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端午节回娘家

2017-12-21 13页 doc 28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端午节回娘家端午节回娘家 家乡的端午节 王敏 09060124新闻一班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说是为纪念爱国的忠臣屈原在汨罗抱石沉江。端午节吃粽子是各地的习俗,传说是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因此,“端午节” 又称为“粽子节”。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我的家乡---湖南湘潭,在端午节这天的习俗。首先,吃的方面,一般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而在我家乡湘潭的石鼓镇,除了粽子外还有包子和咸蛋,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这天回娘家一般都会带上几十个包子和咸蛋。...
端午节回娘家
端午节回娘家 家乡的端午节 王敏 09060124新闻一班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说是为纪念爱国的忠臣屈原在汨罗抱石沉江。端午节吃粽子是各地的习俗,传说是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因此,“端午节” 又称为“粽子节”。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我的家乡---湖南湘潭,在端午节这天的习俗。首先,吃的方面,一般的地方,在端午节这天吃粽子,而在我家乡湘潭的石鼓镇,除了粽子外还有包子和咸蛋,出嫁的女儿在端午节这天回娘家一般都会带上几十个包子和咸蛋。至于为什么会吃包子和咸蛋这点,无从考证,只知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 除此之外,喝酒的人还会在这天喝上点雄黄酒,说是可以解毒,辟邪。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这就是端午节和雄黄酒的来历。大家应该还记得《新白娘子传奇》里面有这样的一个片段:在端午节这天, 1 许仙被别人利用让白娘子喝雄黄酒,喝完之后,已成人形的白娘子又变回了蟒蛇。所以大家都相信雄黄酒可以辟邪。 其次是玩的方面。沈从文笔下的《边城》,翠翠就是在陪爷爷去看赛龙舟时遇上滩送的。传说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赛龙舟是端午节这天湘潭必举行的活动之一。每年的端午节,湘江河面上都会出现“百舸争流”的画面,无论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但在我住的石鼓镇上却看不到这样的壮举,理由很简单,这里虽有绿水青山,但无大的河流,根本就没有举行赛龙舟的自然条件。 再就是装饰方面。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在门上插上艾叶草。艾叶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辟邪。艾叶的这些功能都是一直存在的,但为什么只是在端午这天在门上插艾叶,我个人认为,这可能跟端午节的另一个由来有关。先秦时代五月是恶月,而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在这天,大家都有很多禁忌。这是史书上可以解释的。而传说中则认为五月五日是牛鬼蛇神妖魔鬼怪出来作恶的日子,所以在这天,大家要采取各种方法辟邪。而艾叶正好有这个功能,所以大家就会在端午节这天把艾叶插在门上。在农村里面,艾叶到处都是,所以不用愁找不到,但是在湘 2 潭的城里面,在端午节这天,艾叶草要不就是天价,要不就是根本买不到。 另外是制药方面,在端午节这天,有小部分的人会把大蒜浸泡在自家酿的米酒里面。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大蒜酒就可以用来涂蚊虫叮咬的地方,其实就是花露水的功效,但消除红肿和痛痒的速度比普通花露水见效快很多。而且浸泡的时间越久越好。至于为什么选择端午节(转 载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端午节回娘家)这天,听说是端午节这天阳气最重。这个原因也是听家人说的,无从考究。 其实家乡的端午节习俗还是挺多的,但是存在着两方面的问。第一,有些习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只知道有这种形式,并不知道其来历。如吃包子和咸蛋,制大蒜酒。第二,有些习俗只是小部分地区的人会有这样的习俗,比如制大蒜酒这一习俗,可能出了这个村就没有了。毕竟它是花露水的功效,而现在大家买花露水的钱还是有的。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就要求我们年轻的这一代人考虑两个事情,一个是怎样将端午节习俗的来由搞清楚并继承下去;另外则是怎样将小范围内的习俗传播出去,并发扬光大。 搞清端午节的由来这件事,我觉得更多的可能需要政府部门的努力。政府可以成立专门的民俗文化小组,将本地区爱好研究端午节这些习俗由来的老先生组织起来。引经据典, 3 探究考察,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中,收集各种习俗的不同由来,然后系统的整理成资料,可以纳 入县志和镇志。这样一方面搜集了前人的资料,另一方面又为后人的考察提供依据。这些事情单纯靠有兴趣的人是无法完成的,想要形成有据可依的资料,必须靠政府部门的统一组织协调。 传播端午节的习俗和习俗由来这件事,个人认为,老师可以在端午节放假前后,向学生传播一些端午节的知识。为什么这样的任务要有老师来承担,首先是考虑到农村的父母对于有些端午节习俗的由来并不是很清楚;其次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的传播也算是群体性传播。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有关端午节的一些小,也可以组织一些小型娱乐活动,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到端午节的气氛,增加对端午节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继承与发扬端午节习俗的作用。 关于小范围内的端午节习俗,如制大蒜酒,其实可以发展成为一种产业。物以稀为贵,现在很多人都想自己创业。个人认为,像大蒜酒这样的东西其实可以发展成一种品牌。制米酒,种大蒜,这些还可以形成一条产业链。这样可以解决农村很多的劳动力问题,而且他们都是这方面的行家,质量是绝对有保证的。因为浸泡时间越久,效果越好,说不定还会像女儿红一样成为收藏品呢~虽然市场上已经存在各种各样的花露水,已经能够满足大众需求,但是大蒜酒的见效比 4 花露水快,而且自制的米酒和大蒜这两样东西都是算得上是天然的。这跟现在大家所追求的“纯天然”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如果真的发展为产业,其实也还是有市场的。这一些都是在自己头脑中漂浮的想法,可能具体实践起来还是会存在一些问题。 不过在端午节这天,像“卖艾叶草”这样的事情是绝对零成本,毫无风险的商机。在农村里面,艾叶草遍地都是,而在湘潭的城镇和市里面艾叶草在端午节这两天绝对是除了粽子以外,销量最好的端午节产品。每家每户都会悬艾叶草在门上面,想想湘潭的城镇和市里面有多少户人家,就知道自己大概在这天可以赚多少钱。如果自己想多赚点,而且自己可以放下面子去菜市场那些地方卖东西,可以自己去卖;如果自己不想去,随便从农村带一捆艾叶草转卖给那些地摊商贩,绝对也可以获得一笔不少的收入。 其实在发现、利用这些商机的时候,也是在宣传湘潭的端午节习俗。如何让买这些产品的人变得越来越多其实就是在想发扬光大我们的地方端午节习俗法子。买的人越多,接受这种端午节风俗的人就越多,也就端午节的习俗推广越成功。这样一方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地方财政。 端午祭,在2005年已经由韩国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习俗,虽然国家增加其为 5 法定假日,但是真的凭增加个节日就可以保护我们国家的文化吗,如果各个地方还不采取更实际的行动来保护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和文化,恐怕以后端午节留在人们心中的就只有放假和吃粽子了~ 篇二:端午节文化知识 端午节知识 1(别称: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 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 2(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 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 6 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屈原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3(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 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请“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中华文化遗产保 7 护一次深刻的教训。 4、诗文: ?唐朝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朝殷尧藩《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唐朝张建封《竞渡歌》(节录)“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老舍《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5(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 8 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 9 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 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10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厦门端午节的习俗文化 1(吃锥螺:在厦门,端午节孩子要吃“剪锥螺”,俗称“光眼螺”。厦门方言“光眼” 与“聪明”同义,认为吃了光眼螺,人会聪明。端午节在厦门不仅是悼念 先贤、文体娱乐之节,而且也是讲卫生、爱清洁、防病保健之节。 2(吃肉粽:厦门的烧肉粽历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点。 历史上较有名气的有设在开元路“泉三”号和坐落于赖厝埕的“好清香”。 3(赛龙舟:厦门鹭江两岸历来有划龙船比赛的习俗。集美有闻名中外的国际的“陈嘉庚杯”龙舟赛经常在此举行。龙舟竞渡时,还有在桅杆上挂 上一个里面藏着鸭子的笼子,也有装小猪仔的。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 面,杆上涂抹油脂,自愿参加抓鸭子的人,要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能 到达桅尾抓住笼子,这时鸭子飞入海中,再游泳追赶把鸭 11 子抓住。据说这 是当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 篇三:端午有趣的民间习俗大全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流传了千年。关于这个节日有很多传说和故事,还有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作为中国人不了解就OUT啦。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 女儿回娘家 端午节的习俗之一叫做归宁,也就是回娘家。传说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其实是因为古代女儿出嫁,长住丈夫家,难得见到自己父母。而端午节是她回家看望父母的机会。所以人们也把端午节称作“女儿节”。 挂钟馗像 钟馗是唐代一位儒生,因貌丑被皇帝除名,钟馗一怒之下 12 力碰殿堂阶梯而死。后钟馗被附会成专门捉鬼的鬼王,并且成为人们在岁末时张挂的门神。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人们想起专门捉鬼的钟馗,于是就在端午节悬挂钟馗象了。 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传着迎鬼船的习俗。因为这一带水浅,不能进行龙舟赛,故在五月初五这天,用纸草扎成旱船,带着去登高、游街,谓之“迎鬼船”。群鬼们十有八、九是懒鬼,就上了船。游街后在村外将旱船烧掉,为把船上的鬼烧死,不在坑害人间,使人们享受太平。 躲午 此种习俗源于一种信仰,即:五月为“恶月”,酷暑将临,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当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古老的节日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 悬挂菖蒲,艾草 端午节时,时近夏至,天气转热,空气潮湿,百毒齐出,蚊虫滋生,疫病增多。古人用菖蒲、艾草、蒜头来去除各种毒害,是有科学根据的。艾与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杀虫。古 13 代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故而节日一早便将艾蒿、菖蒲扎成人形,悬挂在门前,用以祛鬼禳邪、保持健康。 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古人们将其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 端午节期间,是割艾草的时节,含艾油最多,功效最好,人们争相采艾,插在门口,或在室内燃烧, 它散发的气息能驱虫杀菌,而且气味芬芳,有通气活血之效,是一种天然的空气清洁剂。所以旧时人们相信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可使身体健康,消疾病、驱鬼邪、避晦气。 游百病 游百病又名“走百病”,流传于四川、陕西和贵州,是通过游览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项健身运动,多在妇女、老人、小孩或体弱多病者中间进行。游百病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 传说古时候,每年的四、五月间各种虫害、瘟疫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玉皇大帝便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访民情,治理瘟害。神仙发现同是天下人,心眼不一般,有的人好,有的 14 人歹,便惩恶护善,掏出五色香袋对善良的人说:每年五月初五,你们同家里的小孩戴上它,“身上戴香包,门上插艾蒿,瘟病全除掉,吉祥光高照。”奇怪的是,从那以后凡是带香袋的大人小孩,虫害见了便逃之夭夭,而没有香袋的恶人们不免被虫害毒疫毒死了。 备牲醴 牲醴指祭祀用的牲口和甜酒。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雄黄 传说屈原投江之后,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纷纷把粽子、咸蛋抛入江中。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可以药晕鱼龙,保护屈原。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蛟龙。于是,人们把这条蛟龙扯上岸,抽其筋,剥其皮,之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抹七窍,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据说这就是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至今,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喝雄黄酒的习惯。 15 其实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16
/
本文档为【端午节回娘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