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逝者如斯夫

2017-09-01 18页 doc 37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0122

暂无简介

举报
逝者如斯夫/wEPDwULLTE5Mj 00:0100:00 上集讲了春秋时期“以德服人”的战争思想以及勇士在战场上的退让有礼。本集要讲的是先秦君子在乱世中的理想追求。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第七章,逝者如斯,风范长存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民族意义。 00:3000:00 前几次我们从六个方面对先秦君子的文化人格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对此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他们主要是生活于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君子,当时的贵族文化土壤养育了他们, 01:0000:00 这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首先就带有很强的贵族文化色彩。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贵族社会的良...
逝者如斯夫
/wEPDwULLTE5Mj 00:0100:00 上集讲了春秋时期“以德服人”的战争思想以及勇士在战场上的退让有礼。本集要讲的是先秦君子在乱世中的理想追求。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第七章,逝者如斯,风范长存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民族意义。 00:3000:00 前几次我们从六个方面对先秦君子的文化人格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对此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他们主要是生活于西周春秋时期的贵族君子,当时的贵族文化土壤养育了他们, 01:0000:00 这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首先就带有很强的贵族文化色彩。他们从小就接受了贵族社会的良好教育,风度翩翩,出言有章,熟习礼乐,博学多识;他们在立身行事中遵守着良好的道德准则,在家是孝子, 01:3000:00 在国是忠臣,对人是义士。他们在处世交往中显示了高尚的人格风范,居富而尚俭,处穷能安贫,对上恭敬,对人谦和,言行重鉴戒,有过能自省, 02:0000:00 交友有诚信,为国能让贤。在政治舞台上,他们或者是艰苦的创业者,或者是卓越的改革家,或者是善于辞令的行人,或者是不畏强御的谏臣。在戎马生涯当中, 02:3000:00 他们既是雄姿英发的武士,又是退让有礼的君子,既懂得为义而战,也知道以德来服人。他们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和不凡的道德功业,为后世树立了美好的形象。 02:5700:00 时光流逝,岁月悠悠, 03:3000:00 往昔的历史背景早已经消失,他们的身影也日渐模糊。但是,千载之后,当我们追怀民族的成长历史,探讨如何塑造民族新生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我们今天才刚刚开始思考的题目。 04:0100:00 实际上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周代,那些贵族君子们已经在进行着同样的思考,人究竟为什么而活着?理想的人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中华民族的文化人格应该如何塑造? 04:3000:00 当然,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与我们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是,正如生物学存在遗传变异的普遍规律一样,在我们的身上,至今仍然能够找到他们的原初基因。我们今天所努力倡导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人格, 05:0300:00 也仍然有着那个时代打下的基础。因此,我们今天来重新认识他们,其目的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让 人们遥想其风采。而且还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05:3000:00 我们思考的问题,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开始了关于人生问题的探讨,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下面我们分成几节来讲,一 先秦君子的理想追求以上我们所描述的先秦君子风范,显然是带有理想性的。 06:0000:00 当我们把这些故事从史书中钩稽出来并集中叙述的时候,是把那些大量的不合理想规范的东西舍弃掉了的。我们把它没有考虑了。实事求是地讲,从西周开始到春秋结束近六百年的时间里, 06:3000:00 和平安稳的美好年代并不多见。特别是在我们今天能够通过资料可以较多地了解的那个春秋时代,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乱世。我们所描写的先秦君子的嘉言懿行,也大都产生在这一个乱世当中。 07:0000:00 但是我们之所以能把它钩稽出来,并不是在这里有意去美化古人。而是因为我们在阅读这一段历史的时候,切切实实地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这样一点: 07:3000:00 那些生长于乱世中的先秦君子,原来并没有忘记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或者可以说,正因为他们生于乱世,才对于理想人生有着更多的执著。这个叔孙豹的“三不朽”理论,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一个典型回答。 08:0000:00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此之谓三不朽。——《左传》我们千万不能把这句名言等闲视之,因为它已经十分明确的告诉后人,先秦君子们在对待自己的人生问题上,已经有了鲜明的自觉认识。换句话来说,他们不是在那个时代在那里无目的的浑浑噩噩地活着, 08:3300:00 而是在不断地探讨自我人生价值的过程当中活着。像文王、周公、管仲、子产这样的圣贤哲人我们固不必详说了,就是其他一些普通的贵族君子,或者一般的武士,也在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09:0200:00 我们举一个例子,《左传?成公三年》记载晋楚邲之战十年以后,晋国人要求交换俘虏。他们要以楚国的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两个人的尸体来换回被楚国俘虏的知罃, 09:3000:00 楚人答应了这个条件。这个楚共王在送知罃的时候就问他:我囚禁了你十年,你怨恨我吗?知罃就回答说:两国交兵,我不才,不能胜任,当了俘虏,你没把我杀了, 10:0000:00 在祭祀的时候以血衅鼓。先秦时期的风俗习惯,国家祭祀要杀战俘。把战俘的血涂到鼓上。这叫以血来衅鼓。说在这十年您把我抓住,都没把我杀死,没有把我当作祭祀时候衅鼓的祭品。能让我回去接受处罚, 这就是您对我的恩惠了, 10:3000:00 我怎么敢怨恨您呢?楚王就说:那么说,你感谢我了?知罃又说:两国为了社稷安宁,百姓和乐,各自都努力消解怨恨以求原谅,互释罪犯以求其好。两国修好,本不是为了我个人,我怎么能以我个人的名义感谢你呢? 11:0000:00 楚王又问:你回去之后,如何报答我呢?知罃就回答说:臣没有什么怨恨您的,您对臣也没有什么恩德。无怨无德,我不知如何报答。但是楚共王还是说:虽然如此,毕竟是我把你放了,你也一定要告诉我你的想法。 11:3000:00 这个知罃就说了:如果托您的福,让我可以平安回到晋国,我国的国君把我处死,我就算是死而不朽了。如果托您的福,我国的国君能免我一死,把我交给我的父亲,他把我处死在家族的宗庙当中, 12:0000:00 我也算是死而不朽了。如果有幸而不被处死,让我继承旧职,从事军事,率偏师保卫边疆,虽然遇到楚国的将帅,那么我也不敢躲避,我一定会竭尽全力战死,没有二心,以尽为臣之礼, 12:3000:00 我只能以此来作为回报了。楚王听了之后是很受震动,就说:晋国人有如此的志气,真是不可与之争强啊。然后就用隆重的礼节把知罃送回去了。在这个故事当中, 13:0000:00 我们说知罃连续说了两次“死且不朽”的话,在他看来,无论是回国后被晋君处死还是被父亲处死,自己都算是为国家尽到了应尽的一份义务,没有辱没自己的武士名声,也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那么从这件事就可以知道, 13:3000:00 即便是贵族中的一般武士,他们在生活中也有着自己的崇高的人生目的,并且努力为此而追求着。 14:0000:00 再一个例子是孔子的弟子子路,他在一次卫国的内乱当中被人杀死了。据说在他临死之前被人砍断了帽缨,系帽子的带子, 14:3000:00 就使帽子掉下来了。那么子路就说了:君子到死也要把帽子戴正。说着又系上了帽子,把帽子戴得端端正正了。在这个时候被敌人给杀死了。这个事情在《左传?哀公十五年》和《史记?卫康叔世家》都有记载。我们乍一听这个故事, 15:0000:00 我们对子路的结缨而死也许会感到可笑,被杀死之前还要把帽子系好。但是如果是仔细分析,不是正可以从中看到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吗?结缨而死虽然也是死,可是却说明子路临死也不愿意毁坏自己的君子名 声, 15:3000:00 临死也不愿意破坏自己一生所要追求和塑造的君子形象,要堂堂正正地死,死也要显出从容的风度。不改变自己平常的那种堂堂正正的形象。那么同样在我们前面所引的鉏麑刺赵盾的例子当中,鉏麑宁肯自己触槐而死, 16:0200:00 也不愿落一个不忠不义之名。这也说明当时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过多么严肃的认真的思考。知罃、子路、鉏麑都是历史中的小人物,但是他们的言行与文王、周公、管仲、子产等大人物的功业却共同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 16:3500:00 它昭示着我们正是在那个被后人所称为乱世的春秋时代里一些贵族君子们正在自觉地担当起挽救社会动乱的重任。也在默默地探寻着人生的理想。 17:0000:00 塑造着自己的文化人格。历史的变迁可以改变他们的理想模式,但是却不能消蚀他们追求理想的精神。对于后世来说,重要的不但是缅怀他们的功业,而且还是学习他们为理想而执著追求的精神。 17:3000:00 当我们打开《春秋》、《左传》等史书,看到那些志士仁人的不凡业绩,同时不也正在感受着他们那种强烈的思想文化精神吗?我们今天其实读了这些著作,我们不是会深受震动吗,我们不是要考虑自己一生究竟应该怎么样过, 18:0200:00 怎么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吗,《周易?系辞下》里边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易》司马迁也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史记》西伯是周文王, 18:3000:00 传说他在羑里这个地方被商纣王抓起来。在这里边还写出了《周易》这部书。孔子因为遭受在陈蔡的苦难,然后回来作《春秋》。左丘失明了之后还写出了《国语》。 19:0100:00 膑脚是一种刑罚,把膝盖上的一块骨头给剜掉。使人不能走路。孙子已经受了膑脚之刑而写了兵法著作,写了《孙子兵法》,这里写的孙子指的是孙膑。孙膑还写了兵法。说而吕不韦被遣送到蜀地, 19:3000:00 而且还写出了《吕览》,也就是《吕氏春秋》。韩非被囚在秦国还写了《说难》和《孤愤》这样的著作。 20:0200:00 司马迁这里边举的例子,而《周易?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这都是立言的,这都是追求不朽的行为。这些话说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先秦古籍,其中大都蕴含着作者对理想的追求,他们著述立说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记述下来, 20:3100:00 让后人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在追述往事中寄希望于将来。而古人的人生价值观太上立德,立德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圣人。其次立功,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建功立业。其次立言,前两者做不到的话,那么也要立言 21:0000:00 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把它写来了传给后人。那么的确,当我们阅读这些先秦古籍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种精神。孟子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 21:3200:00 什么叫“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这是孔子说,体现在史书当中的这种大意,我孔子都把它接收过来。这就是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关于《春秋》那种惩恶扬善精神,后人早已经做过详细的阐述。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22:0000:00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史记》上大夫壶遂问司马迁,孔子当初为什么而作《春秋》啊,司马迁回答说,我听董生说过。董生,董仲舒,司马迁的老师。 22:3000:00 我听我的老师董生说过:周道已经衰落被废弃的时候,当时孔子做鲁国的司寇。诸侯对孔子进行陷害,不理解孔子,大夫阻挠孔子的理想的实践, 23:0000:00 阻挠他和鲁军的关系,“壅之”。孔子知道自己说的话在当时不能被采用,自己所追求的大道在当时行不通。于是他就想把这些是是非非 23:3000:00 在春秋242年的事件当中把它记载下来。用《春秋》这部书作为天下的仪表。批评天子的那些不合道德礼法的行为。 24:0000:00 也是对诸侯的这些事情也是给予贬斥。对大夫的这种不正当的言行进行申讨。这个目的就是为了要达王事,通达王事。让王事能够得到顺利地施行。让王业能够长久地绵延下去。 24:3300:00 孔子就说了,我想要发一些空洞的议论的话,但是我觉得这不如把我的一些想法,把它写进那些具体的历 史事件当中,不如这个更深切著名。也就不如这种写法更深刻,更能让别人理解。 25:0000:00 《春秋》是什么书,在上可以阐明三王之道。 25:3000:00 三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夏、商、周三代的圣王。在下就是人事,现实的人事,辨别嫌疑,明确是非,把那些不明确的事情给定下来。褒扬善的,批判恶的。褒扬贤人,批判那些不孝之人。说这是王道之大者也。 26:0000:00 这段话说明:在司马迁看来,孔子之所以写作《春秋》,就是为了惩恶扬善。后人常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说孔子的《春秋》在惩恶方面的作用。其实,孔子的《春秋》还有扬善一方面的重要功能。而且,光有惩恶而没有扬善,人们只知道哪些事情是坏的, 26:3000:00 不该做的,并不明白哪些事是好的,应该做的。所以司马迁接着又说:“《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这其中《春秋》所树立的君子的光辉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为后世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是毋庸置疑的。 27:0000:00 对此我们下面还要讲到。 27:3000:00 《左传》的作者相传是左丘明,他与孔子大约同时。他生当于春秋末期,那正是一个王室衰微、诸侯蜂起、礼崩乐坏的战乱时代,他创作《左传》与孔子作《春秋》的主观动机也完全是一样的。关于《左传》的作者和产生时代问题,至今还不能说已经讨论得很清楚。 28:0000:00 本人相信传统的说法,认为《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他的生年和孔子前后相差不多。至于《左传》里面记载了他身后的一些历史,则是后人所补。如此说来无论在《春秋》还是在《左传》里的叙事,都含有作者的主观思想在内。他们写史的目的是记述往事,同时也是追寻理想。 28:3000:00 他们生当乱世却向往着盛世,在批判现实中总结着历史,不但是在构造理想的社会,同时也是在塑造着理想的人。是他们把先秦君子文化人格中值得张扬的一面用珍贵的文字记载下来,并突显了它的价值。正因为如此,当我们今天在领略先秦君子风范的时候, 29:0300:00 同时也感受到了早期的中国的史学家们那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们不但是在告诉后人历史的真相,而且是在引导着后人向着理想的社会迈进,向着更高的人生境界追求~本集讲了先秦君子在乱世中的理想追求。下集要讲的是先秦君子人格的民族文化特征。 /wEPDwULLTE5Mj 00:0100:00 上集讲了先秦君子在乱世中的理想追求。本集要讲的是先秦君子人格的民族文化特征。我们在本课中所讲述的先秦君子文化人格主要产生于西周春秋时代,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有许多在那个时代被人们高度赞美的言行, 00:3000:00 如表现君子风度的赋诗言志,在后世并没有得到延续。但是,作为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精髓,却具有长久的民族生命力,因而关于他们的故事在后世也就广为流传,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二 先秦君子的人格特征 01:0000:00 首先,先秦君子文化人格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在这个制度中的个人,从一开始就隶属于家庭、氏族、国家等群体。作为这个社会的君子,他们所追求的道德行为规范从各个方面都要服从于这一群体的最高利益, 01:3000:00 他们的人格风范也必须经受住这一群体的认可和检验。他们所肯定的君子最基本的道德孝 忠 义是“善事父母”的“孝”,这是在《说文解字》、《尔雅》里面说的。“上思利民”、“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和“临患不忘国”的“忠”, 02:0000:00 这个(是)《左传?桓公六年》里面的话,和《僖公九年》、和《昭公元年》都有记载。以及“理财正辞,禁民为非”的“义”,这是《周易?系辞下》的话。他们所赞赏的人物是那些“不忘恭敬”的“民之主”,是深懂得“鸣谦”、“劳谦”、 02:3000:00 “捴谦”之道的“君子”。这个我们在前面都已经讲过。我们看那“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的“都人士”之所以受到诗人的称赞, 03:0000:00 是因为他们为“万民所望”;那“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的“彼其之子”被人歌颂,是因为他们可为“邦之司直”。真正的君子,总是把自己作为国家群体的一员,积极投身于宗族国家的事业里。在《诗经》雅颂的赞美诗里,歌颂文王、武王的赫赫功业,表现诗人对宗族国家的热爱之情是最主要的。 03:3200:00 像《诗经?周颂?清庙》里面所说的,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诗经?周颂?清庙》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象。在祭祀文王的祭典上,这些公卿列侯们指天发誓, 04:0000:00 “对越在天”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周人的事业。在《大雅?假乐》这首诗里,诗人赞美了周成王能守成功的德行,同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成王的爱,这也是对自己宗族国家的爱。诗人歌颂周成王给周民族带来的幸福是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04:3000:00 干禄百福,子孙千亿,表示自己和众卿士一样忠诚于成王,忠于自己的职守,为百姓造福。那就是百辟卿 士,媚于天子。不解于位,民之攸塈。——《诗经?大雅?假乐》 05:0000:00 各种为君王做事的这些卿士们,“媚”这里指的是服务、效劳于天子,不解,“解”是“懈”。在自己的职位上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做。因为他们勤勤恳恳地劳动,所以才使得老百姓们能够休养生息。在《大雅?烝民》这首诗里,作者对仲山甫这位股肱重臣做了最高的赞美。 05:3200:00 先说他的美德是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是把用道德来柔服别人,来作为自己的行事原则。不是靠武力来征伐。是用道德来怀柔别人。令,是“美好的”, 06:0000:00 他用美好的仪表,美好的风度,小心翼翼,做任何事情都是小心谨慎的。就是以古人的那种经典的那种训告,作为自己行为的法式。以自己那个堂堂正正的威仪来显示自己的那种力量。 06:3000:00 就是不是靠武力来服人,而是用德来感染别人,一切都服从天子的安排。又赞扬他的功劳是出纳王命,王之喉舌。敷政于外,四方爰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有若,仲山甫明之。衮职有缺,维仲山甫补之。——《诗经?大雅?烝民》说他接受了王的命令,然后出去宣布王的命令, 07:0000:00 做王的喉舌,因为他是这样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四方都接受他。都按照他的教导来做事。王的那些严肃的命令,都是用仲山甫来把它执行。“将”是动词, 07:3000:00 这里说把它执行之。邦国有什么问题弄不清楚,那么仲山甫可以把它搞得非常清楚。天子如果有了什么缺点,那么仲山甫可以补救天子的过失。在诗人看来,仲山甫不但是一位股肱大臣, 08:0000:00 他那一心为公的精神,也是大家效法的榜样。我们再看,在《小雅?皇皇者华》这首诗当中,诗人写了那些为公出使的大臣们,说他们风尘仆仆地在外面奔走,没有工夫顾及自己的私怀。他们驾着奔马不停地赶路,忠诚地为周王广问筹谋。 08:3200:00 总之,正因为这些先秦君子们成长于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环境里,他们的行为、理想、规范处处都体现了群体利益的最高原则。也正是这种群体精神,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09:0000:00 其次,先秦君子是在面向群体的文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这使他们的文化人格当中都有积极入世的一面。具有以人民之忧为忧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积极关注现实的强烈使命感。唯其如此,他们的为人品格不仅仅表现为积极参与封建制度的完善,而且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 10:0000:00 他们从来不盲目地看待现实生活,而是从理想的角度对现实生活采取批判的态度。因此,他们很少去礼赞现实,即使是在礼赞时也采取居安思危的态度。积极地参与现实而又始终充满理想的激情,这就是他们群 体人格的高尚之处。 10:3000:00 在《大雅》、《小雅》的这些怨刺诗里,我们已经体会到那些关心民生疾苦、批判时政的这些诗人们他们的赤子情怀。比如在《小雅?十月之交》这首诗当中,诗人就把出现雷霆、地震、日蚀这些自然灾害和变异与封建恶政联系在一起, 11:0100:00 对现实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诗中写到:各地都在施暴政,贤良下野,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不能用那些忠诚的大臣。皇后的亲族和一些奸佞大臣狼狈为奸,作威作福,随意欺侮百姓, 11:3000:00 彻我墙屋,田卒污莱。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他们不去辅佐国王,却自己带着财物逃跑。诗人一方面对这些奸臣表示痛恨,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自己的一颗忧国忧民之心。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12:0000:00 我自己努力地做事情,我不敢说我自己如何辛苦。四方有羡,我独居忧。——《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四方人都很富裕,我独自在这里居住在忧愁当中,处于忧愁的境况。在《大雅?板》这首诗里,诗人有感于天下之乱和百姓之苦,向君王和同僚进行苦口婆心的劝说: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维服,勿以为笑。——《诗经?大雅?板》 12:3000:00 我虽然和你做的不是一样的事,但我还是你的同僚。我希望你听我的话,可是你却听不进去。“嚣嚣”,傲慢的样子。我向你提出我的建议,可是你却这样傲慢地不听我的话。我说的话是切实可行的, 13:0000:00 你千万不要把我的话当作戏言。此外,在《大雅?荡》、《云汉》、《民劳》、《桑柔》、《小雅?节南山》、《正月》、《雨无正》等诗中,诗人都把批判的锋芒直接而又深深地刺向了社会各种不良行为和统治者的各种恶德恶行。像邵穆公、卫武公、虢文公、 13:3000:00 仲山父、单穆公、臧哀伯、蹇叔、晏子等一大批贵族大臣,都把批判现实、匡正君恶当成了自己的神圣。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的这种行为后面却不是对君主和国家的反叛,勿宁说他们对国家和人民带着更为深情的爱恋。正因为他们带着这种忧愤深广的集体主义精神, 14:0200:00 才使得他们对黑暗现实痛心疾首,甚至敢于以死来相谏。恨不得立刻清除那些恶德恶行,使社会马上恢复到理想的状态。 14:4300:00 其三,在西周春秋血缘宗法社会中成长起来的贵族君子,也逐渐培养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他们维护皇权,但是他们对帝王并不奴颜卑膝。 15:0000:00 他们关心群体,但是在群体中并没有丧失个性。他们的人格并不是一种奴性人格,也不是唯我自私的那种极端个人主义,而是既把群体利益放在首位、又坚持个人操守的那种独立人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把实现这种崇高的社会理想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15:3000:00 他们为此而进行着自觉的追求,并不需要外在的强迫,也不需要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役使。积极主动地关注现实,深入独立地进行思考,无怨无悔地投身实践。把自己的精神与生命全部付出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他们的处世原则,也就是他们所要坚持的个人节操。 16:0000:00 他们不会为此向当权者委曲求全,更不会为此去阿谀奉承。先秦贵族的这种独立人格,在《诗经》中已经有了明显的表现。例如在《小雅?十月之交》这首诗里,诗人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对那些胡作非为的佞臣恨之入骨。但是,诗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想放弃自己的理想, 16:3300:00 仍然坚持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诗中说: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什么意思,四方人都很富裕,都很悠闲,我独独处在这种忧患之中。 17:0000:00 老百姓很多人莫不在那里贪图安逸,可是我却不敢休息。为什么,因为天命不顺。我在这种特殊的困难的时候,我不敢像我的那些朋友一样,在那里贪图安逸。这里的“不彻”我们可以说是天命对当时的周王朝没有帮助。 17:3000:00 反过来也说明这个时代是处在一个艰难困苦的时代。是君王昏庸,一些其他的人也很昏庸。是这样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我就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自己来追求安逸。显然,这既是他所坚持的人生理想,也是他所坚持的个人操守。同时在这里面也就体现了他的独立的个体人格。 18:0200:00 在《大雅?烝民》这首诗当中,诗人既歌颂了仲山甫的非凡功业,也歌颂了他的这种个体人格,诗人赞美他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明”,明事理,“哲”,也是通达事物。他用这个来保持自己那种高尚的个体节操。 18:3000:00 保持自己的那种理想。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诗经?大雅?烝民》对这个话,朱熹曾经解释说:明,谓明于理;哲,谓察于事。保身,盖顺理以守身,非趋利避害,而偷以全躯之谓也。„„不茹柔,故不侮矜寡。 19:0000:00 不吐刚,故不畏强御。以此观之,则仲山甫之柔嘉,非软美之谓,而其保身未尝枉道以徇人可知矣。——南宋?朱熹《诗集传》那么朱熹的这段话分析得很好,说仲山甫为了周室的事业兢兢业业,事奉周王,但 他并非是一个枉道曲行之人。 19:3000:00 他的明哲保身不是不问事理,趋利避害,而是顺理守身。他在国家大事上认识最明,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勇于坚持自己的事业理想和道德操守,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因此才会受到诗人的如此赞誉。和仲山甫同样具有个人节操和独立人格的人还有子产 20:0000:00 还有晏婴等等。子产为了郑国的改革顶住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他说: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晏婴是不惧崔杼的威逼,宁死也不与他盟誓。这种忠心为国的独立人格,同样是值得人们敬仰的。 20:2300:00 关心国家和群体的积极进取精神,执著理想关注现实的忧患意识, 21:0000:00 以及坚持实践无怨无悔的独立节操,这三者就是先秦君子文化人格的主要特征。它的产生虽然是周代的宗法制社会,在具体的行为规范上都带有那一时代的烙印,比如重视血缘亲情,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强调礼乐教化等等,这些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21:3000:00 但是它的核心内容是群体主义,是爱家、爱国与爱民,因此,这就使它具有了千古不朽的永恒意义。人是群体的动物,历史越是向前发展,越能显示出人这一群体力量的伟大。同样,人的生存离不开群体,历史越向前发展,人对群体的依赖性就越大。 22:0000:00 正因为如此,坚持群体主义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品格。先秦君子在这方面给后世树立了典范,所以他才伟大。好,我们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本集讲了先秦君子人格的民族文化特征。下集要讲的是先秦君子文化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
本文档为【逝者如斯夫】,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