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

2017-09-02 39页 doc 71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9179

暂无简介

举报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一 《多情自古伤离别浅谈中国古代离别诗的特点》 2012年第5期(总83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SEDITION) NO(52012 GeneralNo(83 多情自古伤离别 ———浅谈中国古代离别诗的特点 陈晓超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 ,。“自古多情长离别”,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一生中充满了聚合离散千百年来,人们...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一 《多情自古伤离别浅谈中国古代离别诗的特点》 2012年第5期(总83期)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IAONINGTEACHERSCOLLEGE (SOCIALSCIENCESEDITION) NO(52012 GeneralNo(83 多情自古伤离别 ———浅谈中国古代离别诗的特点 陈晓超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营口115000) 摘 ,。“自古多情长离别”,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的一生中充满了聚合离散千百年来,人们由于赴考、出使、 黯然销魂;开朗豁达;意象;表现手法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898(2012)05—0017—03 “离别”迁谪(宦游)、乡旅、征戎、归隐等原因,不得不离开家乡,远离亲人朋友,这就让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书写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诗经?小雅?采薇》早在中就有“昔我往矣,,《唐诗三百首》杨柳依依”这样的名句。到了唐代《送兄》,开篇便是在唐代较为突出的两千多位诗人中,人人几乎都写过送别诗,其中李白的离别诗共有四百多首。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更是离别诗中的佳作。 《别赋》:“黯然销魂者,江淹在这样写唯别而已。写尽了离别诗最大的特点。一般来讲,离别矣~” 诗按照其写作风格可分为黯然销魂和开朗豁达两大。类,分别往往让人忧伤,正所谓“古多情伤离别”由于我国古代交通工具十分落后,道路往往崎岖难行,因此一旦两人分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古人在送别的时候习俗也很多,比如,折柳、饮酒、唱歌等等,古代饯行赠诗风气也十分盛行。因此,离别诗一般都是书写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诗歌往往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眷恋,诗歌的情感大多都是缠绵凄切,基调一般较为哀伤低沉,也就是我们:“醉别江说的黯然销魂。例如王昌龄的《送魏二》 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诗歌的一、清猿梦里长”二两句是写眼前的实景,“醉别江楼”“江 风引雨”来烘托与友人分别诗人借 之时的凄凉惆怅的气氛;诗歌的三、四两句则转为虚景写情,诗人想象好友在离开故乡抵达遥远的潇湘之后孤寂、冷清、忧愁的情景,想象着好友倾听凄清的猿啼的凄凉场面,诗人借此表达对好友牵挂惦念 收稿日期:2012,09,01 的无限深情。如此黯然忧伤的离别之情在其他的离、别诗中也随处可见,例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重别梦得》、《送别杜柳宗元的宋之问的审言》等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离别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都伤感凄婉的,也有开朗豁达的。例如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中,诗人这样写勃的 ”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诗不再对难舍难分的人一改以往离别诗的哀婉凄凉, 离别场面进行描写,而是着墨于诗人和友人的相互劝勉,相互告慰。全诗意境开阔,格调高远,情感乐观豁达,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再比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诗歌一 洗离别诗的缠绵忧伤,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幽怨的窠臼,大处着眼,抒发了诗人的慷慨激昂的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情感慷慨激昂,气势豪迈。与一般离别诗不同的还有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情感豁达,鼓舞人心,意境开阔。因此,当我们在鉴赏离别诗时,就要做到因时因人而论,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应该知人论事,整体把握,小处着眼,既要要考虑作者的因素,也考虑每首诗的特殊性。例如诗人李白生活在盛唐,为人乐观、性格豪爽、心胸开阔甚至狂放不羁,因此他的离别诗意象宏阔、情感深挚豁达开朗,少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便体现其离别诗的特色。 “诗言志”,诗歌是情感的产物,诗歌鉴赏要完 作者简介:陈晓超(1980,),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研究。 ?17? 成的基本任务就是把握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很多,比如诵读法、比较分析法、意象分析法等等。其中意象分析法是诗歌鉴赏的最常见方法,意象是包含了诗人特 定情感的万事万物。读者往往可以通过对意象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而离别诗中的意象又比较有特色。因此,意象便成为我们解读离别诗的切入点。在离别诗中, 最常见的意象可分为三大类:景物意象、空间意象和时间意象。最常见的景物意象有杨柳、明月、落花、夕阳等,空间意象则有长亭、南浦、渡口、古道、歧路等,时间意象例如秋、日暮、月夜等等。在这些离别诗常见的意象中,杨柳是最常见的景物意象,历代文人墨客对其宠爱有加。“杨柳”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更是喜欢折柳送别。临别时折柳送别的习俗要追溯到汉代,这一习俗产生的原因大致可概括三点:首先,“柳”与“留”谐音,以柳相留,表示眷恋不舍,难以分离,有挽留、惜别、留恋之意。其次,柳枝温婉柔媚,含情脉脉,条条有情,柳条跟人的离愁别绪有十分相似之处, 正所谓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再则,柳枝生命力顽强,可随地而生,折柳赠送给友人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一切顺利、往事通达的意思。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让杨柳岸成了最凄苦幽怨的离愁之所,“烟柳断肠处”更是写尽离别时的缠绵幽怨、凄切哀婉。除“杨柳”外,“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不仅皎洁幽静,月光往往又会给人以是朦胧、 迷离、苍凉之感,而离别时忧伤哀婉的离愁别绪就好像这如水般的月光源源不断,深邃悠长。再则,古人常喜欢借月抒怀。用月烘托心情,意更浓情更长。人们往往喜欢借月来抒发乡旅羁愁,于是月便往往含有思乡的意味,这便是月在离别诗中如此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柳永的“晓风残月”,意境优美,不免让人伤感万分。此外,“长亭”也在离别诗中出现频率较高,“长亭”指的是古代人在路边设置亭子,它的主要功用是给来往的旅客行人提供驻足休憩或者送行饯别的场所。正因为这个原因,其渐渐的由最初的休息、饯别之地转变成为古代离别诗的一个常见的意象。庾信的《哀江南赋》:就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在离别诗中可谓是屡见不鲜,“长亭”也含着依依不舍之情,?18? 淡淡忧伤之意。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就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的诗句。常见的意象还有“南浦”,它的意思是南面的水滨。屈原的《楚辞?九歌?河伯》中有:“送美人兮南浦”的诗句。江淹《别赋》中写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了唐宋,“南浦”在离别诗词中出现变得更为普遍,就像“长亭”一样,已经成为送别场所的代名词。例如居易有《南浦别》 ,而“南浦子曲”这样的词牌也多被用来写一 些惜别之情或羁旅情愁。中国古代离别诗中常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时间的意象。并不是因为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这一时刻的朦胧、阴暗、苍茫之感和别离时那种忧伤的情感相协调相一致。而且,每当傍晚时分,飞鸟归林、鱼沉潭底,这景色怎能不勾起那些即将远离家乡的征夫和漂泊离乡的游子的离情别绪, 诗歌是人情感的外化,诗人种种情感借诗歌得以抒发。离别诗亦是如此,诗人的抒情方式无外乎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高适《别董大》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是直抒胸臆, 诗人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愁别绪,激励友人、告慰朋友。间接抒情可以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也可借古抒情。例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应该属于是借物写情。在他眼中,烛芯成了有情之人,拥有了“惜别”之心,它那彻夜流溢如线倾泻的烛泪,就是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难过,从而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分别时不忍分离,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诗歌中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是我们鉴赏诗歌是必须了解和分析的。离别诗惯用的的 艺术手法有用典、虚实、衬托、比兴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一诗中有“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两句,诗人就是借用“文翁治蜀”的典故。相传“文翁”是汉景帝时蜀郡的太守,他在任时期十分注重教育,爱惜人才,大力兴办学校,使蜀郡风气大变。王维借用这一典故来勉励好友,希望李使君能够像文翁那样,新兴教化,不要因袭前人,泰然处事,碌碌无为。把对友人的劝勉融于典故之中,在友人临别之时寄予自己的厚望,委婉而得体,同时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含蓄而又意味深长。再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温庭筠《赠少年》等等,都采用了用典的手法。 (下转第33页) 《““ 嵌入式壁柜等家具更为贴切,这些家具在收纳储藏方面也具有非常强大的潜能。另外,日常要用的外衣、帽子、手套、车钥匙、雨伞、信笺等,可以利用墙面、门背后等处,安装挂钩、挂杆、挂袋、插架来收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看屋内是否有可以利用的空间本来的凹凸空隙。如果为了收纳而另行收纳空间区域往往会很浪费,我们不妨利用空间中已经墙体本身的凹凸空隙等,例如在凸处的两有的梁柱、 边加设柜架;在凹处部分以层板制成开发的格架,或是嵌入等高的柜架,这样既可以消除凹凸,又使空间呈现利落整齐的效果。但要很好地保持室内的整齐还需要注意室内物品的摆放规律,我们要依据物品的使用频率来安排摆放的位置。最后为了防止杂乱无章的产生,还要求空间的使用者经常做到坚持打包清理及东西用完后及时归回原位的好习惯。 五、家具的变形术 ,在小居室中空间可以说是“寸土寸金”所以改变或减少小地方的造型会创造出一些空间。例如去掉扶手的沙发,没有床头的床,还有近年来流行的简这就要求约家具等。家具是居室布置的基本要素, 我们在选择家具时应选择那些造型简单、质感轻便、(上接第18页) 《送魏二》王昌龄在手法是采用的 体积小巧的,尤其是那些可以随意组合、拆装、折叠或根本就不占面积而附着在墙上或家具表面上的家具。选择这种可 变式的家具不但平时占地面积小,使用灵巧方便,而且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可变式家具有很多如多功能沙发可以变身为储物箱或是沙发床;内含抽屉的折叠桌或是直接钉在墙上的平时不占空间的可折叠的餐桌。 六、室内空间规划 家居空间功能的规划和利用是居室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象是个很有魅力的魔方,开动想像力往往能让平淡的家居生活流光溢彩。室内空间有限我们可采用一屋两用的方法进行设计,如将用餐和工作两个原本应该分开的区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再如打掉隔墙(非承重墙)使客厅与餐厅呈现全开放或以具有储藏功能的收纳柜来分割使其呈现半开放状态,使空间得到充分利用而并不显乏味。 总之,能使小居室空间进显开阔的设计手法还有很多,这很多时候也要依据现实空间的实际情况和布局来确定要用什么方法进行设计。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最后都要归结于居室设计的空间法则。让我们快来行动起来改变小居室的生存空间吧~象而生动。 “赠”“别”离别诗往往会在目中出现“送”等,《送魏二》,《赠 汪字样。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别董大》伦等等。根据送别时主客对象的不同,人们往往把离别诗分为送别、留别两大类。总而言之,离别诗是古典常见的是个类型,对临别内容的书写是中国古代诗词的最常见的书写内容。对于离别诗的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把握技巧。 是虚实结合,诗歌的前半部分是写实景,而后半部分则是虚拟。诗人在月夜泊舟,梦中听猿,意境朦胧,情感惆怅。 另外,离别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很多,有对比、比喻、拟人、反问等。再如韩愈的《青青水中蒲“青青水中蒲,,三首》的前两句下有一双鱼”为读者展现了美丽迷人,修理静美,明媚蓬勃的中原河边的“君今上陇去,景色;后两句我在与谁居,”是诗人畅想西北边境的偏远荒凉,荒无人烟的情景,前后成鲜,“下有一双鱼”,明的对比。从情调上看写得心情欢愉而轻松,而“我在与谁居,”彰显主人公孤苦伶仃和落寞。通过对比使诗人的情感若然纸上。比喻是诗歌的最常见修辞手法,离别诗中运用得也较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 一夜春风普遍,岑参。把雪压枝头的景象比喻成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如雪,团花锦簇的梨花,意境开阔,想象奇特,形 参考文献 〔1〕1983(6:130,22,1094(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语文知识,2000陈乃香(古人为何着折“柳”送别〔J〕(7):50( 〔3〕(古典文学知识,2000许永峰(谈苏词中的月光意象〔J〕(3):67,68( ?33?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二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 别 诗 一、情感特点 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对友人前路艰险、前路迷茫的担 忧和关切。 送杜十四之江南 浩然 对友人的劝慰:地理距离遥远,但心 灵距离相近,“天涯若比邻” 水为乡,点明江南水乡的特点。 1、 春江烟波浩渺的样子 2、 对友人前路迷茫的担忧 孟 3、 对友人离去内心怅然若失的迷 茫之情 日暮征帆何处泊, 深情一问,对友人的关切,“征帆”, 借代 天涯一望断人肠。 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与依依不舍汹涌澎湃,体现与友人之间的 真挚友谊 情感:劝慰、宽慰,旷达乐观 (情 深意长的勉励)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莫愁前路无知已, (凭借你的琴声、音乐修养)天下谁 人不识君。 一二句写了怎样的景象(意境), 答:1、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大雪纷纷,北雁南飞。 2、描绘了一幅阔远苍茫、阴冷荒寒(((((((((的画面。 三四两句的情感, 1、 对朋友离去的劝慰 2、 对朋友才华的赞赏与敬佩 3、 对朋友的信心和鼓励,激励朋友 去拼搏 4、 表达了开阔豪迈的情怀,乐观旷((((((( 达的人生态度 ( 情感: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常用表现手法 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三、鉴赏方法: 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1)、杨柳 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 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 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三 《多情自古伤离别之送别诗鉴赏》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四 《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苏轼言 “人有悲欢离合”柳永道:“多情自古伤离别”。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是盛唐送别诗的特色。 一、我们先了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地点:长亭、谢亭、灞陵亭、客舍、柳岸、西楼、南浦、阳关、渭城、望江楼、歧路旁、津渡口、或都门外。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于是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屈原 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2、时间: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3、季节: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4、意象:酒、斑马、晚风、古道、芳(春)草、落花、弱柳、杨柳、杨花或柳絮、残笛、寒蝉、烟波、水、浮云、劳歌。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折柳是送别的习俗。“柳”“留”谐音/无边的芳草恰可比喻远行人的满怀愁绪。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意。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 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绵延不绝。 二、古代送别诗种类繁多,根据其内容及主题倾向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写依依惜别之情意。李白的《赠汪伦》“不及王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都是对友情的咏唱。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倘若诗人在现实生活中遭逢坎壈,其送别诗还可以裹挟着个人的身世之感。“寒雨连江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注意送别背景。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友人。劝勉之中带有明显的“君子赠之以言”的倾向,如高适《别董大》中“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因为是知音,说话才质朴而豪爽,又因别离,才以希望为慰 藉,于慰藉之中倾注信心和力量。 第四,综合型的,既含离别之情,又有身世命运之感,或兼劝慰警示之意。这类送别诗 内涵丰富,表意的侧重点也不明显。往往把离别之情、劝慰之情和内心的希冀巧妙地融为一体。 三、送别诗从情感基调上看,可分为以下几种: 1、写景之昏暗、寒冷、迷茫、凄清,表达凄婉感伤、悲伤痛苦、惆怅迷惘的感情。此类 送别诗有着浓重的伤感情绪,缠绵悱恻,意极为凄悲。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2、运用优美的文字,勾画清新的意境,创设轻松的氛围,抒发无限眷恋、依依惜别的深 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与无限思念,此类送别诗给人情感上的审美感受。如:《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一洗悲酸之态,吹响豪迈的号角,激情荡漾,健康高雅的格调。有开阔的诗境,爽朗 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别离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送别诗,是整个唐代送别诗的发轫之作,一改先前送别的悲切、凄婉、黯然、神伤,使送别诗进入了一个意境开阔,立意高远,音调爽朗,独标高格的境地。而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更是成为千古绝句。 四、送别诗的主要艺术手法: 诗歌的思想情感总要借助表现手法来表现,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衬托(烘托),反衬(乐景衬哀情) 欧阳修的《别 滁》“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首句花光浓烂,柳丝轻明,描绘了一幅明媚灿烂的春光图,以乐景衬离别的哀情, 4、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5、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看下面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 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五、高考试题经典举隅 2007年江苏高考设计了这样的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作者翘首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带雨的乌云遮住了大半个山,路途多风雨,表现了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抒发了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 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 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总结,我们对送别诗的常见思想情感及艺术手法有了概貌了解,有了这个了解,在鉴赏送别诗时可以有一种高屋建瓴的优势。再通过对经典例题的探究,我们会发现鉴赏题的答题步骤也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是思想内容方面的鉴赏题,一定要抓住重点意象,赏析情感产生的原因或依据,再明确意象表达的情感。如果是关于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题,一定要先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鉴赏这种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练习一] 送别诗?基础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罟师,船夫 1( 第一、二句诗中,哪些意象是暗示送别内容的意象,(3分) 2( 第三句历来备受赞赏,请简要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3,4题。(6分)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3( 首联用哪些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图景, 答: 4( 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第8,9题。(6分)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艺术手法及其 作用作简要分析 五(阅列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 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 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洒醒人已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6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 7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认为呢? 答: 训练一送别诗?答案 1(杨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渡头,送客之;罟师,船夫,桨,开桨即起程;临圻,交代所去之地 2( 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奇特的想象),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春色,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江南江北的春光,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生动形象1分,诗人情感1分,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无处不在”1分) 3(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4(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 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香气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字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恐难成眠,即使诗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无法摆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6、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7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方法点拨】 送别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主题入手,把握诗歌情感的本质。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五 《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往昔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寥寥可数的几首诗能够唱出高昂的别调,大多数总以抒发缠绵悱恻、哀婉悲伤的感情为主。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几乎涵盖古诗中用以表现离情别绪的所有常见要素,意境清丽凄美,堪称千古名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起首三句通过对三种典型景物的铺叙,不仅点明地点和节序,更以离情别意笼罩全篇:寒蝉为初秋特有之景,长亭为即将分手之地,一场骤雨,将离人的心绪浇刷得分外凄凉。在渐起的暮色中,在秋雨的凉意里,断续蝉声撕扯着、侵蚀着词人的心灵。这三个四字句式蝉联而下,形成二二、一二一、二二的节拍,急促斩捷,单调中包含变化的因素,似乎在以节奏强调着“离别”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接下来三句则以写实笔法描写典型场景,突显留恋与分离的矛盾:别宴上的美酒佳肴引不起词人的丝毫兴致,他将目光移向江面,精美的兰舟已扬帆待发,催促他尽快结束眼前这份缠绵。词人以万般不舍之情观照“兰舟”这一寻常而典型的景物,使其成为离别之紧迫与残酷的象征,具有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世死前唯有别”,伤感、牵挂、叮咛、祈盼,执手相对之际,万千言语哽在喉头,唯有相对流泪而已。这一场景太直白,太逼真,又太典型,它不仅是此次离别之情的凝结,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次离别的浓缩,因而能够超越个体感受,具有永恒的感染力。无语相对中,他们的目光投向江面,行人将从此地登舟启程;他们内心的视线穿透沉沉 暮霭,浩瀚烟波,遥望寥阔南天,那是行人将去的地方。由“念”字引领的这三句,表面上是通过写景,将哽咽浓情宕开一笔,实则进一步形象表达了去路茫茫、相聚何期的慨叹,同时自然而然过渡到下片中对别后情景的悬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将此次离别放入无数离别的背景之中,在“多情伤离,自古皆然”的慨叹中,似有将令人窒息的浓情冲淡之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此次以冷落清秋为背景的离别所引发的伤感更甚于寻常,方见舒缓的情绪复又扣紧。“今宵”描绘想象中的旅途况味,风景清丽如画,意境凄美寥落,为全篇警策之语:今宵醉中黯然登舟,酒醒 梦回之际,已无眼前这可爱的容颜,唯见习习晓风吹拂岸边萧疏杨柳,一弯残月斜挂枝头。结尾四句全用情语,分别之后,美景无人同赏,风情无人共话,“应是”之句的毫无疑问,“更与”之句的无疑而问,烘托出词人万般无奈的凄凉心境,在无限惆怅中收束全篇。 同是从别宴写起,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一诗,也以善于融情入景、营造意境,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诗人即将告别家乡、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友人设宴为他送行。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对宴会场景的渲染落笔:晶莹洁白的蜡烛喷吐着袅袅青烟,金灿灿的酒杯点缀丰盛的筵席。这一联铺陈宴会隆重热闹的场面,遣词华美,形象鲜明,尤其突出色彩对比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但这毕竟是别宴,欢声笑语掩盖不住伤感惆怅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引入离别主题:厅堂上优美的琴声撩人心绪,诗人不由想到自己即将踏上未知的旅途,一个“绕”字,不仅形象展现跋山涉水的艰难行程,更赋予想象中的道路以一种飘忽、延伸的动感。在黯然神伤里,在觥筹交错中,诗人和朋友沉湎于醉意别情,待到发现明月已隐到高树之后,银河已融入曙色之中,方知依依惜别的长夜已经逝去,分手迫在眉睫。此去洛阳,悠悠万里长路,不知何日方是归时, 同是通过铺叙宴会场景渲染离情,同是在对行程的悬想中寄寓别意归思,《雨霖铃》以冷落清秋为背景,意境凄美如画,感情细腻缠绵;陈子昂这首诗则以明月辉映银河的春夜为背景,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又以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映衬离情的深沉真挚。虽是离 别,诗人毕竟对前途踌躇满志,充满建功立业的幻想与渴望,故而诗中虽有感伤色彩,终不同于柳词的沉郁低迴。 古人有赋诗送别的传统,若干人参加的送别仪式上,常常每人分赋一种时物或时景,寄寓离情,标题中则直接出现“赋得××送××”字样。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以飘飞的暮雨作为送别背景,暗喻离情的缠绵凝重: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楚江微雨里”点“雨”,“建业暮钟时”点“暮”,直切诗题中“暮雨”二字。微雨笼罩楚江,暮钟萦回天际,对景物的描写中点明送别时间和地点,也勾勒出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接下来四句描绘雨中江景:濛濛雨雾中,来帆湿重悬垂;飞向冥冥天际的鸟儿也因翅膀被雨打湿,失去往日轻盈迅疾的姿态。对来帆与去鸟情态的描绘,不仅侧面表现暮雨之细密迷离,“迟”、“重”二字尤有深意:上水船只航速缓慢,似乎暗示别后再见之不易;鸟飞天际的迟滞,似乎暗示着行人的恋恋不舍。沉重的画面,对应着雨中送别时凝重的气氛与心境。 诗人极目远望,暮色苍苍,李曹即将乘船远去的海门遥远深邃,目不可接;唯有远处江树浸润在湿漉漉的雨雾中,苍茫寂寥,隔断诗人眺望的视线。诗人总是选取使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笼罩着的重帆、迟鸟、海门、浦树,都染上浓重的离情,凝成阴沉压抑的意境。诗人情难自已,潸然滚落的泪珠,与飘散的雨丝浑融交织在一起。将泪珠比作雨丝,不仅使飘忽的情感得到具象化的展现,又赋予漫天飘洒的雨丝以缠绵忧伤的情感色彩,使眼前的自然之景又添一层令人回味的意蕴。 以上三首诗词都着眼于表现某次特定的离别,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则将离别作为生命中的必然要素,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进行观照: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表达人生有限的慨叹,离情别绪的困扰,鼓励自己在及时行乐中解脱生命与情感的烦恼。片刻的光阴啊,有限的生命~时间催人老去,这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以“一向年光有 限身”这样凝炼的对比语句劈空呼出,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随随便便的一次离别,都占去宝贵年光的一部分,都让人伤感不已,词人唯有强自宽解,积极享受每一次宴会,聊慰有限之身。登山临水,徒然引发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满目山河空念远”,照应上片次句;风雨之中繁花飘零,更让人感慨春光的容易消逝,“落花风雨更伤春”,照应上片首句。这两句气象恢弘,意境莽苍,在山河风雨中寄寓人生哲理的思索。既然空间难以逾越,时间无法挽留,不如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这才是多情人对抗短暂生命、销魂离别的最可能的途径。 “离别”意境的阅读提示: 起 因:离情别意 留恋 关 键 词: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泪眼 绮筵 别路 暮雨 来帆 去鸟 散丝 念远 伤春 离别 情感基调:悲凉 缠绵 伤感 表现手法: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六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的别离意象及鉴赏》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七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芗城中学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即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 教学设想: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 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堂类型:鉴赏课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播放徐小凤《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渲染情境) “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古诗中的离别意象。 二、解读意象 (一)折柳赠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 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在诗人笔下,柳有时以“多情”的形象登场有时又以“无情”的面目亮相。 高拂危楼低拂尘, 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 不解迎人只送人。 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这里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正话正说更浓烈。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折柳赠别 (板书)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同样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这里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芳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情,离别的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芳草惜别 (板书)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 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 专名了,它不断渗透进作家们的离情别绪,终于取得了被作家们争相用作意象的殊荣。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且看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李白另翻新意,超越了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离别之境。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似乎可以说,凡是使用“南浦”或“灞桥”一词的诗词,必定与送别有关。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长亭饯别 (板书) (四)歧路歌别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 “ 临歧 ” 。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人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诗》。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人”(白居易)。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中也唱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许浑历来为选家钟爱的《谢亭送别》也是一个例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又叫谢公亭,为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加之后来诗人在此不断的歌咏,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四—歧路歌别 (板书) (五)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 《送殷溆》有云: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因不忍就此分别而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 贯休《古离别》云:“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索性将离恨比作旨酒,说二者都能醉倒古往今来的任何人。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五—饮酒劝别 (板书) (六)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既咸且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 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 在别离诗词中,泪往往有着神奇的效应。它不仅能损伤离人的眼睛:“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 周?庾信《拟咏怀》);沾湿离人的衣裳:“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唐?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落满离人的酒杯:“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宋?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而且能染红枫叶、霜林:“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诸宫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 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六—挥泪泣别 (板书) (七)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 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 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水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 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七—以水喻别 (板书) (八)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滥觞于南朝作家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飘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像,开了借月咏别的先河。唐诗中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等等。都是独运灵光的借月咏别佳句,而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的银辉搅得离人彻夜无法入梦;天亮以后,残月的余辉仍斜射房中,不肯罢休,这是因为它不知道别离的痛苦。反用张泌诗意,而各有千秋。月,这一别离文学作家递相沿袭的意象,在宋代词人笔下分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 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八—借月咏别 (板书) 三、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离别诗是有些固定的象征事物,但最重要的仍是真情实感含蓄而真挚的表达。 应当补充说明的是,“柳”、“水”、“酒”、“月”、“泪”、“草”、“云”、“南浦”、“灞桥”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促使它们互生互济、相辅相成,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有的兼用月、泪,如晚唐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有的兼用水、酒、月、草、南浦,如明代黄周星的《满庭芳》:“新绿方浓,残红尽落,多情正自凝眸。不堪南浦,又复送归舟。便倩江郎作赋,也难写别恨离愁。消魂久,斜阳芳草,天际水悠悠。。”如此变化组合,以至于无穷,而别离主题便在变化组合中不断得到新的生发。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杜牧在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依旧言犹在耳。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曲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但与其说离别之愁是古人留下的深深印记,不如说是古人把人皆有之的离别悲情化。 四、拓展延伸 别离词大多涂抹着感伤的色彩,弥漫着悲剧的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别离词都一味作哀婉语、愁苦态。正如即使在乌云布满天空时,偶而也能看到一抹透过云隙的阳光一样,它掩盖不了尚有另一些别离词力图 以刚健语、旷达态冲破哀婉、愁苦氛围的事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王勃的这一首,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被誉为“婉约之宗”的秦观也作过变奏的尝试,而且其尝试非常成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两情”二句对眷眷然不忍分别的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对爱情忠贞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当你独处逆境时,想到在那海角天涯,有一颗坚贞的心始终以同样的频率伴随自己的心跳动时,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在作者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词中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使所有庸常的伤离怨别之作黯然失色。 在宋代别离词,尤其是南宋别离词中,另有“悲壮”一格。即虽也有悲凉之语、沉郁之句,却不掩刚劲之骨、雄壮之气。因而亦归于“变奏曲”之列。张元干《贺新郎》是其中的显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我们听到的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凄惨之音,也不是“动离忧,泪难收”(秦观《江城子》)的哀怨之语,而是“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的金石之声——古往今来,有多少爱国者报国无门,却心志不灰,我们既然怀着生死不渝的报国之心,又岂肯像一般的小儿女那样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呢,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正是此词的不同凡响处。 从美学意义上说,别离词那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似乎属于阴柔之美,雄健、昂扬的变奏曲则似乎属于阳刚之美。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审美类型,都能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美感效应。如果真要分出高下,那么,前者的哀婉与愁苦,显示了对生命中的缺憾的被动的消极的喟叹;后者的刚健与昂扬,则表现了对生命中的缺憾的主动的积极的挑战——一种明知如此却不甘如此的挑战。 五、教师总结: 学生朗读诗歌。 师:反复的诵读和精彩的赏析将我们带入深沉悠远的离情氛围。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诗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播放毛阿敏《同一首歌》,营造情深意重离情氛围) 结束语:人总要往前走,前进是为了更好的停留。人生如此,那我们不如祝福——当时间走过,现在的离别已为永远,变为一抹淡淡的涩,衬托这现在纯淳的甜~记住,前面有更美的圆~ 六、实战演练 1、诵读各种类型的送别诗。 2、阅读下面两首诗,分析诗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各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下发材料)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七、教学后记: 1、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2、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顾此失彼,将是今后诗歌教学中揣摩提高的重点。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八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诗 》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鉴赏、总结《清平乐》中,词人感情的表达方式。 2、学生能够通过探究,理解、鉴赏形象可感的离情别绪。 3、学生能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联系意象特点,联想、理解诗人如何把抽象的离情别绪化为具体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怎么表达“幸福感”, 有人说:“幸福得像花儿一样。”也有人说:“幸福是棉花糖的形状,白白的,圆圆的,甜甜的。”在这里,幸福这种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有了“形状”。 我们有时候还会说,结怨、分忧、解愁、饮恨等等,在这里, 情感成了可以分割、解除、饮用的物件了。 我还要告诉你们,离情别绪也有“形状”。 二、赏析《清平乐》 清平乐 别来春半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 朗读,默读诗歌,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内容。注意表达要符合诗歌意境。 2、 思考:是什么触发了诗人的离愁,为什么, (明确:鸿雁传书,而亲人无信,所以有离愁; 路途遥远,以致欲归不能,所以有离愁; 梅乱,实为心乱,落梅象征着离愁,纠缠不休,拂去仍来; 草生,实为愁生,离愁比喻为春草,细碎浓密,绵绵无尽。) 3、小结:李煜眼里的离情别绪有着落梅的形状,纷乱、纠缠;还有着春草的形状,如影随形、无边无际。 三、扩展阅读 赏析离情别绪的不同“形状” 1、分组讨论,鉴赏诗歌。讨论结果应明确三个问题,分组展示: ?诗歌中的离情别绪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诗句看出来,?为什么这么认为, (明确:《赋得古原草送别》:离情别绪是芳草茂盛的样子,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生生不息;——有宽度 《金陵酒肆送别》:离情别绪是流水轻柔、绵长、不绝的样子,是那么地缠绵、悠长、凄切;——有长度 《杨柳枝词》:离情别绪是柳条千丝万缕的样子,柳丝千条万缕似愁肠缕缕,更因折柳送别,而“柳丝挽断肠牵断”;——有稠度 《明月夜留别》:离情别绪是月光挥洒的样子,云间、水上、层城,无处不在。深沉、绵密的相思,如诗如画。——有密度) 2、思考: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状写离情别绪, (明确:有拟人、比喻、象征等,化虚为实,以实写虚。) 3、化虚为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被广泛运用。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 诗中将无形的“愁”物化为“东流”的“一江春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愁”的绵绵不绝。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青玉案》 诗中以“一川烟草,满城飞絮”喻愁之深广,以“梅子黄时雨”喻愁之迷蒙、细密。 ?有些不是化为具体物象,但具有物的特性。 有体积有重量:“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可以计量:“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庾信); 可以装载:“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 可以剪,可以割:“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 可以洗涤:“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尽古今愁”(元朝刘秉忠)。 四、总结 诗人借由具体的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使诗人的感情变得形象可感,仿佛看得见,摸得着,感情也因此而更为鲜明,更为浓烈。 鉴赏诗歌,可以通过对意象的理解,以意象的特征、寓意来 联想、揣摩诗人的情感。 附: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金陵酒肆送别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杨柳枝词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明月夜留别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九 《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送别诗赏析》 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篇十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词中的别离意象》课件》
/
本文档为【自古多情伤离别整个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