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2018-02-11 20页 doc 41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635

暂无简介

举报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 “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在“十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发展期,也是我区抢抓世界产业转移和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科学发展,自主创新,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把我区建设成为和谐、...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 “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在“十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发展期,也是我区抢抓世界产业转移和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科学发展,自主创新,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把我区建设成为和谐、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区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指导,以优化投资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前一年完成“十五”制定的主要目标,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完成区域生产总值83.6亿元,年均递增31.6%;人均区域生产总值达到50039元,年均增长15.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7:65.1:31.2调整为2005年的1:72.4:26.6,工业强区初见成效,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其制品、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四大高新技术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3亿元,年均增长39.6%,投资率达50.4%,高于市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孵化器二期、三期、威高集团新增项目、金猴工业园、华东数控、职业大学、海悦国际等一批重点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亿元,初村新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基本路网、水网、电网初具规模。“十五”期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成效明显,为持续发展积累了巨大的潜力。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共引进外资项目269个,实际利用外资6.07亿美元,年均递增38%,欧美项目取得重大突破。1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募集资金2.4亿元。完成进出口额50亿美元,年均递增43%,出口总额29亿美元,年均递增45%;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2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 60%。2005年被商务部等国家八部委联合评定为“科技兴贸”先进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十五末,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高新技术产品215个;2005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亿元,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3.5%;区内各类研发机构32家。十五期间累计申请专利900个,被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山东省专利园区”。区内孵化器面积已达5万平方米,海外留学生创业园、各类创业孵化机构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职工人均收入13478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6079元,年均增长 8.6%。2005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6亿元,年均增长35%。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覆盖率达到93%。社会事业累计投资1.6亿元,其 中教育事业投资1.45亿元。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低于0.76T标煤/万元、150m3 /万元,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4.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43.3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8 %。成功地通过了区域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 ISO14000 国家示范区”。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主要有:经济增长方式亟待改善,工业产业链条短,集群效应不够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高,引领市场的产品不多,高素质人才缺乏,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相对滞后。 (二)“十一五”期间的机遇与挑战 未来五年,我区经济将面临着很多重要的机遇。 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当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渐加快,跨国产业转移呈现加速向我国聚集的特点。 从国内形势看,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逐渐饱和,发展空间、发展成本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准,产业发展呈现逐步北移趋势。山东半岛将是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热点地区。山东省制定了建设半岛城市群和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宏伟战略发展规划,青烟威城际铁路的建设以及其它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实施必将拉动胶东半岛城市群在未来五年的快速发展。我市是半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在东北亚经济区内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我区情况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人均GDP为6208美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约374美元,为“十一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在未来五年,我区经济发展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半岛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不论是在综合经济实力,还是环境建设等方面还存有不少差距;我区综合实力在全国高新区尚处中下游,与“对口学”、“对口比”的中山高新区及周边的烟台、青岛、大连高新区比,在人才保障、科技支撑、配套环境等方面差距较大;随着WTO保护期的结束,出口贸易竞争更加激烈。 综观“十一五”期间我区面临的发展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困难。 二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自主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创新型国际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城,使其成为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威海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制高点 的前沿阵地。 (二)指导方针 抢抓机遇,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抓住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我区经济和社会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强化自主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兴区。以大学、科研机构为源头,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端人才为核心,以专业基地和各类孵化器为载体,整合创新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源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走出去”,“请进来”,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 坚持集约发展,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水耗和地耗。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构建区域产业共生系统,提高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率,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按照“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扩大就业,注重社会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奋斗目标 根据我区的发展基础及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初步确定为: 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保持区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5%,达到2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达17.7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亿元。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3%,建成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初村新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47%。 高新技术产业占主导,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75亿元,年均增33%,占限额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3.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年均增长32%。 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十一五”末,建成区面积达32Km2,人口达21万人。基础设施投资12亿元,建成区各项服务功能更加接近现代化城市水平。 外向型经济更加活跃,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提高。5年累计利用外资12亿美元,累计利用内资167亿元。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8%。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72:27,三产增加值年均递增30%以上。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职工人均收入年均递增 9%;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8%。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2%,社会事业投入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 覆盖率达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 三 加快产业聚集膨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坚持走集群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构筑创新型产业发展格局。 (一)加快结构性调整 优化空间布局。按照建成区大提升、初村新区大开发、对外大合作的发展思路,搞好产业空间布局。在建成区,以自主创新为支撑,以土地集约利用为保障,进一步培育大企业集团,拉长支柱产业链条,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使建成区成为集约发展的示范区。在初村新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大项目为重点,加快技术、项目、产业、人才集聚,初步建成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突出、现代服务功能完善的科技新区。发挥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和辐射带动功能,积极走出去,与周边市区和园区进行资源整合及产业、项目对接,拓展发展空间。 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适度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新格局。全面推进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服装纺织、皮鞋皮具、渔具、汽车配件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按照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要求,发展壮大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培植一批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发展民营企业,逐步淘汰技术含量低、效益差、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规模适度、机制灵活、核心竞争能力强的企业组织结构。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我区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其制品、机电一体化和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名牌带动、大企业集团和产业基地四大发展战略,加速产业集聚膨胀,构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框架。 突出发展四大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计算机外围设备、通信设备、传感器、电子关键元部件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47%;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碳纤维及制品、医用TPE材料、二氧化碳共聚物、工程塑料、特种金属材料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22%; 机电一体化产业,重点发展数控设备、柔性生产线、交通运输设备、印刷机械、高压电器、超低温设备等产品,到2010年销售收入80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14%;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制剂、海洋生物制品和医疗器械等产品,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12%。 积极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产业集群战略,积极培育和完善产业配套环境,发展以终端产品和关键部件为核心,以中小企业为之配套的六大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以山东三星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打印设备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90亿元;以威海华东数控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数控设备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以威高集团公司为龙头建设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万丰轮毂公司、光威汽车配件工 业园为龙头,建设汽车配件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以光威集团公司、环球渔具公司为龙头,建设渔具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以威海华羽服装公司、银洁绣品公司等为龙头,建设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名牌带动战略,按照“名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行业”的发展思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培育、社会支持的原则,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全面提升我区企业市场竞争力。“十一五”期间,争创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 6-8件,新培育省级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20件。大企业集团战略,落实和完善鼓励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为大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企业扩张与膨胀,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群。到2010年,培育实现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6家,其中,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实现销售收入过150亿元的企业1家。产业基地战略,立足我区实际,积极打造(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碳纤维及制品基地、信息化产业基地、镁合金制品基地四大产业基地,使其成为我区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和区域优势产业的重要载体。到2010年,发展重点高新技术产品20种,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制造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业和旅游业。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旅游业。以我市建设旅游度假基地、打造千公里幸福海岸线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区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构筑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体育健身、商务会展、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科学规划建设小石岛和双岛湾两大旅游景区,重点发展海上游乐、渔业观光、游艇俱乐部、海鲜风味小吃等旅游项目,改造提升国际海水浴场、第一海水浴场的层次,高标准建设西海浴场和初村北海浴场;适度发展高档饭店,引导更多的旅游企业加入国际分时度假体系;鼓励发展旅游商品;大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占服务业总收入的15%以上。 商贸业。以提高我区商贸服务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特色商业、休闲商业和旅游度假商业,增强商业的繁荣繁华城市和便民利民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初步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辐射力强、生态城市氛围突出的商业中心和生活服务体系。重点发展新型业态和现代化市场,培育大型骨干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不断提升商贸流通行业水平和竞争力;建立网上交易平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以威韩商贸城及周边区域为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改造投资力度,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商品档次、突出经营特色,建设1-2处以经营家具、建材为主的大型专业店,新建1处大型综合超市,确立区域商业中心地位。合理配置网点类型和规模,突出商业服务特色,丰富商业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和水平,建设成为满足区内生产、生活需要,辐射周边地区的区域商业中心。围绕便民利民宗旨,规划建设好社区商业网点。 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以大市场、大企业为依托,以发展商贸物流为重点,加快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有重点地引进专业物流公司进区发展物流业务;整合区内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业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加快物流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保险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银行和证券机构 ,稳健发展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壮大金融业实力;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努力防范经融风险;拓展信贷业务品种,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发展金融保险中介机构,扩大城乡保险市场,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保险服务体系。中介服务业,做大做强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运用等科技型服务业,积极发展计算机应用、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资质审查,大力培育人才、劳动力、物资等要素市场,促进中介服务业发展。房地产业,高层次培育房地产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房地产重点项目、精品项目,提高我区房地产业的规划和建设水平;引导房地产企业走内部整合、行业联合、外部合作的路子, 促进企业快速膨胀,提高市场竞争力。社区服务业,以方便居民、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中心,大力发展家政、餐饮、托幼、文娱、维修、医疗等便民服务业,加快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构建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服务业。 (四)适度发展现代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导,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优势产业,培植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特色化经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内部结构。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优势,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高效农业。种植业,以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为主攻方向,全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进一步完善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先进、集约化程度较高的蔬菜瓜果、花卉园艺、中草药材等生产基地。畜牧业,以特种养殖为重点,建设畜禽繁育、饲养基地和特种动物养殖基地。水产业,以西港水产集团公司、华新海大生物科技公司为龙头,建设一批海水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外资企业、工商企业和个人投资开发农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形成以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农户,产、加、销紧密结合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培植农业服务组织,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推进农业创新,建立市场化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四 搭建科技创新架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落实“科技兴区”、“人才强区”发展战略,完善三大创新体系,构筑五大支持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50家,技术进步贡献率超过66%,争取进入国家级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行列。 完善三大创新体系。围绕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源头体系;围绕提高应用创新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孵化器为载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建设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哈工大(威海)微电子中心、山大国际生物研究中心、宋健研究院建设,推动国内外高校 、科研机构与区内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推动企业通过投资入股、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应用研究,取得知识产权和成果优先转化权;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联合各方面力量对引进关键性、基础性技术设备进行攻关,加快本地化进程。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确保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建设2-3个国家级、10个省级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企业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引进和建立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成果推广、知识产权代理、风险投资、信用担保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多元化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强留学生创业园、国际孵化器、专业孵化器建设。到2010年,孵化器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00家,毕业企业100家。 构筑五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及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和完善科技融资服务平台、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创新 创业条件。加强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园建设,打造“孵化、中式、产业化、国际化”链条,使之成为承接东北亚科技资源向山东半岛转移的重要基地。积极加入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建立区内企业与国际国内资本接轨的渠道,增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积极参与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建立和开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以区内现有大专院校为骨干,大力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及教育培训机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我区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以省级专利园区为基础,设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企业专利申请、商标注册、软件注册权登记提供服务,支持和鼓励科技发明创造,大幅度提高专利申请数量,争取加入国家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示范园区。以高区电子政务信息网为依托,建立科技、法律、政策、市场、人才、资金各类信息平台,促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建设孵化企业产业化园区。加快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引进国内外科研机构、高层次科技人才,为高新技术项目的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增强承接孵化器毕业企业的能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五 提升对外开放,增强国际竞争力 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牢固树立开发区以外都是外的观念,研究完善招商引资鼓励政策,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扩大对外经济合作领域,不断加快我区经济国际化步伐。“十一五”期间,利用外资累计完成12亿美元,利用内资累计完成167亿元以上。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7%以上。 明确主攻方向,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招商择资,引导资金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出口型产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坚持内外并举。对外,主攻韩日,开拓港、台、欧美,加大对跨国公司、大财团的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我区投资、设立研发中心。提高引进项目的层次。按照WTO的开放时间表,吸引外资投向商业、旅游业、教育、中介机构等现代服务行业,推动企业境外上市,探索兼并收购、产权转让、利用国外风险基金等利用外资形式。对内,抓住珠三角、长三角加工制造业北移的机遇,组织开展以商招商等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在资本、信息密集的中心城市设立招商机构,开展代理招商。跟踪国内大企业的投资动向,建立高效跟进机制,实行项目责任制,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优化三个结构,扩大外贸出口。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扩大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医疗器械、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规模,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对渔竿、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韩国、日本、美国、欧盟四大主体市场的同时,重点拓展东欧、南美和非洲等市场,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派遣贸易推销小组赴新兴市场进行营销活动。积极培育我区外贸出口市场的新增长点,争取到2010年完成进出口额53亿美元,出口额34亿美元。调整外贸企业结构。落实外贸出口鼓励政策,加大对自营进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大经贸新格局。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提高产品档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提高在国际经济链条分工中的层次。力争到“十一五”末,培育年出口额过5000万美元的骨干企业20家。 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宽外经发展新渠道。引导威高集团、山东新北洋、光威集团等有条件的企业境外投资,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实施跨国经营,从事散件组装及加工生产。输出劳务、承包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展。 六 加快城市建设,打造生态园区 以建设精品城市,打造生态园区为目标,加大土地自然风貌和矿产资源的保护力度,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速度发展的原则,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进一步完善建成区城市功能,加快初村新区的开发建设,加强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加快建成区和初村新区之间的二条骨干道路建设,实现建成区和新区的对接畅通,充分发挥建成区辐射功能强和新区空间拓展能力大的优势,增强我区总体空间承载能力、提高总体环境支撑质量,促进产业、人口集聚。努力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高科技城区。 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布局。建成区,全面推进建成区“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增强城市抵御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现代服务功能。围绕“二轴三带”进行改造提升。二轴指文化西路和世昌大道两条城市发展主轴,加快主干道两侧的建设改造和环境整治,完善网格状路网建设,打通数条从南至北的景观带,使海景资源向城区渗透,形成南有青山、北有碧水的独特城市风貌。三带是指以环海路为主线的沿海观光旅游带,文化路以北的滨海商住综合发展带,文化路以南的近海高科技工业带。旅游观光带要加大第一海水浴场及周边环境的改造力度,提升国际海水浴场的层次、完善周边服务设施,加快小石岛的规划建设和环海路沿海岸线向影视城、北海景区方向的延伸,建设北海景区海水浴场,形成山、林、海、人合一的自然景观。滨海商住综合发展带重点做好文化路北侧及火炬大厦周边未建区域的规划建设,加快怡海园、海水游泳馆等区域的改造,重点发展商贸、高档宾馆、高档住宅、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近海高科技工业带在现有布局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集群的要求进行合理调整,提高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初村新区,以加快开发建设为主线,合理划分功能区和配套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开发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五年内将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知识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知识创新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高等教育聚集区、高知人才创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档住宅生活区、高尚文明新社区”。初村新区分为三大功能区,分别为:高科技产业区、综合商住区和大学城。高科技产业区是“十一五”期间我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主战场,位于老烟威公路南,以新老初张路为两条发展轴线,在其两侧规划建设国际大学科技园、国际生命科学园、电子信息科技园、新材料科技园、光机电一体化科技园、环保设备科技园、海洋生物工程科技园等十类专业园区。综合商住区位于初村镇政府驻地东、西两侧和双岛湾沿岸。初村镇政府驻地规划建设商住、公共设施等,双岛湾沿岸规划发展滨海观光旅游业等。大学城主要为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撑。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计划投资12亿元,其中9亿元将用于新区开发建设。(1)道路交通。着力形成便利快捷的城市交通。打通新区和建成区两条绿色通道,两区内主干道全部贯通,形成网格状城市交通网络和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通八达的三级道路网络。道路硬化率达90%以上。(2)电力、热力、蒸汽、燃气。新区规划建设5MW供电和160T/H供汽能力的热电厂1座,规划建设22万KVA变电站一座,改造、铺设高低压输、变电线路,铺设蒸汽、采暖管线,满足区内生产、生活需要。建成区天然气管线全部改造完毕,新区起步区“十一五”末天然气使用率达100%。(3)给排水工程,建成区进一步完善给排水系统,建污水提升泵站3座。改造现有排水河道,增强排水泄洪能力。新区建设环状给水管网系统,满足区内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要求。规划建设日处理能力3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1座,实行雨污分流,建设完善的排水、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率达到75%。(4)通讯,新建模块局5个,扩容交换设备3万门,建设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数字化、覆盖全区的立体化通信基础网络。(5)旧村改造,“十一五”期间,建成区,全面推进旧村改造,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在垛顶山、毕家疃、后峰西建设三处居住区公园。初村新区,要加快规划区内村庄的搬迁改造,完善辖区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到“十一五”末,村村通上柏油路,户户用上自来水。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落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严格项目进区环境评价,引进、扶持节能、环保等示范项目,发展友好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 工作,组织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加大环境污染源管理力度,抓好初村新区污水集中处理项目、集中供热项目、城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南北两条河的综合治理及初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和环境科技攻关项目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搞好植树造林和护林防火,控制水土流失。严格执法,加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保护、利用。 七 坚持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统筹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等社会事业,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科教兴区,提高教育质量。“十一五”期间,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全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突出“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主题,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90%的学校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工程,全面启动素质教育工程和教育现代化工程,鼓励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初步形成与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运行机制灵活、保障机制健全的新型教育体系框架,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建立健全卫生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区、机制创新、行风建设、农民健康“四大工程”,突出抓好疾病控制、突发救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项工作。到2010年,全区医疗覆盖率达100%,社区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使全区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77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事件救治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传染病救治网络组织,做好疫情的监测、、监督管理和控制工作,全面提升我区整体防病防控素质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医院和社区服务卫生室;增加投入改善我区医疗条件,到2010年全区每千人拥有床位3.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事业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重点加强社区、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扩大文化交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净化文化市场,保证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积极实施《全民健康计划纲要》,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齐抓共管,切实抓好人口和计生工作。大力宣传和普及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人们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综合治理体制。完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扶助制度。深入开展技术服务,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和健康水平。到2010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全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八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安全、道德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拓宽领域,扩大就业渠道。发挥劳动部门的主体作用,扩大人才市场规模,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到2010年,新增就业岗位2.5万个,培训职工8万人次,就业困难群体安置率达到9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内。搭建镇、办事处就业创业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实用性、多样性技能和自主创业的就业培训,完善劳动力供需交流体系。到2010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7500人。 健全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依法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认真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健全以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为重点的农村养老、医疗、社会福利制度,认真落实被征用土地的补偿政策,保证被征用土地补偿金的有效使用,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灾害防御救助的应急指挥联动体系,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预防为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劳动监察、仲裁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完善服务体系,构建文明社区。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打击邪教组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按照责、权、利相统一原则,强化街道办事处的管理职能,推进村改居工作,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和社区自治组织。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服务与管理改革的新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 强化监管,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防范体系。加强宣传,提高全区人民的安全生产意识。强化培训、严格执法,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力度。保证全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九 完善支撑体系,强化措施保障 进一步加大人才、资金、土地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加快人才资源培育步伐。强化政府在开发人才资源中的职能作用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人才培育、引进和使用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为人才交流、培训搭建平台。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和高技能实用人才。利用区内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培训产业,鼓励校政、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定向培养工作。以重点项目、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为依托,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注重引进各类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积极探索开展国际间智力和技术合作的新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做到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形成新的人才聚集优势。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和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合作,依托金融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和项目推介会,健全项目推介制度,稳定银企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搞好上市融资培植,推动优势骨干企业到境内外证券市场融资和再融资,争取到“十一五”末,上市企业累计达到5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优化政府资金的支出结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建设项目和重点发展领域。按照统筹协调、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强政府对公共项目的投入, 并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论证筛选项目,争取利用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政策扶持,增加对企业的资金支持。 强化建设用地保障。坚持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坚 持集约式发展原则,建立规范的土地市场,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提高单位土地投资密度。盘活建成区土地存量,盘整厂房资源,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保障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用地。统筹初村新区土地资源,明确园区功能,严格项目准入,提高相关产业集中度,保障大项目建设用地。加强项目建设用地批后管理,对项目不落实的建设用地或擅自改变用地性质、容积率及圈而不用等现象,依法进行整治,确保土地使用效率。 优化服务环境。确立服务型政府观念,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机关职能从微观管理转到宏观管理、依法管理和为民服务上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效率,使我区的行政服务尽快与国际接轨;强化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管理监督机制;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面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强融资、信息、技术合作、管理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功能,全方位的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围绕企业做大做强,认真落实和制定鼓励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大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
本文档为【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