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心理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2018-04-14 9页 doc 23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51406

暂无简介

举报
心理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心理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心理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邓成琼 ( 西南林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独立后的一百多年历史证明, 心理学界的唯自然科学主义倾向使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心理学的研究走入了三大误区: 理论弱化、方法中心及对人性的忽略。笔者认为, 不能将科学与科学方法混为一谈, 一门科学的性质应决定于其研究对象的性质。人的心理中所烙上的社会印痕和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决定了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的人文科学性质。 ...
心理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心理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心理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再认识 邓成琼 ( 西南林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独立后的一百多年历史证明, 心理学界的唯自然科学主义倾向使心理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心理学的研究走入了三大误区: 理论弱化、方法中心及对人性的忽略。笔者认为, 不能将科学与科学方法混为一谈, 一门科学的性质应决定于其研究对象的性质。人的心理中所烙上的社会印痕和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决定了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的人文科学性质。 【关键词】心理学学科性质;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一、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的困境 1879 年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被看作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独立的标志。不难看出, 这种判断是由于受了唯自然科学影响的结果。作为从西方哲学中孕育、分离出来的心理学, 从来就受到西方哲学尤其是近代德国理智主义的深刻影响。这种理智主义的主要倾向, 就是强调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而近代人对心理的本质规律的探索, 也强调要应用自然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冯特认为, “一旦把心理学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 而且把心理学看作是一门自然科学, 那么这门科学也一定是完全能够充分应用自然科学方法的”。这说明冯特一开始就力图使心理学摆脱哲学的束缚而成为一门自然科学, 他宣告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经验的要素及其复合体, 开创了实验内省法, 即用精确的实验来控制内省的条件。冯特的开创性研究, 一开始就奠定了心理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化立场。此后的机能主义学派詹姆斯和安吉尔都主张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而行为主义者华生则更加坚持这一立场。在他看来, 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 而且必须成为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 否则, 心理学便没有存在的价值。他从严格的实证科学的立场出发, 主张把意识从心理学中剔除出去, 因为他认为意识是不能证实的。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方法论前提是人机类比, 它虽然强调研究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却是在没有情感、意志和历史文化背景的计算机模拟中进行的。这同样是心理学对自然科学顶礼膜拜的结果。 当初, 心理学一脱胎于哲学, 就急于洗去自己身上一切哲学味道,脱胎换骨去投奔自然科学。于是心理学各家各派都急于在心理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寻找一种类比关系, 借自然科学的尊严来树立心理学的科学形象。冯特以他所熟知的化学为参照来理解心理的本质, 他把心理本质看作化学元素, 并创立实验内省法对心理现象进行支解和分析; 机能主义以生物进化论为榜样来理解心理的本质, 强调一种适者生存的功利性和实用性原则; 行为主义者只注重对客观可见的刺激、行为和反应等外显现象的研究, 从纯机械的角度把人看作象大白鼠那 样对一个刺激就作出一个特定反应那样的简单生物, 而忽视了人的高度复杂的心理世界; 格式塔心理学则将物理学看作是建构新心理学的模板, 把“场”的观点引入心理学, 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就象一个物理场一样, 人的行为或心理事件是由当前的场的动力结构决定的; 精神分析学派则借助于物理学的能量观点, 把人的无意识看作是一个巨大的能量系统; 而现代认知心理学则将人脑比做计算机, 认为人脑也不过就是对知觉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储存、输出的工具。 然而, 类比毕竟只是类比, 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研究上最复杂的现象, 只简单地在心理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建立一种类比, 却不关照心理所特有的性质, 不去探索适合心理学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研究方法, 显然是解决不了心理学的复杂问题的, 是行不通的。从冯特 到华生到现代认知派, 都是想将心理学建成一门客观、实证、精确的自然 科学。然而, 正是由于他们所持的这种唯自然科学观, 使心理学的研究走入了误区当中。 首先, 缺少理性, 导致实证材料的泛化而主干理论的弱化。 心理学既分离于哲学, 它理所当然应具有与哲学相类似的属性。如哲学的深邃、智慧、思辨等。但是, 心理学显然一掉头就忘了本, 自它从哲学中分离的那一刻起, 便将哲学的精髓、哲学的光芒也随之褪去。正如列宁在批判费尔巴哈机械唯物论时所说的: 在人们倒洗澡水的时候, 连婴儿也倒掉了, 而我们自身却不得而知。一百多年前, 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的真实含义仍是反抗有关灵魂的已经走进思辨深渊的唯心的哲学知识, 而不是哲学的深邃与智慧, 也不反对心理学进行哲学的思考。而持唯自然科学观的实证心理学家们, 为坚持对心理或行为做简单的明确的解释, 甚至不惜付出过于狭隘的代价。在中国, 由于深受实证化的影响, 心理学家们甚至宁愿对一些基本理论进行重复验证或对简单心理现象进行低水平重复, 埋头于实验室的零零碎碎里, 不愿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大胆的假设。空对堆积如山的实证材料, 难以构建心理学的理论大厦。奥尔波特曾指出: “由孔德所倡导的实证主义, 已经导致了一种本质上非理论化的倾向。”特别是30 年代以来, 即使有理论建构, 也只是一些微型理论, 限于解释一种心理事实, 小型理论之间缺少整体的连贯与沟通。我们知道, 一个缺少理论指导的行动难免产生偏差。行为主义者在理论上的盲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就坚决反对理论建设, 即拥护一种经验体系。他在其1956 年的论文中写到: “我从不认为除了去研究不变的行为顺序问题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 我不演绎什么定理或用实验去验证这些定理, 据我所知, 我没有设想一个行为的‘模式’———确实, 我没有设想一个生理的或心理的‘模式’, 而且相信不会有一种概念的‘模式’。”他强调研究事实的经验归纳, 而反对任何离开操作的理论概念。心理学由于缺少自上而下的理论指导, 导致心理学学科内部缺少一种整体的自洽性, 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 其次, 对自然科学的崇拜与模仿, 导致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唯实证方法主义倾向。 这种倾向认为, 从自然科学中提炼出来的实证科学方法是到达真理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以树立自己的科学形象。因此, 数学的方法、统计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测验的方法被尽可能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翻开现代心理学杂志, 满眼尽是统计公式、数学方法。尽管这些实证方法所研究的东西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人的心理了, 然而, 似乎没有这些方法, 心理学就不能称其为心理学。正如波林所说: “如果测验方法不能作为一门科学的工具, 就几乎不能承认这门学科是科学的。”这种以方法为中心、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研究取向, 过分强调技术设备和数量关系, 把它视作目的本身, 并且往往使自己的问题适合于自然的技术, 从而从技术和方法方面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唯自然科学观的心理学家们遵从传统的科学法则, 满足于既定的实证化技术, 从而很难于打破传统, 去探索适合于心理学特性的其它方法, 并限制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 再次, 对研究对象的客观强调, 造成了作为研究人的心理学对人性的极大忽略。 唯自然科学主义的心理学只对能够被观察的、实验证实的经验感兴趣, 便忽略了有人性的活生生的人的存在, 构造派心理学甚至将心理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 并且认为心理也像自然物体一样可以分解成原子和分子, 可以还原成可以证实的元素, 这种元素主义的心理观将 活活的人的心理分解得支离破碎, 损害了作为有目的的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 而后人也难以看出这种分解究竟有多大的意义。行为主义者则干脆将人与动物等同起来, 用动物作实验对象, 通过考察动物的刺激———反应的联结, 并干脆将人所特有的意识从心理学研究中剔除出去, “将人变作一只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机器”, 将心理学变成没有心理的心理学。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通过类比计算机的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 就能推测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而对人的需要、价值等心理活动中最关键的要素视而不见, 这种对人的本性的忽略, 对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及人的社会、历史文化属性视而不见的倾 向, 使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局限于感觉、知觉及情绪等较低层次的心理过程, 造成心理学研究与现实生活的极大疏离, 大大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 现代心理学的衰落与危机,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所持的唯自然科学主义的科学观所造成的。冯特将心理学类比于自然科学, 并使用自然科学的元素分析方法研究心理学, 并没有得出让众人心悦诚服的理论或结论来, 却为后人树了批评的靶子, 以致使心理 学自诞生起就学派林立, 理论模型不断演变, 每一派都企图以一家之言的“范型”而独领天下, 而每一派都难以如愿。哲学在它发展的几千年里有那么多不同的流派, 而每一个哲学流派都努力地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即从不象心理学那样每个学派都企图以一家之言统领学术天下, 这种差异正是受库恩关于自然科学的“范式”说影响的结果。按此说, 心理学显然还不算范式科学。正如美国心理学史专家舒尔茨曾说过的: “心理学还没有达到范式科学的阶段。”这不禁使心理学家们发出这样的疑问, 心理学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吗? 心理学常因其不是一门严格的实证科学而被怀疑其科学性。 历史上, 心理学拼命想挤自然科学的大门, 结果却碰得头破血流,弄得什么都不是, 最多顶了个“中间学科”的帽子。很显然, 心理学成为一门自然科学已经失败了。这是它将心理看作一种纯自然现象, 并纯粹应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的结果。也许, 心理学该重新审视自然的学科性质了。 多年以来, 传统的主流心理学在科学性质上给了我们这样一种误导: 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便可以称之为自然科学。不论是冯特用分析化学的方法, 还是华生的客观法, 甚至以释义学为基础的精神分析学对自然科学关于能量定律的引用, 无不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台湾著名心理学家张春兴教授在他的《现代心理学》中明确地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一门科学配称学与否, 系决定于是否采用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心理学所采用的科学方法, 其周密性并不逊于一般自然科学。”“我们可以这样说: 心理学是合于科学的”。可以看出, 张先生是站在自然科学的立场上回答关于心理学是否是科学以及心理学的方法之所以“科学”的题的。这也反映了很多心理学者的共同倾向。然而, 一门科学的性质, 是不会因为其所研究的方法而有所改变的。人类学、社会学等科学, 会因为用统计的方法、测验的方法、甚惑实验的方法而改变成自然科学吗? 当然不会。这正如马斯洛在他的《动机与人格》中所指出: “传统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许多缺陷的根源在于以方法为中心或者技术中心来解释科学。”“方法中心就是认为科学的本质在于它的仪器、技术、程序、设备以及方法, 而并非它的疑难、问题、功能或者目的。”方法中心体现为将科学与科学方法混为一谈。 二、作为人文科学的心理学的出路 一门科学的性质, 应该决定于其研究对象的性质。大家都普遍承认, 心理学是最直接研究人的科学, 人兼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自形成之日起, 就受自然因素、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自然属性, 无论人们承认与否, 一一数量关系总是存在的, 而这些数量关系也是完全可以测量的。所以有可能、也有必要对这种自然属性进行物理性质的研究和实验, 也应当重视实验研究和测验研究。然而,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属性, 这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地方。人从出生起, 就脱胎于社会, 具有更多的社会属性。社会认知、社会印象、社会态度、社会群体、社会角色意识、民族性格无不作用于人; 社会会变迁、传统文化的沉淀、民族心理的嬗变也在个体的内外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不仅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而且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作为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生物体, 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人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人创造了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又作用于人, 塑造着人, “文化对每个人的塑造的力量很大”, “这个塑造过程很自然, 就象文化本身一样, 也许全然不知不觉地, 但却是无可指责的。”是社会当中人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塑造了人的心理, 而人的心理中所烙上的社会印痕和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决定了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的心理学的人文科学性质。 人在社会中所塑造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是难以进行定量分析的, 仅用一些实验或测验也是欲所莫及的。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变化性等, 均要求心理学研究者不能把思想的脚步停留在纯粹的心理现象领域, 而是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 贴近历史, 涉猎于人的本能、历史、民族文化等领域。而仅以实验或统计的方法线条式或平面式地研究心理学, 已无法满足当前心理学发展的需要。仅限于实验或实验的总结( 甚或有些研究者缺乏应有的背景知识或专业知识指导, 对实验结果无法解释) , 停留于白描水平, 必然使心理学的研究停滞于敲敲打打、松散无序的状态, 缺少内在的联系, 缺少应有的理论水平。 综上所述, 从研究对象的主要性质而不是从研究方法上讲, 心理学应属人文科学, 而不属自然科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然科学方法的遗弃。恰恰相反, 一切有利于心理学发展的方法都可以大胆采用, 因为无论是人文科学, 还是自然科学, 向人类统一的和确定的知识的任务仍然是一样的。而自然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点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为进一步揭示这种人文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现将其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1.从研究对象上讲, 心理学应强调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活生生的人的心理的整体研究。既要研究一般的心理过程, 更要把人的人性、人格、价值、潜能、自我实现等提到重要的位置。既要研究外显的客观行为, 又要研究主观的心理感受, 反对切割、分离和遗弃人的心理。 2.在研究方法上, 倡导方法与对象的统一, 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反对唯实证方法的倾向。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不能作为最终的结论, 而要把它放到宏观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中去加以理解和解释。坚持心理学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在理论上, 应在实证事实的基础上, 加强对理论的思考, 综合小理论, 建构大理论, 使心理学各理论间具有学科整体的连贯性。 4.在以上基础上, 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更真实地反映出人的现实心理生活, 有效地理解、解释和干预人们的日常的心理和行为, 从而使心理学更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 [美]杜?舒尔茨著.沈德灿等译.现代心理学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冯特: 《对于感官知觉的理论贡献》, 见:张述祖等译《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北京: 人民教育版社, 1983. [3] 华生: 《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学》, 见:张述祖等译:: 《西方心理学家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 王沛, 张国礼.心理学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J].河西学院学报, 2003(06). [6] 葛鲁嘉.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7] 尉利工.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8] 蔡笑岳, 丁念友.人性的观点及其心理学表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 [9] 高学德.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思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作者简介: 邓成琼( 1974—) , 女, 云南镇雄人, 教育心理学硕士, 西南林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张新雷]
/
本文档为【心理学: 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