼”、“强盗”等。例如: (8)民之未戾,职盗为寇。(《诗经·大雅·桑柔》) (9)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论语·阳货》) (10)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秋官·司寇》) (11)我为楚卿,而赂盗以贼一夫于晋,非义也。(《国语·楚语上》) (12)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 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例(8)郑笺以“盗贼”释“盗”;例(9)“盗”指“窃贼”;例(10)“盗”、“贼”连文,贾公彦疏:“盗贼并言者,盗谓 盗取人物,贼谓杀人曰贼。”例(11)“盗”显然不是“窃贼”,而是指杀人越货的“强盗”;例(12)从文意上看 “盗”是指“窃贼”。 “盗”在春秋时期还未出现表“偷窃”义的用例。到了战国时期,“盗”的“偷窃”义的用例开始出现,并 渐趋多见。在我们调查的先秦文献中,作“偷窃”义的“盗”共见16次(见表1)。例如: (13)窃贿为盗,盗器为奸。(《左传·文公十八年》) (14)使治官府则盗窃,守城则倍畔,君有难则不死,出亡则不从。(《墨子·尚贤》) (15)犹盗婴儿之矜裘,与刖危子荣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6)不盗不窃,穿窬而行。(《荀子·赋篇》) 先秦时期“偷”字也已经出现,主要用作“苟且”义,也有一些用作“刻薄、不敦厚”、“轻视”等义;但从 来不表示“偷窃”义。例如: (17)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左传·文公十七年》) (18)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楚辞·卜居》) (19)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20)晋国亦未可以贰,晋国、韩子不可偷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例(17)杜预注云:“偷,犹苟且。”例(18)王逸注:“偷,苟且也。”例(19)邢昺疏:“偷,薄也。”“偷”义为“刻 薄,不敦厚”;例(20)杜预注:“偷,薄也。”“偷”、“薄”为“轻视”义。 窃 盗 偷 尚书 3 春秋 1 论语 2 周礼 1 左传 11 1 246 语言科学 2009年11月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国语 2 墨子 26 5 孟子 1 荀子 9 3 管子 5 5 韩非子 7 1 战国策 6 1 吕氏春秋 11 总计 85 16 表1 先秦时期主要文献“窃”、“盗”、“偷”表“偷窃”义的分布情况 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情况与先秦相比有了较大变化。《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于秦墓,属战国末期至秦代的 作品。其中表“偷窃”义的“盗”共出现70次,而“窃”一次也未出现。例如: (21)上造甲盗一羊,狱未断,诬人曰盗一猪,论可(何)殹(也)?当完城旦。(《法律答问》) (22)某里公士甲自告曰:“以五月晦与同里士五(伍)丙盗某里士五(伍)丁千钱,毋(无)它坐,来 自告,告丙。”即令令史某往执丙。(《封诊式》) 这一现象表明,可能在战国末期或秦代,“盗”已经代替了“窃”成为“偷窃”义最常用的代表词。 笔者考察了西汉时具有代表性的数部文献(见表2),发现“窃”和“盗”的情况与《睡虎地秦墓竹简》 中的情况类似。在这些文献中表示“偷窃”义的“盗”在数量上已经占了绝对优势,而“窃”的见次率大幅 降低。以《韩诗外传》、《盐铁论》、《说苑》为例,其中表“偷窃”的“盗”分别出现了7次、13次和8次,而 “窃”仅分别出现1次、2次和1次,可以看出“盗”的使用频率已经大大超过了“窃”。例如: (23)臣里母相善,妇见疑盗肉,其姑去之,恨而告于里母。(《韩诗外传》卷七) (24)晋文公重耳亡,过曹,里凫须从,因盗重耳资而亡,重耳无粮,馁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 耳,然后能行。(同上卷十) (25)今盗马者罪死,盗牛者加。(《盐铁论·刑德》) (26)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说苑》卷十二) 在《史记》一书中,表“偷窃”义的“盗”出现13次,“窃”出现5次,但其中就有4次是引用先秦 的。例如: (27)由此观之,“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游侠列传》引《庄子·胠箧》) (28)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晋世家》引《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9)康子患盗,孔子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子世家》引《论语·颜渊》) 因此我们可以说,至迟到西汉,口语中“盗”已经替代了“窃”,成为“偷窃”义最常用的代表词。 笔者还注意到,西汉时期“盗”出现了语义两可的倾向,不仅可以表示语义程度较轻的“偷窃”义,还 可以表示语义程度较重的“劫掠”、“侵夺”义。〔3〕例如: (30)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46 王毅力 常用词“窃”、“盗”、“偷”的历时演变 〔3〕 “盗”,从 ,从皿。从构形上看,大概是对器皿中的东西垂涎三尺,以致出现通过“偷窃”或者“劫掠”把别人 的东西占为己有的行为。《说文·欠部》将“盗”释为“私利物也”,即“私自占有物品”的意思,没有具体说明占有物品的方 式是“偷窃”还是“劫掠”。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31)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史记·平准书》) (32)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史记·朝鲜列传》) 同时,西汉时期还出现了“盗”与“劫”、“侵”连文成义的现象,例如: (33)是时孟舒坐虏大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史记·田叔列传》) (34)其三年五月,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葆塞蛮夷,杀略人民。(《史记·匈奴列 传》) 上两例中的“盜”是“劫掠”、“侵夺”义,与“劫”、“侵”近义连用。但是“偷窃”义与“劫掠”、“侵夺”义毕 竟存在着语义程度的差异。如果“盗”的“劫掠”、“侵夺”义同时大量出现,势必影响语言表达的明晰性。 正因为如此,《汉语大词典》“盗”字条第一义项为“偷窃;劫掠”,“偷窃”和“劫掠”语义差异明显,《大词典》 将二义并释正反映了“盗”的语义两可倾向给当时的语言使用者带来的理解困难。因此虽然两汉时期表 “偷窃”义的代表词变成了“盗”,但它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是有隐患的。 西汉时期,还出现了“偷”表示“偷窃”义的现象,但用例很少,仅在《淮南子》中出现1次。例如: (35)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为偷者往见。(《道应》) 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五引《仓颉》:“媮,盗也。”“媮”,同“偷”。《仓颉》是秦至西汉时期的字 书,书中将“媮”释为“盗”,即偷窃,亦可以证明至迟在西汉时期“偷”已经产生了“偷窃”义。 窃 盗 偷 新书 1 1 韩诗外传 1 7 淮南子 5 10 1 史记 5 13 盐铁论 2 13 说苑 1 8 总计 15 32 1 表2 西汉时期主要文献“窃”、“盗”、“偷”表“偷窃”义的分布情况 到了东汉时期,通过对几部具有代表性的文献的考察,我们发现与西汉时期相比,“窃”、“盗”、“偷” 的使用情况又有所不同,具体统计数据如下表: 窃 盗 偷 汉书 13 49 2 论衡 7 7 1 申鉴 3 2 3 潜夫论 4 4 3 太平经 3 2 2 总计 30 64 11 表3 东汉时期主要文献“窃”、“盗”、“偷”表“偷窃”义的分布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到: 1)东汉时期的“窃”使用频率还比较高,表面上看在有些文献中与“盗”还处于持平状态,但实际上 “窃”已衰落:它多因袭前代用法,或出现于复音词或前期遗留下来的一些固定搭配中,如“盗窃”、“偷窃” 等;或是在征引先秦文献或引述上古事时出现,如“赏之不窃”(引《论语》)、“窃宝玉大弓”(引《春秋》)等。 2)东汉时期“盗”仍然是“偷窃”义的代表词。其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用法也最灵活。但我们也注意 到,东汉开始“盗”的“劫掠”、“侵夺”义开始多见,经常与“劫”、“掠/略”、“夺”形成对文或组成复音词,句 中多与“杀”、“攻”、“剽'等表劫掠、侵夺的词同时出现。例如: 446 语言科学 2009年11月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36)篡死罪囚郑躬等,盗库兵,劫略吏民,衣绣衣,自号曰山君,党与浸广。(《汉书·五行志》) (37)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甚众。 (《汉书·匈奴列传》) (38)南越侵盗长沙,遣隆虑侯灶将兵击之。(《汉书·高后帝纪》) (39)或诈为吏,以货赂为市,盗夺百姓,侵侮万民。(荀悦《汉纪·景帝纪》) (40)攻取劫盗,既无休止,自以长年,复见白首。(《太平经》卷一百十四) “盗”的“劫掠”、“侵夺”义的增加,无疑是导致其“偷窃”义衰落的重要原因,也为语义比较明晰的 “偷”上升为“偷窃”义的代表词创造了条件。 3)在西汉产生了“偷窃”义的“偷”到了东汉时期见次率和分布率均有所提高,但用例仍不多。同时, “偷”在先秦时期的常用义“苟且”开始呈现衰微之势,无论是其使用频率明显降低;“偷”的“偷窃”义用例 迅速增多,并逐渐占据优势。笔者调查了东汉时期口语性较强的文献:《论衡》、《申鉴》、《太平经》,共见 “偷”11例,其中用作“偷窃”义6例,而用作“苟且”义仅见1例。这说明东汉时期“偷窃”义在“偷”字的 词义系统中地位开始上升,也为“偷”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能是因为在东汉时期“偷”的“偷 窃”义还是一个产生不久的新义,其单独使用的机会很少,多以和“窃”、“盗”同义连用的形式出现。例如 《申鉴·政体》:“太上不空市,其次不偷窃,其次不掠夺。” 4 魏晋南北朝 笔者首先调查了魏晋南北朝6部具有代表性的一般中土文献(见表4)。从这些文献中的整体使用 情况来看,表示“偷窃”义还是以“盗”为主,“窃”次之,“偷”仍然不多见。以《搜神记》、《博物志》、《颜氏家 训》为例,“窃”共出现8次,“盗”共出现11次,而“偷”1次也没有出现。但在某些文献中“偷”的使用频 率已经开始超过了“盗”。如在《搜神后记》中,表“偷窃”义的“偷”见5例,“窃”和“盗”未出现。例如: (41)忽有恶鬼,偷牵此道人驴,下入绝涧。(《搜神后记》卷二)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志人小说集,多用当时的口语。其中,“偷”出现3次,“窃”和“盗”各出现1次。 例如: (42)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世说新语·德行》) (43)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同上) 《奏弹刘整》是南朝梁御史中丞任昉弹劾刘整的一篇奏疏。它主要记载诉状供词,比较接近当时实 际语言。其中表“偷窃”义的“偷”共见6例,而“窃”、“盗”均未见。例如: (44)范今年二月九日夜,失车栏子夹杖龙牵等,范及息逡道是采音所偷。(《文选·奏弹刘整》) 我们据此推测,在当时口语中表“偷窃”义的“偷”对“窃”和“盗”的更替可能已经完成。但从总体上 来看,“偷”在六朝时期文献中的见次率和分布率仍然不高。 以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土文献中的大致情况。那么这一时期翻译佛经中的情况又如何呢?笔者 选取了2部口语性较强的译经:《杂宝藏经》和《百喻经》,发现“窃”仅见1例,“盗”共见3例,而“偷”达 21例。例如: (45)老婆罗门见偷己物,叹惋彼人,又自感伤。(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杂宝藏经》卷十) (46)第二估客即便偷他被烧之金,用兜罗绵裹。时金热故烧绵都尽。(萧齐求那毘地译《百喻 经》卷二) 在笔者所调查的3部译经中,“窃”已经非常少见,“偷”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盗”,已经占了压倒 性优势。魏晋南北朝译经中的情况与这一时期中土文献中的整体情况略有不同,这说明不同的文体确 546 王毅力 常用词“窃”、“盗”、“偷”的历时演变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实存在着口语化程度高低的问。通过对这一时期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的考察,我们终于可以确定,至 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口语当中,“偷”对“盗”的替代已经完成。 窃 盗 偷 搜神记 4 4 博物志 2 搜神后记 5 世说新语 1 1 3 奏弹刘整 6 颜氏家训 4 5 杂宝藏经 1 3 百喻经 1 2 18 总计 10 15 35 表4 魏晋南北朝主要文献“窃”、“盗”、“偷”表“偷窃”义的分布情况 为了追踪“窃”、“盗”、“偷”运动的最后轨迹,笔者进一步调查了唐宋时期它们各自的使用情况。唐 代,首先查检了口语性较强的《敦煌变文校注》,其中“偷”共见15例,“窃”见2例,“盗”5例。“偷”大部 分为单独使用,用法灵活。例如: (47)下至寸草不曾偷,未记黄昏偷他物。(《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48)西王母指东方朔云:“此小儿三度到我树下偷桃,我捉得,系著织机脚下,放之而去之,今已 长成。”(《前汉刘家太子传》) 在《变文集》中,“窃”和“盗”虽然还有一定的用量,但它们多出现在复音词当中。例如: (49)譬如人家养一男,长大成人,窃盗于乡党之内。(《庐山远公话》) (50)不得偷盗,能持否?(《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 在《祖堂集》中,“窃”未见,“盗”见2例,“偷”见1例。而2例“盗”均是引前代文献时出现的,如下: (51)其有自藏以来,盗他田谷,由是诤起,无能决者。(卷一引《长阿含经》) (52)西天有贼,盗佛额珠。(卷十引《西域记》) 宋代,笔者还查检了《碧岩录》,“偷”共出现了5次,“窃”和“盗”则完全消失;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中,“偷”共出现了7次,“窃”和“盗”亦完全未见。 窃 盗 偷 敦煌变文校注 2 5 15 祖堂集 2 1 碧岩录 5 五灯会元 1 1 19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7 总计 3 8 47 表5 唐宋时期5部文献 “窃”、“盗”、“偷”表“偷窃”义的分布情况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汉语“偷窃”义主要由“窃”表达;秦汉时期“盗”代替“窃”成为表“偷窃”义的代 表词,同时“偷”的用例也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多;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在口语中“偷”代替“盗”成为表“偷 窃”义的常用词,而“窃”和“盗”一般只保留在复音词或出现在书面语中,这样的格局一直保持到现在。 646 语言科学 2009年11月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w2 线条 参考文献 王 力 1980 《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王毅力,男,1980年生,江西湖口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7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AStudyontheChronologicalEvolvement ofqie(窃),dao(盗)andtou(偷) WangYili DepartmentofChineseandLiteratureofSunYatsen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Byinspectingthewordswhichmean“steal”andtheirperspectiveoriginandevolutional path,thisarticleconcludesthatthemeaningof“steal”wasexpressedbyqiebeforeQinDynasty. FromQinDynastytoHanDynasty,itwasmostlyexpressedbydao.AfterEasternHan,toutookthe placeofdaoandbecamethemostcommonformeversince. Keywords qie dao tou 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在桂林召开 由广西师范大学主办,美国耶鲁大学、佛蒙特大学、夏威夷大学、纽约城市大学等大学协办的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 术研讨会于8月1日至4日在广西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亚、欧、美、澳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56位汉语界学者参加了会 议,其中大陆代表160人,海外代表96人。本次研讨会议题为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 与实践、对外汉语学科建设、对外汉语测试问题、汉语教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研究等。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目为《汉语教学中的“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发言;第八届世界汉语教学学 会常务理事、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姚道中教授和韩国外国语大学的孟柱亿教授也都作了发言。在为期3天的议程里,代表 们围绕“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开发与研究”、“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现代教育技术 在带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等8个主题进行研讨。大会共收到论文280余篇,其中118篇收入论文集《多维视 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据悉,“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是由美国大纽约地区中文教师学会发起组织的,已在中国大陆高校中成功举办了 六届,为国际汉语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成为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汉语教学会议之一。 (本刊记者) 746 王毅力 常用词“窃”、“盗”、“偷”的历时演变
/
本文档为【常用词_窃_盗_偷_的历时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