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doc】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doc】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2017-09-20 10页 doc 25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9973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doc】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人文视野湖北社会科学 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王炜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女作家秋瑾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秋瑾突破传统性别文化域囿,在诗歌创作 中,以男性的口吻抒情,言志,宣扬非主流的社会观念,其诗作风格呈现出男性化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秋瑾女 扮男装,进入男性社会活动空间,不仅在服饰上,而且试图从社会性别上消除男女间的差异.在行事方式上,秋 瑾仿效男性,执着家国理想,慨然赴死.秋瑾的死是她对...
【doc】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doc】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人文视野湖北社会科学 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 王炜 (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女作家秋瑾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秋瑾突破传统性别文化域囿,在诗歌创作 中,以男性的口吻抒情,言志,宣扬非主流的社会观念,其诗作风格呈现出男性化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秋瑾女 扮男装,进入男性社会活动空间,不仅在服饰上,而且试图从社会性别上消除男女间的差异.在行事方式上,秋 瑾仿效男性,执着家国理想,慨然赴死.秋瑾的死是她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追寻,也是女性从事社会活动却无法得 到社会认同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秋瑾;性别角色;言说方式;易装;家国意识 中图分类号:K2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06)02—0117—03 在中国文学史上,秋瑾(1877—1907)是一个特立独行的 女作家.在乾坤震荡但传统观念积重难返,女性普遍固守于 家庭的时代,秋瑾的一生颇具传奇性:少年时,随父亲调任, 历览多处;成年后,婚姻受挫,抛夫弃子赴异邦;归国后,身 着男装,组织武装革命;终而以30岁的英年,慨然赴死.秋瑾 这种不合时宜却启示着时代新潮的生活道路,既令世人惊 异,又极富魅力和感召力,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和标志. 言说方式的转变:"异乡容我傲烟霞" 在中国历史上,男性和女性言说的内容,范围有显着的 区别,"男不言内,女不言外"【1J?的规范在文学创作领域也 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明清时期,女性的文学创作多描写个人 生活,抒发自我情感,但也有一些女作家突破内外有别的传 统规范,借助诗词对社会事件进行评判,或用叙事文体—— 弹词自我的生存体验.秋瑾正是在这种女性文学创作 的背景下,完成了言说方式向异性化的转变,尤其是她后期 的作品,无所顾忌地以男性的口吻抒情,叙事,通过诗歌宣 扬非主流观念,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秋瑾早期的作品与其他女诗人的闺阁诗没有太大的区 别,多为咏物诗,吟咏对象是闺中常见的东西,或托物自比, 或借物抒怀,着意于词藻的清丽,情致的婉转.但值得注意 的是,秋瑾早期的怀古诗,咏事诗已经隐微透露出她与大多 数女性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如《赤壁怀古》:"潼潼水势向 江东,此地曾闻用火攻.怪道侬来凭吊日,岸花焦灼尚余 红."闭?这首诗约作于t890年,那时秋瑾仅13岁.诗作虽 很稚嫩,显示出生涩的"作"的痕迹,但其中对赤壁古战场 的咏怀,对争战兴废的感慨,现出秋瑾对军事战争领域诸 事件的浓厚兴趣.另外,在《喜雨漫赋》,《黄金台怀古》, 《杞人阮》等诗中,她还大胆地对社会政治进行评议.这些 关涉社会事务的作品,表明秋瑾自少女时代起就萌发了介 作者简介:王炜(1973_-),女,武汉大学文学院2003级博士生. 入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 在婚姻生活中,秋瑾写了大量的"怨"诗.秋瑾的"怨" 诗与大多数女诗人的"怨"诗有了本质的区别:她开始向婚 姻之外寻找倾诉"怨"情的对象和感情的依托,而不是以人 妻的身份向丈夫表达思念之情,从而"怨"的情绪成为她摆 脱自己女性/弱者身份的动力.《金缕曲送季芝女兄赴粤》: "罗襟泪渍凝红血,算者番愁情恨绪,重重堆积.月满西楼谁 伴我?只有箫声怨咽;恐梦里山河犹隔.事到无聊频转念,悔 当初何苦与君识:万种情,一枝笔!"这首词借用传统的意 象,讲述自己独处的悲凄,思念的痛苦.以往,这种坦率且充 满哀怨的情感往往是女主人公向男性爱人发出,表现女性对 男性的依赖和顺服.秋瑾却在题中标明,引发自己幽怨情感 的是友人的离去,而非夫妻的分离.词中,夫妻之情消失,友 人取代了丈夫的地位,成为抒隋主人公的感情寄托.从社会 构成看,以性别为界,人可以被清晰地归类.在传统社会中, 丈夫/男性被赋予强者的身份,而妻子/女性处于从属的弱者 地位,从而男性偶者和女性/弱者成为相互对立的群体.女 性要摆脱自己作为男性"依附者"的身份,在心理上断除夫 妻之情,拒绝认可丈夫/强者的存在,是最直接明了的方式. 对拒绝了夫妻感情,但又缺乏其他生命寄托的女睦来说,她 们必须有另一种情感作支撑,与女性群体有部分融合,交汇 的亲友群体无疑是最佳的替代者. 秋瑾留日时期及归国后的诗作中仍充满着"忧","恨" 情绪,但她已将感情指向由亲人,朋友,家乡转到了更为广阔 的社会生活,将"小我"的自怨自艾转为对族群的忧虑,对历 史命运的热切追问."大好时光一刹过,雄心未遂恨如何?投 鞭沧海横流断,倚剑重霄对月磨.函谷无泥累铁马,洛阳有泪 泣铜驼.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家国."(《失题》)据 载,这首诗是t907年秋瑾被捕前随手写下的.诗作中,抒情 ? 117? 主人公完全超越了创作主体的性别,以政治,革命精英的身 份,表达功业不就,壮志未酬,家国难保的遗恨,满含着忧患 意识,充溢着理想主义精神.秋瑾表现出创作主体对生命意 义的执着追寻,及在超越自我的基础上对社会的关怀.有些 作品急切要表达的激情,宣言式的语言,虽过于政治化,但却 是对"大我"的写,表现出以往女作家少有的大悲哀. 秋瑾言说方式向外部公共空间拓展,不仅表现为内容的 转变及"忧","恨"等情绪指向的转移,还体现在表达方式 的改换上:秋瑾大大发挥了诗文的"交际功能",加入了更多 对话的因质和说理的内容,用诗来干预社会,劝勉他人."我 欲为君进一着,时机已熟君休虑.成功最后十五分,拿破仑语 殊足取"(《赠蒋鹿珊先生言志且为他日成功之鸿爪也》), "欲为同胞添臂助,只言良友莫言师"(《临行留别寄尘小淑 五章》其四),"时局如斯危已甚,闺装愿尔换吴钩"(《柬徐 寄尘二章》其二),"从今劳燕西东,算此行归国,立起疲癃. 智欲萌芽,权犹未复,期君力挽颓风"(《望海潮送陈彦安, 孙多琨二姊回国》)以及《演说的好处》,《敬告姊妹们》, 《中国女报发刊辞》等文,表明作者不仅本人在精神上追慕 新思想,新知识,注重对当下政治,社会生活的审视和思考, 而且还试图说服他人接受非主流价值观念.这种趋向在以往 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未曾出现过,即便在男作家作品中也是少 有的. 秋瑾在诗文中还大量引用关涉男性的典故,吟咏现实事 件,摹写异国体验,使用新语汇,词汇,以显示个人对社会生 活的广泛关注,突破传统内外有别的性别界域.因为后期诗 作风格的完全男性化,秋瑾显得极其独异,但在女学大兴,女 性创作繁盛的背景下,她的诗仍获得了广泛的肯定和认同, " 一 时和者甚众".13J( 服装的改换:"为人须为人中雄" 服装,是个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 维护,强化了社会秩序,不同于时宜的服装也往往成为人们 表达不同的思想和价值取向的象征物.据徐自华《炉边琐 903年中秋之夜,秋瑾因丈夫王廷钧去吃花酒,愤而 忆》载,】 穿上男装去了戏院.秋瑾此次着男装,就具有僭越社会规则, 表达自我的意义,表明秋瑾不仅在虚拟的文字世界里,而且 试图在现实生活中摒弃自己女性/弱者的身份,将自己提升 到当时社会中女性之"神"——男性的位置上. 少女时期,秋瑾就萌生了扮演男性社会角色的渴望,她 赞颂那些突破传统性别角色定位,参与公共事务的女性: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蛾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 英雄亦有雌."(《题芝龛igA章》其三)《芝龛记》这部杂 剧讲述的是明末秦良玉代夫出征及沈云英背负父尸力战突 围的故事.在建构自我身份的过程中,历史上这些成功地参 与社会事务的女性成为秋瑾的参照系:一方面,她们的生存 特例为秋瑾提供了仿效的范本,使她认识到女性在能力上并 不弱于男子;另一方面,这些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必须隐去自 己性别身份才能进入社会公共生活,她们成为秋瑾的人生镜 鉴,使她深刻地认识到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的巨大差异,为她 后来着男装,践履男性行为方式提供了驱动力. - 118- 随着年龄的增长,秋瑾逐渐认识到,驰骋于社会,施展抱 负只是男性的特权,她对扮演男性社会角色由关注转而为企 慕,并对自己的性别产生了质疑.她在诗中屡屡表达作为女 性的恨怅,"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杞人 忧》),"道韫清芬怜作女,木兰豪侠未终男"(《偶有所感用 鱼玄机步光威裒三女子韵》).她也曾幻想由丈夫来实现自 己的理想,"如得佳耦,互相切磋……必当出人头地,以为我 宗父母兄弟光"(《致秋誉章书?其四》),但王廷钧"幼年失 学,此途(科第)绝望,此为女士最痛心之事……每言之至, 声泪俱下",p177)丈夫"夜郎自大,铜臭纨绔之恶习丑态" (《致秋誉章书?其四》)让秋瑾清醒地意识到功誉的无望, 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她一直隐忍着自己的不满,被动地 承受着女性/弱者的哀伤与无奈. 1903年中秋夜,夫妻间的冲突给了犹疑的秋瑾冲决束 缚的机会和动力.在当晚所作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中她写 道:"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 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之后,秋瑾的服饰装扮,行事风格越来越远离时代准则, 并逐渐在公开场合亮出自己着男装的女性身份:到京后, "计过从可一年,女士首髻而足靴,青布之袍,略无脂粉,雇 乘街车,跨车辕坐,与车夫并,手一卷书".14J(p1留日归来后, "制月白色竹布衫一袭,梳辫着革履,盖俨然须眉焉.此种装 束,直至就义之日,迄未更易."?在绍兴大通学堂,"时常 梳一条辫子,着一件鱼肚白竹布长衫.脚虽缠过,但着一双黑 色皮鞋.所以有人说她是男装到底的,但是头是不剃的.她自 己起了个别号叫竞雄,因为她愤激于当时男女不平权,她的 装束也含有这种意义."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说:"世界的问题,可以从身体的 问题开始."?当秋瑾越来越多地参与公共事务时,着男 装,一方面出于对生存层面各种问题的现实考量,秋瑾参加 光复会,谋划军事政变等活动远远超出了当时女性的活动范 围,着男装为她自由出入各种场合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着 男装给她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女扮男装可以造成强烈的 迷幻效果,让现实生活中的秋瑾忘记自己女性/弱者的身份, 抛弃传统习俗对女性的约束,果敢而执着地与男性比肩并 列,参与社会事务. 历史上也有女性着男装,行男子之事的先例,如前文提 及的秦良玉,沈云英等,但她们参与社会事务是出于人妻,人 女的责任,是以极端的方式对妇道和孝道的坚守.而秋瑾则 极具挑战性地亮出了自己女扮男装的身份,她不仅试图在生 理上和服饰上消弥与男性的差异,而且要最大程度地实践男 性价值取向:驰骋于公共空间,通过参与政治事务,找到自我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走出家庭后,秋瑾有了广泛接触社会的 机会,她对世界渐渐有了更清晰和较理性的认识,最终成为 具有自我意识的,独立的个人,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者. 思想的异装:"绿蛾蹙损因家国" 秋瑾的异装表现为言说方式,服装的男性化,也包涵了 她在思想上对男性角色的认同,她不仅在行事方式上仿效男 性,更承袭了男性社会精英的家国理想. 秋瑾思想上的易装首先体现为她摒弃狭隘的"妻性", "母性",关注女性群体的生存状况.1904年,秋瑾离开夫家 赴日留学,这是秋瑾经过理性思考后的自我抉择.在婚姻中, 秋瑾逐渐意识到家庭隐含着对女性的压迫.在生活中,秋瑾 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女性遭受的种种苦难与不公,她果敢,公 开地表明了丈夫在自己心中的"死亡"及自己"非人妻"的 独立身份.她在给长兄秋誉章的信中说,"后日妹当可自食 其力,何必为人之妇者","妹得有寸进,则不使彼之姓加我 姓上"(《寄秋誉章书?其三》),"元使此无天良之人,再出 现于妹之名姓间方快,如后有人问及妹之夫婿,但答之'死' 可也"(《寄秋誉章书?其四》). 秋瑾还以"家国"为己任,努力成为一个引导社会潮流 的"英雌".她发起"十人会","实行共爱会",创办《白话》 杂志,《中国女报》,加人光复会,鼓吹革命,并谋划反抗清政 府的军事行动.参与革命正是秋瑾思想异装的另一层面.由 此,易装不再仅仅是对抗男权的问题,秋瑾服饰的变换及思 想的转变,印证了那个纷乱年代女性在民族存亡的关头拯衰 救弊的努力,展示了秋瑾作为一个女性闯入历史前台的勇 武,她的从容赴死也应该理解为"人"对自我生命处置权的 行使. 在中国历史上,治国平天下是男性的特权,而秋瑾则践 履于男性的领地,在时局衰微之时,"欲从大地拯危局" (《赠语溪女士徐寄尘和原韵二章》),更在使命感的激励 下,坚定了为国牺牲的决心.作为一个觉醒者,一个义无反顾 地追寻自我的女性,秋瑾以"死"这种最激烈的方式表达了 她最强烈的"生"的意识.在国家危亡之时,个人主动地献身 于种族,可以使族群免遭覆灭,国家之"生"昭示着个人精神 的永生.通过献身于国家,民族,秋瑾完成了自我追寻和自我 建构的过程,找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在《致徐小淑绝命词》 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秋瑾对死亡的恐惧,而是一个超越了性 别身份的革命者壮志未酬的悲壮与沉痛:"痛同胞之醉梦犹 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 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 酒,他年共唱摆(拜)仑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 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但不可否认的是,秋瑾临终时的悲凉也源于她的女性身 份.有人说,"秋瑾悲愁的一面将比她理性和勇武的一面更 生动地留存在她的同胞的记忆之中",这一论断虽未必 恰切,但至少证明后来者中有人读出了秋瑾的悲哀.秋瑾离 家时,不仅为人妻,而且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据秋瑾的女儿 王灿芝回忆,当时"家兄为先祖母所钟爱,不令远离.余在襁 褓之中,乃随母行.后寄托于友人谢涤泉家,由邓姓女仆携归 家中,几乎冻死饿毙于中途.""秋瑾带领女儿走出家庭, 可见她难以断然割舍母子之间的亲隋.虽然在现存诗文,书 信中,秋瑾几乎没提及儿女,但在给兄长秋誉章的信中,她对 自己的出走表示了一丝犹疑,"二十世纪之人,当亦不甘受 此(不幸的婚姻——作者注)荼毒也.吾哥闻之,责我耶?忧 我耶?笑我耶?教我耶?可明以示妹也."(《致秋誉章书? 其四》)在另一封信中,她深切地表达了自己独处的孤苦, "吾以为天下最苦最痛之无可告语者,惟妹耳,居无家室之 乐,出无戚友之助,飘泊天涯"(《致秋誉章书?其九》).秋 瑾走出家庭,改换社会性别身份,投身于家国理想,是为了寻 找个体生命的价值,但从个人伦理归属的角度看,这并不能 保证她获得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在秋瑾的时代,女性普遍囿 于家庭生活,她们在家庭生活中可以找到归属感,得到极高 的社会认同度;而秋瑾进入公共空间,猛烈地反抗家庭的束 缚,对抗传统性别文化,很容易被视为异类,只有极少数社会 精英分子才能接受她.与固守于家庭的女性相比,秋瑾获得 的社会认同度较低.另外,秋瑾参与革命,试图颠覆政权,从 根本上背离了主流社会观念,这使得秋瑾的生存环境更加逼 仄,当她活动于公共空间时,心理上越发缺少稳定感和安全 感.但是,追寻主体价值的秋瑾走出家庭后,完全没有了退居 的可能,因为退出公共生活,就意味着重新回到家庭,丧失自 己的主体价值和身份.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永远不可能得 到自由,寻到自我.除了放弃自己的生命外,她没有任何办法 解决个体价值和社会伦理,社会规则之间的矛盾. 秋瑾着男装走出家庭,以革命者的身份慨然赴死虽然仅 是个案,但却并非历史的偶然,它反映了近代政治,文化变革 对女性生活的影响.由言说方式到服装再到思想等的转变 中,秋瑾获得的社会认同程度逐步下降,表明女性在传统文 化,政治背景下寻求自我是一个极其复杂曲折的过程.由此, 秋瑾留给世人的是英雄的豪情,更有女性求取自由过程中的 艰难和惨烈. 参考文献: [1]1王梦鸥.礼记今译今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5. I2】秋瑾,秋瑾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本文 所引秋瑾文字,均据此本,不另出注. 【3]吴芝瑛.记秋女侠遗事【A】.周芾棠,秋仲英,陈德和.秋 瑾史料[c卜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4】陶在东.苗山今昔谈?秋瑾遗闻【A】_王去病,陈德和. 秋瑾史集[c】.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 [5】秋宗章.六六私乘【A].王去病,陈德和.秋瑾史集[c】. 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 [6】朱赞卿.大通师范学堂【A】.周芾棠,秋仲英,陈德和.秋 瑾史料f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7][法】梅洛一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2001. [8】【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M].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王灿芝.关于先母秋瑾女士——读《六月霜》后之 感想[A].周芾棠,秋仲英,陈德和.秋瑾史料【q.长沙:湖南人 民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高思新 ? 119?
/
本文档为【【doc】论秋瑾性别角色转换的三个层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