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当下教育学意义

2017-12-09 10页 doc 27KB 1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当下教育学意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当下教育学意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 当下教育学意义 6中国教育月刊2010年第22卷第5期(总第175期) 教育理论研究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当下教育学意义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300191)李晖 摘要"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原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实质是论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认识(如学习,理论研究等) 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仕"与"学"是互相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被后人断章取义,误读,甚至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当下教育学意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当下教育学意义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 当下教育学意义 6中国教育月刊2010年第22卷第5期(总第175期) 教育理论研究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当下教育学意义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300191)李晖 摘要"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原句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其实质是论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认识(如学习,理论研究等) 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仕"与"学"是互相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被后人断章取义,误读,甚至有意畸变为"读书做官论".关于这句话的理解和文章很 多,但多是"仕"解释为"做官","从政".其中的前半句"仕而优则学"则多被抛弃.笔者通过自己对这句话本义的理解,对"仕"与"学"的关系进行分 析,并就其在当下教育中的继承和发展问题谈一点粗浅认识. 关键词仕学误读主体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87—1784(2010)05一(O006)一(03) "学而优则仕"语出《论语?子张》,原句为"子夏日:'仕而优则 学,学而优则仕".本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的,学界,政界对这句 话的论述,考征,引用不胜枚举.但是,对其屋读,曲解乃至产生畸 变则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其中"读书做官论"是最具代表性和出现 频率最高的.通过中国知网以"学而优则仕"为题名进行检索,仅 2000年至2009年1O年问,查得文献44篇(2010年4月18日). 这44篇文章中,绝大部分持"读书做官论",误读之泛,可见一斑. 以致个别学者对此有异议,也已经无可奈何.其实,两个分句组成 的一个完整的句扩子,不能分开理解,而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 析理解.言及当下,则要抽取其合理内核,进行抽象继承,并运用 到当下教育之中,使之发挥应有的效力. 一 ,"仕"与"学"的本义重提 程子日:"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 晓文义而见意者也"?o要弄清"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 的本义是什么,必须先要搞清和"仕"与"学"的原义.关于"仕'的 考据,有学者已经作了相当详尽的考证和阐述?,在这里仅引汉许 慎《说文解字》中释义:"仕,学也","仕"同"事",指做事情,从事某 种实践活动,而不作为官讲.前人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 注解,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孵》对"仕而优则学"的注解引东汉马 融的话"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行"释"仕".朱熹《四书章句集 注》:"仕与学同理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然后可 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所以验其学 者益广".也把"仕"当做事情讲.朱熹等人的注解,比较准确地阐 释了这句话的本来含义,并正确地说明了"学"与"仕"的辩证关 系.将"学"与"官"捆绑在一起是在自隋唐实行科举以后,各 代都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使读书与做官比较紧密地结合起 来.宋朱熹主张读书优秀而做官的,但并未用"学而优则仕"来鼓 励后学.通过以上分析考察,我们可以认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 则仕"与"读书做官论"没有任何关系.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实质是论述"学"与"仕"的关 系,也就是学习理论与实践验证的辩证关系问题,指出了在学习 的同时要进行实践活动.在从事实践活动同时要进行经验总结, 形成理论成果,把学习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仕"与"学"是互 相依托,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是行与知的关系,是量变到质变的 关系,不能割裂,断章取义.它的本义是指实践一理论总结—— 实践验证——完善理论——再实践验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从事 某种实践活动的人,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应当进行经验 的总结升华;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必须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实践 活动,增加实践经验病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 二,断章误读的社会负效应 "学而优则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的误读已经泛滥,虽经专 家学者多年来对其"正本清源",但其效果很不理想.甚至绝大多 数学人仍持世俗观点.从文献的文本分析来看,自子夏提出"学而 优则仕"之后漫长的历史中,曾经遭受到莫大的误读,甚至是蓄意 曲解,对"学而优则仕"的解读在目前依然歧见颇多.这里所言最 具代表性的就是将"仕"释为做官,从政;将"优"释为优秀.以下我 们姑且按照"做官"和"优秀"来讨论"学而优则仕"对社会的影响. 有学者提出,误读,曲解的产生从表面上看,是对文本的误 读,实则是有意畸变的世俗心理的自然流露.这种"自然的流露" 在今日的中国依然发生种种流变.在这诸多自觉或不自觉的误读 和曲解之中,更值得我们关心和焦虑的是产生这种自觉与不自觉 意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然,"自觉"和"不自觉"皆非某个个体 意志所能决定的,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某种"有意".对于自觉使 用者(社会强势)而言,或是假圣贤之言以达一己私利目的.对文 本有意曲解其意后,制定人才任用的原则取向,并利用强势地位 使之成为一种鼓舞人上进求学的目标激励,进而畸变成为一种宰 制读书人的工具;对于不自觉使用者(社会弱势)而言,为了更好 地生存,便无奈地接受了或"误用"了这种自觉曲解,但即便是一 种"误用"(或者误解)本身也或多或少隐含着使用者(或者误解 者)个人内在的心理倾向.这种内在的心理倾向久而久之便形成 了使用者的个人价值观.对于"学而优则仕"的文本解读的诸多流 变,转义,误读,实际上暴露出个体价值观念的衍变.但其之成为 一 种社会历史性现象,则不是单纯的"个体价值观"的问题,而是 整个民族的潜意识问题了.倘若此论成立,则历来对"学而优则 仕"的文本的诸多历史性解读轨迹可谓是价值趋向的一种畸变@. 在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学者们多是着重在解释"优"字 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分析"学而优"和"仕"的关系,还原先秦儒家 教育价值观或政治理念.并最后得出结论:"学而优则仕"之所以 被误读曲解,盖因为是对"优"的意义误读,对"仕"的解释则为"为 官".并认为"学而优"与"仕"关系混淆以及中国独特的社会政治 结构所造成的理论本身的缺憾等原因,使得"学而优则仕"这一命 题所表达的社会本位的教育价值观,逐步的转变成为了个人本位 的教育价值观.此处所谓社会本位价值观,即指儒家所谓读书在 于"正意诚心修身",而后"齐家",最后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中国教育月刊2010耳第22卷第5期(总第175期) 然而实际操作中,在客观上带给一部分渴望而且最终确实也能够 晋身官场的读书人以价值导向上的鼓舞,使"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深人人心"."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信仰将"学而优则仕"之"优" 由原来的"优裕""充裕",在观念层面演变为"优秀"情理之当然. 并为社会各个阶层广为认同:"仕"是"学而优"的当然逻辑归宿, 甚至唯一归宿,"仕"成为检验学之"优"与否的最佳.由此推 理,便是"能够做官的人读的书才有用",如果无法"仕",即便读万 卷书也是枉然.此种逻辑便是有名的"读书做官论".由此而出现 全民注目,考研大军逐年壮大,公务员报考门庭若市等一系 列社会现象,形成全民学习的热闹景象.由于对文本本身的功利 性误读,加之分配政策等方面的诱惑,社会有意无意的误导,使得 原本具有社会价值本位的"学而优则仕"畸变为庸俗的官职崇拜 的"读书做官"论.久而久之亦成为知识分子自觉的心理追求,并 由此而对中国隋唐以降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广泛,深远负面影响. 三,抽象继承,服务当今教育 继承是在不断扬弃的过程中完成的,但是并不是完全抛弃, 另起炉灶,甚至主观臆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优秀 的传统文化观点,是一种比较科学有效的学习和治学方法论,在 我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应认真地总结和研 究,继承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抽取其合理性内核,附之以时代的 内涵,为我国教育,学术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和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认 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人的实践是以自觉目的性为特征的 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要求人形成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 识,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实践改造对象的目标和.同时,实践又 使认识的发生成为必然和可能."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倡导 的是一种将社会实践作为学习教育的继续,也将学习教育作为社 会实践的一种手段.朱熹在对这句话的注中指出"仕与学理同而 事异",旨在说明"仕"是对"学"的检验和扩充.我们所倡导的"仕 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对教育的发展以及提高国民素 质,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是理论总结;"仕"是运用理论到实践."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意为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同时,应当对所从事的实践 进行研究,不断丰富经验,不断完善理论,这样可以帮助其获得更 多的知识;从事学习或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当去从事具体的实践 活动或用实践检验理论的真理性,这样可以使从学者检验自己所 学的知识,并获得广泛的实践经验,进而完善自己的意义建构.认 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由实践所决定的 人的认识活动,就是要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 进行判断,推理,从而产生人所特有的能动的抽象活动和创造性 思维.这就是学习——实践——再学习一一再实践的螺旋式上 升."学"有所成则将自己的心得和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实践,让社 会共享其益;"仕"的过程中则要总结其经验教训而成一家言,让 自己有理论上的建树."学"可以增加"仕"的深度,"仕"可以增加 "学"的广度.所以朱熹有"益深","益广"之言.求"学"应当不为 名,不为利,只为"广其学","深其仕".这是中国古代治学的一种 理想的境界,也是当下的治学之道. (二)强调学生主体的能动性的发挥.从主体角度而言,"仕" 与"学"应是学生自主完成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知的主体,是 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景,并在 7 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解,从而建构 自己的心理模式.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搜集和分 析相关的信息材料,对所学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 证,同时要善于将当前学习内容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 起来,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学生一旦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 者,他将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并体现出很强的探索精神.同 时,他将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在多种情境下去应用其所学的知识, 使已经"内化"的知识实现"外化",即进行实践检验,并根据实践 活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 案,从而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系统的主动过程,这一过程他人 无法替代.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 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完善自己的意义建构,通过对外部信息的 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达到相对平衡.当认知主体能用现有认知 结构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就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 认知结构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认知个体将修改原 有认知结构或创造新的认知结构.这一修改或创造的过程就是不 断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人们的认知结构就是在"平衡——不平 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使自身 的意义建构不断得到完善.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教师帮助, 导引下,在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学习动机及情感等 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学生的头脑具有丰 富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结构,主观经验,自我信念以及社会文 化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这些给予充分的认识,了解和 尊重.学生的学习应是积极主动的,这种主动性在知识建构过程 中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因此,了解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意 向,情绪感受,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科学态度等是教学过程中重 要的环节. (三)强调学习的延续性."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也表述 了学习与实践的交替进行和延续性发展.子夏将学习分为"学"与 "仕"两个阶段,"仕"是"学"的基础,"学"是"仕"的深化."学"与 "仕"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个学习过程,两个阶段在具体的学习 实践过程中是交替进行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能使人不断 学到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仕而 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倡导的是一种将社会实践作为学习教育的 继续,也将学习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一种手段.人在接受"知性教 育"之后,还要投身于实践继续努力学习和思考."仕而优则学,学 而优则仕"包含着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建构,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 着直接的借鉴意义. 人终极追求的价值目标——力求完善自身.学习认知是一个 不断建构和永恒发展的,有始无终的过程.一方面,主体按照自身 的知识结构同化,改造客体,使客体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另一方 面,客观世界的不断发展又使主体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范畴,提 高认识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在学习发展过程 中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并使学生的思维和能 力等方面训练.因此,对于人的认识来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 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不断地深化和提高,才是认识发展的全 过程.每经过一次实践与认识的循环,人们对客观实践的认识就 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实践与认识的不断反(下转第99页) 中国教育月刊2010年第22卷第5期(总第175期) 兴趣——打开思想品德课堂壁垒的钥匙 贵州省思南县鹦鹉溪中学(565100)姚云国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87—1784(2010)05一(0099)一(01) 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人,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程随着中考开 卷考试的推行,给农村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是学生的观念,认为思想品德课程的边缘化;其次是教师应 试教育的观念,认为学生主要任务是学好中考科目;再次是学生 家长的观念,认为政治只是中考的考察科目,没有必要让孩子花 时间在思想品德课上.客观原因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要搞好思想 品德课程的教学,教师就必须从主观因素入手. 一 ,转变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 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 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 中实现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要的任务是采取灵 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把课堂教学过程从 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 存,学会做人,关注学生人的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感,健全其人格,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达到学习本课的目的.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的学生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就要善于发展学生的兴趣, 学生大多喜欢自己动手或表现自己,教师就要善于创设宽松的学 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学生以主动积极探 求知识为目标的课堂里,教师的责任只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 与积极性得到主动的发挥,从而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发展.课 堂上让每个学生都能从自身的实际与需要出发,在短短的课堂教 学时间里真正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得.对教师而言,关键 就是要倡导和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能为每个学生 创造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对一个 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 否渊博更重要.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恰当了,学生上课时的心理 负担减轻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民主平等的多样化的课堂教 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比如 )复循环,不断地接近客观真理. (上接第7页 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同样有借鉴意义.现代培训注重从管理 层面深入到教育层面再回到管理层而解决问题,形成一个工 作——培训一一工作的有效循环,一般包括需求分析——课程设 计一培训实施——培训评估一一跟踪转化五环节.需求分析立 足岗位对个体完成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从管理层面上找 出具体的培训任务.课程设计一是体现以问题(工作)为中心;二 是针对不同培训对象体现层次性,同一培训内容,对不同的对象 有不同掌握程度(层次)的标准和要求.培训实施注重方法的运 用,强调针对不同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的个 别化教学.评估则突出需求的发现,收获的确认和效果的检验.转 化和跟踪旨在促进将培训内容应用于工作,同时发现新的培训需 坚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 习惯,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 的教学. 三,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面对中考政治开卷考试的发展趋势,初中农村校学生普遍存 在知识面狭窄的特点,我认为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 生把握时代脉搏,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八荣八耻"社 会主义荣辱观,还要指导学生阅渎课外时政材料,如认真研读《党 的十六大精神》,《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参考消息》,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样既扩展学 生知识面,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 践活动,如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引导其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 查,在校园内举办一系列活动,如举行"法律知识知多少?"竞赛, 举办安全讲座,演讲比赛,创建平安校园手抄报比赛,政治小论文 征文评选活动等,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 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这正是新课标的 德育目标.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 乐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到激发,发展和拓展后,兴趣的巩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巩固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手段.教师的评 价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使学生更明智,更理性地进 行学习.老师应面带微笑地表扬"不错,有思想""真聪明"等鼓励 性语言,仃l对一些错误的回答,老师在否定学生的不足时,也应该 从其他的角度找到一个优点,给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 可能就因为教师一句赞美使他们终生受益.例如当学生三道题错 了两道题时,教师可以说:"不错,你做对了一道题"等.教师多元 化的教学评价,真诚的鼓励不但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巩固学生 学习的兴趣,更能成为学生内在的,不竭的学习动力,使课堂变成 一 个学生成长的乐园. 求而展开后续培训. 注释: ?朱熹:《四书集注读沧语孟子法》 ?张献:"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辨析IJ].文史杂志,1998年(01) ?周荣耀:无意误读与有意畸变——也论"学而优则仕"[J].昆明学院学 报,2009年1月89,91页 参考文献 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森解读结构主义教育思想[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张晓青.论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取向[J].衡水学院,2006; (3):10,13 4.罗安宪."学而优则仕"的历史流变[J].中国社会导刊,2006;(6):14—15
/
本文档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本义重提及当下教育学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