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老年时报

2017-09-01 4页 doc 15KB 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老年时报2009年,在中国SCI论文中,有24.2%的论文“零被引”。虽然“零被引”等“中国论文病”一再受到舆论批评,但学界内部对待这一问题态度相当暧昧,不禁令人担忧。 付晓霞是北京一家儿科医学刊物的编辑,数月前她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引起了争论。演讲内容是她与同事合作的论文——《2000年—2009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数据分析》。一位资深医学专家听后惊讶地说:“直观的数据很震撼,我国科技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也有人惋惜:“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检索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963年,美国情报学家加菲尔德博士创立SCI这套科学文献检...
中老年时报
2009年,在中国SCI中,有24.2%的论文“零被引”。虽然“零被引”等“中国论文病”一再受到舆论批评,但学界内部对待这一问题态度相当暧昧,不禁令人担忧。 付晓霞是北京一家儿科医学刊物的编辑,数月前她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引起了争论。演讲是她与同事合作的论文——《2000年—2009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数据分析》。一位资深医学专家听后惊讶地说:“直观的数据很震撼,我国科技论文质量还有待提高。”也有人惋惜:“我们做了这么多工作,检索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1963年,美国情报学家加菲尔德博士创立SCI这套科学文献检索工具。由于它涵盖了数千种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学术期刊,已衍生出评估科技研究成果的功能,在中国也是科技领域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 “十五”以来,随着中国巨额的科研投入,从2000年至2009年,SCI收录中国作者论文总数由3.14万篇猛升至13.11万篇。然而,根据付晓霞等人的研究:2000年至2007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的增速以20.67%压过17.87%的论文增速。 论文数量猛增 《2000年—2009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数据分析》是付晓霞和同事关于中国SCI论文的第三篇文章。他们的研究统计工作始于2009年。 付晓霞供职于《中华儿科杂志》。“我们杂志在国内医学期刊里排位比较靠前,最近几年编辑们时常抱怨来稿质量不行。其实,这些年国家投入还是蛮大的。我们就很奇怪,想探寻一下我国SCI论文被引情况。因为文章被引用、受关注,一定程度上反映它的学术价值。”付晓霞说。 与高速驰行的中国经济增速相似,根据付晓霞等人统计:2000年以来中国作者被SCI收录的论文数年均增速达到17.19%。而同期的世界SCI论文年均增长率仅为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已成SCI论文制造大国。该研究所研究中心主任潘云涛说:“2010年,SCI收录中国论文为14.84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0.4%,位居世界第二。” 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主任邱均平则分析说:“这背后是政府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对科研工作的强力支持。”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同样显示,到2010年,中国科技总经费规模达到全球第三,仅次于美、日,科研人员总量亦居全球第二。 强力的政府投入一部分就用来资助论文。2000年至2007年,中国SCI论文受到基金资助仅分别为4、6、19、41、161、107、211和670篇次。2008年受资助SCI论文猛增到6.6万篇次,2009年跃升至20.4万篇次。 2008年,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篇次最多——1.86万篇次,占全部受资助SCI论文的16.8%。其他对论文资助较多的单位依次是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社科院等。 “零被引”论文是不是垃圾 “我们不只是为了神和一帮天使的眷顾才去写论文,而是为了脆弱的人类同胞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小布拉格曾说,“除非一篇论文有直接的影响,否则他们对科学的进展几乎只是无足轻重,还不如不写。” “零被引”论文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徐坚的眼中,就是小布拉格所言“不如不写”的论文。他曾多次撰文达这个观点。“虽然不能简单地说,零被引的论文一定就是垃圾论文,但其学术价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尽管受到一定的舆论支持,但这种观点却在学界引发了论战。有学者反驳:“一篇高引用率的文章固然是好文章,但说零被引就是垃圾文章也太偏激、太轻率。” 对于“零被引”论文未必无价值,可能触发灵感的说法,徐坚反击说:“有没有价值,问问自己,只是不要为了功利目的去骗自己。” 在浩瀚的中国SCI论文中,有多少论文“零被引”,付晓霞的统计结果是:2000年到2009年,24.2%的中国SCI论文“零被引”,共篇。这意味着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没有同行问津。 影响因子是国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越大,期刊学术影响力也越大。统计显示,超过八成,即82.58%的中国“零被引”SCI论文都聚集在低影响因子期刊上,达到篇。 潘云涛说:“从国际论文总体上看,在发表后3年、5年和10年间,零被引的论文比例分别是40.3%、30.9%、23.9%。以我国计算机领域国际论文为样本进行的研究显示,在论文发表后3年、5年和10年的时间里,零被引率分别是44.3%、33.5%和29.1%。” 由于SCI本身的限制,付晓霞只能查询2000年到2006年国际“零被引”的情况。两种主要的文献类型——论著类和综述类,中国的“零被引”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这6年间,国际论著类论文的零被引率徘徊于11%、12%之间,而中国由12%上升到16%。另一种主要文献综述类,国际是4.44%至5.28%,中国为6.92%至12.64%。 2000年到2009年的9年间,中国“零被引”的SCI论文平均增速也相当快,以25.41%力压17.19%的中国SCI论文平均增速。 考虑到论文发表后3至5年更能反映实情,付晓霞与同事在2011年专门统计了2000年至2007年的情况,“零被引”增速仍以20.67%压过论文17.87%的平均增速。 日媒《日经产业新闻》是首个挖掘出2006年中国科学论文数悄然跃居世界第二的媒体。2008年9月29日,这家媒体对比各国引用频率最高的重要论文数:2007年美国的重要论文占到全世界的40%,英、德分别超过10%,日本为7%,中国约6%,中国似乎还不是论文强国。 成为学术水平考核尺度 非“零被引”SCI文章中,也存在“假引用”现象。“自己引自己的,有关无关的都引;或者小团体说好了相互引用,不同实验室的导师相互投赞成票。其实,是否做过手脚,如果想了解,对于做数据库的人来说,一目了然。”付晓霞说。 当然,“零被引”也有一定客观原因。比如中文期刊上的论文,国际同行看不到或看不懂,如果国内同行认为没有引用必要,自然会产生“零被引”。比如,好文章因为其创新性而曲高和寡,发表后无人问津,待几十年后才被挖掘出来。 “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片面的SCI考核压力。”付晓霞认为。 上世纪80年代末,南京大学首次将SCI引入考核体系,使其SCI论文数量连年居全国第一,此后高校及研究机构竞相模仿。目前,SCI已成为衡量各高校、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学术水平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 “零被引论文在国内仍享受着SCI的一切荣光。因为大部分考核只看是否发表在SCI期刊上,SCI期刊影响因子是几,论文本身真正的影响力似乎并不重要。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博士毕业,评奖,申报基金,单位年终和奖励,都与SCI直接挂钩,这催生了很多‘零被引’文章。”付晓霞说。 (据《瞭望东方周刊》) 论文代笔www.pwwrite.com
/
本文档为【中老年时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