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亦庄新城规划

2017-09-30 50页 doc 119KB 1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亦庄新城规划亦庄新城规划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 1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3 第二章 新城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 6 第三章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 ............................ 9 第四章 新城总体发展..................................... 14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布...
亦庄新城规划
亦庄新城规划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 1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 ............................................. 3 第二章 新城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 6 第三章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 ............................ 9 第四章 新城总体发展..................................... 14 第五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 22 第六章 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24 第七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 29 第八章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 34 第九章 综合交通体系..................................... 36 第十章 市政基础设施..................................... 41 第十一章 防灾减灾规划 ................................... 45 第十二章 建设导控与分区管制 ............................. 48 第十三章 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政策 ......................... 54 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 2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 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亦庄被确定为北京市未 来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并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城市职 能。总体规划要求大力推动新城建设,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新城集 聚。要求充分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独立、功能 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 为了全面落实总体规划,适应新的定位和发展需要,推动开发区向综 合产业新城转变,特编制《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 2指导思想及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 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 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亦庄发展的实际,统筹区域发展,协调 好亦庄新城与中心城、市域其它新城以及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上各个节点 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方面,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 园和天津滨海新区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周边乡镇城镇化进程,实 3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现开发区与乡镇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 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 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促进国内 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制 造环节、研发中心及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 (2)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保障就业, 切实解决好交通、入学、就医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切实保 障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进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 (3) 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 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 优先”的思想,实施节地、节水、节能和节约材料的建设标准,成为高 标准建设新城的典范。 (4) 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建设以公共交通 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 则,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 3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亦庄新城地区,总面积为508.5平方公 里。并以新城作为研究的重点,面积约212.7平方公里。 4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5年至2010年,远期为2011 年至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 5规划依据 (1) 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2)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3) 《东部发展带协调规划(2005年-2020年)》 4 (4) 《限建区规划》 (5) 相关法规 6规划编制的重点 (1) 区域协调。将亦庄新城放到不同层面分析,研究发展的优势和限制性条 件,尤其是同京津塘产业带各开发区、市域主要新城之间的协调与协作, 形成错位发展。 (2) 新城定位和发展。根据总体规划对亦庄新城的战略定位,针对存在的现 实问题,在充分分析生态平衡、人口结构与分布、基础设施导向、产业 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新城的发展布局,引导新城理性 增长。 (3) 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强化生态保护、资源集约利用的前提地位,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 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 人口结构与素质。通过创造宜业宜居环境,活跃用人机制,加大公共教 育经费投入等措施,实现对中心城人口的疏解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 (5) 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给和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城资源分配的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同时为 开发区向综合新城的转型、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6) 产业发展。研究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优化产业区空间结构,促进产 业的集聚,完善产业区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提高产业区的活力,实现 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 重要节点及功能区的综合研究。主要包括:一站(亦庄枢纽站)、一街 (荣华路)、一河(凉水河)、新型产业区的功能布局。 (8) 近期发展与实施策略。制定新城规划标准,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强化 近期建设和分期实施规划,摸清现有土地存量,研究投放时序,规划预 5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留和储备好中远期发展的用地空间。 7发展重要条件 (1) 国家做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对 京津发展走廊上的各个城市和地区带来巨大的机遇。亦庄位于京津冀北 区域的核心地区,是京津城镇走廊和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是首都面向 区域发展的门户。 (2) 总体规划确定亦庄为三个重点建设的新城之一,是构筑中心城反磁力系 统的重要一环,是实现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的关键性地区,要高 标准建设新城。 (3) 作为北京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享受国家 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优惠政策的地区,承担着北 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的城市职能,是北京参与区域高端产业竞争的 图1-10 亦庄枢纽站轨道线路规划布局图 主要载体。 (4) 亦庄是以产业为主导的新城,尤其要把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的节 约与合理利用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新城城市规模应严格控制在100平 方公里,同时要满足水、能源等的合理承载能力的要求。 (5)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是制约新城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城的发展规模和空间 布局的确定必须充分考虑环境与生态的现实状况和发展目标。 (6) 规划亦庄新城范围内包括大兴和通州两个行政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统一的规划实施平台是实现新城持续协调 发展的重要保障。 6 8新城定位 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 为依托的综合产业新城,是辐射并带动京津城镇走廊产业发展的区域 产业中心。 9新城主要职能 (1) 首都人口转移、功能疏解的重要载体 (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3) 首都生产性服务业(商务、技术研发培训等)重要组成部分 (4) 重要的城际铁路门户,公路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 (5) 政府管理创新的示范区 10新城发展总体目标 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加 快符合北京资源环境条件的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商务、物流 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心,构建以 区域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产业服务基地;积极推动开发区的综合化发展, 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适宜就业发展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新城。 11新城发展阶段目标 2010年发展目标:(1)大力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疏解中心城职 能,形成区域产业引擎;(2)加快构建综合型产业新城基本架构,为 进一步持续发展创造条件;(3)构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环境。 2020年发展目标:形成京津冀北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高端产业服务基 地,实现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 7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持续发展的国际化综合产业新城。 12经济发展策略 (1)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 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 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 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从资 源依赖型、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决策和部署,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发展商务、物流 等生产性服务业。 (3)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50亿元,对北京市的贡献率约 为8.5%;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000亿元,对北京市 的贡献率约为15%。 13社会发展策略 (1) 推进人口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适应新城发展 需要;完善社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2)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建设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 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3) 加强新城文化建设。根据亦庄建设国际产业新城的特点,积极发展 以科技为驱动力的产业文化,促进文化向多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14资源与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 以生态健康为目标,确保生态安全,建立与自然平衡的新城。 (2) 强化资源的集约利用水平,建设节约型城市。积极推行生态工业园区和 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设立入区企业的门槛指标和控制指标。 (3) 加强对水系、湿地、城市公园、新城外围城市绿化隔离地区等生态环境 8 建设。重点加强凉水河水系治理、三海子公园保护和修复。 (4) 建立和执行严格的环境排放标准。 15空间发展策略 (1) 构筑面向区域的城市成长空间。新城在空间上主要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轴 向发展,强化同区域的联系,远期适时启动永乐组团的建设。 (2) 构筑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结构。亦庄组团的发展在强化“南拓”的同时, 适当“东扩”,即充分利用京津第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等交通资源, 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近期大力发展路东区,在亦庄枢纽站前区建设综 合性区域级中心,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构筑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奠定基础。 (3) 加强村镇空间整合。变过分分散为相对集中,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快 农村城镇化步伐,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构筑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结构。 16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 在京津冀层面,强调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合作、依托、带动关系。加强 与区域的分工合作,成为依托并带动区域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成 为区域城镇体系中重要一环。 (2) 在市域层面,强调在中心城优化调整中的疏解、集聚、联动关系。加强 与中心城的联动发展,成为中心城人口与职能疏解的主要载体和首都现 代化过程中新功能集聚区。同时发挥比较优势,协调好同周边新城、尤 9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其是重点新城的差异化发展。 (3) 加强同区域主枢纽机场、港口的快捷联系,为国际交往和货物转运提供 方便。 17京津塘产业带协调发展 (1) 协调京津塘产业带在产业梯度上的错位发展,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 业的融合发展,以差异化的产业发展以及二、三产业融合与共生主导产 业链的整合与建设。 (2) 亦庄将承接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功能,成为京津塘产业带中倚 重知识和自主创新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的龙头城市,成为 区域参入国际高端产业竞争的平台。 (3) 亦庄将发挥首都优势,加快发展产业链上游研发、下游商务等高附加值 的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区域高端产业服务基地,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 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18市域层面协调发展 (1) 承担产业、人口的集聚,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 承担产业的集聚——承担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的城市职能,达 到疏解中心城职能的作用,同时作为北京经济新的增长极。 承担人口的集聚——规划期内达到7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城 镇建设用地的城市规模,起到疏解中心城人口的作用。 推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随着亦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不断完 善,亦庄新城有能力承接、分担中心城的许多功能,协助完成城市的 空间结构调整,完成增长模式的转变。 (2) 加强同中心城主要功能区之间的联系,借重中心城在高端服务业、人才 和科技方面的优势,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动力,推动产业升级。 (3) 统筹与周边新城的发展,在协调、合作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实现 差异化发展。 10 (4) 建立亦庄同首都国际机场的快捷联络,为国际交往提供快捷方式。 (5) 发挥区位优势,取代现状朝阳口岸。依托天津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在 马驹桥物流基地建设新的大型内陆口岸。 (6) 协调新城发展与绿化隔离地区绿化的实施。保障亦庄组团周边,亦庄组 团、永乐组团之间绿化隔离地区绿化的实施,特别是南苑风景名胜区三 海子公园的实施。 19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1)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2)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确定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引导人口和产业向 新城和小城镇集中。 (3) 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制定发展策略,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改善基础设施水平。 (4) 新农村建设--建设中心村,集约利用土地,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 活条件和整体风貌。 20城镇空间结构 在亦庄新城地区,构建“一廊――三轴――双中心”的城镇空间结构。 (1) 一廊:指集组团绿化隔离地区、地震断裂带、重要交通、市政设施走廊 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廊道。 (2) 三轴:指京津塘高速、京津第二通道、京济高速三条交通发展轴。 (3) 双中心:指亦庄组团、永乐组团。 21乡镇发展策略 11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根据各乡镇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地位、以及各自区位和发展条件, 形成差异化的小城镇发展策略。亦庄镇、马驹桥镇和台湖镇次渠地区 为全部纳入新城型,瀛海镇、永乐店镇和于家务回族自治乡为部分纳 入新城型,长子营镇和青云店镇为新城周边型,采育镇为相对独立型 的重点镇(亦庄镇、马驹桥镇、台湖镇次渠部分的发展纳入新城一并 考虑)。 (1) 瀛海镇 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2.3万人,约18个村纳入新城集中建设区范围, 在发展空间上应该保护好镇中心同新城之间的楔型绿地。产业选择上 主要发展以汽车电子为主的汽车配套业。同时加速发展与新城生产、 生活需求相适应的房地产业、住宅租赁业、交通服务业、修理业和饮 食业等第三产业。 (2) 永乐店镇 沟通北京与天津、廊坊的重要节点。京津塘第二通道以西部分纳入亦 庄新城发展备用地范围,规划期内应加以控制,远期适时启动,近期 在原柴厂屯乡现状的基础上适当发展,但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 品质的建设。该部分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2.25万。产业发展上促使农 业由单一功能结构向物质产品、生态、文化和社会功能并重的多元结 构转换;发展机电、电子、轻纺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无污染型的医药、 建材、化工项目以及餐饮业、娱乐业、修理业、交通服务业和通讯业 等第三产业。 (3) 长子营镇 新城建设间接带动的乡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3.9万。在空间上,重 点向位于东部联络线以北区域发展。产业上,主要发展实力雄厚的以 生态农业为特点、以高科技为基础的都市现代农业,同时承接北京城 区工业转移和亦庄新城产业辐射或延伸。 (4) 青云店镇 12 新城建设间接带动的乡镇。规划人口控制规模为4.4万。在空间上,集 中建设京济高速路以东的镇中心,高速路以西、位于绿化隔离地区内 的用地应加以控制。在产业发展上,建设初具规模的工业小区和民营 科技区,承接来自北京市区和亦庄新城的工业转移,同时发展以高科 技支撑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5) 采育镇 相对独立的重点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7.5万。在空间上,重点发展 七环路以南的工业区。产业发展以新材料、特色食品和印刷包装业为 支柱,以都市型工业为主导,发展成为京津产业带中北京对接河北、 天津的重要节点,远期同永乐一起,形成综合型的永乐组团。 (6) 于家务回族自治乡 镇区北部位于楔形绿地和综合廊道内,南部位于新城远期发展备用地 内,应适当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规划控制为3.39万。产业发 展上继续开发已初具规模的民族工业区。 22村庄建设与整合 (1) 村庄整合空间布局走势 在新城建设及京津塘产业带发展的导引下,新城周边村庄将以京津塘 高速公路为主轴,在104与103国道之间的扇形区域内,依托中心镇 或中心村,集聚化整合。 (2) 邻近中心城镇的村庄规划对策 积极引导纳入城镇发展,在优先创造就业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安排, 大力整合资源,实现一体化发展。 (3) 远离中心城镇的村庄规划对策 积极依托中心村,引导周边村庄的集约化集聚,改善卫生条件、居住 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房屋安全状况。无条件依托中心村 13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发展的村庄,在集约化的前提下,引导整治与改造,因地制宜实现生 活居住条件的改善。 (4) 村庄建设的重点内容 ?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和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注重房屋安全,建筑形式应体现当地文化特点,建筑布局上应与农 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 ?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四节”原则。 23人口控制规模 2020年,亦庄新城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7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 在12%以内。其中常住人口33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暂住人口37 万人左右。阶段目标到2010年达到30万人,2015达到47万人。考虑 到人口流动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本次规划的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指 标暂按100万人预留。 24人口迁移模式 (1) 以就业为主的人口迁移模式成为新城人口集聚的主导方式。 (2) 新城人口迁移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承接中心城人口疏解、吸纳外来人 14 口、本地城镇化人口。 25人口结构引导 (1) 社会结构 亦庄的产业规模与结构定位决定亦庄新城的社会结构。结合经济发展 的特点,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结构的持续优 化。 (2) 素质结构 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素质结构: ?通过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改善创 业环境和提高居住水平,集聚高素质人才,带动新城人口素质提高。 ?活跃用人机制,同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科研院校签订人力资源供给 基地协议。 ?倡导科教兴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 培育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对原居民进行知识技能教育,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3) 年龄结构 至2020年,新城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于正常,形成以25-45岁年龄 段人口为主的结构,同时儿童、老年人比重逐步增加。适应新城人口 的年龄特点,满足不同年龄段人口的工作、生活需要,大力发展以教 育、医疗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设施。 26用地规模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亦庄新城2020年规 15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划城市建设规模约为100平方公里。 27建设用地控制与引导 (1) 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形成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有效利用土地资 源。 (2) 优先保障重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的需求,保障公益 性公共设施的用地需求。 (3) 设定新建产业项目入区门槛,引导产业用地规模、优化产业用地布局。 (4) 建立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预留适当的弹性用地,应对城市发展变 化的需求。 (5) 优先利用可改造用地,根据新城用地的供给情况,调控城市建设用地投 放总量和建设时序。 (6) 建设用地的投放与新城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新城示范区和重要 产业基地建设。 28新城发展布局引导 (1) 建立与自然平衡的生态安全框架 以生态保育、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的手段,对水域、绿地等非建设空 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建立与自然平衡的生态安全框架,并将其作为“战 略性的、整合的、前瞻性的”考虑,新城建设用地的布局以此为基础, 禁止占用影响安全的刚性要素,对建设空间进行生态化引导。 (2) 确立职住均衡、职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 新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打破“有业无城”现况,实现职住均衡、职 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基础之上,改变原来作为开发区以工业 用地为主,缺乏生产性及生活性服务设施的单一发展模式。 16 (3) 促成大众运输导向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TOD) 新城的发展强化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系统的服务和引导作用。 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土地和公交整合。 ?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系统的经济性,保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良性发展。 ?轨道交通贯通各中心区和次中心区,实现用最短的时间通达新城各 主要功能区。 ?利用京津城际亦庄站同区域便利的交通条件,创建北京面向京津走 廊的亦庄转运门户,站前规划服务北京、面向区域的大型公共中心。 (4) 构建多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 新城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四个层级进行配置,包括区域级、新城级、 片区级和街区级。其中区域级和新城级的配置将直接影响到新城的发 展结构,规划在充分考虑各种条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两级公共服务 设施的位置及其被赋予的职能,并将其用快速轨道交通串联起来,形 成以大容量的轨道交通为纽带的“Y”字形、多中心的公共设施配置架构。 (5) 建立引导产业升级的廊道 新城产业的发展着重强调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以科技促进产业升级。 针对现状加工经济、分厂经济特征明显,研发能力薄弱,生产性服务 业发展明显滞后的特点,在规划用地布局上,沿大众运输走廊(轨道) 两侧布置研发功能,在荣华路公建区布置商务、行销等功能,在滨水 科技中心布置科教、研发和文化等功能,同时在用地环境条件良好地 段,预留两块弹性用地,为上述功能的发展留有余地。通过以上用地 功能的安排,实现产业链上游研发、下游商务、行销等生产性服务业 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6) 营造多元的、开放性的滨水空间 17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发挥亲水魅力,通过对凉水河的综合治理以及河道两侧滨水空间的营 造,塑造新城的形象,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吸引投资和人才的闪 光点。 29新城空间结构 在亦庄新城范围内,构建“两带――七片――多中心”的“组团网络 式”城市空间结构。 (1) 两带:指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南方向协调发展的生活带、生产带,建 立职住均衡、职住近接、同步成长的发展模式。 (2) 七片:新城范围内有京津塘高速公路、六环路、凉水河和新凤河穿过, 自然将新城划分为七个片区:核心区、河西区、路东区、亦庄枢纽站前 综合区、马驹桥居住组团、物流基地、六环路路南区。 (3) 多中心:指建立多个辐射区域、服务新城的城市公共中心,包括面向区 域的亦庄枢纽站前综合服务中心,荣华路高端产业服务中心,凉水河滨 水科技中心及六环路南区公共中心。 30片区功能规划 (1) 核心区 开发区的起步区,是新城的行政和商务中心。用地功能上由三部分组 成:西部沿凉水河的居住区、中部沿荣华路的公建区、东部沿京津塘 高速公里的产业区。该片区北侧紧邻五环路,通过成寿寺路、博大路 同中心城联系便捷,轨道L2线、L5线在此交汇。结合L2线,在荣华 路两侧规划布局新城的行政中心和以商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片区 用地规模约19.3平方公里。 (2) 河西区 该片区西侧为城市绿化隔离地区、三海子公园和亦庄水厂,东北侧为 凉水河,东南侧为新凤河。用地功能上由四部分组成:沿凉水河以职 18 教、科研、体育、文化娱乐为主导功能的科技文化中心;临近绿化隔 离地区的居住区;围绕奔驰项目建设的汽车产业基地;沿新凤河的混 合功能区。荣华路公共轴线南沿线自东北至西南斜穿片区中心,轨道 L2支线跨过凉水河沿奔驰汽车产业基地和混合功能区之间通过。片区 南侧紧邻六环路,西侧临近京济高速公路,对外交通便捷。片区用地 规模约16.2平方公里。 (3) 路东区 新城以产业为主导功能的片区,由三部分组成:东部沿京津塘高速公 路、自北向南布局、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产业区(管辖权在开发区管 委会),西北部沿通惠排干渠布局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管辖权在 通州区),北侧紧邻五环路的三羊居住区。轨道交通L2线、L5线、M12 线在此交汇,针对产业用地高度集中的布局特点,为了提高该片区的 活力以及应对产业升级的需要,规划沿轨道交通两侧布局公共设施和 用作科技创新平台的多功能用地。该片区通过通黄路、垡渠公路分别 同核心区和河西区、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和物流基地紧密联系。片区 用地规模约20.3平方公里。 (4) 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 新城未来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中心,是新城重要的形象区。京津城际 铁路、轨道L2线、S6线在亦庄枢纽站交汇,片区功能在空间布局上围绕枢纽站和轨道L2线两侧布置各种大型公共设施和商住混合用地,在外围形成新城的居住组团。片区北临新城楔形绿地,南临结合蓄滞洪 区规划的湿地公园,两者之间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连接,轴线两侧布 局医疗卫生、行政办公为主的静态公共设施。片区西部临通惠排干渠 布局集中的混合功能用地。片区用地规模约14.1平方公里。 (5) 马驹桥居住组团 在马驹桥镇中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城居住组团。该片区位于新城 各片区的中心位置,同各片区之间都有比较便捷的交通联系。片区北 19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侧和西侧临凉水河和新凤河,环境优美。东侧临京津塘高速公路,南 侧临六环路,对外交通发达。片区用地规模约3.4平方公里。 (6) 物流基地 新城以物流服务为主导功能的片区,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六环路的 交汇处,凭借其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将依托天津港和京津塘高速 公路,建设北京的出海口,同时在区内形成北京东南部货物集散及集 装箱转运基地,为新城及北京提供方便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凉水河 沿线,利用环境优势,布局混合功能用地。在片区东北部,布局居住 用地。片区用地规模约5.2平方公里。 (7) 六环路路南区 新城沿京津塘轴线向南发展的综合区域,居住空间依托马驹桥居住组 团向南带状发展,片区西部是以发展与奔驰汽车产业链相关的配套产 业区,东部是以发展环保产业为主的产业区。轨道交通L2线自东向西 横贯片区中央,在轨道两侧规划公共服务中心,同时规划两片集中的 混合用地,作为促进产业升级的研发创新基地。片区用地规模约21.8 平方公里。 31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1) 规划原则 ――建设不同档次、不同类型、配套设施完善的现代居住区,进一步 改善和满足居民的居住条件。 ――规划居住指标为综合控制指标,应按照《北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及说明》的要求,进行居住区级和居住小 区级住宅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 ――规划范围内农村居住用地建设,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向城市居 住区标准过渡,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现代化的居民 点。 20 (2) 控制标准 根据新城的发展目标,居住水平将逐步提高,至2020年规划居住标准 为: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约26平方米,建筑面积38平方米。 (3) 用地布局 ?核心区西北部居住用地:包括开发区的配套居住用地、亦庄镇区和 鹿圈四村。沿凉水河一带以一类住宅为主,其它地区以二类住宅为主 或发展高、多、低层混合的住宅区。 ?河西区居住用地:为新建居住区,主要满足近期新城发展对居住配 套用地的需求。此部分居住用地应保障规划区西部绿色空间中的部分 旧村拆迁人口的安置,以及解决教育用地、产业工人对单身公寓的需 求。沿凉水河一带以一类住宅为主,其它地区以二类住宅为主,局部 可以考虑高密度建设。 ?马驹桥镇中心居住用地:应逐步调整用地布局,以旧村改造为主, 原则上为二类居住用地,加强各类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居住水平和 环境质量。同时其西部新建居住用地要解决凉水河以北规划开发区工 业用地内的旧村搬迁安置。 ?路东三羊地区居住用地:该地区北部已建成少量一类居住,近期应 建设中、高密度居住区和单身公寓,满足高速路绿化实施、农民拆迁 以及近期开发区向东发展对居住用地的需求。 ?亦庄枢纽站前区居住用地:台湖镇次渠地区以旧村改造为主,完善 各项服务设施。北部以中、高密度为主,考虑安排部分经济适用房, 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在南部环境较好地段适当安排少量一类 居住。在轨道沿线,结合商住混合开发,建设部分高档公寓。该地区 居住建设强度整体以中、高密度为主。 ?六环路路南区居住用地:主要用于环保产业园及奔驰配套产业基地 内农村居民点拆迁安置及产业区从业人员就近居住。居住建设强度以 21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中密度为主。 32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原则 (1) 坚持自主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经济 跨越式发展。 (2)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 持续发展。 (3) 坚持融合发展。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做大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两者并重、 融合发展。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高端产业服务基地。 (4) 坚持区域协调。借重首都科技、人才优势、发挥自身区位、政策、产业 基础优势,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将 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资源。 (5) 坚持全面开放。贯彻国务院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要求,加大 对外开放的力度,在全球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吸引和配置资源、更广泛地 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 33产业发展引导 (1) 以三大产业组团――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柱, 以产业链集聚优化亦庄的产业发展。 (2) 高新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 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集中发展建设电子信息、光机电 22 一体化、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与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基地。着力提高技术含量,增加高端产品比重。 (3) 先进制造业以发展汽车与汽配制造为主、都市工业为辅,要提高研发设 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 (4) 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大 力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促进金融、保险、信息、法律服务、会 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 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 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 (5) 积极引导和调控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满足新城人口的集聚,同时 根据亦庄产业工人众多的特点,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加强经济适用房 和单身公寓建设和管理,完善廉租房。 (6) 在新城地区的乡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形成以食 品工业为龙头,种植业为基础的大产业链,加快农业的产业化和工业化 步伐。同时应注重农用地的生态功能,同大片绿化隔离带融为一体,改 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产业布局引导 (1) 工业用地布局 工业用地总体上依托产业政策区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向南、与生活区协 调、均衡带状发展。在产业发展带上,建设具备产业集聚功能的基本 产业发展单元,包括核心区星网工业园、京东方产业园、中芯国际产 业园、经开科技园、隆盛工业园等;河西区奔驰汽车产业园;路南区 国家环保产业园、奔驰汽车产业配套基地;路东产业区及光机电一体 化基地。 (2) 仓储、物流用地布局 总体规划确定在马驹桥建设城市东南部的综合物流园区。利用区位优 23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势,依托天津港和京津塘复合交通走廊,建设北京内陆口岸;依托六 环路同其它新城的便利联系,建设一级货运枢纽,设计年吞吐能力370 万吨,承担城市东南部货物集散及集装箱转运的功能。 (3) 研发、多功能用地布局 ?产业区轨道交通沿线――通过布置高密度开发的写字楼,预留一定 的研发用地,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打造产业升级的廊道,促进 产业的结构调整。 ?凉水河与新凤河交汇处、凉水河与通惠排干渠交汇处――预留两处 集中的弹性用地,环境优美宜人,适于布置以研发和文化功能为主的 多功能用地。 (4) 商业用地布局 根据新城空间发展的总体布局,以提供便捷的服务为原则,集中的商 业用地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核心区荣华路两侧,亦庄枢纽站前综合 区轨道L2线两侧,六环路路南生活区中心轨道L2支线两侧。 35目标与原则 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责。要坚持以人为 本,面向基层、面向市民,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服务模式,着力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新城的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设施适度超前 的原则,为实现新城建设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配置的标准--应对新城的城市职能升级,以公共设施的建设升级,提 24 升新城的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 (2) 配置的层级--结合新城社会发展和结构分异趋势,以公共设施的多元 供给,满足不同人群的高、中、低端需求,提高新城的活力和宜居度。 (3) 配置的内容--强化城市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职能,以市场的需求 来引导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给,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引导的综合作 用。 (4) 配置的特点--根据亦庄新城作为综合产业新城的特点,新城在发展产 业的同时,应该加强生产性服务设施的配置,并逐步完善生活性服务设 施。 36行政办公 (1) 新城行政办公设施分新城级、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两级进行配置。 新城级行政办公设施集中布局在荣华路公建区,区位交通条件良好,现 已建成博大大厦;街道办事处(或镇政府)在各个居住片区区位条件较 好地段,结合其它公建统一布置,并保证步行30分钟的服务距离。 (2) 规划在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预留50公顷的行政办公用地,用于疏散中 心城部分功能。 37科技 (1) 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 能力,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 (2) 新城立足以科技促进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首都的科研资源优势,加强研 发投入和研发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科研机构和科技人才向新城流动。在 轨道两侧、滨水沿岸规划适量的研发用地,保证基地良好的交通条件和 宜人的环境。 (3) 逐步加大对各级各类科普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投入,加大政策倾斜, 努力提高科普设施的服务水平。 25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38教育 (1) 坚持公共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 调整,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 教育质量,加大教育投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推动建设学习 型新城。 (2) 在现状河西职教园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为生产配套的职业教育,为产业 发展提供普通技工的同时,重视对从业技术人员高水平的继续教育。 (3) 在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规划高等教育用地,优先引导同新城发展定位相 适应的高等学校向新城转移,疏解中心城部分高等教育功能,同时提升 新城人文品质。 (4) 按照《北京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及说明》的要 求,落实基础教育设施在居住区内的用地规模,同时保障各生活片区基 础教育设施步行15分钟的服务距离。 39文化娱乐 (1) 全面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兴旺,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蓬勃发展,逐 步提高新城的文化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文化生活需求。 (2) 构筑以大型综合文化设施为龙头、面向大众的一般文化设施为基础的结 构体系。在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规划一处大型综合性的文化设施,在荣 华路公建区规划一处博物馆。在其它片区根据需求规划适量的图书馆、 展览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保证各级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 (3) 在三海子公园、五环路南侧大型公园、凉水河沿岸规划布局适量的户外、 户内娱乐休闲设施。 40医疗卫生与保健 (1) 加强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医疗急救、卫生信息等各类卫生 设施建设,提高设施管理、运营及综合服务水平,满足新城居民就近就 26 医、保健康体等需求。 (2) 建立以综合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的两级 医疗服务体系,达到“小病治疗在社区、大病诊治到医院”。 (3) 根据配置标准,新城规划综合医疗中心共三处:一处在核心区现状同仁 医院的基础上改造升级而成,新规划两处分别位于站前综合区、六环路 路南区。 (4) 根据配置标准,新城需要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共28个,其中现状亦庄卫 生院(一级合格)、马驹桥镇通州区第二医院(一级甲等)因为规模均 为50床左右,分别按2个计算。现状鹿圈卫生院(一级甲等)、次渠卫 生院(一级甲等)规模合适,按1个计算。所以新城集中建设区范围内 还需要安排22个社区服务中心。 根据配置要求,新城及新城地区内各镇卫生院均保留,同时在于家务需 增加2处(于家务、渠头)、在永乐需增加1处。 41体育 (1) 以新城级体育设施为龙头,不断完善为群众体育建身服务的各类基础场 地。满足日益增长的全民健身、体育竞技、体育产业等方面的要求,逐 步达到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6-0.7平方米。 (2) 在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南部规划一处新城级大型体育中心,占地20公 顷。体育中心应有设施完备的田径场、室内训练房、室外游泳场、网球 场等设施。在六环路路南区规划一处中型体育设施。 (3) 加强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设。场地建设以方便群众体育锻炼为主,用 地每处3-5公顷。 (4) 新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按市教委颁布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标准规划体 育教学用地,现有学校未达到国家标准的,要制定调整,逐步改扩 建体育场地。 42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 27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1) 坚持政府投资与社会投入相结合原则,搞好养老服务设施、儿童福利服 务设施、社会救助设施、残疾人服务设施等社会福利和救助设施的建设, 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体现尊老、爱幼、助残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公平 与和谐。 (2) 完善新城、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按照百名老人拥有2张床位的标准 安排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建设一所100张床位以上的老年护理院。 (3) 加强儿童福利机构与设施建设,建立一所拥有50张床位以上的综合性 儿童福利机构,为弃婴提供收养、寄养、送养等综合性福利服务。 (4) 因地制宜,加强社会救助管理设施建设,救助管理站床位数设置在50 张左右。 (5) 按照创建全国无障碍示范城市要求,确保新城的城市道路、公共建筑、 居住区和交通设施严格按照无障碍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管理。推进信 息交流无障碍发展,公共服务部门和行业要为盲人、聋人等群体提供声 像、字幕、手语等信息交流手段。 43邮政 (1) 加快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通信服务能力;提高邮政生产科技含量和 技术水平,适应现代生产和服务要求。 (2) 根据配置标准,新城共需70处邮政局所,在核心区有现状邮政局一处, 拟新规划局所69处,其中邮政局13处,邮政所56处。分别位于建筑 密集的开发区、镇中心区、新建居住区内。邮政局建筑规模为1500- 2500平方米。邮政所建筑规模为250-350平方米。 44社区建设 (1) 社区是组织居民生活的基本单位,随着居民委员会规模的调整,逐步把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和居住区、小区的规模统一起来,更好地发挥 社区组织居民生活,完善服务的作用。 28 (2) 构建居民生活的三级单元:基础社区(社区居委会,3000-10000人)、 功能社区(4-6个社区居委会)和街道社区(10万人),把基层政府组 织和自治组织建设、生活服务、物业管理、治安等各项内容统一到社区 建设中来。 (3) 坚持居住区各类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社区功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 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将亦庄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社会、经济、自 然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健康的生态化新城。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 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独 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 (1) 规划将三海子公园的核心区、河湖(凉水河、新凤河、通惠排干渠、大 羊坊沟和凤河等)、湿地、大型市政站点和通道控制范围以及道路等划 入禁止建设地区。 (2) 规划将三海子公园的非核心区、蓄滞洪区、地下水环境限建区、地下水 超采区、地质环境不适宜区(土地沙化区、地面沉降区、活动断裂带两 29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侧控制区等)、垃圾处理厂环境敏感区(生活垃圾填埋场边界500米内、 生活垃圾焚烧厂边界300米内)、大型广播电视电磁辐射区以及基本农 田保护区划入限制建设地区。 (3) 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以外的地区为适宜建设地区。 充分发挥河湖水系与湿地在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以及经济和社 会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 为建设生态城市创造条件。 河湖水系 (1) 确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对应国家标准制定各河流的水质目标。亦庄 新城范围内河流均规划为?类水体。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标 准,改善新城水生态环境。 (2) 规划河道两侧绿化隔离带。凉水河两侧绿带宽度为70米,新凤河、通 惠排干渠、大羊坊沟两侧绿带宽度均为30米,凤港减河两侧绿带宽度 为50米,有条件的地段适当增加绿化带的宽度,形成滨水带状公园。 (3) 重点加强对凉水河的综合治理开发,根据不同河段自然景观和水源条 件,结合蓄滞洪水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同时 改善亲水条件,增加公共可达性,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要求。 湿地 (1) 积极修建三海子湿地公园和凉水河下游蓄滞洪区湿地公园,扩大水面, 以利于调蓄汛期洪水、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景观。同时起到降解 水中有毒有害物质,缓解面源污染,净化水质的作用。此外,尤其是三 海子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改善麋鹿及其它动植物的栖息繁衍环境,保护 生物多样性。 (2) 结合道路绿化带规划浅表带状湿地,结合建设地块内部集中绿地和建设 30 区外鱼塘、洼地规划小型人工湿地,形成大小结合、块状和带状结合的 湿地系统。 50规划目标 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高标准构筑亦庄新城生态绿地系统,实 现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2010年建设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 15平方米,人均城市绿地达到45平方米。2020年建设区人均公共绿 地达到21平方米,人均城市绿地达到53平方米,全面实现系统完善、 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定额达标、公共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面覆盖、 安全和谐的生态绿地系统。 51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依托新城区域生态网络基础,以“两轴三带”为主构架,结合城市道 路绿化带贯穿城市各级各类绿地,综合构成亦庄新城绿地系统。 (1) 新城区域生态网络基础指新城集中建设区外围的绿化隔离地区以及农 田林网。 (2) “两轴三带”指由六环路和京津塘高速公路防护林形成的两条十字防护 绿轴以及结合凉水河、新凤河、通惠干渠形成的三条城市绿色生态休闲 带。 52集中建设区外围绿地建设 (1) 应协调建设隔离地区绿地,确保中心城与新城之间以及新城与新城之间 的生态屏障,防止中心城的蔓延,防止各建设组团连接成片,构建区域 生态网络体系。加强对建设区外围农田林网的保护,避免新城建设区的 无序扩张,控制外围地区的分散建设。 (2) 重点建设新城西部地区的南苑风景名胜区三海子公园,以及新城东部地 区京津塘第二通道西侧沿线两处大型集中绿地。 31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53集中建设区内部绿地建设 应加强对道路绿带、滨河绿带、铁路绿带和防护绿带的建设,保证规 划区内各种绿地以及规划区与外围大环境绿地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 完善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 (1) 现状建成区内,一方面应提高现有绿地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完善绿地的 各种功能,提高绿地的公共性和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未建设用 地的控制,按照公园绿地的服务规模和服务半径的要求进行绿地的合理 布局,尽量避免在建设完成之后再采取拆房建绿的方式增加绿地。 (2) 规划建设区内,应充分利用整体建设优势,进行公园绿地的合理布局。 结合凉水河、新凤河、通惠干渠两侧绿地建设形成滨河公园绿地系统。 结合居住区的建设,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规划居住区级绿地,形成星 罗棋布、方便使用的游憩绿地系统。结合工业区的集中建设,按照相应 的用地比例,规划集中的公园绿地。 54大气污染防治 (1) 改变能源结构,作为解决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 监管;热电厂采取脱硫措施;工业锅炉使用燃油锅炉,安装高效除尘装 置。 (2) 从强化管理入手控制汽车尾气污染,全面推行无铅汽油和净化节油装 置,建立健全汽车污染监测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完 善监测管理手段和,控制汽车尾气污染。 (3) 推行连片取暖、集中供热,根本解决居民取暖污染大气的问题。 (4) 采取多种渠道及多种能源互补办法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推广使用沼气, 开发利用生物能和太阳能。 55水污染防治 32 (1) 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健全污水管网,实现清污分流、污水截流和集 中处理回用。 (2) 严格执行工业污水经过处理达标排放的规定,提高工业循环用水率。 (3) 整治河道,还清新城内河流。禁止直接向河流直接排放污水,污水全部 通过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经过二级以上处理后回用或排放。 (4) 要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地下水,通过有效途径扩大地下水补给量,大面积 种植水源涵养林,蓄养地下水。 56噪声污染防治 (1) 根据不同土地使用性质划定不同噪声标准分区,防止噪声污染。继续扩 大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2) 道路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噪声扰民问题,在高速公路、城市干道和轻轨 两侧采取绿化和隔音墙等措施减少噪声干扰。严格执行临街建筑安装隔 声窗的有关规定。所有道路建设前,建设单位进行相关的环境噪声影响 预测,对道路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噪声污染提出相应措施,在道路建设的 同时同步实施噪声治理。加强对道路交通噪声的监测和交通管理。 (3) 按照国家规定,对产生噪音的企业和设施进行降噪、减震措施。 57固体废物管理 推行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政策,按照循环经济思路加强 废物管理,重点通过替代燃煤、控制一次性物品使用、倡导健康消费 方式等措施,实现工业生产固体废物、商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的源 头削减,并强化回收利用。 58面源污染防治 在农村种植业和养殖业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畜禽养殖生态监察。农业 地区的生产活动应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量,通过建设农业生态区使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3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 60通过对农村居民点整合,加强对现状农村建设用地的改造再利用,尽 量减少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农田的占用。 61坚持保障经济发展和保护土地资源相统一,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城市 发展布局的确定,强调“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 在公共区域,包括荣华路公建区、亦庄枢纽站前区、轨道站点周边以 及河道两侧,土地和建筑使用性质的确定,强调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 向上功能混合使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在商业区和轨道换乘站周边,加强对地下空间的利用。 64建立工业项目入区评估机制,按照投资密度、产出效益和科技含量对 项目进行科学的评定和分析,鼓励“占地少、用水少、物耗少、能耗 少、污染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入区。 按照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要求确定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 用地容积率应控制在0.8—2.0范围内(特殊产业应根据其生产工艺流 程要求另审查确定),对未达到容积率要求的规划设计,规划部门 不予审批。建设项目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工业项目的建筑密度应 达到55%。 强化对建设用地投放的控制和对土地储备的引导,依据规划和经济社 34 会发展情况制定土地供应计划。 67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执行经营性建设用地招标,提高土地效益。 按照“节流、开源、保护水源并重”的方针,把保证城市供水安全放 在首位。统筹考虑水源、节水、雨洪利用、再生水利用等各项措施, 强调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69合理规划水源 新城的建设发展将依靠市区自来水管网和南水北调水源解决用水问 题。 节约用水 (1) 制定企业耗水准入标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限制用水效益低、耗水高 的企业在新城发展,发展节水型企业。 (2) 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应强制实行节水器具和设备;现有公共建筑 和民用建筑,应采取措施加快节水器具和设备的更新改造。 71雨洪利用 (1) 通过采取有效措施,雨水就地截留,增加雨洪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 (2) 利用雨洪提供部分生活用水。 (3) 采用透水性良好的材料用于人行道、停车场等需要铺装的地面。 72再生水利用 加大推广再生水利用力度,不断提高污水资源化利用程度,规划2020 年回用率达到50%以上。 逐步使中水成为城市绿化、河湖生态、道路浇洒、生活杂用、工业冷 却等主要水源。 35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73水资源综合利用 在亦庄地区开展水集成系统规划,提高新城水系统的效率和科学性, 降低系统投资。 74规划指导原则 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能源需求日益增 长的的前提下,既注重环境效益,推进能源结构清洁、优质化,又要 注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实现能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 75规划措施 (1) 优化产业结构,制定产业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企业在新城发展,发展 节能型产业。 (2) 积极发展新城公共交通,从总体上降低交通能耗。 (3) 推广建筑节能技术,制定建筑节能标准。 (4) 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太阳能辅助供 热、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等供热方式。 76交通发展目标 (1) 新城交通发展总目标 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交通系统,实现新城交通以复合交通走廊为骨架、 以公共交通为主导,为步行和自行车创造良好环境的城市综合交通体 36 系,实现多元交通方式的功能互补,满足多层次的交通需求,促进区 域交通和城市交通的协调发展,为创建宜居城市提供完善的交通基础 设施,全面支持新城的发展目标。 (2) 近期目标 采用交通引导城市功能布局的模式(TOD),注重公共交通(含轨道交 通)主要客流走廊的建设;形成京津新门户,完成亦庄枢纽站的建设; 完善新城道路网结构;加强亦庄地区对外交通出入口的建设。 77交通发展指标 预计2020年,新城居民的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方式应以公共交通方 式为主导。新城公共交通出行占客运出行总量的比例,由2004年的29%, 提高到60%以上,其中轨道交通及地面快速公交承担的比重占公共交通 的60%以上。新城的短距离出行方式倡导以自行车及步行交通方式为主 导。 78交通发展策略 (1) 城市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先导的土地开发模式 (TOD) (2)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落实公交优先政策,建立完善合理的公共交通系统, 建设适应新城发展的客运交通体系 (3) 促进交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 完善道路网系统,加强道路功能规划 (5) 实行弹性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适度、理性地引导小汽车发展,对小汽 车使用实行差别化管理 (6) 实行差别化的停车供给政策 79对外交通 37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发挥交通设施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建立与亦庄新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 的对外交通联系,加强亦庄新城与区域、中心城以及周围其它新城之 间的联系。 (1) 加强新城和区域的交通联系,加快连接京津塘产业带、港口、货运机场 的京津第二通道、京津城际铁路复合交通走廊建设。 (2) 加强新城与中心城的交通联系,实现新城与中心城之间更紧密的衔接, 全面支持和引导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真正实现疏解中心城的人 口和职能、集聚新的产业的目标,尤其要加快建设连接中心城主要功能 区的轨道M10线,强化亦庄同主要功能区之间良好的互动。 (3) 加强新城与东部发展带各新城以及大兴新城的交通联系,加快黄亦路、 大容量公交(BRT)、东部发展带联络线和市郊铁路S6线的建设。建立 三个重点新城之间的复合型交通走廊,促进三个重点新城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形成东部发展带反磁力系统。 (4) 加强新城对外出入口的规划建设,建立新城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充分发 挥亦庄新城产业发展、新城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地区的服 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80道路系统 (1) 新城道路系统为方格网、环路布局,路网由高(快)速路、主干路、次 干路和支路组成。 (2)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新城路网密度指标为5~7公里/平方公里, 道路用地率不低于20%。 (3) 新城道路红线规划宽度 快速路(或高速路)道路红线为60~80米;主干路为与市中心区、以 及新城内部各组团之间联系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为50米~ 60米, 道路间距约为600米~ 800米;次干路为联系各组团之间的道路,道路 红线宽度为35米~ 40米,道路间距约为300米~400米;支路分为2 38 种等级:距离较长的城市支路,道路红线宽度为20米~25米,道路间 距为150米~200米;距离较短的城市支路,道路红线宽度为15米~20 米,道路间距为150米~200米。 (4) 道路横断面的布置 道路横断面的布置要为合理组织行人交通、公共交通、机动车与非机 动车交通以及公交乘降等创造条件;要为轨道交通、过街设施等预留 合适的空间;应尽量保留道路中间及两侧树木,改善城市景观,对于 滨水道路横断面的重点意义在于道路的环境,将人行步道与自行车道 布置在近水一侧,使人能更容易接近大自然,而车行道远离水,减少 机动车对水环境的污染。同时根据亦庄地区的交通特性,提出对外进 出口道路潮汐式道路横断面。早晚交通高峰期间,双向车道不对称布 置。不同方向的车道数目根据交通流量确定。 快速路与道路网中重要道路相交时采用立体交叉,其它路口一般采用 平面交叉。 81公共交通系统 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对新城建设的引导和疏导作用,协调新城土地利用 与公共交通线路、枢纽的关系,在2020年前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 轨道交通及快速公交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高效便捷、安全 舒适的综合客运交通体系。 (1) 轨道交通系统:由京津城际铁路、地铁M12线、市郊铁路S6线、L2 线、L5线和亦庄支线组成的快速轨道交通网骨架,贯穿新城南北及东 西,有机连接新城各组团,并连接北京中心城、通州、顺义、密云、大 兴等新城。 (2) 地面公交客运系统:按快线、干线、支线三级系统优化和完善地面公交 线网结构。 (3) 公交枢纽及场站:按照公交枢纽、保养场、中心站、首末站安排公交场 39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站规划用地与建设。 (4) 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公交枢纽要实现“零距离”换乘。 (5) 适度发展出租车,提高服务水平。 82停车系统 (1) 停车场规划要与新城的土地功能布局相结合,对于大型集散场所,例如 商业中心地区,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公共停车场,不同程度的满足各种用 地功能的停车需求。 (2) 停车场规划要与新城的交通设施规划相结合,对于车流、人流密集地区 的客运枢纽站,要根据所处位置,考虑P+R停车设施,方便各种交通 方式的换乘。 (3) 要充分利用新城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的选择停车形式,包括地面、地 下停车场(库)与停车楼、机械停车方式等。 (4) 停车场要设置一定比例的残障人士专用停车位。 (5) 要满足亦庄新城地区居民的基本停车位,要做到“一车一位”。 (6) 在新城范围内共安排P+R停车场11处;结合亦庄土地功能布局规划, 按照《北京市大中型公共建筑停车规范》配建大中型公共建筑停车场; 修建公用停车场设施,满足新城重点商业区、旅游场所、体育场馆、医 院等公共停车的需求。 (7)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将新城划分为依托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通站 点集中开发的“TOD社区”高强度开发区和其他一般区域,分区域采用 不同的停车位供给标准和收费标准。同时鼓励其他配建停车设施对外开 放。 83自行车及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未来在新城交通体系中将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 交通方式之一,是中短距离出行的理想交通方式,主要承担各组团内 40 部的出行活动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 (1) 提倡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方式,实行步行者优先。 (2) 规划、建设和政策法规制定中,为行人过街和自行车交通提供方便。 (3) 结合生态、景观要求,综合考虑自行车道及人行道在道路上的布置。 84交通管理系统 强化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水平和 道路交通安全水平。注重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路权分配。 提高全民现代化交通意识,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高效、安全、便 捷、舒适和文明,降低交通能耗和污染。 (1) 加强交通管理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管理。完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信 号灯等交通工程设施,加强基层驻地、交通指挥中心以及交通安全宣传 教育设施建设。引导小汽车交通的合理使用,鼓励市民使用绿色交通方 式出行,削减城市道路交通及环境负荷。 (2) 加强交通法规建设,严格执法,制定交通安全发展规划,加强道路交通 安全工程建设与交通安全社会宣传力度。 (3) 加强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改善交通环境,做好机动车尾气污染、噪 声和震动的防治工作,发展高效、清洁的交通工具。针对机动车增长对 环境影响的状况,实行动态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估。 (4) 加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与管理。构筑包括公共交通指挥调度、交通诱导、 紧急救援管理、交通事故快速勘察等子系统在内的智能交通系统,全面 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41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85目标与原则 (1) 建设高标准的城市基础设施,按照与中心城区同等的建设标准,针对亦 庄新城的特点,某些标准(如雨洪利用、建筑节能)要高于中心城区。 同时尽量采用新技术。2020年,建成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 施体系。 (2) 坚持城市发展以基础设施为先导的原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 满足城市发展和各种用户不断增长的使用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生态、环保要求,节约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 86供水系统 规划亦庄新城的供水近期由市区自来水管网供给,远期水源由南水北 调水源供给。规划已在三海子公园东侧、亦庄新城西侧、北距凉水河 600米、南至宝善庄预留水厂和南干渠终点调节池位置,占地各为30 公顷,加上给水厂和通州区水厂输水加压泵站等供水设施,占地合计 130公顷。亦庄新城现状市区供给能力为18~20万立方米/日,规划2020 年新建一座规模35万立方米/日的地表水厂,与市区水厂联合供水。 87雨水排除规划 根据现状地形地貌情况,亦庄新城的雨水排除出路为凉水河、新凤河、 通惠排干、大羊坊沟、凤港减河等五条河道。由于亦庄新城地区普遍 地势低洼,排水比较困难,规划个别地区采用自排与待机排水相结合 的方式。 亦庄新城规划雨水管道设计重现期采用1~3年,重要干道、重要地区 或短期积水会引起严重后果的地区重现期宜采用3~5年,建设区综合 径流系数采用0.55,公园绿地采用0.30,对于已采用雨洪利用措施的 地区,可根据雨洪利用的实际效果,科学的确定综合径流系数。 规划在通惠排干入凉水河处和新城范围的东南角处规划各建设一处湿 42 地水面,承接新城部分地区的雨水排除任务。 88污水排除规划 规划亦庄新城要按雨污水分流制的城市排水体制,建设和完善新城污 水排除与处理系统,使新城污水管道覆盖率和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厂布局应与新城布局相协调并综合考虑污水回用系统布局。 保留现状经开污水处理厂和光机电污水处理厂。规划在新区建设三座 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为32万立方米/日。 规划在凉水河下游新建规划污水一厂(亦庄污水处理厂),规模14万立方米/日,占地14公顷。 规划在经海九路西侧、凉水河北侧新建污水二厂(路东污水处理厂), 规模10万吨/日,占地10公顷左右。 规划在六环路路南区新建污水三厂(环保产业园污水处理厂),规模7万立方米/日,占地8公顷。 89再生水回用 为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再生水必须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 亦庄新城再生水主要用于绿化浇洒、道路浇洒、建筑冲厕和部分工业 用水。规划考虑亦庄新城2020年再生水利用率基本达到50%。 规划在经开污水处理厂南侧新建经开再生水厂,规模4万立方米/日,占地1.5公顷;规划在国际企业文化园西北角新建文化园再生水厂, 规模7万立方米/日,占地5公顷;规划在路东污水处理厂内新建路东 再生水厂,规模为8万立方米/日。 90供电规划 根据亦庄新城总体规划和各类用地负荷指标,2020年新城最大用电负 荷为1200-1400兆瓦。为满足向新城送电需要,规划共安排 4座220千伏变电站,规划主变容量采用3x180兆伏安,每座规划占地1.5公 43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顷。同时为满足配电需要,区内共需安排110千伏变电站15-17座。 其中现状已建成(亦庄变电站)一座,在现状工业区的西南靠近凉水河 北岸,规划在该地区新增京东方变电站一座,共同担负京津塘高速路 以西地区供电;另两座(亦庄东变电站、亦庄南变电站)分别布置在京津塘高速路以东、六环路南北各安排一座,主要承担东区供电。最终 形成4座220千伏变电站(亦庄、京东方、亦庄东、亦庄南)向新城 送电方案。 91供热规划 以天然气为主,积极采用热泵(利用污水和地源热泵)和小型天然气 热电联产供热技术(微燃机),现状燃煤锅炉房予以保留。考虑到能源 供应安全和清洁煤技术的发展,规划在远期保留采用适当比例的建筑 使用清洁煤燃煤的可能性。规划主要采暖能源为:燃气:85%,热泵:300-500万平方米,约占5%,其他能源(清洁燃煤、太阳能):约10%。规划预留两处大型集中供热设施用地,每座用地面积7-10公顷。 其他能源包括:现状燃煤锅炉房改造,能力390 t/h,约可供250-300万平方米。远期预留大型集中供热设施(使用热电联产、清洁燃煤等), 供热规模控制在500-700万平方米,这样,加上现状保留的燃煤锅炉 房,远期使用其他能源的大型集中供热采暖面积达到1000万平方米左右,约占总供热面积的10%。 92燃气规划 天然气将是亦庄新城的重要能源之一,主要用于民用炊事和冬季采暖。 预测2020年亦庄新城天然气需求量约为13-17亿立方米/年。为保证燃气供应,规划在亦庄地区共安排天然气接收站两座、4.0兆帕调压站2座、2.5或1.0兆帕调压站5-8座(包括现状已建站)。 93电信及有线电视 44 根据各分区用地规模和建设性质,预测电话用户为59.5万户,需要安排较大规模的公共通信机房5处。对于新城有线电视网络的建设,其 覆盖范围将包括家庭用户和企业用户两大用户群。有线电视用户按3-5万户设一座基站,约需安排5-7处基站。 为满足通信需求,除现有10万门通信机房外,在新城河西区、路东区、 马驹桥居住区、六环路路南区安排4处公共通信机房,每处占地0.3-0.5公顷。为节省资源,规划将有线电视基站安排在公共通信机房内。 94环卫规划 根据新城不同人群在不同时段人口数量和人均垃圾日产生量预测值, 估算开发区及周边地区2008年生活垃圾总产生量约为238吨/日(8.69万吨/年);2020年生活垃圾总产生量约为365吨/日(13.3万吨/年),垃圾可送往新城周边的垃圾处理厂进行无害化处理。 新城周边的董村垃圾综合处理厂(东北部)、南宫垃圾焚烧厂(西部) 和大杜社垃圾卫生填埋场(东南部)将先后建成启用,垃圾处理工艺 包括了焚烧、综合处理和卫生填埋,且这些设施距新城的距离均不足 10公里,在确定设施处理规模时也充分考虑了新城的生活垃圾处理因 素,本着资源共享原则,亦庄新城无需单独建设垃圾最终处理设施, 通过市场化运作将垃圾运往上述垃圾处理设施处理。 95目标与原则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 有效”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综合减灾 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亦庄新城安全,维护 45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社会稳定。 96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1) 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 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 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 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 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 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 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发布机制。 97防洪减灾规划 新城防洪规划标准为100年一遇。在新城范围内凉水河、新凤河、通 惠排干、大羊坊沟、凤港减河的治理标准均为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 年一遇洪水校核。 规划采用三海子分洪区削减凉水河的洪峰流量,保证亦庄新城满足100 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按规划标准治理新城内的凉水河、新凤河、通惠 排干、大羊坊沟、凤港减河等河道。依据有关规定规划建设新城内河 道两侧的绿化隔离带,绿化隔离带的宽度为30~70米。 98防震减灾规划 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立足于抗防”的方针,建立和 完善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应急救援等防震减灾体系,努力减少地震 灾害损失。 (1) 震害防御 亦庄新城地区的主要活动地震断裂带有礼贤-牛堡屯断裂。抗震设防 46 执行的是北京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新城位于地震动峰值加速 度值为0.20(g)的地区,相当于地震烈度?度区,建筑抗震设计按? 度设防。 (2) 地震监测预报与强震动观测 根据全市地震遥测台网、前兆观测台网和强震动观测台站系统建设的 需要,落实新城内各新建台站点的选址,保护观测环境,保障台站间 的通信联络。 (3) 地震应急救援 编制新城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和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避难场所规划 指标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1.5~2平方 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为2~3平方米;一般临时(紧急)避难场 所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米左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 4公里。新城每年要完成2~3处应急避难场所设置。结合应急避难场 所,配套建设区级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 99地质灾害防治 (1)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测群防体系。 (2)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3) 建立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区划。 (4) 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与执法。 (5) 建立长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机制。 100消防 本着“防消合一”的原则,加快消防事业发展,合理布局消防队站、 消防训练场等各种消防配套设施,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努力提高综合 消防能力,确保火灾扑救的需要。 47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根据消防队站建设标准,亦庄新城的消防队站应达到14个。每个占地 约0.4公顷。 101人防 坚持“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方针,完善人防工程配套 设施和防空防灾一体化指挥、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新城防空防灾能力, 形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符合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人民防 空特点的控制与管理体系,推动新城人防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的合理 有序开发。 气象灾害预防 构建区域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建立区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和 应急指挥系统,保证在气象灾害来临前,能够及时、有效、畅通地发 布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努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103综合救灾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强灾时救济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高备 灾物资储备能力,保证灾时、灾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正常进行。 建立救灾物资储备点(库),科学规划储备物资总量和品种,健全灾民 救助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快捷、畅通的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健全灾民 救助应急资金机制,制定和完善救灾预案。 48 104城市设计的目的 结合新城的定位、布局结构,通过对新城的重要景观廊道、重要景观 区域和节点等设计要素进行综合的分析,整体把握新城的空间形态, 创造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人工环境,城市设计的结论同时作为城市规 划建设控制和引导的依据之一。 105重要景观廊道 (1) 三条沿河生态景观廊道 凉水河、新凤河和通惠排干渠三条河流贯穿新城,成为城市景观系统 中最为生动活跃的因素,也是构成新城格局的基本骨架要素之一。 (2) 三条防护景观廊道 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六环路以及京津第二通道两侧防护绿化带的建设 为主,塑造亦庄新城外部空间景观新形象。 (3) 三条城市景观主轴线 主轴线之一为荣华路、荣昌西街及其南延,北起五环路,向南跨过六 环路,至路南区新城建设用地外围绿色空间,南北贯穿新城西部。 主轴线之二为路东产业区中部的规划路及向南延伸通过物流仓储区至 六环路,与轴线一并行,东西呼应。 主轴线之三为康定街、科创十二街至枢纽站前轴线,贯穿新城东西向, 联系轴线一和二。 106重要景观区域及节点 (1) 西北部入口节点 位于荣华路与五环路交叉口所在区域,该地区为北京中心城区进入亦 49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庄新城的最主要的入口,应加强该地区的整体改造,通过植物、景观 小品、雕塑等塑造新城标志性景观,加强新城入口认知标识。 (2) 荣华路核心商务景观区 该地区汇聚了新城重要的商业、金融、办公、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通过“城市文化广场”及“产业文化广场”的构筑,街面的精心处理, 标志物、小品的设计,绿化设施的布置,体现具有个性、自由开放、 勤实创业的现代化商务景观区风貌。 (3) 亦庄枢纽站交通转换节点 京津城际铁路亦庄站所在区域,作为反映新城形象的窗口,在处理好 该地区各种交通工具合理转换的同时,应注重整体环境景观的塑造。 通过车站外部造型和色彩、站前广场和公共建筑的精心设计,强化其 作为视觉焦点的作用。 (4) 生态休闲景观节点 三海子公园:位于凉水河上游,为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同时是新 城重要的景观节点,在优化利用的同时,加强对公园的保护和修复。 科技心滨水综合公园:位于凉水河与新凤河交汇处,充分利用现状水 资源条件,与沿岸用地功能相结合,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 滨水综合公园。 湿地公园:位于凉水河下游,站前综合区南侧,结合蓄滞洪区建设, 实现生态保护、雨洪利用、环境改善同建设发展相结合的良好效果, 在公园周边配置休闲娱乐、体育等设施。 107城市设计分类控制和引导 (1) 公建区与城市广场 公共建筑应注重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有主有次,避免单个建筑的盲 目标新立异。重点加强对荣华路高端产业服务中心以及东部预留综合 50 中心等主要公共建筑群体的整体规划设计。 广场与周边商业设施一体化,形成有活力、方便自由交流的都市空间。 (2) 街道尺度与建筑体量 处理好建筑体量和街道格局的关系,保证街道空间景观的质量,协调 低层小尺度的建筑与高层大尺度建筑的过渡关系。 (3) 居住区 着重培养居住区的绿地系统,精心营造居住区的开敞空间,力求创造 富于变化的整体空间形象,构筑独具特色的社区环境,以增进居民的 凝聚力与归属感。 (4) 工业区 作为开发区的主体部分,景观处理上除了对企业精神的关注外,应着 重注意环境的营造,将自然的景观元素引入人工雕琢痕迹最重的工业 景观中,通过绿色景观格局的构筑,一则维护开发区内自然生态环境 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平衡,二则以绿传情,体现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关注。 工业区应注重整体空间形态紧凑、有机。建筑形式简洁、大方。从多 方面、多角度充分展现现代化工业建筑的特点。 (5) 研发区 景观的处理需着重强调人文风貌与高科技氛围,无论建筑景观还是开 敞空间处理,构筑物的设置都应体现文化和科技特色。 (6) 滨水地区 作为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亲近自然的平台,规划应充分尊重和保护 自然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开发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稳定性和 安全性,充分发挥水环境资源丰富的特点,结合河道治理,对滨水地 区进行精心设计。 51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108分区规划目的 分区规划是根据新城不同区域的发展现状、自然资源条件、功能特征、 城市设计要求、未来交通市政支撑条件等,制定分区域的发展策略。 通过对资源利用、用地功能、开发强度、景观特色、主要公共设施、 建设时序等要素的总体控制和引导,为下一层次控规编制和规划管理 提供依据。 109新城建设分区发展指引 (1) 两级分区体系 ?片区:根据河流和主要道路将新城分成7大片区,包括核心区、河 西区、路东区、亦庄枢纽站前综合区、马驹桥居住组团、物流基地、 六环路路南区。 ?街区:在7大片区的基础上,根据现状条件、用地功能、城市景观 特色、开发强度、未来市政交通支撑条件等,将各大片区分成若干个 街区。 (2) 分区控制重点 ?片区的功能反映新城发展布局的结构,对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容量 等宏观内容进行控制是实现新城发展目标的重要规划前提之一,是片 区层次控制的重点,不宜随意调整。同时,这些内容作为在编制下一 层次规划中深化、细化的依据。 ?街区作为下一步地块控规编制和控规局部调整的最小研究范围以及 城市建设管理的基本单元,其重点控制的内容包括:主导功能、建设 总量、公共绿地总量、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和 其它各类指标的总量控制。其中涉及到服务半径要求的指标在满足总 量平衡的前提下,还应保障服务半径合理。 52 新城密度分区发展指引 密度分区是综合研究新城不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交通支撑条件、 市政基础设施供给、城市景观、城市改造的需要等多种因素,对建设 总量在新城不同区域进行开发建设强度的分配,以指导控制性详细规 划的编制。 (1) 高密度开发区:指大部分建设地块容积率2.1以上,建筑高度30米以 上的地区,主要包括亦庄枢纽站前综合服务中心,荣华路高端产业服务 中心、六环路南区公共中心及轨道交通换乘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等。为 促进土地有效利用,采取降低基地覆盖率,提供开敞空间的措施,并以 较高的容积率作为奖励条件。 (2) 中高密度开发区:指大部分建设地块容积率在1.6-2.1之间,建筑高度 18米-30米之间的地区,主要包括一般轨道站点周边的综合开发,产 业研发基地等公共设施以及中高密度开发住宅项目等。 (3) 中密度开发区:指大部分建设地块容积率1.4-1.6之间,建筑高度18 米左右的地区,主要包括住宅、学校、部分产业区以及滨水空间的标志 区域等。 (4) 低密度开发区:指大部分建设地块容积率1.4以下,建筑高度18米以 下的地区,主要包括滨水空间的大部分区域,大部分产业区以及高档社 区等。 新城特色分区发展指引 通过分析新城内自然景观、人文建筑景观、区位条件等要素,结合新 城整体城市设计意向,制定引导形成特色地区的发展策略,以建设更 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新城。新城的特色区包括四部分: (1) 门户形象区 亦庄枢纽站前区,是新城面向区域和东部发展带的门户,是新城最重 要的形象区,除了在用地强度上进行高层、高密度发展,充分发挥土 53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地区位价值外,在城市空间形象上要注意公共设施轴线、步行轴线、 站前轴线、景观轴线的综合组织。 (2) 核心商务区 荣华路两侧,是新城的行政和商业商务中心,新城生产性和生活性服 务设施的主要集聚地,空间的设计更要体现以人为本,建筑、构筑物、 指示牌、广场及步行系统的设计要求尺度宜人,营造浓厚的服务意识 氛围,展现综合产业新城的特色。 (3) 滨水特色区 凉水河沿岸,是新城的灵魂,新城展示魅力,吸引人才和投资的重要 平台。两侧布局混合用地,给游人以多种不同的体验。空间的设计应 更加强调开敞空间和步行交通的系统性。 (4) 新型产业区 新城产业区的空间布局摈弃以往相对凌乱的方式,用地由具备划分弹 性的模矩组成,促成相关产业共生链形成。建立明晰的人货分流交通 模式,结合相邻厂家的“前台”门面,形成以人流为主的门面形象道 路,为所有厂家提供景观优良的出入体验及具有价值感、且易于寻找 的地址系统;结合相邻厂家的物流处理“后台”,形成以物流为主的背 面服务道路,为所有厂家提供直接连通区域快速路网的高效动线。展 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形象。 新城近期发展目标 (1) 大力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疏解中心城职能,形成区域产业引擎。 54 (2) 加快构建综合型产业新城基本架构,为进一步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 构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环境。 分片区用地资源供给分析 (1) 新城核心区已经完成全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片区内绝大部分为建成区和 正建或已批待建区,建设用地已经基本供应完毕。 (2) 河西区和路东区目前仅完成了少量的建设,新增开发用地和改造用地较 多,并且在空间上同核心区联系紧密,市政基础设施易于接入,应是近 期建设发展的方向。 (3) 站前综合区拥有大量的可开发用地,并且受京津城际铁路枢纽站的带 动,车站周边也是近期建设的重点。 (4) 马驹桥居住组团约完成三分之一的建设,下一步应采取适当的控制和引 导,随着新城的发展需求,逐步释放居住空间。 (5) 物流区基本处于起步阶段,近期应适当发展,为新城及北京市提供方便 第三方物流服务。 (6) 六环路路南区基本为新增开发和改造用地,为近期控制发展的片区,主 要作为2010年后的发展空间。 分期发展规模及发展方向 (1) 分期发展规模 规划到2010年,亦庄新城人口规模为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 控制在55平方公里左右。规划到2020年,亦庄新城人口规模为70万 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 (2) 发展方向 近期新城以核心区为依托,跨过京津塘高速公路向东、跨过凉水河向 西进行发展。 55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实施内容导向 (1)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中芯国 际、京东方、诺基亚星网工业园)、汽车制造(奔驰、华泰汽车)、新 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主导产业。 重点启动京津塘高速路东部新区、凉水河西部新区的综合开发。路东 区要充分利用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加快产业区建设;凉水河西部新区 应围绕奔驰汽车园建设,逐步形成相关的产业链,加速产业集群化发 展。 (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现代制造业的层次和竞争力的同时,发挥 首都科技智力、信息优势,积极发展产业链上游研发、下游商务、行 销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的强大引擎。 在中心公建科技研发区、凉水河西岸滨水区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基地建 设。 继续完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发展荣华路商务会展、马驹桥物流、职 业教育等,扩大就业机会,为增强新城综合服务功能奠定基础。 (3) 生活性服务业发展 鼓励发展房地产业,建设新型居住社区,通过建设河西区双语学校等 配套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居住社区的吸引 力。 (4) 轨道沿线用地开发 结合京津城际铁路和城市轻轨L2线建设,在京津城际亦庄枢纽站前区, 建设面向区域的站前综合中心;在荣华路两侧,完善为生产、生活配 56 套的公共服务设施。 (5) 滨水空间营造 通过整合凉水河沿岸的用地功能,增加混合用地,形成滨水特色区。 (6) 交通设施建设 对外交通:以京津城际铁路、亦庄枢纽站以及京津第二通道建设为契 机,加强对外交通廊道建设,强化京津之间联系。 内部交通:在大力完善新城内部道路网的同时,重点建设4座桥梁,以加强各片区之间的联系。 公交系统:在近期建设轻轨L2线的同时,全面启动黄亦路至荣昌街的 大容量公交线路(BRT)的建设(线路总长16公里,沿线共设8座公交站)。加大力度进行公交枢纽建设。 (7) 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加强新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亦庄水厂及南水北调调节池建设,缓解亦庄水资源紧缺的现状。 加强新城电力供应系统建设,完成河西区110KV变电站、路东区110 KV变电站、路东区220KV变电站等工程建设,提高新城供电保障能力。 完成亦庄污水处理厂、经开再生水厂等工程,提高新城污水处理能力 及再生水回用水平。加强新城供热系统建设,完成核心区及路东新区 内3号、4号、6号等供热厂的建设。 (8) 生态环境建设 突出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循环经济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 先导,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并有效利用,建 设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实现产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加强新城河道水系综合治理,重点进行凉水河综合治理及沿岸休闲娱 乐区建设。继续加强对三海子公园的保护和修复。 重点建设地区 57 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文本 (1) 一站(亦庄枢纽站) 充分利用京津城际亦庄枢纽站建设的契机,积极推动站前城市综合区 的建设,促进亦庄新城的发展。 (2) 一街(荣华路公建区) 通过一系列生产性服务设施(商务、科研展览、营销、商务住宿等) 的建设,加快、带动产业的发展。 (3) 一河(凉水河) 通过滨水空间的营造,塑造新城的形象,展示城市魅力,吸引投资和 人才。 (4) 路东新型产业园区建设 路东工业区是亦庄近期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该区的规划,通过对现 状核心区产业布局和发展的对比研究,结合国外工业园区布局的经验, 探索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划分、单元组合、弹性功能、 交通组织等模式。规划理念包括:用地空间由具备划分弹性的模矩组 成;产业区建立明晰的人货分流架构,将道路按功能分为产业园地址 道路,产业园货运道路;为了应对高度的社会成长及产业发展动态, 适度预留基础设施调整用地等内容。 实施政策与机制 (1)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分割,建立统一的规划实施机制。 (2) 细化制定鼓励引导产业集聚的政策与措施,促进市域产业集聚,区域产 业带动。用好用足对开发区的优惠政策,通过关键性项目带动引导城市 功能完善和产业升级。 (3) 建立新城综合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形成加快提升新城综合服务职能的工 作机制。 (4) 高标准规划建设示范区,全面实施人性化建设的细节管理,保障新城建 58 设品质。 (5) 高度重视文化在新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避免新城物质性建 设中的文化缺失,建设有特色的新城。 (6) 转变政府职能,全力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7) 加快区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先行建设。 (8) 积极引进智力人才,重视对现有职工和农民的职业培训。 (9) 高效使用政府有限资金,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等资源。 (10) 加强开发区周边建设控制,避免给新城后续建设造成混乱和加大成 本。 (11) 加强土地储备,控制好远期战略储备用地。 59
/
本文档为【亦庄新城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