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

2017-10-08 50页 doc 266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 前 言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介于宁波和温州两个开放地带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近1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4%。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1.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447元,位居全国百强县排名第33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11位。预期在未来20,30年内,温岭市将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中经济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大市。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命脉和...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 前 言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介于宁波和温州两个开放地带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近1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4%。200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91.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447元,位居全国百强县排名第33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排名11位。预期在未来20,30年内,温岭市将以跨越式发展为主题,建设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中经济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裕、城市功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繁荣、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成为经济强市、文化大市。 水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命脉和保障。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影响,温岭市洪涝、台风、风暴潮灾害易发、水资源严重短缺及水环境质量恶化,已成为温岭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温岭市努力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如何统筹解决各种水问题,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和保障水平,协调好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特别是加快水利建设步伐,适当超前发展,以水利现代化保障经济社会现代化,是温岭市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受温岭市水利局的委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于2004年6月提出了《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建议书》,9月正式启动编制工作,12月在杭州由浙江省水利厅主持对《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工作大纲》进行了审查。2005年5月提出了《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报告(初稿)》,2005年8月和10月两次到温岭实地考察分别对该报告进行了修改补充。在规划过程中,以先进的治水理念为指导,遵循前瞻性、全面性、协调性、可操作性和重点突出规划原则,按照《温岭市水利规划工作大纲》的要求,针对温岭市当前水利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认真分析;随浙江省农村水利现代化考察团,赴广东省顺德、深圳等水利较发达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广泛收集和分析了国外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水利现代化资料,以我国现代化进程对水利现代化需要为动因,以发达地区的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参照,同时紧密结合温岭市实际,编写出了《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报告》。 在规划报告的编制过程中,温岭市水利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局领导和有关专家多次听取进展汇报,给予及时指导,帮助解决困难。《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报告》是双方合作的产物,凝结了双方共同的心血。浙江省水利厅农水处十分关心规划工作,台州市水利局、台州市水利设计院、温岭市发展计划局、温岭市国土资源局、温岭市建设规划局、温岭市农业局、温岭市环保局、温岭市科技局等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对上述部门、有关领导和专家,表示真挚的感谢。编制这样的规划,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为做到全面、准确、科学、合理,课题组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尽了最大的努力。但限于 1 水平和时间,报告中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不吝赐教。 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课题组 二零零五年十月 2 第一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规划目的与意义 随着温岭市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日益突出。在温岭市有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关水利专业规划已经编制完成的基础上, 进一步统筹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协调各项水利规划内容与成果,构造水利发展保障体系,从而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是制定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的目的。 意义体现在: 一、协调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水利建设和管理要适应温岭市现代化进程要求,为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也要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适应。协调水利与资源、环境、人口、城镇化发展。 二、协调水利内部各项关系。如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治理保护关系,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关系,水利建设与管理关系,硬件与软件关系等。 三、协调水利发展与其保障体系关系。包括法规、政策、标准、管理体制、经济机制、人才队伍等。 第二节 规划范围、水平年与依据 (一)规划范围 温岭市行政所辖区域,包括陆域及规划期围垦的土地和海岛。 现状水平年:2004年;近期:2010年;中期:2020年;远期:2030年。 (三)规划依据 本规划以下列法规、技术规范和各类计划规划作为指导依据: 1、 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1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年 4 月 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1984年11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98年6月10日施行 3 《浙江省水资源管理条例》2003年1月1日施行 《城市供水条例》1994年 10月 1日施行 2、 技术规范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 《地下水质量标准》(SL63—94) 《防洪标准》(GB50201—94)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9)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农村生活饮用水量卫生要求》(GB11730-89) 《2010中国城市节水》 3、有关涉水规划与资料 《浙江省用水定额》(试行,2004) 《台州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 《温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温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温岭市农业综合开发规划》 《温岭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报告》(2004) 《温岭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2001) 《温岭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报告》 《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4) 《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 《浙江省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报告》(2004) 《温岭市统计年鉴》(2004) 《温岭市水利志》(2002) 4 第三节 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指导思想 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以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构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温岭市水利规划和建设管理的最高目标。根据温岭市现代化进程要求,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高效用水和节水、防治水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社会水安全为目标,为此要构筑三大体系:一是防止水对人侵袭的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系;二是确保高效用水和节水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三是防止人对水侵害、维持生态环境完整性、水资源可持续性的水环境保障体系。这也是制定水利总体规划的落脚点。 (二)规划原则 (1)前瞻性。根据本市水利现状和经济社会现代化要求,考虑环境变化和人类 活动对水资源条件影响,制定水利总体规划,作为未来水利建设和管理的指导依据; (2)全面性。全面考虑水的生态功能、环境功能、资源功能和文化功能,实现 水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的多种目标综合协调,考虑各部门、各地区、各用水户的需 求差异,实现水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的多种目标综合协调; (3)协调性。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安全和水支撑条件的要求,水利总体 规划与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与国土总体规划及其它相关发展规划相协调;三大水支 撑体系的协调,解决措施的协调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4)重点性。水利总体规划重点在分析现状,明确未来要求、提出发展目标、 解决思路和对策,把握脉络,与各项具体规划对细节要求不同。 (5)可操作性。立足于现状,把握未来,既有总体目标,又有阶段目标,既有 定性描述,又要定量标准,便于实际应用。 第四节 规划的主要内容 规划的重点是提出水利总体发展目标、任务和指标,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利发展的保障体系和重点工程、实施步骤。 内容包括: (1)规划背景:包括温岭市自然、社会、经济等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温岭市经济 5 社会发展对水利的要求等; (2)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 (3)三大保障体系及水利现代化规划:包括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及水环境保障体系规划; (4)水利发展保障体系:包括水政策法规体系、水管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投资机制、水安全预警和防范机制等; (5)重点工程和实施步骤。 第五节 规划技术路线 规划编制应根据温岭市现代化进程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确定水利发展总体目标和方向、任务和重点,提出水安全保障体系及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出水利发展保障措施,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技术路线见图1-1。 6 温岭市现代化进程要求 水利现状 生态环境现状 存在的问题 国际、国内水利发展经验 水利发展总体目 水 标、任务、指标 利 水管理现代化 发 展 保 障 水利自动化与 措 信息化 施 水支撑体系和水安全保障体系 防灾减灾安全保障水环境安全保障体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体系 系 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 实施效果 行动计划 图1-1 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技术路线 7 第二章 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与水利现状 一、自然地理概况 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台州湾以南,东、东南、西南三面濒海,区域总面积 22221081.24 km,其中陆地总面积925.8km,陆地中山区387.3km,平原490.62km,河、 22库、塘等水域47.9km。岛屿大多散布于东南沿海,计170个,总面积达14.89 km,其 2中11个岛屿常年住人,居住面积10.22km。海涂多为滨海平原外围的潮间带淤泥浅滩, 2面积155.39km,滩涂平坦。 温岭市境内西部和西南部多为绵延起伏的丘陵山区,海拔最高为733.9m,一般为100,250m之间,间有小块河谷平原,北部、中部和东部为平原,局部间有陆屿残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系温黄平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拔在2.5,3.0m之间。市境内地貌单元众多,有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岛屿、港口等,以平原为主。 温岭市境内土壤类型多样、地域分布明显,主要有黄壤、红壤、潮土、水稻土和盐土五种土类,其中红壤、水稻土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8.29%、43.85%。红壤主要分布在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水稻土分布在平原河网地区,盐土面积占5.45%,以条状分布于沿海一带。植被属亚热带低丘森林植被区系。森林植被资源较丰富。2004年全市耕地49.25万亩,土地质量较好,但人均耕地仅0.43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温岭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明显,总的特点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温湿适中,热量充裕,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水量1581mm平均蒸发量1270.2mm。年降水量最大值是最小值的两倍以上。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随地形而变化。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中部平原,至西部丘陵山区递增,并随地势的增高而增加。其中沿海地区为1400,1500mm;中部平原为1500,1600mm;丘陵山区为1600,18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呈双峰曲线。5、6月为“梅雨期”,常年降水量在400mm上下,占年总降水量的25%左右,尤其是6月份,雨量最为充沛,一般都在200mm以上; 8、9月由于受台风影响频繁,常有暴雨和大暴雨出现,降水量在424mm上下,占年降水总量的27%左右,这段时期总量大、强度高的降雨是形成温岭市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灾害性天气主要为洪涝和干旱,夏秋两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热无雨易造成干旱,历史上的旱期长则5个月,短则1个月。 8 2温岭市境内溪河众多,河流总长度1494km,河网水域总面积31.06 km。主要水系为金清水系,其次有西南部若干独立水系。金清水系干流发源于温黄交界的太湖山东南麓,东行至大溪出谷入平原,至金清新闸剑门入东海,全长50.8 km。金清水系流域面 22积1172.58 km,温岭境内693.05 km,占全流域面积的59.1%。金清水系河流的流量受降水控制十分明显,属雨源性河流。其它个水系河流,源短流急,洪枯变化悬殊,属山溪间歇性河流。 2温岭市多年平均径流深为879.9mm,以陆地总面积925.8km计算,河川径流量为 3338.146亿m。人均地表水资源量为711.44 m,远低于全省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2100 m水平。径流量年际分配很不均匀,丰水年和特殊干旱年份径流量差异较大,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为3,4倍。就空间分布而言,山区径流量大于平原,西南部大于东部沿海。地下水资源量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分布极不均匀,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 3资源量13633.13万m。扣除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中重复水量,温岭市多年平 3均总水资源量为85743万m。温岭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都比较匮乏。 二、水利现状 在现代化建设中,温岭市始终把水利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水利管理和改革,取得了巨大的防洪、排涝、灌溉、供水、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水利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1)防灾减灾工程 水库。截止2004年底,该市累计建成各类水库22座、山塘131座,总库容7666 3万m。在拦洪蓄水,提高农田抗旱能力,减少内涝,供给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发展电力、水产养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按照浙江省“千库保安工程”部署,加大水库除险加固力度,2004年全面完成87座水库、山塘除险加固任务。 海塘。9711号台风之后,温岭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百里海塘,保百万生灵”的决策。2004年,历时八年的标准海塘建设顺利落下了帷幕,累计投入2.2亿元,建成20,50年一遇一线标准海塘共28条,总长56.215 km。海堤的防风暴潮能力显著提高,御台防台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以上。随着高标准海堤的全面建设,在历次防台中发挥了巨大效益。 河道疏浚和整治。2002年启动河道疏浚和整治工程,计划至2005全部完成河道疏 3浚任务。2004年共完成河道疏浚912km,完成疏浚工程量790万m。2005年计划疏浚长度237km,其中1,7月份已验收河道长度107km。2004年,共完成河道整治56.74km, 9 计划至2010年前完成剩余河道整治177km。 涵闸。到2004年止,共建一线出海排涝涵闸挡潮水闸共41座,内河节制闸194座。尤其是完成了金清新闸排涝工程(一期)和江厦排涝隧洞工程建设,从此改变了温岭涝水单一东排入海历史,形成了东西双向排涝的新格局。 (2)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源工程。除已建设水库、山塘外,通过长潭水库引水工程,实现向温岭(泽国镇、 3新河镇)日供水量2万m。全市建成机电排灌泵站1289处,固定装机容量21.78MW,流动装机容量1.59MW,喷滴灌装机容量1.74MW。蓄水工程供水量占地表水源各类供水工程的总供水量比重超过80,, 提水工程供水量约占8,。 全市现有民井3701处,浅井339眼,深井89眼。现状(2002年)地下水年开采量 3为 2100.41万m/年,占全市地下水可开采量的52,。 自来水厂。至2004年底,全市已建水厂有79座,其中镇乡级水厂8座,日供水能 3力为8.26万m/日。全市使用自来水人数达到90.25万,占总人口的79%左右。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特别是随着浙江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的提出,温岭市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实现饮水安全为目标,以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为重点,以大力发展城镇供水为突破口,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参与、规范运作的方式,全力推进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计划到2007年底,彻底解决温岭农民饮用水问题,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5,以上。 农业灌溉。现有耕地面积49.25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41.2万亩万亩,旱涝保收田面积25.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5,。农业灌溉用水是温岭市头号用水大户。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温岭市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历时八年,投入2.45亿,建成合格村538个,防渗渠道4900km,受益农田达40万亩。 (3)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 2002年,全市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为585.46万吨,其中,达标排放量576.06万吨,达标率98.39%,废水均排入附近河流。通过处理,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N)的去除率分别为83%和38.2,。 3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步伐加快。温岭市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工程规模为3.5 万吨/日,于2002年7月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行。二期工程规模7万吨/日,预期2005年下半年投入试运转。可以满足中心区域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需要。 2水土流失治理。2004年统计温岭市水土流失面积共 81.69km,其中轻度流失面积 22246.07km,中度流失面积30.28km,强度和极强度流失面积5.33km。泥沙流失量为12.9 10 万吨/年。经过治理,总体来看温岭自然水土流失有逐年减轻的趋势,基本上控制了人为活动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水环境状况。根据温岭市环保局发布的《2003年温岭市环境状况公报》,除上马河段为III类水质外,全市其它河网水质都为劣?类,均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 (4)水利管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断配套和完善水利政策和法规,针对水利工程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规定,依法征收水资源费,开展取水许可证管理,建设项目取水论证工作,计划用水。水利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加强水事行政执法,近年来共查处各类水事违法案件240起,调解水事纠纷38起,河道清障1400处。 重视水利规划的指导作用。先后完成了:《温岭市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规划》、《温岭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温岭市城市防洪规划》、《浙江省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报告》、《温岭市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报告》、《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等。对指导温岭市水利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断更新水利管理手段。温岭市于2000年相继启动水利信息化建设,通过近几年的不懈的努力,2004年已建成水文自动化测报、计算机网络及V型最新多功能静止高分辨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防汛远程会商、水利工程远程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及网络安全防护等子系统。目前,温岭市水利信息系统已初具规模,并成为省内同类系统的后起之秀。 第二节 经济社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经济社会概况 温岭市现设11个镇5个街道,共848个行政村,5个街道构成中心城区。2004年末,统计总人口114.82万人(户籍人口),其中城镇人口为53.8万人,城镇化率为46,。 22人口密度1240人/ km,在平原地区高达1600人/ km,为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县市之一。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5‰,近10年来,多年平均人口年增长率为4.4‰。 改革开放以来,温岭市步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从撤县建市的1994年的68.0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9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十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4%;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7.07亿元、156.39亿元、108.32亿元,第一产业下降 11 1.8%,第二产业增长13.8%,第三产业增长16.4%,形成了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三产结构进一步合理,从1994年的26.5:44.3:29.2调整到2004年的9.3:53.6:37.1。 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为25447元,比上年增长17.1%,按照8.3汇率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3066美元,而1994年人均生产总值仅6200元,年均增长率为15%。2004年中央财政收入为9.8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为10.46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9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62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温岭市地处沿海开放地带,北受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拉动,南受广东、福建经济特区辐射。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育较早、较快,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主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均进入全省经济强县(市)行列,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和社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温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温岭市在全国和浙江省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至2005年,初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综合竞争能力的经济运行体系,达到省定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在实力上向经济强市跨越,在内涵上向文化大市跨越,在规模上向现代化中等城市跨越。至2010年,在省内率先基本实现全国“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小康社会标准,全面建成“一个中心五大区块”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至2020年争取建设成为组团性布局的中等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经济发展目标 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从现在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3,,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从2010年到202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8,10,,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116,1428.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455 ,10821美元;从2020年到2030年GDP年均增长率为6,7,,到203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998.6,2809.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683,20642美元。按照全面小康社会人均GDP为3000美元、基本现代化社会人均GDP约7000美元标准,温岭市在2020年前实现基本现代化。 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5:53:42;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5:41:54;到203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5:40:56.5。温岭市2004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3%。降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经济结构战略调整 12 的客观要求。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见附表2,1。 (2)人口发展目标 人口保持缓慢增长。近10年来,温岭市户籍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已经降到5‰。按5‰增长率推算,2010年、2020年及2030年,户籍人口分别达到118.6万人、124.6万人和131万人。此外,由于温岭经济发展强劲,近年每年有外来人口30多万人。考虑到外来人口因素,预计2010年、2020年及2030年,总人口分别达到140万人、160万人和165万人。温岭市人口预测具体见附表2,2。 (3)城镇发展目标 根据《温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全市城镇职能类型和等级划分为一个市域中心、5个区块中心城镇(泽国、大溪、松门、新河和箬横)、5个一般镇(石塘、石桥头、城南、滨海和坞根),规划温岭市在2010年建设中心村47,50个,2020年组建中心村95个,安排单列村108个和湖漫水库保护区内10个行政村。城镇及村规划见附表2-3。 到2005年,基本形成一个中心、五大区块组合、高速通道连接、半小时经济圈、 2城乡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3km,人口规模达到22万人。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规模达到7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55%。其中,中心 2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7km,人口达到44万人;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07 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67%。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km,人口达到57万人;2030年全市城镇人口规模达到115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70%。 (4)环境发展目标 污水处理力度加大:到2010年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00,,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水质有明显改善:到2010年饮用水源达标率100,,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0,;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绿化覆盖率达到 235.7%,环境综合指数达8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 m,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8%以上。到2020年,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环境综合指数达9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4 2m,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 第三节 水利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由于温岭市降水量及径流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且境内又缺少建设大库地形,调蓄径流能力差,导致洪涝灾害易发、干旱频发,此外还受台风(热带风暴)严重影响,及 13 水环境严重恶化困扰。在温岭市向现代化社会快速推进过程中,水利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建立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全社会防灾能力 温岭市梅涝约3年一遇, 台涝约3年两遇,特大暴雨约4年一遇。经过多年防洪建设,目前温岭市洪涝潮灾害防御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海塘防台防潮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温岭市城区的防洪能力为5,10年一遇,温黄平原排涝能力一般只有3,5年一遇。但是,防灾减灾能力仍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洪涝灾害损失率居高不下。 2004年温岭市经受了百年一遇强台风“云娜”、“9.17”、“11.9”特大暴雨的袭击。台风“云娜”自8月12日在温岭登陆以后,带来大暴雨,给该市农业、水产养殖、工业、通讯等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据初步统计,此次台风共造成26人死亡、倒塌房屋9100间、受灾人口98万、受灾农田58万亩,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受地面倒槽和高空西风槽影响,11月9日中午12时起温岭市普降特大暴雨至10日零时结束,此次降雨历时短、强度大,全市过程平均雨量达210毫米。暴雨造成部分城区街道和镇、村受淹,给温岭市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据初步统计,本次特大暴雨受灾人口达40余万,农作物受灾面积18万亩左右,部分工矿企业因此停产,溪堤河防毁坏严重,直接经济损失约7600万元。 随着温岭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口和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城镇集中。如果城镇防灾保安标准不能提高,洪涝灾害损失率不能逐步下降,将使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上升,洪灾风险加大。另一方面,工业化使得乡村、农民走向富裕,广大农村的防洪除涝标准相应也要提高。很显然,防灾减灾标准必须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防灾保安能力不断加强。否则,如果发生严重灾害,多年经济发展成果可能毁于一旦。在具有经济实力后,不断提高防灾保安能力,也是发达国家共同经验。 二、构筑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增加及生活质量提高,生活需水量呈持续增长态势。其中,饮用水权利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必须确保。保障饮用水安全既包含了对水量、供水可靠性的要求,又包含对水质的要求。 在生产需水方面,根据温岭市经济发展目标预测,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3年基础上翻一番,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又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还多,考虑到目前万元GDP用水定额已经较低,下降空间越来越小,用水大户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已达 14 0.8,整体提高余地不大, 2010年生产需水量和2020年生产需水量将保持继续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河道外绿化与环境卫生需水上升,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日益受到重视,将进一步加剧生活、生产、生态之间需水矛盾。 在供给方面,根据《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02年当年水资源利用率达到40.1%,其中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为39.1%,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限度40%;浅层孔隙地下水利用率更高达64.4%,本地水资源进一步开发潜力有限。尤其是,由于河网水体普遍污染,大部分水体已降至劣?类水质,导致原先可直接利用河网水,现在不能直接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水源,有的甚至不能用于农业灌溉。水质问题加重了温岭市缺水状况。 对于水资源量严重不足的温岭市而言,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解决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或者说确保供水安全,是事关全局的大问题。 三、建立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创造优美人居环境 水是最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水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影响。恢复和维护水环境健康,建设优美人居环境,是现代生活基本要求。 温岭市目前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到达93,,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也已投入运行。但是,中心镇和一般镇目前尚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均未经过处理进入环境。另外,畜禽粪尿及农业施用的农药、肥料造成的面源污染,尚无有效措施控制。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 此外,侵占河塘水面面积、阻塞河道使活水变成死水、过量超采地下水及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等,导致水环境的生态功能、美化功能的丧失,破坏了河流湖库水环境健康。 因此,对目前已被严重污染和干扰的河道水网进行水环境恢复和生态修复,在满足生活生产用水同时,保证维持水环境正常功能的基本水量,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是水利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加强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管理,提高水利的公众服务能力 水利信息化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温岭市已建成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还不够完善,功能尚不齐全。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水环境监测评价系统、水行政管理系统尚未建立,挡潮闸、节制闸、泄洪闸遥测遥控测尚处于起步阶段。 15 温岭市目前涉水事务由水利、建设、环保、卫生等多个部门分别管理。多龙管水局面,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统一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尚待完善。 水价体系和管理机制不完善,水价不能体现缺水地区水的价值。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已从粗放型利用资源的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尤其工业节水成效显著。但在城镇供用水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节水措施和节水激励机制,供水跑、冒、滴、漏现象依然存在,节水器具和节水设施少,用水效率有待提高。供水管理缺乏更有效的经济手段。 根据政府职能和定位,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权属管理、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水利国有资产管理、水利工程管理等,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16 第三章 水利发展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第一节 水利发展指导思想 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关系。水利的发展必须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必须以水利发展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水利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社会环境的支持,水利发展目标不能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温岭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遵循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紧紧围绕温岭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从温岭市自然环境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继续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突出高效用水、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构筑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用水安全,以恢复和维持水生态环境完整性为核心,建设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结合水景观建设,丰富水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继续深化水利改革和管理,依法治水和科学治水,最终实现人与水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水利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既要防止水对人的侵袭、防灾减灾,又要防止人对水的侵害、维持生态环境完整性。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要将服务于经济社会和服务于生态环境作为水利发展的两个基础目标,水利工程建设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坚持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水利的发展与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并适度超前。要有针对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水利问题。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发展的时间尺度考虑,使水资源既满足温岭市当代人的需要,也为后代的发展留有余地;从发展的空间尺度考虑,城镇和农村统筹,山区、平原和沿海区统筹;从部门考虑,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治污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均衡发展。 四、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水利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通过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生产率,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水利工程建设要讲效益。 17 五、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健全法制,改革机制, 重视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民主协商用水机制,统一高效管水机制,要依靠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促进水利发展。 第二节 水利发展总体目标 根据中国水利现代化主要发展目标及浙江省水利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按照温岭市水利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的要求,并参照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利发展的经验,制定温岭市现代化进程中水利发展总目标。 根据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温岭市现代化进程领先全国现代化进程,也领先浙江省现代化进程。到2005年实现小康社会,到201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2030年达到发达国家当时水平。温岭市水利发展必须与此相适应。 一、水利发展总目标 (一)到201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初步建立与基本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水安全体系。建成较高标准的防洪减灾体系,灾害损失程度大幅下降;建成完整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网络,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活生产及生态环境用水得到保障;建成全方位的水环境保护体系,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水利信息化快速推进;水利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改善;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发展保障体系。 主要定量指标如下:防洪能力指数达到70,以上,水旱灾害损失率降到1.0,以下;城乡供水普及率超过95,;生产用水效率综合指数达到1.5;农业用水比率降到55,以下,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0,;生活和工业供水保证率达到95,;市域水面率达到8,;生态环境用水保障程度达到90,;水体功能达标率达到9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水利信息化指数为100,;大专以上管理人员比重达到95,。 (二)到2020年,水利现代化程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当时水平。建成体系完善、反映灵敏、高标准的防洪减灾体系,灾害损失程度进一步下降;建成市域范围的调配自如、运行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网络,饮用水质达到发达国家水质标准如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节水力度进一步加大,为生活、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供水;建成全方位、强有力的水环境保护体系,水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功能不断扩展;水利管理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水利发展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主要定量指标如下:防洪能力指数达到90,以上;水旱灾害损失率降到0.5,以下;城乡供水普及率接近100,,生产用水效率综合指数达到3.0;农业用水比率降到45,以下;生活、工业及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5,;市域水面率达到10,;生态环境 18 用水保障程度达到95,;水体功能达标率为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100,;水利信息系统业务应用功能进一步完善;大专以上管理人员比重达到100,。 (三)到2030年,水利现代化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当时水平,对现代化社会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定量指标如下:防洪能力指数达到100,,防护区标准进一步提高;水旱灾害损失率继续下降到0.5,以下;饮用水质达到发达国家同步水平;生产用水效率综合指数达到5.0;农业用水比率降到40,以下,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5,;市域水面率达到12,;其它各项指标100,满足。 二、水利发展定量指标及其可达性分析 水利发展过程也就是水利现代化不断实现过程。参照《中国水利现代化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水利部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参考指标体系》、《浙江省水利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温岭市实际,提出温岭市水利发展定量指标。 温岭市水利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组成。 (1)防灾减灾保障指数 它包括3个二级指标:防洪防潮工程达标率、防洪能力指数及水旱灾害损失率。 防洪(含排涝)防潮工程主要指中小型水库、山塘和海堤,根据工程规模和防洪对象重要程度,国家颁发的规范给出了相应的防洪防潮标准。防洪防潮工程达标率指达到标准的工程数目占总工程数目的比例。到2010年,全市水库、山塘和海堤完成标准化建设,全部达到标准,防洪防潮工程达标率100,;到2020年,对于已达到标准下限未达到标准上限的上述工程,使其达到标准上限;2020年后,提高重要工程的防洪防潮标准(高于目前规范规定的标准)。 防洪能力指数指高标准防护区(防洪或防潮标准大于或等于50年一遇的防护区)的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中心城区作为中等城市,2010年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2020年提高到100年一遇,2030年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2010年部分重要海塘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2020年所有海塘达到50年一遇标准,50,海塘达到100年一遇;到2030年,75,海塘达到100年一遇标准。区块中心镇、一般镇及农村防洪排涝标准逐步提高,见附表3-1。 水旱灾害损失率指一定时期水旱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百分比。根据近10年温岭市洪水灾害损失统计数据,估算洪水灾害损失率为1.9%,考虑到旱灾损失,水旱灾害损失率估计超过2,。2010年,温岭市水旱灾害损失率降到1,,2020年降到0.5%。 19 可达性分析。目前,温岭市已完成标准化海塘建设,海塘达到20,50年一遇标准,在完成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后,正在进行标准化水库建设。到2007年,温岭市完成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城区排涝达到20年一遇,农田排涝达到10年一遇。在此基础上,再经过13年努力,到2020年水库、山塘、海塘防洪防潮标准进一步提高,同时河道整治和其它泄洪工程、排涝工程实施完成,中心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及其它各类防护区防洪标准有新提高,是完全可能的。 (2)水资源保障指数 它包括5个二级指标:供水保障率、节水及水利用效率、生产用水效率指数、用水量弹性系数和农业用水量比例。 供水保障率从二个方面考核:一是集中供水普及率,以城乡集中供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衡量;二是供水保证率,按生活、工业、农业用水分别考虑。至于原水水质达标率同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2010年,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超过95,,生活供水和重要工业保证率不低于95%,一般工业不低于90,,农业长潭灌区保证率达到95%,山区达到80,,饮用水质达到国家标准;2020年,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有所提高,各类供水保证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原水水质有较大改善,饮用水质达到发达国家水质标准如欧盟《饮用水水质指令》,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轨。 节水及水利用效率从4个方面衡量,一是节水灌溉推广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二是灌溉水利用系数;三是供水管网水利用系数;四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各水平年指标值见附表3-2。 生产用水效率主要从万元GDP用水量、第二产业万元GDP用水量、单方水粮食产量三个指标衡量。各水平年万元GDP用水量、第二产业万元GDP用水量见附表3-3。以万 3元GDP用水量100 m为基准,可以计算出生产用水效率指数2010年、2020年和2030年分别达到1.5、3和5。 用水量弹性系数指用水量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的比值,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率与用水量变化率之间关系的安全性指标。到2010年期间,用水量弹性系数为0.12;2010年,2020年期间,用水量弹性系数为0.10;2020年,2030年期间,用水量弹性系数为0.03。 农业用水量比例指农业生产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指标。以90,保证率下农业用水量计算,2010年、2020年和2030年农业用水量比例分别为55,、45%和40%。 可达性分析。从现状生产用水效率指数、用水量弹性系数和农业用水量比例看,温 20 岭市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水利用效率方面,现状指标差距较大,到2007年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完成后,灌溉水利用系数有较大提高,能达到标准,但是管网水利用系数不能满足节水型城市管网漏损率低于12,的要求。生活用水,特别是饮用水安全是近期水利工作重点,各级政府投入很大,到2010年达到基本现代化要求完全可能。 (3)水生态环境保障指数 它包括5个二级指标,一是市域内水面率,二是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三是生态环境用水保证程度,四是废污水处理达标率,五是水土流失治理率。 市域内水面率指陆地范围内水库、山塘、河道等水面面积占陆域面积之比。水面面积大有利于改善环境景观,提高人居舒适度,同时增加调蓄水量能力,提高防洪排涝效果。温岭市人地矛盾十分突出,但是从长远看,逐步提高水面率还是必要的。2010年水面率提高到8,,2020年提高到10,,2030年达到12,。 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主要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以达标功能区河长(或个数)占水功能区总河长(或个数)的比例表示。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II级,主要河道水体水质达到或接近III类标准,重点市域区达到III级以上,灌溉水源水质达到国家标准(V级)。各水平年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见附表3-4。综合起来,2010年水体功能达标率达到90,。 生态环境用水保证程度指生态环境实际用水量占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比例,进一步分为河道外、河道内生态环境保证程度。2010年河道内、河道外生态环境用水量保证程度分别达到90,、95,,2020年达到100,。 废污水处理达标率从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农业面源治理率三个方面衡量。各水平年的废污水处理达标率指标见附表3-5。 水土流失治理率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比例,2002年为40,,2007年达到75%,2010年超过90,,2020年达到100,。 可达性分析。水环境保障指标中,生活污水处理率、农业面源治理率及水土流失治理率现状下指标差距较大,但是随着环境日益受到重视,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到2010年达到基本现代化要求也是可能的。 (4)现代化保障指数 它包括水利信息化程度、水利人员素质达标率和水利管理规范化指数3个二级指标。水利信息化程度以水利信息化内容来衡量,到2010年广泛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全方位构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完成水利数据中心、防灾减灾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控系统、水环境监测系统,基本形成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水利业务应用; 21 水利人员素质达标率以大专以上管理人员占水利职工总人数的比重表示。2010年达到95,。 水利管理规范化从以下方面考核:取水许可率、计划用水率、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率、法人制、法人招投标、监理制度、水行政执法处置率、用水计量率等,2010年全部达到100,。 除上述指标外,水利投入对促进水利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我国台湾在1953,1990年期间,其水利建设投资占GDP 1,2,;日本在1975,2000年期间,国家对水利总投入占同期政府总支出的5.6,。温岭市水利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到2010年,水利投入占GDP百分比达到2,,2010年,2020年期间,水利投入占GDP百分比达到1,2,。 可达性分析。近年来温岭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好开端和基础,水利管理步入规范化轨道,到2010年能够达到基本现代化要求;困难较大是水利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第三节 水利发展主要任务 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利发展的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温岭市水利现代化建设,把防洪减灾、水资源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作为平安温岭、和谐温岭建设的战略重点,以发展为主体,以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基本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确定温岭市水利建设主要任务。 一、构筑防止水对人侵袭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防洪减灾是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持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使防洪减灾体系不断完善,洪涝灾害损失率不断降低;开展水库、海塘、山塘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防洪工程安全标准和防护区防护标准;大力推进信息化和自动化,提高防洪减灾体系反应灵敏度。 二、构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水资源是温岭市严重短缺的资源,必须开源、节流和治污并举,节流和治污优先; 必须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建设优质公共供水网、灌溉水网、工业供水网、中水回用网;建设水资源实施监控和管理系统,实现调配自如、精细调度;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22 三、构筑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保障体系 水环境是人居生存环境舒适性和城市品位的最为关键因素。必须加大水污染、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严格保护水源地,保证生态环境基本用水要求,恢复水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维护水环境健康,建设水景观,丰富水文化,发展相关产业。 四、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实现水利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水利信息化。要全方位构建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利信息网、水利数据中心;营造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重点在水利业务应用,建设防洪减灾决策指挥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测控制系统、水质监测评价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水平、服务能力,增强决策能力。 五、强化水利发展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水利发展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从政策、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构筑水利发展保障体系,为水利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 23 第四章 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第一节 灾害类型及危害性 洪涝及干旱是温岭市主要水灾害。从成因分析,洪涝又分成梅涝与台涝,前者发生于5,6月梅雨期间,约3年一遇;后者则为台风或热带风暴所致,以7,9月为多,约3年2遇。台风不仅风力强,且伴有暴雨,如与天文大潮相遇,则会出现狂风、暴雨、爆潮“三碰头”情况,易酿成严重灾害,因此防台防潮也成为防洪重要内容。目前,境内易涝面积24.4万亩,其中泽坎公路以西的18万亩耕地是洪涝水患重影响地区。根据1992年以来主要洪涝灾害损失的统计数据计算,洪涝灾害损失占当年GDP的比例(称为洪涝灾害损失率)的多年平均值为1.92%。 干旱常发生于7,8月间,以夏秋连续干旱影响最大。全市易旱面积14.59万亩,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的外围和西南丘陵地带山坡地。将干旱灾害损失计算在内,温岭市水旱灾害损失率超过2,,低于20世纪90年代全国平均值3.3,。但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洪涝灾害损失急剧上升,如最近的 2004年14号云娜台风带来的暴雨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16亿元,占当年GDP 的6,以上。总之,随着温岭市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要素、人口和财富更趋集中,对防灾减灾安全保障要求将越来越高。 由于旱灾属于缺水引起,集中到下章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中论述,本章仅论及防洪涝灾害(含防台、防潮)安全保障体系规划。 第二节 防灾减灾总体思路与目标 降水量过多是造成洪涝灾害的主要诱因,但最终成灾的严重程度却与一系列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大面积填河、设障,造成水面面积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水流不畅。此外,建筑物地基高程、结构、防水措施、洪水预警预报、防洪抢险等方面因素,都直接影响洪涝灾害损失大小。 防灾减灾首先要树立新的防洪减灾观,从“防御洪水”转向“管理洪水”,从“入海为安”转向“风险控制”;人类活动和防洪防台防潮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必须符合防灾减灾部署;将防洪与洪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将除害与兴利结合,妥善处理蓄泄关系;贯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的防洪方针。 24 一、总体思路 温岭市防灾减灾建设要以人为本,以确保人的生命安全为首要任务,采取“蓄、泄、排、御”相结合的总体工程布局,解决中心城区防洪问题、区块中心城镇、一般镇和农村洪涝灾害问题。根据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逐步提高城区防洪标准和城镇农村排涝标准,提高海塘防潮标准;逐步提高水库山塘防洪安全标准;扩大河道泄洪排涝能力,积极增加蓄水能力,蓄泄兼顾;在加强工程措施建设同时,大力推进和不断完善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措施;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反映灵敏、安全保障程度高的防灾减灾体系,使灾害损失程度逐步降低。 二、发展目标 根据温岭市的自然条件,防洪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温岭市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的各阶段目标如下: (1)到2010年,建成“蓄、泄、排、御”相结合的防洪工程体系。 全部水库完成标准化建设,达到部定标准,海塘达到20,50年一遇防潮标准,部分重要海塘达到100年一遇防潮标准,新建七个水库;完成河道整治工程,扩大河网水系调蓄能力,使全市水面率扩大到8,;开工建设湖漫隧洞防洪工程;建设金清二期排涝工程。建立具备预报警报功能、灾害评估功能和应急指挥决策功能的防洪减灾指挥决策系统;制定防洪总体规划和洪水风险图、实施建筑物防洪条例和防洪基金、洪水保险。初步建成适应基本现代化社会要求的防洪减灾体系。 温岭市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区块中心镇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农田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全市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小于1.0%; (2)到2020年,强化防洪工程体系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形成体系完整、反映灵敏、保障程度较高的防灾减灾体系。 进一步提高水库、海塘安全标准,中型水库、小(一)(二)型水库的设计洪水标准和校核洪水标准达到规范的上限;海塘普遍达到50年一遇防潮标准,50,海塘达到100年一遇防潮标准;新建两个水库;结合水网改造、水生态修复和城镇水景观建设,扩大水面率到10,;防洪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水库闸门、排涝闸、渠道节制闸实现遥测、遥控;建立洪水风险管理、洪水应急体系,防洪非工程措施完善配套,完善防洪减灾社会化保障制度;建成与现代化社会要求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 25 中心城区防洪标准、中心镇和一般镇、农村防洪排涝标准有新的提高,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中心镇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涝标准有新提高,农田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洪涝灾害损失率小于0.5%。 (3)到2030年,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防洪工程安全度进一步增强,防洪工程体系功能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灾害管理水平高;人与洪水和谐共处,防洪减灾体系保障程度达到发达国家当时水平。 第三节 防灾减灾工程总体布局 根据温岭市地理地形特点和经济发展、城镇布局特点,防洪减灾工程体系采用“蓄、泄、排、御”相结合的工程总体布局。 “蓄”是指利用山区水库、山塘拦蓄洪水,削减洪峰;也包括利用平原湖泊、塘堰临时蓄存洪水。 “泄”是指利用河道或渠道宣泄洪水,具体包括新建截洪渠,将山洪导引入渠及水库,避免山洪直接侵入城镇;及拓宽疏浚河道,增加河道排洪涝能力; “排”是指以自流或抽排方式,将洪水、涝水排入大海;“排”与“泄”通常一起考虑。 “御”是指将洪水(涝水)、潮水挡在受保护对象之外。包括在重要工业区和居住区,采取堤围,防御洪水侵入;利用挖土填高部分居住、工业用地以免受洪涝影响;及在滨海低地筑海堤,挡住潮水入侵。 中心城区作为市域中心,发展很快,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将成为中等规模城市,无疑是防灾减灾重中之重。城区三面环山,影响城区的主要是台风暴雨造成的洪灾,特别是西南部山区来水对城区防洪有直接影响。此外,老城区下游和新城区的地面高程在3.0m左右,地面高程偏低,加上平原河网调蓄洪水能力变弱,城区排水不畅,造成中心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下。从实施工程措施角度,中心城区主要通过 “蓄、泄、排、御”达到防灾减灾目的。 5个区块中心城镇泽国、大溪、松门、新河、若横及位于平原区受洪水威胁的一般镇和中心村,地势低平,主要通过“泄、排、御”提高防洪排涝标准。 海塘外受潮水威胁,内积涝水,主要通过“泄、御”提高防洪涝防潮标准。 上述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形成温岭市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26 第四节 主要工程建设 一、中心城区防洪工程 主要工程包括: (一)防山洪 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开挖撇洪渠道和汇水河道两种形式,将山水汇集,引入下游河网,避免山洪直接侵入新城区造成局部洪水灾害。共开挖撇洪渠7条,汇水河道13条,过水断面深2.5m,宽2,4m。规划在2010年前实施。 (二)山溪整治 前溪是城区上游集水面积最大的山溪性河流,它自西向东穿过城区,防洪能力较低的河段处于前溪桥附近下河道。存在两个方案,一个是河道整治方案,即前溪桥以上河段拓宽疏浚,以改善水流条件,减少水头损失。前溪桥至,三星桥段的东月河进行拓宽疏浚。经河道洪流演进计算,经河道整治后,前溪桥50年一遇最高洪水位为4.20m,低于目前地面高程4.30m;另一个是建前溪水库,建前溪水库投资大。从防洪角度,两个方案可以互相替代,但前溪水库还有供水效益,因此可以并存。规划在2010年前完成前溪整治。 (三)城区河道整治 温岭市城区仅依靠已规划的骨干排水河道(白箬溪、肖泉溪、前溪、东月河、双桥河、保收河)排洪是不够的。还需要次干河道、沟通河道及汇水河道与骨干河道组成排水网络。一方面利用河网调蓄,可调节洪峰水位,平衡峰量水位差;另一方面增加排水骨干河道汇水能力,使温岭市城区涝水能尽快西排经江厦排涝隧洞入乐清湾,北排经金清新闸入东海,南排经湖漫排涝隧洞入东海。 城区河道整治纳入全市河道综合整治规划,通盘考虑。计划至2010年前完成剩余河道整治177km。 二、市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一般讲,河道具有排水(排洪、除涝)、蓄水灌溉、航运、改善环境景观等功能。其中排水、改善环境景观是各个河道都应该具有的功能。至于平原河道,还应该具有灌溉和航运功能。河道综合整治目的就是恢复和维持河道上述功能。 27 通过河道泄洪排涝对于温岭市防洪具有特别重要作用。从防洪排涝角度,河道整治既要充分发挥目前已建挡潮排涝工程的防洪作用,又要增加洪水出路。经过比选,《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提出如下河道整治方案: (一)西部地区的二纵二横整治方案 其整治目的为充分发挥现有两个洪水出口的排洪能力。主要包括: 1、横湖节点整治方案(一纵一横),整治双桥河、上洋河、东月河、新开河。 2、江厦大港温峤镇节点整治方案(一纵),主要整治江厦大港温峤镇至牧屿段。 3、大溪整治方案(一横),主要整治大溪河、潘郎河段、祝家洋北河、牧东河,另在祝家洋北河与牧东河之间新挖一条河长为500m的新河,在牧东河与金清大港之间新挖一条河长为660m的新河。 4、金清新闸排涝工程(二期)整治方案,主要整治范围在金清闸以上段及南官河。 (二)增加洪水出路的整治方案 即湖漫排涝隧洞方案。 (三)东部区域整治方案 由于西部地区的河道整治,增加了通过金清新闸的排涝量,相对也减少了东部地区经永安闸的排涝量,东部地区整治重点是通过整治增加沿海闸的排涝量,主要包括: 1、整治箬松河、木城河、五湾河、车路横河、新跃河及团结水系的南北草碎圩、团结中心河、七湾河、长山河、七塘横河、雨伞浦。 2、增加沿海闸的过流能力,主要是鲸山闸、跃进闸、癞头屿闸。 三、防洪排涝工程 金清新闸、江厦隧洞、湖漫隧洞是《温黄平原排涝规划》中推荐的三项工程,其中金清新闸、江厦隧洞已经建成。湖漫隧洞是距温岭最近的排水出口,该工程实施后,将使流域性的排水出口由两个(江厦隧洞,金清大港)增加到三个,对整个温岭境内的平原排涝和城区防洪起到较大作用。 由于金清新闸和江厦隧洞的设计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难以满足城镇防洪20年以上标准的防洪排涝需求。在上述工程已实施定型的情况下,金清二期和湖漫隧洞作为尚未实施的工程,其工程规模应充分考虑城镇防洪的需求,补偿金清新闸和江厦隧洞工程建设标准偏低带来的弊端。 28 作为防洪工程的湖漫隧洞工程是温岭市防洪减灾体系中关键性工程,规划在2010年前实施。 四、海塘工程 到2010年这段时期,已建成海塘工程主要是加强维护管理,2010年后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海塘防潮标准,从现状的20,50年一遇,普遍提高到50年一遇,部分海塘达到100年一遇标准。 根据《浙江省海涂围垦规划》和《浙江省台州市海涂围垦规划》,2010年前围垦东海涂围垦工程二期,围垦面积1.53万亩,海堤总长度11280m;担屿围垦工程,围垦面积1.18万亩,海堤总长度3000m。新海塘标准达到50,100年一遇标准。 2020年前围垦世纪塘围垦工程,围垦面积0.371万亩,海堤总长度3100m;殿嘴头外塘围垦工程,围垦面积0.202万亩,海堤总长度1750m;南海涂围垦工程,围垦面积6.52万亩,海堤总长度10840m;大洋港围垦工程,围垦面积2.1万亩,海堤总长度7500m。 南海涂和大洋港围垦工程达到100年一遇标准。 五、水库工程 水库大坝本身防洪安全十分重要,其防洪标准远高于防护区防洪标准。结合水库除险加固、大坝技术改造、主要水工建筑物和大坝监测(观测)设施更新改造和增补设,建立标准化水库,全面提高水库、山塘防洪安全标准。 2010年前,完成温岭市所有水库、山塘的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所有水库(包括已建和新建)防洪安全标准达到国家规范的上限标准;到2030年,水库和重要山塘防洪安全标准高于国家规范的标准。新建水库按高标准建设。 第五节 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 一、制定防洪减灾规划,提高其权威性 制定温岭市防洪减灾规划,并将其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中,提高防洪减灾规划权威性。产业布局、城镇化、土地利用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都要与防洪减灾协调。根据温岭市城镇的地形条件和防洪排涝能力,在城市建设中,重要部门和单位应布置在地势较高处;合理规划土地利用,要严禁侵占河网水道,维持并扩大市域内河网水面率;根据洪涝灾害严重程度,指导产业和城镇发展。 29 二、尽快绘制洪水风险图,强化风险管理 洪水风险图是防洪减灾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基础。综合应用数字地面高程、水文水力学模型和经济社会基础数据等,尽快绘制温岭市洪(涝)水风险图。依据洪水风险大小,对山区沿河易洪地带、平原易淹区域进行分区,作为洪泛区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及洪水保险的重要依据。洪水风险图经审定后,向全社会公布。它有利于各部门、单位自主地采用适当的防洪涝潮措施,有利于调整城市区域内的建设和投资布局,尽量将住宅区和企业设在洪涝风险较小的区域。 三、颁布建筑物防洪规定 温岭市城镇大多地势低平,建筑物防洪对减轻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筑物防洪条例,规范建筑建设行为,将防洪减灾真正落到实处。可结合开山辟路、挖水库的土石方及河道疏浚土方垫高地面,新开发区尤应如此;中心城区的规划新城区,其地面高程控制在3.8m以上;在桥梁道路建设中,对跨河桥梁的净跨进行严格控制,不得小于河道宽度;房屋等建筑物室内地面高程应比室外高,这样既有利于防洪,又方便排涝,防止城区积水。 除垫高地面高程外,建筑物可采取底楼架空形式;或者,底楼考虑防水措施、防下水道倒灌措施、临时堵水措施等。 四、建立和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在技术上日趋成熟,已成为防汛抗洪的有力武器。建立健全全市的洪水预警报系统,利用区域内及更大范围现有的雨量站、气象站,根据流域水系中上游的地理特征、雨型的时空分布、走向及各遥测降雨量、卫星云图接收等参数,建立将降雨洪水预报模型,为温岭市的城镇防洪排涝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防汛期间充分利用预警预报系统的分析资料,组织专家进行科学分析,为领导防汛正确决策做好参谋,并保证决策能够全面、准确、及时的贯彻实施。 五、防洪工程群系统规划与控制运用优化 温岭市防洪工程体系由水库、河道、渠道(泄洪功能)、水闸组成,纵横交错,结构复杂,但调蓄能力有限。面对洪水量大峰陡,潮水顶托这种复杂情况,各项规划工程的规模多大,如何调度运用,对防洪效果关系甚大。必须运用系统工程和水文学、水力学理论方法,对水库、河道、水闸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防洪效果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 30 最佳防洪方案和最佳控制运用方式。结合已建的水雨情预报技术、灾害评估模型,制定实时防洪控制运用方案,将灾害损失降到最小。 六、开展防洪减灾的保险 在易洪区采用强制洪水保险措施,有利于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筹集防灾减灾经费,更有利于灾后重建。温岭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发达的市场,有利于试行洪水保险工作。 (一)资金来源 开展洪水保险的初始阶段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作为预备赔付金。启动金由各级财政拨款,也可用部分救灾资金抵扣,或抽取一定比例的福利彩票。同时在洪水风险区逐年收取保费,建立温岭市和城镇两级洪水保险基金,逐年积累,以丰补欠使用。随着洪水保险的大范围开展和防洪工程标准的提高,争取基金逐渐能够依靠保费的收入达到收支平衡,实现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正常情况下不再需要政府拨款。 (二)工程防护区洪水保险 防洪工程防护区内对设计标准以内的洪水已有了防护条件,其洪灾损失主要由以下因素造成:一是区内排涝标准不高,涝水造成损失;二是标准内洪水由于不确定因素造成堤防决口带来损失,三是超标准洪水。前两种情况可以不予考虑。但对超标准洪水的风险仍应实行财产洪水保险。由于超标准洪水发生的机率较少,保险费率应结合洪水重现期和洪水风险图、各类财产洪水损失率曲线综合决定,防御标准越高,费率应相应较低。 (三)防洪无控制区洪水保险 防洪无控制区是指受洪水威胁无防护工程设施的地区,包括河谷两岸和低洼易涝区,保险责任包括受洪水、山洪、泥石流、台风等造成的灾害。这一部分承保面比较大。即使扣除有工程设施的防护区,范围仍很大。台风暴潮地区,强风加暴雨往往造成巨大灾害。在这些地区可以河段或地区为单位规定各种洪水标准,圈定洪水淹没范围,在此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财产实行洪水保险,按规定保险种类交纳保费。赔偿时纳入大范围的区域保险中统一支付。 (四)海塘保险 海塘是一种防洪工程。由于其保护产值大,建设投资多,受摧毁力强的台风暴潮袭击频繁,修复任务急迫,不同于一般的防洪工程,所以单独列入洪水保险,以提高受益地区建设的积极性,减轻国家救灾的压力,加快修复进度。 海塘的损坏程度与台风量级和暴潮位有关,因此保险费率的制定也应以上述因素为 31 参考制定。实际操作中,可以达标的海塘原值为保额,保费由国家、受益地区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最高赔偿额度取保费的若干倍为限。 七、建立健全灾害应急体系 制定洪涝灾害应急预案;划定安全区域;制定紧急情况下人员安全转移路线、转移工具等;健全通信、交通网络;贮备抢险救灾物质;形成人员整齐、信息通畅、指挥得力和运转效率高的防灾减灾指挥队伍;制定灾后救助预案(包括饮水、食品、卫生、医疗等);生产自救和恢复家园方案等。尽量使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八、大力加强防灾意识教育 通过宣传,在人民群众中树立防洪排涝安全意识,在危险地段设立洪水警示标志,让群众心中有数,一遇洪水主动配合防汛抢险。在群众中普及自救、安全逃生方法等。 第六节 重点工程及实施安排建议 一、城区防洪工程:城区山溪整治,新城区开挖撇洪渠7条,汇水河道13条,在2020年前完成。 二、 水库标准化建设:2010年前全部完成。 三、 河道疏浚和整治:2006年完成全部河道疏浚工程。双桥河和保收河及一般性河道整治工程2010年前完成。 四、防洪与排涝工程:(1)金清新闸二期排涝工程,建设期2006,2011年。 (2)横湖桥段防洪工程,建设期2006~2007年。 (3)九龙汇蓄洪区工程,建设期2006~2010年。 (4)湖漫泄洪隧洞,2020年前完成。 五、海塘工程与标准化建设:“十一五”期间续建东海塘围垦工程、新建担屿围垦工程;2020年前新建世纪塘围垦工程、殿嘴头外塘围垦工程、南海涂围垦工程和大港洋围垦工程。 六、 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防灾指挥系统:2010年前建成。“十二五”期间继续拓展其应用功能。 32 第五章 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33目前温岭市人均水资源量约为700m,远远低于浙江省(2130 m/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属于水资源量较为贫乏地区。随着温岭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及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需水矛盾日益突出。如不采取积极对策措施,温岭市目前缺水的状况将更加严重。缺水将成为温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第一节 水资源供需趋势及缺水严重性 一、水资源可利用量 3温岭市多年平均总水资源量为85743万m,扣除维持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水资源总量中部分不能或难以控制的水资源量后,可供人们生活和生产利用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为 335025万m,多年平均利用率为40.8%,其中75,和90,保证率下的可利用水资源量分 33别为24504万m和18220万m。 二、水资源需求预测 未来20,30年,温岭市国民经济仍将快速发展,带动对水资源需求。考虑生活、 33工业和农业节水后,预测城乡生活需水量2010年为6069万m,2020年为8334万m; 33第二产业需水量2010年达到4736万m,2020年达到6059万m;第三产业需水量2010 33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2252万m和3495万m;农业毛灌溉总需水呈明显减少趋势,2010 33年和2020年90,保证率下农业需水量分别为20672万m和18510万m。考虑河道外生 3态环境需水及管网漏损水量,总需水量(未计河道内补水)达到37230万m和41060万33m(农业需水量对应90,保证率),分别比现状年用水量34314万m增加8.5%和20,。 温岭市水资源需求有如下特点: (一)、农业是温岭市需水量最大的部门,其次是综合生活需水。城乡管网输水损失水量达到非农总需水量的14-16,。在农业灌溉总需水量中,水田灌溉需水量占80,。 (二)、农业需水在逐渐减少,河道外环境需水增长最快,但数值不大;综合生活需水增加较快,而且数值很大;总需水量保持较低增长率,2002,2010年年均增长率1.35%,2010-2020年年均增长率1.14%, 2020-2030年年均增长率0.14%。 (三)、农业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比重逐渐下降,从2002年的66,降到2030年的45,(90,保证率下),综合生活需水量比重上升,2030年达到29,。 33 三、现状工程设施下缺水情况分析 比较现状条件下总供水量与不同水平年不同频率下的总需水量,得到温岭市水资源供需平衡总体情况。到2010年在75,保证率下,有余水量,但90,保证率下缺水量较 3大,达到5330万m,缺水率达到13,。到2020年在75%保证率下,也将出现缺水, 33缺水量为1750万m,缺水率为4,,在90,保证率下,缺水量达到10646万m,缺水率将达到23,。 按照管网水与非管网水分别进行平衡。管网水取自长潭水库和本地蓄水工程,其中 3长潭水库取水量以15万m/日计,属于优质水,供水对象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三产用 3水、部分二产用水。到2010年管网需水量为11820万m,在90,和95,保证率下可 33供水量只有10355万m和9352万m,缺水率分别达到12,和21,;到2020年如果 33长潭水库引水量15万m/日规模不变,50%保证率下管网系统缺水量达到3241万m,缺水率为19,。因此,优质水短缺是温岭市最突出问题。 非管网供水对象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工业自备水和生态环境用水,属于一般水,水质较差。到2010年和2020年,90%保证率下非管网水也出现缺水。 由于需水量预测是已经采取强化节水措施的数量,因此,采取开源措施,增加可供水量,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必然要求,尤其是要增加优质水可供水量。 第二节 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一)、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必须统筹考虑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适度超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必须优先保障城乡居民优质饮用水安全,满足经济建设用水要求,保障生态环境用水。特别是目前温岭市城乡生活缺水严重,必须优先考虑饮用水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布局也必须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 (二)、构筑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必须开源、节流和治污并举,节流和治污优先;工程、经济、技术、法律和行政等各种措施并用。 (三)、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根据温岭市水源状况,在水源选择方面:扩大水库供水量,增加河网可供水量和中水回用量,发展海水、亚海水淡化和劣质水净化,严格控制采用地下水;大力推行分质供水,优水优用,逐步形成四类供水系统,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支撑。一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清洁饮用水的公共供水网络(即自来水系统);二是由河网、渠系及灌溉泵站组成的农业灌溉网;三是工业供水系统,包括企业 34 自备取水设施和以工业园为单位形成的集中供水系统;四是城镇中水回用系统,为工业、绿化、环卫提供用水。 (四)、全方位推进节水战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生产率,促进水资源从农业向城乡生活和工业转移,实现总需水量增长低于经济发展增长,实现经济模式从高增长高资源消耗向高增长低资源消耗转变,逐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五)、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水平。 二、目标 3到2010年,初步建成节水型社会。万元GDP用水量降到64 m,用水量弹性系数降到0.12,农业用水比率降到55,以下,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超过95,,生活和重要工业用户供水保证率达到90,,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0,。建成完整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网络,初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初步建成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具备对来水、用水大户取水监测功能和自动控制功能。 到2020年,节水力度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万元GDP用水量 3降到32 m,用水量弹性系数保持在0.10,用水量保持低增长,农业用水比率降到45,以下, 城乡集中供水普及率接近100,,农业灌溉用水保证率达到95,,饮用水质达到发达国家水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轨。建成市域范围的调配自如、运行高效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网络,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体制,建立水市场,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对所有用户取水、用水监测和自动控制,实现对公共供水管网运行实时监测和优化控制,实现对灌区墒情监测、水资源监控和精细调度。 到2030年,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万元GDP用水量降 3到19 m;用水量弹性系数降到0.03,用水量接近零增长;农业用水比率降到40,以下,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饮用水质达到发达国家当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接轨。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第三节 总体布局 构筑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开源:包括新建水库;扩大长潭水库引水量;新增客水供水量;增加河网可供水量和中水回用量;建设海塘蓄淡工程;建设示范海水或亚海水淡化、劣质水净化工程; 35 (二)节流:减少公共供水网络的输水损失;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农田灌溉定额;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定额;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减少水田种植面积; (三)分质供水,建设4类供水系统:包括公共供水管网、农业灌溉网、工业供水系统、中水回用系统; (四)提升水资源调配管理水平:制定水库、河网蓄水调度优化方式;灌区灌溉配水优化方式;公共供水管网优化配水运行方式;通过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实施,制定供水安全预警与应急预案等。 不同时期总体布局如下: 3到2010年,(1)新建6座水库,新增优质可供水量1441万m(按保证率90,计算); 3(2)通过河网整治增加可供水量330万m;(3)大力推进节水,减少输、配水过程损失;(4)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将5万亩水田改为旱作,可节省节省灌溉水量1000,1500 3万m; (5)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建设建筑单元、集中小区和工业园中水回用系统,中 3水回用率达到40,,提供中水回用量879万m;(6)新建连通水源(厂)的供水干管,初步建成城区供水网、东北供水网、东南供水网、西南城镇独立城乡供水网,实现多水库联合调度;(7)初步建成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具备对来水、用水大户取水监测功能和自动控制功能。最终使温岭市供水保证率达到9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及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不低于95,。 3到2020年,(1)完成2座水库的建设,再新增可供水量913万m;(2)通过长潭 3水库向温岭市增加可供水量8000万m;(3)在镇域范围内建成中水回用系统,中水回 3用率达到50,,中水回用量达到2065万 m;(4)继续推进节水,减少输、配水过程损失;(5)在平原地区建成城乡一体的公共供水网络,实现水资源灵活调配,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扩大集中供水普及率同时,重在提高供水水质;(6)建成高效的农业灌溉水网;(7)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实现对所有用户取水、用水监测和自动控制,实现对公共供水管网运行实时监测和优化控制,实现对灌区墒情监测、水资源监控和精细调度。可使温岭市供水保证率超过90,,其中居民生活用水及重要工业用水保证率高于95,。 到2030年,继续推行节水生产技术,总用水量保持低增长。进一步完善四类供水系统,加强实时监控和预测预报能力,形成调配自如、运行高效的全市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经济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得到可靠保障。 温岭市三面环海,海岸线总长316.91公里,岛屿星罗棋布,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有170个,各岛上居民多少不等,多的有四五千人,因此海岛的水资源配置也较为重要。 36 根据供需预测,除了温岭龙门岛和南港山岛不缺水,外其余都缺水。 为了满足岛上居民生活需水,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推广雨水集蓄工程,建水窖等增加蓄水; (2)离陆地近的岛屿由大陆引水解决; (3)远离陆地的岛屿,可以推广海水淡化进行解决; (4)大陆码头设立配水站,以满足海岛居民从大陆船运解决用水矛盾。 (5)岛屿不大,无开发潜力的岛屿,对岛上居民进行移民; 第四节 新增水源工程 一、水库 水库一般具有综合利用功能,既提供供水量,又具有防洪和其它作用。2010年前,新建白溪水库、白龙潭水库、大交陈水库、梅溪水库、西山村水库和前溪水库;2020年前,完成桐山水库、大溪岙水库的建设。 3上述水库建成后,新增多年平均可供水量2732万m,不同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分 33别为:75%频率下可供水量为2963万m,90,频率下为2354万m,95,下为1964万3m。 温岭市水库新增水库及其供水能力见附表5,1。 二、长潭水库引水工程 23长潭水库位于台州市黄岩区永宁江上游,集雨面积441.3km,总库容6.91亿m, 3调节库容3.85亿m。水库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结合发电。长潭水库对温岭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90,保证率下长潭水 33库提供给温岭的总水量为12441万m。其中,长潭水库一期管道供水规模2万m/日(供泽国)。根据《关于台州市二期供水工程建设设计方案讨论会纪要》,长潭水库二期供水 33工程的供水规模达到77万m/日,分配给温岭的水量为15万m/日。 2010年后,由于温岭市优质水资源短缺,到 2020年需从长潭水库通过管道转供给 3温岭市水量为8000万m,进入温岭市公共供水网。 三、河道疏浚和整治 河道疏浚和整治具有提高防洪、供水、航运和水体净化能力的作用。通过河道疏浚 37 和整治,可有效扩大河道过水断面,拓展河道水面宽,增加水面率和河网可供水量。保 3守估计,90,保证率下可增加供水量330万m。 三、地下水开采 鉴于温岭地下水量的有限性及温黄平原区超采,温黄平原区禁止地下水供水。城南、坞根、温峤(40%)镇根据现状开采情况和供用水情况适当增加地下水开采,规划2010年 33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00万m/年,2020年为250万m/年,2030年为300万m/年。 地下水可作为特殊干旱年份应急的备用水源。 四、滩涂围垦蓄淡工程 到2010年前,结合东海围垦造地工程,规划建设占地0.58万亩,蓄水量为940万3m的淡水水库,对缓解温岭市东部沿海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起一定的作用。2010年前由于水质较差,先作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灌溉用水,2020年后水质如能好转,可考虑作为工业、三产及生活用水水源。 五、中水回用 根据《温岭市水资源综合规划》,2010年、2020年、2030年各水平年中水回用量分 333别为879万m/年,2065万m/年和3511万m/年。 中水系统是污水回用的一种方式,建设中水系统是解决用水矛盾的一种手段。规划温岭市近期可建设建筑单元中水回用系统、集中小区中水回用系统和工业园中水回用系统,中远期向城镇中水回用系统发展。 六、海水淡化 利用海水或亚海水作为淡水的替代水源,直接应用在工业和生活方面。如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具有水源稳定、水温适宜、耗能低、投资少等优点,可节省淡水资源。在工业方面,海水还可用作冲灰、洗涤甚至工艺用水。在生活方面,海水可用作环境卫生、消防等。 目前海水直接淡化的费用较高,在海岛、及温岭市西南部因缺乏其它可利用水源,可以作为开源措施。 规划在温岭的沿海建设一座日产淡水10万吨的海水淡化示范站,重点解决石塘、松门、滨海等沿海地区的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38 七、劣质水净化 河网可供水量占各类水利工程总供水量的1/3~1/2。由于河网水受到污染,这部分水的水质较差。利用先进的净化水技术,对河网水进行净化,然后供给工业用户使用,是缓解优质管网水供需矛盾的措施之一,应该积极推行。 八、雨水集蓄工程 雨水集蓄适合山区、海岛、分散居民,解决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 第五节 优质水公共供水系统 为了使全市有限的可作为居民生活用水的优质水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实施水库水的统一优化调度,并实行水库从灌溉供水向生活供水的功能转变,建立以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为主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供水网络势在必行。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供水网络建设,彻底解决温岭城乡居民饮用水问题。 基本思路是:平原地区通过整合资源,扩大城镇集中供水规模和供水能力,管网向农村延伸,逐步建成联片供水网络,做到农村饮用水与城镇同网、同质、同价;山区依托就近水源,以中心村为单元向周边辐射供水,建成各个独立集中供水网点。 一、公共管网供水能力 33温岭市现状水库可供管网水量12万m/日(含长潭供泽国2万m/日)。按照规划, 3到2010年,规划6个新建水库可供管网水量3万m/日;长潭水库二期供水工程分配给 33温岭管网供水量13万m/日。温岭市总管网供水量为28万m/日。在90,保证率下,只能满足城乡生活用水、第三产业用水、畜牧业用水及1/4第二产业用水需求。也就是说,3/4第二产业用水、农业用水及城市环境用水,主要取用一般水。 到2020年,温岭优质管网水严重短缺,不能保证城乡生活用水、第三产业用水需 3求,必须新增长潭水库的供水量。管网水总供水量可达到为54万m/日,其中引“客水” 33经长潭水库转供22万m/日,长潭水库供水15万m/日、规划新建2个水库增加可供管 33网水量2万m/日,原有可供管网水量13万m/日。在90,保证率下,城乡生活用水、第三产业用水、畜牧业用水及第二产业用水需求可以全部满足。 到2030年,不考虑新增管网水可供水量,在90,保证率下,管网水可以满足城乡生活用水、第三产业用水、畜牧业用水及3/4第二产业用水需求。 39 二、公共水厂建设 根据温岭市城镇群的组成特点,规划期内区域供水工程总体布局原则是:集中供水为主,分片供水为辅;联网供水,长藤结瓜,点群结合,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水平年优质水平衡分析结果,需要新建水库、增建和扩建自来水厂的规模。温岭市主要城镇不同水平年水厂规模及投资、供水管线规划投资见附表5,2,5,3。 (一)、2010年前水厂建设 到2010年,拟建前溪水库、梅溪水库和白溪水库。前溪水库和梅溪水库以直径为2.5m的隧洞连通,并引水至山下金水厂;湖漫水库从白溪引水,也将水送至山下金水厂,由山下金水厂进行统一调配, 供给市区用水。 在箬横地区新建白龙潭水库,花芯水库与白龙潭水库联合调度,并引水至箬横水厂,将箬横水厂规模扩大为1.6万吨/日,供给箬横地区用水。 2010年从长潭水库增加引水13万吨/日,经泽国引至横峰。新建横峰水厂,规模为16万吨/日。从湖漫水库引水至石桥头水厂,并将石桥头水厂规模扩大至3.8万吨/日,供水至石桥头和东部的松门、石塘,并沿途供给箬横部分地区用水。 泽国水厂规模扩大至7.7万吨/日,供水至泽国、新河、滨海。 扩大大溪水厂规模至4.0万吨/日,供大溪用水。 其他独立水系,需新建小的水厂,从附近水库引水,供给当地用水。 为了提高供水可靠性,各供水区域间供水管网联网。横峰水厂、箬横水厂、石桥头水厂、山下金水厂、泽国水厂的供水干管布置为环状,当某一区域出现供水不足时,可由其他区域的供水干管供水来保证。 (二)2020年前水厂建设 长潭水库总引水量增加至37万吨/日,新增引水工程经大溪引至横峰水厂,将横峰水厂规模扩大为37万吨/日,届时将由两条路线共同引水至横峰水厂。对于大溪引水路线,若从台州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考虑,可将长潭水库、佛岭水库、秀岭水库、太湖水库联网并统一调度,可增加四座水库的可供水量,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 在大溪镇拟建大溪岙水库,与太湖水库联合调度,引水至大溪水厂。将大溪水厂规模扩大至6.6万吨/日,以满足大溪镇用水需求。 扩建泽国水厂,规模达到13万吨/日,供泽国、新河、滨海用水。 拟建桐山水库,由于桐山水库高程较低,向外引水困难,故就近新建桐山水厂,从桐山水库引水,供给当地用水。 40 三、公共供水管网建设 规划的公共供水管网以温岭城区和东北城镇群、东南部城镇组群、西南部城镇三大区块为核心,从各大区块拥有的水资源数量和水资源质量的实际情况出发,按优化配置的原则,先建立城区供水网、东北供水网、东南供水网、西南城镇独立供水网。 通过加快各个供水区内城镇供水管网的延伸和农村供水管网的改造,实现区域联片供水。2010年前将城区供水网、东北供水网、东南供水网的主干网连通。2020年前将各供水区水源通过自来水管网连接成片,相互调剂,丰水调出,歉水调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形成最终的城乡一体供水网络。温岭市现状及规划水库、水厂布置见附图1,1。 第六节 农业节水灌溉系统 一、总体设想 农业节水发展的总体设想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地区小城镇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相协调,依据水资源条件,按不同水平年分地区实行用水的总量控制。节水的重点是灌区的节水改造,按节水目标规划灌区发展。 基本对策如下: 一是以节水增产为目标对灌区进行技术改造。根据本市自然、水资源、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特点,以节水、高效为目标,对灌区实施“两改一提高”,即改革灌区管理体制,改造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重点对渗漏严重、渠坡不稳影响输水能力的渠道,进行硬化防渗处理,建筑物维修、改造、更新等措施。 二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附加值经济作物以及茶、果树等采用喷灌、微灌技术,推广发展管道输水。在山丘区,因地制宜建设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雨水蓄水工程,努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三是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在加强工程管理的同时,制定各主要农作物的用水定额,根据定额确定灌溉水量,实行控制。积极研究和推广节水灌溉制度,把有限的水量集中用于农作物用水的关键时期,以扩大灌溉面积,使灌溉总体效益最大。 四是平田整地开展田间工程改造。地面灌溉是温岭市目前采用的一种灌水方式,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主导地位。据有关分析,地面灌溉用水损失中,田间部分损失占到35%左右,说明田间节水潜力很大。造成田间用水损失的原因是畦块过大,地块大平小不平,致使灌水不均匀,深层渗漏严重。实施田间工程改造投资省、效 41 益大,节水增产效果良好。 五是大力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各种节水工程技术只有与相应的节水农业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综合优势,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最终目标。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包括抗旱节水品种、地膜覆盖、少耕免耕、节水增产栽培、农业结构调整等,都具有投资省,节水增产效果显著,技术成熟等特点,推广前景广阔。 二、农业节水阶段目标 2010年前将43万亩灌溉面积的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8;加快标准农田改造力度,推广薄露灌溉(水田)和喷滴灌(旱地),改造10%左右的灌溉面积,即薄露灌溉面积 3达到4万亩,喷滴灌面积为2万亩。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在现状的基础上下降10,15m/亩。 2020年前所有的灌区渠道全部改造完成,46.74万亩灌溉面积的渠系水利用系数整体提高到0.8,0.9;灌溉面积的40%左右进行田间节水改造,使薄露灌溉面积达到16.5 3万亩,喷滴灌面积达到6.7万亩。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在现状的基础上下降12,16m/亩。 2030年前大部分有效灌溉的水田都采用薄露灌溉,面积为34.1万亩;喷滴灌面积 3达到12.1万亩。农业综合灌溉定额在现状的基础上下降14,18m/亩。 第七节 中水回用系统 中水经过处理后,用于农业灌溉、工业回用(冷却水、工艺用水、洗涤水等)、城市杂用水(浇洒、景观、消防、绿化、洗车、冲厕、建筑施工等)、地下回灌、渔业养殖、河湖补充水等方面。中水回用既可减轻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又可节约水资源,节省长距离输水的费用。中水回用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技术已经成熟。 一、中水回用总体设想 中水回用总体设想是:(1)以建筑物、集中居住小区、集中办公小区为单位,发展中水回用系统,在规划期内新建的大型宾馆及酒店,需配套建设中水管网工程,把生活污水汇集经集中处理后用于冲洗卫生用具、清洁、洗车、浇洒住宅区草坪等;(2)以工业园为单位,发展中水回用系统,在工业园区,工业企业之间在具备逐渐串联用水的水质、水量和实施条件,有时可辅以适当的水处理的情况下,提倡推广应用“厂际串联用水”;(3)在规划设计污水处理厂时可根据所处理的污水性质和出水的利用目的,针对污水进行不同程度的处理以实现废污水的回用;将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量,通过配套 42 的给水管网回用于农田的灌溉用水和附近的工业补充水以替代新水作为冷却水、各种生产过程用水和锅炉补给水等;(4)在水资源配置时,合理配置优质水与中水。 二、中水利用量阶段目标 3根据需水预测,城镇居民生活需水呈不断增长态势,从2010年3800万m,到2030 3年6800万m,其中70,将形成污水量。按照不同水平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33到80,和100,要求,处理的生活污水达到2500万m,5500万m。此外,还有公共 3生活污水处理。经过估算不同水平年中水可利用量为2010年中水回用量为879万m; 332020年中水回用量为2060万m;2030年中水回用量为3511万m。 第八节 节水规划 节水是缓解当前与今后城乡缺水的长期战略措施,它不仅缓解需水增长对水源工程、管网和水厂建设的压力,而且减少废物水排放量,同时减轻对废物水处理投入的压力。节水还是发展循环经济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 一、总体控制目标 不同水平年节水力度总体上与需水和开源相配合,实现经济高增长、用水低增长发展模式。至2010年在强化节水力度下,应使90,保证率下全市总需水量控制在3.7亿333m左右;2020年总需水量控制在4.0 亿m左右;2030年总需水量控制在4.1亿m左右。 二、主要发展目标 (一)农业节水:在继续巩固提高渠道防渗处理效果同时,重点推广薄露灌溉和喷滴灌,降低农田综合灌溉定额。2010年前,改造10%左右的灌溉面积,即薄露灌溉面积达到4万亩,喷滴灌面积为2万亩。2020年前,灌溉面积的40%左右进行田间节水改造,使薄露灌溉面积达到16.5万亩,喷滴灌面积达到6.7万亩;2030年前大部分有效灌溉的水田都采用薄露灌溉,面积为34.1万亩;喷滴灌面积达到12.1万亩。 (二)二产节水:规划期内在二产增加值年增长在10%左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二产水量重复利用率由目前的40%,50%,提高到80%以上,二 3产万元增加值取用水定额全市平均下降到8 m以下。至2010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 3二产万元增加值取用水定额降到16m以下;至2020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二产 43 3万元增加值取用水定额降到10 m以下;至2030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二产 3万元增加值取用水定额下降到6.5 m以下。 (三)城乡生活和三产节水:重点是推广节水器具和减少输配水、用水环节漏损。三个水平年,城镇居民人均用水定额分别控制在135升/人?天、150升/人?天和160升/人?天左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定额2010年控制在100升/人?天;2020年控制在130升/人?天;2030年控制在150升/人?天以内。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到2010年降到15,,扣除3,水厂内损耗,管网漏损率达到12,国家规定的节水型城市标准;到2020年进一步降到13%;到2030年达到11,。 (四)到2010年在全市建成健全的节水管理体系、法制体系和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节水运行机制和节水产业,全民节水意识普遍得到增强。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管理体制。 第九节 供水安全预警与应急用水预案 受自然地形条件限制,市域内缺少建大型水库的条件,所建均是中小型水库,对天然径流调蓄能力低,如果没有足够跨境引水量补充,供水得不到保障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为了减轻缺水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必须建立供水安全预警体制与应急用水预案。 一、供水安全预警 建立供水安全预警制度的目的是:根据当时需水情况、市域内水库蓄水、河网蓄水及外引水量状况,并考虑降水可能性,预先估计将要发生供水不足时,按照事先拟定的应急方案,合理分配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使人民生活和生产受影响最低,国民经济损失最小。 供水安全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供水安全预警指标。初步考虑指标包括:市域内水源水库可供水量、河网可用蓄水量、外引水量(即长潭水库供水量)、已经历的缺水历时或干旱天数、未来降水可能性大小、生活以及生产需水量大小、农业灌溉需水量大小等。根据这些指标,经过计算可得到生活用水缺水量、工业用水缺水量、农业灌溉缺水量以及生态环境缺水量。 根据缺水量大小,考虑缺水后果严重性,分级设置安全预警线。初步考虑可设置三级预警指标,缺水量与正常供水量之比为缺水率。 当缺水率达到15%时,定义为一般缺水状况; 当缺水率达到25%时,定义为中等缺水状况; 44 当缺水率达到50%时,定义为严重缺水状况; 如果以颜色表示,可分别设置为黄色、橙色和红色。 考虑到农业灌溉用水特点,可对旱情分级进行分级,便于抗旱指挥。 一般旱情:连续干旱40,60天。 较大旱情:连续干旱60,80天。 重大旱情:连续干旱80天以上。 梅雨结束后,水库蓄水量较低,满足不了40天抗旱能力,难以抗御一般旱情时,应发出抗旱预警通报。 二、应急用水预案 区分一般缺水、中等缺水、严重缺水三种状况,分别拟定: (一)一般缺水状况 对城乡生活供水:采取削减用水计划定额,临时提高水价等措施,鼓励节水措施。 对生产供水:采取削减耗水量大、效益低的工业企业用水、直至停止供水。农业灌溉实行非充分灌溉,并采取其他农田保障、保水措施。 (二)中等缺水状况 对城乡生活供水:限制服务业供水,削减高用水宾馆,适当开采地下水,鼓励利用中水。 对生产生活供水:适当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使之保证经济作物和处于关键生育期的作物供水。完全停止耗水量大、效益低的工业企业用水,削减其它工企业供水,鼓励利用中水。 (三)严重缺水状况 对城乡生活供水:每天定时定量向住宅供水,严格限制服务业(如宾馆)供水,削减城镇绿化园林供水。 对生产生活供水:进一步限制农业灌溉用水,限制工业用水,只保持最低的河道生态环境用水。 45 第十节 保障供水安全的非工程措施 一、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 水资源管理及水资源配置、水网络体系建设取、供、用、排水等各个环节,以及水库统一调度、水量分配、供水管理等诸多内容,建议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温岭市水务局,由温岭市水务局负责对全市涉及水务的管理,以及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等。 二、积极推进水市场的建设 建立水权市场,首先必须进行水权初始配置,即水权界定。水权界定要以公平、效率、可持续为根本原则,在当前实行的取水许可基础上,逐步建立水权市场。运用水市场机制,积极推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健全水法规及其有关政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水务市场主要涉及给水和排水、污水处理事务,这些行业传统上属于政府垄断行业,而且经常亏损严重。为了提高效益,促进发展,对民资、外资开放是大势所趋。不仅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建造和运营要开放,而且供水管网、排水管网、污水收集管网建造和运营也要开放。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温岭市现行水价总体水平过低,公众节水意识不强,造成用水浪费严重,与本地区当前面临的缺水形势不相适应。合理的水价要反映全成本,即考虑资源利用机会成本、工程成本、环境成本。要分类定价,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应当随着供需平衡条件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水价政策;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鼓励合理用水,抑制水浪费;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建立民主参与、共同监督制度。物价、财政、水利局、水管单位及用水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制定和监督水价,可采取外部审计与价格听证会相结合的方法。 四、贯彻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制度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的社会资源,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不能完全交给市场配置。尽快建立两套结合温岭实际的水资源定额指标:一是水资源的宏观控制指标体系,明确各行业、部门可使用的水资源量、水资源利用效 46 率;二是水资源的微观定额指标体系,规定社会产品或工作量的单位用水量,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步骤都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符,建成节水型社会。 根据宏观控制指标和微观定额指标,制定各行业控制用水目标,各生产单位用水计划。编制的用水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应列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五、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 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和年检工作。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即项目节水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工业企业要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水制度到位。取水、用水设施都要安装计量设施。计量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技术标准。 强化国家有关节水政策和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力度,制定推行节水型器具的强制标准;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制度和重要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整顿节水产品市场;建立和完善节水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用水统计报表制度。各级统计主管部门应把用水统计纳入统计系列。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协同统计主管部门做好本辖区各行业的用水统计工作。 六、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了根据水情、水质、用水、供水、调度等一系列变化的参数,经过定量计算,进行水资源的动态平衡分析,及时地发布水资源的各项重要信息,然后作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决策。为了准确快速地实现温岭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调控,必须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七、实现水资源科学调度、精细调度 湖漫、太湖、桐岭、花芯四座小(一)以上水库,都具有防洪、供水、灌溉、发电、养殖功能,协调好各需水部门之间的矛盾,建立区域水库群系统联合系统,既具有宏观上的控制,又有微观上的运行约束,尽可能满足综合利用要求,发挥其水库群的最大效益。结合2010年规划的小(一)型以上梅溪水库、白溪水库、白龙潭水库、西山村水库以及2020年规划的小(一)以上前溪水库、大溪岙水库、桐山水库,进行联合调度。 结合先进的水资源实时监控技术和系统科学方法,实现长潭灌区实时优化配水,达到节水增产目的。 建立公共供水管网实时监控系统,优化节点水压、流量,减少渗漏,节约成本。 47 第十一节 重点工程及实施安排建议 一、水源工程 (一)2010年前新增水库白龙潭水库、梅溪水库、白溪水库;2020年前建设前溪水库、桐山水库、大交陈水库、油麻潭水库、西山村水库和大溪岙水库。 (二)长潭水库引水工程 32010年:长潭水库二期供水工程分配给温岭的水量为15万m/日。 32020年:长潭水库二期供水工程分配给温岭的水量为37万m/日。 (三)滩涂围垦蓄淡工程:2010年前完成东海围垦蓄淡工程。 (四)中水回用:2010年前建设小区中水网,2020年前建设城镇中水网。 3(五)海水、劣质水净化淡化:2010年示建设海水淡化工程,供水量10万m/日。 二、公共供水网络 2010年前将城区供水网、东北供水网、东南供水网的主干网连通; 2020年前将各供水区水源通过自来水管网连接成片,相互调剂,丰水调出,歉水调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形成最终的城乡一体供水网络; 2030年前优质水供水网与中水网连通。 三、农业灌溉系统 在2010年前完成以下工程: (一)防渗渠道的建设工程。 防渗渠道建设:基本完成全市41.53万亩农田的农灌渠道衬砌,其中农村防渗渠道衬砌220km;农田排水沟衬砌786km。 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9万亩、节水农业示范项目0.7万亩、农业现代示范区1.6万亩,土地整理与土地复耕5万亩。 (二)出海涵闸全部完成更新改造39座。 四、中水供水系统 近期建设小区中水系统,中远期建设城镇中水系统。 48 第六章 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水环境是满足人们生存和生活舒适性要求的最关键基础要素,也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通过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筑温岭市水环境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第一节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方针;以建设生态市目标,突出饮用水源保护,重视水土保持,强化水污染综合防治,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大力推进城乡水生态环境和水景观建设,逐步恢复和保持水生态系统健康,提升城市品位,构筑人与水和谐相处的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生态环境。 二、发展目标 到2010年,建成全方位的水环境保护体系,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根据河流纳污能力,对入河排污总量进行控制,建立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市域水面率达到8,;生态环境用水保障程度达到90,;水体功能达标率达到9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0,。 到2020年,建成全方位、强有力的水环境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市域水面率达到10,;生态环境用水保障程度达到95,;水体功能达标率为10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100,,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治理率达到90%。 到2030年,实现优美、健康的水生态环境,充满生机,人与水和谐。 三、总体布局 (一)水功能分区。 (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三)水土流失治理。 (四)水污染控制及防治。 (五)河湖海生态环境建设。 49 (六)水景观建设。 (七)地下水资源保护。 (八)水环境实时监测。 第二节 水功能分区 合理划分水功能区对保护水源、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域功能区划分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 一、地表水功能区划 根据温岭目前的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温岭市共划分地表水功能区14个,其中饮用水源区3个,综合利用区11个。3个饮用水源区中,2个现状(2002年)水质为III类。综合利用区除1个为IV类水质外,其余全部为V或劣V类水质。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现状、排污状况、不同功能区的特点、水资源配置对水质的要求以及技术经济条件,依据有关标准,拟定水功能区现状条件与未来的水质目标。综合用水功能区,水质标准控制为?类或?类;城市中心区范围的河道,水质控制为?类;饮用水源区水质控制为II类。各功能区划分及水质目标见附表6,1。 目前温岭市水域污染严重,大部分功能区水质无法达到主导功能水质要求,水质现状和2010年目标水质差距甚大,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任务重。 对于规划新建水库,基本上以供水为主,建成后作为饮用水源区立即纳入水功能区管理范围,水质控制目标II类。 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是指满足水功能区水质目标要求的污染物最大允许负荷量。根据河流、湖泊(河网)、水库水流特性,分别采用相关数学模型,选择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N)进行纳污能力的计算。 3 计算结果表明:全市各江河水系的纳污能力COD为11324.6t/a,氨氮为1092.7t/ cr a。在水功能区中,源头水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一般不允许排污,其纳污能力不能被利用,扣除这一部分的纳污能力,即为可利用纳污能力,温岭市可利用纳污能力CODcr为9224.3t/a,氨氮为830.2t/a。 2002年温岭市主要入河污染负荷中,COD 为18104.3t/年, 氨氮为1516.7t/年。cr 50 污染物入河量与可利用纳污能力之差,即为污染物入河削减量。经计算,温岭市入河污染物削减量为COD8880.0t/a,氨氮686.5t/a。在纳污量大于纳污能力的情况下,以可cr 利用纳污能力作为污染物入河控制量,因此污染物入河控制量为COD 9224.3t/a, 氨cr 氮 830.2t/a。 第三节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优先保证饮用水安全,要求对水源地实施最严格的保护。 一、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一)保护区划分 温岭市未来地表饮用水源地以水库为主,包括现有供水水库和规划新建的小(一)型以上水库,均必须划定为一级保护区,水质应达到II类标准。温岭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情况划分见表6,1。 表6,1 温岭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 水库类型 水源地名称 功能 范围 中型 太湖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中型 湖漫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小(一)型 桐岭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小(一)型 花芯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小(一)型 马步溪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小(一)型 桐山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小(一)型 前溪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小(一)型 白溪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小(一)型 大溪岙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小(一)型 白龙潭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执行II类水质 库区及源流 (二)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管理。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建设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项目;禁止未经处理达标的废水直接排放;控制水库集雨面积内化肥的使用;在保护区减少或禁止使用含极易溶于水的多磷酸盐的洗涤剂;禁止在库中人工盲目养殖;应保护生态、多植树造林,营造良性的生态系统等等。其次,要破坏水库水体自身富营养物质的富集,主要是通过人为的措施来干预富营养物质的富集。如可以引入掠夺性鱼类,以控制水库藻类的数量;可用水冲刷及人工扰动,来控制水在库中的滞留时间及增加混合深度。 51 二、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温黄平原地下水已过量开采,应严禁开采,仅在西南部,局部开采作为生活水源。应采取严格控制措施,对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 第四节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是多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综合综合作用结果。近年来,温岭市自然水土流失有逐年减少趋势,因建设项目开发引起的水土流失有逐年加重趋势。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方针,提出温岭市水土流失预防与治理措施。 一、划定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 温岭市西北部山区、南部丘陵区和平原区为重点预防保护区,太湖水库、湖漫水库及其它小水库集水区列为重点预防保护区。 重点监督区主要包括交通工程项目、城市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建设、村镇建设所涉及的范围。 温岭市的西部和东南沿海的丘陵地,易受到坡面侵蚀,且流失地面广又连续集中,划为重点治理区。 二、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良好的植被能对近地的水资源起重要的调节作用,缓冲地表受外力冲击,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植被建设包括森林、灌木丛、草原、荒漠植被、湿地植被等各种类型的植被建设。针对温岭市来说,植树造林是最适宜的植被类型,退耕还林是植被建设的有效措施。确保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长,森林覆盖率从2003年的35%,到2010年要达到36,。重点在水库集水区营造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水源涵养林。 三、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要从注重单一措施,向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路林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技三大措施优化配置实行综合治理转变,从注重治理下游,向上、下游标本兼治转变,从单纯防护性治理,向防护与开发相结合转变。结合完成太湖溪、大雷溪、横山溪和梅溪等小流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合理进行采石采矿、取土制砖等资源开发,确保自然保护区覆盖率大于15%,同时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把认真开展水土流失监测 52 工作,对重要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作为温岭市水资源保护中的一项长期的基础性措施。 四、加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在城镇建设与公路建设中,要注重绿化、园林景观、水保建设,加快主要道路及河道两侧的绿化,加快平原农田道路的绿化,滩涂、海塘、环塘湖等处防护林带绿化和城镇村庄的绿化。 第五节 水污染控制及防治 造成水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排入水体。为了减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质量,大幅度减少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成为必然选择。 一、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趋势分析 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需水、第三产业需水和工业需水将保持增长态势。生活污水量和污染物产生量随人口增加和人均用水定额上升,将有较大增加;由于人口向城镇集中,生活污水量和污染物也更加集中。工业产生的废水量与工业生产的耗水率有关,由于推行清洁生产及工业废水处理率要求达到100,,工业废水和污染物入河量将不会有太大变化;同时畜禽数量预计不会变化很大,畜禽污染物基本保持不变;随着科学施肥和用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将减少,相应的入河污染物也会减少。 因此,未来入河污染荷主要来自生活污水,而且城镇污水更多以集中形式排放。居民生活污水量及入河污染物数量见附表6,2。 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规划 随着工业废水达标排放,控制和处理居民生活污水和第三产业产生的污水(统称为生活污水)成为重点。必须加快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步伐。 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思路:加快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全面实施雨污分流,高效截污,提高污水处理设施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做到达标排放。并尽量回用处理后达标的污水。 规划范围包括:中心市区、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 中心市区污水处理系统一期工程于2002年7月建成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将于2005年下半年投入试运转。其中一、二期分别按3.5 万吨/日和7万吨/日实施。该工程主要 53 由城区截污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污水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为氧化沟曝气处理和海底扩散稀释排放。 拟建以中心镇为主的乡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有西城污水处理厂、泽国污水处理厂、大溪污水处理厂、滨海污水处理厂、松门污水处理厂、石塘污水处理厂、石桥头污水处理厂。规划至2010年,全市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36.0万吨/日,其中观岙污水处理厂7.0万吨/日,西城污水处理厂6万吨/日、泽国污水处理厂8万吨/日、松门污水处理厂10万吨/日和大溪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 到2020年,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49.7万吨/日,其中观岙污水处理厂10.5万吨/日,西城污水处理厂11万吨/日、滨海污水处理厂4万吨/日、石塘污水处理厂0.8万吨/日和石桥头污水处理厂0.4万吨/日。 对一般镇和中心村的污水处理也要纳入规划,对沿河分散的排污大厂,一方面控制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厂内环保设施建设,使达标排放。规划期内各污水处理厂规模及投资估算如附表6,3 。 三、工业污染源防治规划 目前温岭市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为93,,2010年处理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控制重点将是:一是削减工业废水污染物产生量;二是进行排放总量控制。 (一)推进清洁生产战略,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在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上对污染企业进行规范管理,同时必须严格控制污染型项目的审批,对“三废”排放量大、能耗高、经济效益差的项目严禁上马。 (二)继续贯彻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控制工业污染源。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进一步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工业企业的污染物达标排放率。 (三)加强水污染物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建立工业污染源长效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治理设施运行市场化、管理规范化、监控自动化进程,重点污染源及废水日排放量超过100吨或排放一类有毒污染物质的企业,实行流量在线监控,开展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试点。根据“一控双达标”要求,规划近远期所有工业企业的污水都将达标排放,近期应着重抓好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污染治理工作,并按总量控制目标对污染物进行控制。 (四)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对重污染企业进行园区化管理,开展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控制工业点源污染。 (五)标准化排污口建设:对污水经处理排海应根据《污水海洋处置工程污染控制 54 标准》(GWKB,2000)执行,所有工业污染源必须建立标准化排污口,统一排污口标志。为了保证排污口附近水域水质,建议采用远海排放的方式。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农业面源污染源分散,没有集中的排污口,主要防治措施包括: (一)农村人口城市化: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聚集,依托中心镇建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对不能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采取分散治理措施。推广生活污水、禽畜粪便沼气处理。 (二)畜禽养殖规模化:通过集约化畜禽养殖,可以有效降低治污设施的投入比例,提高治污设施的运行效率,使资源得到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学使用肥料和农药。提倡有机肥,科学种田,做到科学施药、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效率,降低流失率。 (四)开展农田小环境整治,采用生物技术,提高农田的地表水体的净化能力,减少污染物向水功能区排放。 第六节 河湖海生态环境恢复 一、河道生态恢复 目前温岭市河流污染严重,劣V类与V类水河段占评价河长86.5%,同时河道淤积变浅变窄,导致河流自然功能丧失殆尽,应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河道疏浚及河道整治工作,逐步恢复河流自然生态功能。首先要实现河系水网连通;其次要恢复滩涂湿地与河道的连接;还要建设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沿河、沿湖、沿库周要划分三线,最内面蓝线为正常水位时水面与陆地界线,中间黄线为岸边保护线,最外围红线为限制开发线。红线与黄线之间为限制开发地带,蓝线与黄线之间为景观带、隔离带。 二、生态湖方案 考虑到城区的生态、景观及防洪等诸多因素,在城区及大溪、牧屿水网密集地区开挖六个生态湖,并将朝湖、花湖、暮湖、语湖串联,与周边河道协调成网,既蓄洪纳涝, 23又改善生态环境。六个湖总面积1.6 km,正常水深2.5m,总蓄水量为400万m。各湖具体情况见附表6-4。 湖边可种植具有生态效应的植物,可供选择的有芦苇、香蒲、宽叶香蒲、菖蒲及灯 55 心草属。 2010年前建设六个生态湖发挥其蓄积涝水、改善水质、美化城市的综合效益。 三、滩涂湿地保护与恢复 温岭市的沿海滩涂湿地是浙江省重要的湿地水鸟的栖息地之一,也是世界濒危五中黑嘴鸭的重要越冬地。但随着滩涂养殖和围塘养殖迅速发展,滩涂湿地生态系统面积不断缩小。要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加强维护。要采取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建设模式,恢复滩涂湿地与河道的连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修饰原有地形景观,建设缓冲带,减少人类干扰,恢复和提高滩涂湿地的自我维护功能,到2010年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达到30%以上。 第七节 水景观建设 一、环城河泛舟漫步景观 环城河景观主题为“游环城河,走健康路”,专门的自然草地及健身场地为其亮点。环城河泛舟跑马景观包括双桥河、东月河、金清大港、江厦大港围成的环状带,以上河道都为温岭市的市级河道,河面宽阔,沿河绿化以简洁明快,主次分明为原则。其中江厦大港一些河段两岸建筑物较少,每岸可布置25m的草坪绿化带及自然小路,河岸上可以跑马、放风筝、散步,河中可以泛舟戏水,同时加入一些有偿开放的网球场、羽毛球场,甚至可以考虑高尔夫球场,将成为市民周末健身休闲的理想去处。 二、城内骨干河道小桥流水的绿带景观 城内骨干河道小桥流水景观与城内居民每天朝夕相处,沿河绿化以小巧雅致,立意创新为原则。 根据温岭为“石雕之乡”的特点,可广泛采用艺术石雕。此外,新建或改建的桥梁应将实用和艺术融为一体,利用垂吊植物美化河道上的桥梁建筑,使其生意盎然而不乏艺术感。还可以考虑在河道沿线增设健身设施,把河道建成市民娱乐健身的地方。 三、中央水网生态保护区凭湖垂钓景观 根据总体规划,在市中心建设中央生态水网保护区——九龙汇生态区,恢复和保护淡水生态系统,构建市中心的水生态屏障,兼顾休闲旅游。中央水网生态保护区凭湖垂钓景观如同一串珍珠镶嵌于城区中央,由4个生态湖以及内联、外引河道结合而成,为 56 求景致变化,湖畔可分别种植香蒲、菖蒲,净化湖水,美化湖畔:水质改善后,湖中可放养鱼类,环湖修筑小路,精心绿化,恰到好处地设置一些石凳、石桌,内联、外引河道两旁各点缀桃树、李树、杏树、柳树,春天桃李芳菲、柳树摇曳,夏日荷花争艳、蒲草葱茏,民众既可湖边慢跑,又可驻足观景,中央水网生态保护区将成为温岭的“西湖”。 河道景观建设过程中,应突出河道景观的“水文化”内涵。对于城区的骨干河道在醒目处设置“河牌”,其上附城区骨干河道图,标注河道所在的位置,介绍河道的名称、长度、宽度、深度、起迄点、沿河绿化面积,让游客漫步河滨既能愉悦身心,又能增长见识;河道上遇有古桥时,也应立牌介绍:设有水质监测点的河道,还可介绍河道的水质,公布河道受污染的原因,以唤醒民众保护水环境的意识。 温岭市河道绿带规划设计要按照设计要求,精心构思,规划设计出既美观大方,又有温岭特色的“绿色艺术长廊”,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休闲游玩活动的清新环境,使河道改造展现出新的景观。 第八节 地下水资源保护 地下水资源保护可分为早期污染防治和后期污染治理,重在早期污染防治。 一、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一)防止固体废弃物对地下水的污染。要求把固体废物收集堆放和处理,阻止溶滤液向下迁移。 (二)防止城市污水排放对地下水污染。从城市下水道排出污水,对地下水污染危害最大。城市污水应经过一级和二级污水处理厂加工后排放,以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三)防止工业废水的漏失和排放对地下水的污染。对生产过程中漏失废液较多的工厂,应建立各种防渗装置,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水中。 (四)防止农业活动对地下水污染。除了对牲畜圈、厕所等设置防渗层外,最好对家畜的粪便和污水是进行发酵处理,使有机氮分解,以防止进一步氧化;要逐步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长效性农药。 二、地下水污染后的治理措施 地下水污染后的治理措施,要根据污染状况、范围、性质和使用要求,通过经济技术比较确定。一般需要外加能源提取稀释,或用其他物理化学方法以降解破坏水中污染物来达到使用标准。如果污染轻微,也可以利用土层的自净能力来达到净化目的。 57 第九节 重点工程及实施安排建议 一、水污染控制及防治 (一)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规划: 2010年建设观岙、西城、泽国、松门和大溪污水处理厂,2020年前扩建观岙、西 城、泽国、大溪污水处理厂,新建滨海、石塘、石桥头污水处理厂。 (二)工业污染源防治 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同时,开展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建设标准化排污口, 统一排污口标志,控制工业点源污染。 (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畜禽养殖规模化;开展农田小环境整治。 二、河湖海生态环境保护 (一)河网整治和河流生态恢复:2010年完成。 (二)生态湖方案:2010年前实施。 (二)滩涂湿地保护与恢复:2020年前实施。 三、水景观规划 (一)2010年前城内骨干河道小桥流水的绿带景观。 (二)2020年前环城河泛舟漫步景观。 (三)2020年前中央水网生态保护区凭湖垂钓景观。 58 第七章 水利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水利信息化作为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水利自动化则属于一个技术概念,其主要特征是利用自动测量、监控、控制等技术手段,实现水利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处理,再经过分析决策,进而对水利工程和设施进行监控和调度(操作)。从广义上理解,信息技术已包含自动化技术。 第一节 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推进温岭市水利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以水利现代化为载体,以已建系统为基础,不断推进水利信息基础建设、业务应用建设和保障环境建设,最终形成体系完整、内容齐全,时效性与业务应用需求相适应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需求为导向,实行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分期实施,急用先上,逐步推进。立足当前实际,整合已有资源,最终形成完整的水利信息化体系。 2、坚持“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原则,尽可能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使其具有较好的先进性和较长的生命周期,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为系统技术更新、功能升级留有余地。 3、统筹兼顾、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信息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关行业的信息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二、目标 针对温岭市水利现状和水利现代化发展趋势,水利信息化的总体目标是:在整合已有软、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覆盖温岭市中心城区、5个区块中心镇和5个一般镇的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以可靠的通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支撑、以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水务实时监控和管理决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对水资源数量与质量、供水与用 59 水、防洪与排水进行实时监测、实时评价、实时调度和实时管理。 主要分项目标如下: 1、在实时监控方面,建成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实现天气信息、水雨情信息、工情信息、灾情信息、取用水信息、排水信息、水质状况、水(潮)位、管网水压、分水口流量、土壤墒情等信息的实时采集、处理、传输、汇集。 2、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建成一个综合性办公、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内容涵盖水政管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取水许可证管理、用水计划管理、水资源公报、年报、地下水管理、水资源评价、水资源预警、水资源调度配置、水资源宏观决策系统等方面。 3、防洪减灾方面,根据防汛工作的需要,以系统工程、信息工程、3S技术、会商支持等开发技术为手段,建立一个集成天气(台风)预报、陆地水情自动测报、海洋风暴潮预警、洪水模拟及调度、工情监测、灾害损失评估、减灾决策(防洪预案)为一体的防洪减灾实时监测与决策指挥系统。 4、在水环境监测评价方面,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陆地地表水体和地下水质量及排污口排放状况实时自动监测,开发水环境状况评价决策系统,为水污染防治和控制决策提高支持。 5、在水利信息共享方面,充分依靠温岭市政务网,建成覆盖全市的水务专网,并连接台州市水利局、浙江省水利厅等的计算机网络,显著提高收集水务信息(特别是防汛信息)的速度和质量,扩充信息种类,增加信息量,实现各级水务部门信息共享,并为其它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 第二节 总体设计 温岭市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是在信息监测(采集)传输、通信及计算机网络等硬件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先进的系统分析、远程遥测技术、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现代水资源管理、水环境评价等专业模型,建成以综合监测网络体系为基础、通讯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水务一体化管理平台系统。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可分为通信系统、监测(采集)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建设和水务一体化管理平台的软件建设两部分。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7-1所示。它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 (一)系统信息支撑层 系统信息支撑层负责接受、处理、存贮和管理系统应用层共用的所有数据和信息, 60 同时提供相应的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专家经验知识及模型建模数据,系统信息支撑层是水务一体化管理平台系统的基石,为整个管理系统服务。 (二)基础平台层 水资源管理系统基础平台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提供通用的功能,由数据库管理平台、业务管理平台、信息查询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信息发布平台、数据报送平台、系统整合平台、信息采集平台组成。 (三)系统应用层 系统应用层是整个管理系统的关键部分,应该投入比较大的力量来建设。主要包括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防洪减灾决策指挥系统、防汛异地会商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水环境评价系统、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系统等。 (四)系统总控层 主要包括单点登录和统一授权管理。用户信息、权限信息通过权限管理模块将授权管理和CA认证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三节 主要内容 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系统网络环境建设。 一、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建立综合监测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已建的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水利工程监测系统、取水排水自动监测系统、灌区墒情和旱情监测系统、水体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及水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等。推进水利工程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逐步扩展信息采集覆盖范围。为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保护提供基本资料。 采集信息主要包括: (1) 天气气象信息: 天气预报、卫星云图、台风路径图等,风速、风向等; (2) 水雨情信息: 实时降水、水库、山塘水位、河道流量、水位、潮位等; (3) 工情信息:包括水库、山塘、海塘、泄洪闸、排水闸、市政泵站、排涝泵站、 排水管网、灌溉渠道、水文站、机井等; 61 图7-1 总体结构 (4) 水质信息:包括饮用供水水源地、重要水功能区、地下水水质; (5) 取水信息:包括自来水厂取水、主要工业取水口、农业灌溉取水、渠道分水 62 口、地下水取水等; (6) 退排水信息:包括污水处理厂排放口、工业排放口等; (7) 旱情信息:包括灌区土壤墒情、作物长势情况等; (8) 灾情信息:洪水或涝水淹没的耕地、受影响人口、财产损失等; (9) 其它信息:如防汛抢险的人员、物资状况等。 上述(1),(8)类信息一般通过在线监测获得,或者通过自动遥测、遥感获得。目前温岭市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只包括1个中心站、1个中继站、16个水位(雨量)站、2个潮位站、1个风向风速站。为此,必须合理新布设监测点,逐步增加监测项目。 二、基础数据库建设 包括各类相关数据库建设。建立数据采集、更新、管理、使用机制;加快水利系统内部信息交流与反馈;为水利系统各应用系统的数据交换建立基础;为水利系统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实现温岭市水利局全系统的信息传递、数据处理、信息共享,最终成为是数据存储中心、数据管理中心、数据交换中心、数据服务中心。 数据库设计包括: 空间数据库:按照业务用图标准,建立各种不同比例尺的温岭市地区数字高程地图和水利专题图,并根据具体业务要求进行基于级别和类型的更细化分层,同时分别列出不同的工程属性,如河流、水库、山塘、涵闸、水厂、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所有水利相关的应用。 基础业务数据库:中心基础业务数据库由水文气象数据库、地质数据库、供用水数据库、水利工程数据库、水环境数据库、灾情数据库、社会经济数据库、水土流失数据库组成。 水文气象数据:主要由水位、流量、降水量、蒸发量、含沙量、地下水等动态数据组成,是水利信息应用的基础。此数据库将为水文、防洪、水资源业务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支持,是水管理信息最基础,最丰富的资料库。 地质数据:由钻孔资料、地质柱状图、综合地质剖面图、导水系数、给水度、释水系数等。 供用水数据:主要由取水口水位、流量、地下水开采量、用户用水量等动态数据组成。信息主要来自水文部门、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水利工程数据:主要由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两部分组成,静态信息包括水库、山塘、渠道、涵闸、泵站、水厂等水利工程的有关情况,即设计参数、现状、周边环境、病险 63 情况和维修规划等管理信息;动态信息包括河道堤坝的沉降、管涌等大坝安全信息以及河道闸站的闸门开度与流量、上下游水位等信息。 水环境数据: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污染源等信息,覆盖全区河流、湖泊、地下水及大气降水等。 灾情数据库:情数据库中存储并管理所有灾情历史数据和抗灾物质数据。 社会经济数据:包括行政区划组织机构、人口、经济数据、农情数据、灌溉数据、重要工业企业、林业等。 旱情数据:主要包括主要灌区0~10cm、10~20cm和20~30cm的土层土壤含水率监测数据。 水土流失数据:主要包括全市各监测网点的水土保持信息,如森林、植被、土壤侵蚀等,为温岭市的水土流失监测及生态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数据。 模型库:内容包括通用数值分析方法、开采条件分析模型、地表三维建模、地下三维建模、水文、水力学通用方法等。 专家知识库:在知识库中存放各种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概念、事实与规则,组织、管理和维护数据库的方法对知识库来说可以继续使用。 防洪预案库(方案库):主要服务于洪水调度决策指挥子系统,其功能是根据设计洪水或洪水预报结果及实时洪水情况生成所辖范围内的主要水库、闸门、蓄滞洪区等水利工程的洪水调度方案。 水资源管理预案库:主要包括全市范围内的各种供水和引水工程的水资源调配预案、各种供水计划、节水方案等。 水环境预案库:主要包括全市范围内的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 方案库:当专家通过对多个预案的了解和分析,最终制定出一个符合现实的方案,系统将这个方案保存到数据库中并通过防汛实施模块实施该方案。 成果数据库:数据库应用程序子系统有数据录入、删除、查询、报表、分析等功能模块。 管理数据库:管理数据库主要存储日常办公相关数据、水利工程管理的相关数据、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数据、行政审批等数据。 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主要包括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防洪减灾决策指挥系统、防汛异地会商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 64 水环境评价系统、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系统等。 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建立一个政务信息处理平台和政务数据库,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水利政务信息交换的电子化,最终形成全系统水利行政事务处理、部门业务管理和具有科学决策服务功能的综合性的政务信息系统,为水利现代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与市政府电子政务接轨,提高信息共享水平。主要为电子办公、网上审批服务。 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主要利用因特网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拓宽水利宣传渠道,提升水利信息共享水平,提高水利部门的影响力及办公的透明度、树立水利部门的良好形象。即水利网站建设。 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水利工程立项、审批,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办公自动化服务。 水资源管理系统:主要为计划用水和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报告审批、水资源征收管理提供工作平台;建立网上门户站点,面向所有用水户,实现水资源相关业务的网上审批,将水政水资源业务工作和局机关办公自动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防洪减灾决策指挥系统:逻辑上由信息采集系统、基础数据库、气象/水文预报、洪水模拟、灾害评估、防洪减灾决策(防汛预案/方案管理)等部分组成,实现对防洪减灾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综合分析、预测预报、调度预案和网上发布,准确及时地为防洪减灾指挥调度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支持防汛异地会商。 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是一个专业系统,通过它实现对来水、蓄水、取水、用水、排水各个环节状况实时监测,实现对水资源数据的实时查询、实时评价与预测、统计分析,根据需水要求实现水资源在不同区域、部门、用户之间优化配置,实现灌区水资源精细灌溉调度,实现以水库水为主要水源的公共供水网络调配自如、高效运行。 水环境评价系统:主要进行水质动态监测、污染源达标排放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水资源可利用量评价。将达标排放与总量控制结合起来,利用模型仿真计算,制定温岭市水污染防治方案、控制目标、控制方案和最优化削减方案,评估水环境管理方案效果。 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系统:开发水利工程远程视频监测与遥控系统。 四、系统网络环境建设 主要包括网络建设、服务器、会商视频环境和其他辅助环境。 第四节 实施方案 温岭市水利信息化整个系统可以分为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库系统、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应用系统六部分。 65 按照“总体设计、分布实施”原则,组织实施。 2010年前,基本建成监测系统,实现监测数据向中心站传输、处理;建立基础数据库;开发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系统、水环境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信息查询、分析功能;示范建设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系统;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决策指挥系统。 2020年前,进一步完善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水环境评价系统功能,包括评价功能,调度功能,预报预警功能和会商功能。推广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系统。 2030年前,根据新需求,不断完善业务应用功能。 66 第八章 重点工程与实施步骤 第一节 总体规划工程 一、防灾减灾工程 (一)城区防洪工程:按照城镇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2010年前完成山溪整治及山洪防治工程;2020年前,按照城镇50,100年一遇防洪标准,继续进行山溪整治及山洪防治工程。在2020年前完成城区开挖撇洪渠7条,汇水河道13条。 在2010年后实施湖漫隧洞防洪工程。 在2006~2007年实施横湖桥段防洪工程。 在2006~2010年实施九龙汇蓄洪区工程。 (二)水库标准化建设:2020年前全部完成水库标准化建设,所有水库(山塘)全部达到部颁布标准。 (三)河道疏浚和整治:2006年完成全部河道疏浚工程。双桥河和保收河及一般河道整治工程2010年前完成。 (四)排涝工程:2006,2011实施金清二期工程。 (五)海塘工程与标准化建设:2010年前续建东海涂围垦工程和新建担屿围垦工程;2020年前新建世纪塘围垦工程、殿嘴头外塘围垦工程、南海涂围垦工程、大港洋围垦工程。2007年全面建设成为标准海塘(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2010年后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逐步提高海塘防潮标准,从现状的20,50年一遇,普遍提高到50年一遇。 (六)非工程措施:2010年前建成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防灾指挥系统。 二、水资源工程 (一)水源工程 1、2010年前新增水库白龙潭水库、梅溪水库、白溪水库、油麻潭水库、西山村水库;2020年前建设前溪水库、桐山水库、大交陈水库和大溪岙水库。 2、扩大长潭水库引水 32010年:长潭水库二期供水工程分配给温岭的水量为15万m/日。 32020年:长潭水库二期供水工程分配给温岭的水量为37万m/日。 67 3、滩涂围垦蓄淡工程:2010年前完成东海围垦蓄淡工程。 4、中水回用:2010年前建设小区中水网,2020年前建设城镇中水网。 5、海水、劣质水净化淡化。 (二)生活优质供水网络建设 2010年前将城区供水网、东北供水网、东南供水网的主干网连通; 2020年前将各供水区水源通过自来水管网连接成片,相互调剂,丰水调出,缺水调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供水保证率,形成最终的城乡一体供水网络; 2030年前优质水供水网与中水网连通。 (三)农业灌溉系统 在2010年前完成以下工程: 1、防渗渠道的建设 防渗渠道建设:基本完成全市41.53万亩农田的农灌渠道衬砌,其中农村防渗渠道衬砌220km。农田排水沟衬砌786km。 农业综合开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9万亩、节水农业示范项目0.7万亩、农业现代示范区1.6万亩、土地整理与土地复耕5万亩。 2、泵站改造200座。 3、出海涵闸全部完成更新改造39座。 (四)中水供水系统:近期建设小区中水系统,中远期建设城镇中水系统。 三、水环境保障工程 (一)水污染控制及防治 1、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规划 2010年前建设观岙、西城、泽国、松门污水处理厂; 2020年前扩建观岙、西城、泽国、大溪污水处理厂,新建滨海、石塘、石桥头污水处理厂。 2、工业污染源防治规划 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开展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建设标准化排污口,统一排污口标志,控制工业点源污染。 3、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68 (二)河湖海生态环境保护 1、河网整治和河流生态恢复; 2、2010年前建设生态湖方案; 3、2020年前实施滩涂湿地保护与恢复。 (三)水景观规划 1、2010年前建设城内骨干河道小桥流水的绿带景观; 2、2020年前建设环城河泛舟跑马景观; 3、2020年前建设中央水网生态保护区凭湖垂钓景观; (四)水资源保护规划 1、2010年前实施植树造林,涵养水源规划; 2、2020年前实施水土保持规划。 四、水利信息化 (一)2010年前,基本建成监测系统,开发水利政务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水利工程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系统系统、水环境管理系统,完善防洪减灾决策指挥系统。 (二)2020年前,完善水资源实时监控、调度系统与水环境评价系统功能,推广水利工程远程监控系统。 第二节 重点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一、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3根据温岭市河道整治规划,需疏浚整治387条河道,共计开挖土方4607.59万m。 32004年共完成河道疏浚912km,完成疏浚工程量790万m,其中市级河道177km,完 3成疏浚工程量248万m。2004年,共完成河道整治56.74km,计划至2010年前完成剩余河道整治177km。 二、湖漫隧洞工程量 33湖漫隧洞主要工程量:土方开挖227万m,土方填筑29.4万m,洞挖石方24.5 69 333万m,混凝土工程量8.43万m,万m,桥梁5座,水闸3座。 三、生态湖工程量汇总表 表8-1 生态湖工程量汇总 32湖泊名称 开挖土方(万m) 土地征用(亩) 拆迁房屋(m) 6.10 103 8000 大溪湖 3.52 67 1000 牧屿湖 17.13 415 14000 朝湖 花湖 7.44 152 200 暮湖 12.42 248 200 13.72 260 0 语湖 四、污水处理厂 表8-2 规划期内各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及投资估算 2010 2020 累计 规划的污水处理新增规模 新增规模 新增规模 投资额 投资额 投资额 厂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吨/日 万吨/年 万吨/日 万吨/年 万吨/日 万吨/年 观岙污水处理厂 7 2555 3080 3.5 1277.5 14920 10.5 3832.5 18000 西城污水处理厂 6 2190 14500 6 2190 14500 泽国污水处理厂 8 2920 11000 8 2920 11000 10 3650 20000 10 3650 20000 松门污水处理厂 5 1825 10000 1825 10000 大溪污水处理厂 4 1460 6800 4 1460 6800 滨海污水处理厂 / / / 0.8 292 1360 0.8 292 1360 石塘污水处理厂 石桥头污水处理/ / / 0.4 146 680 0.4 146 680 厂 36 13140 58580 8.7 3175.5 237600 39.7 16316 82340 合计 五、中水系统投资估算 根据温岭市的具体实际,在城区人口相对集中的生活小区规划建设中水系统,使温岭市到2010年、2020年的废污水回用率分别达到40%、60%。规划期内中水系统投资估算见表。 表8-3 规划期内中水系统投资估算 2010年 2020年 水平年 规模(万吨/日) 投资(万元) 新增规模(万吨/日) 投资(万元) 全市合计 6.2 2232 5.2 1872 70 六、后备水源水库和山塘建设投资估算 表8-4 后备水源库容及投资估算表 拟建水库规模 移民 投资估算 库名 (人) (万元) 总库容 坝址 坝高(m) 坝顶长度(m) 3(万m) 31 415 550 / 15000 前溪水库 太平岙底杨村 大溪岙水库 大溪镇大溪岙村 21.5 452 330 500 5000 白龙潭水库 箬横镇曼头山村 20 200 123.1 / 2350 23 200 160 / 2300 白溪水库 横山白溪村 32 300 752 800 18000 梅溪水库 江厦梅溪村 19 400 1020 5000 20000 桐山水库 温桥镇桐山村 15 250 20 / 800 油麻潭水库 钓浜区 西山村水库 横山西山村 20 150 160 / 2000 大交陈水库 松门镇大交陈村 80 调水工程投资:长潭水库引水至温岭,所需投资约为21242万元。 七、城镇供水投资规划 表8-5 城镇供水投资 单位:万元 2010年 2020年 合计 22442 18554 40996 水厂投资 10591 419 11010 管线规划投资 33033 18973 52006 合计 八、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项目 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项目如附表8,1所示,防灾减灾工程、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工程、水环境保障体系工程规划、水利信息化和自动化规划项目合计总投资为569385万元。 2030前展望: 2030年前水利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当前水平,水利现代化程度达到120,。各项指标得到加强:洪涝灾害损失率降到0.5,以下;城乡生活供水水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供水可靠性达到100,;水体功能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 2030年前防洪减灾体系保障程度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洪涝灾害损失率低于0.5%.全社会的防洪减灾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防洪自保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对防洪工程体系管理。防洪工程体系功能进一步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起到有效作用,土地区划和利用的防洪减灾作用得到落实。 71 2030年前进一步完善三个供水网络,加强实时监控和预测预报能力,形成调配自如、运行高效的全市水资源配置网络体系,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经济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得到可靠保障。 2030年前城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达到发达国家目前水平,实现人与水和谐相处。 2030年前以水利现代化为载体,以已建系统为基础,最终形成完整的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的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 72 第九章 水利发展保障体系 为了使水利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且适度超前,必须构筑水利发展保障体系,为水利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环境。 第一节 科学制定规划,指导水利发展 目前全市已编制完成的多项专业水利规划。水利规划编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促进温岭市水利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一、将水利规划结合到温岭市现代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真正实现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建设协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适时修订各种具体、专业水利规划。 二、继续完善水利规划体系。对水利发展涉及的一些重大问题,要拨出专项经费组织力量开展科学研究,使规划方案、措施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当前, 重点需要进行规划和研究问题包括: (1) 温岭市水利信息化规划; (2) 温岭市防洪减灾规划; (3) 温岭市洪水风险图; (4) 多库河网防洪控制运用方案; (5) 多库多水源联网供水实时调度技术方案; (6) 供水管网实时监控技术; (7) 温黄平原灌区灌溉精细调度自动化技术; (8) 河流纳污容量与污染物最优削减方案; (9) 水质自动监测评价方法等。 三、要做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做好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论证工作。在强调新建工程同时,重视已建水利基础设施的配套、挖潜和更新改造,突出质量和效益。 第二节 重视水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依法治水 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水利行政必须做到法制化,规范化。温岭市当前要重点解决如下方面问题: 1、要研究和制定温岭市水利现代化优先发展政策,保障“三优先”即水利现代化 73 的规划和前期工作优先、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优先和水利产业优先。包括水利基础设施引导资金投入政策、税收减免政策、贷款优惠政策、水利建设的土地使用政策等; 2、鼓励节水政策。包括用水指标定额,梯级水价政策,节余用水权交易政策,污水处理市场化政策等及建立“节水基金”支持农业节水技改及奖励; 3、洪水保险实施办法。温岭市属防洪防潮防台重点区,经济发达,有必要也有可能推行洪水保险。在近期应按照《浙江省水利现代化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求和思路研究制定洪水保险实施办法,鼓励居民参加保险; 4、水资源管理实施办法。明确水资源的使用权,水利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制定相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例;水资源的调度、控制和配置办法;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条例;对《温岭市取水许可证制度与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进行调整修订,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证制度和水资源费的标准、征收、使用及管理办法; 5、地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为强化水环境管理职能,制定地表水功能区管理办法;制定污染物削减指标;制定污水排放管理实施办法; 6、水利工程管理规定。包括:河道管理规定;堤防管理规定;机电排灌管理规定;河道采砂管理办法;海塘管理办法。尤其是河道管理规定。为了制止乱占河道现象,保护河道的自然流态和河砂资源,对河道采砂及沿河砂石场要实行长期的管理和控制,对影响岸线的港口、码头、桥梁等新建项目,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对《温岭市河道采砂管理暂行办法》、《温岭市围内主干河涌管理暂行办法》和《温岭市收取河道管理范围占用费执行办法》进行补充修订,使之更加适合河道、岸线管理需要。 第三节 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发展 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水管理体制,对于确保温岭市现代化进程中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一、建立水资源高效、统一管理体制 为了实行市域范围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城市与农村水资源及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含污水处理回用)等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的有机结合,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可持续的利用,必须尽快地建立水资源高效、统一管理的体制。 74 二、建立水资源产权管理体制 对水资源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进行管理,其前提是产权明确。要根据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进行初始水权分配,为建立水市场创造条件。 三、强调水资源全过程管理 水资源利用全过程包括水源、蓄水、取水、供水、用水、排水、废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根据温岭市水资源状况,重点加强: (一)取水许可管理 根据温岭市初始水权配置,按照取水许可证管理办法,对各类取水户颁发取水许可证,并核定取水配额。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 (二)计划用水管理 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制度。针对各类用水户(单位),采取计划用水,计量供用水。建立用水单位申报和审批年度用水计划制度,对用水单位用水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对重点用水大户进行水平衡测试,分析供水用水的全过程。对供水单位进行计量管理,要求城镇居民和工业企业安装用水计量仪表和设备,要求农田供水设施安装简易计量设备,对自备水源工程企业一律安装取水计量装置。 (三)合理用水,节约用水 合理用水,节约用水,降低各类用水的耗水率,是提高温岭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必须采取的管理措施,是改变温岭市水资源紧缺局面最关键的非工程措施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和实施节约用水的有关法规和措施,并建立健全各级节约用水的管理机构和落实管理责任制。 (2)建立全市水资源监测网,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行实时监控,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及时提供有关信息和决策依据。 (3)大力推广和发展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 (4)在全民中树立节水意识,应该重视节水技术,积极推广生活节水器具。 (四)饮用水源地保护 饮用水源地是温岭市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各级政府部门要采取最严格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地。要切实加强水质监察,确保温岭市人民饮用健康水、优质水、放心水。 (五)水环境保护 75 为了扭转水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必须加大废污水集中处理力度,强化水环境监督管理。水污染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整治的方针,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 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复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重点抓好具体实施方案的制订。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要加强职能转变,强化行业管理,按政策落实管理费用,加强观测和研究,建立管养分离的创新管理模式。 针对水库、河道、水闸和堤防,建立工程管理和运营机制。认真研究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体制和出资人代表问题,逐步建立起符合水资源特点和我国国情的国有水利资产管理体制。 五、探索民主管理模式 鼓励用水户的参与用水管理,积极推广“用水户协会”,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第四节 建立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机制 一、建立水权市场和水务市场 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的基础作用,同时不放松政府的宏观监督调控。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二、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改革水价管理机制 要加速水价的改革步伐,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原则和地区特点的合理水价,完善水费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用水量。 加强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价管理中的作用。作为水资源权属代表和供水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其熟悉水的优势,更多地发挥其在水价管理中的作用,以制定温岭市的水价管理政策,包括水价方案的起草制订、执行水价的监督、水价的调整等。 三、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水利投入 加大政府投入,特别是政府导向性的投入,要力争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投入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在稳定现有各项水利投资渠道的基础上,要继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社会 76 投入为主体、以依法收费为补偿、以利用外资为辅助“的投入模式。在服从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鼓励企、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积极投入水利现代化建设。 (一)要加大国家财政的投资力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大国家财政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目前,农民穷、农民负担重、农业比较效益差、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村水利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确保各级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在安排财政预算内投资时,要明确规定用于温岭市水利建设的比例,使温岭市水利建设具有一块最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财政预算内用于温岭市水利建设的资金主要用作新建水利项目和现有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项目(包括除险加固)的资本金或贷款贴息,要随着财政收入和预算内基建投资的增长而稳定增长。 (三)拓宽投资融资渠道 公益性项目和准公益性项目,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经营性项目要积极利用坚市场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转向水利建设领域。通过申请国家专项环保基金,吸引外资项目,申请世界、亚行和国内各级银行贷款,证券市场融资,BOT、TOT运行方式筹资,利用国际融资,上网招商融资以及独资、合资、承包、租赁、招标、拍卖等资本运作方式进行融资;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试行土地、水权等资源有偿使用的办法,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 (四)继续坚持国家、地方、社会和个人共同办水利的方针 水利建设属公益性事业,只有国家加大投入,才能有效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但是,国家对水利的投入强度受到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财力制约,必须拓宽投资渠道,改革投资机制,使国家投资不仅能够解决水利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取得经济效益,还应具有引导和带动地方政府、企业多方投资的作用。 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等水利重点工程项目应继续纳入国家建设计划,地方按比例安排配套资金。地方性的建设项目,由地方负责投入。 77 小型建设项目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劳务投入和国家以工代赈,并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因势利导组织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五)完善水利工程各项收费制度 要增强全民水患意识,提高缴纳水费积极性;进一步调整完善水费征收政策,加强水费支出的管理和监控;把收缴水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六)加强资金监管力度 建立有效的资金专款专用监管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对资金的来源、申请、使用进行严格的审核,对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资金使用效率进行审核与检查,对资金使用失误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节 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一、实施水利科技创新计划 加强水利应用研究,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坚持不懈地用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保证水利科技投入不断增长。 在防洪减灾科技方面,要研究防洪建设方略,结合温岭市实际,重点研究蓄泄兼顾,除害与洪水资源化问题,研究防洪的非工程措施,开展现代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建设。 在水资源配置科技方面,要研究水库水网联合调度、优质水与劣质水互补等优化配置问题。要加快大中型灌区以节水灌溉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科学确定节水技术,努力解决农业生产耗水量大的难题。 在水环境科技方面,要着重研究水污染的防治,提高水污染监测技术,废水处理回用技术,大力运用治污新技术,全面控制点源、面源、内源污染,建立水环境保障体系。 水利建设和管理,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程度,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提高信息化水平。 二、大力推广新科技、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在建设中大力推广先进成熟技术,提高水利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中的科技含量。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温岭市水利工程现代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一些新建工程初步具备了现代化水利工程的雏形。今后在工程建设中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加快工程进度,节省投资,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围绕效益为中心,通过运用 78 先进技术、管理手段,实现水利工程的多功能目标,提高工程的现代化程度。 三、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提高工程运行和管理的现代科技水平 围绕建设现代化水利的发展目标,适度超前发展水利信息化。按照统一规划标准、先进安全实用、分级建设管理、资源充分共享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现代化水利信息基础设施,采用信息技术改造现有工程设施和管理手段,推进水利设施体系的升级。建成覆盖温岭市综合监测网络、水利信息传输网络,实现各类水利信息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全面共享。突出抓好温岭市防洪减灾决策指挥系统、水资源实时监控和水环境监测评价系统。普及计算机技术对水利工作的辅助作业,提高水利行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水利现代化和温岭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 四、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吸引水利专业人员到温岭工作;通过“内育、外引、借智”多管齐下,构筑开放式人才体系,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加强对本地水利技术骨干队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为水利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人才流动、激励、使用和管理机制。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水利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培养,扩大对外交流,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在人才引进上打破专业和行业界限,全方位多渠道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每年有计划地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重视高级管理人才后备队伍的培养和选拔。 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在岗管理人员继续教育和轮岗培训制度,对基层水利员,定期组织培训,鼓励他们以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继续接受教育。积极举办专项技术培训班,培养水利技术应用带头人。采取“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引进与选拔相结合”、“国际交流与基层锻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水利科技、建设和管理人才。 加快制定加强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建立温岭市水利人才开发基金。引进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多出成果,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逐步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力争2010年水利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所占比重达到80,,2020年达到95%左右。 79 附表2,1 温岭市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表 指标 2004年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GDP增长率(低,高,) 13.0 13, 8,10, 6,7,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291.78 600 1116,1428.3 1998.6,2809.8 第一产业(亿元) 27.07 35.2 ,37.4 55.8 ,71.4 70.0 ,98.3 第二产业(亿元) 156.39 243.0 ,258.8 457.6 ,585.6 799.5 ,1123.9 第三产业(亿元) 108.32 238.8 ,254.4 602.7 ,771.3 1129.2 ,1587.6 总人口(万人) 114.82 140 160 165 人均GDP(美元) 3066 6000 8454.8 ,10821.1 14682.5,20641.7 5 5 3.5 一产比例 10.6 二产比例 53.2 53 41 40 三产比例 36.2 42 54 56.5 其中:城镇人口(万人) 53.8 77 107 115.5 城镇人口比例 46.9% 55% 66.9% 70% 附表2,2 温岭市人口预测表 2004年 2010年 2020年 乡镇名称 总人口 城镇人口 总人口 城镇人口 总人口 城镇人口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万人) 温岭市区 21.9 20.14 44 32 57.2 45 16.4 12 20.7 18 泽国镇 11.99 8.53 14.3 7.7 16.3 11 大溪镇 12.16 4.72 9.6 6 9.9 8 松门镇 8.98 5.14 7.3 4.4 7.2 4 石塘镇 7.30 5.31 12.5 5 13 8 新河镇 11.89 3.44 15.8 5 16.4 8 箬横镇 14.25 3.24 7.4 0.9 6.8 1 城南镇 7.42 0.79 7.3 2.2 7.4 3 滨海镇 7.35 1.40 3 1.2 3.1 2 石桥头镇 2.86 0.77 坞根镇 2.55 0.31 2.4 0.6 2 1 114.82 53.80 118 77 122 107 合计 注:表中城镇人口及规划年总人口参照《温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10),温峤镇在规划中纳入城区。 80 附表2,3 温岭市城镇体系职能结构和等级规划 职能结构 职能类型 城镇名称 主要职能 浙江省重要的工贸城市,突出交通运输设备、机电及相市域中心 综合型 中心城市 应新兴工业,促进商贸、信息、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工贸型 泽国 台州市域南部重要的工贸城市。 工业型 大溪 台州市域南部交通要道和重要的工贸城镇。 区块中心工贸型 松门 台州市域南部水产品集散中心和加工基地。 城镇 工业、旅游 新河 台州市域南部风景旅游和特色工业城镇。 综合型 箬横 温岭市东部地区重要的工贸城镇。 工业、旅游 石塘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渔港城镇。 农村服务型和温岭市东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中心城市近郊城镇。 石桥头 农产品加工型 农村服务型和温岭市南部山区林木加工服务基地。 一般镇 城南 农产品加工型 农村服务型和温岭市东北部沿海农业加工、服务基地。 滨海 农产品加工型 工业、旅游 坞根 旅游城镇,温岭西南木加工基地。 附表3-1 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重现期(年) 规划标准 防护区类别 现状 防洪标准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中心城区防洪区 20a 50a~100a 50a 100a 200a 10a 20a~50a 20a 50a 100a 中心镇防护区 10a 10a~20a 10a 20a 50a 一般镇、村防护区 10a 20a 20a 50a 50a 中心城区排涝 20a~50a 20a~50a 20~50a 50a~100a 50a~100a 海塘防护区 农田排涝区 5a 5a~10a 10a 20a 20a 附表3-2 节水及水利用效率指标 项目 现状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节水灌溉面积比例(%) 74.7 >80 100 100 0.5 0.80 0.85 0.90 渠系水利用系数 供水管网水利用系数 0.76 0.82 0.84 0.85 0.40 0.60 0.70 0.80 工业水重复水利用系数 附表3-3 万元GDP用水量、第二产业万元GDP用水量指标 项目 现状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万元GDP用水量(m3) 141 64 32 19 第二产业万元GDP用水量(m3) 29 19 12 8 81 附表3-4 水域功能区达标率指标 功能区名 现状水质达标率 2010年达标率 2020年达标率 2030年达标率 饮用水源区 80, 100, 100, 100, 工业用水区 80% 100% 100% 农业、渔业用水区 90% 100% 100% 100% 景观娱乐用水区 90, 100% 100% 100% 附表3-5 废污水处理达标率指标 指标 现状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 95 100% 100% 100% 生活污水处理率 70 80 95 100 农业面源治理率 50 90 100 附表5,1 拟建水库供水能力表 集雨 多年平均 面积 水库名称 库址 总库容 来水量 可供水量 2333(km) (万m) (万m) (万m/年) 4.8 550 504 前溪水库 太平岙底杨村 1000 梅溪水库 温峤镇梅溪村 8 900 840 白溪水库 城南镇白溪村 4.4 160 462 335 3.7 330 407 260 大溪岙水库 大溪镇大溪岙村 11.4 1020 1197 760 桐山水库 温峤镇桐山村 2.4 110 168 95 白龙潭水库 箬横镇馒头山村 1.1 20 66 25 油麻潭水库 石塘镇钓浜 3.4 160 357 130 西山村水库 城南镇西山村 2 80 120 75 大交陈水库 松门镇大交陈村 82 附表5,2 规划期不同水平年水厂投资估算 2010年 2020年 现状规模水厂名 规模 供水量 规模 供水量 (万/日) 投资(万元) 投资(万元) (万吨/日) (万吨/日) (万吨/日) (万吨/日 6.0 6.0 6.0 山下金水厂 4.6 4.6 2.2 4.0 3.1 6.6 5.1 2090 大溪水厂 1503 2 7.7 5.9 13 10.1 3840 泽国水厂 4091 16 16.0 31 28.4 9591 横峰配水泵站 10127 0.85 1.6 1.2 1.6 1.2 箬横水厂 856 3.8 2.9 3.8 2.9 石桥头水厂 3195 / 2.5 1.9 2441 桐山水厂 0.4 0.3 0.5 0.4 148 江厦水厂 496 0.3 0.2 0.3 0.2 钓浜水厂 386 0.3 0.9 0.4 1.1 148 横山水厂 386 0.05 0.8 0.9 148 城南水厂 906 坞根水厂 0.01 0.4 0.3 0.5 0.4 148 496 小计 8.26 46.0 35.4 73.2 56.3 18554 22442 附表 5,3 管线规划投资 路线 管径(mm) 管长(km) 投资(万元) 258 白龙潭水库?箬横水厂 DN200 6.0 419 大溪岙水库?大溪水厂 DN300 5.3 1802 横峰配水泵站?市区 DN800 8.3 3496 DN700 19.0 1546 横峰水厂?箬横?松门?石塘 DN600 11.5 1048 DN400 10.0 1122 DN400 10.7 泽国水厂?新河?滨海 728 DN300 9.2 358 大溪水厂?潘郎 DN200 8.3 232 大溪水厂?山市 DN200 5.4 11010 合计 83 附表6,1 温岭市地表水功能区划分 范 围 水质目标 河流 现状水质能否满水功能区名称 (湖、库) (2002年) 足功能 起始断面 终止断面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湖漫水库温岭饮湖漫 湖漫水库大源头 II II II II 能 用水源区 水库) 坝 石粘河温岭景观湖漫水库大月河入口处石粘河 III III III ? 不能 娱乐、农业用水区 坝 (横湖桥) 月河温岭工业、农月河(含西温岭太平镇 泽国 IV IV IV ? 不能 业用水区 河) 太湖水库温岭饮大溪河(含源头(下山大溪镇 II II II III 不能 用水源区 太湖水库) 坑) 大溪河温岭农业、大溪河 大溪镇 横峰镇 III III III IV 不能 渔业用水区 联树桥河温岭工金清港入河联树桥河 泽国 IV IV IV 劣? 不能 业用水区 口 金清港温岭渔业、金清港 横峰镇 金清新闸 III III III 劣? 不能 农业用水区 金清港温岭饮用金清港 花芯水库 花芯水库 II II II III 不能 水源区 木城河温岭农业金清港出口木城河 塘下镇 III III III 劣? 不能 工业用水区 (六闸) 木城河温岭农业、木城河 塘下镇 箬横镇 IV IV IV 劣? 不能 工业用水区 箬松河温岭农业、箬松河 箬松镇 松门镇 III III III 劣? 不能 工业用水区 二横塘河温岭农二横塘河 横河镇 五甲 IV IV IV 劣? 不能 业、工业用水区 松甘河温岭饮用、三港口(西解放河(塘松甘河 III III III ? 不能 农业用水区 瓜塘) 头街) 江厦溪温岭渔业江厦溪 格溪 江厦大坝 III III III IV 不能 用水区 附表6,2 不同水平年居民生活污水量及入河污染物(未处理) 水平年 项目 污水量(万吨) CODcr(吨) 氨氮(吨) 总氮(吨) 总磷(吨) 城镇生活 3028 14334 675 1349 240 农村生活 1819 6036 331 1060 215 2010年 合计 4847 20370 1006 2409 455 城镇生活 4770 19918 937 1875 334 农村生活 1980 5078 279 891 181 2020年 合计 6750 24996 1216 2766 515 城镇生活 5426 23269 1095 2190 390 农村生活 2170 3833 210 673 137 2030年 合计 7595 27101 1305 2863 527 84 表6-3 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及投资估算 2010 2020 累计 规划的污水处理新增规模 新增规模 新增规模 投资额 投资额 投资额 厂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吨/日 万吨/年 万吨/日 万吨/年 万吨/日 万吨/年 7 2555 3080 3.5 1277.5 14920 10.5 3832.5 18000 观岙污水处理厂 6 2190 14500 6 2190 14500 西城污水处理厂 8 2920 11000 8 2920 11000 泽国污水处理厂 10 3650 20000 10 3650 20000 松门污水处理厂 5 1825 10000 1825 10000 大溪污水处理厂 4 1460 6800 4 1460 6800 滨海污水处理厂 / / / 0.8 292 1360 0.8 292 1360 石塘污水处理厂 石桥头污水处理/ / / 0.4 146 680 0.4 146 680 厂 36 13140 58580 8.7 3175.5 237600 39.7 16316 82340 合计 附表6-4 生态湖方案 23名称 地点 面积(km) 正常水深(m) 湖底高程(m) 蓄水容积(万m) 大溪湖 田洋季 0.26 2.5 -1.88 牧屿湖 渚里 0.15 2.5 -1.88 0.30 2.5 -1.88 朝湖 西庄 花湖 西岸 0.21 2.5 -1.88 暮湖 吉庄 0.33 2.5 -1.88 语湖 下洋应 0.36 2.5 -1.88 85 附表 8-1 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项目 工程量(万立方米) 分水平年实施 投资 序号 工程项目 建设内容 实施年限 备 注 (万元) 土方 石方 砼 2010 2020 2030 规划项目总投资 839200 水库标准化建设 2006,2020 1 3300 ? ? 湖漫水库标准化工程 2006,2010 2 400 ? 水库标准化建设 太湖水库配套工程 2006,2010 3 3.8 5.8 0.2 700 ? 桐岭水库配套工程 2006,2010 4 0.96 1.15 0.41 400 ? 金清新闸排涝二期工程 2005,2011 5 553.5 3.01 51683 ? ? 12条截洪渠工程 2005,2020 6 2976 ? ? 横湖桥段防洪工程 2006,2007 7 7690 ? 一、 防洪排涝工程 九龙汇蓄洪区工程 2006,2010 8 12000 ? 防灾 减灾 泽国、箬横、大溪镇城防 2010,2020 9 7800 ? 工程 湖漫隧洞工程 2010,2020 10 24629 ? 镇级河道整治177km 2006,2010 11 703.2 7466 ? 河道疏竣与整治 双桥河、保收河整治 2006,2010 12 5000 ? 长新塘(横塘)980m 2006,2010 13 1200 ? 七一环库塘(坞根段)3000m 2006,2010 14 海塘标准化建设 900 ? 海塘沉降位移观测 2006,2010 15 585 ? 新建白龙潭水库 2006,2010 1 2350 ? 新建梅溪水库 2 2006,2010 17865 ? 新增水库 新建白溪水库 2006,2010 3 929 ? 新建大溪岙水库 ,2020 4 897 ? 86 新建桐山水库 ,2020 5 20000 ? 新建前溪水库 ,2020 6 15000 ? 二、 ,2020 水资 7 新建油麻潭水库 700 ? 源安 ,2020 8 新建西山村水库 780 ? 全保 ,2020 9 新建大交陈水库 904 ? 障体 系工 2006,2010 10 长潭引水 长潭水库二期供水工程 21242 ? 程 2004,2008 11 东海涂围垦工程二期 42 3 0.1 17461 ? 2005,2009 12 坦屿围垦工程 39822 ? 2011,2015 13 世纪塘围垦工程 2135 ? 滩涂围垦工程 2011,2015 14 殿嘴头外塘围垦工程 3000 ? 2011,2015 15 南海涂围垦工程 68000 ? 2011,2015 16 大洋港围垦工程 45000 ? 2006,2010 17 海水淡化工程 10万吨的海水淡化 115000 ? 2005,2010 18 新建扩建14个水厂 9820 ? ? 生活优质供水网2005,2010 19 独立的四个供水网 2100 ? ? 建设 ,2020 20 全市供水网络连通 11010 ? ? 2003,2006 21 标准化农田建设 11 5.2 0.2 6500 ? 2005,2007 22 太湖溪流域治理 988 ? 农业水利规划 ,2010 23 横山溪流域农业生态工程 4300 ? 2003,2007 24 十村示范、百村整治 984 ? 2006,2015 1 城镇、农村节水器具应用 4944 ? ? 节水工程规划 2006,2020 2 中水回用(含给水管网) 580 ? ,2010 3 污水处理工程 观岙污水处理厂 18000 ? ? 87 ,2010 4 西城污水处理厂 14500 ? ? 2006,2020 5 镇级污水处理厂 49840 ? ? ,2020 6 泵站、排污管道、截污管网建设。 11500 ? ? ? ,2010 7 水质监测网、地下水资源监测网 200 ? 三、 水环 2004,2007 8 小流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 1472 ? 境保 2004,2007 9 太湖、湖漫、花芯水库生态移民 2500 ? 障体 水源地保护 系工 2003,2007 10 十万亩生态景观林工程 3700 ? 程规 2003,2007 划 11 城区水环境治理 10000 ? 2003,2010 12 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53km 3948 ? 13 水土流失治理 滩涂湿地保护与恢复 1800 ? 2003,2007 14 建设监督网,健全水土流失信息系统等 230 ? 2005,2020 15 生态区建设 九龙汇生态工程 188000 ? ? 6.10平方公里 ,2020 16 骨干河道的绿带景观 10000 ? ? 水景观建设 ,2020 17 环城河泛舟跑马景观 5000 ? ? 水文自动化测报一期已完成,先后投入370余万元 ,2007 1 200 ? 系统子系统 二期正在建设 水质环境无线自,2020 四、 2 300 ? ? 动监测系统 水利 防台防潮防洪决,2010 信息 3 500 ? 策指挥系统 化和 水资源实时动态硬件、软件 ,2010 自动 4 1500 ? 控制系统 技术培训费50万元 化规 水环境实时监测,2010 划 5 400 ? 系统 ,2010 6 防汛信息系统 防汛信息网络系统完善 360 ? 总 计 862990 88 前 言 ..................................................................................................................................................... 1 第一章 规划总则 ......................................................................................................................................... 3 第一节 规划目的与意义 ....................................................................................................................... 3 第二节 规划范围、水平年与依据 ....................................................................................................... 3 第三节 指导思想及原则 ....................................................................................................................... 5 第四节 规划的主要内容 ....................................................................................................................... 5 第五节 规划技术路线 ........................................................................................................................... 6 第二章 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 ..................................................................................................................... 8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与水利现状 ....................................................................................................... 8 一、自然地理概况 ......................................................................................................................... 8 二、水利现状 ................................................................................................................................. 9 第二节 经济社会概况及发展趋势 ..................................................................................................... 11 一、经济社会概况 ....................................................................................................................... 11 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 12 第三节 水利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 13 一、建立高标准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全社会防灾能力 ....................................................... 14 二、构筑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14 三、建立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创造优美人居环境 ............................................................... 15 四、加强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管理,提高水利的公众服务能力 ............................................... 15 第三章 水利发展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 17 第一节 水利发展指导思想 ................................................................................................................. 17 第二节 水利发展总体目标 ................................................................................................................. 18 一、水利发展总目标 ................................................................................................................... 18 二、水利发展定量指标及其可达性分析 ................................................................................... 19 第三节 水利发展主要任务 ................................................................................................................. 22 一、构筑防止水对人侵袭的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 22 二、构筑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 22 三、构筑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保障体系 ....................................................................................... 23 四、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 23 五、强化水利发展保障体系 ....................................................................................................... 23 第四章 防灾减灾安全保障体系 ............................................................................................................... 24 第一节 灾害类型及危害性 ................................................................................................................. 24 第二节 防灾减灾总体思路与目标 ..................................................................................................... 24 一、总体思路 ............................................................................................................................... 25 二、发展目标 ............................................................................................................................... 25 第三节 防灾减灾工程总体布局 ......................................................................................................... 26 第四节 主要工程建设 ......................................................................................................................... 27 一、中心城区防洪工程 ............................................................................................................... 27 二、市域河道综合整治工程 ....................................................................................................... 27 三、防洪排涝工程 ....................................................................................................................... 28 四、海塘工程 ............................................................................................................................... 29 五、水库工程 ............................................................................................................................... 29 第五节 防灾减灾非工程措施 ............................................................................................................. 29 一、制定防洪减灾规划,提高其权威性 ................................................................................... 29 二、尽快绘制洪水风险图,强化风险管理 ............................................................................... 30 三、颁布建筑物防洪规定 ........................................................................................................... 30 四、建立和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30 五、防洪工程群系统规划与控制运用优化 ............................................................................... 30 六、开展防洪减灾的保险 ........................................................................................................... 31 七、建立健全灾害应急体系 ....................................................................................................... 32 八、大力加强防灾意识教育 ....................................................................................................... 32 第六节 重点工程及实施安排建议 ..................................................................................................... 32 第五章 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 33 89 第一节 水资源供需趋势及缺水严重性 ............................................................................................. 33 一、水资源可利用量 ................................................................................................................... 33 二、水资源需求预测 ................................................................................................................... 33 第二节 总体思路与目标 ..................................................................................................................... 34 一、总体思路 ............................................................................................................................... 34 二、目标 ....................................................................................................................................... 35 第三节 总体布局 ................................................................................................................................. 35 第四节 新增水源工程 ......................................................................................................................... 37 一、水库 ....................................................................................................................................... 37 二、长潭水库引水工程 ............................................................................................................... 37 三、河道疏浚和整治 ................................................................................................................... 37 三、地下水开采 ........................................................................................................................... 38 四、滩涂围垦蓄淡工程 ............................................................................................................... 38 五、中水回用 ............................................................................................................................... 38 六、海水淡化 ............................................................................................................................... 38 七、劣质水净化 ........................................................................................................................... 39 八、雨水集蓄工程 ....................................................................................................................... 39 第五节 优质水公共供水系统 ............................................................................................................. 39 一、公共管网供水能力 ............................................................................................................... 39 二、公共水厂建设 ....................................................................................................................... 40 三、公共供水管网建设 ............................................................................................................... 41 第六节 农业节水灌溉系统 ................................................................................................................. 41 一、总体设想 ............................................................................................................................... 41 二、农业节水阶段目标 ............................................................................................................... 42 第七节 中水回用系统 ......................................................................................................................... 42 一、中水回用总体设想 ............................................................................................................... 42 二、中水利用量阶段目标 ........................................................................................................... 43 第八节 节水规划 ................................................................................................................................. 43 一、总体控制目标 ....................................................................................................................... 43 二、主要发展目标 ....................................................................................................................... 43 第九节 供水安全预警与应急用水预案 ............................................................................................. 44 一、供水安全预警 ....................................................................................................................... 44 二、应急用水预案 ....................................................................................................................... 45 第十节 保障供水安全的非工程措施 ................................................................................................. 46 一、建立高效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 ....................................................................................... 46 二、积极推进水市场的建设 ....................................................................................................... 46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 46 四、贯彻总量控制和计划用水制度 ........................................................................................... 46 五、健全水资源管理体系 ........................................................................................................... 47 六、建设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 47 七、实现水资源科学调度、精细调度 ....................................................................................... 47 第十一节 重点工程及实施安排建议 ................................................................................................. 48 第六章 水环境安全保障体系 ................................................................................................................... 49 第一节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 49 一、总体思路 ............................................................................................................................... 49 二、发展目标 ............................................................................................................................... 49 三、总体布局 ............................................................................................................................... 49 第二节 水功能分区 ............................................................................................................................. 50 一、地表水功能区划 ................................................................................................................... 50 二、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 50 第三节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 51 一、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 51 二、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 52 90 第四节 水土流失治理 ......................................................................................................................... 52 一、划定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 ........................................................... 52 二、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 52 三、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 52 四、加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 ....................................................................................................... 53 第五节 水污染控制及防治 ................................................................................................................. 53 一、废污水及污染物排放趋势分析 ........................................................................................... 53 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规划 ............................................................................................... 53 三、工业污染源防治规划 ........................................................................................................... 54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 55 第六节 河湖海生态环境恢复 ............................................................................................................. 55 一、河流生态恢复 ....................................................................................................................... 55 二、生态湖方案 ........................................................................................................................... 55 三、滩涂湿地保护与恢复 ........................................................................................................... 56 第七节 水景观建设 ............................................................................................................................. 56 一、环城河泛舟漫步景观 ........................................................................................................... 56 二、城内骨干河道小桥流水的绿带景观 ................................................................................... 56 三、中央水网生态保护区凭湖垂钓景观 ................................................................................... 56 第八节 地下水资源保护 ..................................................................................................................... 57 一、预防地下水污染的措施 ....................................................................................................... 57 二、地下水污染后的治理措施 ................................................................................................... 57 第九节 重点工程及实施安排建议 ..................................................................................................... 58 一、水污染控制及防治 ............................................................................................................... 58 二、河湖海生态环境保护 ........................................................................................................... 58 第七章 水利信息化 ................................................................................................................................... 59 第一节 总体思路和目标 ..................................................................................................................... 59 一、总体思路 ............................................................................................................................... 59 二、目标 ....................................................................................................................................... 59 第二节 总体设计 ................................................................................................................................. 60 第三节 主要内容 ................................................................................................................................. 61 一、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 61 二、基础数据库建设 ................................................................................................................... 63 三、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 64 四、系统网络环境建设 ............................................................................................................... 65 第四节 实施方案 ................................................................................................................................. 65 第八章 重点工程与实施步骤 ................................................................................................................... 67 第一节 总体规划工程 ......................................................................................................................... 67 一、防灾减灾工程 ....................................................................................................................... 67 二、水资源工程 ........................................................................................................................... 67 三、水环境保障工程 ................................................................................................................... 68 四、水利信息化 ........................................................................................................................... 69 第二节 重点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 69 一、河道整治工程项目及工程量 ............................................................................................... 69 二、湖漫隧洞工程量 ................................................................................................................... 69 三、生态湖工程量汇总表 ........................................................................................................... 70 四、污水处理厂 ........................................................................................................................... 70 五、中水系统投资估算 ............................................................................................................... 70 六、后备水源水库和山塘建设投资估算 ................................................................................... 71 七、城镇供水投资规划 ............................................................................................................... 71 八、温岭市水利总体规划项目 ................................................................................................... 71 第九章 水利发展保障体系 ....................................................................................................................... 73 第一节 科学制定规划,指导水利发展 ............................................................................................. 73 第二节 重视水政策法规的配套完善,依法治水 ............................................................................. 73 91 第三节 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发展 ................................................................................. 74 一、建立水资源高效、统一管理体制 ....................................................................................... 74 二、建立水资源产权管理体制 ................................................................................................... 75 三、强调水资源全过程管理 ....................................................................................................... 75 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 76 五、探索民主管理模式 ............................................................................................................... 76 第四节 建立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机制 ......................................................................................... 76 一、建立水权市场和水务市场 ................................................................................................... 76 二、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和改革水价管理机制 ....................................................................... 76 三、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水利投入 ................................................................................... 76 第五节 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 ..................................................................................................... 78 一、实施水利科技创新计划 ....................................................................................................... 78 二、大力推广新科技、新设计、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 ....................................................... 78 三、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提高工程运行和管理的现代科技水平................................ 79 四、人才队伍建设 ....................................................................................................................... 79 4.6 .................................................................................................................................................................. 83 4.6 .................................................................................................................................................................. 83 92 93
/
本文档为【温岭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