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

2017-11-18 8页 doc 25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 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虐待是直接还是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 地影响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 (PRCA)、依恋问卷和Buss,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 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男生的儿童虐待分、攻击性分和不 安全依恋分高于女生,(aggression:26.51?9.74分 vs 21.30?7.09 分,P<0.001);(unsure attachment:2.84?1.13...
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
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 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虐待是直接还是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 地影响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 (PRCA)、依恋问卷和Buss,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 五、六学生进行测评。结果 男生的儿童虐待分、攻击性分和不 安全依恋分高于女生,(aggression:26.51?9.74分 vs 21.30?7.09 分,P<0.001);(unsure attachment:2.84?1.13分 vs 2.49?0.96 分,P<0.001);(abuse:94.73 Rank vs 79.51 Rank,P<0.05),。儿 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0.407, 0.703,P<0.01)。性别、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能够预测攻击性人格 (Beta=0.550,P<0.001;Beta=0.268,P<0.001;Beta=-0.157,P<0.01)。 儿童虐待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并通过不安全依恋间接影响攻击性人 格,性别对攻击性人格也有影响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既可直接促进 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也可通过不安全依恋的形成促进攻击性人 格的发展。 【关键词】 儿童期虐待;攻击性人格;不安全依恋;小学生 Relationship among Examination of Childhood Abuse, Aggression and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Zhu Xianghua, Yang Yongjie, Li Jiao, et al. Psychological Health Institute of Xuzhou, Xuzhou 22100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whether childhood abuse had an direct effect on Aggressive personality or had an indirect effect by the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Methods 172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applying 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 Attachment Scale and Aggressive Personality of Buss and Perry(BP-AP). Results Male had higher scores of aggression, unsure attachment and childhood abuse than female,(aggression: 26.51?9.74 vs 21.30?7.09, P<0.001); (unsure attachment: 2.84?1.13 vs 2.49?0.96, P<0.001); (abuse: 94.73 Rank vs 79.51 Rank, P<0.05),.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aggression, unsure attachment and childhood abuse ranges from 0.407 to 0.703. Sex, childhood abuse and unsure attachment had obvious predictable functions on aggression(Beta=0.550, P<0.001; Beta=0.268, P<0.001; Beta=-0.157, P<0.01). Childhood abuse had an direct effect on aggressive personality, had also an indirect effect by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Conclusion Childhood abuse increase directly aggressive personality, also increase indirectly aggression by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Key words】 Childhood abuse; Aggressive personality; Unsure Attachment Styles; Pupils 攻击性是人发起攻击行为的心理特征,产生攻击的可能性。高攻 击性的个体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控制与引导,就会表现出破坏性的攻击 行为,甚至发展成为反社会人格、暴力犯罪、自杀等,造成巨大的危 害[1]。习性学家劳伦茨通过对动物攻击性的研究提出, 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攻击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 刺激无关,随着攻击能量在机体内不断地积累,个体必须借助于适当 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释放[1,2]。社会学习家班杜拉认为, 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和直接学习两条途 径获得[1,2]。 目前,比较值得信服的观点是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攻 击性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诸多因素作用下 形成的一种相当稳定的人格特质[1]。社会认知学家道奇 认为,个体的攻击性强弱与他对社会信息的认知方式、认知技能、周 围环境以及个体以往对攻击性的经验记忆都有密切联系 [1,2]。大量的研究发现,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会促进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导致青少年高攻击性的重要原因。高攻击性青少年所受到的教养方式大部分是拒绝、冷漠和粗暴型的[1,2]。Lansford等研究发现儿童早期受虐待者攻击性行为、行为问和心理障碍多于无受虐待史者[3-6]。Janet I Warren等报道,高攻击性者具有较高的儿童期受虐待率[7]。另外,研究证实婴儿的不安全依恋与攻击行为相关[1,2]。 攻击性的形成是否与儿童虐待有关,儿童虐待是直接增加攻击性还是通过不安全依恋增加攻击性,国内至今没有实证性研究,因此,开展了本项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通过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徐州市区小学中抽取2所小学,再在每所小学中随机抽取五年级和六年级各1个班,共180名学生,于2007年4月进行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收回符合研究条件者172份,有效率96%。其中男生79人,女生93人,年龄10,13岁,平均年龄11.2?0.6岁,均为市区人口。具备以下条件:(1)智力正常,无言语、听力和表达障碍;(2)没有家族精神病史;(3)本人没有重大躯体疾病;(4)双亲家庭;(5)均为汉族;(6)无宗教信仰。 1.2 研究方法 1.2.1 测查前培训。调查前由2名主任医师对参与研究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统一指导语,以提高调查的一致性。 1.2.2 调查工具。(1)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hildhood Abuse,PRCA)[8]:由朱相华等根据WHO关于儿童虐待的定义编制,共有19个条目,采用Likert“1,5”5级评分法,分为躯体虐带、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4个分量表。分量表内部各条目之和作为分量表分,把各分量表分之和作为总量表分。该量表各因子和总分的重测信度为0.46,0.70,Cronbach's α系数为0.73,0.99,具有良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 标效度也较好。(2)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9]:由北京回龙观医院费立鹏等修订,共有30个条目,分为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5个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攻击性的特征越突出,对1738名被试测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65,0.93,其中120名被试2周后重测,重测信度为0.59,0.73。(3)依恋问卷[10]:采用安晶卉和王黎编制的依恋问卷,包括家庭依恋和朋友依恋两部分,分别指向父母及好朋友。家庭依恋问卷有12个项目,朋友依恋问卷有11个项目,均采用4级计分,每个部分都包含焦虑性和亲和性两个分量表,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69,0.75,信度良好,且具有较高的效度。将亲和性因子分反向计分,与焦虑性因子分相加得到不安全依恋总分。 1.2.3 现场调查。向各班班主任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由班主任招集学生,以考试形式发放问卷,按指导语填写,不明白的问题由调查人员现场解释,为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可靠性,均不填写姓名,根据学生的学号进行问卷编号。 1.2.4 统计方法。采用SPSS for windows 13.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的性别、年龄差异 见表1。以不安全依恋分和攻击性人格分为因变量,作性别×年龄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性别在攻击性人格分和不安全依恋分上存在主效应(F=10.82,5.36,P<0.05)。事后分析结果表明,男生的攻击性分和不安全依恋分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儿童虐待分不符合正态分布,故用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男生分数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的相关分析 见表2。将攻击性人格分数、儿童虐待分数和不安全依恋分数作Spearman等 级相关分析,发现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和攻击性人格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攻击性人格的回归分析 见表3。以性别、年龄、年级、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分作为自变量,以攻击性人格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有性别、儿童虐待、不安全依恋进入回归方程。 2.4 攻击性人格的路径模型 路径分析回归方程的3个影响因素对攻击性人格产生影响的机制,得到模型,结果见附图。从附图可以发现,儿童虐待与不安全依恋的化回归系数为0.303,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268,儿童虐待与攻击性人格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550,性别与攻击性人格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56。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对攻击性人格和不安全依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攻击性人格没有明显年龄差异,说明攻击性人格和不安全依恋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质,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 [11]。 男生受虐待程度比女生重,可能与社会文化对男、女生赋予的要求不同有关,或者是因为女生较男生发育快、懂事早,行为问题少,较少受到虐待[12]。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1],Archer认为睾丸激素是男性高攻击性水平的生物性原因,Hertzberger则认为可能与儿童在社会学习中所获得的性别图式和性别差异有关[1],而更为合理的解释是Lansford的研究结果,他认为有儿童期虐待经历者易于形成高攻击性个性[3],Moriguchi还发现,即便遭受相同程度的虐待,男性也比女性产生更高的攻击性[13]。男生的不安全依恋比女生重,也可能与男生受虐待程度较高有关,Ricky等人的研究证明受虐待的儿童主要表现为不安全型依恋[14]。 相关分析发现,攻击性人格、不安全依恋与儿童虐待两两之间呈 正相关,再次证明了Lansford和Ricky关于儿童虐待是高攻击性、 不安全依恋的主要形成原因的理论[3,14]。多元回归分 析表明,儿童虐待对攻击性人格的影响最大,可能是高攻击性人格形 成的最重要的原因,性别的影响作用最小。 路径模型分析显示,儿童虐待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攻击性人格的形 成,也可以通过促使个体形成不安全依恋策略而间接地影响高攻击性 人格的形成,女性性别则是高攻击性人格形成的保护性因素,这可能 与儿童虐待现象的性别差异、性激素的性别差异和社会文化中的性别 图式有关[1,3,12,13]。 攻击性人格形成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本研究所涉及的变量还相 当有限,日后可以把更多的变量纳入到结构模型中来,以便更清晰地 了解攻击性人格的形成过程。 4 参考文献 ,1,Shaffer DR.邹泓,等.发展心理学.第6版.北京: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5:507-529 ,2,刘灵.中学生攻击行为的情境特征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 ),2005:2-14 ,3,Lansford JE, Kenneth AD, Pettit GS, et al. A 12-year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early child physical maltreatment on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and academic problems in adolescence. Archive Pediatr Adolesc Med, 2002,156:824-830 ,4,朱相华,魏贤玉,王成东,等.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的心理 健康状况及社交功能的影响.中国行为医学科 学,2006,15(6):407-408 ,5,朱相华,李娇,梁光利,等.儿童期受虐待中专学生的身心症 状与述情障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43-645 ,6,朱相华,李娇,陶敏,等.儿童虐待对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影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143-145 ,7,Warren JI, South SC. Comparing the constructs of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psychopathy in a sample of incarcerated women. Behavioral Sciences & the Law,2006,24:1-12 ,8,朱相华,李娇,杨永杰,等.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 效度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045-1047 ,9,王志青,王安文,许永臣,等.部分自杀未遂者两年后与社区 正常对照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6-858 ,10,安晶卉,张建新,王黎.青少年依恋问卷初步编制.中国心理 卫生杂志,2004,18:760-762 ,11,Kokko K, Pulkkinen L. Agg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adulthood: A cycle of maladaptation and some protective facto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36:463-472 ,12,朱相华,杨永杰,李娇,等.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 点及与虐待经历的关系.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62-64 ,13,Moriguchi, Donna Jean. Early childhood abuse and later manifestation of aggression. 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Berkeley/Alameda, 1994:120-138 ,14,Finzi R, Omacohen. Attachment Styles in Maltreated Children: A Comparative Study. Child Psychiatry and Human Development Child Psychiatry, 2000,31:123-145 (收稿时间:2007-07-11)
/
本文档为【小学生受虐待经历、不安全依恋与攻击性人格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