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曲径通幽处——唐代山水田园诗

2017-09-06 18页 doc 37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2125

暂无简介

举报
曲径通幽处——唐代山水田园诗第三章 曲径通幽处——唐代山水田园诗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概说 一、唐以前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广义地说,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那个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也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那个时期的不少诗歌都跟劳动密切相关。“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些都和农业劳动密不可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曲径通幽处——唐代山水田园诗
第三章 曲径通幽处——唐代山水田园诗 第一节 山水田园诗概说 一、唐以前山水田园诗发展脉络 广义地说,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那个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也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那个时期的不少诗歌都跟劳动密切相关。“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这些都和农业劳动密不可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国风》的大部分是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与控诉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豳风?七月》就是通过奴隶一年四季种种繁重劳役的叙述,深刻揭露了奴隶主的残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面反映了奴隶一年四季从春耕到严冬凿冰的田园生产劳动。“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采柔桑”,诗中描绘了春天灿烂的太阳,充满生活气息的鸟儿鸣唱,姑娘们拿着竹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采桑养蚕的情景。“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国风?伐檀》)。自《诗经》而下,描写山水田园的诗篇,散见于历代诗歌中,成了脉脉不息的流。 如果说,《诗经》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劳动生活,可以看作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文学的流派——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则是在晋宋时期。自陶渊明归耕于晋末,便把田园山水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 当然,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兴起,不是一个人的偶然所为,更有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的原因,也是古代文人追求与社会现象综合“碰撞”的结果。概言之,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那时地主庄园经济的兴起。庄园生活成了士大夫阶层现实而又理想的生活。环境变了,既改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题材。其次,是南方的山川地理因素。东晋以后,文化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田园山水细腻柔婉的一面,使得这些自然物成为了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第三,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与人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产物。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一部分人徘徊于追求功名与全身避害之间,由是“朝隐”之风日盛。一部分人寄寓于山林田园,或干脆隐身山林之间,借山水抒其超然世事的志向,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此外,那时“玄学”盛行,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起起到了媒介催化的重要作用。当时士大夫们追求的是“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的人格美,把能否领略山水自然之美,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境界的重要标准。这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和审美观点,也是促成山水田园诗兴起发展的因素之一。 晋宋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是田园诗,在谢灵运是山水诗。在这以前,诗歌中有关山水田园自然风景的描绘并不少,但严格说来,大多只是作为起兴的手法,或是以景托情,创造气氛,并不是诗的主要内容。 山水诗派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诗人:谢灵运、鲍照、谢眺等。 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 谢眺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自此,山水田园诗脱离了依附于其他诗歌的附庸地位,独立于诗歌园地了。 南朝的乐府民歌中,单纯写田园劳动的并不多,且都如汉乐府《陌上桑》相似,在劳动生活中渗入了对爱情的描写。此类如《采桑度》、《拔蒲》、《长干行》等都是。其实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用于表现爱情主题的载体,“采莲”,“弄莲”等劳动场景,似乎也可以归入田园生活诗的范畴。写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诗,北朝民歌也表现了独特的风格,如大家十分熟悉的《敕勒歌》便是一例。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概述 唐代国势强盛,思想自由,文学随之蓬勃发展,形成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高峰。山水诗和田园诗虽然体近趣邻,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是二水分流、两峰并峙的。到了唐代,山水和田园合流,文人“用陶家手段写山水,则山水雾断云连,意境高远;采谢家技巧入田园,则田园景物自呈,意象鲜明”(李浩,2000),形成山水田园诗派,山水和田园自此便往往并置论列。 (一)初唐 唐初诗坛仍有梁、陈余风,宫廷中绮错婉媚、华丽精工的“上官体”广为流传,大受推崇。于此同时,弃官归隐于民间的诗人王绩,却以其清高淡远的诗风,卓然独立于所处的时代。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人物。 (二)盛唐 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在盛唐时期达到高峰,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思想基础及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 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富庶的经济提高了物质生活,让人们有余裕去追求精神上多方面的审美需求,山水田园诗也就兴盛起来。唐代文人崇佛道,提倡返璞归真,向往远离俗世的山林,隐逸之风大盛。又李唐皇室对隐士的礼遇,有心用世者便以隐逸为仕途的“终南快捷方式”。为扩大声誉,某些文人便漫游天下,结交名流以求赏识推介。因此,隐居和漫游成为风气,所居所游的山水田园成为描写的对象,山水田园诗于是大量出现。此外,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也是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唐代诗人因袭南朝文学遗产,承继陶、谢以来的传统,继续开拓此一领域,只是由于时代社会的背景而更蔚然成风,终在盛唐诗坛上形成山水田园诗派。此一诗派的作家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其它如储光羲、祖咏、裴迪等人皆包涵在内。 (三)中唐 中唐时期,大唐帝国历经战乱由盛而衰,世局的变化促使知识分子需要重新寻找因应时势及表达心声的恰当方式,文坛因而呈现创作倾向不一、旨趣各异的探索、过渡状态。前期有元结、顾况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是杜甫的同调,也是元稹、白居易新乐府运动的先导; 李益继承了盛唐边塞诗的传统,刘长卿、韦应物、柳完元则主要以山水诗见称,继续讴歌自然;又有韩愈、孟郊的奇险诗派,异彩纷呈。山水田园诗在这样的发展中,经由不同风格作者的推动,获得了多元的发展。 (四)晚唐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到了晚唐便大为减弱,因为政治黑暗,一方面上层社会生活腐化堕落,追求声色犬马的风气盛极一时,除少数洁身自好者,人们对游赏山水已失去兴趣。另一方面,官场勾心斗角,党争激烈,使部分踏入仕途的文人心力交瘁,无暇领略大自然的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也因而衰落,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但仍有一些向往林泉的文人如杜牧、李群玉、许浑等,持续这方面的创作。 综观唐代的山水田园文学,可以发现唐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认识较之前代有了大幅的提升,他们摆脱魏晋南北朝时期玄理、佛学、仙道等宗教与哲学理念的束缚,完全从现实生活及审美需要出发,取神陶谢之间,合山水、田园诗为一体,使之贴近或融入生活,成为唐代诗人的普遍题材,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殊爱好。他们更广泛多元地借鉴前人表现自然美得失所累积的艺术经验,有所继承和创造。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晋宋诗人的物我分立至唐人的物我合一、情景交融,促成了山水田园诗走向成熟,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盛况空前,形成了以王孟韦柳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更有其它各具风格的诗人加入山水诗的创作。 第二节 王维 一、生平及创作 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 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最能代表王维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过去时代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一方面固然由于它们具有颇高的艺术技巧,一方面也由于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 王维其他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还擅长音乐。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尤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例如《青溪》、《过香积寺》、《鸟鸣涧》、《鹿柴》、《木兰柴》等诗,都有体物入微之作。 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插图 选自清代光绪刻本《名家画稿》。 王维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出色诗篇。以军旅和边塞生活为题材的《从军行》、《陇西行》、《燕支行》、《观猎》、《使至塞上》、《出塞作》等,都是壮阔飞动之作。《陇头吟》、《老将行》则抒发了将军有功不赏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一个侧面。《夷门歌》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少年行》四首表现侠少的勇敢豪放,形象鲜明,笔墨酣畅。这些作 品一般认为是王维早期所作。还有一些诗歌,如贬官济州时所作《济上四贤咏》以及《寓言》、《不遇咏》和后期所作《偶然作》六首之五《赵女弹箜篌》,对于豪门贵族把持仕途、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表示愤慨,反映了开元、天宝时期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洛阳女儿行》、《西施咏》则以比兴手法,寄托了因贵贱不平而生的感慨和对权贵的讽刺。还有抒写妇女痛苦的《息夫人》、《班婕妤》等,悲惋深沉,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些赠送亲友和描写日常生活的抒情小诗,如《送别》“山中相送罢”、《临高台送黎拾遗》、《送元二使安西》、《送沈子福归江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相思》、《杂诗》“君自故乡来”等,千百年来传诵人口;《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在当时即播为乐曲,广为传唱。 二、作品赏析 (一)《山居秋暝》赏析 王维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写出了山村傍晚雨后的优美景色,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在艺术上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诗通过对清新、自然、美丽的山水的描绘来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第二,语言十分精当。如“晚来”、“明月”、“归”、“下”等字都紧扣诗题。“照”、“流”两词用在句尾,“归”、“下”两词用在句中,不仅十分贴切,而且造成了音节上的变化,给人以抑扬顿挫之感。 (二)《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题为“过香积寺”,“过”是过访之意,香积寺在终南山。首联凭空而起,凸显出古寺的幽远和神秘。空明镜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的结晶。因心境空明,他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像画家一样,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 (三)《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 这首诗旨在描写终南山深秋的景象,寥寥数笔即勾勒出一幅绚丽、幽深的秋山图,不但流露诗人对于大自然流连沉醉之情,也表现出幽玄深远的禅趣。全诗融诗情、画意、禅趣于一体,苏东坡推许王维「诗中有画」,即是引此诗作为例证。 诗中将视觉、触觉、错觉,与心灵深处的美感、禅悟杂揉;既有细致的刻划,又有总体的印象和感受,意境颇为空灵超妙。 (四)《终南山》赏析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鉴赏这首诗,首先要注意诗的线索和顺序。作者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化为顺序,对终南山进行了描绘。其次,重点鉴赏诗的第二联。这一联诗采用了互文的手法来描写进入终南山所见到的奇妙景象。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第三节 孟浩然 一、生平及创作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 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孟浩然也怀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是赠张说的(一说赠张九龄),“临渊羡鱼”而坐观垂钓,把希望通过张说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得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故诗写得境界宏阔、气势壮大,尤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是非同凡响的盛唐之音。 二、作品赏析 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碌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分甘馀话》) (一)《过故人庄》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孟浩然与王维是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贴近自己的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二)《春晓》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就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不假雕饰的特点。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写自己春晓时的感觉,不经意的猜想中透露出明媚宜人大好春光,似有惋惜之情,却又无迹可寻。诗语自然纯净而采秀内映,相较而言,似比王维的诗更显淳朴,更接近陶渊明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三)《宿建德江》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而且偏爱水行,在乘舟漫游吴越水乡的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遇景入咏时,他常从高远处落笔,自寂寞处低徊,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清淡的情思相融,形成平淡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诗境。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写日暮泊舟时的“客愁”,寂寞惆怅的孤独心绪,因野旷天低、江清月近而愈显清远无际。语句平淡,淡得几乎看不到作诗的痕迹,而诗味却很醇厚。如果说王维的山居歌咏长于表现空山的宁静之美的话,那么孟浩然的乘舟行吟之作,则给人以洗削凡尽之感,情思的净 化、语言的清淡,和诗境的明秀融为一体,将自然纯净的山水之美透彻地表现了出来。 (四)《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诗人以淡然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 第三节 韦应物 一、生平及创作 韦应物(737,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卒于贞元九年(793)。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 、苏州刺史。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而《西塞山》景象壮阔,则显示韦诗雄豪的一面。其田园诗实质渐为反映民间疾苦的政治诗。代表作有《观田家》。此外,他还有一些感情慷慨悲愤之作。部分诗篇思想消极,孤寂低沉。韦诗各体俱长,七言歌行音调流美,“才丽之外,颇近兴讽”(白居易《与元九书》)。五律一气流转 ,情文相生,耐人寻味。五、七绝清韵秀朗,《滁州西涧》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写景如画,为后世称许。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此外,他偶亦作小词。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二、作品赏析 (一)《滁州西涧》赏析 《滁州西涧》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这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 (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的前二句,在春天繁荣景物中,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置之陪衬,以相比照。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其喻仕宦世态,寓意显然,清楚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其无人。因此,连船夫也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无人问津。倘使在要津,则傍晚雨中潮涨,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这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里,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在前、后二句中,诗人都用了对比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醒目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二)《寄全椒山中道士》赏析 德宗兴元元年秋,作者时任滁州刺史。全椒,属滁州,今属安徽。风雨之夕,诗人忽然想到全椒山中的道士,想持酒去访问,又恐怕不能相遇,因而只能写诗《寄全椒山中道士》相寄。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全诗简淡超妙,纯用虚笔。施补华《岘佣说诗》云:“《寄全椒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诣也。” (三)《赋得暮雨送李曹》赏析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这是一首咏春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迷离暗淡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尾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句句写雨,句句不离送别情谊,情景交融,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 第四节 柳宗元 一、生平及创作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但其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南方人士颇有向他求学问业者。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柳宗元一生作诗不多,现存也仅164首诗歌,其中绝大多数创作于永州和柳州时期。柳宗元被后人目为中唐山水诗的代表作家,与韦应物齐名,称为“韦柳”,而且他还被人认为是唐代继承谢灵运和陶渊明的优秀作家 二、作品赏析 (一)《江雪》赏析 柳宗元这首五言绝句《江雪》自古受人推崇,后世许多山水画家也都就此取材造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首先,它创造了峻洁清冷的艺术境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极力描绘渔翁垂钓时候的气候和景物,淡笔轻涂,只数语便点染出峻洁清冷的抒情气氛。其笔触所到,连亘天地,高及峰巔,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盖万里。沈德潜评论说“清峭已绝”。顾璘则说“绝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这首诗的境界创造来说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贬谪永州以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最后,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苍茫天宇,皑皑大地,其悠远的境界非常吸引人。 (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从贬所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 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辽阔的境界和深广的情意,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景中之情,境中之意,传递出深刻的忧思。 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问,也十分困难。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 (三)《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这首诗是诗人贬谪永州时创作,作品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
本文档为【曲径通幽处——唐代山水田园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