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处世三篇之为人篇

2018-01-14 21页 doc 37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处世三篇之为人篇处世三篇之为人篇 ?书名:处世三篇之为人篇 ?作者:沙白一 ------------------ ??处世三篇之为人篇 ------------------ ???处事不惊,达观权变 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又怎能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 处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不糊涂不能平息事端,只 能生事、滋事、扰事、闹事;不糊涂不能力挽狂澜,只能被卷入漩涡之中,抛于险浪之巅。 在佛教中,“三昧”是其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它使人的心神平静,杂念止息。 “志密,行亦密;功深,悟亦深”...
处世三篇之为人篇
处世三篇之为人篇 ?名:处世三篇之为人篇 ?作者:沙白一 ------------------ ??处世三篇之为人篇 ------------------ ???处事不惊,达观权变 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又怎能达到“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 处事不惊,必凌于事情之上;达观权变,当安守于糊涂之中。不糊涂不能平息事端,只 能生事、滋事、扰事、闹事;不糊涂不能力挽狂澜,只能被卷入漩涡之中,抛于险浪之巅。 在佛教中,“三昧”是其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它使人的心神平静,杂念止息。 “志密,行亦密;功深,悟亦深”就达到了“三昧”的境界。人一旦达到这种境界,思 维活动便随意自如,能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质。对凡人来说,一般只能简单地将事物一分为二: 非好即坏、非敌即友、非损即益、非恶即善,等等。但对达到“三昧”境界的人来说就不同, 事物的那种简单相对性的区别将完全消失,他们处理事情,全凭事物的本质而定,而不作“非 黑即白”那样的简单断定。 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如能先慎思熟虑,做起事来就会有条不紊;做事时下的功夫越 深,获得的成果就越大。 就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而言,我们居住的地球只不过犹如一粒尘埃,可见地球上的小小 生物与无边的宇宙相比,真是小的可怜;就漫长绵延的无限时空而言,我们的躯体只不过犹 如短暂的浪花泡沫,可见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利禄,如果和万古无尽的时空相比,真似 过眼烟云。一个没有高尚智慧的人,是无法明白、领悟这种道理的。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具有“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的旷达胸怀,以他心直口快的个性, 能屡遭坎坷而保持快乐,是与他身体力行“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的生存哲学 分不开的,没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又怎能有“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 夏王叫后羿射一块一尺见方的皮箭靶上直径一寸的靶心,并对他说:“你射这个靶心, 射中了,就赏给你万金的奖励;射不中,就取消你千户的封地。”后羿听了面色变化不定, 胸中呼吸颤动不安,挽弓去射靶心,射不中;再射一箭,又射不中。夏王对身边的人说:“这 个后羿呀,平时百发百中,可是这次跟他定了赏罚,就射不中靶子了,为什么呢?”保傅弥 仁回答说:“那个后羿呀,是因为欢喜与恐惧成为他心中的灾害,万金的赏赐成为他的忧患 了。人如果能够免除欢喜与恐惧的心理,排除万金赏赐的诱惑,那天下人都能成为不愧于后 羿的射手了!” 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 没断绝生机。如此自能悠久长存于天地畛域之中。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 急于出头露面,急于做出政绩,急于出众,这是许多人在官场上的现。这是一种政治 不成熟的表现。官场最忌急——急是一种急于升官的心态的外露,有了这种表现必招来对手 的攻击。不急不躁是最好的心态。 古往今来,安世处顺者大有人在;曲径通幽,最终成大业者也不少。即使干不出轰轰烈 烈的壮举,至少在精神上获得了某种轻松、潇洒的感觉,则特别适合于今天,社会竞争日趋 激烈,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或主动或被动地投入竞争和角逐之中,优胜劣汰,生活一方面为 人们提供了太多可选择的机会,同时也给人们精神上、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压力。顺应自然、 泰然处之,会在你失衡时,甚至绝望时为你调节心态,重建人生信念,塑造新的自我。 自古仕途多变动,所以古人以为身在官场纷纭中,要有时刻淡化利欲之心的心理。利欲 之心人固有之,甚至“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这当然是正常的,问是要能进行 自控,不要把一切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得准,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 利欲之争而舍弃了一切。 怎么才能使自己的欲望趋淡呢?“仕途虽纷华,要常思泉下的光景,则利欲之心自淡”。 常以世事世物自喻自脱则可贯通得失。比如,看到天际的彩云绚丽万状,可是一旦阳光淡去, 满天的绯红嫣紫,瞬时成了几抹淡云,古人就会得出结论道“常疑好事皆虚事”;看到深山 中参天的古木不遭斧斤,葱郁蓬勃,究其原因是它们不为世人所知所赏,自是悠闲岁月,福 泽年长,“方信人是福人”。中国的古代,自汉魏以来,高官名宦,无不以通禅味解禅心为风 雅,可以在失势时自我平衡,自我解脱。 人生在世,除了生存的欲望以外,人还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自我实现就是其中之一。欲 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可是,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太强烈,就会造成痛 苦和不幸,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人应该尽力克制自己过高的欲望,培养清心寡欲、知 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菜根谭》中说:“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则危;能事不宜尽华,尽华则衰;行谊不宜过 高,过高则谤兴而毁来。”意即官爵不必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否则就容易陷入危险的境地; 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过度,否则就会转为衰颓;言行不要过于高洁,否则就会招来诽谤和攻 击。 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美德和智慧。这样既不过亦无不及、采取均衡状态的智慧,即是 儒家的“中庸”。 《菜根谭》中有许多关于“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太闲,则别念穷生;太 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不耽风月之趣。”同理,在追求快乐 的时候,也不要忘记“乐极生悲"这句话,适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乐。大凡美味佳肴吃 多了就如同吃药一样——只要吃一半就够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过就成为败身丧德的媒介 ——能够控制一半才是恰到好处。 又如:“宾朋云集,剧饮淋漓乐矣,俄而漏尽烛残,香销茗冷,不觉反而呕咽,令人索 然无味。天下事多类此,奈何不早回头也。”痛饮狂欢固然快乐,但是等到曲终人散,夜深 烛残的时候,面对杯盘狼藉必然会兴尽悲来,感到人生索然无味。天下事大多如此,为什么 不及早醒悟呢? 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趣。若至烂漫酩酊,便成恶境矣。履盈满者,宜 思之。”意即赏花的最佳时刻是含苞待放之时,喝酒则是在半醉时的感觉最佳。凡事只达七 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正如酒止微醺,花看半开,则瞻前大有希望,顾后也没断绝生机。 因此,注重中庸并保持淡泊人生、乐趣知足的心态,才能使自己体会出无尽的乐趣,达 到人生的理想境界。 常常看见有些人为了谋到一官半职,请客送礼,煞费苦心地找关系,托门路,机关用尽, 而结果还往往与愿相违;还有些人因未能得到重用,就牢骚满腹,借酒浇愁,甚至做些对自 己不负责任的事情。凡此种种,真是太不值得了!他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太重名利,甚至把自 己的身家性命都压在了上面。其实生命的乐趣很多,何必那么关注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 呢?少点欲望,多点情趣,人生会更有意义。何况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争也白搭。 人生在世,主观上追求什么能从根本上决定一生的命运。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整天考虑 他人对自己如何如何评价,必然活得累。自觉追求淡然恬静的人,自然是荣辱毁誉不上心, 按照自己的原则做人,做个古人所说的:“没事汉,清闲人”。 ???追求淡然恬静 个人在与社会、与群体相处的时候要和谐,尽量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必要时甚至需要 达到忘我的境界。但是,在自然之“我”与精神之“我”这对关系中,又应强调后者:物质 生活清贫,精神生活却应富有。不管外界有多少有形无形的枷锁,精神意志却是自由的,“泽 雉十步一喙,百步一饮,不蕲畜平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山鸡宁愿走十步或百步去寻到 饮食,也不愿被关在笼子里做一只家鸡;帝王虽然神圣,却也没有什么好的。这一点,与西 方的“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似乎不谋而合。萨特在他的《苍蝇》一剧中,借众神之神朱 庇特之口说:“神与国王都有痛苦的秘密,那就是——人类是自由的。” “没事汉,清闲人”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者,而是精神自由的人,自由是宝贵财富。 诚如卢梭所说:“在所有的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真正自由的人,只想 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 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义务。”当然,自由不是随心所欲,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 的,有规则的,所谓“自由世界”纯属子虚乌有。 说到底,自由就是顺心尽兴,那怎样才能顺心尽兴呢?不是酒色财气,吃喝嫖赌,而是 有追求,不贪心,心性不可太盛。要奉献,但不亏心。要顺和,但不违心,不同流合污。所 谓有追求,不贪心,心性不可太盛。就是说,人生无论宏大的还是微小的,总要或总在追求 什么,完全浑浑然无所求的人几乎没有。人要生存,要生活,就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保证, 以满足起码的生存需求。适当的物质追求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即使功名利禄,只要 是付出所得,似乎也应受之无愧。但若对于这些东西的需求,变成无止境的追求 并以此作 为人格追求,价值追求,必然会贪心不足蛇吞象。即使一次评职称,一次调级,一次提干没 能满足,甚至其中有明显不公,也不可耿耿于怀,伤心劳神而穷追不放,甚至于放肆撒泼。 这样既无面子,又不宜养生。 要奉献,但不亏心。就是说,奉献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伦理道德精神,它本身是高尚的, 也是每个凡人或多或少可以做到的,所以不仅社会应提倡这种精神,作为个人道德修养,乃 至于养生,都可努力去做。 要随和,但不违心,更不可同流合污。人性不可太盛,吃屎也想抢尖儿,这种人在生活 中是可敬不可亲的。敬,也仅是一种无奈的承认,更不要说与之亲近,与之交友。随和,就 是与人为善,友好相处,处处让人。得理时,别咬住不放,得饶人处且饶人,尤其那些非原 则的小事不要太认真儿,闹得不欢而散。如此日久天长,就成为“有人缘”的好人。但是生 活是复杂的,处处有矛盾,事事有原则。 经验告诉我们,心愿与现实常常阴差阳错,或歪打正着。你想当演员,各种因素却同时 把你定在工人的位置上,成不了“星”还得钻地沟。但只要肯努力,抱定希望,不断充实自 己,“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天生我才必有用”,“上帝不会忘记你”。“哀莫大于心死”,只要 “不死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起码也落个精神充实自由,在精神世界里汪洋恣肆、 自由腾飞。 还是卢梭说得对:“人的自由并不仅仅是在于做他愿意做的事,而在于永远做他不愿做 的事”。这里所说的自由,主要是指人的自我精神的自由而非行为的不自由。正是出于义务 和责任需要,精神的自由虽受客观制约,但它相对行为自由拥有更大的天地,更辽阔遥远的 时空。 自省可能是只属于人类的特权。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身为人,就必须自省。因而, 自省可以说也是人类的一种义务。 ???有多大量吃多少饭 松下幸之助认为,现代社会一大弊病是以自我为中心,世界的灾难正是由此而造成的。 如果人们能把自己的注意力转而投向他人,社会可能要纯净、美丽许多。 每个人要经常跳出自身反省自己,取出自己的心,一再检视它,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其实,对于国家也应如此。正确的自省总能使你进步。 反省自己,这是只有人类才能办到的事。或许牛马之类也会有自省的情况,但它们绝不 可能像人类那样用精神构造去自省。 自省可能是只属于人类的特权。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身为人,就必须自省。因而, 自省可以说也是人类的一种义务。对于这种自省,不管用词形式如何不同,但在精神实质上 必须严格要求,这样方可求得进步。 松下就是一个经常善于自省的人。他追忆自己的经历说:“我在孩童时代、在学校、商 店以及公司都受到非常严格的教养,而社会一般风气也都以自省为贵。但是,战后这种精神 就渐渐开始没落了。于是,因为大家都不太尊重自省而引起了种种混乱,这可能是误解了民 主主义的缘故吧。” 一般地说,自省心强的人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松下把 这种检视叫做“自我关照”,其实质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身体之外,从外面重新观看审察自己 的所做所为是否为最佳的选择,这样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但审视自己时必须是坦率无 私的。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来讲,他的过错都非常少,因为他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 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等等。这 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控 制自己的感情,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的言行。他们无论受到什么刺激,都能保持沉着、 冷静,而不产生冲动行为。必要时能节制自己的需要,忍受身心的苦痛和不幸,克制自己各 种消极情绪,表现出高度的耐受性、纪律性、组织性。在待人接物上表现为忍让克己。 ???君子慎独 有些不成熟或易冲动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遇到某种刺激,易于兴奋, 易于激动,处理问题冒失、轻率,好意气用事,不顾后果。由于不能控制自己的私欲,其结 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在古代,“慎独”是一种流行的道德修养方法。《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 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 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 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坚持慎独,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 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慎独修养方法实质是提倡高度的自觉性。 《论语》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也就是说,只要自己的 行为端正,就算不下任何命令,部下也会遵从,如果自己的行为不端正,那么无论制定什么 政策规章,部下也不会遵从的。 这个原则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必须牢记在心的。因为你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别人的注意。 在这方面,唐太宗就有十分严格的自我要求。他说过:“身为国君必须先以人民的生活安定 为念。压榨人民而自己却过着奢侈浪费的生活,无疑是割取自己腿上的肉吃一样,虽然吃饱 了但是身体也完结了。倘若希望天下安泰,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姿态。迄今为止,尚未听说 直立的身体却映出弯曲的影子,也没有听说过端正的君主治理下的政治,百姓会胡作非为。” 魏征听后说:“自古以来被尊崇为圣人的君主都努力实践这件事,所以才能够开创理想 的政治。从前楚庄王聘请詹何询问政治的要义,詹何回答他,君主首先要端正自己的行为。 楚庄王又问他具体的政策,但他仍是回答从未听过国君本身行得正而国家混乱的事情。陛下 所说的,其实正和古代贤者的意思相同。” 唐太宗以这种态度来处理政事,率先努力端正自己的行为,虽然已经十分努力了,但他仍然怀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够彻底。有一次,他向魏征表示这种不安:“我一直努力端正自 己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努力,也及不上古代的圣人,因此不得不担心自己是否会受到世人 嘲笑。” 魏征听后安慰他:“从前鲁哀公曾告诉孔子:‘有一个健忘的男子,在搬家的时候连自己的太太都给忘了。’孔子听后回答说:‘不,还有更严重的呢。像桀和纣等暴君不要说自己的 太太,甚至连自己都忘了呢。’陛下千万不要连这个都忘了,只要能时时留心自己本身,至 少不至于受到后世子孙的嘲笑。”由此观之,如果领导者能够率先做出表率,修正自己的行 为,那么部下才会群起效法,端正自己的品格行为。 有一次,大臣们向唐太宗上奏:“自古以来有所谓‘夏之月可以居台榭’,在夏末可以住在高殿,现在夏天的酷暑仍未消退,秋季的长雨又将来临,宫中湿气太重,恐怕对陛下身体 不太好。希望陛下马上建筑高殿。” 对皇帝来说,造一座宫殿简直如同家常便饭,但是唐太宗却婉言拒绝大臣们的好意:“诚如各位所知,朕患有骨痛,这种疾痛若长年处于湿气重的地方当然不好。但是造一座宫殿需 要一笔数目庞大的费用,从前汉文帝打算营造宫殿时,发现需要的费用相当于十户普通人家 的资产,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和汉文帝相比,我的德行是远远不及,但是使用的费用却 要多得多,这不正是身为百姓父母的天子失职的地方吗?”大臣们再三要求,唐太宗仍旧执 意不肯。 这种自我保护的措施,主要是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越轨之处,语言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一些习惯是否符合于社会道德,是否自己过于恃才傲物,不够谦虚, 等等。古人云: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别人对自己的一些议论总是事出有因,应先 反省自己。 只要自己能够不断修省,那就可以在各种环境里都自恃而不虚。另外,及时地总结经验,反省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正确?办事失败,遭致非议的原因,是否与此有关?具体地说来, 即自己对所处环境的特点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对同事、朋友、领导的个人秉性是否熟悉?如 果导致自己陷于困境的根源,在于触犯了别人的私人禁忌,那么以后碰到此类情况,则是完 全可以避免的。 吸引他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要使自己对他人的事情很关心、很感兴趣。但你不能做作,你必须真的对别人关心、对别人感兴趣。 ???推己及人才会吸引他人 有多少人胸中有着这种热望:“我真希望能吸引一些朋友,我真希望能成为一个受人欢 迎,为人所乐于亲近的人。”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生性孤僻,缺少吸引朋友的磁力,故没有多 少人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友往来,使这些人失掉了生活上的很多乐趣,这样,他们的热望也最 终无从实现。 对任何人,如果能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友爱与和善,他自身的吸引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 大增。 人格优美、性情温和的人,往往到处能得他人的欢迎,也能处处得到他人的扶助。有些 商人虽然没有雄厚的资本,却能吸引很多顾客,他们的事业与那些资本雄厚但缺少吸引力的 人相比,进展必定更为显著。 在社交上,如果你能处处表现出爱人与和善的精神,乐于助人,那么就能使自己犹如磁 石一般,吸引众多的朋友。而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的人,到处会受人鄙弃。 慷慨与宽宏大量,也是获得朋友的要素。一个宽容大度的慷慨者,常能赢得人心。 在社交上,还应说他人爱听的话,在谈话和做事过程中,要发扬他人的长处,而不去暴 露他人的短处。那种习惯轻视他人、喜欢寻找他人缺点的人,是不可信赖的人,也是不值得 结交的人。 轻视与嫉妒他人往往是一个人心胸狭窄、思想不健全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思想浅薄与狭 隘的表现,这种人非但不能认识他人的长处,更不能发现自己的短处。而有着健全的思想、 对人宽宏大量的人,非但能够认识他人的长处,更能发现自己的短处。 好多人所以不能吸引他人,是因为他们的心灵与外界隔绝,他们专注于自己。与外界隔 绝,久而久之,便足以使自己陷于孤独的境地。 有一个人,几乎人人都不欢迎他,但他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即使他参加一个公众集会, 人人见了他都退避三舍。所以,当别人互相寒暄谈笑、其乐融融之时,他一个人独处在屋中 的一个角落。即使偶然被人家注意,片刻之后,他也依旧孤独地坐在一边。像这类人好似冰 块一样,好像失去了吸引力的磁石。 这个人之所以不受欢迎,在他自己看来乃是一个谜,他具有很大的才能,又是个勤勉努 力的人。他在每天工作完毕以后,也喜欢混在同伴中寻快乐。但他往往只顾到自己的乐趣, 而常常给人以难堪,所以很多人一看到他,就避而远之。 但他绝未想到,他不受欢迎最关键的原因乃在于他的自私心理,自私乃是他不能赢得人 心的主要障碍。他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他竟然一刻也不能把自己的事情捆起,来谈谈 他人的事情。每当与别人谈话.他总是要把谈话的中心,集中在自身或自己的业务上。 一个人如果只顾自己,只为自己打算,那么就没有吸引他人的磁力,就会使别人对他感 到厌恶,就没有一个人喜欢与他结交往来。 如果一个人真正对他人感兴趣,便有吸引他人的力量。而且对他人吸引力的大小,与对 他人所感兴趣的程度成正比。怎样才能对他人感兴趣呢?主要是要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 想,能够推己及人,给他人以深切的同情。其实,人生最大的目标,并不应该在于谋生赚钱, 更要把我们内在的力量、我们的美德发扬出来。这样,我们就自然会具有吸引他人的力量。 一个人要真正吸引他人,应该具有种种良好的德行,自私、卑鄙、嫉妒都不能赢得人心; 非但不能赢得人心,还会处处不受人们的欢迎。 你如果想着别的事情,就不能放手做你所选择的事。我们在成功之途遇到的问题之一, 就是选定某一件事,然后一直撑到该撒手的时候为止。任何事情只要值得去做,我们就应该 全心全意去做。 ???专注于现在 如果我们拿一只老鼠作实验,在好几个洞中,我们只把乳酪放在第三个洞,这只老鼠最 后会发现只有第三个洞有乳酪,然后他就会直接到那里,而不管其他的洞。但是,如果有一 天我们把乳酪换到第六个洞,有一阵子老鼠还是会继续到第三个洞找,但他迟早会知道第三 个洞里不再有乳酪了,接着他就到其他的洞去找找看,等他发现乳酪放在第六个洞,他就会 径直出现在有乳酪的那个洞。 人和老鼠不同的地方是,尽管洞里明明已经没有乳酪,还是会留在那里。在寻找乳酪的 过程中,大多数人经常掉进一个陷阱就再也爬不出来了。当一个人被困在没有乳酪的陷阱时, 想要得到乳酪实在太难了,而且有的时候陷阱里本来就没有乳酪。 乳酪代表快乐、满足和成就。有许多不快乐都潜藏在现今的生活里。国外有人曾以10 年的时间探讨4000名以上男性主管的事业与情绪,发现很多管理阶层的男性虽然看似快 乐,其实正好相反。在中级主管中,有58%的人觉得自己为了达成目标浪费了多年的生命, 他们更抱怨多年来所作的牺牲。另外一个研究显示,70%的白领阶层在工作上感到不快乐。 然而,虽然大多数的白领阶层不能从所做的事情上得到满足,他们却花愈来愈多的时间来做 那些事。 大部分的人都没有活在“今天”——不是活在“从前”,就是活在“以后”。人生有许多 宝贵的时刻都溜走了,因为我们的心都被过去和未来占满了。“活在今天”这个观念并不是 非常深奥,却很少有人做到。 大多数人都像昏睡似的,虚度大半光阴,很少留心周围的事物。多数人在大部分的时间 里都是不知不觉的。 你如果想要成为那少数有知觉的人,切记,现在,而且只有在现在——你拥有的只是现 在。 活在现在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此时才是你真正拥有的。除了此时此刻,你别无选择。活 在现在,就是要承认你尝不到过去或未来的时刻。就是现在 信不信由你,你一生只有现在。 活在现在,不外乎是享有眼前的一切。有一位艺术家,他就是能够活在现在的人。他辞 去了大学里的教授之职,从事心灵探索,并且追求个人成长。他说没有工作的生活对他而言 一点难处都没有,他只是在“掌握此刻”。 掌握此刻对于享受创意的人生是很重要的,创意品质的优劣要看你能不能完全投入活动 之中,只有如此,你才会从所做的事当中得到充分的快意与满足。不管你正在下棋还是和朋 友说话,或是观看落日,掌握此刻真是美好。将创意投注于现在,会产生一种明快亲切的感 觉,并且感到与世界之间的真正和谐。 一个学禅的弟子问他的老师:“师父,什么是禅 ”师父回答道:“禅是扫地的时候扫地, 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弟子说:“师父,这太简单了。”“没错,”师父说,“可 是很少有人做得到。” 大部分的人很少处于眼前的时刻,这很不幸,因为他们错失了生活的许多机会。注意此 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得到,并且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不论工作或休闲,创意过程中非常重 要的一环就是活在现在,专注于手里的差事。 要掌握此刻,你首先必须学会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不要同时做两件事或三件事。手里做 着一件事,心里又想着另外一件事,这是矛盾不通的。你如果想着别的事情,就不能放手做 你所选择的事。我们在成功之途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选定某一件事,然后一直撑到该撒手 的时候为止。任何事情只要值得去做,就应该我们全心全意去做。
/
本文档为【处世三篇之为人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