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理学名词解释

2017-10-17 19页 doc 41KB 1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1942

暂无简介

举报
生理学名词解释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填空名解 第一章 绪论,p1—p8, 1.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 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 水平,整体水平,紧密相关,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3.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4. 内环境的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实 现的。 5. 外环境变化和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 节,对内环境稳态有影响。 6.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填空名解 第一章 绪论,p1—p8, 1.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 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 水平,整体水平,紧密相关,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3.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4. 内环境的稳态,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内环境的稳态是通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实 现的。 5. 外环境变化和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 节,对内环境稳态有影响。 6.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 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 调节的方式,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 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神经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 反射完成的基本条件,反射弧必须完整。 ? 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精确,短暂。 7. 体液调节,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或组织细胞所产生 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经体液,血液或组织液,运 输,到达全身或某些局部的组织细胞,调节其活动。 ?体液调节的方式,远距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广泛,精确度差。 8. 自身调节,机体的器官,组织,细胞在内外环境变化时, 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是一种局部调节,调节准确、稳定,但调节范围 有限。 9. 人体内的三种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 统,,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10. 反馈控制系统,闭环,,控制部分发出信息控制受控部分 的活动,同时控制部分不断受到受控部分反馈信息的作 用,而不断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状态。 两种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例,动脉血压的压力感受性反射,和正反馈,例,血液凝固,排便,排尿反射,分娩反射,病理情况下出现的恶性循环,。 , 负反馈,通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功能活动向 和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作用,保 持内环境稳态,。 , 正反馈,通过反馈调节,受控部分的功能活动向 和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继续进行。,作用,使 某种生理功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 11. 非自动控制系统,开环控制系统,,是指控制部分不受受 控部分活动的影响,例如应激反应。 12. 前馈控制系统,控制部分发出信号,指令受控部分进行 活动,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途径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 号,及时控制受控部分的活动,意义,能更快地对活动 进行控制,。注,条件反射是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p9—p46, 1.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如,O2,CO2,N2,水,乙醇,尿素和甘油等, 特点,顺浓度差,不需要膜蛋白帮助,不消耗能量,转运脂溶性物质,非极性分子,和少数分子很小的水溶性物质。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主动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逆浓度梯度和,或,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过程。 3.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Na+,K+,Cl-,Ca2+等, , 通道的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电位差,,化学门控 通道,化学物质,,机械门控通道,牵张刺激, , 特点,顺浓度差或电位差,膜蛋白帮助,不消耗能量, 转运水溶性物质。 , 意义,转运带电离子,完成跨膜信号传递 4.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A. 载体转运对象,葡萄糖、氨基酸 B. 载体转运特点,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抑制性。 5.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A. 经载体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介导顺 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被动跨膜转运。 B.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 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 转运的过程。,钠泵、钙泵、碘泵, , 钠—钾泵,分解1个分子ATP,使三个Na+移 出膜外,2个K+移到膜内---生电性钠泵,3钠出 2钾入, , 钠泵的作用,?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 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须,?维持胞内渗透压 和细胞容积,?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 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由钠泵活 动形成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 动的前提条件,?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 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 C. 继发性主动转运: 概念,利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造成的某种物质 的势能储备而对其它物质进行逆浓度差跨膜转运的过 程。 特点,间接耗能,钠泵, 膜转运体,特殊蛋白质, 6.主动转运的特点,膜蛋白,泵,帮助,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耗能。 7.入胞,吞噬和吞饮,,指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8.出胞,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9,膜电位,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10.静息电位,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内负外正的电位差。,性质,内负外正, 11.形成静息电位的离子基础,K+的平衡电位,,?细胞膜内外存在离子浓度差,膜内K+高,膜外Na+高,?细胞膜在不同情况下对各种离子通透性不同,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12.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膜内K+浓度高、膜对K+的通透性大?K+顺浓度差外流,阴离子不能通过细胞膜,?膜外电位?、 膜内电位?,内负外正,?随着K+外流增多?膜内外电位差??K+外流阻力??K+外流的阻力,电位差,和动力,浓度差,相等?膜电位稳定于某一数值,K+平衡电位, 13.决定静息电位的因素,P25,,?膜内外K+浓度差,如膜外K+浓度升高将使K+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导致静息电位相应减小,去极化,,,?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如膜对K+的通透性相对增大,静息电位将增大,更趋向于K+的平衡电位,,反之,膜对Na+的通透性相对增大,则静息电位减小,更趋向于Na+的平衡电位,,?钠泵活动的水平 14.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15.极化,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 16去极化,膜内负电位减小甚至由负转正的状态 17.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关闭,K+ 通道开放,K+外流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并 最终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18.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膜内负电位增大,的状态。 19.锋电位,动作电位去极相和复极相的初期,电位变化迅速,曲线形如尖锋,故称锋电位。它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被认为是动作电位的同义语。 20.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Na+平衡电位,,细胞受到有效刺激?Na+通道开放?Na+顺电-化学梯度内流?膜外电位?、膜内电位?,去极化,?阈电位,再生性循环,?内负外正变成外负内正?电位差成为Na+内流阻力?对抗Na+内流?Na+内流的动力,浓度差,与阻力,电位差,相等?Na+的平衡电位 21.Na+的再生性循环,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去极化达一定程度,-50,-70mV,,引起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大量开放,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 Na+顺电一化梯度内流随之膜进一步去极化,后者促进更多的Na+通道开放,又使膜对Na+通透性增加。如此反复促进Na+内流,形成Na+的再生性循环。,注,是正反馈, 22.阈电位,当刺激使静息电位减小到某个临界值时,膜上的电压门控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而爆发动作电位,这个临界膜电位数值称阈电位。 23.兴奋性,可兴奋性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3.刺激的三要素,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持续时间,强度—时间的变化率。 24.阈强度,又称阈值,,将刺激的持续时间固定,测定能使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25.动作电位或兴奋产生的条件, (1) 细胞必须具有兴奋性, 通道处于可激活状态。 (2) 刺激必须是有效刺激,使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 26.动作电位的两个特性,P25,,?“全或无”特性,?可传播性,不衰减传导,。 27.阈强度的特点, , 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 使膜的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 低于或高于阈强度的刺激分别称为阈下刺激或阈上刺 激。 , 兴奋性与阈强度成反比。 , 阈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 28.绝对不应期, 细胞膜上的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兴奋性降低到零。 相对不应期 , Na+通道开始逐渐复活,但处于静息状态的Na+通道数目及其开放能力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兴奋性低于正常。 超常期 ,此时Na+通道基本恢复到静息状态,但由于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小,兴奋性高于正常。 低常期 , 虽然此时Na+通道已完全恢复到静息状态,但由于膜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大,兴奋性低于正常。 29.局部兴奋,有去极化和超级化两种类型,,特征,P34,:?不是“全或无”,?电紧张性扩布,不可远距离传导,属衰减性传导,?没有不应期,可发生空间总和和时间总和。 30.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Ca2+通道开放 ? Ca2+进入轴突末梢,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并与之融合 ? 通过出胞作用将囊泡中的ACh释放到接头间隙 ? ACh与ACh受体结合? 化学门控通道开放?Na+内流 ?终板膜去极化 ? 形成终板电位? 扩散到相邻肌细胞膜 ? 总和达阈电位?肌细胞膜爆发动作电位。 31.影响神经—肌接头传递的因素, A. 影响ACH释放的因素,细胞外液低Ca2+或高Mg2+ ?ACH释放? B. 影响ACH与受体结合的因素 C. 胆碱酯酶抑制剂 D. 终板膜上ACH门控通道的表达及其功能异常 32.粗肌丝由肌凝蛋白组成,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肌凝蛋白和肌动蛋白是收缩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是调节蛋白。 33.肌丝滑行过程,肌浆中Ca2+浓度??Ca2+与肌钙蛋白结 合?肌钙蛋白构型变化?原肌凝蛋白构型变化?肌纤蛋白上活性位点暴露?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横桥ATP酶激活?分解ATP放出能量?横桥头部摆动并拖动细肌丝?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肌浆中Ca2+浓度??肌钙蛋白构型恢复?原肌凝蛋白构型恢复?掩盖肌纤蛋白上活性位点?横桥不能与肌纤蛋白结合?细肌丝回到原位?肌肉舒张。 34.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概念,将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电兴奋,与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结构基础,三联管结构, 基本过程,当肌浆网膜对Ca2+通透性增高时,肌质网中Ca2+顺浓差扩散到肌浆中触发肌肉收缩。随后,肌浆网膜上钙泵的活动增强,导致Ca2+在肌质网内的再聚集和肌浆中Ca2+浓度降低,肌肉舒张。,注,由于Ca2+的再聚集是由钙泵消耗ATP而完成的,所以肌肉的舒张和收缩一样,都属主动过程。, 35.根据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收缩可分为等长收缩,肌肉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和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长度缩短,。 36.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收缩的总和。 ,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 前负荷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 ,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37,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张力曲线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前负荷的增加,肌肉收缩做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增加。前负荷过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反而减小。 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或初长度称为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 38.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 A.后负荷很大时,肌肉缩短速度、缩短长度和做功均为 零,产生的张力达最大值(P0)。 B.后负荷为0时,肌肉缩短速度达最大(Vmax),但张力 为0,故不做功。 C.随后负荷增加,收缩产生的张力亦增加,出现外部缩 短的时间延长,缩短初速度和缩短长度变小。 第三章 血液(P47--75) 1.血液的组成,血浆和血细胞 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男,40—50%,女,37—48%,新生儿,55%, 3.血量,人体内血液,血浆和血细胞,的总和。 4.渗透作用,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以半透膜,允许溶剂分子通过,不允许溶质分子通过的膜,,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 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现象。或水分子从水势高的一方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一方移动的现象。 5.渗透压的特性, ?其高低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分子或离子,数目的多 少,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 ?通常用一升溶液中的溶质数目来表示。 ?单位, OsM,or mOsM ?人体体液,大约 300 mOsM (770 kPa) 6.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80%来自Na+和Cl-。意义,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7.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形成,主要是白蛋白。意义,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8.红细胞的形态,成熟红细胞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红细胞的数量,成年男性, ,4.0-5.5,×1012/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1012/L 血红蛋白数量,成年男性, 120-160 g/L 成年女性, 110-150 g/L 9.红细胞的生理特性,?选择通透性,O2,CO2等脂溶性气体可自由通过,?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比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其大小用血沉表示,?渗透脆性 10.血沉,ESR,:以第一小时末红细胞在沉降管中沉降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速度,称为血沉(红细胞沉降率,P52 11.红细胞的功能, 功能物质,血红蛋白,Hb, ?运送O2和CO2 ? 缓冲pH 12.红细胞生成的原料,铁、蛋白质、叶酸和维生素B12 13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 14.血小板,,100,300,×109/L,的生理特性,粘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15,血小板的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维持毛细血管的完整性 16.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 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17.生理性止血的三个时期,?损伤、刺激引起缩血管反应,神经反射,,?血小板止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内膜下组织暴露,血小板粘附并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止血栓,以填塞伤口。,,?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与维持,血浆中可溶纤维蛋白原?不溶的纤维蛋白?局部形成血凝块?回缩、加固止血 同时,血浆中出现抗凝和纤溶活性物,防止血凝范围扩大, 18.血凝,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 过程 19.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加血凝的物质 20.凝血过程的基本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凝血酶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 21.凝血过程的分类,主要按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过程不同分 ?内源性凝血,XII因子启动、心血管内皮损伤引起、复杂?启动凝血 ,内源性凝血又分为表面激活、磷脂表面和纤维蛋白形成三个阶段, ?外源性凝血,III因子启动、组织损伤,血管破裂引起 、 简单,维持凝血 22.几种特殊的凝血因子,因子I(纤维蛋白原),因子II(凝血酶原),因子III(组织凝血致活素),因子IV,Ca2+,,是唯一不是蛋白的凝血因子。 23.抗凝物质, , 抗凝血酶,属于,-球蛋白,是血浆中重要的抗凝血 物质,可抑制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是小血管内皮细胞 释放的糖蛋白。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结合 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 ,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可与抗凝血酶?等因子 结合,导致凝学酶迅速失活。 , 蛋白质C,由肝合成的具有抗凝作用的血浆蛋白, 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活化的蛋白质C能抑制 凝血过程。 24.纤溶系统, , 定义,当损伤处的创口逐渐愈合后,凝血时形成的纤维蛋 白网被溶解,一部分不必要的血栓被清除,血管变得畅通, 此过程称为纤维蛋白的溶解。 , 基本过程,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转变为纤 维蛋白溶解酶,纤维酶促使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 使凝胶状态的纤维蛋白溶解。 , 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 25.血型,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6.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则红细胞可凝集成簇,这一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27,凝集原,抗原,凝集素,特异性抗体。 28,红细胞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29. 血型 凝集原 凝集素 A: A 抗B B, B 抗A AB: A+B 无 O, 无 抗A+抗B 30.Rh血型系统中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医学上将红细胞上含有D抗原者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者称为Rh阴性。Rh系统的抗体主要是IgG类,可通过胎盘。 31.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无天然抗D抗体,抗D抗体为不完全抗体IgG?可通过胎盘 第四章 血液循环,P76--131, 1.心动周期, 概念,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心动周期。 特点,?舒张期时间 , 收缩期时间 ?全心舒张期0.4s ?利心肌休息和充盈 ?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 ?心缩(舒)期指心室的活动。 2.心室的泵血过程, ?心室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剧?,左室内压?近80mmHg,?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继续收缩?快速射血期 等容收缩期的特点, , 其时程长短与肌缩力、后负荷有关, 肌缩力??等容收缩期? BP? ?等容收缩期? , 房室瓣、动脉瓣处关闭状态, , 等容收缩末的动脉压最低, , 室内压上升速最快 ?快速射血期,心室继续收缩?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开放,房室瓣关闭?迅速射血入动脉 ,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减慢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的特点, , 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 , 用时少,射血量大 ?减慢射血期,迅速射血入动脉后? 心室容积继续??房内压,室内压略,动脉压?动脉瓣开,房室瓣关?血液以惯性射入动脉,占射血量30%,?心室容积继续??心室舒张前期 ?心室舒张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心房压,心室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关闭?容积不变?血液不流 心室舒张期的特点,动脉瓣、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 ?快速充盈期,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 ,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室瓣开,动脉瓣关?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抽吸,占总充盈量2/3,?心室容积迅速? 快速充盈期特点,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 ?减慢充盈期, 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 心室与心房、大V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慢。 ?房缩期,心房缩,房压房内血挤入心室,心室容积达最大 3.心动周期中的四对矛盾,心脏缩与舒,主要矛盾, 压力升与降 瓣膜开与关 血液进与出 心动周期的特点,在整个心动周期中以心室的收缩和舒张为主,射血靠收缩,充盈靠舒张, 两个瓣膜没有同时开放的时候,但有同时关闭的时候,即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 4.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血流变化和瓣膜的开闭, 心动周期 压力比较 房室瓣 半月瓣 血流方向 心室容积 心房收缩期 房,室,动 开 关 房?室 ? 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房,室,动 关 关 ------ ------- 快速射血期 房,室,动 关 开 室?动 ? 减慢射血期 房,室,动 关 开 室?动惯性、慢 ? 心室舒张期 , 等容舒张期 房,室,动 关 关 ------ ------- 快速充盈期 房,室,动 开 关 房?室 ? 减慢充盈期 房,室,动 开 关 房?室慢 ? 5.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成年人静息平卧时每搏输出量约为60~80ml。 6.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正常时射血分数基本不变。人体安静时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 7. 舒张末期容量,舒张末期心室腔内充盈的血量,约145 ml。 8.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总量,即心输出量,= 搏出量×心率 9.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 10.压强能,射血时心室内压力与容积变化的乘积。 11.每搏功,指心室一次收缩射血所做的功。每搏功=搏出量(cm3)×(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压 mmHg, 12.每分功,指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所做的功。每分功=每搏功×心率 13.影响心搏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心室肌的初长度),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 14.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力改变的调节。,作用,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使心室射血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保持平衡,从而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15.心室肌后负荷,动脉血压 16.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的强度和速度,的一种内在特性,又称心肌的变力状态。 17.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调节心脏泵血功能的机制。 18.心力储备,包括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两部分。搏出量储备又分为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前者通过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和提高射血分数来实现,后者通过增加舒张末期容积而获得。 19.心肌细胞,包括工作细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和自律细胞。 20.自律细胞的特点, , 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 束和浦肯野纤维等。 , 基本不含肌原纤维,无收缩性, , 具有自律性和特殊传导性, , 构成了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 21.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条件,膜两侧存在浓度差,膜通透性具有选择性。 2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0期,刺激 ?RP??阈电位?激活快Na+通道?Na+再生式内流?Na+平衡电位 1期,快Na+通道失活?激活Ito通道?K+一次性外流?快 速复极化 2期,O期去极达-40mV时已激活慢Ca2+通道?激活IK 通道?Ca2+缓慢内流 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 ?缓慢复极化 3期,慢Ca2+通道失活?IK 通道通透性??K+再生式外流?快速复极化至RP水平 23.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窦房结细胞(慢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 电位特征,静息电位,不稳定,能自动去极化, 动作电位,分0,3,4三个时期,无1期和2期。,0期去极化缓慢,幅度小, 时程长,Ca2+缓慢内流,慢通道,,慢反应细胞,3期复极化,膜内电位最低下降到-60mV左右,称为最大复极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由最大复极电位开始自动去极化,当达到阈电位(-40mV)水平,即爆发一次动作电位。, ?浦肯野细胞(快反应自律细胞)的电位, , 形成机制,0、1、2、3期,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 4 期,为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If,+ 递减性 外向K+电流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 , 特点,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大,4期自动去极化 速度比窦房结细胞的慢,故自律性低。 24.心肌细胞分类,根据4期是否自动去极化,自律细胞、非 自律细胞, 根据0期去极化速度快慢,快反应细胞、 慢反应细胞。 25.心肌的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机械特性,收缩性,。 26.影响兴奋性的因素,,1,最大复极电位或静息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 ,RP??距阈电位远?兴奋性?,RP??距阈电位近?兴奋性?, (2)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3,阈电位水平。 27.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的意义,使得心肌能始终作收缩与舒张交替活动,保证心室有足够的时间充盈。 28.前期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29.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30.自动节律性,组织细胞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简称自律性。 31.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32.窦性节律,由窦房结起搏而形成的心脏节律。 3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1) 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自动去极化速率快?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自动去极化速率慢?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 (2)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的差距 ,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小?距阈电位近?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短?自律性高,最大舒张电位水平大?距阈电位远?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时间长?自律性低。, 34.心肌的传导性, 传导原理,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窦 房 结 ? ? 结间束 房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 ? 房室交界 心房肌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 ? 心室肌 35.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1)结构因素,细胞直径大,横截面积大,电阻小,兴奋传导快, (2)生理因素,0期除极速度和幅度, 0期去极化速度快?局部电流形成快?传导性?,0期去极化幅度大?局部电流强?传导性?,,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邻近膜静息电位绝对值?或阈电位上移?兴奋性??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所需时间??传导性?, 36.心肌的收缩性,无完全强直性收缩,“全或无”式收缩,也叫同步收缩,,Ca2+依赖性 37.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 量,容积速度,。 38. 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线速度,即一质点(例如一个红细胞)在血液前进的速度。 39.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充盈压,,流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分动、静脉血压,。 40,血压的形成机制, 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液充盈 闭合的血流环路 决定因素,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 外周血管口径变化对血流产生的阻力 41.弹性贮器血管的作用,缓冲SP(势能贮存),维持DP,势能释放, 42,心搏功能量消耗,动能,推血流+大A扩张 势能,管壁侧压力+克服外周阻力 43.SP,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 DP,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 44. l l l l 13.
/
本文档为【生理学名词解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