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人性的异化

2017-12-29 6页 doc 22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人性的异化人性的异化 ———— 关键词: 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顺利、完美实施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道德。 这是个基本的问题。随着思考的深入,它的异常复杂性也呈现出来,简直不 是一个中学教师能有效把握的问题,但这决不意味着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 对此可以抱不求甚解的态度;或高高挂起、漠不关心;恰好相反,这充分显 现了对这一问题探寻的必要,它事关教师的道德人格,事关学生的人生幸福, 事关永恒的人类福祉。 就其概念而言,道德大致可以表述为: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准则,思想 意识观念。就其具体形态而言,有图腾、禁忌、风俗、礼仪、准则、箴言、...
人性的异化
人性的异化 ———— 关键词: 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顺利、完美实施首先必须弄明白什么是道德。 这是个基本的问题。随着思考的深入,它的异常复杂性也呈现出来,简直不 是一个中学教师能有效把握的问题,但这决不意味着处于教育第一线的教师 对此可以抱不求甚解的态度;或高高挂起、漠不关心;恰好相反,这充分显 现了对这一问题探寻的必要,它事关教师的道德人格,事关学生的人生幸福, 事关永恒的人类福祉。 就其概念而言,道德大致可以述为:一系列的社会规范、准则,思想 意识观念。就其具体形态而言,有图腾、禁忌、风俗、、准则、箴言、 义务、责任等。 道德从何而来?这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社会的道德,一是个体 的道德。关于社会的道德,据认为,它是个社会历史的过程。确实,封建社 会的忠君思想在现代会因失去其滋生的社会土壤而变化乃至消亡,无产阶级 的“臭汗”也是不同于资产阶级小姐的“香汗”的,类似例子不胜枚举。但 疑问也同时产生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是否该为一切社会阶级所共有?是 否如朱熹所言“道德,古今之共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质言 之,是否存在普遍的道德理念,它是些什么,又在哪。关于个体道德,流行 的观点是,它是外在的社会规范的内化。那么,个体本是一张白纸,是教育 和实在的外部环境的反复作用使他具有了道德观念并从而有了道德的行为。 这似乎同样轻易地就得到了证明,幼儿不是天生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孔融让 梨的故事不是也恰恰从反面表明人并非天生就有礼让之心吗?但问题同样来 了,为什么有人做了不道德的事会于心不安?为什么看到苦难的非洲儿童会 油然而生恻隐?难道道德不是天然地在人心中占据着一角吗。 对道德形成问题的追问有助于我们追寻道德的本质属性,它把我们的思 想引向深入,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也随之呈现,我们面前仿佛一头雾水,事实 上,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伦理学流派,我们更可以直 溯其哲学本体论的源头。 还是姑且绕开这过于玄奥的本原问题,把目光转向道德的原始起源,这 或许是探寻道德本质的一条捷径。 应该不会有人怀疑,道德的起源应与人类的起源同步,或略晚,它决不 会早于人类的诞生,如果我们谈论的道德是人的道德而不是宇宙自然或其他 什么的道德的话。人从何而来?达尔文说是从猴子进化而来。道德产生于猿 猴,类人猿,还是人?这就象是蛋究竟是从哪一刻变成鸡一样难以回答。马 克思或许会说人类社会诞生的时刻就是道德诞生的时刻,但这一时刻同样是 无法界定的。让我们换个思路,动物有没有道德呢?当然有,有人说,虎毒 不食子嘛,狗对人的忠诚,蚂蚁王国的分工合作等等不都证明了这一点?我 们可以简单地否定:那只是本能——动物的本能,哪是道德——人的道德? 并试图作出生理学上的解释。动物究竟有没有感情乃至思维或许仍是心理学 家们争论的话题,我无力作出裁决。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些看作 是道德,或曰道德的初级形式,为什么一定要先验地,把道德与人——所谓 的超出动物的人,强扭在一起。谁又能轻率地否认道德源于本能,本能中有 着道德的根源,甚而曰:本能的即道德的。 事实上,道德的根源深植于人的本能,人的原始的,动物的本能。同其 它动物一样,物种繁衍的需要产生对新生命的呵护,对外在自然的相对弱势 产生对群体的依附,如此等等。但这些具有较大的原始性,不自觉性,乃至 矛盾性——种族生存的需要同样能导致物种内部的残食(当然,这不能简单 地说是不道德的),所以说,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道德。道德源于本能并不是 说道德等于本能。 真正的、人的、社会的道德如何发生?它源于本能的需要又是对本能的 节制。首先,为满足原初需要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使原始人联合起来对抗自 然、对抗其他物种、对抗其他人群。这种联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分工及相互间 的关系是集体(社会)的萌芽。其次,为保证人与人的这种联合,为保证更 长远的利益产生了对单个人的原初需要的节制,这就是道德。 人原初的需要是什么呢?只能是动物的、生理的需要。千万别忘了人起 源于动物,动物性是人的第一属性,其次才是社会性,后者为前者所派生, 并依附于前者。动物性需要是很多的,揭橥大者,莫如孔子所言:食,色, 性也;人之大欲存焉。诸多社会性需要无非由此演绎而来。 这是一个奇特的悖论:人的需要导致了对需要的压抑,压抑又是为了需 要的满足。“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 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的这种道德起源论不啻一个绝妙的说明。 可见,从起源来看,道德的根源在于人性——人的动物本能;道德的发 生是人性的初步异化——人的社会性对自然性的异化。 为什么动物不能产生人的道德呢?因为人乃万物之灵,人最终超越了动 物。人脑的进化使人能制造出工具,对自然征服力的提高使人需要满足的方 式越来越复杂,需要的量也越来越大,一句话,超出了动物的无意识的本能, 人的欲望觉醒并空前膨胀了。人的需要的质和量的变化,如前所论,一方面 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一方面也促使道德之花愈开愈繁茂。同时,人脑的进 化也使人能意识到道德的必要并制造出道德。总之,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 方面,只有人才有道德诞生的必要与可能。 以上从物种起源的角度,探讨了社会道德的起源。社会道德产生后也必然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发展演化,打上深刻的社会烙印,呈现出愈来愈精 致的异化的形态。当然,社会的恒常性因素也就决定了道德的恒常性因子, 不过,从长远的宇宙长河来看,这种恒常性必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道德 理念。如果有的话,它也只是一定时空阶段最高道德合理性的影像。绝对的是 社会变动性,绝对的是人的本能需要(有必要一提的是,在遥远的未来世界, 这种本能需要或许会表现为目前我们所无法揣测的形态)。 那么,个体的道德又如何形成呢?对社会的新生个体而言,社会道德首先表现为规范作用,实质为个性的压抑,原始自然性的压抑。社会规范如何 转化为道德的自律乃至道德良心呢?这不是本性的发现,而是理性的作用, 实践理性的作用。个体逐渐意识到不遵循社会的道德他得不到自由(虽然是 对完全自由的放弃),因为,虽然生产力的发展已使人较大限度地摆脱了自然 的束缚,但人还是无法完全摆脱对社会的依赖,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依赖还 加深了呢。其次,理性使他认识到道德的某种合理性,它是获得更大、更长 远、更整体的也是个人的利益的前提(虽然是以个体某些利益的损失为代价)。 同时,习惯的力量,尊重的需要也使他趋向于道德。于是,他先是被迫而后 自愿地戴上了道德的面具,真实的自我潜藏在心底。 这种理性,是人脑的机能,有其深刻的生理学基础,非动物所能比拟;这种理性,是实践的理性,道德由它产生,而不是什么良心的发现。实践的 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也决定了个体道德的主体差异性,内在矛盾性。当 然,实践的主体本身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乃 至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几乎还是个“黑洞”。我们期待着生物科学、遗 传科学的研究能尽早洞彻其玄奥。 无可否认,人有时有近乎完全自发的道德行为,溯其根源,这是移情的作用,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实在是最高的道德法则,最精微的 道德妙义。它是否揭示道德的根源就在人的内心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人 因移情的心理会有道德的行为,但这种心理究竟有多少先天的成分?(与生 俱来的顶多是动物的“同气相应”式的生物感应。)这种法则又能在多大程度、 多大范围内实施呢?(根本没有人能彻底将其付诸实施,世界的普遍矛盾性 也使其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付诸实施)。在我看来,它恰恰揭示了“道德的根源 在人的本性”。人皆有“所欲”有“所不欲”,人之“欲”是道德的基石。道 德正是对“人欲”的协调。 可见,从道德的个体发生来看,个体道德化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化的过程, 是人性异化的过程。这是个异常艰难的过程,是心灵交战的过程。这一过程 贯穿于生命始终,它只会暂时平息,而且几乎没有最终的胜利者。因为,本 质上,这是人性异化的过程,原始的人性永远在心底发着它微弱而恢宏的声 响。所谓“自性”的显现不正是对人的社会性异质的一次蝉蜕,对人的本质 的高层次回归。 最道德的生活是极端异化的生活,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上, 是自我利益的放弃;在群体与群体、小群体与大群体的关系上,是本群体利 益的放弃;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的利益的放弃。这是一种崇高的生 活,崇高即由此诞生,因为,从根本上讲,不存在绝对的不道德。这或许就 是崇高的本质。高山巍峨,因其无欲;大海浩瀚,因其无我。 认识道德的异化本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首先,在我们以道德要求一 个活生生的人时,应考虑到人的本性:一方面,以人性的尺度对道德客体作 一考察评价,有时这甚至可以是终级的裁判,因为,道德最终是为了满足人 的需要。至少,也要认清一切摧残人性的伪道德的幌子;另一方面,应充分 认识到道德客体内化的艰巨性反复性之合理性,增强德育的信念。其次,在 德育方法上,要注重理性的培养。“德性不是练习得来的”,道德认知是第一 位的,它是道德行为的发动机,是道德信念的根。如果有人知而不能行,那 不是真知,因为他没有洞悉道德的必然,更无违背这种必然的内心忧惧。再 次,对德育的内容也应作历史的、社会的梳理与建构,这永远是摆在作为“此 在”存在的人面前的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至此,我们有必要对异化的本质做进一步的探讨。异化是人性的提升, 人要真正实现人的全部属性有赖于异化。人无法自主实现自身的价值,同一 切物体一样,只有在异化的对象中,人才能发现自己、创造自己。无论是物 质还是精神,都是人借以自我实现的对象。人创造了异于我的道德,并在道 德的实现中创造了新的人。康德宣称:永恒的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虽然,永 恒的道德律令最终无法确定,但这丝毫不影响人成为道德层面的新人。 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灵与肉是其两极。 在灵与肉的和谐中人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才能进入自由的王国。 佛曰:不爱生死,不爱涅槃。子曰:从心所欲不逾距。其是之谓乎? 愿一切的人们尽享地上的风景与头顶的星空! 主要参考文献: 《道德本质论》 夏伟东 《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美]默里。斯坦因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 《德育论》赵翰章
/
本文档为【人性的异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