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能场-能量作用的地方

2017-12-26 40页 doc 62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能场-能量作用的地方能场-能量作用的地方 客观存在着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客体。当它以某种形式作用于其它客体时,这个客体就 包含着能量。 具备能量的客体,所包含的能量不会是静止的,它会起作用,会作用周围的一定空间, 这些空间是能量发挥作用的场所,可以称之为能场。在能场中的物质受着该客体能量的影响。 能场是一个多维空间,包括时间维。 从下面一个图中,可看出一个在能场中的事件,既随空间的变化,又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延伸,针对同一个事件,能量作用的力度逐渐加强。这表明,能场是包含时间维 在内的多维空间。 能场的空间大小取决于客体能量的大小...
能场-能量作用的地方
能场-能量作用的地方 客观存在着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客体。当它以某种形式作用于其它客体时,这个客体就 包含着能量。 具备能量的客体,所包含的能量不会是静止的,它会起作用,会作用周围的一定空间, 这些空间是能量发挥作用的场所,可以称之为能场。在能场中的物质受着该客体能量的影响。 能场是一个多维空间,包括时间维。 从下面一个图中,可看出一个在能场中的事件,既随空间的变化,又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延伸,针对同一个事件,能量作用的力度逐渐加强。这表明,能场是包含时间维 在内的多维空间。 能场的空间大小取决于客体能量的大小,一定能量的客体发挥作用有限,因此其能场也 有限。 一定空间内,可以有多个含有能量的客体存在,因此这一空间内,这些客体各自形成的 能场可以相互叠加,共同作用于这一空间。例如在同一个地方,电视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 广播也同样能影响人们的生活。 客体的能量是变化着的,是动态的。既可能扩大,也可能缩小;这种变化既可能是绝 对的,也可能是相对的。能量决定能场,因此能场也有这种性质。 在一个客体中,既有正的能量,又有负的能量。因此能场对处于其中的物质既有正的 影响,也有负的影响。 处于能场中的物质,受客体能量影响的程度,除了取决于客体外,还取决于本身性质。 这很容易理解,同一个班的学生,受同一个老师教育,但是结果却不尽相同。 能场最基本的特性是要求有序,如果不考虑特殊情况下的能场(如激变),那么就要探 讨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能场的有序,能场中的物质为什么能够处于有序状态。 从物理学概念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 首先,要形成一个严密的场,场中必须有类似“力线”这种发出能量影响、引导场中物 质排列方式的东西存在,如同电场有“电力线”,磁场有“磁力线”。当然这些力线并非真正 存在,只是为了研究问题、讲清道理而借用的概念。 力线对处于能场中的物质起着“引导、强制”的作用。 由于客体中所含能量是客体内部所含各个元素能量的组合,是一个组合量,因此,这个 客体能量形成的能场,必定也是客体所含各个元素能量共同作用形成的能场。以“力线”来 表示能场的话,则一个客体能量所发出的“力线”,也必定是一个“力线”组合。组合这一 “客体能量”的各个元素能量所发出的“子力线”存在着“强度、方向、持续时间”等差别, 但它们形成了“组合力线”。如下图所示: 1 图中显示:客体由n个因素组成,所以在客体形成的能场中,客体n个元素各自发出代表自己能量的力线,它们之间存在着“强度、方向、持续时间”等等区别,但这n 个子力线共同组合形成“组合力线”。就客体而言,能场中的组合力线代表了该客体的作用。 其次,处于能场中的物质是否能够感受到该能场的作用,受本身性质制约,取决于该物 质是否具有能够感应到该能场作用的因子,类似磁极、电荷等,例如,像物理学中的磁场一 样,处于磁场中的物质必须含有磁极,才能感受到磁场的作用;处于电场中的物质必须含有 电荷,才能感受到电场的作用。 那么,处于能场中的物质,面对能场力线的引导、强制作用会有几种反映形式呢?有以 下几种。 1、被能场同化,物质内部形成与能场力线方向相同的力线。 可以看出,能场中的物质接受了能场力线的引导,从而在内部形成相同方向的力线,成 为发出力线客体的赞同者,这相当于扩大了客体的空间,增加客体的能量。 2、虽然处于能场之中,但仍然保持自己的方向,抵抗力极强,不被同化。这种情形通 常发生在该物质本身含有相当能量时。 图中,能场中的物质拒绝接受该能场力线的引导,如果该物质能量足够强大的话,甚至 2 会反过来影响到原能场的状况。 3、处于能场中的物质,在物质外围构筑屏蔽层,保护物质内部不受外部能场力线的影 响。 与前两图比较可以看出,能场力线不能穿透物质的屏蔽层,进入物质内部。此种现象在 自然和社会领域都可以找到,如为了防止外部电磁辐射的影响,在物体外部加装屏蔽层。 4、处于能场中的物质,如果不能被同化,客体能量又足够大,客体发出能量,将对该 物质进行摧毁。 这很好理解,对于反对力量,居于统治地位的客体都不会容忍,如果本身能量远大于反 对力量,自然会引发打击行动。 5、处于能场中的物质,内部经过调整,能量发生变化,向外释放能量力线,同化周围 物质,逐渐增加自己的能量范围。 3 变化是绝对的,不仅原来形成能场的客体在变化,而且处于能场中的物质也会发生变化。 处于能场中的物质,受到能场力线的作用,引发反应,内部经过运动、调整,本身含有的能 量出现变化,对于物质的这种能量变化,如果维持秩序的客体能量不足于应付,那么随之而 来的是:原有能场中已经改变了能量的物质发出的力线方式也会改变,其方向或者于原有能 场方向相同,或者不相同,并且在物质周围形成能场,影响到物质周围空间。 新中国的建立是受到苏联模式启发的,但中国走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道路。就世界范围 而言,苏联模式影响了整个世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都处于苏联模式形成的能场之下,中苏 论战,对共产主义的建设有不同的看法,苏联认为自己的道路是正统。但中国人自己摸索,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物质在多个客体能量形成能场的反映形式 具有能量的客体很多,因此存在着多个客体力线同时作用于某一特定空间现象。如下图: 图中表明,对一个特定的空间,有多个客体的能量同时起着作用,各个客体的力线可能 同时在此空间内存在。这表明,能场满足线性叠加原理。如下图所示: 上图显示,在一特定空间内,由于存在多个客体的能量作用,因此存在着多条力线。物 质在多条力线存在的空间内如何反映,仍然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性质。无非是前述几种情况的 综合而已。但是,还要注意到,由于特定空间同时存在着数种能量的作用,这些能量还有此 消彼长、相互斗争、相互作用的形式,因此,在特定空间内的物质对能场力线的反映会更加 复杂。 能场的建设及能量的增加问题 具有能量的客体,发出力线形成能场,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增大增强能量,扩大自己的空 间。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 通过示意简图可以看出能场的建设过程 4 图中可以看出,含有能量的客体依据本身战略目的发出力线,在周围形成能场,能场中 的物质感受到力线的作用,并且产生种种的响应:同化、反抗或者不予理睬。 同化,表明物质接受客体发出的力线,赞成客体的主张,成为客体的支持力量,从而能 够扩大客体的能量空间,增大客体的能量,当然对客体能量贡献程度的大小还取决于被同化 物质自己。 如果能场中的物质接受客体的主张,并且本身也具有相当的能量,它将会影响到自己周 围的物质,将本身接受的客体力线传达到周围空间,加快客体空间增大的速度,有利于快速 增加客体的能量。 反抗或者不予理睬,表明处于客体能场中的物质不接受客体的力线。这样一来,客体战 略目的在该物质所占有空间内不能实现。 力线是软的力量,为此需要客体运用专政的手段,将抵抗力量消除,这需要客体动用能 量的威力,不过结果还要看双方斗智斗勇的情况而定,存在着不同的结局。 图十形象的展示了客体能场建设、能量增减的过程。 物质1响应能场力线的方向,被客体所同化,相当于增加了该客体的空间,进一步加大 了该客体的能量。物质1被同化后,又发出同原力线方向相同的力线,影响能场中处于该物 质形成能场中的次一级物质,如此循环下去,客体所占有的空间逐渐增大,从而进一步壮大 了该客体的能量。 类似情况很容易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实例。电视剧《延安颂》中有一个镜头:毛泽东主席 盯着地图,琢磨着在哪里布点。这实际上是将自己的力量如同图中物质1那样,摆在那里, 既能将自己发出的力线加以增强,又能影响周围。 能场中的物质如对力线产生负的响应,那么对于这个发出能量力线的客体而言,起到的 是能量反抗、抵消作用,如图中物质2。对于这类物质,如果客体能量强大,将对该物质进 行摧毁,如图六。如果做不到这点,这些物质将有图四、图五两种结果。 在当今美国一超独霸的情况下,美国向外输送自己的价值观,要求世界各国都要向美国 看齐,观察世界各国的反映,不难找出上述所讲的例子。 对于不被同化的物质,主宰能场的客体除了加以能量打击之外,还会采取其它,如 对该物质进行隔离、扼制,在周围形成包围圈,抑制该物质的成长。如下图: 5 美国早年对中国就是采取这样的对策,当年的美国,能量不足以摧毁中国,但又不甘心 中国的发展,因此采取了如此的方法。 能场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大、增强客体的能量。这里不仅有数量的要求,还要求尽快 的增加能量,有速度的要求。另外,还要求客体的能量是优质的,有质量要求,在可能出现 的竞争者前占据竞争优势。 因此,一个好的能场要: 1、 促进发展 好的能场能够有效地调动能场中的各种物质,使其积极行动起来,为着客体的战略目标 服务,增大增强客体的能量。 首先,这一客体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能量是为了竞争而存在的,如果本身不具备相当 的能量,按照强者生存的法则,客体是没有能力形成强大的能场的。要使得能场中的物质对 客体产生“认同感”,必须加大客体的能量。 客体的能量是保证客体能够消化能场中物质的基础,能场中的物质不是轻易就会被同化 的,能场必须有相当的执行力。 其次。含有能量的客体要对周围的物质进行组织,要使得这种组织为客体的战略目的服 务。将周围这些物质组织起来的各种措施就是力线,因此力线的设计要合理、有效、高明。 力线是一种软力量,要善于激发能场中物质的自发性来达到目的。 再次,能场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物质之间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客体的能量及力线设 计能够对能场中的物质起到促进作用,能场中物质的变化也要得到及时的反馈。 能场作用、发展的好坏还取决于力线的设计水平。能场应该利于“力线”作用的发挥, 力线的发挥促进能场的建设,最终促进能量的增长。 2、 保持能场的和谐有序 能场的有序,实质上是处于能场中各种物质的有序,无论在何种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都 要求被保持。这种有序要求是多维的,不仅在空间上,而且体现在时间上。 能场的有序不是低水平的有序,是一种动态的有序,是一种发展中的有序,是一种能够 得到控制的有序。 就社会而言,就一个国家空间而言,好的能场其核心内涵是“治”和“有序”,国家充 满朝气,社会充满生机,领导层充满正义追求,民众充满希望,历史充满机遇。社会是清醒 的而不是浮躁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能场的设计者需要搞清楚:一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状态,这个状态是 有序的还是无序的,如果有序是什么来做支撑,如果无序,是什么因素导致的。 能场应该促进能量的合理流动,合理的使用,并有利于不良物质的剔除。 这一点往往被忽视,一般的概念总觉得能量积攒起来更好一些,其实不然,能量的特性 之一是它的活动性,适度合理的消费反而更加有利于能量的增加。 秦朝实行奖励军功,一个士兵只要提着敌人的头颅来见,总会得到奖赏,当时的秦 朝百姓只要听到要去打仗,莫不欢欣鼓舞,因为打仗意味着升官发财的机会。秦灭六国以后, 积累的财富不再通过奖励军功这一通道得到适当流动,放在那里的财富让人心动,由此而产 生其它的想法,钱多了,皇帝就要修这修那,百姓从此要过动荡、劳苦不堪的日子,并且得 不到补偿,最后成为了秦朝败亡的起因。 3、 具有开放性 能量具有流动性质,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一潭活水。能场必须保持开放性,与外 部世界进行能量交换,才会有利于能量的增长,有益于能场中物质的成长。 6 超稳定的能场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持续时间几千年,在中国这一特定区域上演了多幕话剧,我们的先人认 为没有其它国家比中国强大先进,养成唯我自尊的认识思维,一切以中国的为标准,与 外部世界很少进行能量交流,只在内部循环,结果被世界列强打得落花流水。可见过于稳定 的社会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可能被外来的带有强大能量的其它客体所消 灭。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客体都包含于更大的一级系统之内。含有能量的客体在能级 中也会按能量的大小处于不同的能级中。客观世界是运动着的世界,运动是事物的绝对属性。 超稳定的能场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开放的能场有利于客体能量建设,能场中的物质接受外在能场的影响,通过比较,有利 于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有利于产生免疫能力。 能场不仅要对外保持开放性,而且能够有效促进能场中物质之间相互的能量交流,形成 客体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促进。 4、有竞争优势 能量世界中,竞争是常态,因为能量的本质就是竞争。 在与其它客体竞争时,能场应该保证客体自身以更快的速度、更好的质量,一言以蔽之 以更大的能量战胜对方。好的能场除了能够维持有序稳定、促进客体能量增长外,还能够保 证战胜外来客体能量的颠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这也是对能场评价的本质要求。 比如,一方势力虽然在某一地方有影响,相当于在那里建设了自己的能场,但由于交通 不便,一旦这块地方发生不利事件,由于种种限制,主要是能场没有建设好,则有可能需要 发挥能量威力时,不能使能量有效地到达。如下图: 5、 能场应该有利于感受压力。 一个好的能场应该能够正确、方便的感受到压力,不论这种压力是外在的或者是内在的。 压力意味着危机,意味需要对能场的建设进行调整。 就能场内部而言,矛盾是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的。能场和谐有序的基础是顺利有效的化 解矛盾,矛盾就是能场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顺利地为客体所感知,是不利于能量的成长, 建立不起来竞争优势的。 高明的能场建设、力线设计都会有反馈机制存在,反馈机制便于客体能够对能场建设、 力线执行情况的好坏及时了解,能场中的物质也能够将情况及时上传到客体,形成能场中客 体与物质良好的互动关系。 就能场外部而言,因为从系统观点出发,任何能场肯定包含于更大能场之内,如果不能 感知能场外部世界的变化,带来的结果是难以预料的。 秦二世为赵高所蒙蔽,天下已经乱七八糟,但二世仍然认为天下太平,秦灭亡原因有很 7 多,但不能知晓下面的情况,则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能场设计中一定要有感受压力的考虑。 如同处于地球磁场中的物质,为感受到地球磁力的影响,而要求本身必须具有磁极一样, 为了使处于能场中的物质感受到客体所发出能量的影响,该物质必须有感应能场的功能。否 则,客体为了使能场处于有序状态,并且能量足够大的话,将会对该物质进行摧毁。因为, 能量的本质是竞争,对于所有不为自己所用的物质,天生就有一种排斥的本性。 物质有感应功能,源于两种情况,一种是物质本身为了适应外部环境,通过自己内部的 运动,使其具有的。所谓竞争世界适者生存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客体对处于能场中 物质的有意培养。撒什么种子,发什么芽,结什么果是对此情况非常形象的描写。 当然,能场中物质的感应功能不是等齐划一的,而是有区别的。处于能场中的物质,既 有受能场情况的制约,不能脱离能场影响而单独存在的一面;又有由于本身具有能量,也会 有自己主动的一面,被动、主动等因素叠加在一起,物质将会有不同的选择。 能场对物质除了要求有感应功能外,还希望对自己的能量增长有所帮助。这是进一步的 要求。能量的本质是竞争,竞争是必须有所消耗的,能量的使用绝不应该做赔本的买卖,因 此会对能场中物质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客体的战略目的,从而达到能量增长的结果。 能场是线性的,能场具有满足线性叠加原理的性质,即各个客体形成的能场发出的力线 都可以在此空间内起作用,并且互不干扰(当然也存在非线性的情况)。 但是,场中物质对各个客体发出的力线却并非都是线性的。 物质对力线表现线性的性质,是指该物质对能场中所有的力线都能感应。 物质对能场的非线性,有两种情况,一是借用物理学中屏蔽的概念,在某一特定区域施 加屏蔽。如在一特定区域外围加屏蔽网可以屏蔽电磁信号一样。这时,力线不能进入到该区 域。如图五所示,这表现出物质的主动性,这是物质由自身性质决定的。另一种情况是处于 能场中的物质不接受该力线的影响,力线如同没有。这也是物质本身特性决定的,因为物质 没有感应该种力线的功能。 能场中的物质,在客体形成能场中运动形式,既有服从性,又有自主性。 服从性指的是由于物质弱小不具有抗衡客体的能量,因此不管内部特性如何,必须服从 能场中的作用规律。 自主性指的是由物质本身具有的感应功能决定的,对客体发出的力线有选择的能力,甚 至是屏蔽。 另外,由图八、图九可知,在一个特定空间,存在多个客体的能量作用,每个客体都会 在此形成能场,因此存在着多条力线。物质在此情况下将如何反应呢? 在这一特定空间内,各个客体之间存在着能量相互搏弈,搏弈的结局对能场有着相应的 影响,最后的结果是某个客体或者一些客体组成的集团具有的能量占据了统治地位,形成了 力线的主导,成为该空间的统治者。或者就是各个客体之间能量达到平衡,如宇宙空间各个 球体之间如万有引力公式描写的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 这一特定空间中的物质,对力线的反应仍然是既有服从性,又有自主性。 能场中的物质还有一个自身能量的建设问题。落后就要挨打,世界从本质来讲,是一个 竞争的世界。竞争是强加于世界的一道力线。为了不被消灭,落到沦亡的地步,处于能场中 的物质必须强大,必须加强能量建设。这是物质主动精神的表现,否则只能永远处于服从的 地位。 8 任何具有能量的客体,都在自己周围形成能场,会在能场中发出一些力线,力线的作用 是引导、强制。力线目的在于保持能场的有序、稳定,促进客体能量的增加。 “引导”要求处于能场中的物质自觉服从客体的要求去行动。以引导为主,是力线的主 要方式,因此力线设计必须对物质是否接受该力线引导的特性加以认真考虑,必须结合深层 次的东西,如文化、利益等。总之,就是要采取自己解放自己的方式,让物质本身主动地去 做。核心是要让能场中物质的行动有利于客体能量建设。 在表现方式上,就是以各种方式,让处于能场中的物质认识到力线的存在,让其自身调 整行动方式,跟随客体所发力线的意图行动。 “强制”要求处于能场中的物质必须按照客体所发力线的意图行动。分两种情况,一是 硬强制,如果违背力线的意图,则对其进行惩罚,当然这种惩罚主要是警告性的,一般客体 不会直接动用能量予以消灭。消灭对方不再是力线的作用,而是客体能量实行的专政。另一 种是将其隔离开来,使其处于孤岛,力线绕过它进行传播,如图十一所示。这种隔离一是限 制不服从力线引导的物质的发展,再就是防止它对周围其它物质产生影响,损害客体能场的 整体建设和和谐。 力线必须要有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原是指为完成某一大型工程项目, 要实现理论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部件标准化。其思想内涵主要是用系统 论的方法,以全面视角,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协调各种 关系,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 导致失败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这一工程学概念,后来被西方国家广泛引用于军事 和社会学领域,甚至成为政府统筹内政外交、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维方法。 顶层设计是铺展在意图和实践之间的“蓝图”,是具有总体明确性和具体操作性的科学 思维的理论结晶。世界上没有一栋知名建筑是不按图纸设计施工的,近代成功崛起的西方大 国,也无一不是“顶层设计”的杰作。 力线的设计要有实际效果,应该有利于吸引能场中的物质,将物质紧紧团结在力线周围, 有利于能量形成、巩固、壮大;有利于客体能场的长治久安。如下图。 举一个例子。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力线,良好的道路有利于吸引周 围的物质向道路集中,带动道路周围致富。这种例子在世界各国中比比皆是。 力线能否发挥作用,一要看客体所发出的力线是否强大,二要看力线是否巧妙,为其作 用对象接受。另外还有看作用对象态度,因为能场中的物质本身也具有类似磁极之类的感应。 力线要求“因目标制宜”。要认真研究处于能场中各物质的性质,研究与客体战略的关系, 这样才能使得力线的设计有的放矢,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高明的力线设计往往在不知不觉 中起到作用。 力线设计要避免中国传统思维那种“一元、单向、线性”模式。 9 要明白在一个特定区域中所能发出力线的客体是多元的,不是唯一的;就是单一客体可 能发出的力线也不是唯一的;要明白能场中的物质对力线的反应也不是单一的。这种情况下, 客体与能场中物质的关系是多元的,求解多元方程就不是简单易举的事情,存在着条件和制 约,这时对能场中物质的行为判断会更加困难。 能场中力线的方向是单向的,则意味着只有该客体能够影响到能场中的物质。实际上能 场中存在着发出众多力线的多个客体,或者即便只有一个客体但发出的力线也不是唯一的, 如果这些力线的方向不一致,那么能场对物质的引导是多方向的。况且,能场中的物质还具 有能量,有自己的选择,也会有反作用存在。 能场中的整个关系是线性的(这种线性是指能场中客体与客体之间、客体与能场中物质 之间、能场中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关系),则力线的途径非常明确,一览无遗,如 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也就不会有波澜壮阔、繁纷复杂的客观世界。其实力线的作用方式不仅 有线性的,还有非线性的模式,这种非线性既可能是客体引发的,也可能是能场中物质造成 的,也有可能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这种非线性需要条件。 总之,考虑到能场中的客体、能场中物质的复杂性,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力线 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相互制约的特点,绝非是“一元、单向、线性”模式。 图十的能场建设是一个“一元、单向、线性”模式。人们常常提到的“纲举目张”,就 是这样一种思维。持这种思维模式的大有人在,马克思主义刚进中国时,那些留学精通马列 书本的人认为:只有马列主义大旗一打,中国马上会成为一个赤色国家。光绪的变法也是这 样一种思维模式。 力线的建设。 根据力线的表现方式可将力线的建设分为力线的硬建设、软建设,由此将力线分为明力 线、隐力线两类。明力线强调纪律,企求的是大而强,规定能场中的物质应该如何,要求执 行,表现形式是强制,往往是表面性、看得见的东西,如规则、纪律等都属于力线的硬建设。 隐力线在于抓住人心,抓住思想,往往隐藏在深处,起作用的形式也很隐蔽,表现形式是引 导,所在意的是长而治,如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明力线受到隐力线的影响,隐力线 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明力线与隐力线常常以组合方式出现。为什么?因为对于同一事物,处在不同的高度、 不同的角度,认识是不一样的。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为了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更好的完成 能量建设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协力完成。 力线之间的组合,带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有可能互补,也有可能拆台。力线 建设者,应该从有利于能量发展的角度出发,认真考虑力线的系统与结构。 力线系统是指力线的建设应该按照系统论的要求去考虑问题,这是因为能场是由客体决 定的,客体本身存在系统性。大的系统包括小的系统,对小的系统有制约作用。 力线系统如下图所示。第一级力线对应着大的能场,第二级力线对应着小的能场,第三 级力线对应着更小的能场,依次类推。由于大的能场包括小的能场,也即大的系统包括小的 系统,因此“对应于大系统的力线”相对于“对应于小的能场的力线”有控制作用。 10 力线的结构,是指处于同一级系统的各种力线建设,针对空间、时间等多维元素存在着 某种排列关系。 下图是一个力线设计结构示意图。 邓小平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发出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力线,如何保证这一中 心力线的正确施行,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当时存在着左的或右的思潮,当左的思潮占上风 不利于‘经济为中心的力线’的执行时,就高举‘坚持改革开放’的力线;当右的思潮占上 风不利于‘经济为中心的力线’的执行时,就高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力线。 为了保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客体能量的建设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战略性考虑;客体能 场中所设计力线,要考虑动力、活力、战斗力等问题。 动力来自于战略,战略追求的目标越高,则动力越大。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当然, 不能进入到唯心主义的范畴内。动力是根本,如何不断保持和增强动力是力线设计、建设中 必须考虑的事情。 力线不仅有力度大小问题、方向问题,还有是否能够持续问题。不断激发活力是达到这 一目的的充要条件。能量的本质是它的竞争性,为了维持这种竞争性,必须要让能量具有活 力,要让促进能量形成的力线具有活力。 战斗力的问题,实际上是能量增大增强问题,就是力线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的问题。 三者的关系是:动力是根本,活力是充要条件,战斗力是结果。 从我们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出:让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是我们的根本目 的,求立、求强、求富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动力。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的活力所在,但更深层 次的活力还是来源于中华文化。 力线是为了实现战略目的而设计的,在方向上有明确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行为 却十分复杂。 11 1、具备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是二者的统一。 在古典物理中,一切事物都是确定的,而到了现代量子物理学中,不确定性原理是一个 最重要的原理,在微观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确定的。就像一位禅师所说:“它动,它不动; 它很远,它很近;它在内,它在外。” 为什么会这样? 近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证实了决定论有时候也是片面的,不能完全解释自然和宇宙的奥 秘。而宗教的混沌论和超越性恰恰在某种意义上更加接近真理。 由于力线是能量运动的组成部分,其实施结果同能量的性质、强度以及能场中物质感应 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能量是活动的,能量的运动是多姿多彩的,而力线多以引导为主,因此, 对于力线作用的结果往往难以判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任何力线的实施,都会有正反 两方面作用。 不过,力线设计者追求的是力线的确定性。 2、 力线与能场是统一的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能场就有什么样的力线,因为能场主要由能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客 体决定的,可以讲客体决定力线。反过来讲,力线对应于能场,有什么样的力线也就会有什 么样的能场。二者是统一的。 任何系统都包括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之内,更大的系统(即能场)发出的力线是否会在小 的系统内起作用呢?前面的几个示意图讲的很清楚了。 社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也是一个能场,只是大到远远超过我们的观察能力范围,不容 易看得出来而已。要维持一个完整的体系,需要共同的秩序。这种社会的共同秩序,就是由 各种力线维持的。力线在起着作用,有的力线作用的很明显,有的却隐藏很深看不见。可以 说力线是客体在确定战略目标后,为实现目标所确定的各种政策。从能量角度上讲,力线规 定了客体能量作用范围内,即能场中物质的作为方式,规定了它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其目的是为了能量。当然能量是否消长,还要看设计的力线是否合理。 比如说,道路规则就是一种规定,是一种非常明显的力线,强制着日常生活的人们必须 遵守它的规定,否则就会遭受处罚。但是,人们的道德修养,又是一种无形的力线,促使人 们自觉的遵守着交通规则。 我们常常讲到规律,提倡按客观规律办事。规律是什么?其实也是能场中某个客体发出 的力线而已。当人类所具有的能量远远不能与这个客体能量相比时,只能选择服从。但是, 人类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去利用这个规律、这个力线,发展自己的 能量。 由于规律是由一个能场中具有一定能量的客体发出的,一旦能场中的某个物质能量发展 到大于这个客体的能量,进入到高一级的能级,则这个客体在这一能场中制定的规律就对这 个物质不再起作用。可见,规律――也即力线是否起作用,是有条件的的。但是,由于力线 隶属于能场,只要在这个能场中活动,那么这一力线必定要发挥作用。 秦灭六国后,建立千古不移、万世不变的统治成了秦始皇最大的战略考虑,始皇采取了 种种措施,其中一个措施至今都对中华民族的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统一文字。中华 民族为什么历经几千年还紧紧结合在一起?象形文字起到了“力线”的作用。 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特例。没有哪一个幅员如此辽阔的帝国在一次又一 次的分裂动乱之后,一次又一次地仍回到统一的状态。能够与中华帝国相提并论的马其顿帝 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阿拉伯帝国都曾显赫一时,但是分崩离析之后就再也没有转世还 12 阳的机会。是什么让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统一? 有人说是我们使用的象形文字——汉字保证了中国人的统一。 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地域来说,因为彼此距离遥远,相互隔绝,各地区的人们很容易发 生分化,渐渐地连语言都不相通了。语言不通的人们往往会演化出不同的文化,变成不同的 民族。欧洲各国就是这样,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帝国一度统一欧洲,但是公元9世纪瓦 解后,就再也没有统一过。它统治的地区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法国、德国和其它一些小国家, 完全是不同的民族。 如果用耳朵听的语言不通了,那么能够将人们拉在一起的就剩下用眼睛看的文字了。可 是欧洲人用的文字是拼音文字,嘴里发什么音,字母就怎么拼。语言不同了,文字也就跟着 变了。结果德国人听不懂法语,也同样看不懂法国人写的字。变成两个国家也就是自然而然 的了。 中国其实也存在这种问题。各地方言土语差别非常大,往往谁也听不懂谁说的话,各自 发展成不同的民族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幸运的是,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字形和读音没有 必然联系,比如说“吃”,各地方言有念“七”,有的念“恰”,还有的念“夹”、“塞”、“噎”、 “携”,可是写出来都是一个“吃”字。自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所有的中国人,不管你 说什么方言,都在使用同一种文字。山东人听不懂四川话,可是能看懂四川人写的字;广东 人和东北人也可以用笔交流。中国的文化就这样一直没有分裂,历代王朝一个个地崩溃,可 是总是会奇迹般地还原。 也许可以这样说,中国几千年的统一多亏了我们使用的是原始的象形文字,而不是字母。 任何国家的统治者都希望在同外族的对抗中占据优势,但是往往事与愿违,为什么?这 是因为这个国家民族的能量出了问题,战斗力削弱了。根源在于统治者制定的力线出了问题, 它的力线不利于民族能量的培养,不利于战斗精神的养成,因此在同比它具备更大战斗能量 的民族相互竞争中,处于下风。 《狼图腾》一书认为民族存在决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民族命运,更强的民族存在 决定更强的民族性格;而强悍的民族性格又可以反作用于民族存在。 性格对于个人来说,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 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来看,民族性格 属于民族脊梁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许 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 主动果敢地为自己民族创建更加强悍先进的民族存在,以强化民族性格,强者为王,超 强者夺冠。认为民族性格强不强必须放到世界民族之林中去比较。但是民族性格是如何养成 的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华民族是农耕文明,华夏农耕文明的 致命缺陷就在于:这种文明内部没有比阶级斗争更深层更广泛的残酷激烈的生存竞争。农耕 文明要求人们局限于土地之上,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农业生产方式要求人们服从安排, 一年四季的按时播种、按时收获。而统治者为了集权统治提倡的儒家文化,更是本质上不提 倡竞争,牢牢控制着人们的思想,结果培养的是奴性的民族性格。可是游牧文明恰恰相反, 游牧生活内部的生存竞争太残酷,也太普遍。农耕社会哪有草原这样不间断的激烈生存竞争。 严师出高徒,严酷的竞争出强悍的狼群、战马和民族。两种生存环境一对比,两个民族的性 格差异就对比出来了。 从能量的角度来讲,“生产力”是一种力线,是一种深层次的力线,它引导着人们去建 立不同的经济基础,并由此产生不同的上层建筑。在游牧文明中,“生存竞争”贯穿于各个 层面,这种“生存竞争”其实就是一种“力线”,残酷的生存竞争成了培养民族性格的力线, 13 它引导着周围空间的民族去适应它,进而培养成强大的能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也就会有什 么样的力线。要想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把中华民族存在尽快地转变为经济政治 上具有充分竞争性的民族存在,尽快培养出强悍进取、永不满足的民族性格,这是决定中华 民族命运之根本。 现在大家都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活力之源,将中华民族放到世界 范围内去打拚,确实是深谋远虑。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是强悍的,因为它们是残酷 竞争中涌现的雄杰,但谁能保证后代不出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不开放,中华民族能够生存吗? 能够进入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吗? 传统与军事现代化的碰撞。 为什么古代中国的军事传统是陆权主义? 体制的发展是一个循序过程,可以划分为农业体制、商业体制、工业体制、高科技体制。 每一体制都是一个空间,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能场,因此有不同的战略追求和力线组合。 中国古代文明是一个农业文明,体制是农业体制,看一看在这个能场中军事方面的战略 追求和力线设计。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长江黄河领域的农业文明区域,土地是生存的第一要素。无 论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还是统一时期,战争经济性根源绝大多数与土地有关。 中国国家起源的最初因素在于建立合理的大河流域的农业灌溉体系,目的是维持这一农 耕区域日常生活。就外部威胁而言,中国国家军事战略的最高目标是保卫现有的耕地。由于 中国外部环境不适合耕作,除了必要的国家安全的考虑,中原政权一般没有向北面沙漠草原 和西部高原实施疆土扩张的欲望,没有了欲望也就没有了动力。 中国的东部属于辽阔而呈开放性的太平洋的一段,并非类似欧洲亚非大陆板块所环绕的 地中海海岸线的一段,而风帆时代的日本列岛长期处于落后和封闭状态,无法与中国形成对 等而频繁的文化交流,故而长期以来,中原农耕区域既不存在依赖海上商业贸易的需要,又 无来自海上的外部威胁,更无向海上扩张的动力。 大陆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生活并不依赖海上贸易,而着重于在内陆建立稳定的生产和流通 体系。为保护和维持这种经济体系,中国自然重视陆军军种,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陆权主义 的军事传统。 上述因素造成对外交往史的和平主义倾向,而这又导致中国国防战略长期呈防御性的特 征和传统。长城是中华文明军事防御性特征和传统最典型的例证。 可见,军事战略在于维持农耕区域的日常生活,这一选择正是“农业这种经济基础作为 力线”催生的,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的是“建设陆军、实行军事防御” 的力线引导。 军事技术发明缺少动力。 与欧洲相反,市场原则没能自发地成为中国传统社会进行重新整合的核心原则,也就是 力线中没有“市场原则”。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政治体制。自秦汉统一以来,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政治统一的状态。统一的政治和行政管 理使中国管辖区域内不存在西方性质的“长距离贸易”问题,因而也无武装保护陆上、海上 贸易线的问题,不存在西欧社会最早的“军事-商业复合体”萌发的土壤。相反,由于北方 草原民族的的严重威胁,中国中央政府不得不统筹社会人力物力以应付来自北方草原的长期 威胁。由于内乱的隐患,中国中央政府不得不对社会各个方面实施严密的控制。这样,指令 性原则和指令性结构构成了中国社会管理的必然选择。 14 重农抑商是市场原则没能成为中国社会主宰的另一个因素。农业社会运作的基本要求是 把人束缚在土地上,军事和商业活动是对这种束缚的破坏,必须严加控制。这几乎成了一种 历史模式,明清两代的禁海令更是这种束缚的反映。 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则对“重农抑商”的中国政府管理思想给予意识形态的支持。 儒家对争利性质的战争和商业精神的抨击是市场原则在中国受到压抑的重要因素。儒家虽然 对商业精神抨击远不如西方基督教来得猛烈,但事实上对商业的抑制作用远远超过基督教。 闭关自守的社会只要不存在外部入侵的威胁,任何改良武器和提高军事技术的努力都会 被看作是毫无意义的浪费。中国封建社会极度缺乏刺激军事技术进步的动力源。只有在受到 大规模入侵威胁时,中国政府才会通过指令性动员,鼓励军事技术的发明。一旦太平盛世来 临,中国发展军事技术仅有的动力就会很快消失。 在古代中国农业体制这个能场中,作为力线的“政治体制、主导思想、对外政策”等等, 对“市场原则”持否定态度,而且在和平年代对军事发明也没有紧迫压力,从而也就没有鼓 励“军事技术发明”的力线设计。 追求海权的主观失误 我们发现西方军事现代化有以下几个重要规律:一、军事现代化并非是个单纯的军事领 域的转型问题,不能脱离社会其它方面而“单骑突进”,而应由整个社会转型带动起来,是 整个社会转型自然而然的一个方面。二、军事现代化与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构成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三、军事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模式是“军事-农业体制”、“军事- 商业体制”、“军事-工业体制”、“军事-高科技体制”,即经济基础起着决定作用,从图十四 可以看出,第一级力线为经济基础,对应着较大的能场,军事则是一个较小的能场,服从于 较大能场发出力线的引导。四、军事现代化伴随着从陆权走向海权的过程。 鸦片战争既是西方海权对中国传统陆权的首次挑战,也是西方“军事-工业复合体”与 中国古老的“军事-农业复合体”的较量,通过这场战争,中国悟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根本上仍是错误的,因为这并没有认清军事现代化同社会整体现代化不可分割的关系。从 而导致24年后北洋海军的被歼。 从生存方式和经济生活而论,中国北洋海军缺乏一种来自文明深度的活力源,不像西方 那样,源自海洋贸易经济的生存方式,因而海军军种是经济生活的逻辑展开。在经济运作上, 西方海军是商业市场开拓殖民运动必要和有效的成本投入,并同商业利润形成良性互动。中 国北洋海军的生存背景是农耕社会,海军与社会经济方面形不成良性互动,在经济上只能成 为农业社会的沉重负担,遂使依赖于小农经济的传统社会与现代海军之间构成相互排斥互为 累赘的关系。 民族存在决定民族命运,在农耕社会,没有支撑现代海军的坚实基础,虽然勉强推动海 军建设,但这种力线设计难以同农耕社会的其它力线有机结合,因此促进不了能量的增长。 从国防意义上看,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多年,中国在同一个时段里进行着从“军事-农业体制”、“军事-商业体制”、“军事-工业体制”、“军事-高科技体制”的混合三级跳式的 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可谓史无前例、没有章法可循,因而难度极大。今后中国军事现代 化的成功基本上取决于社会向合理的、高效率的“军事-后工业复合体”社会转型的成功。 但以上结论只是历史中时段内的总结。若以历史长时段而论,西方军事现代化的原始动 力最初发轫于市场原则突破指令性社会结构,注意:市场原则、指令都是一种力线。因此, 我们应该避免一种认识误区:只要市场经济发达,便能达到现代化转型和富国强兵的目的, 军事现代化也会水到渠成。其实宋明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市场经济规模,但都在传统的指令 性社会管理方式的回归下或销声匿迹,或无所作为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因此,根据西方先 进国家的历史经验,社会现代化的转型以及军事现代化成功的深层机制和关键并不在于发达 的市场经济规模,而在于市场原则能否突破指令性社会结构并凌驾于后者之上。从这段论述, 15 可以看出合理的力线系统和结构是多么重要,虽然市场、指令等都是力线,但还有一个谁居 于主导地位的问题。 综合前述,可以看出力线的作用方式是非常复杂的,其结果也是确定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力线设计的好坏、力线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场建设的质量与战略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的影响。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力线设计,结果是不同的。 汉朝鉴于地方诸侯势力尾大不掉危及集权统治的政治危机,制定消灭诸侯的战略目标。 晁错采取强行削藩的政策,可以看作是一种力线的硬建设,是明力线,要求人们必须服从。 可结果呢?造成全国动荡。为避免进一步局势失控,皇帝只好拿晃错的脑袋来作平息动乱的 筹码。而就是同一样事情,有聪明人出了一个“推恩令”方法,发出了温柔、亲切的力线, 打着惠及所有子孙,显示皇帝爱民的美丽光环,这是明力线;而实际的隐力线则是消灭所有 强大的地方势力。过了没几年,让皇帝废寝难眠的事情烟消云灭。 难道诸侯当中没有精明者吗?不是的?关键在于同是一件事情,对方发出的力线太巧妙 了,把已方的力量分化了,推恩不是要消灭你,而是要求所有的刘姓子孙都享受到皇帝的恩 惠。 美国仅仅历经二百余年便从小不点成长为“世无霸”的奇迹,也不是因为上帝保佑给美 国带来的运气和偶然,而是美国国家大战略正确制定和实施的丰厚回返。从美国崛起的基本 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它最初的顶层设计:首先建立当时最先进的注重公平和效率的资本主义 制度,以富国强兵为立国固邦之本;然后牢牢占据科技立国、效益强国制高点,以生生不息 的激情和活力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循环和政治事务,不断开拓“新边疆”,延展国家利益。 这是多么明确的力线设计,正是由于这些力线的清晰和连贯,美国几乎抓住了世界历史 上每一个机会。利用两次世界大战赚得的战略本钱,美国踏足欧亚,进而控制全球海洋,奠 定霸业基础。今日美国正依靠太空和信息技术的绝对优势,以反恐名义抢占世界要地和资源, 试图继续保持其战略地位。美国两党执政,各有各的施政纲领,但在涉及民族、国家根本利 益方面,从来都是按照既定国策步步为营继往开来。 与西方相比,中国在世界上数得着的产业是烟、酒、纺织品、房地产业和玩具业。而西 方国家的强项则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制造业、能源、金融业。本质上这和 当年清朝以茶叶、蚕丝为主,而西方以纺织品、钢铁业为主的情况类似。 中国的落后,在于错过了工业革命,在整体技术形态上和西方相差一个代次;从能量观 点来讲,在空间上存在着代差。只要中国在整体技术形态上没有“现代化”,中国就不会在 社会面貌上现代化。 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经济与合作系教授大卫?科茨在对比了俄、美经济发展状况后 说: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美国新富,在追逐财富的过程中都是残酷无情的。尽管如 此,他们还是修建了跨越美国的铁路,这是因为美国政府使得生产性的投资能有巨额利润。 这是一种政策指向,也是一种力线引导。相反,俄罗斯的新自由主义国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以鼓励生产性的投资,这就是那里的新私有企业的所有者主要是窃取资源,而不是投资于新 的制造设备的真正原因。中国有没有这样的“俄罗斯病”?这是一个顶层设计时,值得我们 高度重视的问题。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事业。随着现代化进程向纵深挺进,我们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浮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再次明确目标,调整策略,建 立新的力线组合。 16 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器物、制度和理念。一个国家的崛起,传统文化功不可没。日本在 明治维新时期,全盘西化大肆破坏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它反而能迅速壮大呢?今 天的日本人是非常重视传统的。明治维新到最后发现,制度上可以西化,但理念不可以西化。 日本一方面在器物、制度等外在的方面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坚持传统文化这一内在的理 念,而非一味迎合他人,没有失去个性,所以它才能成功并得到别人的认同。传统文化是重 建自信的动力。正如中国的象形文字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传统文化理念是民族自信的源 泉,是维持民族活力的深层次因素。 中国在古代如唐朝也曾辉煌过,传统文化对它当时的兴衰也有影响。唐朝在器物方面国 力强盛,制度上有各种好的方式,人才辈出,理念上允许所有的思想自由地沟通。唐朝的兴 衰可能也跟理念的转变有关。每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有用他当时的话把传统文化说清楚, 用当时的行为来加以配合,按现在的话讲是“与时俱进”,否则那个传统文化马上就会变成 教条。但是从宋朝以后,学者就变得拘谨,批判色彩越来越淡化。从能场设计上讲,这种结 构不利于能场感受压力,达不到能场调整的要求。 文化必须不断注入源头活水,保持生命力。另外要防范它的不利影响,知识分子要有批 判思考的能力。批判性的思考从反省自己开始,形成一种知性的力量,这种力量才是真正启 蒙的目的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思想生命力。 文化建设上必须要有引导“保持文化旺盛生命”的力线引导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得 理念时刻保持“先进性”,才能使得客体具有较高的内能。 17
/
本文档为【能场-能量作用的地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