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归脾汤

归脾汤

2017-11-24 21页 doc 43KB 7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767

暂无简介

举报
归脾汤归脾汤 归 脾 汤 , (《正体类要》卷下) ( [异名] 归脾散(《古今医鉴》卷8)、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u)、归脾饮(《痘 学真传》卷7)、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炒各一钱(各3g) [组成] 白术 木香五分(](5g) 甘草炙三分(1g) 人参一钱(3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 淡,苔薄白,脉细弱0 2(脾不统...
归脾汤
归脾汤 归 脾 汤 , (《正体类要》卷下) ( [异名] 归脾散(《古今医鉴》卷8)、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u)、归脾饮(《痘 学真传》卷7)、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 当归 白茯苓 黄芪炒 龙眼肉 远志 酸枣仁炒各一钱(各3g) [组成] 白术 木香五分(](5g) 甘草炙三分(1g) 人参一钱(3g)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 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 淡,苔薄白,脉细弱0 2(脾不统血证 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舌淡,脉细弱。 [病机分析] 心主神明,赖血以养之;脾主统血,由气以摄之。若思虑过度,劳伤 心脾,则气血日耗。血虚神失所养,神明不安则见失眠多梦、心悸怔忡、神思恍惚、健 忘神疲等症。故张介宾说:“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 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 (《景岳全书》卷18)。气虚运化失职,血无所摄则致便血、崩漏、皮下紫癜等诸失血 证,亦如张氏所云:“盖脾统血,脾气虚则不能收摄,脾化血,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是皆 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景岳全书》卷30)。《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是谓血”,脾气健旺,则能源源不竭地化生营血,以和调五脏,洒陈六腑, 营运周身,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四肢百骸均失其养,故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脉 细弱等症俱现;阴血亏虚,阳气失于涵养,虚阳外浮亦可见盗汗虚热之症。 [配伍意义] 本方治证以心脾气血两虚为基本病机,故治宜益气健脾与养血安神兼 顾。方中人参甘温补气,归经心、脾,故既为补益脾胃之要药,又能补心益智,助精养 神,故《神农本草经》卷1有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之论,《本草汇言》卷 1亦云:“人参,补气生血,助精养神之药也,故真气衰弱,短促虚喘,以此补之,如荣 卫空虚,用之可治也;„„惊悸怔忡,健忘恍惚,以此宁之;„„元神不足,虚羸乏 力,以此培之;如中气衰陷,用之可升也”;龙眼肉甘温味浓,归经心脾,为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之滋补良药,故《滇南本草》卷l云其“养血安神,长智敛汗,开胃益脾”, 二药合用,补气生血,益脾养心之功甚佳,共为君药。黄芪、白术甘温人脾,补气健 脾,助人参益气补脾之力,俾脾胃气充,既可复其统血摄血之职,又能使气血生化有 源,而收补气生血,阳生阴长之效;当归甘辛微温,滋养营血,助龙眼肉养血补心之 功,用为臣药。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 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张璐曾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 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 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工),可谓深谙其理,以上俱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补气和 中,调和诸药。煎药时少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以资生化。诸药配伍,共奏益气补 血,健脾养心之功。(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心脾同治,重在补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故方以 “归脾”名之;二是气血并补,重在补气,气旺而能生血,血足则心有所养,神有所舍。 [类方比较] 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均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补脾,可治脾气 虚弱之证。但本方以补气药配伍养血安神药为主,故有益气健脾,补心宁神之功,用于 (C,脾气血两虚证;补中益气汤以补气药配伍升举清阳药为主,故有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之功,用于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证。 本方与人参养荣汤均由补气健脾药配伍养血安神药组成,同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其 不同之处在于,人参养荣汤方中蕴含十全大补汤之组成药物,故有大补气血之功,而养 心安神之力略逊,宜于心脾气血虚甚而神志失宁较轻者,亦可用治疮疡气血大虚,溃后 久不收口者;本方益气养血之功虽不及人参养荣汤,但养心安神力著,并有益气摄血作 用,宜于心脾气血不足,心失所养,神志不安较甚者,以及脾不统血的出血证。临证之 时二者可酌情选用。 [临床运用] (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临床运用时应以心悸失眠,体 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使用要点。 2(加减法 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 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本方现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证者。 [源流发展] 本方是在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之“归脾汤”(以下简称严氏方)的 基础上加远志、当归而成。严氏制方本意在于补益心脾气血,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 脾,健忘怔忡”之证。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卷7引严氏方时又扩充其用,以之治 疗“脾不能统摄心血,以致妄行,或吐血下血”,由此使该方作为补益心脾,益气摄血 之剂而传于后世。明代薛己为加强本方养血宁神之效,在严氏方中加入当归、远志,又 将其用于“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历代医家对薛氏之见 颇为赞赏,故是方沿用至今,其影响之大已远远超过严氏原方。本方集益气养血之品为 一方,故临床运用时可随证候气虚、血虚之偏颇适当增损以有所侧重。如清代医家顾养 吾在归脾汤中加入一味大熟地,以增强原方滋补阴血之力,名曰“黑归脾汤”(《银海指 南》卷3)。凌奂的《饲鹤亭集方》又将顾氏方中之茯苓易为茯神,并改为丸剂,称之 “黑归脾丸”。 本方原为汤剂,后世为服用方便,多将其制成丸剂,名“归脾丸”(见《丸散膏丹 集成》)、“人参归脾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白归脾丸”(见《全国中药成药 处方集》福州方)等。 [方论选录] 1(吴昆:“《内经》曰:五味人IZl,甘先人脾。参、芪、苓、术、甘草,皆甘物也, 故用之以补脾;虚则补其母,龙眼肉、酸枣仁、远志,所以养心而补母;脾气喜快,故 用木香;脾苦亡血,故用当归。”(《医方考》卷3) “心藏神,脾藏意,思虑过度而伤心脾,则神意有亏而令健忘也。是方也,人参、 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甘温物也,可以益脾;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当归,濡润 物也,可以养心;燥可以人心,香可以醒脾,则夫木香之香燥,又可以调气于心脾之分 矣。心脾治,宁复有健忘者乎厂(《医方考》卷5) 2(赵献可:“凡治血证,前后调理,须按三经用药。心主血,脾裹血,肝藏血,归 脾汤一方,三经之方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补心以生脾土,参、芪、甘草 补脾以固肺气。木香者,香先人脾,总欲使血归于脾,故曰归脾。有郁怒伤脾,思虑伤 脾者,尤宜。”(《医贯》卷3) 3(张璐:“补中益气与归脾,同出保元,并加归、术,而有升举胃气,滋补脾阴之 不同。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 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 1) ( 4(罗美:“方中龙眼、枣仁、当归,所以补心也;参、芪、术、苓、草,所以补脾 也。立斋加入远志,又以肾药之通乎心者补之,是两经兼肾合治矣。其药一滋心阴。一 养脾阳,取乎健者,以壮子益母;然恐脾郁之久,伤之特甚,故有取木香之辛且散者, 以开气醒脾,使能急通脾气,以上行心阴,脾之所归,正在斯耳。”(《古今名医方论》 卷1) 、 5(汪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 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远志苦泄心热,枣仁酸敛 心气),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 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6(王子接:“归脾者,调四脏之神志魂魄,皆归向于脾也。参、术、神、草四君子 汤以健脾胃,佐以木香醒脾气,桂圆和脾血,先为调剂中州;复以黄芪直走肺固魄,枣 仁走心敛神,(安固膈上二脏;当归人肝,芳以悦其魂;远志人肾,辛以通其志,通调膈 下二脏,四脏安和,其神志魂魄自然归向于脾,而脾亦能受水谷之气,灌溉四旁,荣养 气血矣。独是药性各走一脏,足经方杂用手经药者,以黄芪与当归、枣仁与远志有相须 之理,且黄芪味人脾而气走肺,枣仁味人肝而色走心,故借用不悖。四君子汤用茯苓, 改用茯神者,以苓为死气,而神得松之生气耳。”(《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7(尤怡:“归脾汤兼补心脾,而意专治脾。观于甘温补养药中,而加木香醒脾行气, 可以见矣。龙眼、远志,虽曰补火,实以培土。盖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脏 受气以其所生也,故曰归脾。”(《医学读书记》卷下) , 8(汪绂:“脾不健则血不生,脾血不生则心无所用,是以有怔忡、健忘、惊悸广盗 汗、发热、体倦、食少+不眠诸证。以血少则木枯而魂离,木枯魂离则火炎而神荡,至 于魂离神荡,则血且逐火妄行,而有吐衄、肠风、崩漏诸证。方中以参、术、甘、芪为 主,皆以补脾生血,而当归、龙眼以滋之,木香以舒其气,皆脾药也;其用茯神、枣 仁、远志,则所以安心神以止其妄。然忧思所以伤脾,而忧思者心也,心之用血无节, 以至脾之所化不足以供之,则脾伤矣,故引水济火以敛其心而安之,正所以使脾不至于 伤,而安火亦所以生土。补中益气汤意主于气,而未尝不留心于血;此方意主于血,而 未尝不先补其气,要皆以脾胃为主。其曰归脾者,药不皆人脾而用实归于脾,非使血归 脾之说也。”(《医林纂要探源》卷4) 9(张山雷:“归脾汤方,确为补益血液专剂。其不曰补血而曰归脾者,原以脾胃受 五味之精,中焦化赤,即是生血之源。但得精气归脾,斯血之得益,所不待言,制方之 旨,所见诚高。„。((药以参、术、归、芪为主,而佐之木香、远志。欲其流动活泼,且 不多用滋腻导滞之品,尤其卓识。”(《沈氏女科辑要笺正》卷下) 10(罗国纲:“凡治血症,须按三经用药,以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此方三经之 主也。远志、枣仁,补肝以生心火;茯神、龙眼,补心以生脾土;参、芪、术、草,补 脾以固肺气。土患燥,当归以润之;土患滞,广香以疏之,总欲使血归于脾也。”(《罗 氏会约医镜》卷9) 11(费伯雄:“归脾汤主治心脾,阴中之阳药,故不用地黄、白芍。后人加作黑归 脾,殊失立方之旨矣。”(《医方论》卷2) ( 12。唐宗海:“心主生血,脾主统血。养荣汤以治心为主,归脾汤以治脾为主。心血 生于脾,故养荣汤补脾以益心;脾土生于火,故归脾汤导心火以生脾,总使脾气充足, 能摄血而不渗也。”(《血证论》,卷7) 13。、张秉成:“夫心为生血之脏而藏神。劳即气散,阳气外张,而神不宁,故用枣仁 之酸以收之,茯神之静以宁之,远志泄心热而宁心神。思则脾气结,故用木香行气滞、 舒脾郁,流利上、中二焦,清官除道。然后参、芪、术、草、龙眼等大队补益心脾之品 以成厥功,继之以当归,引诸药各归其所当归之经也。”(《成方便读》卷1) [评议] 本方配伍意义,诸家均从补益心脾气血方面进行了阐述。其中罗美、汪昂 等皆承袭吴昆之见,认为参、芪、术、草补脾,归、远、茯神、枣仁、龙眼养心,木香 调气,所论言简意赅,有助于本方配伍意义的把握。对于方中木香的作用,张璐等医家 进行了详尽地论述:“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 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可谓曲尽其妙,深得要领,对临床用药 颇有指导意义。而赵氏从补益心肝脾三脏方面阐释本方配伍之义,见解独特,亦给人以 启迪。唐氏对归脾汤与养荣汤二方功用的比较,本意在于辨明二者运用之殊,惜乎并未 阐述清楚,而且所谓“养荣以治心为主”,“归脾汤导心火以生脾”之论亦欠允当。 [验案举例] 1(心悸怔忡 《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 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 《续名医类案》卷27: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 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 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二十剂,即以此 方作丸,服之痊愈。 2。心痛 《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 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 《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八月初五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 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三钱、官桂二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一 剂,痛竟止。 3(失眠 《中医杂志》(1955,2:30):某男,41岁。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 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夜间只能睡一二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 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赢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四 钱,连服三剂,诸症好转。 《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 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二年。近日 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 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 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 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4(痿证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2):某男,17岁。因下肢肌肉活动无力, 双手指不能伸握20天就诊。症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给予归脾汤加伸筋草30g、活血藤30g治疗。服6剂后,双手指已恢复正常,又给归脾 丸1盒以巩固疗效。 5(便血 《清代名医医案大全(曹仁伯医案》:便血之前,先见盗汗,盗汗之来,由 于寒热,寒热虽已,而盗汗便血之证不除,脉小而数,气阴两虚之病也。归脾汤去桂 圆,加丹皮、山栀、地榆、桑叶。 6。紫癜 《北京中医》(1953,5:13):某女,23岁。素无其他疾患,惟月经有时不 调。1950年秋即觉心动悸,胃纳不佳,关节酸痛,精神疲倦,下肢皮肤时常出血,有 紫斑点,乃住院,以西药治疗4个月病况无甚转变。现面色苍白,委靡倦怠,月经不 调,食欲不佳,声低微,心动悸,四肢无力,睡眠不佳、关节酸痛,下肢有紫斑点如环 状,大小不一,躯干及上肢较少。乃处以归脾汤作煎剂,每日一服,诸症减轻,继续进 剂至3星期,诸症若失,已照常工作。 7(项疽 《得心集医案》:黄荣青,项外结喉之间,忽生硬疽。延医调治,与疏风 化痰之剂,疽形渐长,按之坚而不痛,不寒不热,不痒不疼。由于思虑郁结,营卫留 滞,以致气结不行,当进益气和营之药,不治而治也。连服归脾数十余剂,其核疽白化 而消。 8(崩漏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产后百脉空虚,气血俱伤,冲任不振,半丹血来 甚涌,所谓冲伤血崩是也。寒热,乳房作胀,五心烦热,诸虚迭见,日以益甚,脉来弦 数无神,先从太阴阳明主治,冀其胃开进食,诸虚可复,归脾汤去木香,加枸杞子。 9(带下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77,4:60):马某,女,33岁。近一年来白带多, 蹲下时白带滴流而下,质清稀,无臭味。就诊时面色无华,全身无力,背寒肢麻,舌质 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为脾气虚弱,寒湿带下,方用归脾汤治疗,3剂后,白带即 止。 按语:案1、3为心脾气血两虚,心失所养而见心悸、失眠、怔忡,用本方益气补 、6、8之血证均由脾虚血失统摄而致,亦以本方为主,或兼内 血,养心安神而效。案5 热而加清热凉血之品,或虑动血而去木香,皆获良效。案2心痛缘于气血虚损,心失所 养,故以归脾汤化裁,其一加石菖蒲以开通心窍,其二重用人参再加肉桂大补气血之 虚,药证相合,收效甚捷。案4因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痿软不用;案7因气血 不足,营卫涩滞,气结不行而成项疽;案9由脾气虚弱,湿浊下注而发为带下,虽然见 症不一,但均属气血两虚之证,故以归脾汤补益气血,健脾助运,扶正培本而取效。 [临床报道] 1(消化性溃疡 用本方重用木香,治疗消化性溃疡10例,3例1天痛止;6例均 在3天内痛止;1例10天痛减。一般服药2—3天精神开始好转,面色逐渐红润,脉渐 有力,血便渐止。观察2年以上均未见复发。 ( 2(神经衰弱 用归脾丸治疗神经衰弱100例。结果:显效工9例,改善72例,无效 9例。临床实践表明,归脾丸对病程短、病情轻者疗效好。对各种抑郁、倦怠、催眠状 态及工作能力低下的病例疗效好;对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如好急躁、易怒的病例,则效 果不满意。用药时间一般需2—4月,用药总量1000—2000g,但对病程短、病情轻者, 剂量可酌减。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以本方为主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5 例,其中病程1—3年者29例,4—6年者6例。结果:完全缓解(血小板计数大于10 万,M3,出血已止,临床症状消失)15例;基本缓解(血小板计数8—10万,mm3, 出血已止,临床症状基本消失)10例;进步(血小板计数比原来上升2万以上,出血部 分停止,临床症状部分消失)9例;无效(血小板计数未增高,出血未止,临床症状未 消失)1例;总有效率97(2,。 4(血吸虫病兼心脏杂音 对于血吸虫病兼有心脏杂音者,以西药锑剂为主,同时 以归脾丸辅助治疗。结果84例中,一级杂音55例,用药后杂音消失20例,不变者35 例;二级杂音24例,用药后杂音消失1例,改善8例,不变15例;三级杂音5例,用 药后改善3例,不变2例。当心脏杂音改善或消失后,可进行锑剂治疗血吸虫病L43。 5(更年期综合征 应用本方去龙眼肉,加白芍lOg,煅龙牡各15g为基本方,治疗 更年期综合征18例,面赤者加地骨皮或粉丹皮lOg;情绪不稳,易激动者加浮小麦 30g;水肿者加茯苓皮6g。结果治愈13例,好转5例L5j。 6(崩漏 用本方加减治疗中年崩漏46例,结果:痊愈(流血停止,1年内未复发) 流血停止,半年内未复发)6例;好转(流血减少,或短期停止,不久又 31例;显效( 复发)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1(3,。本组病例最少服药5剂,最多35剂,大 多为10--20剂L6,。另治疗崩漏20例,其中u例属脾虚型,用本方治疗皆获痊愈。一 般服药3—9剂出血全部停止,兼症逐步消失。有1例出血已3个月之久,用本方3剂 后症状减轻,出血减少,服至12剂获愈l”。 7(视疲劳 用归脾汤并结合全身及眼部的不同证候加减,治疗视疲劳39例。疗效 评定:持续用视力半小时以上,无视疲劳出现,停药后观察半年以上无复发者为治 愈;持续用视力半小时以上,出现较前减轻的视疲劳者为显效;视疲劳不同程度减轻者 为有效。结果治愈17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7例,服药9—53剂。多数20 剂左右(8)。 8(脑外伤后综合征 用本方加减治脑外伤后遗综合征88例,均为脑震荡、脑挫伤 等闭合性颅脑损伤,治疗后仍有头痛、头晕、昏胀、健忘、失眠、耳鸣、注意力不集 中、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苔白脉细等症状者。以本方治疗后,痊愈41例(45。5,), 显效30例(34,),好转17例(20(5,)。多数病例服药在30剂以下L9)。 用本方治疗慢性苯中毒27例,气虚发热,月经不调者重用黄芪 9(慢性苯中毒 30g;月经淋漓者加阿胶、女贞子、旱莲草;舌有瘀点加丹参、泽兰。结果痊愈6例, 好转21例[10j。 [实验研究] 1(对小鼠记忆行为的影响 用跳台、避暗和水迷宫法观察归脾汤对小鼠记忆行为 的影响。结果发现本方有明显增强小鼠记忆力获得的作用;能显著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 记忆障碍作用;有非常显著的抑制胆碱酯酶活性的作用;对小鼠肝、脑过氧化脂质生成 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鼠脑内脂褐质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鼠血浆中SOD活性呈 剂量依赖性激活作用;随归脾汤剂量增加,CAT活性呈一定增强趋势luj。 2(抗过氧化作用 通过本方对小鼠脑、肝脏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对小鼠大脑 削旨褐素含量的影响、对小鼠血浆SOD活性的影响及对小鼠红细胞内过氧化氢酶 (CA7)活性的影响等实验研究,提示归脾汤能抑制小鼠脑、肝中过氧化脂质的生成, 对脑内褐脂素生成也有显著抑制作用,并揭示了本方降低自由基诱发过氧化反应的重要 机制之一可能提高机体SOD和CA7活性有关c12]。 3(抗休克作用 用归脾丸煎液10g,kg灌胃给药,有显著抗小白鼠烫伤休克作用; 归脾丸煎液5g,kg静脉注射,对家兔烫伤休克期的血压、肠管、呼吸、血糖均有一定的 良好影响(、3J。 本方为益气养血,健脾宁心的常用方,研究结果表明,归脾汤可明显增强实验动物 的记忆功能,抑制过氧化脂质的生成,还有良好的抗休克作用。但对于养心安神与益气 摄血方面的报道却较少,因而今后可围绕本方的主要功用开展研究,进一步揭示其作用 机制,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附方] 妙香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5绍兴续添方) 麝香别研一钱(3g) 木 香煨二两半(75g) 山药姜汁炙 茯神去皮、木 茯苓去皮,不焙 黄芪 远志去心,炒各一两 (各30g) 人参 桔梗 甘草炙各半两(各15g) 辰砂别研三钱(9g) 上为细末,每服二 钱(6g),温酒调服,不拘时候。功用:益气补虚,宁心安神。主治:男子妇人心气不 足,惊悸恐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不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等。 本方为心脾气虚,心神烦乱之证而设,故以益气健脾,补心安神立法。方中人参、 黄芪、山药、茯苓补益心脾之气,茯神、远志、辰砂安神定志,桔梗载药上浮以补心气 之虚,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麝香开窍醒脑而助宁神之效。诸药合用,共收补益心 脾,宁心安神之效。 ( 本方与归脾汤均有人参、黄芪、茯神、远志、甘草、木香,有益气补脾,宁心安神 之功。但归脾汤尚有白术、当归、酸枣仁、龙眼肉,故又有补血养心之功,乃气血同 补,养心安神之剂,用于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本方尚有茯苓、山药、桔梗、辰砂、麝 香,故又兼镇心宁神之功,为专于补气,兼可安神之方,宜于心脾气虚,心气涣散,神 烦意乱之证。 炙甘草汤 (《伤寒论》) [异名] 复脉汤(《伤寒论》)、甘草汤(《普济方》卷27)。 [组成] 甘草四两炙(12g) 生姜三两切(9) 人参二两(6g) 生地黄一斤(50g) 桂枝三两去皮(9g) 阿胶二两(6g) 麦门冬半升去心(10g) 麻仁半升(10g) 大枣三十 枚擘(10枚) [用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消尽,温服一 升,一日三次(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用] 益气养血,通阳复脉。 [主治] 1(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痿。咳嗽,涎唾多,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 干结,脉虚数。 [病机分析] 心主血脉。心气旺盛,阴血充沛,则心搏有力,节律规整,脉象亦平 和有力。若心气虚弱,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则脉来或结或代,至数不齐;阴 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心失其养,则心悸不宁;气血两虚,形体失于温养,则虚羸少 气;舌为心之苗,心之气血虚少而无以奉养,故舌光少苔或质干瘦小。本方所治之虚劳 肺痿,乃久咳伤肺,气阴耗损而成。肺气虚弱,气逆于上,故咳嗽气短;津液失布,故 多唾涎沫;肺气不足,卫气亦弱,腠理不密,故自汗不已;阴血不足,形体失充,神 明、清窍、形体皆失其养,故虚烦不眠,咽干舌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阴虚热扰, 迫津外泄,故寐则汗出;脉来虚数,亦为气阴不足之象。综上所述,本证临床表现虽较 复杂,但以阳气及阴血不足为基本病机变化。 [配伍意义] 本方原为治疗心之气血两虚的脉结代,心动悸而设,故以益心气、补 心血,养心阴,通心阳立法。方中重用炙甘草,以其擅补心气,可“安魂定魄”(《日华 子本草》卷5),并长于补中益脾,化生气血,滋后天之本以裕气血生化之源,本品甘 平柔润,补而不峻,缓以定悸,故为君药。臣以生地黄甘凉滋润,养阴补血,方中重用 达一斤之多,意在与炙甘草相伍益气养血以复脉之本。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 则养心复脉,补脾化血之功益著;阿胶、麦冬、胡麻仁甘润养血,配生地黄则滋心阴, 养心血,充血脉之力尤彰;桂枝、生姜辛温走散,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以助脉 气接续,同为佐药。原方煎煮时加入清酒,以酒性辛热,可行药势,助诸药温通血脉之 力。数药相伍,使阴血足而血脉充,阳气复而心脉通,气血充沛,血脉畅通,则悸可 定,脉可复。由于炙甘草、人参亦可补肺气,润肺止咳;阿胶、麦冬又善养肺阴,治肺 燥;生地、胡麻仁长于滋补肾水,与胶、地相合而有“金水相生”之功,故本方又可用 于治疗虚劳肺痿而证属肺之气阴两虚者。 本方配伍特点有三:一是气血阴阳并补,尤以益气养血之力为著;二是心脾肺肾四 脏同调,尤以补益心肺之功为大;三是补血之中寓有通脉之力,使气足血充畅行于脉, 则脉气接续,诸症自痊。 方中炙甘草的剂量重达四两,远远超出常规剂量,意在益气补心,缓急定悸,为引 起医家重视,强调其非同于一般方剂的调和之功,故以“炙甘草汤”名方。服用本方后 有使悸定而脉复之效,故又名“复脉汤”。 [类方比较] 本方与归脾汤均可补益心之气血,以治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 但本方补益气血之功较著,且配伍了桂枝、生姜、酒等辛温通阳之品,故不仅能够益气 养血,并可通阳复脉,故适宜于气血两虚,脉气不相接续之心动悸,脉结代,亦可加减 用于肺气阴两虚的久咳痰少证;而归脾汤中参、芪与白术相伍,补脾益气之力较强,又 配以大队养心安神药物,既可补心安神,又能益气摄血,故适宜于心脾气血两虚,神失 所养的心悸、失眠、健忘证,以及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之出血证。 本方与生脉散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气阴两虚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 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 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 之功胜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 光少苔为证治要点。 2(加减法 阴血虚甚,舌光而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心悸 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 神之功;虚劳肺痿阴伤肺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 阴劫液之弊。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 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有心悸、气短、脉结代之症且辨证属阴血不足,心气虚 弱者,以及气阴两伤之虚劳干咳等。 [使用注意] 本方用药偏温,阴虚内热者慎用。 [源流发展] 炙甘草汤由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制,用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 故又名“复脉汤”。唐(孙思邈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对本方主治证候病机及临床表现又作 了进一步阐述,明确指出本证由虚而致,临床表现为“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 悸,行动如常”(《千金翼方》卷15)。王焘根据本方组成药物可补益肺之气阴,提出扩 大其治疗范围,用于“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外台秘要》卷10),王氏此说 尽管后世附合者甚众,但付诸实践者并不多见,本方主要还是因其补虚复脉擅治脉结 代、心动悸之证而名世及沿用至今。炙甘草汤为仲景补益虚损之名方,也是方剂学史上 较早的补益方剂,对后世补益方剂的组方配伍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因而《医学入 门》云“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者” (录自丹波元坚《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卷上),故本方又堪称补法之滥觞。清(吴瑭结合温病病机特点和治疗的需要,减去方中 桂、姜、参、枣之温,加入酸寒之白芍滋阴敛液,使气阴(血)并补之剂一变而成为滋 阴专方一一加减复脉汤,用于“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又以此为基础稍 事加味,创制了“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一系列 滋阴生津,柔肝熄风的名方。鉴于本方对于后世滋阴生津法运用的影响,故而又有“滋 阴祖方”(《医寄伏阴论》)之誉。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君药的认识 对于本方君药的认识,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 柯琴为代表的认为以生地黄为君,如柯氏云:“此以心虚脉代结,用生地为君,麦冬为 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1),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 类规划教材《方剂学》(即六版教材)亦持此说。二是以钱潢为代表的认为以炙甘草为 君,如钱氏云:“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伤寒溯源集》卷2),从其说者 有王子接、丹波元坚、吕震等,以及二、四版教材、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方剂 学》(五版教材之教参)、中医基础系列教材《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上述 主张以生地黄为君者,主要以其在方中用量独重为依据;主张以炙甘草为君者,则主要 是因其在方中超乎寻常的剂量以及用炙甘草名方之故。由于本方所治气血之虚何者为主 原书并无明确论述,难以根据“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者为君”的方剂组成原则进行 判断;加之仲景方中以君药命名者固多,但亦有十枣汤等之例外,而且用量独重却非君 药者亦不乏其例,故若仅据用量或是否作为方名来判断君药又难免失之片面。由是论 之,本方君药似乎颇难确定。但若再细绎仲景诸方,方名中所示之药不论是否为君药, 均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而且仲圣素以制方配伍严谨而著称,剂量变化锱铢之间亦反复 揆度,本方炙甘草用量重达四两之多,在仲景诸方中无出其右,足见其非同一般的调和 补益,而是针对“脉结代,心动悸”而采取的特殊法度;此外从“君药是方剂组成中不 可缺少的药物”来看,本方中生地黄补益阴血之功固然力大效宏,但与炙甘草相比,必 不可少的药物显然应当首推后者。综合以上因素,仲景对本方中炙甘草的重视和该药的 不可替代性,皆提示了炙甘草的重要地位,故以之为君药似较合仲景本意。对此,当代 名医岳美中曾有精辟的论述:“仲景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显然是以甘草为君。乃后世 各注家都不深究仲景制方之旨,意退甘草于附庸地位,即明如柯韵伯,精如尤在泾,也 只认甘草留中不使速下,或囫囵言之,漫不经意。不知甘草具‘通经脉、利血气’之功 能,载在陶弘景《名医别录》,而各注家只依从甘草和中之说法,抛弃古说不讲„„生 地黄,《神农本草经》主‘伤中,逐血痹’; 《名医别录》主‘通血脉,利气力,。则大 枣、地黄为辅助甘草‘通经脉,利血气,之辅药无疑”(《岳美中医案集》)。岳氏考虑到 《伤寒论》的成书年代,据《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古说”分析方中地黄与炙 甘草等药的作用,自出机杼,不落窠臼,耐人寻味。由于生地黄在本方中毕竟为补血 (阴)群药之主,故有人提出应与炙甘草共为君药,以体现气血双补之法,此说亦有一 定道理。但若以地黄为君,而炙甘草从之,则似乎与仲景立方本意相悖,至于临证之时 随气血虚损之主次而酌定君药又当别论。 2(关于本方隶属归类的认识 上述对于本方君药认识的分歧,又进一步导致了该 方在各版教材“补益剂”中所属类别的差异。如本方在二、五版教材中被列入“补血” 剂,在四版和系列教材中被列为“气血双补”剂,在六版教材中则被列为“补阴”剂。 上已述及,本方既非以地黄为君,故列于“补阴”或“补血”之剂均有不妥;但方中重 用地黄滋阴养血,加之有麦冬、麻仁、阿胶等补血之品相协,若列于“补气”剂中又难 以体现其补血之功;而方中君以炙甘草补气,臣以生地黄养血,二药重用,再有诸药辅 之,共奏气血双补之功,故尔将其列入“气血双补”剂中较为适宜。 [方论选录] 工(喻昌:“炙甘草汤,仲景伤寒门内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一名复脉汤。 《千金翼》用之以治虚劳,即名为《千金翼》炙甘草汤。《外台》用之以治肺痿,即名为 《外台》炙甘草汤„„究竟本方所治,亦何止于二病哉!昌每用仲景诸方,即为生心之 化裁,亦若是而已矣。《外台》所取在于益肺气之虚,润肺金之燥,无出是方。至于桂 枝辛热,似有不宜,而不知桂枝能通荣卫,致津液。荣卫通,津液致,则肺气转输,浊 沫以渐而下,尤为要药,所以云治心中温温液液者。”(《医门法律》卷6) 2(张璐:“细绎其方,不出乎滋养真阴,回枯润燥兼和营散邪之剂。必缘其人胃气 素虚,所以汗下不解。胃气转伤,真阴枯竭,遂致心悸脉代,与水停心悸之脉,似是而 非。水则紧而虚则代,加之以结,则知正气虽亏,尚有阳邪伏结,凌烁真阴,阴阳相 搏,是以动悸不宁耳。邪留不解,阴已大亏,计惟润燥养阴,和营散邪,乃为合法。方 中人参、甘草,补益胃气;桂枝、姜、枣,调和营卫;麦冬、生地、阿胶、麻仁,润经 益血,复脉通心。尚恐药力不及,更须清酒以协助成功。盖津液枯槁之人,预防二便秘 涩之虞,其麦冬、生地,专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 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特识也。”(《伤寒缵论》) 3。徐彬:“此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谓虚劳不足者,使阴阳不至睽隔,荣卫稍 能顺序,则元气或可渐复。若汗出,由荣强卫弱,乃不因汗而爽,反得闷,是阴不与阳 和也。脉者,所谓壅遏荣气,令无所避,是为脉,言其行之健也。今脉结,是荣气不 行,悸则心亏,而心失所养,荣气既滞,而更外汗,岂不立槁乎?故虽内外之脏腑未 绝,而行动如常,断云不出百日,知其阴亡而阳自绝也。若危急,则心先绝,故十一日 死。谓心悬绝,该九日死。再加火之生数,而水无可继,无不死也。故以桂、甘行其身 之阳,姜、枣宣其内之阳,而类聚参、胶、麦、生地润养之物,以滋五脏之燥,使阳得 复行于荣中,则脉自复。名曰炙甘草汤者,工为万物之母,故既以生地主心,麦冬主 肺,阿胶主肝肾,麻仁主肝,人参主元气,而复以炙甘草为和中之总司,后人只喜用 胶、麦等,而畏姜、桂,岂知阴凝燥气,非阳不能化耶!”(《金匮要略论注》卷2) 4(柯琴:“仲景于脉弱者,用芍药以滋阴,桂枝以通血,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 地黄、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心虚脉代结,用 生地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开后学滋阴之路。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大寒,非发 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脉,生姜、大枣以和营,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 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 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良。”(录自《古 今名医方论》卷1) ( 5(程知:“此又为议补者立变法也。曰伤寒,则有邪气未解也。心主血,曰脉结代, 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相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无阳则无以 绾摄微阴,故方中用桂枝汤去芍药,更渍以清酒,所以挽真气于将绝之候,而避中寒于 脉弱之时也。观小建中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阳之方;观炙甘草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阴之 法也。”(录自《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卷2) 6。钱潢:“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又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 甘草生能泻心下之痞,熟能补中气之虚,故以为君。生姜以宣通其郁滞,桂枝以畅达其 卫阳,人大枣而为去芍药之桂枝汤,可解邪气之留结。麦冬生津润燥,麻仁油滑润泽, 生地黄养血滋阴,通血脉而益肾气。阿胶补血走阴,乃济水之伏流所成,济为十二经水 中之阴水,犹人身之血脉也,故用之以导血脉。所以寇氏《本草》云,麦冬、地黄、阿 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也;人参补元气之虚,同麦冬又为生脉散之半; 更以清酒为使,令其宣通百脉,流行血气,则经络自然流贯矣。”(《伤寒溯源集》卷2) 7(魏念庭:“仲景用炙甘草汤,盖不问其表里,而问其阴阳,不治其气血,而理其 神志,然究何尝外于补阳益阴、生卫养营之为治乎?甘草、生姜、桂枝、参、枣,补阳 生卫,助其气也;麦冬、麻仁、生地、阿胶,益阴养营,滋其血也。气旺精足,而神有 昭昭朗朗者乎!缘此证不见气血之为病,而实为病甚大,仲景用阴阳两补之法,较后人 所制八珍、十全等汤纯美多矣。”(《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3) ( 8(尤怡:“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营卫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 是虽有邪气,而攻取之法无所施矣。故宜人参、姜、桂以益卫气;胶、麦、麻、地、 甘、枣以益营气。营卫既充,脉复神完,而后从而取之,则无有不服者矣。此又扩建中 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如此。”(《伤寒贯珠集》卷1) 9(王子接:“炙甘草汤,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虚劳,三者皆是津涸 燥淫之证。 《至真要大论》云:燥淫于内,金气不足,治以甘辛也。第药味不从心肺, 而主乎肝脾者,是阳从脾以致津,阴从肝以致液,各从心肺之母以补之也。人参、麻仁 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 炙甘草之气厚,桂枝之轻扬,载引地、冬上承肺燥,佐以清酒芳香人血,引领地、冬归 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悉上供与心肺矣。喻嘉言曰:此仲景伤寒门中之 圣方也。仲景方每多通利,于此处特开门户,重用生地,再借用麦冬手经药者,麦冬与 地黄、人参气味相合,而脾胃与心经亦受气相交。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 10(陈蔚:“病久正气大亏,无阳以宣其气,更无阴以养其心,此脉结代,心动悸所 由来也。方中人参、地黄、阿胶、麦冬、大枣、麻仁,皆柔润之品以养阴;必得桂枝、 生姜之辛以行阳气,而结代之脉乃复;尤重在炙甘草一味,主持胃气,以资脉之本源; 佐以清酒,使其捷行于脉道也。其煮法用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以煎良久,方 得炉底变化之功,步步是法。要之,师第言结代者,用此方以复之,非谓脉滑脱者以此
/
本文档为【归脾汤】,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