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oc】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doc】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2018-03-12 17页 doc 33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doc】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doc】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2004年第5期 No.5,2004 青海社会科学 QinghaiSocialSciences 2004年9月 September,2004 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 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 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王昱 【摘要】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青海省会西宁作为历史古城?存 在着历史文化特色不够显着,市区...
【doc】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doc】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2004年第5期 No.5,2004 青海社会科学 QinghaiSocialSciences 2004年9月 September,2004 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 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 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 王昱 【摘要】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青海省会西宁作为历史古城?存 在着历史文化特色不够显着,市区内现存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较少,有旅游价值的景点少等问题.解决好这 一 问题,就要把握西宁历史发展的文脉,从西宁建城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多民族聚居并相互融合,多 元文化与多种宗教共存等历史文化特点中,寻找西宁的地域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加强对城市优秀历史文 化建筑的保护工作,强化城市的个性特点,开发旅游项目,使西宁的旅游经济有新的持续增长点. 【关键词】历史文化特点;西宁;旅游开发.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338(2O04)05—0097—04 有学者认为,今天的经济来源于历史上的文化,今天的文化也孕育着未来的经济. 西宁作为历史 古城,从西汉建西平亭算起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了.西宁作为青海省会,其政治,经济,文化地位越来 越显赫.但常听到许多人抱怨,西宁历史虽然悠久,但在市区之内现存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较少,有旅 游价值的景点少,致使西宁的历史文化特色不够显着.在人们日益重视地域历史文化和加大开放,发 展旅游经济的今天,这个问题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要寻找西宁优秀的历史文化建筑和旅游亮 点,首先应把握西宁历史发展的文脉,研究西宁历史文化发展的主要特色,从这一地区的基本特色上 去认识,思考,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项目,强化城市的个性特点,为西宁的长远发展增添光彩. 西宁地区主要的历史文化特点有: (一)建城历史悠久 西宁具有悠久的历史,约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西汉就在这块土地上建有西平亭. 东汉末成立西平郡,郡治就在今西宁市.早在东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凭依西平亭,就建有西 平郡城.西晋沿置西平郡.东晋十六国时,鲜卑族拓拔部落之一秃发氏建立了南凉王国,曾于公元399 年迁都西平,今西宁市作为南凉国都约3年.今西宁市西郊虎台,相传为南凉王秃发倨檀的点将台.北 魏初以西平郡为鄯善镇,下辖西平郡(治今西宁市).唐代在今西宁市置鄯城县.宋初,由吐蕃王系后 裔确厮,罗在今西宁建青唐城,其城周围2O里,分东西二城,西城建有宫殿.宋朝收复其地后,建西宁 州,其南城残墙保留于今西宁南快速路中间.元设西宁州,明设西宁卫,清设西宁府.明清西宁城,"割 元西宁州故城之半".民国十八年(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省会西宁县.1946年6月,正式成立西宁 市.1949年9月5日西宁市解放后,仍为青海省会. 在西宁漫长的历史中,由于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战乱频繁,留下的优秀历史建筑较少, 较难找到在全国有地位的历史文化景点.但认真西宁的历史,十六国之一的南凉王国曾在西宁建 97 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定地位.挖掘开发南凉的历史文化遗迹,是提高西宁历史知名度,展示西宁历 史文化特点的一个思路和方法. (--)战略地位重要 西汉建西平亭,东汉建西平郡,其"西平"顾名思义,指西方平定,其中含有统治者炫耀武功的意 思.宋代建西宁州,其"西宁"的地名,是以义取名,取西陲安宁之义.明张雨《边政考》解释:"昆仑,青 海,黄河之间,西事底宁,故日西宁."西宁的战略位置其所以重要,主要有以下几种因素:从其所处的 地理位置上看,西宁地处东部黄土高原和西部,南部青藏高原两种地域的连接过渡地带;从政治上看, 其地东部连接中央政府,西部连接西藏,新疆;从经济文化类型上看,东部中原农耕文化与西部草原游 牧文化在这一地区并存交错;从民族发展上看,历史上有多种民族在友好往来和冲突之中,在中原汉 族文化北移西进和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东进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个地区得到交流发展和融 ,文化生活之中.历代中央王朝要治理边疆,促合.这种特点深深地反映在政治,经济 进民族团结,就 不能不重视这一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历史上有识之士出了"安藏必先安青"等至理名言,其中包含 着必然的深刻道理. (三)多民族聚居并相互融合 西宁地处湟水谷地,多民族聚居的特点自古至今都很显着.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民族迁徙,民 族杂居,民族融合等现象一直存在.先后在这块土地上活动过的民族主要有羌人,匈奴,月氏,汉族,氐 族,鲜卑,吐谷浑,回纥,吐蕃,响厮哕,藏族,蒙古族,回族,撤拉族,土族等.有许多古代民族曾显赫于 青海这块历史舞台,后来又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之中而消失于史乘.民族融合,分解,再融合的历史 过程形成了中华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这一特点也突出地反映在西宁地区.研究这一地区 民族发展,交往与融合的历史,是了解我国民族发展历史的一面镜子. 民族迁徙和文化传播是联系在一起的.历史上许多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活动,对这一地区的民族 构成,民族关系,经济文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如汉代从内地向河湟地区的人口迁徙,明代大批汉族 通过从军,屯垦,移民的途径向河湟地区的迁徙等,使一批又一批的汉人定居在湟水流域等地,不断成 为新的土着.古代的西宁地区经历了汉族比例由少及多,最终成为多数,并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文化 圈.青海西宁这种多民族发展融合和由历代迁徙而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是全国许多 城市少有的.西宁以后的发展也是走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繁荣之路. (四)多元文化与多种宗教共存 古代西宁地区由于民族构成的多样性,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行为观念.各 民族的文化传 统,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自成体系,并相互交流和渗透,有些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入了汉文化中,有些 汉文化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之中,显示出了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特点. 不同时期随不同民族传入青海地区的各种宗教,反映了青海地域文化中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佛 教约在东晋十六国至魏晋南北朝时传入青海.元明时期,随回回人,撤拉人等民族徙居青海,他们信奉 的伊斯兰教随之传入,在青海东部河湟地区传播发展很快.道教于明,清两代陆续传入青海.天主教, 基督教于清代传入青海,在西宁等地修建了教堂.宗教中,尤其是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在西宁历史悠 久.早在宋代,青唐城内塔寺众多,"城中之屋,佛舍居半"(李远《青唐录》).明代洪武时,在西宁东关 建了清真大寺.有多种宗教共存和少数民族普遍信仰宗教,是青海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也 是地区文化意识多元特点的重要内容. 把握住西宁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些主要特点,由此而寻找西宁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开发其资 源,使其发展为旅游亮点,就能在城市建设中避免一些盲目性.西宁的历史古代建筑多数都已不存在 了,根据现存历史古代建筑的实际,着重考虑其历史代表性,现提出如下景点,以作为西宁的优秀历史 建筑长久保存,并用于旅游开发. (一)南凉虎台遗址 虎台位于西宁西郊杨家寨,历代相传是南凉王秃发利鹿孤为出征誓师点阅兵马所筑.民间一般叫 98 将台或点将台.乾隆《西宁府新志》日:"虎台,西去县治五里.有台九层,高九丈八尺,相传南凉王所筑, 秃发僻植子名虎台,或是其所筑也.或日将台,亦传南凉所筑."据《青海乡土志》记载,虎台还有配套建 筑,"台之东有墩四,四隅直立,相距各一百二十丈,高各七八丈.亦当时伟大的建筑.现在台东四墩不 见了,但虎台作为历史古迹,仍台势嵯峨,气势不凡.凭吊虎台,怀古之心油然而生,不禁感到当年南凉 王登台誓师,兵卫森列的庄严景象. 南凉是十六国之一,是鲜卑秃发部落建立的政权.南凉政权自东晋隆安元年(39'7年)立国,至义 熙十年(414年)亡于西秦,前后共历三主,历18年.先后在青海乐都,西宁等地建都.在西宁建都的是 第二位国主秃发利鹿孤,在位3年,死后葬于西平之东南,谥康王.南凉强盛时,以湟水流域为中心,地 跨祁连山南北,地域东自今兰州市郊,西至青海湖边,北接腾格里沙漠,南达黄河南岸.南凉在政治上 联合豪门士族推行封建,大量吸收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有为之士参加各级政权,其中汉族官吏占官 员总数的半数以上,学习中原封建王朝的职官制度和统治方法,一度使政权巩固并逐步强盛.南凉虽 然立国时间不长,但在中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在西宁建都的历史王朝,在青 海历史文化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南凉在今乐都建都的大小古城址今已不复存在,唯虎台历经沧 桑,仍突兀在风雨之中.近悉西宁市正在筹划建立"南凉虎台遗址公园",这对保护,开发,利用好南凉 虎台遗址,丰富西宁的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扩大对外影响,促进西宁旅游事业的发 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继续挖掘南凉的有关历史资料,在遗址公园内建成历史事实准确,内容丰 富生动的南凉王朝历史的各种宣传表现形式,打响南凉王朝遗都品牌,促进西宁旅游经济的发展. (--)大佛寺与班禅驻西宁办事处 大佛寺位于西宁市西大街今省人民政府西侧,始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年),是藏传佛教在西宁最 早建立的寺院,堪称藏传佛教古刹.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吐蕃王朝部分贵族发动政变,实行 "兴本灭佛",封闭寺院,焚毁佛经,三名佛教学者闻讯带上经典,昼夜兼程,经新疆辗转鄯州(今西宁), 招生收徒,宏扬佛法.三位学者被称为"智者三尊".《安多政教史》记载:"西宁城内有三智者的生身供 养地,据传为大佛寺."三智者对佛教贡献巨大,均园寂于西宁.宋代为纪念佛教鼻祖,在三人坟地处修 寺塑像.清顺治《西宁志》记载:大佛寺,"惟佛像三,高三丈九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土官李南哥 重建,二十七年奏请敕赐额日宁番."大佛寺藏语叫客瓦生木,意为三个大师的寺院.大佛寺占地3o余 亩,前后院,前院有山门,经堂,僧舍等,后院有大殿,殿内正面为三尊大佛塑像,整个建筑呈藏汉艺术 风格.大殿高约2o余丈,三层楼阁,雕梁画栋,庄严肃穆.清宋民初,大佛寺曾为贵德德庆寺白佛古朗 仑的驻锡地.民国十四年(1925年),第九世班禅罗桑图丹抵北京,段祺瑞政府于次年在西宁设立班禅 办事处,驻大佛寺.1951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特派习仲勋来西宁,在大佛寺隆重举行欢送第十世班 禅额尔德尼?却吉坚赞返藏仪式,仍为班禅驻西宁办事处."文化大革命"中,大佛寺大殿毁于一旦.近 年修复了大殿. 大佛寺历史悠久,在藏传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后成为班禅驻西宁办事处,在民族交往和民族 团结,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是西宁难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有深厚 的文化内涵.尤其十世班禅是着名的爱国主义宗教大师,是青海最有名声的伟大人物之一.建议开发 大佛寺,包括适当扩大一些地盘,精心规划,以适应现代旅游的需要,增加青海,西宁的民族宗教特色, 纪念十世班禅大师,弘扬爱国爱教的精神,其中大有文章可作,必将成为西宁旅游文化的亮点. (三)山陕会馆 清朝乾隆年间,政治上处于相对安定时期,以山西,陕西商人为主的内地客商陆续来青海经商,先 后在西宁,镇海堡等地设立商号.这些商人比青海本地商人资金雄厚,善于经营.到了同治,光绪时, 山西,陕西商人在青海商业界完全站稳了脚跟,不论在人数,还是在贸易总额中都居首位,形成了颇有 名气的山陕商帮.据乾隆《西宁府新志》记载,光绪十四年(1888年),青海的山陕商人自筹资金,在当 时的西宁府东门外东关路北(94-西宁湟光十字东北一带),创建起了"山陕会馆",占地宽广,规模较大.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焚毁于循化,乐都,民和,湟源,西宁等地爆发的回民反清战争.光绪二十六年 (19oo年),山陕商人再次筹集资金,买得西宁府城内后街(今兴隆巷)一块地方,重建"山陕会馆",以 后还在大通,湟源等地开设有分馆.山陕会馆规模较大,有山门,钟楼,鼓台,戏台,香厅,东西对应有二 99 层楼廊,每层9间,大殿内供奉关羽,诸葛孔明塑像.最后有"三义楼".三义楼东侧有禅房院,西侧有 一 四合院,均与正院相通.建筑飞梁画栋,体现中式风格.这是山陕商人重要的聚会场所.会馆筹资 购买了墓地一块,称"山陕台,山陕同乡亡故的,在此埋葬.会馆还在西宁东郊曹家寨购买土地数十 亩,称"山陕义地",雇人来耕种. 山陕商人在青海商贸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在艰难创业,发展的同时,深受马步芳 官僚垄断商业的排挤和打击,尽管如此,他们在经营规模,资本,人力等方面仍有相当实力,较大的商 号就有四,五十家,以经营布匹,绸缎,日用百货,杂货为多.直到青海解放,山陕商帮的经济实力依然 十分可观. 现山陕会馆旧址成为西宁市烈属服装厂,厂已垮,有厂房和住家.按文物管理"谁使用,谁维修,谁 保护"的原则,该厂无力做到.山陕会馆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群基本完整,地面基本控制,做些 必要的维修,尚能保护历史建筑的原来风貌.青海,西宁的城市中近现代优秀建筑很少,山陕会馆当为 较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的开发价值主要在于,一是山陕会馆是青海古代,近代青海商贸经济发展 中行会的历史见证,二是近代西宁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物和商业文化载体. (四)东关清真大寺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初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被清政府拆毁,1913年,1917 年,1946年经3次重建和扩建成为现在的格局.占地面积13662平方米,规模宏大,在西北地区名闻 退迩,是伊斯兰教着名的清真寺院.具有中国宫殿式建筑风格与阿拉伯式建筑艺术相结合的特色.礼 拜大殿,宣礼楼,厢楼等气势雄伟.特别是殿脊饰有3个藏式铜制镀金法撞,为国内清真寺所独见,寓 意深刻.东关清真大寺现在保护建设较好,在此不多赘言. (五)孙玉清军长殉难处 1936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二万余人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次年元月,遭敌马步芳, 马步青数倍兵力的围剿,西路红军浴血奋战4个多月,终因弹尽粮绝而失利.红五军军长董振堂,红九 军军长孙玉清,红军师长熊厚发牺牲或被杀害,其中孙玉清军长在梨园口战斗中被俘,并被押解到西 宁,马步芳亲自审讯,面对威胁利诱,坚贞不屈.1937年5月下旬,由蒋介石下令,被秘密杀害在东关 大街敦庆工商号后院(今西宁东关大街新华布鞋厂院内),年仅28岁.当时,被俘红军被押解到西宁 后,在迫害屠杀面前威武不屈,用各种形式开展了英勇卓绝的斗争.1980年5月,徐向前元帅说:"孙 玉清同志作战很勇敢,有战将之称,他就义在青海,应该纪念他."并于1987年7月题词"孙玉清烈士 永垂不朽".1983年5月,李先念主席说:"我和孙玉清,熊厚发同志很熟悉的,也非常怀念他们,他们 是我们党的好党员,是人民的忠诚战士,是我军的优秀指挥员."1937年曾一度被囚留在西宁的王定 国同志1984年从北京专程凭吊,亲笔献辞:"四十七年前,西陲起黑烟,董,熊,孙俊杰,为国把躯捐,英 雄儿女战,声震祁连巅,雪压青松翠,风吹赤旗鲜."1955年在西宁南滩和东南郊等地挖掘出1937年 在西宁被马步芳杀害的红军烈士遗骨840多具,世人称为"万人坑".红军被俘人员 在西宁等地遭到残 酷迫害和疯狂屠杀,成为中国革命史上极为悲壮惨烈的一段历史.现西宁东关大街新华布鞋厂院作为 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殉难地,应开发作为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十分有意义的.因为青海在革 命史教育方面遗址比其它省少,开发这方面的项目,是历史的需要,是教育人民的需要. (六)馨庐 馨庐建于1943年,原为马步芳私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有面积3万余平方米,房舍200余 间,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馨庐建筑群居中,东,西,南部原为园林,四周围墙高大.建筑群由前院, 后院,西院和南楼等部分组成,多呈四合院格局.前院,后院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仿古建筑,西院,南楼 为中西合璧式两层楼建筑.前院正中有玉石堂,内外墙用汉白玉砌面.南楼以楼梯和楼道与后院和西 院相通.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在青海民居建筑中堪称一流.马氏家族统治青海近4O年,马步芳作为 民国青海的政治军事人物,其私宅反映着马家军阀统治青海的一段历史,代表民国时青海民居建筑的 最高水平.建议仿照山西对军阀阎锡山私宅开放参观的例子,对馨庐也进行开发和开放,主要是恢复 原貌,并配合一定主题的展览,将会成为民国青海政治历史的见证和游客感兴趣的景点. 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要营造"唤醒城市记忆,接通历史文脉"的氛围,认识到城市的历史 1OO 2004年第5期 No.5,2004 青海社会科学 QinghaiSocialScienees 2004年9月 September,2004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与北大 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刘晓林 【摘要】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在其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的浸润下,北 大不仅在完善学科设置,强化学术氛围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而且引进了一批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新型 知识分子,使"五四"时期的北大成为引导社会湖流和培植独立,自由文化精神的重要领地.蔡元培教育思 想的实施是北大扮演新文化运动中坚角色的前提条件,也是北大知识分子形成立足学术研究本位,关怀人 间文化品性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蔡元培;教育思想;北京大学;新文让.运动;知识分子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oo1—2338(2oo4)o5一o1o1一o5 在中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制度转型过程中,蔡元 培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大学独立,思想自由,兼容 并包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体制的建构产生 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蔡元培执掌北大期间,其 教育原则的实施不仅促成了北大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 模式的变化,同时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空间,为秉承着 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创造了广阔的活动领 域,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搭建了一个重要平 台.他对教育独立观念的格守,对大学研究学理的价值 功能的强调,对追求知识纯粹性的崇尚,彻底拆解了传 统知识分子由士而仕的人生路径,给北大这所由国家体 制保证下得以生存的大学烙上了鲜明的民间印迹,从而 使北大知识分子远离庙堂,保持自身独立性的人生选择 有了实现的可能. 1916年12月22日,蔡元培在大风雪中回到北京 准备接任北京大学校长时,这位前清的翰林,后弃官不 做投身反清革命的光复会首领,并在国外考察教育有年 的蔼然仁者,对未来北大的规划已成竹在胸.早在民国 初年,时任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他,在《全国临时教育会 议的开会词》中已明确区分了民国教育和君主专制时代 教育的差异:君权时代的教育.不从受教育者本位上着 想",是以"使受教育者皆富于服从心,保守心,易受政府 遗迹遗址是宝贵的,不可多得的,需要保护好,利用好的财富和资源,而不是我们的包袱.最为担心的 是看不清城市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建筑的价值,非但保护不好,反而当成"垃圾"给破坏了,这是最为 痛心的事.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昨天的历史,一个城市尤其不能忘记自己的发展轨迹,否则就会迷失方 向.城市中的优秀历史建筑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生动载体,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不 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文中所提的一些景点,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开发价值.虽然有 些景点已经在开放,但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在思想认识上,长远规划上需要更加明确,景点的历史文 化内涵需要继续挖掘,景点的布局规模需要长远规划.开发好以上景点,省会西宁市区内就有了看头, 有了说头.市区内景点多了,就能滞留游客,促进消费,拉动旅游经济链.应切实加强对城市优秀历史 建筑的保护和开发,这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各级政府和领导者的职 责,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使省会西宁的个性特色更加显着,使旅游经济有新的持续的增长点. 【作者简介】王昱,男,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青海历史文化. 1O1
/
本文档为【【doc】从历史发展轨迹中寻找城市地域文化特色——西宁市区的历史文化特色与旅游亮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