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以及中医发展展望

2017-09-19 7页 doc 51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882336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以及中医发展展望 自然辩证法论文 题目: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以及中医发展展望                        学院:  机械与车辆学院      专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姓名:  曾雯文                                  学号:  2120160442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以及中医发展展望 曾雯文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东方医学,这里所指的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中以中医为主的医学,也包括韩医,蒙医,藏医...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以及中医发展展望
自然辩证法 题目: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以及中医发展展望                        学院:  机械与车辆学院      专业: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姓名:  曾雯文                                  学号:  2120160442         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以及中医发展展望 曾雯文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东方医学,这里所指的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中以中医为主的医学,也包括韩医,蒙医,藏医等。西医,指的是从希腊时代一直发展至今的西方医学,即欧洲文明圈的医学。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中医的批判就一直没有停止,鲁迅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郭沫若说“我一直到死决不会麻烦中国郎中的”; 李敖说“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医学”;罗永浩说“中医骨子里是伪科学”,更多的例子不胜枚举,无数的人在骂着中医。自从屠呦呦以青蒿素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以来,各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外国体育明星开始拔火罐,国内却对这种治疗方式嗤之以鼻。事物的存在从来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纯的只有好处或者坏处。 关键词:中医;西医;发展史;对比;展望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Medicine Development ZENG wen-wen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Vehicle ,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Oriental medicine, here refers to the East Asian Confucian cultur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cluding Han medicine, Mongolian medicine, Tibetan medicine and so on. Western medicine, refers to the Greek era has bee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medicine, that is, the European civilization circle of medicine. Since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criticism of Chinese medicine has not stopped, Lu Xun said, "Chinese medicine is nothing but a deliberate or unintentional liar"; Guo Moruo said, "I have been to death will never trouble in the Chinese Lang"; Li Ao said, "Chinese history, there is no real medicine"; Luo Yonghao said, "Chinese medicine bones is pseudo-science", examples are numerous, countless people are scolding Chinese medicine. Since the Tu Yo Yo to artemisinin research won the Nobel Prize since the community began a new round of controversy. Foreign sports stars began to cupping, but the domestics scoffed this treatment. The existence of things is never isolated, nor is it purely good or bad. Key word: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comparison 1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历史 1.1中医发展史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医帮助东亚文明圈的人们存活至今,尽管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的科学性备受质疑,但是我相信中医的本质是一种经验科学,在未来中医思想更会显示出它真实的作用来,而且推到更远的未来,世间将不会有中西医的区别,而是一个更加详细的系统,能给更多人带来健康和长寿。有一种说法是,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要想学习好中医,发展好中医,就需要全面的学好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在这种想法的指导下,很多的教师或者医师将中医和阴阳五行,周易儒释道等联系到一起,甚至是很多正规大学中医专业的必修课中也包含上述内容。培养出来的中医,与其说是医生,到更不如说是一种会医术的“传统哲学家”。这也就给外界带来了中医是一种玄学,是一种形而上学而不是踏踏实实的科学。【1-3】 实际上在我看来中医的发展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更极端一点,中医最早的源头和世界上所有医学流派的源头是一样的,那就是“巫医”。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医甚至比中国传统文化都要久远。【4】 很多医者明确地提出中医是古代先贤从周易、道家理论中感悟出来,因此主张学医必先悟道、学医必先通易,尤其是精于阴阳、五行变化之理,所谓“医明阴阳五行理,始晓天时民病情” ( 《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但考之《左传》等古代文献,可以看出:至晚在春秋早期,就已经有了与巫医 相分离的医学理论,其思维方式以及所使用的语言和《史 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的医论多有类似,可是在《左传》 中记载的早期医论中,并没有任何关于抽象的阴阳、五行 或是易学理论;更进一步地说,在整部《今文尚书》,以及 《左传》昭公二十年之前的文字中,都没有看到任何抽象的 哲学概念。【5】因此,说医理源于易理并无根据。自《左传》昭公 二十年起,出现了抽象的阴阳等一系列概念,而医者也开始以此为依据来阐述医理,但这并不是说抽象的阴阳、五行乃至易理是从鲁昭公二十年开始出现的,事实上《左传》 以昭公二十年为分水岭,前后的语言使用、叙事笔法区别非常大,只能说明前后是由不同的史家书写的,从笔法的繁杂、华丽程度上看,显然昭公二十年之后的文字晚 出———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医理论并非从阴阳、易学中孕育出来,而是在这些理论流行起来之后与之融和。 从以上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得出一种结论,中医并不是玄学,而是有严格历史发展的经验科学。只不过是假借了阴阳五行的道理来说明人体的运行规则。中医有几大代表性著作,《本草纲目》《伤寒论》《瘟疫论》《黄帝内经》等。《黄帝内经》明确的提出了五脏六腑的脏器和经络概念,《本草纲目》记载了药物对人体的作用,《伤寒论》阐述了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瘟疫论》则是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它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在那个无法直接观测微生物的时代,吴又可准确的描述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原理,为后世抗击大型传染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1.2西医发展史 西医的发展源头也是巫医,在吸收了埃及,印度,巴比伦的医学营养后,希腊医学成为了罗马以及全欧洲医学发展的基础。公元前五世纪,恩派多克勒提出一切物体都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这四种元素以不同的数量比例混合起来,政委各种性质的物体。这与中国的五行说类似。【6】但是诸如“肌肉由分量相等的四种元素混合而成,神经由火和土与双倍的水结合而成,骨由两分水,两分土和四分水混合而成”之类的,现在明显能看出其不科学性的东西,也是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希腊医学的代表人物为希波克拉底,他最重要的学说是把四元素论发展成为“四体液病理学说”。希波克拉底学派与中医一样的提出了“从统一的整体来认识机体的生理过程”,而且就我感觉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进入一个新城市,要研究该城市的气候土壤水以及居民的生活方式”这领先的提出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我认为是和《伤寒论》有同等地位的。【7-8】 罗马延续了希腊的医学成就,但是在罗马覆灭,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以后,僧侣通过垄断拉丁文也垄断了罗马传来的医学,并且把医学神化,把治愈作为神迹来传教,这极大的阻碍了医学的发展。不过炼金术的发展为后世所进行化学分析打下了基础,这时一种进步。 文艺复兴时期也是西方医学开始复兴的时期,随着人体解剖的发展,西方医学越来越把重心放在分解而不是一个整体来看问题。随着量度手段的使用和显微镜的发明,西方医学在“分解”上走的更远,在后世所进行的研究,也成为了现代医学的基础。从西医现代化的结果看,是西方医学思维方式的改变促进了现代化进程;客观上看,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着西医现代化的实现。 但是,西医学受其理论(分割还原论)、基础、切入点的限制,必然产生实验检测技术和客体实际结果不相一致的缺陷,基因学的解读与破译——后基因组学已经证实了这一点。【9】 1.3中西医发展史分析 在我看来,中医的研究方法是把人体当作黑箱,通过不断的和实践来得知它的运行规律,也就是把人当作整体来看,而现代的西方医学更注重把每一部分分门别类的了解,注重直接效果。在还没有弄清全部的人体运行效果之前,作为一个黑箱显然是能更好的保证人的整体性,但是一旦全部解读了人体运行规律,分门别类的医疗显然是效果直接而迅速,而且如果能掌握全部的基因,那么根治一些疾病也就能成为现实了。 中医现代化是继承5000 年中医传统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医的西医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的本质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了中西医结合理念走入误区,故未产生重大突破。中医是以活的机体为基础的理论体系而不同于现代西医以 解剖学为基础的理论体系。 由于两种医学的理论体系不同,形成影像技术、实验室技术的切入点也应该不一样,所以,中医学的诊疗方法现在很难用现代西医学的标准来量化,许多理论、概念也难以用现代西医学研究方法来阐释。 可以这样认为,中医学至 还没有找到与现代科学建立信息交流的通道。 因此,出现了中医诊断技术不能量化(例如对经络的解剖 学表述、阴阳气血理论的现代诠释等)、难于量化(如 脉象、舌象等)及量化标准不规范等现象。 这使得八纲辨证、经络、脉象等诊断技术被某些人斥为伪科学或不科学。 可见,中医诊断技术的客观化是实现中医现代化、中西医结合的核心内容之一。 2中医与西医的对比 2.1整体和分离的区别 中医注重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输入和输出都是相对封闭的,而西医更倾向与把人作为不同的部分研究,也就是建立在解剖和精细观察的基础上,研究单个器官或系统的病理,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2.2科技发展水平的区别 西医的研究方式决定了如果有更新的科学技术或者诊断器械,短时间内就可以取得巨大的进步,中医的研究建立在大量的临床试验基础上,而且由于文明的发展,能提供临床试验的机会愈来越少,这使得新时期中医的发展有些停滞不前,甚至走上了中医西医化的路子,开始搞中药提取剂,有效成分之类的,这不是中医,中医的药方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种药物互相配合,而单纯的提取所谓的有效成分,这是西医的手段。 2.3朴素与还原之分 中医强调朴素论,注重的是整体;西医强调还原论,注重的是分解。 还原论有三个要点:一是分解,把人体按解剖形态进行分解,逐层认识了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等微观层次的形态结构和病变。二是还原,把人体病还原为生物学过程,进而还原为物理、化学过程,从物理或化学的异常来解释病变。三是实体,按原子论观点,割断相互作用关系,追寻作为病变物质基础的和病因、病理本质的微观物质粒子。 西医的还原论也有两种效应。一方面,揭示了病变的众多微观机制,掌握了生理、病理、药理的大量微观指标,认识精确严格,临床诊治可定量和规范。另一方面,陷入“拆零”的局限,人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被混淆甚至颠倒,整体性病变和病变的整体背景被忽略,相互作用关系被割断和抹杀,各种复杂性疾病成为难题 2.4研究方法的区别 中医主要依靠临床研究,西医依靠实验研究,尤其是动物实验,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依靠的稳定的文化传承和巨大的人口基数,在这么丰富的临床资源的积累下,中医发展在一段时间内领先于全世界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且汉唐以后国土面积广大,自然环境多样,人更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环境中,这也使得中医的眼界不光局限与单个的人,而是形形色色的,各种生活环境中的人,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针对个人有了个性化的解决方法。 西医研究方法在文艺复兴以前与中医同源,也是经验科学,但高水平的医学家一般都是在城邦中,小国寡民,环境单一,这也使得西医只能另辟蹊径。在文艺复兴以后走上了实验的道路,医生们开始通过解剖了解人体,把所有人都按照一种方式去了解,在远一点,使用动物实验,但是人体和动物的区别不仅仅限于脑子,身体结构也是差别很大的。这就给研究带来了一定的不准确性,甚至基因也是如此,后天成分到底占多大,这时从初期所没法解释的。 这也就是说,中医在研究宽度广度和适用性上具有优势,西医在诊断和精确性上有其优势。 3中医发展展望 中医发展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阻碍中医发展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文化认同困境; (2)中医文化无需西方模式来裁定和审判; (3)对待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态度应是守中萃西。 中医的被质疑、被排斥、被污蔑,并不或者并非全部因为它的疗效不济,对不少疾病它也有很好的疗效,这一点连最反对中医的人也不敢否认。可见,中医之百年沧桑并非由于“医”,而是受累于“中”,源头就是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主义对中国文化的污蔑与否定,中国的经济军事文化不能在世界上有领先的地位,中国文化就不可能得到公正评价和主动认同,中医也将永远背负着历史原罪,和中国文化一起带着脚镣跳舞。当代西方后殖民理论的领军人物爱德华·赛义德先生的话可谓一语中的:“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各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自从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所带来的日本文化在全世界的热潮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所以并不一定要把根源全都放在中医本身上,也要更远的想一想文化方面。中医在内外环境一片大好形势下不可思议的衰退,其根本原因在于支撑中医体系的理论思维能力的不断弱化, 反映在医、教、研及中医管理政策上的西化倾向,理论思维工具的弱化和异化,使得中医自身的特色也被逐渐淡化,被 西方思维不断侵蚀,同而化之,与原本文化渐行渐远。从上 世纪50年代起,西方实验研究介入中医尤其是针灸领域, 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但由于对中医的实质没有首先 从理论上得到清晰梳理,套用西方分析实证方法研究中医, 一切按照西方科学的标准,实验模式忽视了研究对象的自身特性。 中医是自成体系的一种医疗系统,很可能用西医的思维无法完全正确解释。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医学思想是建立在还原论的基础之上,“分析”方法被发挥到极致,西方人早已习惯把一个问题拿来进行拆解,然后再解决它。我们必须看到,人类的感官及为了延长感官创造出的科学工具对世界所能捕获的各种信息,如颜色、重量、温度、体积、长度、速度、位置等是有限的相对信息。对感知范围之外的世界和 信息我们无法理解和评价,还有很多可以感知却不可测量的信息,先不谈感官本身的人类自限问题,也不提现实是不是按照西方模式的认知而存在,只是就生命研究中的还原 论困境来说,凸显了西方文化完全凭借感官以及延长感官 的各种仪器为基础所建构科学大厦的先天不足。另外,人类精神层面的东西不是用仪器能够轻易捕获的,比如说怎么客观的分析“幸福”?还有医生天天要打交道的“疼痛”, 仪器却既不能“理解”,也不能“分辨”。西方人进行科学知识与理性建构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构成了难以逾越的自我局限。这也就是说除非有一天西方医学把所有的问题都解释清楚,否则无论研究的再多也是孤立的。 中医学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三个合一:天人合一,身心合 一,养疗合一。天人合一就是把人放在环境与生态的大背景下,思考有病的人和人的疾病,研究人与自然生态,人与社会环境,人与自我关系的协调、统一与共生,以及相互失调以后的病理和对策。这里所指的“天”绝不仅限于大自 然,而是扩大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和环境,不仅有自然属 性,还有社会的属性。身心合一就是将人的躯体和精神看 做有机的统一整体,而不孤立地看待身体的疾病或是精神的疾病,躯体的疾病可以影响到心理,心理疾病也可以躯体化,身心并重,神形并治是中医始终要坚持的原则与特色, 也是与西医最大的不同之一。养疗合一就是把养生放在医 学的首位,医学的任务应当首先研究人类的健康,并且有义 务教会民众正确的生活方式,如何保持和维护健康,高明的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然后才是针对疾病,诊断治疗,救死扶伤。 中医是中华文明留给全世界的宝贵资产,绵延至今也说明了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虽然在近代以来陷入停滞,但是它依然有勃勃生机。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认识中医,正确发展中医,不要等到它消亡了才意识到它的可贵。现在日本韩国等国早就已经抢先注册了某些中药配方,韩国更是要把中医包装成韩医注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文化上的高地,我们不去抢,自然有人会去抢。如果将来话语权和定性权在他人之手,这无疑会为中医的发展再套上一重枷锁,使得它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 祝世讷. 中西医学术分野的焦点和分野点[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1): 3-5. [2] 李如辉, 王静波, 张卓文等. 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5(06): 1931-1933. [3] 马骁. 理性认识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 学理论, 2015(09): 122-123. [4] 潘华峰, 陈楚杰, 卓著等. 从中医学的传统文化特点论中医发展[J]. 山西中医, 2007(05): 72-74. [5] 祝世讷. 怎样科学地看待中医的科学性[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1): 3-4. [6] 祝世讷. 怎样破解中医理论“不知其所以然”的难题[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2): 91-92. [7] 祝世讷.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J]. 人文天下, 2015(2): 32-41. [8] 王永洲.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复兴[J]. 环球中医药, 2012(01): 52-55. [9]李水贤,谢莉青,董国英,王永光,刘希双. 中西医比较与中医现代化思路[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01):8-10+13.
/
本文档为【中医和西医的对比以及中医发展展望】,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