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伦理审视

2018-01-15 10页 doc 24KB 1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伦理审视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伦理审视 话题:休闲阅读 和文化 知识分子 多元文化 家庭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丁克家庭开始出现于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并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变迁、经济发展等因素在家庭生活中的反映,人们的婚育观发生很大变化。从伦理的角度对丁克现象产生的原因、实质进行剖析,可以使人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新型家庭模式。关键词:丁克家庭;新型家庭模式;伦理实质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42-05“丁克”,是英文字母DINK...
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伦理审视
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伦理审视 话题:休闲阅读 和文化 知识分子 多元文化 家庭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丁克家庭开始出现于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并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变迁、经济发展等因素在家庭生活中的反映,人们的婚育观发生很大变化。从伦理的角度对丁克现象产生的原因、实质进行剖析,可以使人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新型家庭模式。关键词:丁克家庭;新型家庭模式;伦理实质中图分类号:B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8)07-0042-05“丁克”,是英文字母DINK(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的音译,直译为“双收入,无子女”,特指夫妇双方有收入、有生育能力,但不要孩子、浪漫自由、享受人生的一种新型家庭。丁克家庭的出现是对传统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等家庭模式的挑战,近年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伦理的角度,对丁克家庭进行进一步的剖析,以期增加一点我们对这种现象的理性认识。一、一种新型家庭模式早在上个 世纪六七十年代,“丁克”就已在欧美日等国流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转型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丁克家庭开始在中国出现。之后,选择这一生活方式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并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尽管目前我国对丁克家庭的数量还不能给出准确的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丁克家庭越来越多,选择这一生活方式的人群逐渐壮大。随着不生育趋势的扩展,相关的组织也纷纷成立。如英国在1978年设立了“全英无后组织”,以全面探讨这一现象;美国则成立了“全国自愿不育者协会”,以维护丁克族们的权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做的一篇题为《美国的家庭:1960-1990》的研究中,将“一对没有孩子的双职工”作为“家庭新定义”的一种。可见,丁克家庭这一新型家庭模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二、丁克现象的原因探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指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二是人口再生产,即生育和繁衍。丁克家庭之所以成为当代一个特有的社会现象,就在于它是对传统家庭模式(丈夫—妻子—孩子)的变革,是对我国几千年“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生育观念的冲击。尽管许多人认为选择家庭模式是个人的私事,但是,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同时,又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桥梁。家庭模式的变迁是社会有机体变化运动的一个缩影, 这种新的家庭观的形成必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因此,只有深入地研究并把握这一新型家庭模式的产生原因,才能使我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看待它。1.观念上的转变。在传统中国社会,“传宗接代”一直是婚姻的主题,人们普遍认为,多子多孙的大家庭才是完整的,没有孩子的家庭在社会上难以立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生儿育女以延续家庭血脉,是早期家庭的基本目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各国的文化相互激荡与融合。成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的年轻一代,易于接受新事物,充满现代意识,他们在追求另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反观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观念。李银河在对不育夫妇的调查中发现,当问及对中国人传宗接代传统观念(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看法时,大多数人使用了“陈旧”“愚昧”“愚不可及”一类字眼。人们逐渐意识到,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最重要的是满足情感上、心理上的寄托与需要,从而共享人生之乐与幸福。在社会学的视野中,家庭中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关系是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在西方,夫妻关系最重要,而在中国,亲子关系最重要。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亲子关系逐渐被置于次要的地位,一些年轻夫妇更加注重彼此之间的感情。这一代人目睹了父母花费在指导孩子成功上的心思远比花在自己生活上的多得多,他们不愿重蹈父辈覆辙,不愿为生育而牺牲自己,尤其对女性而言。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着更多的义 务,为人妻,要处理家务琐事,为人母,则要经历生育的痛苦和教养的艰难历程,失去了属于自己的闲暇和空间。因此,丁克夫妇不愿为生活所累,不愿让孩子破坏原有的浪漫情调。可见,他们重夫妻感情大大超过亲子之情。此外,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也受到冲击。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是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农业建设、水利耕作等都需要整个家庭成员的齐心协力,因此,血缘得到加强,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年轻时,通过辛勤劳动将子女抚养成人,父母年老体衰时,又由成年子女通过各自的劳动赡养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生儿育女即是为日后养老作储备。这种产生于低生产力水平的“反哺”式的养老模式,使人们更加注重亲子关系和传统孝道,加之,法律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而,“养儿即为防老,防老就须养儿”的观念经几千年的传承根深蒂固。但是,近代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个人的自我发展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个人不再局限于家庭,而是投入到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从“家庭人”转换到“社会人”的角色。这样,除了家庭关系、血缘关系外,人们也更加注重社会关系的延展。站在时代潮流前沿的丁克一族,具有较强的现代意识和独立自由的个性,并且与中国传统观念相距甚远。对于“养儿防老”,他们认为已经过时。他们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三方面的安排: 其一,靠积蓄养活自己。丁克夫妇主要是白领阶层,具有高素质、高学历、高收入。每月只要从他们的收入中取出一部分储蓄,就等于为自己的老年生活买了保险。有的人认为,自己年老体衰时雇用保姆更加实际,因为“请保姆是雇用关系,比独生子女好指使些”。其二,靠社会。现代社会的养老机制日益健全,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不育者们的后顾之忧。其三,实行“安乐死”。尽管“安乐死”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它能否实施,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丁克族们却认为,这一方法既能使自己在老年生活不能自理时能尽早解脱,又不会拖累他人。2.事业上的追求。选择丁克的人往往有很强的事业心,他们在职业地位和教育程度上都明显高于一般人。李银河通过对北京丁克族的调查发现,就本人职业来看,为干部、知识分子的比例占样本的73.7%;就教育程度看,男性具有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占65.8%,女性占68.4%。,1,139-140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事业上非常成功,整天忙忙碌碌,不断地推迟要孩子的时间,最终成为丁克。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丁克这一生活方式的人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这些城市的生活节奏快,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工作上的压力和紧张感更大,为了谋得一份称心如意且能发挥自身能力的工作实属不易。有的人完全是为了生存,为了获得更坚 实的物质基础,以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有的人则在事业的追求中获得无比的自豪和满足。当生育后代和个人发展发生矛盾时,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许多人选择了后者。在他们看来,人生有多种实现方式,生育后代不再是惟一的选择,他们希望摆脱哺育后代的重压和子女的拖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工作和研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且,相对于内陆城市和农村地区来说,京沪等发达城市的文化氛围更为宽松,包容性更强,选择不育生活方式的人所面对的传统道德压力较小,他们有更加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和决定权,即使要面对一些非议和别人异样的目光,也能以现代人的独立个性坚定地选择自己的道路。3.经济上的考虑。1992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贝克尔提出著名的“孩子成本效用”理论。所谓“孩子成本”,即是父母生育、抚养和教育孩子的成本,包括新生婴儿的分娩费用以及日后的衣食住行费用、受教育的费用、医疗费用和文化娱乐的费用,以及父母为培养孩子所损失的受教育和获得收入的机会。“孩子效用”,是指从母亲得知怀孕起,在孕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从孩子那里得到的由物质因素和情感、精神等非物质因素构成的收益。贝克尔从经济学的一个原理,即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值呈负相关关系出发,并把这个普遍的经济规律运用到生育行为上来,将孩子视为耐用消费品和耐用生产品。当养育孩子的成本超过其效用时,孩子可以 视同为耐用消费品;而当效用超过成本时,则可以将孩子视为耐用生产品。可以这样理解,在生育行为上,当父母的投入高于收益,则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就会降低;而当父母的投入低于收益时,需求就会提高。那么,父母生育、抚养、教育一个孩子大概需要多少花费呢,有调查显示,抚养一个孩子从?0-16周岁的费用为人民币119829.30元,再加上母亲怀孕分娩期间直接和孩子相关的费用?2771.44元。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京沪等大城市,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物价的飞涨,如果再加上孩子上大学、结婚乃至出国的费用,那么,父母培养一个孩子的费用约在30-50万元。当今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中城市的房价上涨速度普遍高于薪水增长,这也使得一些很现实的问题摆在年轻夫妇面前,诸如小孩的生活环境、上学难题,等等。一些夫妇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不愿意把一大笔钱投在孩子身上,因此,选择了丁克。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日后孩子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作出不育选择的。在他们看来,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更好地活着。美国学者约翰斯在《伟大的期待:美国与“婴儿高峰”一代》一书中提到了“婴儿高峰”一代对待生育的态度太冷淡:“凡在‘婴儿高峰’末期出生的人,在来到被他们的哥哥姐姐们挤得满满的世界之后,每一步都碰上为争取获得一块阳光下的底盘而进行着尖锐的斗争。他们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高薪,也得不到好住宅,他们进入了一个‘有限等待’ 的世纪,这样他们宁愿不把时间和金钱花在孩子身上,问题就这么简单。”就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人口压力越来越大,上学、就业方面的竞争愈加激烈,青年一代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希望自己能为孩子提供较优越的经济条件和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过最好的生活,受最好的教育,否则,孩子就是受罪。所以,在现实的经济条件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宁愿不生。其实,早在1923年,大哲学家罗素就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说:“以结婚的人来说,因为孩子的费用问题,所以对于生育的节制越来越多。节制得最厉害的,就是那些家长责任心最强,而又最希望把孩子教育好的人,因为儿女的费用问题对于他们最感严重。”,2,当然,除了上述几个主要原因外,还有一些次要原因使得丁克一族作出不育的选择,如:为避免妻子的痛苦;怕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西方许多家庭都不要孩子,中国人也可以做这种选择;优生学的考虑;怕孩子有缺陷;不喜欢孩子;不愿作父母;想做与众不同的事情;女性独立自主性提高;妻子缺少母性,等等。总之,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夫妇自愿选择不育,丁克家庭已成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新类型。三、丁克家庭的伦理实质作为一种生活模式的选择,丁克家庭本无可厚非。从形式上来看,它是对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变革,是对生儿育女传统观念的叛逆。但是,在更深一层的意义上,它是当代中国的 急剧变化在家庭生活中的反映,也是人们受到转型期社会影响的表现。从伦理的角度看,丁克家庭的实质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丁克一族追求个人的事业成功和价值实现,更加注重自我。丁克文化中蕴含一定的积极价值成分,主要表现在他们更加注重自我。这种不生育的选择不仅代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为一种“为自己而活”的后现代生育观念。社会学家李银河指出:“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的根本差异在于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所持的态度。传统观念轻视自我,以某种责任(如繁衍后代)为生活的基本目的;而现代观念却重视自我,时时关注自我的实现,强调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1,144所谓“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是个人自身的生活,包括事业、学业、婚姻、爱情、理想、追求,等等。丁克一族大多是具有现代意识、思想开放的年轻人,在自我与他人、社会之间选择前者,更加注重塑造自我和寻找自我定位。当然,这种对“属于自己的东西”的追求也只有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城市才能实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为人们独立生活、追求自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人们日后的老年生活打下基础;从社会文化角度看,现代社会的文化氛围更加宽松,对人们不育的选择也能理解和宽容,生儿育女不再是生命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心理学者从人的发展角度评价丁克家庭。认为,它的出现体现了现代人崇尚自我价值和自我发 展的动向,是现代人追求生活质量、婚姻质量和具有强烈成功动机的表现。上海社会科学调查咨询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上海丁克族在给自己定位的时候,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是“较低消费阶层”,而他们的预期目标比较倾向于“较高消费阶层”。他们觉得自己过得不够好,要孩子不现实,但实际上,这部分人的生活状况都在小康以上。可见,丁克一族选择不育,注重自我实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生存理念,这种理念会激发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事业上的成功也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丁克一族具有自私倾向,他们的责任立场有悖于当前社会的道德要求。首先应当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自私”并非就是“损人利己”的同义语。它只是表明,在生育选择方面,在自我与他人、家庭、社会之间,更加注重自我的独立与个性,追求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而很少顾及个人对家庭和社会乃至人类进步所应负的责任。这常常是对丁克一族持反对意见的人所持的理由。在反对者们看来,丁克队伍的壮大会造成以下社会后果:其一,对人口再生产造成负面影响。选择不育有违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本伦理道德,是对社会责任的逃避。丁克夫妇贪图自己的享乐,把生儿育女作为累赘和负担,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自私自利人生观的恶性膨胀;而且,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选择丁克的人大多是大中城市中知识和教育水平较高的白领阶层,他们培养的后 代,无论是先天遗传因素,还是后天生活环境,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若他们选择不育,势必会影响到人口素质的整体性提高。其二,加剧人口老龄化。4?2?1的家庭模式已有人口老龄化倾向,不生育则强化了这一倾向,同时,社会养老压力更进一步加大。其三,家庭稳定性的缺失。不生育家庭的出现,使离婚变得容易,也就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子。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基本单位,人类文明是随家庭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家庭不稳定,势必会影响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当代中国的人们处于一种“道德困境”中,道德标准不一,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地承担社会的道德责任。而丁克族视孩子为累赘,不愿承担对后代的责任,这势必会引发家庭伦理精神的缺失和一些社会问题,不利于当前的道德重建。而且,过于执着自我实现易导致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膨胀,这也是与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趋向背道而驰的。第三,丁克一族对新型家庭模式的选择体现了对传统的变革,展示出一种别样的“丁克自由”。丁克一族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由的、无拘束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选择丁克这一生活方式的行为是自由的、自觉的。传统中国是一个家族取向的社会,“根深蒂固而又源远流长的宗法制度,造成了中国以家族为本位的文化。”,3,家族不仅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也是传统社会中个人一切活动 的中心。中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所形成的一套纲常伦理都是建立在家族制度基础上的,汉宋儒家又将这种纲常伦理政治化,形成家国合一的人伦政治思想。同时,这种思想在长期的实践、运用过程中不断地社会化,规约着人们的行为处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个人的自由与个性被禁锢,个人的利益湮没在家族整体利益中。而在现代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市场经济把个体解放出来,使其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市场经济也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具有现代意识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家庭的范围,而是成为独立的个体,并希望自己能够有充分的空间发挥自身的潜力。尤其是一些知识层次较高的人,强烈要求摆脱外在的束缚,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丁克”现象正是这一要求的反映。另外,丁克的生活方式是不生育者的自由选择,这一选择具有特殊的意义,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可选择到自由选择的过程。当人类处于无可选择的境地时,人们的行动是“必须”的、无奈的。而只有当人们拥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之后,生活才会变得丰富,人生也才更有意义。美国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指出:“未来社会婚姻的最大特点,正是让那些对婚姻关系具有不同要求的人作出各自的选择。”众所周知,我国当前的道德现实是:由于对外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已基本被解构,而新的为大众所接受的 道德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在这样的过渡状态下,人们置身于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中,面临多种选择,只要这种选择对他人和社会均无害,就应视为正当的。就生育选择来看,我国法律规定夫妻有生育的义务和权利,却并未规定夫妻有生育的义务,所以,不生育也可以说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一种权利。人们当然就具有对于这种权利的自由选择。诚然,丁克一族自由选择的只是一种婚姻家庭模式,但它的意义在于:它打破了传统中国世代相传的“天经地义”,变无奈为自由,向人类昭示了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更重要的在于,它证明了生活中多种选择的可能性,以往整齐划一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随着家庭结构的变革,社会的人际关系、人伦亲情都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丁克一族的选择理应受到应有的尊重,社会不能对其歧视、非议或横加干涉。对于一些学者所担心的“对人口再生产产生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稳定性缺失”等等问题,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丁克夫妇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很小,即使京、沪、津等大城市,不愿生育的家庭也只是极少数,更何况在全国,所以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会太大。从长远来看,传统的生育观在总体上不会动摇,丁克家庭也不会成为主要的家庭模式。?参考文献:,1,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2,刘倩.丁克家庭——叛逆与追求,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2002:79.,3,焦国成.传统伦理及其现代价值,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26.责任编辑:戴群英
/
本文档为【当代中国丁克家庭的伦理审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