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旅游可持续发展

2017-10-13 50页 doc 83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5190

暂无简介

举报
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可持续发展 ?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人定胜天的主人姿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 了近300年的历史。二者的背离,主要表现为人类掠夺式地向大自然夺取资源,肆无忌惮地 向大自然排放废物,走了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恶化和生态破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在大自然负面回报面前,不得不总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越 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不可能独立于环境问题,现在的发展模式,侵蚀着经济发展所依 存的环境基础,环境...
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可持续发展 ?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以人定胜天的主人姿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背离的道路上走 了近300年的历史。二者的背离,主要表现为人类掠夺式地向大自然夺取资源,肆无忌惮地 向大自然排放废物,走了一条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恶化和生态破坏,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在大自然负面回报面前,不得不总结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经验和教训。人们越 来越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不可能独立于环境问题,现在的发展模式,侵蚀着经济发展所依 存的环境基础,环境退化正削弱着经济的发展。因而,人们开始思索如何改变经济发展的模 式来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是在环境生态危 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呼 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人类对经济及其环境影响关系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雷切尔?卡尔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其中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1970年4月22日,美国2000多万人(相当于美国人口的1/10)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要求政府 重视环境保护,根治污染危害。随着世界各地的环保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国家成立了负责环 境管理的政府部门,通过了清洁空气法和清洁水法,环境保护逐渐登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 程,并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 1972年6月5日-16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提出了环境与发展这一主题。会议建议联合国大会将6月5日定为 “世界环境日”。同年,第27届联大通过了这项决议。“世界环境日”的意义在于提醒全世界注意全球环境状况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这种 活动,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 斯德哥尔摩会议的一个伟大成就是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在世界某一处和在别处对环境造 成的影响,其间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点集中地放映在会议口号——“只有一个地球”上,从而开始出现共同管理好人类共有的星球家庭的意识。 在1980年推出《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受联合国环境规划暑的委托, 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的支持和协助下制定的,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以及个人参加 了这一大纲的起草工作,大纲虽然主要是针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出的,但其涉及的范围远远 超出单纯的保护,而是把保护和发展看作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提出可持续发 展的概念及现实的前景和途径,至今人仍具有指导意义。在大纲的鼓励下,世界上50多个国家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也制定了本国的自然保护大纲。 1983年11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成立,发表了著名的《共同的危机》、《共 同的安全》、《共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件,三个文件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由该组织主席布伦特兰夫人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 告中对当前人类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提出了一个为世人普遍 接受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学术界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的浪潮。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首脑共同签署了《21世纪议程》,即著名的地球宣言,它宣布全世界人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采取一致行动,使可持续发展上 升为国家间的准则。之后,各国政府相继发表宣言和行动,可持续发展成为20世纪和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可持续发展”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有相当明确的体现。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 们已提出了这方面的许多精辟观点。如《管子?八观》中指出:山泽纵然广大,土壤纵然肥 沃,草地尽管丰茂,如果砍伐树木过多、种植桑树麻过多或是放养牲畜过分,也将造成恶果。 《吕氏春秋?义尝》中说:竭泽而渔当然会有收获,但明年不会有鱼;焚林打猎当然会有收 获,但明年不会有兽(是用现代话解释过来的)。这种经济思想可归纳为三点:一是要“动 必以道,静必以理”,二是要“取物不尽物,用之有度”;三是要“取物以顺时,按时采伐”。 这种观念对我国以农业为主、多种生产力并存的经济格局的形成和长时期延续产生了很大影 响,与我们现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一致。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对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定义。如同可持续 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一样,最初的可持续性就是指生态的可持续性,着重从自然属 性定义可持续发展,强调要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后来,又出现了从社会 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定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尽管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至今仍众说纷 纭,但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经典定义是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 并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公认的定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界定是:“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的需 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 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安居乐业,永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从环境与自然资源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与模式,它不是 一般意义所指的一个发展进程要在时间上连续运行,不被中断,而是强调环境与自然资源的 长期承载力对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发展对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它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 协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 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 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 胁。在发展评价指标上与传统发展模式所不同的是,不再把GNP(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 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发展。 这种观念较好地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使经济能够 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所以说,可持续发展是指导人类走向新的繁荣、新的文明的重要指南。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包括了三个要素: 一是人类需要。WCED认为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类需求,包括基本需求(指充足 的食物、水、住房、衣物等)和高层需求(指提高生活水平、安全感、更多假期等)。对于 发展中国家来说,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在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基础 上再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满足高层次需求。 二是资源限制。即要考虑环境和资源承受能力,达到天人之间关系的长远协调,因为 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和自然环境承载力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目前有限的技术水平和社 会组织结构会延续或加剧这种限制。 三是公平。WCED认为要满足人类需求,就必须实现资源的公平,不仅同代之间而且 代际之间要实现公平。当人们发展与消费时,不仅要符合局部人口的利益,而且要符合全球 人口利益的发展;同时还要努力做到使自己发展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允许当代 人片面、盲目地为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享有的同等的 发展与消费的机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1.强调发展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和要求。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 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偏离发展,可持续 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这里的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发展。 2.强调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地球生物圈的作用必须限制在生物圈的承载能力之内,要求人 们根据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限度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也就是对发展规模、发展 速度要有一定限度的限制,改变长期以来人类在追求发展、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以牺牲生态环 境、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的做法,以保证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持续到永远。 3.强调公平性 资源分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资源分配在时间、空间上都应该体现出机会选择的平 等性,即公平性,既应该允许当代人平等享受,也应该保持代际间的公平分配和发展,反对 为满足自身需要而损害或剥夺后代人公平开发利用资源的权利。同时还应该做到不同区域间 或同一区域内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公平负担和分配。总之要求实现代际间、不同区域间、 不同国家间、不同人群间的公平。 4.强调质效性 可持续发展在追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以往传统发展方 式只注意数量、速度的增长而忽视质量、效益的增长,即使注重效益增长,也只重视经济效 益的提高,而忽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增长。其结果是投入多、产出少,效益低、消耗高, 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因此必须改变发展思路,将主要依靠加大投入、追求数量, 转变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上来。 5.强调环境与发展整体性 可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境建 设不仅是实现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 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而环境和资源为发展提供的支持力 量却越来越有限,所以有人把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 6.强调摒弃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和自然概念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 一,就是不适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若想达到 合理的发展,则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改变消费,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产生 废弃物。同时,人类应用现代生态学观点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以往传统的观念, 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成员,而不是自然界的主人,真正完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和价值 观。”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这里“资源”指当前可供人类利用的 自然资源物质,如水、土地、森林和矿产等,“环境”指自然对人类发展的支持能力,包括生态平衡、纳污能力和自净能力等。只有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这四个系统的运动处于协调 状态,才能保证人类社会持续不断地向有序状态演化。因此,要考虑一个社会的发展是否符 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考察这一时刻的社会发展状况是否达到了四个系统的互相协调, 而要衡量协调发展程度,必须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才能完成。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包括社会发 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四大体系。 1.社会发展指标 社会发展的宗旨是促进人民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是社 会的主体,所以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是以人为基础。 总人口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增长率则反映了国家和地区人口变动趋势; 人口平均寿命意味着人口享受的精神和物质水准;就业率和失业率反映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 展协调的关系;国民受教育程度说明了人口素质,也说明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的程度; 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电话数、铁路和公路的长度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准;绝对贫困人 口的多少代表了全社会发展的水平,也是因贫困而造成污染的直接原因;而人口政策则反映 了国家或地方政府对人口问题的认识程度以及解决的措施等。 2.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指标采用传统的和常见的指标,如GDP(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总产值。GDP表征了人力、物力通过经济活动所产出的可供人类利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 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反映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说明国家或地区 经济发展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来表示, 反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城市化水平以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反映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程度;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还显示了人口与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大小; 单位GDP能耗、水耗、其他资源消耗和单位GDP废水、废气的排放,反映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的,还是集约型的。这些指标表征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协调程度。 3.资源指标 这里所说的资源是指自然资源,主要有土地、矿产、森林、水、草地、海洋和野生动 植物。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 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不足同人口爆炸、环境恶化一起构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三大基础 障碍。所以资源存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以 已经利用资源量占资源总储量的比率来表示,该指标和资源存量反映了资源的潜力;人均资 源占有量反映了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资源保证程度是指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 以资源可供应量占资源需求量的比率来表示,这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资源进 口一方面反映了资源稀缺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国家的资源政策。 4.环境指标 当今,一些环境和环境有关的问题在逐渐损害人类,并威胁人类的生存,譬如大气污 染、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等。中国长期处于人口膨胀、土地和资源不足、生态 环境恶化的局面。近年来,由于经济高速增长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 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和国际形象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 调程度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衡量了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治理和改善环境的能力,环境政策反映了国家对环保工作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 世界旅游业自19世纪中期崛起,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确认)。伴随着旅游业的空前繁荣,各地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消耗效应也开始显示出其潜 在的威胁。透过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光环,冷静地观察其背后,就不难发现,一方面,旅 游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景区的粗放式 管理、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对旅游氛围的破坏比比皆是,结果导致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 用也在减弱,旅游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并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 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发展初期,特别是大众旅游盛行的时期,人们只注意到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而 没有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其后果是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项目快速发展。结果是严重损害了 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威胁着旅游业发展的长期利益。这种发展旅游的方式是典型 的杀鸡取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后,人们在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优先发展的关系上发生了观念性转 变,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旅游人士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 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和自然遗产的依赖,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持续 性的影响,旅游需求对现代人类尤其是对未来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旅游开发过程本身所涉 及的界面之广泛和复杂,以及目前世界旅游业迅速膨胀的事实以至业已形成的生态效应都说 明旅游业应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 无论是从旅游业对自然禀赋和社会遗产的依赖,还是从旅游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来看,旅游业 都是最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世界知名旅游学者Sadler(萨德勒)指出,由于在 许多情况下,旅游业取决于对自然环境及以其自身生存为目的的自然作用的维持,因而是一 项应该运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活动。国内学者田道勇则从系统观、资源观、平等观、协调观、 全球观等5个方面,说明了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旅游活动的自身特点来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重视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方面,因受旅游区的特殊地理条件的限制,旅游对环境的破坏在补救方法上难度很大;另 一方面,旅游的客源流在时空上相对集中(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旅游热点等),旅游对环境的 消极作用具有明显的集聚和堆积特性,“先污染后治理”的事后行为往往难以奏效,旅游污 染的恶性循环极易形成。 就我国旅游业开发的现状而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项迫切任务。我国旅游 业的开发历史较短,目前仍然表现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即将旅游业的发展简 单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必要的保护,从整体上讲 尚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事实表明,这样的发展已经给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带来灾难性的破 坏,旅游与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 境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削弱甚至摧毁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牢记旅游业的 发展不是无节制的,应当坚持适度发展和循序发展的观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旅游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是近30年来,人们对旅游发展和环境效 益不断进行探索的产物。鉴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国际社会对可持续旅游 的发展十分关注。特别是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以后,伴随着对可持续发展 理论的深入探讨,可持续旅游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世纪70年代起探讨旅游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学者日渐增多。1985年《国际环境研究杂志》出版了《旅游与物质环境》专辑。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 旅游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1993年,一本专门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可持续旅游》(Journal Sustainable Tourism)在英国问世,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 1995年4月24~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旅游组织和岛屿 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 议”。此次会议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大会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宪章》和《旅游可持 续发展行动计划》,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精辟的说明,为旅游可持续发展 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定了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已经进入了实 践性阶段。《宪章》和《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 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产值 增加,而是生态、社会和经济三维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这个三维复合系统是由旅游可持 续发展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三个亚系统构成。这三个亚系统的相互联系与相 互作用,制约和决定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997年5月22日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通过了《关于旅游业社会影响的马尼拉宣言》, 发布了十点声明。这份声明注意到了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影响,决心采取措施来“最 大限度地发挥旅游业的积极影响和最大限度地降低旅游业的负面效应”。1997年6月在联合国大会第九次特别会议上,由世界旅游组织(WTO)、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与地球理事会(Earth Council)联合制订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散发于众,该文件将联合 国《21世纪议程》转化为一个关于旅游业的行动纲领,其宗旨在于帮助负责旅游业的政府 部门、国家旅游管理机构、有代表性的行业组织和旅游公司实现它们在地方和全国范围内的 可持续发展,并提出到2005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 成熟。 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各种需要的同时,保持和 增进未来发展机会,其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 体。 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多元构成的目标体系,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三个方面。 1.生态环境可持续性 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资源和环 境基础,保护其自我调节、正常循环能力,增加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适应性。由于 旅游发展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缩小旅游开发者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对环境造成的影 响之间的差距,维持旅游生态系统的平衡以保证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目标和准则。 2.社会可持续性 社会可持续性,是指利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长期满足社会 和人类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和收益的公平分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社会方面要达到的主 要目标之一就是满足需要,包括旅游地东道社会(居民)需要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旅 游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方面另一项主要目标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包括同代人的公平发展和公平 分配以及代际间的公平发展和公平分配。 3.经济可持续性 经济可持续性,是指用最小的资源成本和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保证经济利 益的稳定增长,防止任何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方面的目标就是对旅 游业长远利益的关注,包含了对环境成本的考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服从当地经济利 益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保证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可获利性。与此同时,充分考虑环境成 本的效率,把环境污染费用和自然资源的耗费计算在生产成本之内,以关注旅游业的长远利 益。 旅游可持续发展三方面的目标,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可持续性是经济利益性的基础,没有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性;没有经济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 的可持续性便失去了经济目的和动力;而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为了满足 社会的需要,社会可持续性的实现有赖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性的实现。 旅游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产业,许多与这一产业有关的理论问题和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直至当前,国内外旅游界对旅游业有关的问题依然存在着诸多模 糊和偏差,与旅游可持续发展观相违背。第一,“旅游业是无烟产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对 环境造成污染。”正是在这种错误观念指导下,旅游开发遍地开花,旅游设施建设如雨后春 笋,旅游区人满为患,旅游业到处炙手可热。但是,只要冷静思考和认真分析,不难发现, 旅游作为一种产业,也会生产各种废物。它不仅排放各种“常规”废物,而且产生对旅游区 社会和环境构成致命威胁的“旅游公害”。第二,“旅游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人们之所以把旅游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其重要原因是没有 把旅游资源消耗、特别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 本的结构,低估了旅游成本水平,因而也就增加了旅游业的“新创造价值”。在资源紧缺、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如果把旅游资源、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消耗和衰退纳入旅游成本之 中,那么旅游业应该是一种资源密集型或环境密集型产业。第三,“旅游资源主要是由可再 生性资源组成,而旅游消费又基本上是一种‘感觉消费’或‘精神消费’过程,因此旅游资 源不存在枯竭问题。”认为旅游资源可以永续使用下去的观念来自人们对资源“可再生性” 的肤浅理解。其实,旅游资源的最根本或最可贵属性在于其他原始、原物或自然环境状态。 一方面,各种旅游开发或旅游活动导致的旅游环境衰退现象实属对旅游资源的严重消耗和破 坏;另一方面,人为新建的“人文旅游景观”虽然也可构成资源,但其价值与历史遗存或处 于原始和自然状态者不能相提并论。也就是说,旅游资源并非绝对“可再生”,而旅游活动 对资源的消耗则是不可再生的。所谓旅游资源的使用永续性,是建立在人们的适度开发和生 态平衡允许的基础上的。 鉴于上述对旅游业认识上的模糊和偏差,必须树立正确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观。世界上十分知名的“瑞士旅游观”是:“保护文化历史传统,注意环境保护,(旅游业)数量上不求 在发展,重在提高服务质量。”举世公认的有“世界公园”之称的旅游发达国家瑞士,以这 样看似保守的口号作为自己的国策,就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1.端正旅游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当前的正确指导思想应是可持续理论。纠正“有资源就可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 水,靠风景吃风景”、“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力争在近时期内取 得可观的阶段性成果”之类的错误或片面性提法,真正把开发和建设思想统一到与社会和环 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上来。 2.坚决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是一条前人曾走过的以牺牲自然环境的巨大代价来换取经济“令人鼓舞的繁荣”的 错误之路。世界上许多国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旅游开发必须在规划中充分论证开发的 社会和环境影响,特别要重要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行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或者是保护的基 础上适度开发。《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地理所合编,1992)中提到 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时指出:“普查的目的是„„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必要 的科学依据。”把“保护”写在“开发”之前,并在“开发”一词前加上限定词“合理”,这 些的写法与以前片面地“为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相比,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3.实现旅游“生态发展” “旅游生态发展”的原则,也即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以不违反生态规律为限度的原则。 各种旅游地都有其“环境承载力”,即一定时期内、一定状态或条件下的某一地区自然环境 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最大值;具体地说,就是该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最大游客量(A)。其 评价主要牵涉到旅游区的水资源(A1)、大气环境(A2)、自然生物(A3)、空间大小(A4)、 社会经济水平(A5)、基础设施(A6)等方面,用公式表示为: A=Min(A1*A2*A3*A4*A5*A6) 已确认,各个因素之间是乘号 如果游客是超越这一最大承载力,则旅游区的环境衰退和破坏现象随之发生和加剧。 旅游生态发展的实质,是要在旅游业发展中充分认识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辩 证关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使旅游生态发展 真正落到实处。 生态旅游也可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不得影响。保护区人口数量的季节性增加、车辆流动 和废气排放都会对动植物本来宁静的生存环境带来干扰。特别是接待性污染会严重影响景观 和环境质量,伴随旅游活动而来的践踏花草、采折树木以至偷猎野生动物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1988年至1991年间,云南丽江玉龙雪山保护区就查获七起游客偷窃珍稀蝴蝶、昆虫、植物 种子等事件。1997年6月1日,武汉市中山公园举办大型蝴蝶展,在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的 巨大展棚内,竟发生了4万只蝴蝶被游客哄抢一空的悲剧。这不仅是蝴蝶的悲剧,也是哄抢 者的悲剧。因为这一丑行暴露了他们对于科学和生态旅游的极端无知。因此,森林公园或自 然保护区开展旅游,必须以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损害或破坏为前提,精确论证最大接待量。如 果论证认为该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难以承受旅游接待压力,则必须舍旅游而求保护。总之, 森林公园或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旅游业,充其量只能是一种“副业”,它即使有再大的经济 效益,也不能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基因库的保护这一崇高的职责带来的社会和环境效益相 提并论。任何自然保护区在牺牲上述职责的前提下求取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做法,只能被认为 是一种本末倒置现象。 4.坚持旅游开发的“时序性” 所谓“时序性”,即开发顺序,这本来就是旅游资源可行性评价要解决问题。开发有先 有后,既要考虑到目前,又要考虑到未来,决不能与子孙后代“抢饭吃”。“暂时不开发的先 保护起来,留待以后去开发。”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开发观。西安周围有秦始皇陵及许多 汉、唐帝陵,大部分没有开发而加以保护,这一方面是考虑直到目前科技水平尚未达到保证 地下文物一旦出土不致变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开发对象。杭州的南宋太庙 遗址出土后予以回填,也是基于这种考虑。1997年,国家已作出近期内暂不发掘大型帝王 陵寝和王城的决定。 5.旅游业也要实行“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体制 世界上并无绝对自由的“市场经济”,成功的“市场经济”都是在一定的宏观调控下实 现的。作为产业,旅游业也应既顺应市场需求,又具有调控措施。滥建大型人造景点、游人 过量接待等现象,实属既违背市场供求原则,又缺乏宏观调控的错误做法。旅游资源的配置 是以旅游需求为基准的。旅游开发不能“遍地开花”,而是应优化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 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有关部门对旅游开发要加强管理,严格科学论证和严格审批手续。对于 违反这两个“严格”而上马的开发项目,应予以制止。杭州西湖、广西桂林等一大批风景名 胜区之所以开发千年依然保持原有风采,基本上做到古今风光一脉相承,主要归功于管理的 实施部门严格把关。旅游区游人接待量的控制问题也可以用拉开淡旺季旅游价格、规定游人 区内活动时间乃至旺季限时限量接待等不同做法来实现。鉴于我国人口众多这一特定国情和 旅游业对旅游场所的依赖性相对较强这一行业特点,旅游热点旺季人满期为患问题必然突 出,对此必须实行适当的人为客流调控,这同国家实行计划生育的道理一个样。 6.提倡文明旅游,杜绝旅游污染 游人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我们的游客乱扔垃圾、随 地吐痰、乱涂乱画、高声喧哗等不文明习惯改变之日,就是我国旅游环境改善之时。对此要 加强宣传教育,同时配之以严格的处罚规定。对于不文明行为,罚而不严,等于不罚。在这 一点上,新加坡等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不可能永远被人认为 缺乏环境意识,而要保证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和千古名胜永葆青春,必须与不文明旅游行为 告别,否则中国旅游业纵然有再大家产,也是难以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 资料卡 滕头——蓝天碧水的生态村庄 “田成方,屋成行,绿树成荫花果香,清清渠水绕村庄”。这一陶渊明笔下描述的世外 桃源的景象,就是现今的浙江宁波奉化市滕头村的真实写照。 滕头村,这个只有296户村民的浙东沿海平原上的村庄,却有着与村子规模不相匹配 的众多荣誉:全球生态500佳、首批全国文明村、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 织、全国模范村委会、全国环境教育基地、省级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有别于其他忙于致富的村庄,从一开始,滕头人就深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 的重要性。几十年来,滕头村围绕建设优美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这一主题,每年都 拿出相当数额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上,做到年年有投入、年年有建设,年年有变化。尤 其是近几年来,用2000多万元打造了“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建成了江南风景园、 百鸟园、农家乐、农民公园、盆景园等20多处生态景致,滕头的整体环境由此大放光彩。 在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滕头村还注意加大对村民的教育宣传力度,并相继制定实施了 《村规民约》、《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卫生管理若干规定》、《滕头人形象8条准则》等规章制度,使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每一位滕头人的自觉行动。2001年11月,滕头村顺利通过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ISO14000认证的行政村。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是滕头人又一牢固确立的发展理念,他们除了大 力加强生态建设方面的投入以外,更是非常重视将环境污染从源头上就加以控制。早在上个 世纪90年代初,村里就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对村里引进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至今 已累计否决了23项经济效益好但有污染的项目。 在滕头,看不到一般农村里的稻田,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的梨园、葡萄园,被专业技术 单位认可的高科技生态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园、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 花卉大棚等,普普通通的农业在这里的格局是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于一体。 “全球生态500佳”及二十多项国家级荣誉,使滕头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前来参观学 习的络绎不绝。村党委看准时机,结合旅游业的发展,投入2000多万元,推出生态和农业观光旅游。2001年,滕头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村里成立了旅游公司,将原来的村里接待改成了旅游公司的专业市场化运作,2002年, 滕头村的旅游综合效益达到1200万元,滕头的生态环境建设由此走上了一条以“游”养生 态、以生态促“游”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料来源:浙江在线 生态旅游(Ecotourism)自1983年首次提出生态旅游定义以后,一些从事生态旅游研究的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和行业角度或根据本国资源特点对其进行不同的表述。国内外有关生 态旅游的定义已多达几十种,现引用其中一部分。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亥可特?赛巴路斯-拉斯库仑(Hector Ceballos-Lascurain)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对环境负责的、不干涉自然区域的旅游,其目的是 享受自然、观赏自然和促进自然保护,通过生态旅游使旅游区域的居民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 获益。 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将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促进保护的旅行。 进一步说,生态旅游是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相关的文化特色为目标,通 过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地方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教育环境等方式而有助于自 然保护和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世界旅游组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 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团(者)参观自然保护区,或者具有文化吸引力的地方。 199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界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会议对生态旅游定义为:倡 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 文化的情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文化地域。 澳大利亚联邦旅游部于1994年在制定其《国家旅游战略》时,在总结前人各种定义的 基础上,为使其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大自然为基础,涉及自然环境的 教育、解释与管理,使之在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 北京师范大学的卢云亭教授将生态旅游定义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开展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的边缘性生态工程的旅游活动。 王兴斌教授从旅游类型角度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 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意识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 产品。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国内外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 的深度来定义。但就其总体而言,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回归大自然,即到自然生态环境 中去观赏、旅行、探险等,目的在于领略和享受清新、静谧、轻松、舒畅的和谐气氛,探索 认识自然奥秘,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等;二是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促进作用, 不论生态旅游者,还是生态旅游经营者,甚至包括得到经济收益的当地居民,都应当在保护 生态环境方面做出贡献。也就是说只有在旅游和保护两方面均有表征时,生态旅游才能显示 其真正的科学意义。 尽管生态旅游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但其核心思想是强调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确保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永续利用。简单的说,生态旅游就是把旅游和 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具体来讲,生态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业上的应用, 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以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舞台所进行的一种对生态和文化负责任的 旅游。 随着生态旅游的升温和时尚,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什么样的旅游活动属于生态旅 游活动,检验标准是什么?根据上述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1.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 生态旅游的对象在西文被定位为“自然景观”,这一概念在历史悠久的东方受到挑战, 如千年文明的中国,大自然被熏上浓浓的文化味,高耸入云的雪山被视为神山,很难将自然 和文化截然分开。在一些社会经济不甚发达的地区,人与自然保持和谐共生,也形成了优良 的生态系统,生态旅游到了东方,旅游对象的内涵从“自然景观”扩展为“人与自然和谐共 生”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说,原始的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都是生态旅游的对 象。 2.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 “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一大特点。但随着生态旅游概念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至少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保护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保护自然,即保护自然 的景观,自然的生态系统;其二,保护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如原始的民族文化。第 二个层次是谁来保护。理论上应该是一切受益于生态旅游的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如游客、旅 游投资开发者及开发决策者、当地受益的社区居民等。第三个层次是保护的动力。动力源于 利益,但各类人的受益方式和程度不同,决定了保护动力大小程度的差异。作为旅游者,由 于直接享受旅游利益,他们的保护动力更多的是源于环境意识;作为投资开发者,主要追求 短期经济效益,若缺乏环境意识,往往会做一些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蠢事,保护动力 难以寻找;作为当地社区,尤其旅游作为重要产业的社区,其生路在旅游,追求的是一种持 续的综合效益,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及环境的保护,有着强劲的动力。 3.社区的参与 生态旅游应该将“维系当地人民生活”的责任内涵应用于实际,一种做法是将一定比 例的旅游经济收入投入改善当地生活质量,如修建医院、兴办学校等公益事业;另一种做法 是鼓励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使其直接从旅游中受益。实践发现,旅游作为社区谋利的 最佳模式是后者,社区参与旅游有四个突出的优点:其一,从经济方面看,社区的参与使其 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投资”;其二,从旅游方面看,社区居民参与旅游服 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其三,从社会发展方面看,发展旅游促进当 地社会的发展;其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社区参与为保护提供动力。 4.旅游设施生态化 生态旅游的另一个体验标准就是设施处处体现生态性。一个生态旅游地,在接待游客 过程中所涉及的接待服务设施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均要以生态的要求 和标准来设计。如使用不污染大气的电瓶车等,提供具有生态要求的停车场,采用有特色的 生态厕所,让游客住绿色饭店,实施绿色服务标准,提供绿色食品,开展对生态环境不构成 损害的绿色旅游活动等。 生态旅游本身就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绿色通道。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所采取对环境负有责任的,对旅游资源予以合理、有 序、科学开发的,使历代人都能获得享受的一种旅游活动。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是两种概念,它们既有互相联系的共同点,又有概述范围及内 容管理上的区别。共同点包括:第一,将对环境的冲击减到最小,不损害自然环境,维护生 态的永续;第二,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以最大的经济利益回馈地方;第三,给参 与游客最大的旅游满足;第四,通常出现于相对少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或文化区域;第五,游 客应成为对自然环境保护、管理的正面贡献者;第六,以建立一套适合当地的经济 为目标。不同点指:生态旅游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形式、一种产品优化、一种可持 续的旅游活动,属实际操作的运作模式;而可持续发展则是人类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的总体理念,是指导思想,是战略目标和方向,具有理性的总体运作思路特性。 生态旅游和一般观光旅游比较起来,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如旅游活动场所的自然性、 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的高品位性、可持续性及活动项目的参与性与教育性等。 1.活动范围的自然性 生态旅游活动是以自然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其首要目标是保护自然环境。随着工业 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生活越来越喧嚣、繁杂。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 之后,开始考虑精神生活的改善和丰富,高度紧张的工作之余,也渴望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获取大自然的沐浴。因为人类作为大自然之子自身就有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天性。生 态旅游者更是如此,除了希望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他们还积极主动地体验自然、了解自然 和保护自然。生态旅游者向往的地方一般是奇特迷人的野生自然环境及充满神秘色彩的地 区。因此,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农业地区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这表明了生 态旅游活动范围的自然性。 2.以生态文明观为基础的高品位性 生态旅游以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地开展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社会,人类 文明观由工业文明观发展到生态文明观的产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 在原始蒙昧时期,人对自然是恐惧和崇拜,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系统内部同质和谐的关系, 生态与经济尚处在一种低水平的依赖和协调状态。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不再是自然的 奴隶,人类开始改造、利用自然和珍惜自然。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使旅游者明确保护生态的重要意义并为之做出自己的奉献,因此生 态旅游是一种“具有强烈环境意识的高品位旅游活动”,这是生态旅游高品位的第一个表现; 生态旅游高品位的第二个表现是生态旅游活动具有高含量的科学和文化信息,它把丰富的地 学、生物学、生态学知识展现给游客,游客通过观察、体验和发现,可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生态旅游高品位的第三个表现是生态旅游者的高品位,生态旅游者对旅游环境的质量要求很 高,同时也非常自觉地、有意识地保护旅游环境,他们还协助旅游部门和管理机构进行资源 保护。因此,生态旅游者常常是受过中、高等教育,有着较强环保意识的有识之士。 3.体现可持续发展性 生态旅游是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协调的一种最佳的旅游形式。生态旅游一般是小范围 的,有当地政府和人民的积极参与,到相对遥远的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旅行,研究和享受风 光、野生动植物及文化。生态旅游的目的是把保护环境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提高社区经济 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把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放在第一位考虑,重视旅游环境的特征,即 保护自然、尊重发展的限度、尊重当地文化和社会。 在一些国家,旅游经营者和旅行社已经在他们的生态旅游运作中采纳了《实践法则》。 《实践法则》为改善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保护的认识制定了道德准则和行为准 则。 《实践法则》要求游客履行下列任务: ——只拍照,只留下脚印; ——只准走指明的路线和途径; ——遵守当地园区的规定; ——不得购买濒危的植物或动物制作的产品; ——支持用来保存和保护当地环境的生态保护计划; ——注意交通方式,采用改善能源保护的住宿,采取有意识的环境保护措施(如资源 再利用、废物处理、噪音弱化、地方社会的参与等); ——尊重当地社会的习俗。 《实践法则》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履行下列任务: ——尽最大努力保护和提高景区的完整性; ——有效利用水、能源等自然资源; ——确保污水处理系统对环境和审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尊重其文化的敏感性; ——全力支持其他具有环保意识的旅游工作者; ——通过向游客分发保护大纲,提高环保意识; ——支持对导游和管理人员进行生态旅游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雇请精通并爱护地方文化和环境的人做导游; ——根据景区的自然和文化历史及独特价值,给游客相应的口头或书面资料,进行指 导和说明; ——使用有益当地经济的地方产品,但不购买那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制作的商品; ——永远不要有意识地干扰或鼓励干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遵守自然区域的法规; ——遵守国家安全标准; ——确保广告的真实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游客与当地社区的生活质量。 这些指导方针反映了生态旅游希望将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生态、 经济和社会文化都能够可持续发展。因此可以说,生态旅游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4.生态旅游的参与性 生态旅游活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旅游者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入自然环境中,用 心感受、用耳倾听、用眼观察、用身体去实践,他们通过步行、骑自行车、骑马、探险、登 山、驾山地车、漂流、划船、摄影、户外野营等参与性活动来认识自然环境,体验大自然的 诸多价值。 生态旅游的参与性还表现在当地社区和人民的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目标之一就是要 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因此,政府积极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业中,从事 导游、解说、护林巡视、防火、划船、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手工艺品的制作、民俗歌舞表 演等旅游服务 、管理和资源保护工作。例如,赞比亚政府为遏止南部朗格瓦(Luangwa) 国家公园(一个保护大象、黑犀牛和其他稀有动物重要区域)遭受破坏,将其一部分财政收 入分配给当地农村,用来发展社区服务设施,如医疗诊所、学校和饮用水供应系统,使当地 居民对该地的野生动植物具有了浓厚兴趣和保护态度。此外,政府还培训农村保护野生动物 的侦察员,使他们自觉反对非法捕猎行为,大大弥补了全职侦察员人数有限造成的工作缺陷。 5.生态旅游的教育性 生态旅游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在生态旅游区,往往要通过标牌、解说、小册子、录 像、广播等多种煤体向游人介绍当地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地学背景、风俗习 惯、历史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知识,提高游人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同时还寓教育于旅游活 动中,通过植树、观鸟、拾垃圾等旅游活动,使游人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提高人们对保护环境必要性的认识,教育游客学会将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的 有效方法。 生态旅游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对当地居民、旅游经营者的教育。生态旅游的教育计划 除了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还包括对当地的儿童、青年和成人及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卫生和 新技术方面的培训。 资料卡 安吉打造生态旅游大县 浙江省安吉县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天目山北麓,太湖南滨,距上海200公里,离杭州仅65公里。以其交通便利的地理位臵,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悠远凝重的文化底蕴, 丰富多姿的旅游资源,成为近年来冉冉升起的“生态旅游”之星。 安吉,地域面积1886平方公里,“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拥有竹林面积100万亩,毛竹蓄竹量1.4亿支,居全国之冠,名列全国“十大竹乡”之首。绿色葱茏,山水清远,森林 覆盖率高达71%,旅游资源单体多达415个。人杰地灵,风光秀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荟萃,历代文人骚客游历安吉,留下无数佳作,千古绝唱。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等后继有人, 再创辉煌。唐代诗人周朴曰:“湖州安吉县,门与白云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去衙 山色远,近水月光低,中有高人在,沙头曳杖藜。”它生动地勾勒出竹乡安吉之美妙。 竹乡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安吉生态旅游独特的魅力。安吉县委、 县政府对发展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决策和合理定位,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生态强县”战略,走“生态旅游大县”的路子。这几年来,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2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5亿元。 安吉旅游发展至今,已确立了“中国竹乡?生态旅游”这一定位,打响了“中国竹乡”、“天荒坪”、“黄浦江源”、“吴昌硕”四大精品品牌,形成了“天荒坪风光游”、“黄浦江探源游”、“吴昌硕文化游”、“生态博览游”和“佛教圣地游”等五条精品线路。 资料来源:浙江日报 一、 当前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子就是旅游系统各环节的技术含量偏低,我 国旅游科技基础薄弱,旅游科技投入少,高新技术介入旅游业的程度低,旅游决策科学化和 经营管理信息化程度低,旅游环境管理的高科技应用仍属空白,环境污染的科学治理程度低, 旅游景点产品设计的高科技应用水平低,旅游开发缺乏对旅游文化的内涵、景观审美特征、 地域文化背景进行综合的考虑,缺乏高品位、高质量的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 多元化产品。尽管我国旅游业已取得了辉煌业绩,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处于一种高速度低质量 的发展模式,发展后劲令人担忧,这些都亟需倡导“高科兴旅”,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科 技内涵,进一步引发高科技发展的“链式反应”,使旅游业发展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 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推广应用可以有效地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 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开拓新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领域,提高旅游资源综合 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提高饭店、旅行社的经营 管理质量,推动旅游业向规范化、质量性、效益型发展,促进旅游产业化、一体化进程,这 些作用对于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尤为重要,也是以新的科学观来指导旅游发展的具 体体现。 旅游产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是指新的科学技术与旅游产业的特点和市场需求 相结合,通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品化、产业化等阶段,将科技革新成果广泛应用于旅 游业发展,使旅游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科技兴旅的力度不断加大的过程和活动的总和。 这一定义表述至少涵盖了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旅游产业科技创新是专门领域的一种特色 创新,它要以旅游运作的特点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旅游产业科技创新是一个阶段性过 程,它以旅游科技的最终产业化为任务;第三,旅游产业科技创新是科技兴旅战略的具体体 现,它以提高旅游产业中的科技含量从而实现其跳跃式发展为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促 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对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旅 游业也不例外,科技革新成果在旅游领域的运用也使旅游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旅游产业科技创新因而成为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各地旅游业界关注的焦点。新科技革命有三个 方面与旅游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日本专家预测,到2020年,计算机的处理速度将比现在提高100 倍,频率宽度(因特网的容量)也将增加1000倍。人类生活的起居、工作和旅行休闲活动将深受信息数字化的 影响。随着网络逐渐成为大多数商务活动的标准平台,一种全球性的网络货币将出现。交通 运输方面将出现一个高度综合的道路交通信息和管理系统,帮助选择最佳的路线,自动控制 汽车到达目的地。由于信息容量的提高,旅游资讯的搜集、储存和展示方式进入了“随心所 欲”的阶段,网络虚拟旅游已经具有相当的逼真效果。 新科技革命将技术处理的速度将提高到空前的地步,给人类的商务和谋生方式带来革 命。地理空间的概念将逐步淡化,通过因特网,旅游公司可以将其产品销售到远在天边的潜 在顾客,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一个旅游者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预定其产品。在电子商务的世 界,大小企业的界限模糊了,小企业也可以像大企业那样提供商务服务,参与到市场的竞争 上来。 新科技革命使人类可以创造出虚拟环境,用以发挥娱乐、体育、教育、购物、甚至商业 会议等功能。在网络经济的条件下,以往被动地接受已经生产好的产品的消费者,可以在一 定的程度上参与对产品的设计和定制。生产者和消费者最终实现一体化的时代正在逐渐到 来。 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具有相当高技术含量的服务业。在影响旅游业的各种新技术中,电子商务最为直接和广泛。电子商务是通过因特网进行商务活动的新模式,代表着未来商务 的发展方向。它的主要功能包括网上的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市场调查分析、财务 核算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利用因特网开发的商业活动。科技创新对旅游业的影响表现在: 新的科技成果使旅游者的活动空间和体验突破了极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技术的发展,21世纪的旅游者能够进行星际旅游,到北极、南极、高山、深海去做探险旅 游。以迪斯尼、环球影城为代表的高技术含量的模拟情景(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奔涌、 虎口历险等)旅游为更多旅游者所经历。网上“自助旅游”电子商务的兴起,给那些喜欢信马 由缰的旅游者带来福音。新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旅游方式应运而生,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旅 游概念。 传统的旅游企业,其特征是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商务管理方式,产品质量被事先刻意标准化、制度化来对待不同需求的游客,仅将游客当作一个统一产品的被动接受者。新技术的 发展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应用,使旅游企业有机会和有条件根据游客的满意程度,有针对性 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以游客满意度为中心的商务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有四项最 基本的要素可保证对用户服务的感知和承诺:一是便捷的全球化网络沟通联络方式;二是高 度透明的全球化产品服务和宣传网络,为游客提供咨询、进行公开的产品与服务的比较;三 是能够充分领悟旅游客的采集、记录、整理、分析、反馈的智能化网络系统;四是对游客进 行全球化全天候服务的运营管理体系。 借助电子计算机、网络和管理程序,行政机构可以更有效地获得综合的管理信息、实 施管理相关措施和开展全球促销活动。政府旅游网站为旅游者提供公共信息,包括当地旅游 活动日程表、相关网站链接以及旅游地图。越来越多的旅游主管部门还采用交互式问讯电脑、 订阅信息传真服务和数据光盘等,为本地旅游业宣传和促销。 新科技革命使大众获得了更大的工作娱乐空间和行动自由度,刺激了对各种旅游服务的 需求。另一方面,新科技革命扩大了对旅游产业的整体投入规模,大大推动了新型旅游消费 产品市场的成长。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使得旅游业的市场规模将加速膨胀,产业结构不 断重组。 旅游生产力要素包括行、游、食、住、购、娱等方面,生产力要素的科技创新是旅游科 技创新最本和最重要的领域。应从增加发展后劲和实力,减少外汇漏损的战略角度出发,重 视这个问题。 1.旅游资源与产品的创新 景区建设和文物古迹保护技术 未来的旅游者将更有文化修养,关爱环境,因此,开发的理念应与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趋势相适应,景区的建设在风格上将需要与环境协调统 一,大量地使用生态性材料和环境代价少的替代性材料,景区科技文化内涵的展示应更多的 借助高科技,在景区和博物馆等大量引进电子导游系统,使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要求, 自主地安排游程。 文物古迹的保护技术,修旧如旧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在今后旅游开发中,古建筑、 古丝绸等织品、古代器具等的保护,仍有很多技术有待研究、开发、利用。 高科技主题公园和情景模拟技术 主题公园和游乐园中的高科技模拟产品和游乐设施,在我国也有广阔的开发空间。 2.饭店、餐饮业中的科技创新 自动化、智能化和特色化的服务设施和设备 未来的旅游服务设施具有高度的智能性。 在不久的将来,将可以见到建在水下和水上的饭店,住店客人可以透过厚厚的玻璃窗观赏水 下生物。随着商务旅游的增长,提供网络接入服务将成为饭店的标准服务项目,客房中预设 网络接口和传真接口将成为饭店建设的标准配置。由机器人提供辅助服务将不再稀奇,客人 通过电脑终端可以在客房内办理结帐退房手续。客房光线、温度的控制更加智能化,更符合 人体舒适性的要求。 在饭店电器设备方面,饭店空调系统、消防系统、通讯系统、灯光系统、音响娱乐系统、 计算机管理系统、监控系统、配电系统国产化率逐步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内工业在电 梯、客房声光电控制总成、电子门锁系统、西餐厨房设备和高档娱乐设备等方面仍需继续提 高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 3.旅游交通和运动探险类设备的科技创新 运动探险旅游在我国刚刚兴起,未来必将有巨大的发展,配套设施设备的开发和生产前 景光明。滑雪器具及用品、游艇和其他小型水上旅游船艇、登山器具、科学探险如沙漠穿越 和洞穴探险的器具用品将有大量需求。适应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妇女、宗教人士的旅 游服务设施设备也会有大的需求。旅游交通工具特别是地面和水面交通工具应实行进口替代 战略,重点解决设备高档化、乘坐舒适化、功能完善化的问题,旅游汽车的发展要更适应团 体旅游的特点,实行功能专业化和定制化。今后很多景区为保护环境,将会严格控制机动车 交通,电动车等使用洁净能源的交通工具的需求量会上升。缆车、索道等非常规的运载工具 在高山、滑雪场等场所的使用也会更为普遍。 4.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科技创新 我国旅游商品、纪念品开发水平低,重要原因之一是技术含量低,科研、生产的设备落后, 但也预示着这是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空间。在推进旅游商品、纪念品的开发过程中,应该鼓 励社会各界重视和生产与旅游有关的产品的生产设备。 5.旅游娱乐休闲项目的科技创新 旅游娱乐种类多、范围广,我国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设备制造能力,但创新性的技术和 专利较少。旅游娱乐休闲项目大体可分为室内娱乐(卡拉OK、室内电影收费系统、游戏机、 自动麻将洗牌机等)、室内康体(室内运动器械、保龄球、壁球、室内迷你高尔夫、操作性 模拟机等)、室外康体(自行车、钓鱼器具、野营设备、跳伞等),这些项目应用面广,需求 量大,开发的前景广阔。 6.废弃物处理系统和旅游厕所设备的科技创新 随着国内外旅游者的人数的快速增长,废弃物处理的任务将越来越艰巨。所有的旅游企 业将面临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责任。要鼓励已经在欧美国家普及的生态厕所、免水冲厕 所的使用。 1.旅游者便利新技术的科技创新 美国旅游业协会归纳的十大类广泛应用于旅游业的新技术,即车内卫星导航系统,机场、 旅馆和旅游者中心的问讯电脑,电子机票,高速公路电子付费卡,租车问讯电脑,自动售票 机,旅行智能卡(用于机票、旅馆和租车付费),电子地铁票,贸易展览智能卡以及电子护 照将有良好发展前景。 2.能源节约技术的科技创新 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能源的消费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全球矿物燃料的储藏量 在下降,矿物燃料带来的污染相当严重。在面积较大、地处偏僻的景区,建立矿物能源系统 的代价也比较大。因此,旅游业能源消费的结构和方式将需要根据能源科技发展的方向,相 应做出调整,如采用清洁能源汽车,在阳光充足的地区使用太阳能,鼓励饭店等企业使用节 能技术,减少一次性材料的使用,寒带旅游设施多利用保温材料等。 1.旅游促销中的科技创新 未来影响旅游促销的技术因素,莫过于因特网。过去以航空和饭店为主导的中央预订网 络(CRS),正在逐渐与因特网整合,从而形成一个更为庞大和影响力强的网络体系。因特 网已经不再局限于数据和图像展示等简单功能,而是拓展到包括电子商务、虚拟旅游在内的 新的功能。能否适应网络发展的趋势,构建有特色的网络促销文化,成了信息时代生存的基 础。同时在传统的促销活动中,使用新的媒体传播介质(如用多媒体制作的动画、Powerpoint 制作的电脑化幻灯片),对于增强宣传促销效果会起正面的作用。 2.旅游管理中的科技创新 为了提高旅游管理的效能,第一步应该在旅游业的各个企事业单位实现财务统计电算 化, 建立物业管理系统(Property Management System)和专业的旅行社业务管理系统;第 二步是通过网络实现系统内部的数据和管理信息共享,形成内部网络的基本体系;第三步实 现系统外(如出入境管理信息系统、旅店业管理信息系统、工商注册管理信息系统等)与系 统内管理信息的共享,形成一体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到旅游管理的信息实现实时同步系 统集成。 3.旅游教育和办公中的科技创新 旅游产业规模大,人员的分布范围广,旅游教育市场需求大,通过网络实施远程旅游教 育,也是今后非常有潜力的领域。在企业的组织结构方面,宝塔型的组织结构被横向型的结 构所代替;远程办公方式也就随之出现。业务委托变得容易了,企业需要格外重视存货管理 和外包业务预定的管理技术和软件。 4.旅游规划和咨询中的科技创新 旅游规划作为旅游业的战略管理工作,不仅在技术手段上需要创新,而且要在理论体系 和技术框架方面创新。旅游业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框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应在涉及 旅游业的产业观、资源观、发展观等方面革新观念。旅游规划工作应该与地理、地质、经济 等多学科紧密结合,发展新的理论方法,并要特别注意分析工具的创新和技术手段的应用。 绿色环球21——塑造全球可持续旅游新形象 进入21世纪,全球环境的恶化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不安。面对日益严重的环 境压力和环境问题,旅游业作为最大的民用产业,能够做些什么?如何能在保证经济利益的 同时,保护自然生态和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全球旅游产业做 出了不懈的努力,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认证项目就是其中成功的范例之一。 绿色环球21是在全球环保先行者、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毛瑞思?斯特朗先生的建议下,由世界旅行旅游理事会(WTTC)于1993年创立,并于1994年正式公布的。1999年绿色环球21标准引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并且开始了独立的审评活动。绿色环 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包括旅行旅游企业、社区、生态旅游和设计建设等四大标准和20多个旅游部门的达标评估指标体系。目前,绿色环球21可持续旅游标准体系得到世界旅游 组织、亚太旅游协会、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国际旅馆饭店协会、国际导游协会同盟等国际组 织的广泛支持。在澳大利亚可持续旅游合作研究中心和英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室的技术支持 下,绿色环球21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并创新性地引入了ABC(加盟、达标、认证)三个阶段的参与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其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作为一种旅游产业的自律机制,绿色环球21是目前全球旅行旅游业公认的可持续旅游 标准体系。绿色环球21成为全球100多个国家1000多家旅游企业的共同选择。成员单位涵 盖旅行社、宾馆饭店、度假村、机场、航空公司、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观光缆 车、会展中心、博物馆、城镇社区、旅游学院和政府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等。 这些加入绿色环球21认证的企业,按照绿色环球21标准的要求,制定了适合企业特点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向社会承诺企业将会在绿色环球21关注的九个关键实施领域做出持续不断的改进,并以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策为指导,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致力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空气质量,保护淡水资源,减少固体废弃物,加强土地资源规划, 保护自然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以及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加入绿色环球21认证的企业在为保护环境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取得了更好的经济 和社会效益。效益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通过节约各种资源减少了经营成本。效益增加的另 外一个主要原因是,通过更好的环境和社会可持续表现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和吸引了更多的 游客。 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认识到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两 年来,国内加入绿色环球21的企业包括了国家级风景区、宾馆饭店、度假村、博物馆等, 仅四川省就已有九寨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博 物馆和蜀南竹海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4家单位通过了绿色环球21企业标准的认证。这些企业不仅拥有与生俱来的自然与文化遗产,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当代人的努力,有效地保护 和发掘了这些遗产的内在价值,实现了可持续发展,使之能够完整地移交给下一代。这是真 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值得我们引以自豪。这些企业出色的环境和社会形象正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他们的努力必将得到丰厚的回报。(资料来源:中国旅游报, 2004.7.9 ,11版) 联系材料,分析绿色环球21标准引入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个你所熟悉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 2.为什么说“旅游业是无烟产业”的观点是错误的? 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容有哪些? 2.旅游业为什么要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 3.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和目标体系什么? 4.如何树立正确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观? 5.如何理解生态旅游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6.何谓旅游科技创新的概念? 7.简述旅游生产力要素的科技创新。
/
本文档为【旅游可持续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