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2017-10-07 10页 doc 25KB 16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3723

暂无简介

举报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教育。而语文教学的启蒙从识字开始,语言的形成构成文学的发展。文学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基础,是民族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文学可以把一个民族联系在一起。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没有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的一种荒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富仁教授说,最基本的语文其实就是文学,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文学能力。文学不仅是审美把握,而且也是理性把握。语文就是一切从文学语言中逐渐升华的最有力的理论,是工具性和人文...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 语文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母语教育,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教育。而语文教学的启蒙从识字开始,语言的形成构成文学的发展。文学是一个民族的语言基础,是民族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文学可以把一个民族联系在一起。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关键,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没有生命的教育就是教育的一种荒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富仁教授说,最基本的语文其实就是文学,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文学能力。文学不仅是审美把握,而且也是理性把握。语文就是一切从文学语言中逐渐升华的最有力的理论,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一门学科。语文的学习过程,在整个社会生活实践中无所不在、无处不存,是天然地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一种产物。人类活动不能离开语言,语言不能离开生活,而生活的本身就是文学的源泉。 语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生活,以及学会如何长大的一种过程。我们常说得文学是人学的道理,就是教你从如何做人开始。文学,弘扬社会的正气,鞭笞社会的歪风,反映社会各个层面的善与恶。每一个人从懂事入学后接受教育,接受语文的学习,文学便开始起到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文学教育也是语文的专利。 语文教师担当的责任是从语言文字、人格素质、道德意识出发,需要在文学修养、文化品位与语文教学艺术上下功夫。而对于语文的学习,它的极高的综合性,使语文授道者所具备的必须是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而丰厚的文学修养,却是语文教师素质的精华所在,像光源的聚光点,是具有生命力的。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文学修养呢, 一、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感悟。 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是依据课本来作为指导的,课本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用语言文字创作的,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个人情感的艺术品,充满了灵性和创造性。能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就是语文教师的文学底蕴在发生作用,每位作者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激情、理想和心情。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将作品恰到好处的理解深、理解透,然后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光华和情感波澜。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无论塑造怎样的形象、渲染怎样的情节,我们做语文教师从作品中既要窥视其人性的弱点,又要挖掘闪现人格魅力的光彩,从而诱发学生的心智和情感。这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启发式教育,发挥自己的文学特长,可以就其作品本身入深、参透,幻化出更丰富的、想象的色彩,从不同的角度去点拨、指导, 和学生一起投入再创作中,激活学生的思想火花,一种源动力的热情被感染,从而产生强烈的创作热情,在融通一气中,达到师生互动的对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更多的是重视语言的教学,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处理课文的时候,对生字、生词讲的多,偏向于语段和句子的含义,而把课文无端的肢解开来,不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课文,结果学过的每一篇课文,印象就是那么几句话,那么几个片段,使学生对文章了无兴趣,失去学语文的积极性。 实际上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感悟,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是教师本身的文化底蕴,有时候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冠冕堂皇的,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对于语文教育,语文教师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递者,是社会的精英分子,是精神的布道者,是社会良知的启发者。有了对社会的感悟,才应该保持着高尚的情操,有着能够感悟人的精神力量,才不愧为一个语文教师,才会为社会的良知做锻造。 二、语文教师对文学的创作。 所谓志于道(培养人),游于术(提高语言运用水平),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学用语言,提高素质,培养悟性,促成创造”,学会应用语言是第一位的。虽说语文不仅仅是文学,但文学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本能。作为语文教师,文学创作的体验,是对生活的艺术敏感,是对语文教学的感喟,是对周围新生事物的灵敏的反应。 从我国古代、现代教育史、文学史上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教育家同时又是作家,他们在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仍不辞辛劳地在自己的责任田里不辍耕耘,留下了不朽的精神食粮,传承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与人文精神,从而为教育起到了光辉的典范作用。比如孔子?,他既是传道者,同时也是创作者,他有非常深厚广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修养,他的教学语言典雅、规范,常常运用《诗》、《书》等古籍中的名言名句教导学生,也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来勉励学生在艰难复杂的形势中能保持高风亮节的气度。孔子还善于以物作比,把深奥或难以名状的道理说得既形象又明白,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来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智者和仁者的“动”和“静”喻为“水”和“山”,而且做出“乐”和“寿”的美好状况和结果,非常有力地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智者、仁者。 然而,在广大的语文教师队伍中,真正具备实际写作能力的并不是很多,他们把自己圈囿和束缚在狭隘的理论框架里,文字受到了局限、文思殆尽,文学修养只残留着一些文学常识的影子。更多的是没有交流文学气氛的平台,更有甚者学校给喜欢动笔的语文教师受挫感, 认为不务正业、不安心现状,从而使语文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而文学创作趋于沉寂,性灵落寞于尘埃。 笔者从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语文老师写道,从来就没写过什么文章,也没有对教材做过什么深刻的摸索,就按照教参上的一套按部就班地传授给学生,结果呢,学生的成绩高居不下,家长满意、学生满意、领导称心。这位教师在最后写道:“一直以来,我带着高三的班,做着学校的骨干,但一想到我的学生毕业后他们的能力,我就感到心虚,我一直都活在内疚中,感到我在误人子弟。” 三、语文教师对文学的积累。 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文选烂,秀才半”“胸有诗书气自华”。只有教师勤于读书,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读书,只有教师热爱文学,才能教育学生热爱文学。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洒成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直接的和间接的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学生提笔作文时,也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比如看《红楼梦》?,宝黛故事让人懂得“情为何物”,看《三国演义》?,让人明白三国争雄足智多谋的重要,看《西游记》?,懂得孙大圣的法力无边,这些生动感人的名著能极大地拓展人想像的空间。使人遥望山峦、落日余辉,总会若有所思。接触《水浒传》?让人我如痴如醉、如梦如狂,会梦想着杀上哪个山头成为绿林好汉;看《李白诗选》?,会让人爱不释手,陶醉在诗歌的美妙之中,甚至产生创作欲望。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至于读鲁迅先生的作品,那将是一生受益的事情,从杂文到小说,从做人到立志,无疑要受其正气的影响,这是一代文学宗师给人的莫大教育。 而人的素质就是受书籍的感染而慢慢的发生质的改变。语文教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常常感染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引领学生也熟读这些作品,在春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滋生出灵感,感悟生命和理想,感喟人性和人生,然后产生创作冲动,更使人格和‎‎灵魂得到升华和净化。 文学的积累不仅是阅读的积累,也是除知识的积累之外的人生的积累。有一句话叫“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还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说,此乃都是看书积累的经典名言。它们道出一个真理,那就是语文教师要有孜孜以求的对文学修养的素质,才可能带动学生产生提升文学修养的渴望。 作为语文教师要为教学做准备,注重多方面收集整理,探索丰富的教学资料,从教学论文、教学新点、学生习作、课堂实录、精彩时文等方面做积累,会给学生更多的引导。 四、语文教师对文学的真诚。 文学是一个纯净的字眼,是善良、真诚的代名词,是儒雅、正直、纯粹的一种化身,它是纯精神的东西。我们常听到弃文经商的人受到打击时的一句笑言,“被文学害了~”之所以人们崇尚文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文学修养,其实这确实是一种人的高素质的体现,而作为语文教师的育人之人是人上人,就更需要高素质。文学修养对于语文教师,它是先天性的语文教师的必然,像与生俱来得的一种人的属性,对文字的感觉,利用文笔来实现文学的这个过程,是对自然、对现实的真诚的流露,也是净化心灵的过程。 做语文教师,不能抱着“顶多做一个教书匠而已。”但对于社会,教书匠已经是一种公认的理解了。试想想,在一个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社会里,在一个没有自己的声音的社会里,会是一个合理的社会吗,会是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吗,会有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学者产生在教书匠的教育下吗,在当前教育下,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一套去背、去记。他们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灵魂,他们的精神已经被阉割了,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能展示自己的歌喉,这样社会的发展是正常的么, 语文教师以文学修养启发心智、打动人心,必是让性灵深处的东西散发光彩,于是以最真纯的文学故事去感染,去占有它的一席领地,这对于语文教师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可以信手沾来的。文学虽然是守候人心灵的最纯净的天空,而真诚也是语文教师对文学的最直接的信息反馈。人不能缺失真诚,尤其语文老师所要面对的是需要真诚以待的一颗颗稚弱的心,语文教师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第一扇窗,也正是完善学生人格的第一道门榄。 语文教师肩负着学生的素质教育,这是大前提。而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需要通过文学的途径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实现。 一、语文教师运用文学巧设情境。 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借助生活自然美、情感表现美、艺术构思美、语言凝练美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寓美融情于语文教学之中,,以富有艺术和感染力的语言,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戏剧性的体态语言的表演,吸引学生的全部课堂注意力,巧设情境,营造氛围。要精心设计一段课前导入语,一个能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一段充满感情的朗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 1、寓美于其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美感具有情感的精神愉悦性,情感是美感的主要特征和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的过程都带上愉悦情感色彩。一篇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体现,涵咏咀嚼中有历久弥新的意蕴,揣摩玩味中获得精神的愉悦与陶冶。《苏州园林》中大讲究、小点缀的图画美;《望天门山》“青 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的意境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辩美;《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寥寥几个字就写出了长年悲倦游的羁旅之思,可见语言的凝练美。因而引导学生对文章词句的推敲、内容的揣摩、文旨的领悟,实际上就是在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 2、融情于其间。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有着“澎湃的激昂的热情,不断的给所教的知识加温”,开启学生的心泉,“博观约取,披沙拣金"取精用密、厚积薄发。教师是主导,教师的激情应融于整堂课中,包括导入激趣、诵读理解、品味赏析的表情体态之中,记得讲《枣核》一文时,那种改了国籍也改不了民族感情的主题深深的震撼着人的的心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于光中先生的《乡愁》、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导入激趣,“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来对许多海外的游子虽身居异国仍情系故乡的那种豪情来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古诗曾用“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比喻拳拳的赤子心,悠悠的恋国情,兽犹如此,人何以堪,因此能充分感受《枣核》一文所蕴含的情感。教师的情感于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自然的融合到一起,水到渠成,意到情至。 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思想,也是最容易创设教学情境的,也最容易引导和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能使学生思维与情感得到一个伸展的空间。人的行为是受到心理调控的,著名的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我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能呆板地机械地灌输知识,冷冰冰地说教,而应以教材为轴心,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文情,巧设途径,运用各种媒体和手段来丰富教情,以达到唤醒激励鼓舞学情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渴求知识的主体意识,展现自身主体价值的强烈愿望。我们在深情的诵读了“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来概括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感染学生,配以花与叶的投影,“未成曲调先有情”,从直觉上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之带着审美的情感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强化了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师要有独到的文学见解。 语文不像数理化那样答案需要准确,这就要语文教师发表独到的见解和体会。学生因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各异,解阅作品的方式、审美体验也不尽相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充分的挖掘文学底蕴的厚度,使教学内容多元化,让想象插上翅膀,让学生在文学想象的天空自由飞翔。不要把异彩纷呈的东西进行、圈囿,不要把一些定论用贴标签的方式硬性纳入学生的头脑中,这样必将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抹杀学生的个性。在语文教 学中,我们反对一元化、反对“答案”。 语文老师独到的文学见解定能促使学生有独特的感受、自由的声音,也因此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人格得到自由的提升。 语文教学是诗意的活动,又要让理性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的雅韵首先来自教师的个性和气质,还有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钻研。语文教学应该是审美的,有“临风把酒,壮思逸兴”的豪迈;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有“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多彩;语文教学应该是宽容的,有开放的、民主的、人本的特色。“教学的唯一规范就是自由”,(托尔斯泰),我们要致力于挖掘学生学习潜力的探索,从独到的文学见解出发。 三、语文教师借文学之功发挥人格魅力。 语文教师是打开文学之门的金钥匙,也是巧使文学功力而提升人格魅力的神枪手。比如在学《项链》?这一课时,既要让学生认识到虚荣的危害,还要让学生体会到玛蒂尔德那种勇于承担责任、吃苦耐劳的品德;学《世间最美的坟墓》?,要让学生感受到托尔斯泰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格的伟大,为托尔斯泰墓那“逼人的朴素”所深深感染;学《石缝间的生命》?,就要让学生领会“人生就是拼搏”的真谛;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使学生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当然,在教学中利用文学的天空,会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感受,铸进情感的观念才能发展成为稳定的人格。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把好的顺应时代潮流的美文引入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到课外去汲取养分,完善人格。 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发情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产生伟大的人格思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解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人格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 四、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文学的真实性。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抒发真情、表达实感。“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作文的过程是对事务认识的过程,是需要抒发真情实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做人,也就是心与身的融合。许多学生作文时说得都是空话、套话、大话,甚至是谎话,这样招致人性的阴暗面滋生,甚至使学生的人格失范! 其实,文学并不是万能的,但文学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而语文老师的文学修养像一种品格一样,必须附着在其个人的素质中,否则,没有文学教育的语文教学会像咀嚼多遍的口香糖一样。而学生作文更是如此,没有灵性的作文教学,作文的天地一片灰暗。 近年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作文抄袭现象,这不难看出教师的责任占主要方面。当前很多语文老师的素质难以担当作文教学的重任,缺少文学修养,写不了像样的文章,文学鉴赏能力也不高,对学生文章的依据就是课本中的范文,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地步。不会作文的语文老师,如何能教出写一手好文章的学生,也就是画饼充饥而已。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始终是为应试而服务。中学语文教材一般以不同的文体分单元,结束了一个单元的教学,才让学生写一篇同样体裁的作文。学生下意识地模仿课本中的范文来写,模仿得像,语文老师就会评价为好作文。如此经年累月培养出来的学生,文思如何能敏捷,更不要说文思如泉涌了。而更多的语文老师在高考前给学生发放许多篇范文,让学生拼命背诵,更把应试作文教育演绎到了极致。而最近几年,新概念作文对中学作文教育有所冲击,但效果不大。有些思想超前些的语文老师,并没有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去创新,仍然让学生去模仿新概念作文,走的还是应试作文教育的老路,只不过模仿的对象摇身怪变,使学生变成抄袭高手而已。 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和审美素质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段时期以来,没有文学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语文技能训练,使本是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变得琐碎、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绪和兴致,导致文学欣赏能力下降,也使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受到制约。 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呢,我们说除过在知识的储备和更新上加大学习的力度外,一定要克服自身懒散的弱点,能尽力地在文学的天空花费多一些时间,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树立自我习作的教学作风,以阅读、积累和写作习惯,引导学生,情到文至,思到章出,让自己的文章,和学生一起进步,以文学修养、文化品位来影响、带动、发现与培养学生创作力量,形成一定的文学气候。 让语文教师在文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发出呐喊声,和学生一起互动、共振,让审美的光华和理性的智慧之光一起闪现在文学的天空。
/
本文档为【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