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风箱远去的记忆

风箱远去的记忆

2018-02-21 2页 doc 12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风箱远去的记忆风箱远去的记忆 风箱 远去的记忆 记得80年代建造时很“风光”的四楼四底楼房在新农村建设的光环下已显得不合时宜,也许是新农村建设的缘故,老屋几乎没有拆迁的可能,尤其是那间“五路头”的灶屋间,里面还保留着老灶头和风箱。风箱也叫风匣,是一个长约1米、宽约30厘米、高约60厘米的箱子。由木箱、活塞、活门构成的用来鼓风、使灶火旺盛的装置。 农家灶头在上世纪大多是用砻糠当燃料的,砻糠是稻谷的外壳,轧米后的弃物,作为旧时农家常用的一种燃料,一定要鼓风助燃,由于当时那个年代没有鼓风机,所以只好用“风箱”代替。风箱鼓风的原理是这样的:风...
风箱远去的记忆
风箱远去的记忆 风箱 远去的记忆 记得80年代建造时很“风光”的四楼四底楼房在新农村建设的光环下已显得不合时宜,也许是新农村建设的缘故,老屋几乎没有拆迁的可能,尤其是那间“五路头”的灶屋间,里面还保留着老灶头和风箱。风箱也叫风匣,是一个长约1米、宽约30厘米、高约60厘米的箱子。由木箱、活塞、活门构成的用来鼓风、使灶火旺盛的装置。 农家灶头在上世纪大多是用砻糠当燃料的,砻糠是稻谷的外壳,轧米后的弃物,作为旧时农家常用的一种燃料,一定要鼓风助燃,由于当时那个年代没有鼓风机,所以只好用“风箱”代替。风箱鼓风的原理是这样的:风箱的活塞是一块立在箱内可以来回活动的长方形夹板,周围扎满了鸡毛,用来抽风。在风箱的前方有一个或两个圆孔,把一根或两根又光又滑质地坚硬的木棍固定在夹板上以便推拉活塞,这根木柜叫做风箱杆。还有一个活门,活门的门是用小薄板制成,挂在风箱口,吸风时张开,推风时合紧,把产生的气流推向一隅,灶头边打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风洞,接上风箱,将风送进灶膛。一手拉风箱,一手将把把砻糠撒入灶堂,两手要有节奏地配合,才能达到火旺料省。撒砻糠的手要撒得开,撒得均匀,不能厚一片,薄一片,厚了容易压火,薄了不得火。随着风箱发出有节奏的“呱哒,呱哒”声,砻糠入灶,火星飞溅,这时拉风箱的手的力度要根据灶内的火焰大小及时调整,用力拉重易使膛内底火吹散,过轻则会导致火力不猛,延误煮饭菜时间,唯有轻重适度,砻糠在化为灰烬的瞬间,发出了一闪一闪火花,释放了热量。 记得每次回老家过年时,看着父母在灶屋间忙忙碌碌,自己只 1 好搭个下手,坐在灶前,边上的燃料换成了一些废旧的木材,因为已过花甲的父母成了享受“土保”政策的失地农民,没有了砻糠,风箱已成了摆设,要把火烧得旺,烧火人只需往灶膛里送木材,并用一根木棍当火棍用来拨灰就行了,看着火苗欢快地在灶膛下跳舞,舔着锅底,身上暖暖的,感觉灶边这个家务活是很有家的意境。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现在的农村烧柴草的大灶越来越少,也很少有拉风箱烧火做饭的了,厨房间的灶头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液化气灶和电磁炉,由烧砻糠变为使用液化气和电能,彰显了时代的进步,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现代化的厨房设施处处可见,炊烟袅袅的村野景色是看不到了,个别农家保留的老灶台在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时还是大派用场的,但更多的风箱则被转移走了,有的放在厨房灶台边空放着,想来也是主人的一种回忆吧~不过在一些“农家乐”饭店仍然在烧大灶,但是旁边不见了风箱的踪影,改用电动鼓风机了。 时代发展的脚步把农民从拉风箱里解放了出来,告别了靠风箱作鼓风的年代,虽然风箱逐渐远离了我们,但水乡暖暖的炊烟和“呱哒、呱哒”亲切的风箱声并没有走远,儿时那种拉风箱的乐趣,在记忆中永远是那样的温馨。想起那老式的风箱、那散发着阳光气息的砻糠和带有沁人心脾的香味的稻草,忍不住要陶醉一阵子。 2
/
本文档为【风箱远去的记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