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2018-04-12 10页 doc 25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732

暂无简介

举报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酒精对肝脏的伤害 全网发布:2011-06-23 21:56 发表者:王艳 5000人已访问 今天咱们就说说酒精对肝脏的伤害以及如何减少避免酒精对身体的侵害。 全球范围内,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在欧美,饮酒是半数以上慢性肝病的病因。亚洲地区(包括日本在内)近年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咱们东南亚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仍旧较高,部分患者往往是大量饮酒与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丙型肝炎)并存,所以重症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梯次上升,其中酒精性肝炎患者占28...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酒精对肝脏的损害 酒精对肝脏的伤害 全网发布:2011-06-23 21:56 发者:王艳 5000人已访问 今天咱们就说说酒精对肝脏的伤害以及如何减少避免酒精对身体的侵害。 全球范围内,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都在逐年增加。在欧美,饮酒是半数以上慢性肝病的病因。亚洲地区(包括日本在内)近年有增加的趋势。由于咱们东南亚慢性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仍旧较高,部分患者往往是大量饮酒与肝炎病毒(尤其是乙型、丙型肝炎)并存,所以重症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我国,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梯次上升,其中酒精性肝炎患者占28.8%,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占37.4%。 那么,哪些因素可能影响您发展为酒精性肝病呢,以下4种因素: • 酒精消耗量 • 患者的营养状态 • 遗传素质 • 代谢素质 1, 酒精摄入的剂量与时间通常与肝脏疾病的发生呈线性关系。女性酒精摄入量20克/日,男性60克/日,连续几年即可导致肝损害发生。男性酒精摄入量超过 80克/日,女性酒精摄入量超过40克/日,连续10年可以导致肝硬化发生。饮酒的持续时间非常重要。因此,不要经常喝酒,而且每次控制饮酒的度数和总量非常重要。酒精摄入量的计算方法是:摄入的毫升数*酒精浓度*0.8。 2, 营养不良可促进酒精对肝脏的伤害,加快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进展。同时,酒精也可以促进营养不良,降低食欲。酒精的代谢产物作用于胃肠道和胰腺,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所以,吃饱了再喝酒,高蛋白饮食后再喝酒,多吃肉后再喝酒可能相对能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伤。研究人员还发现,饮酒方式也是酒精性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如空腹饮用白酒和混合饮用多种酒类可使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而单纯饮用啤酒等有色酒者,酒精性肝病发病率较低。 3, 很多人也发现并非所有过量饮酒的人都会发生明显的肝损害。这就是遗传因素起了作用。酒精在肝脏代谢的过程中需要3种酶来分解: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和细胞色素P4502E1。乙醇脱氢酶的多型性与同量饮酒、个体血清中酒精浓度不同相关。乙醛脱氢酶不同基因型与是否脸红有关。P4502E1 多态性与酒精性肝病的易感性差异可能关联。与对乙胺酰基酚类药物协同作用,可加重肝脏毒性。 所以,遗传因素导致对酒精的耐受量以及不良反应的程度有显著差异,日本和中国人的基因导致对酒精耐受性相对差。 4, 摄取酒精后20%~25%是在胃里吸收的,剩余的绝大部分都是在小肠上段到空肠段吸收。吸收的酒精90%以上都是由肝脏代谢。乙醇在肝脏内先代谢为乙醛,最后才能成为乙酸。而中间产物乙醛能导致线粒体的功能障碍,会在饮酒后15-30分钟左右出现脸红、心跳加速、低血压、眩晕、恶心、呕吐、头疼、乏力等症状。乙醛还可以与各种蛋白结合形成乙醛-蛋白结合物。后者具有一定的抗原性,从而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过量饮酒产生的乙醛与肝细胞的损害有重要的关系。同时,辅酶的消耗也导致组织耗氧,肝小叶中心缺氧病变。 除以上4种主要影响因素以外,还有一些因素增加了得酒精性肝病的风险。比如:同时存在病毒性肝炎,消瘦、营养不良或喝酒时进食量小,肥胖,铁负荷增加,女性,幽门螺杆菌检 测阳性,患有胃炎。所以,有这些因素存在的人同量酒对肝脏伤害更大,更要注意少喝酒或不喝酒。 如果得了酒精性肝病有什么临床表现和典型症状呢,典型的化验结果:GGT、AST和ALT明显升高,AST/ALT>2。酒精性肝病分为5个阶段:轻症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 、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 。下面说两种常见的阶段表现。 1, 急性酒精性肝炎常见于长期饮酒者,在近期(数周至数月)大量饮酒后。会有乏力,发热,黄疸,右上腹疼痛或胀满感,肝脏增大,触痛。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肝衰竭。 2, 慢性酒精性肝硬化长期大量饮酒者,有10-20%可发展为肝硬化。可有营养不良、黄疸、 肝掌;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症、男性乳房发育症、腹壁海蛇头;脾大、杵状指 、腮 腺肿大、尺侧挛缩症、周围神经病变、睾丸萎缩等等。严重失代偿期者会出现腹水、 呕血、腹腔感染、肝昏迷等致命并发症。酒精还可致慢性脑病,表现为:遗忘、双腿 运动不协调、行走不能、上臂震颤、间断复视或视物模糊、痴呆、冷漠、痉挛、构音 障碍、昏迷等。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 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2、病理性原因 当人体患有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引起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偏高。 3、骨骼有病时,例如佝偻病、骨上肿瘤、软骨病等。 4、其他不是很常见的疾病,例如肾病、严重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不全、白血病等[2]。 4.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主要存在肝细胞膜和微粒体上,参与谷胱甘肽的代谢。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G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GGT在肝脏中广泛分布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一侧和整个胆管系统,因此当肝内合成亢进或胆汁排出受阻时,血清中GGT增高。 【参考值】硝基苯酚速率法(37?):,50U/L。 临床意义如下: (1)胆道阻塞性疾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所致的慢性胆汁淤积,肝癌时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G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GGT均可使GGT明显升高,可达参考值上限的10倍以上。此时GGT、ALP、5,核苷酸酶(5,N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 )及血清胆红素呈平 行增加。 (2)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急性肝炎时,GGT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的非洁动期,酶活性正常,若G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洁动或病情恶化。 (3)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GGT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 ALT和AST 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酗酒者当其戒酒后GGT可随之下降。 (4)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GGT亦可轻度增高。。 5.总胆红素主要用来诊断是否有肝脏疾病或胆道是否发生异常,总胆红素正常值在1.7-17.1μmol/L之间,17.1-34.2μmol/L可视为隐性黄疸;34.2-170μmol/L之间为轻度黄疸;170-340μ mol/L为中度黄疸;大于340μmol/L则为重度黄疸。血清中的胆红素大部分来源于衰老红细胞被破坏后产生出来的血红蛋白衍化而成,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直接胆红素,未在肝内经过葡萄糖醛酸化的叫做间接胆红素,二者的和就是总胆红素。 临床意义: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肝脏疾病和胆道梗阻,当血清总胆红素有很大增高时,人的皮肤、眼睛巩膜、尿液和血清呈现黄色,故称黄疸。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时均可以引起黄疸,胆道疾病及溶血性疾病也可以引起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原发性胆汁型肝硬化、胆道梗阻等。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新生儿黄疸或者输血错误等。肝炎与肝硬化病人的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都可以升高。总胆红素增高,见于中毒性或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恶性贫血、阵发 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增多症、 新生儿黄疸、内出血、输血后溶血性黄疸、急性黄色肝萎缩。先天性胆红素代谢异常(Crigler-Najjar综合征、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果糖不耐受等,以及摄入 水杨 酸类、 红霉素、利福平、 孕激素、安乃近等药物。 6. 血清白蛋白,即Serum albumin,常缩写为ALB。血清白蛋白合成于肝脏,是脊椎动物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不同来源的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及其空间结构非常保守,它具有结合和运输内源性与外源性物质,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等生理功能。一般认为血清白蛋白的正常值为40-55g/L,血清球蛋白为20-30g/L,血清总蛋白的正常值为60-80g/L,白球比的正常值为1.5-2.5。 7.血清球蛋白由人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合成,球蛋白中以r-球蛋白为主(占血清蛋白9%-18%),正常人体白蛋白/球蛋白(A/G)为1.5-2.5:1, 球蛋白增高可见于: 1(最主要的):慢性炎症和感染 其他: 2: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 3:M蛋白血症:骨髓瘤,淋巴瘤 4: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 肾功能检查: 1.血尿素氮是体内氨的主要代谢产物。尿素氮主要通过血流经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液排出体外。一般正常值为:2.9,7.,毫摩,升(8.0 ,20毫克,升)。临床意义: 增高: (1)肾性增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中毒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血管硬化症、先天性多囊肾和肾肿瘤等引起的肾功能障碍。 血尿素氮高,尤其对尿毒症的诊断有特殊价值,其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性成正比,如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期血尿素氮超过9mmol,L,至尿毒症期B血尿素氮(BUN)可超过20mmol,L,有助于病情的估计。 (2)肾前性增高见于充血性心力衰竭、重度烧伤、休克、消化道大出血、脱水、严重感染、糖尿病酸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肾综合征等。 (3)肾后性增高见于因尿路梗阻增加肾组织压力,使肾小球滤过压降低时,如前列腺肥大、肿瘤压迫所致的尿道梗阻或两侧输尿管结石等。 降低: 血尿素氮低对于临床诊断意义较小,偶见于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 2. 血肌酐,一般认为是内生血肌酐,内生肌酐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 肌酸主要通过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缓缓地形成肌酐,再释放到血液中,随尿排泄。因此血肌酐与体内肌肉总量关系密切,不易受饮食影向。肌酐是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肾球滤过,在 肾小管内很少吸收,每日体内产生的肌酐,几乎全部随尿排出,一般不受尿量影响。临床上检测血肌酐是常用的了解 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 血肌酐正常值各个医院的衡量标准不一样,一般来说血肌酐正常值标准为:44-133umol/L,当血肌酐超过133umol/L时意味着 肾脏出现损伤,已经 肾功 能不全、肾衰竭。(133umol/L以上为炎症损伤期,186umol/L为肾功能损伤期,451umol/L为肾功能衰竭期【晚期为 尿毒症】) 血肌酐高出正常值多数意味肾脏受损,血肌酐能较准确的反应肾实质受损的情况,并非敏感指标。因为 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人1/3时,血肌酐才明显上升。意思就是说,因为人体肾脏代谢能力强,当 肾脏损伤较轻时一般人不适感觉不明显,所以很多人当真正出现恶心、呕吐、头晕时,其实肾脏已经损伤严重,此时血肌酐也开始明显上升。 3.血B2-微球蛋白 是体内有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血小板、多形核白细胞产生的一种小分子球蛋白,其广泛存在于血浆、尿、脑脊液、唾液级初乳中。正常人血中的B2-微球蛋白浓度很低,可自由通过肾小球,然后在近端小管内急乎全部被重吸收。正常人血清中1-2mg/L。 临床意义: (1) 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潴留于血中。在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上,血 B2-微球蛋白比血肌酐更灵敏,在内生肌酐清除率低于80ml/min时即可出现,而此时血肌酐浓度多无改变。 (2) IgG肾病、恶性肿瘤,以及多种炎性疾病如肝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可 致其生成增多。 血请脂质和血清脂蛋白 血清脂质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 1.血清总胆固醇是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总胆固醇包括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肝脏是合成和贮存的主要器官[1]。胆固醇是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 性激素、胆汁酸及维生素D等生理活性物质的重要原料, 也是构成细胞膜 的主要成分,其血清 浓度可作为脂代谢的指标。指临床上将血总胆固醇增高称为高胆固醇血症。 目前,我国医学界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大致分为以下三个等级:合适范围5.72mmol/L(220mg/dl)。边缘升高5.23-5.69mmol/L(201-219mg/dl);过高值>5.72mmol/L(220mg/dl)。目前的很多临床研究已明确,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增高是导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越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越大,时间也越早。血清总胆固醇每降低1%,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但另一方面,血清总胆固醇降到多低合适,对此,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血清总胆固醇过低可能引发脑出血或使癌症的发病率增高,特别是对老年人,这一点可能更有意义,但这尚需大量的流行病学的证据来证实。有一些恶液质的病人,血清胆固醇可降至很低水平,这其实是重度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目前一般认为,将血清总胆固醇保持在2.1-5.2mmol/L(90-200mg/dl)范围内可能较为合适。对已有动脉粥 样硬化或冠心病者,应将胆固醇降至180mg/dl以下。 2.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缩写TG)是长链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脂肪分子。甘油三酯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大部分组织均可以利用甘油三酯分解产物供给能量,同时肝脏、脂肪等组织还可以进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脂肪组织中贮存。 参考值:0.56-1.70mmol/L。 TG升高:见于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糖尿病、痛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症、高脂饮食和阻塞性黄疸等。 TG减低:见于低B-脂蛋白血症和无B-脂蛋白血症、严重的肝脏疾病、吸收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血清脂蛋白 主要包括乳糜微粒(CM)、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等。 1. 乳糜微粒(CM):主要含有外源性甘油三酯,是运输外源性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正常人血浆中的乳糜微粒空腹12小时后就被完全清除,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但容易诱发胰腺炎。由于CM在血液中代谢快,半衰期短,食物消化需要4-6小时, 故正常空腹12h后血清中不应含有CM。 2.高密度脂蛋白(HDL):它运载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再转化为胆汁酸或直接通过胆汁从肠道排出,动脉造影证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俗称“血管清道夫”。近来,众多的科学研究证明,HDL是一种独特的脂蛋白,具有明确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以将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内的胆固醇“吸出”,并运输到肝脏进行代谢清除。因此,HD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的美称。高密度脂蛋白主要是由肝脏合成。它是由载脂蛋白、磷脂、胆固醇和少量脂肪酸组成。高密度脂蛋白颗粒小,可以自由进出动脉管壁,可以摄取血管壁内膜底层沉浸下来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有害物质,转运到肝脏进行分解排泄。高密度脂蛋白在生理上起着将肝外组织的胆固醇运送到肝脏的运载工具的作用。因而可以防止游离胆固醇在肝外组织细胞上的沉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它的降低是临床冠心病的危险因子之一,并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正常参考值:1.16--1.55μmmol/L 3. 低密度脂蛋白(LDL)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转变而来。主要功能是把胆固醇运输到全身各处细胞,运输到肝脏合成胆酸。每种脂蛋白都携带有一定的胆固醇,携带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是LDL。体内2/3的LDL是通过受体介导途径吸收入肝和肝外组织,经代谢而清除的。余下的三分之一是通过一条“清扫者”通路而被清除的,在这一非受体通路中,巨噬细胞与LDL结合,吸收LDL中的胆固醇,这样胆固醇就留在细胞内,变成“泡沫”细胞。因此,LDL能够进人动脉壁细胞,并带人胆固醇。LDL水平过高能致动脉粥样硬化,使个体处于易患冠心病的危险。 当乙醇进入肝脏后,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为乙酸,最终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过量饮酒后,体内大量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会对肝细胞产生强烈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毒性作用,可破坏肝细胞结构,并诱导自身免疫反应,直接或间接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同时还引起肝非实质细胞的改变。同时研究证实,乙醇中毒会直接引起肝纤维化,并由纤维化直接转化为肝硬化。其中,反映肝功能是否正常的灵敏性和特异性较好的指标主要是ALT、AST、的GT。 酒作为生活中的常用饮品,有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被誉为“百药之长”的中医理论认为,酒性温热、味甘、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具有舒筋活络、止痛散寒、温通经脉、引行药势的功效。长期大量饮酒则可能引起 花色苷花青素,花色素与糖以糖苷键结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氧化、清除自由基、减少低密度脂蛋白、抗突变、抗肿瘤、改善视力等作用 单宁是葡萄酒中所含有的两种酚化合物中的一种 :定酒的风味、结构与质地,支撑红葡萄酒的长年熟成,有益于心脏血管疾病之预防 酚酚与审单酚之和抑制肿瘤,预防炎症和溃疡,缓解辐射伤害,抑制白内障、糖尿病等发生 总黄酮酮类化合物增加脑血流量及冠脉血流量,用于缓解高血压症状(颈项强痛)、治疗心绞痛及突发性耳聋,有一定疗效 白藜芦醇多酚类化合物(顺顺反异构体)是肿瘤的化学预防剂,降低血小板聚集、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剂 藜芦醇苷二苯乙烯类多酚物质(顺反异构体)对心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改善微循环等有显著作用
/
本文档为【酒精对肝脏的损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