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箫与剑的奏歌——陆蠡《竹刀》下的天台世界

2018-07-31 8页 doc 31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箫与剑的奏歌——陆蠡《竹刀》下的天台世界箫与剑的奏歌——陆蠡《竹刀》下的天台世界 散文研究课程论文 ( 2009级 ) 题 目, 箫与剑的奏歌 ——陆蠡散文《竹刀》下的天台世界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周琴 学号, 09010250 任课教师, 吴翔宇 编 号, 成 绩, 2011年12月21日 箫与剑的奏歌 ——陆蠡散文《竹刀》下的天台世界 摘要:陆蠡的散文《竹刀》下描写了一个箫声与剑气并行相合、刚柔并济独具天台文化特色的天台世界。笔者将从箫声悠扬、剑气凛厉、箫剑相合三方面,结合天台独特地域文化,来展示《竹刀》这个文...
箫与剑的奏歌——陆蠡《竹刀》下的天台世界
箫与剑的奏歌——陆蠡《竹刀》下的天台世界 散文研究课程论文 ( 2009级 ) 目, 箫与剑的奏歌 ——陆蠡散文《竹刀》下的天台世界 学 院, 人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周琴 学号, 09010250 任课教师, 吴翔宇 编 号, 成 绩, 2011年12月21日 箫与剑的奏歌 ——陆蠡散文《竹刀》下的天台世界 摘要:陆蠡的散文《竹刀》下描写了一个箫声与剑气并行相合、刚柔并济独具天台文化特色的天台世界。笔者将从箫声悠扬、剑气凛厉、箫剑相合三方面,结合天台独特地域文化,来展示《竹刀》这个文本中蕴含的不大为人所知的天台世界。 关键字:箫声、剑气、和合文化、天台世界 说起散文中的世界,一般人可能会联想到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却很少有人知道陆蠡笔下的天台世界。似乎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观点认为陆蠡在他不多的散文作品中创作了一个天台世界,但在作为同地域文化的笔者看来,陆蠡的散文里鲜明有一个天台世界的存在。如果说湘西世界是“乡下人”用箫吹奏的一曲边城礼赞,那么天台世界就是“山里人”和着箫音的一场剑舞。 在30年代散文发展的鼎盛时期,梁实秋的写实散文,丰子恺的“居士”散 林语堂的闲适小品文,老舍的幽默小品文、李广田何其芳等人的抒情散文层文, 出不穷。而陆蠡作为一个从事文学活动不足十年,发散文作品也不过四十余篇的作家,他算不得一代“文豪”、“巨匠”,但诚如巴金所说:“他有写作的才能”。[1]陆蠡的散文凝结着他卓异不屈的人格和真纯诗意的文格,这点在《竹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论到陆蠡散文,他的三个美丽深邃的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可以说代表了他创作的三个阶段。《海星》中作者以诚挚而富有情趣的笔触,剖现了孩童美好的心灵,展示了一个真切又令人神往的童话世界。《竹刀》写于抗战即将爆发时期,尖锐的矛盾,让陆蠡从个人心灵的抒写中走了出来,开始直面残酷的现实,在时代大我和个人小我中寻求平衡。到了《囚绿记》更是把这种民族大义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融于所感所想之中。《竹刀》的后记中,作者写道“我[3]真再也无心去搜寻感怆的比兴了,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的确,书写这些更高贵东西的《竹刀》这个散文集是他散文风格转变的一个转折点,是出于对既往人生旅程的“纪念”,是他“生命的里程碑”。但《竹刀》的艺术价值不仅限于此,《竹刀》更是描绘了一个30年代箫声与剑光并存的天台世界,这在同名的散文《竹刀》中显得尤为明显。 一、 箫声悠扬 (一) 险奇避世的山乡 《竹刀》描绘了一个险奇神秘避世的天台山乡,那儿“摩天的高岭终年 住宿着白云,深谷中连飞鸟都会惊坠~”青山绵延,怪石嶙峋,野桃自生, 落英缤纷。 天台山之名,始见于《内经?山记》和《山海经?大荒南经》。南北朝 时,南朝陶弘景在《真诰》中释名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 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以其上应台宿,光辅紫宸, 故名天台,亦名桐柏。”天台山的险奇在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并序>》 中显得淋漓尽致。孙绰在序文中写道:“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或倒影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始经魅魅之途,卒践无人之境。举世罕能登涉,王者莫由禋祀。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正是由于天台山的险峻神秘,充满神幻色彩,因而《幽明录》中著名的刘晨、阮肇遇仙故事就发生在天台山。后来由于刘阮寻仙和武陵人入桃源两[4]个故事在景象上和深层意蕴上有太多的相似点,因而在唐人的诗歌中就与桃源避秦联系起来。如刘长卿的《过白鹤观寻岑秀才不遇》中“不知方外客,何事锁空房。应向桃源里,教他唤阮郎”就把刘、阮入天台山一事和桃源典故合二为一了。后来天台渐渐演变为一个避乱之所,在瞿祐的《天台访隐录》中,作者套用桃花源故事的外壳,借隐士陶上舍与采药人徐逸之口大谈宋元易代的战乱,来影射元明易代,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批判,对和平生活的渴望。相对于采药人徐逸所描绘的那个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山外世界,陶上舍等人居住的天台山真如桃花源般与世隔绝,不知今夕是何夕。 结合《竹刀》的写作背景,20年代末30年代初,白色恐怖弥漫全国,现实社会环境十分恶劣残酷。以陆蠡为代表的新人作家,他们独自咀嚼寂寞,因无法摆脱孤寂之苦而返还既往,寄情乡野故土。在陆蠡的《溪》中他写道:“我披着四月的雾,沐着五月的雨,栉着八月的风,踏着腊月的霜,急急忙[5]忙到这溪边来。”出于“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过去生活的遗骸”,自幼生活在天台的陆蠡,自然也就回归到了这“桃花源”中,“采撷往事的花朵,把它[6]保存在记忆里面。” 《竹刀》起篇极力描写的这个险奇避世的“桃花源”,也是作者潜藏最深最美好纯净的内心。《竹刀》虽是陆蠡散文风格转变的一个转折点,但是真纯是陆蠡散文的一贯特色。《竹刀》中的景致清洁不染,纯乎自然,又充满瑰奇,这和《海星?桥》中“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对称的庑廊走柱,这古典的和谐。清池里,[7]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这样的描写,显然有着一致的审美风范。 (二) 诗性美好的人情 天台山素来以“佛宗道源,山水钟秀”著称,“和合”二圣寒山、拾得在此隐居70多年,并且终老于此。它既是我国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主要交融点,又是以天台宗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南宗为代表的道教文化的发祥地,呈现出一种佛道长期并存、三教互融的文化格局,成为比较独特的[8]复合型名山文化。有别于一般的名山文化,天台山文化有崇尚自然、三教和合的特点。 在《竹刀》中,这种儒释道融合的文化在陆蠡笔下,则呈现出性灵诗意的姿态来。头上簪花的山间少女有一天突然消失了。“山间人都说是因为她生得太美丽,被什么山灵或河伯娶去了,她的父母还替她预备了纸制的嫁妆,焚化给她„„”这里一个美好生命的消失并不沉痛,反而像是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这种诗意的表达含有天台宗中“圆融三谛”的思想“生死即涅槃,[9]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说的是生死不过是形的更换,如凤凰涅槃,不消失也不毁灭,总在世间永存。 天台山中人靠打柴维持生计。“因为狩猎是不行的,鸟兽乐生,不可杀尽”甚至连树也得按时令砍,不可砍得过大,“冬天,他们砍下合抱的大树, 截成栋梁楹柱的尺寸,大概不会超过一丈六尺或一丈八尺”。这中间就有天台宗中“十如是”说中“如是性”的思想。性即是性分,存在于万物之内而能摄持自性不生改变,即通俗所称的“本性”。《法华玄义》中说:“性以所内,自分不改名为性。今明内性不可改,如竹火有木性。虽不可见,不得言[10]无。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阴性。”陆蠡的散文中把这种生物有性分的观点和泰戈尔的“泛神论”观点相结合,演变为“鸟兽乐生,不可杀尽”的朴素美好的诗情。 在陆蠡的其他散文中,这种人性的美好也颇为常见。比如《庙宿》,里面的堂姐一生命运悲惨,受到丈夫的摒弃,同胞兄弟的摒弃,邻里叔伯的摒弃,又失去爱儿,成了一个孤独零丁的人。但是当听说“我”病了,便拿出家中唯一的一点红糖替“我”熬药,热腾腾得端来给“我”,还一壁得道歉似地说,“糖太少,苦一点。”又如《灯》里面邻居、家人在灯下的漫谈,充满了家庭的温暖和邻里的和睦感。 二、 剑气凛厉 正如张志连、贾晓荣所说:“如果没有后面结尾里的故事,那么我们完全[11]可以拿它和沈从文的湘西风光作比较。”然而在结尾,作者却一个速写的故 事。 为了反抗商人的盘剥,山里的一个青年用竹片削了一把竹刀“像刺豆腐一样的爽利”刺进了木行老板的肥肚皮。面对官厅的怀疑,青年当即用竹刀刺进自己的臂膀,他望着涔涔的鲜血鄙夷地说:“便是这样”,最后青年因刺断动脉后流血过多死了。 整篇散文不过四千多字,描写竹刀故事的却不到五分之一。其中年轻人的形象描写几乎是没有的,但是这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却勾勒了一位反抗的英雄刺客形象。他的语言、动作、眼神都是冷漠的,但是内心情感如火山般奔涌。文章写于抗战即将爆发时期,在《竹刀》集的附记中作者写道:“这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将仍继续着,我惭愧这小小的散文集未能予苦难的大众[12]以鼓励和慰藉。”然而《竹刀》这篇散文却是高度张扬着牺牲流血的价值。文章最后说“听说刺断动脉后流血过多死了。„„否则,他将在暗黑肮脏的牢房里过他壮健的一生。”这位木讷而刚烈的山民,正象这把厚钝而爽利的竹刀,劈开了厚重的黑幕,发出了不平则鸣、誓不罢休的怒吼之声“厚钝的竹刀割断了这难解的结。‘便是这样’的斩钉截铁的四个字胜于一切的控诉。”[13]他的流血牺牲,让“各木板行老板也似乎怵于竹刀的威力,自动派人和他们商订条件,见了他们也不如先前的骄傲。” 作者在《谶》中写道:“自来一虫、一物、一言一语往往便成谶”,而《竹刀》就像是作者自己说下的谶语。1942年陆蠡因负责出版靳以的爱国反日的长篇小说《前夕》和进步刊物《文学丛刊》等,在上海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在狱中受尽酷刑但他坚贞不屈。日本人问他:“你赞成不赞成南京政府(指汪精卫汉奸政府)他答道:“不赞成~”敌人又问:“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把中国征服,”他斩钉截铁地回答:“绝对不能征服~”最后终因严刑拷打致[14]吐血身亡,终年才35岁。《竹刀》中木讷而刚烈的山民正是陆蠡自身的写照。在沉重的压迫和尖锐的矛盾下,山民们手足无措,而年轻人手持竹刀以牺牲作代价换来了难题的解决。在民族危难之际,陆蠡同样以牺牲为代价成就了知识分子的尊严和骨气,激昂抗战的热情。 这凛厉的剑光也是天台世界和湘西世界最大的不同点。如果说湘西世界从翠翠到夭夭委婉得表述了湘西世界的变迁和放抗的话,那么天台世界则如竹刀一般,初见葱翠非常,以为柔弱,但愤怒时却可致人死地,决绝刚烈。 箫剑相和 三、 天台山儒释道三教同山,鼎足睦居,教理相修、教宗共融。比如县境内被称为是县域标志的赤城山,既是佛教天台宗五祖灌顶,九祖湛然讲经说法之地,又是仙家高道葛洪、魏夫人修炼的第六洞天玉洞之所在,还是儒师学子的教读之处。天台文化中“三教合一”的和合性显得尤为突出。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不仅融通中印佛学,还融会佛道两教,摄取仙道、儒学之精华,创汉化佛教第一宗。道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则出儒入道,继而出道入禅,开紫阳仙派,创道教南宋。这种在不同之中求和谐,在对立之中求统一的和合精神在《竹刀》中则体现为箫声与剑气的相对相合。 (一) 相对 这在散文中表现得很明显,陆蠡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用五分之四以上的手笔编织一张美丽的网,将读者引入梦幻般的幽静,感受到生活的诗意和美好。然后突转笔锋,将社会的黑暗残酷毫不犹豫得揭示出来。这其中美好与黑暗、善良和丑恶、理想和现实的对比异常强烈,箫声悠扬轻缓,剑气凛厉急促。 (二) 相合 文章的故事是以借山乡人之口,二人答话的形式讲述的。看似“故事中拉出枝枝节节来,有如一篇没有结构的文章”,实际是用“众星捧月”之法,先极力抒发爱山之情,敬山之意而后在这五彩缤纷的背景之上,着力绘画了一个更善更美,正义不屈的山民形象,箫声与剑气融洽相接。 《竹刀》中的箫声剑气的相合并不止于上下两部分的相接,更在于箫声中暗含剑气,剑气里闻有箫音。箫声中暗含剑气从那远僻的山乡人对本乡小山的评论和神态中可以看到。那山乡人“呵呵大笑道:‘这也算是山么,这,我们只叫作鸡头山,因为只有鸡头大小,或者这因为山上长着很多野生的俗名叫做鸡头的草实。说得体面点,便叫做馒头山,纱帽山,马鞍山,这也算得山么,’双手叉住腰笑弯到地。”这山乡人的笑声是直爽无恶意的,洋溢着身为山乡人的自豪感。同时另一方面,这山乡人敢于在本乡人骄傲的名胜前直言其陋,也可见这山乡人胸襟坦荡、勇气可贾。 再来看剑气里的箫音。年轻人用竹刀杀了木行老板后,跑出城来到溪边洗手。城里和城外是两个世界,城里是商人的阴谋和狠心,城外是山农的诗性和质朴,城里是现实的黑暗世界,城外是平和的桃花仙界。至于溪,则是陆蠡心中最纯洁的世界。“我颇不想离开着可爱的小溪。想到有一天仍将随着溪水东流而下,复回到莽莽的平原去看看呗懒欠呵昙了的妇人的妆镜和洗下油脂腻粉的脸水似的湖沼,或到带着酒气和血腥的黄浊的河流边去过活[15]时,不胜悲哀。”那年轻人在杀了木行老板后跑到溪边来洗手,这之中有箫音隔着剑气中微微悠扬。 总之,箫声和剑气并行相合共同演绎了刚柔并济的天台世界。 [1]巴金,《怀陆圣泉》,《从容地去度那生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11 [2]唐弢《圣泉纪念》,转引自《陆蠡集》,219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 年5月第1版 [3]陆蠡《囚绿记?<竹刀后记>》,85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4]张建伟《论唐诗中桃源典故与刘、阮入天台故事之合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3卷第4期,2008年8月 [5]陆蠡《囚绿记?溪》,46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6]熊融,陆蠡散文全编[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132页 [7]陆蠡《囚绿记?溪》,5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8]丁锡贤《略论儒释道与天台山文化》台州学院学报第24卷第4期 2002年8月 [9]朱封鳌《天台宗概说》,转引自《摩柯止观》卷一,47页,巴蜀书社,2004年9月第一版 [10]朱封鳌《天台宗概说》,转引自《法华玄义》,53页,巴蜀书社,2004年9月第一版 [11]张志连、贾晓荣《陆蠡散文的文本解读和心路历程探析》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6月第2期 [12]陆蠡《囚绿记?<竹刀>附记》,86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13]蔡庆生《熠熠闪光的贝珠——读陆蠡的散文<竹刀>》 [14]徐开垒《沉痛的追忆—陆蠡是怎样被害的》 《圣者的脚印》 [15]陆蠡《囚绿记?溪》,49页,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9月第1版
/
本文档为【箫与剑的奏歌——陆蠡《竹刀》下的天台世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