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

2017-09-27 50页 doc 148KB 9阅读

用户头像

is_003124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 政治经济学专业 研究生:赵昌伟 指导老师:钟思远 2007年08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最后蔓延全球,造成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大,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波。它致使全球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最后导致现金的全球金融危机。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不良贷款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以中国的不良贷款现状为...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 政治经济学专业 研究生:赵昌伟 指导老师:钟思远 2007年08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最后蔓延全球,造成全球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大,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波。它致使全球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最后导致现金的全球金融危机。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的不良贷款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文以中国的不良贷款现状为基础,探讨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方法。不良贷款证券化是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不良货款证券化能够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投资渠道,增加流动性,降低监管成本。但是,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证券化,所以我们要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防止证券化链条过长,重复证券化。 本文首先对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理论知识进行介绍,然后介绍了我国不良贷款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其中主要有宏观经济、政府监管、管理水平及信用等方面的原因。接着对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必要性进行分析,相对以往处理不良贷款的方法,证券化更加合理和有效。若要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必须明确实行证券化所遇到的障碍,其中障碍有技术障碍、制度障碍和环境障碍,最后是本文的中心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设计构想,明确参与主体和运作工具,阐述操作过程,剥离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进行信用增级,提出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和建议。金融市场的建设,法律的完善,政府的支持力度,道德风险的防范及激励机制的建立,还有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是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成功的关键。 I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不良贷款;证券化;商业银行;资产剥离;过度证券化; II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Securitiz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hina's research Political Economy Postgraduate:Zhao changwei Tutor:Zhong siyuan Broke out in August 2007 meet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credit crisis, the last parts of the world, resulting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Scope of its influence and undermine the great efforts that we see. Times also known as the subprime mortgage loan crisis in the crisis. It refers to an occurr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due to sub-bankrupt mortgage lenders, investment funds have been forced to close, the stock market turbulence caused by severe financial crisis.It led to a global shortage of market liquidity, resulting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in cash. It gave us a wake-up call, China's non-performing loans must arouse our attention. In this background, this paper, the issue of China's non-performing loans based on the way to resolve non-performing loans. Securitiz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to resolve non-performing loans is an important way.Securitiz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to improve the financi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system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risk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optimize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channels to increase liquidity, to reduce regulatory costs. However, this financial crisis is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excessive securitization, and therefore we have to sub-loan cri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lesson from this, to prevent the securities of the chain is too long, repeat the securitization. This article first securitiz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n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s introduced, and then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non-performing loans and the causes, of which there are macro-economic, government regulation, management and credit and other reasons.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hina's need for an analysis of securitization, the relative past methods of handling non-performing loans, securities of a more rational and effective.To implement non-performing loan securitization, III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securities must be clear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obstacles, including obstacles to technical barriers,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environmental barriers, and finally the central part of this paper is mainly of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sign concept of securitization clearly involved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tools, the op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divestiture of non-performing loans, loans for bad credit enhancement, the non-performing loans of China's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ntermeasures the Securities and recommenda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financial markets, the legal system improves, the Government's support for efforts to prevent the risk of moral hazard and incentive mechanisms, as well as the training, these are non-performing loans in our country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securitization. Key words:Non-performing loans; securitization; commercial banks; asset stripping; excessive securitization; IV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录 1引言 ............................................................. 4 1.1 论文写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4 1.1.1本文的理论意义 ........................................ 4 1.1.2本文的现实意义 ........................................ 4 1.2本文的目标与贡献 ........................................... 5 5 1.2.1本文的目标 ............................................ 1.2.2本文的主要贡献 ........................................ 5 1.3全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 5 1.3.1本文的结构安排 ........................................ 5 1.3.2本文的研究方法 ........................................ 6 1.3.3本文可能创新点 ........................................ 6 2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概述 ............................................ 7 2.1不良货款证券化概念 ......................................... 7 2.2 不良货款证券化特征 ......................................... 7 2.2.1不良货款证券化的范围 .................................. 7 2.2.2不良货款证券化的融资方法 .............................. 7 2.2.3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 .................................... 8 2.2.4不良货款证券化的未来预期 .............................. 8 2.3不良货款证券化的产生 ....................................... 8 2.3.1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金融法规作用 .......................... 8 2.3.2推动不良货款证券化的重要经济力量 ...................... 9 2.3.3不良货款证券化的驱动力 ................................ 9 2.4资产证券化概述 ............................................ 10 2.4.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 10 2.4.2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尝试 ................................. 11 2.4.3中国的主要相关法律法规 ............................... 12 2.5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综述 .................................... 12 3 我国不良贷款的成因 ............................................. 15 3.1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 .......................................... 15 3.2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 .................................. 15 3.3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信贷管理水平 .......................... 16 3.4 导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特殊原因 ................ 17 3.4.1中国的国有企业体制问题 ............................... 17 3.4.2政府行政干预问题 ..................................... 18 3.4.3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问题 ........................... 19 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4其他原因 ............................................. 21 4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 23 4.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货款的界定 ................................ 23 4.2 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中国经济金融的严重影响 ................ 23 4.2.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货款的现状 ........................... 23 表4-1 单位: 亿元、% ................................................... 23 4.2.2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货款的严重危害 ................... 24 4.2.3以往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货款的方法 ....................... 25 4.2.4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处理不良货款的方式选择 ............... 27 5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障碍 ....................................... 32 5.1技术障碍 .................................................. 32 5.1.1基础资产属性问题 ..................................... 32 5.1.2资产组合的定价问题 ................................... 33 5.2制度障碍 .................................................. 33 5.2.1法律问题 ............................................. 33 5.2.2税务问题 ............................................. 36 5.2.3会计问题 ............................................. 38 5.3环境障碍 .................................................. 41 5.3.1信用评级问题 ......................................... 41 5.3.2担保问题 ............................................. 41 5.3.3市场参与问题 ......................................... 42 5.3.4人才问题 ............................................. 42 6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设计构想 ................................... 43 6.1参与主体 .................................................. 43 6.1.1贷款出售银行 ......................................... 43 6.1.2资产管理公司 ......................................... 43 6.1.3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 ................................... 43 6.1.4担保 ................................................. 43 6.1.5证券承销商 ........................................... 44 6.1.6投资者 ............................................... 44 6.2 操作过程 .................................................. 44 6.2.1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筹集、剥离以及重组 ................... 44 6.2.2内部评级 ............................................. 44 6.2.3信用增级 ............................................. 45 6.2.4发行评级 ............................................. 45 6.2.5证券上市交易 ......................................... 45 6.2.6证券的后期处理问题 ................................... 45 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3不良贷款的剥离 ............................................ 46 6.3.1不良贷款的剥离范围 ................................... 47 6.3.2采购资金的来源 ....................................... 47 6.3.3不良贷款剥离价格 ..................................... 47 48 6.3.4银行资本金缺口的弥补 ................................. 6.4信用增级 .................................................. 48 6.4.1信用增级的意义 ....................................... 48 6.4.2信用增级的方法 ....................................... 48 6.4.3在信用增级结构下的资金流 ............................. 50 6.5运作工具 .................................................. 50 6.5.1过手证券 ............................................. 50 6.5.2资产支撑债券(ABS) .................................. 51 6.5.3转付证券(CMO) ...................................... 51 6.5.4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工具设计 ......................... 52 7 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和建议 ............................. 53 7.1加强监管 防止过度证券化 ................................... 53 7.2金融市场建设 .............................................. 54 7.2.1金融市场的完善 ....................................... 54 7.2.2投资银行及其他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 ..................... 55 7.3法律环境的建设 ............................................ 55 7.4 财政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 .................................... 56 7.5 防范道德风险,建立激励机制 ................................ 57 7.5.1克服贷款出售银行的道德风险 ........................... 57 7.5.2克服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 ........................... 57 7.5.3克服企业的道德风险 ................................... 58 7.6金融人才的培养 ............................................ 58 参考文献 ......................................................... 60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62 声明 ............................................................. 63 致谢 ............................................................. 64 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引言 1.1 论文写作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1.1本文的理论意义 资产证券化是二十世纪最重大的金融改革之一,什么是资产证券化呢?简单地说,资产证券化就是把能够产生稳定收入流的资产出售给一个独立的实体,由该实体以这些资产为支撑发行证券,并用发行证券所筹集的资金来支付购买资产的价格。通过资产证券化过程创造出来的工具,叫做资产担保证券。笔者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解决以下问题,包括:探讨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各种原因,我国在证券化业务中将遇到哪些障碍及如何克服和消除这些障碍?怎样建立起不良贷款证券化交易结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正是本文写作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本文充实了国内不良贷款证券化理论研究。本文希望在前人做出了良好的铺垫的前提下,进行深入研究,以弥补国内金融理论界对该领域研究的不足。 其次,不良货款证券化能够提高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投资渠道,增加流动性,降低监管成本。 再次,不良贷款证券化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政策工具相配合,不但关系到经济学,还涉及到法律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对一个国家的整体金融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高的要求,单纯依靠市场自身是很难在一国发展起完善的不良证券化市场,政府干预在引导资产证券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研究是深入了解我国银行业结构性问题及其解决方式的最佳切入点之一。 最后,笔者阐述了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设计构想,以充分规避证券化业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障碍,并利用政策方面的优势,使不良贷款证券化在我国成为可能,这也是本文必须解决的理论问题。 1.1.2本文的现实意义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债务危机,这场原本起源于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一个初始规模相当小的信用违约率上升的事件,在不经意之间就已扩散到全球,最后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到目前为止,已有多家抵押贷款公司破产,全球最 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大、最为名声显赫的银行和投资银行(包括花旗银行、JP.摩根、UBS、美林、高盛、贝尔斯登等等)无一例外地遭受到了巨额的损失。我国经济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美国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良贷款问题处理不当,其后果有前车之鉴。不良贷款证券化是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本文对不良贷款的可行性及操作过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文借鉴国外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经验,通过对信贷资产的分类、打折及资产池的构建,使批量处理不良贷款成为可能,将大大节约操作时间和成本,这对我国系统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1.2本文的目标与贡献 1.2.1本文的目标 笔者希望通过对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结合国外多年不良贷款证券化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开展不良证券化提供思路和切入点。 1.2.2本文的主要贡献 正是基于上述目的,笔者采取文献概览与重点回顾相结合的形式对西方资产证券化情况及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自己的研究,本文主要贡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为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提供依据。并且提出了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设计构想,为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提供思路。 第二、通过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的深入研究,总结出我国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将遇到的三大障碍,提出我国克服与消除三大障碍的途径,为今后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模型设计提供了依据。 第三、结合我国现实情况,为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提供了方法。 1.3全文的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1.3.1本文的结构安排 在第二章引言部分对不良贷款证券化理论进行概述之后,笔者在第三章中详细分析了导致我国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在接下来的第四章中,笔者阐述了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随后,在第五章中笔者对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障碍作了具体分析。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在本章中,笔者对不良 5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贷款证券化提出了自己的设计构想。第七章提出了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及建议。 1.3.2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对不良贷款证券化这一问题进行全面、客观和深入的分析、研究。 1.3.3本文可能创新点 本文通过分析了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源(即美国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过度扩张,用极小比例的自有资金通过大量负债实现规模扩张,促使杠杆率过高,所以才造成今天的危机),提出从根本上解决在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防止由于证券化而造成金融危机的方法。 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概述 2.1不良货款证券化概念 不良贷款证券化作为金融衍生产品中的一种,是目前欧美国家转化银行信贷资产中已有风险,重新调整银行资产组合通用和流行的一种手段,属于近些年金融创新的最新品种之一。简单地说,不良贷款证券化就是将不良贷款通过打包变成统一标准化计量和标准化条件的证券,在市场上出售给投资者。至于不良贷款证券化操作的主体各国有所不同。与一般商品和证券不同,由于不良贷款都是非统一数量和非统一标准的,一笔贷款同另一笔贷款,无论金额、期限、条件都不同;又由于银行对客户的关系是一对一的关系,不似证券发生者对社会公众投资者的关系,所以不良贷款本身并不具有证券那种整齐划一、标准化和可批量出售的特点,因此缺乏商品的流通性而难以进入市场,也使得银行资产结构由于缺乏灵活的手段而难以进行调整,影响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为了使不良贷款能够像证券类产品那样进入市场流通起来,首先必须使各种不同特性的非标准化不良贷款能够以某种方法折算成为标准化可统一计量和计价的产品,所以,不良贷款证券化其实是一种金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具有独特性的非统一计价和非统一标准的不良贷款,变成有共性的可统一计量、统一计价和批量出售的证券化资产,从而解决大量不良贷款导致的银行资产流动性 1差的问题,成为银行资产变现的一种有效渠道。 2.2 不良货款证券化特征 2.2.1不良货款证券化的范围 除了已发生现实损失、待核销的坏帐,其他凡是有可预见现金流量产生的不良贷款,不管其规模大小、期限长短、利率高低经过适当的打包重组,一般都可证券化。 2.2.2不良货款证券化的融资方法 证券化交易是建立在各种严谨的要求基础上,由多个当事人参与,发挥不同效用的结构融资活动。而这种相对复杂的交易结构使得证券化的运用能保持有效性和安全性,信用评级、增级等结构性,改善了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 1 赵丽芳,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1999,1-2 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发行条件,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吸引和扩大投资者的投资。投资者对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投资,实际上也是对不良贷款经过架构以后形成的结构进行投资。 2.2.3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 不良货款证券化对贷款出售银行而言实现的是不良货款的真实出售,银行将这部分不良贷款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过户给了专门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作的机构,并已放弃对这些资产的控制权,可以将证券化资产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剔除并确认收益和损失。以后贷款出售银行可自己充当服务人的角色,获得的手续费算作表外业务的收入。 2.2.4不良货款证券化的未来预期 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未来盈利能力是决定证券发行成功与否的关键。投资者对证券的评价,依据于该证券对应的打包资产未来现金收入流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而不依赖于贷款出售银行本身的资信能力,因证券的偿付能力与贷款出售银行的资信水平已被彻底地分离开来。 2.3不良货款证券化的产生 2.3.1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金融法规作用 80年代为了保证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安全性、维系世界金融体系的稳定,以《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新的统一商业银行资本的要求应运而生。这些法规要求银行或者增加资本,或者减少银行持有的资产。其中《巴塞尔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规定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关系。它要求1992年以后,各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都按统一标准,将资本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提高至8%以上,《巴塞尔协议》通过确立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以增加银行资产的安全系数,消除各国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因而它具有指导和约束的性质,拥有一定的权威性。美、日、欧等国纷纷采取措施以实施《巴塞尔协议》,如制订严格的监管条例,大幅度缩减资产规模,改变资产结构中的资产组合,鼓励发展表外业务等。在这种注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则压力下,由资产出售发展而来的不良贷款证券化这种衍生金融工具也开始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将大量不良贷款打包重组,以证券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卖出去,为各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调整资产结构、增强资金实力,实现更为灵活的资产负债管理的 8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效手段,同时有利于缓解资本充足压力和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因而深得各商业银行和储蓄贷款机构的欢迎。 2.3.2推动不良货款证券化的重要经济力量 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消除管制和金融自由化取向,以及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有条件从原来传统的业务中解脱出来,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形成了“金融超级市场”。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为争夺更多的顾客而展开激烈的竟争。为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各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创造并使用新金融工具,开拓新的金融业务,从而形成了一股“证券化”的热潮。其中不良贷款证券化是广义的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典型形式。从利益角度出发,银行将其资产负债表上的部分不良贷款以证券形式转移至资本市场,使之处于交易状态。这充分显示了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取胜所应该具各的技术灵活性,也符合整个金融业“证券化”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又使长期呆滞状态的不良债权流动起来,使银行的资金周转加快,真是一举数得。以不良贷款证券化为代表的银行资产证券化使得传统金融中介的信用放贷和融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不连续的步骤,在这种信用分解过程中引入了非中介或者说是市场中介机构,并通过专业划分形成竞争优势。 2.3.3不良货款证券化的驱动力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产生主要是出于降低风险的动机。1、不良贷款证券化与信用风险:传统的银行贷款没有评级市场,其信用风险需待贷款到期时才能按当时市价真正度量出来,也就是说,银行资产的当期实际价格往往不能象证券那样在市场上得到真实、及时的评估。这样的风险起来,往往集中在一家或少数几家银行身上爆发。而不良贷款证券化就可以把大量分散且流动性差的不良贷款集中起来,组成一个资产集合,再以此为担保发行债券,就可以把银行贷款的潜在信用风险转变为市场上的风险,通过证券一级市场及时地分散给每个投资者。2、不良贷款证券化与流动性风险:银行管理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在于保证银行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如果银行在需要资金的时候能以合理的成本很便利地得到即时可付资金,银行就被认为是有流动性的。而证券化的最大优点就是使原来非流动性的资产具有流动性,从而提高资金配置和运用的效率,因而可以很好地满足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成为其避免流动性风险的有力武器。3、不 9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良贷款证券化与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是紧密相关的。作为金融中介的副产品,利率风险可能来自于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不相匹配,也可能来自于资产和负债敏感性缺口不均衡不良贷款证券化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多样性。另外,在利率变动的情况下,银行也可以通过不良贷款款证券化有选择地变现某些不良贷款,调整利率敏感性缺口,以减少利率风险暴露。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良贷款证券化是商业银行对金融法规、竞争、以及风险等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必然反应。它的产生,是符合金融业发展的历史趋势的。 2.4资产证券化概述 2.4.1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耶鲁大学的弗兰克?J?法博齐教授认为资产证券化可以被广泛地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将具有共同特征的贷款、消费者分期付款、租约、应收帐款和其他不流动的资产包装成为可以市场化的、具有投资特征的带息证券1。 杜克大学的斯蒂文?L?西瓦兹教授认为在证券化中,公司部分地分解自己,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从公司整体风险中隔离出来,随后以该资产为信用基础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陈裘逸和张保华认为资产证券化是通过转换或者衍生方式实现特定资产的风险隔离和信用增强,进而将之转变为证券化权利的过程。 于凤坤认为是指证券化机构将可以产生稳定的可预见未来收入流的资产,按照某种共同特质汇集成一个组合,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把这个组合转换为可在资本市场上流通的有固定收入的证券。 李传全认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融资体制安排,它是以特定的资信为信用基础,通过对该资信所对应的未来现金流进行结构重组和信用增级,在开放性的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进行融资的制度安排。 总体来说,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但在一定阶段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收益的资产经过一系列组合,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在大多情况下是成立一个特殊目的的载体),分离和重组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要素,保持资产组合在可预见的未来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并将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在金融市 1 弗兰克?J?法博齐,财务管理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23-24。 1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场流动的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其核心是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简单地说,资产证券化就是发行人将资产组合转移给一个特殊目点的载体(SPV),并藉以发行证券融资的过程。 2.4.2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尝试 1992年三亚市开发建设总公司,2亿元的地产投资券。 1996年8月,珠海高速公路有限公司,2亿美元债券。 1997年4月 ,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私募发行3亿美元。1997年12月 ,进行第二期资产证券化交易,金额为5亿美元。 2000年3月,中集集团的应收款出售给荷兰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TAPCO),由后者发行ABCP 。 2000年9、10月,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相继获准实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 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启动6亿美元的ABS融资 2002 项目,在此基础上发行资产担保证券。国内银行首次参与境外资产证券化业务。 2003年1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15.88亿元债权资产。 金融业尝试 2003年6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132.5 亿元债权资产。被称为准证券化。 2004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宁波市分行,26.02亿元债权资产。中国商业银行首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第一次尝试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处置不良贷款。 2005年3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获准作为试点单位,将分别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 2005年12月12-15日,国家开发银行发行了国内首只ABS--“2005年第一期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该交易的基础抵押资产为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工商业贷款,共计51笔,本金余额为41.77亿元人民币。 2005年12月15日,中国建设银行发行国内首只RMBS产品“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信托”。该交易的基础抵押资产池包含15162笔个人住房抵 1押贷款,本金余额为30.17亿元人民币。 1 中国资产证券化网。 1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4.3中国的主要相关法律法规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 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2005年4月20日公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 财政部于2005年5月16日公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 2.5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综述 国际上关于不良资产处理问题起步较早的是美国。1982年,美国通过了《存款机构法》,规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陷入不良债权困境、可能无法支付存款的银行进行援助。美国银行在进行不良资产重组时采取了足额提取损失准备金、债权放弃转让出售、实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等一系列方法,为其它国家的不良资产处理提供了借鉴意义。日本、韩国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也纷纷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如日本的“过渡银行计划”、韩国成立的专门 1负责清理业务的“成业公司”等。 不良资产问题在国际金融界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世界银行的Robertliu KAMCO承办的亚太地区不良资产论坛上提出,影响不良资产处 在2001年11月份 置的五大主要因素:法律因素、不良资产的性质和类型以及评估、资金和人才资源、国内外市场状况、经济状况和其他因素包括文化、政治和社会因素,概 2述了五大因素对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作用。 国内关于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研究始于1994年,但当时并未引起银行的高度重视。直到1999年,国家成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从国有银行剥离巨额不良资产,银行界才开始积极参考各种研究成果,从中寻求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 何仕彬(1998)研究比较国外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方法,希望从中汲取适合 中国国情的解决办法。在他出版的《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一书中,按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的国家群体分类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国家处理不良资产方法的异同。工业化国家中以日本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教训 1 刘依群,全面开放条件下国有商业银行的现实与未来,金融论坛,2002(8),18-21。 2 陈浩,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国内金融动向,2004(3),15-18。 1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和美国银行资产重组的经验为重点,比较工业化国家银行资产重组的政策决策利弊得失;发展中国家中分析了印度通过改革银行资产监控与公开制度,进行银行资本重置或资本结构调整以及建立债务清偿法庭处理不良资产的经验;韩国政府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对银行资产恶化失控的惨痛教训;转轨国家中以具有代表性的原民主德国、波兰为主分析比较转轨国家不良资产重组的异同,总 1结其经验教训。 周银华(2000)主要从微观层面上研究银行化解不良贷款问题的具体措施。他提出了提高银行全员风险意识和收贷意识,增强消化不良贷款紧迫感,完善银行信贷资产管理系统和贷款风险防范系统,建立健全不良贷款风险转化机制, 2建立健全不良贷款补偿机制,建立不良贷款清收激励约束机制等。 董小军(2001)在他的《降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对策研究》中指出银行缺乏债务重组自主权;银行持有抵债资产时限受到限制;外汇管理法规对外汇不良贷款的回收形成巨大障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资本市场的自由度,特别是国有股权处置方面的自由度不够;社会执法环境不够理想;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各种高额税费增加银行回收不良资产障碍等。并指出这需要政府加紧出台不良贷款处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加快国有银行综合改革力度,切实加强银 3行内部经营管理。 阙方平、夏洪涛(2002)提出了外部处置与内部处置相结合原则、存量处置与流量处置相结合原则、成本最小化与收益最大化原则、有利于宏观经济发展原则、标本兼治原则介入资本多元化原则等。主要是对政策导向提出建议供 4政府及银行高层参考。 王旺国(2003)认为,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我国已经具备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宏观和微观基础。从宏观方面来说,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目标,我国国民经济的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具有政治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已具备了较强的金融监管能力、较强的信用重建能力。 1 何仕彬,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第1版,1998,88-91。 2 周银华,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00(5),15-17。 3 董小军,降低我国银行不良资产对策研究,中国城市金融,2001(9),28-31。 4 阙方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及其处置的制度性再思考,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4),22-38。 1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微观方面来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成为自主体。因此,它们对于消除不良贷款、盘活存量资产有着较强的欲望和动力;另外,国有企业已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性,并且正在逐渐地接受通过市场融资、接受市场竞争考验的观念。这些都是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基础。二、我国已经具备推行资产证券化的资金来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ABS只要设计合理,具备较高的收益性、流动性、安全性和信誉度,就会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三、我国已经有了实施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 吴晓求(2006)认为,经济金融化、金融证券化是21世纪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新世纪全球经济将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经济体系之间将更加开放、更富有流动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运行的轴心发生转移,实质经济与符号经济(虚拟经济)的关联度逐渐减弱,经济发展中金融杠杆的作用明显加强;社会财富的形态也在发生重要变化,财富的物质形态逐步淡出,资产或财富的虚拟化倾向日益明显。21世纪的经济,已步入了金 1融经济的时代。 何小锋、来有为(2007)认为,目前我国国内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在此情况下,通过开展离岸资产证券化业务借鉴与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并进而推动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培育与完善,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理由如下:一)离岸资产证券化业务流程中的大部分是在国外(或海外)完成的。它的一些关键环节,如信用评级)信用增级)发行证券等,都是利用国外的机构和人才去完成的。二)由地处本国之外的机构充当离岸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这个机构既可以是本国为了完成离岸资产证券化而在国外专门设立的,也可以是国外已经存在的机构。如果将特殊目的载体设在开曼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还可以起到良好的避税作用。三)由于离岸资产证券化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因而它是一种吸引外资的新方式。开展离岸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 1 李佚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问题研究综述,中国论文网,2006。 1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我国不良贷款的成因 一般地说 ,虽然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和不同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相差悬殊,这是因为不良贷款的产生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3.1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对银行贷款质量产生的负面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执行宽松或紧缩的财政货币政策,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扩张时期银行信贷规模膨胀,企业易于获取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或投资上新项目;在经济收缩时期导致产品过剩,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卖不出去,对应的银行贷款无力偿还。紧缩过度引发总有效需求不足,会出现大批企业违约的现象,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激增。 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并视商业银行贷款为宏观经济管理工具。“东亚模式,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代表。东亚模式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政府主导经济,过度参与经济活动;二是以间接融资为主,商业银行是“准政府机构”。在亚洲的经济、社会及人文环境下,由于缺乏市场约束机制,企业的间接融资方式逐渐生出一些弊端:企业的正常融资被“政府融资”和“关系融资”所取代,企业与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被严重扭曲。“政府融资”是指政府按照既定的产业政策,指令银行对某些企业进行贷款支持,根本不考虑银行本身的效率和安全。“关系融资”是指企业凭借各种公私关系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为了保持与企业的关系不对企业及融资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盲目提供贷款。关系贷款使银行与企业间形成紧密的依存关系,银企之间正常的制约关系被它们的合作或勾结所代替,当初共生共存的关系在危机中演变成共衰共亡的关系. 3.2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 政府的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减少风险、保障存款人利益、保持整个银行及金融制度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应意识到,“不恰当的监管手段也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多的一个因素”。例如,1980年美国存款机构在“哪些业务可以做,在什么地方可以做”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这些限 15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制束缚了它们业务分散化的能力,使它们比那些受管制较少的同业更容易发生倒闭事故。在美国遭受限制最多的是储贷机构,由于放款被限定在居民住宅抵押贷款领域,束缚了它们存贷款组合分散化的能力,它们抵御经济环境变化的能力十分虚弱。 另一方面是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处罚不严的“宽容性监管”,也是导致不良贷款的另一因素。事实证明:当银行内部控制不严、管理松懈时,如果外部监管此时也没跟上,就会引起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例如,美国储蓄贷款机构的不良贷款问题在80年代初就已经全部暴露,当时亏损不算严重,如果立即进行重组,其难度和成本相对于美国庞大的经济规模来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当时美国政府并没有采取彻底重组的方法,而是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措施:制定 1了《放松监管和货币控制法》,取消了Q条例,允许其投资多样化,降低对其资产净值的要求和改变会计处置方法等,希望储贷协会可以摆脱困境。但拖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大了处理问题的难度和成本。很多濒临破产的储贷机构孤注一掷,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高风险业务领域,大量进行投机活动。到80年代末,储贷机构全面破产时,其不良贷款已经达到4000多亿美元,最后被迫进行资产重组,政府为资产重组付出的成本近2000亿美元。 3.3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信贷管理水平 在任何既定的宏观环境下,不同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信贷管理水平不同,它们的贷款资产组合在由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构成的坐标系里所处的位置也不同,经营管理和信贷管理水平越高的银行其资产组合越逼近最优点。有许多论著对样本银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银行经营管理和信贷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该行不良贷款的多少呈现负相关。例如,不同的商业银行有不同的经营风格:有的冒险激进,信贷规模极度膨胀,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抵御风险能力被削弱;有的保守谨慎,严格控制涉足高风险领域,前者的不良贷款比率显然要大大高于后者。而有良好的信贷管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的商业银行其不良贷款比率 2亦会较低。 1是指美联储按字母顺序排列的一系列金融条例中的第Q项规定,其内容是:禁止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会员银行对它所吸收的活期存款(30天以下)支付利息,并对上述银行所吸收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 2 赵丽芳,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优秀硕士论文库,1999,9-10 1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 导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特殊原因 3.4.1中国的国有企业体制问题 1、国有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导致的大量亏损。大量国有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国企亏损,贷款渐渐变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帐坏帐。 2、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归国家所有,最终责任人是各级政府,产权关系不明晰造成国企贷款软约束。相当数量的企业从银行借钱的时候根本就没考虑过要还钱,因此他们对贷款的需求是无限的,以这种没有任何约束的不讲信用的虚假需求决定的银行贷款利率必然是居高不下的。高贷款利率又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形成了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国有商业银行成为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和最主要的亏损承担者。 3、国有企业长期没有足够的资本金,负债率过高,大量贷款己经作为资本金使用了。对国有企业而言,资本金和负债是相同的。“债转股”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1982年以后的改革中,首先将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全部改为银行贷款,然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中向银行贷款的比重,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人,其权益越来越少,一些大型项目甚至根本就没有国家拨的资本金,全部依靠银行贷款建成投产。国有企业的亏损无法用所有者权益来冲减,各级政府无法由财政注资来补充。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本不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破产的社会成本很大,还不能通过破产偿债来解决问题。于是银行就成了国有企业经营风险的转嫁对象。财政对国有企业拨款不足的缺口最初是由货币发行收入来弥补,导致了“国有企业资金陷阱”的形成。具体是: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货币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产生了数量庞大的“无通货膨胀压力的超量货币供给”,为政府提供了数量可观的货币发行收入。这些货币发行收入一部分转化成中央财政收入,另一部分通过国家银行的大量低利率贷款间接补贴于贷款使用者——国有企业。当市场价格体系己经形成时,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亏损、产品积压,为了防止过多失业和工人工资相对水平过低,政府利用国有商业银行以低利率贷款予以支持,但低利率贷款并没有根本扭转国有企业的亏损局面,反而刺激企业更大的贷款需求。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利益集团,一方面通过各级政府和部委迫使国有商业银行继续给予过多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这些 1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贷款资金又源源不断地从这些企业漏出,形成了一个“资金陷阱”。 4、改革成本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国家银行,承担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及国有企业改革的大量成本;在中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改制行为、经济结构大变动,制度风险和市场风险混合在一起,由此导致的大量不良贷款,是这一历史时期不可避免的改革成本。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改革过程也有类似情况。制度经济学中称为“制度风险不可避免论”和“改革成本论”。 5、赖帐经济的传染性。当国有企业制度性的赖帐行为为国有企业自身带来利益的时候,这种行为也传染给非国有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 3.4.2政府行政干预问题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国家独资银行,其资产全部归国家所有、行长由国务院指派。国家作为全民所有者的代表,具有多重目标:在经济上要保持可持续性的高速增长;在政治上要保持社会稳定;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的代表,要参与银行经营利润的分配;而作为全民利益的代表,又要保持稳定的社会环境;还有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标。这就必然导致其控制经营的国有商业银行政企不分。政府在行使所有者权力时,不能专注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常常将其作为管理者追求的社会目标纳入国有银行的经营目标中,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行为扭曲。 1、政府的过度行政化干预,代理人缺乏从事商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银行产权主体出现虚置状态,导致了银行经营者因“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侵害产权主体甚至债权主体的合法权益,使不良资产递增。正因为这种产权制度,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一直摇摆于政策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政府工具和金融企业之间,呈骑墙之势。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必须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然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却没有保障。国有商业银行自身也把“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作为任务和成绩。 2、政府有时把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体部分,经济过热时让其压缩贷款,经济萧条和需求不足时又让其增加贷款。由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量比重太大,在弱化商业原则的情况下,对经济周期影响加大。 3、中央级政府把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作为财政资金的替代,例如在安排大型 18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项目建设计划时,部分资金缺口留给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安排;要求国有商业银行提供援助性贷款,例如灾后贷款、工人安定团结贷款和政策性的扶贫贷款等等。 4、地方政府的干预手段和形式很多:各级政府通过指令性贷款、强制贷款、关系贷款、强制担保等手段干预金融机构的业务。例如通过现场办公,帮助项目取得银行贷款,导致政企不分,官商套取贷款不还,有些行为实际上是严重的金融腐败;各级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向银行施加压力,以便为本地区争取到更多的政策性贷款;在清理银行不良债权的过程中,则对本地企业竭力维护,甚至帮助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等途径逃避银行债务;又或利用地方司法部门帮助地方企业逃避贷款债务。 5、中央银行的变相干预。安排某些专项贷款、开会或下文件要求商业银行增加某类贷款;所谓“协调”某些专项贷款;中央银行分行协助地方政府施压国有商业银行增加本地贷款。 3.4.3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经济人的角色错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经济主体,也应该具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即先天性的趋利避害等经济人所具有的观察性。但是,由于经济体制、市场机制等条样所限,国有商业银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往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被削弱,使其难以完全体现经济人的经营理念,不得不承担大量的非商业化贷款。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也指出,四大行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产权关系不清、治理结构缺失。他说,名义上,四大行均为国有银行,但其实所有者缺位问题十分突出。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把国有银行当作行政机关对待,致使其不仅缺乏严格的董事会制度,甚至连银行行长的任免亦缺少规范的委托代理程序。因此,如无行政上的压力,没有人会真正关心国有银行的资金风险和经济效益。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导致外部性难以内部化,国有银行资源使用中出现多种“搭便车”现象,特别是来自国有企业的“搭便车”行为严重,很长一段时间内国有企业一直把国有银行当作自己“免费的”资金供应者。 2、贷款政治交易论。这种观点认为,在公有制银行体制下,各级行长必然以贷款为筹码作交易,交易对象可能是各级政府,高级官员,也可能是非政府 19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企业或个人。这种广义的贷款政治交易论与一般的以贷款谋私利有点不同。中国的官本位体制和各级行长的政治偏好是政治交易论的基础。 3、国有商业银行“自愿”的不良贷款。有许多贷款在发放之时就知道收不回来,从银行方面看完全是“自愿”造成不良贷款。这里边有个人行为,也有机构行为,有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易行为,也有以贷谋私、违法行为。 4、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滞后。改革以前,银行采取高度集中的管理办法,成为国家管理机关和经济核算的组织,其作用局限于三大中心,即信贷中心、结算中心和现金出纳中心。改革以来,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和管理办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业务也开始交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总体上仍处于从国家行政机关向国有独资公司过渡过程中,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仍存在较大缺陷。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仍沿袭国家机关管理体制,未能建立起现代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人事、劳动制度仍按照国家行政机关模式管理,造成经营成本过高和管理效率低下。二是决策机制不健全,决策权过分集中,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三是机构庞杂,环节众多,责权不明确。 5、没有审慎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和财务统计信息披露制度。账务随意调整、信贷台帐与会计报表不一致。金融机构内部上下之间也不知道真实信息,业务经营的透明度极差,违规经营、账外账现象普遍。在呆帐核销和准备金提取、应收未收利息、银行营业税收、贷款资产风险分类等方面都没有遵循审慎原则,不利于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贷款。 6、贷款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一是信贷管理重物不重人,认为办厂抵押或担保,就是一劳永逸的事。缺乏对企业法人或经营主责任人的品质、素质、个性等的综合考查;二是信贷风险监测制度不完善。按照商业银行运营规则,商业银行各级行都设立了专职或兼职风险管理部门,但大多都仅限于风险贷款的统计工作,缺乏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的风险评估和对盘活、化解不良资产的科学指导,更不能做到及时掌握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盈亏情况、经营发展前途等变化;三是预警机制未建立。 一般情况下,借款客户贷款违约前总会有某种预示现象出现,最直接最重要的是借款人现金流量出现短缺危机。而银行内部管理缺乏预警机制,很大程 2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度不能有效监测信贷风险。 3.4.4其他原因 1、中国信用脆弱性风险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受到极大的漠视和淡化,以此为基础的信用关系也难以顺畅发展。人们没有形成按信用规则办事的习惯,与信用活动相关的“游戏规则”——信用制度、法制法规等也不健全,社会经济活动是按计划进行而不是按合同,社会信用基础脆弱。“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社会公众的商品意识、金融意识在提高,但信用素质没提高,甚至可以说在下降”,借钱不还、强制拖欠甚至金融诈骗等案件屡有发生,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注重信用关系的量的扩张的同时,忽视了信用关系的质的提高,忽视了对信用基础的构造和夯实,没有形成“遵信、守信、重信”的制约机制和执法基础。欠人的债务链在恶化信用关系的基础上破坏了信用环境,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带来的不是银行对企业调控杠杆自主性的增大,而是企业以银行贷款为“资产人质”的倒逼银行信用的机制。 2、虽然《公司法》、《破产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法律的颁布实施,在一定意义上搭建了市场经济下企业行为和商业银行经营的法律环境,但总体上不够健全,金融立法依然相对滞后,缺乏对债权的有力保护。银行与企业打官司,往往是银行输的多赢的少,即使赢了也常常是难以执行。由于实施机制低效率,所以在我国企业的违约成本很低,许多企业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却根本没有受到相应的法律和经济制裁。于是“劣币逐驱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从一定程度上“鼓励”我国一些企业肆意逃废银行债务。 3、中国金融体系存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即金融市场不发达,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银行信用。银行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主要中介,缺乏必要的多种融资替代途径。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化,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直接融资比例过低,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不仅使企业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而且由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向银行体系转移,给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很大的威胁。 4、金融活动,其根本性的职能,应该是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中介,把赢余部门的资金导向资金短缺部门,促进资本的形成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制度最为关键的功能,就是把储蓄 1 熊飞,资产证券化解决我国不良贷款可行性研究,复旦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 2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体和投资主体在资金供求上的差别(如期限、风险、收益等),都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予以弥合,实现储蓄向投资的最佳转化。然而,企业在资金的结构、期限、价格等方面的需要与银行提供的金融品种难以协调,而银行在金融品种创新方面又受到诸多限制,这是造成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5、不合理的资源分配体制。中国非国有企业创造全国将近70%的GDP,却只能获得大概不到30%的贷款。而国有企业目前创造全国30%的产值,却获得70%的金融资源。两者之间存在的差额是什么?粗略地说正是那40%的坏账。这种不 1合理的资源分配体制,导致金融资源分配出现扭曲和无效率。 1 樊纲,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崩溃【J】,经济学家论坛,2006。 2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分析 4.1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货款的界定 贷款五级分类是我国执行的贷款风险及质量评价制度。从宏观上看,贷款分类是衡量贷款内在风险的一种尺度,要用于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监控。从微观上看,贷款分类是银行信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为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实行分别管理的依据。根据人民银行关于《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的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的贷款按风险程度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 4.2 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中国经济金融的严重影响 4.2.1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货款的现状 表4-1 单位:亿元、% 2008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情况表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余额 占全部贷 余额 占全部贷余额 占全部贷 余额 占全部贷 款比例 款比例 款比例 款比例 不良贷款 12456.5 5.78% 12425.1 5.58% 12654.3 5.49% 5602.5 2.42% 其中:次级类贷款 2108.3 0.98% 2154.2 0.97% 2301.5 1.00% 2625.9 1.13% 可疑类贷款 4430.8 2.06% 4294.9 1.93% 4294.4 1.86% 2406.9 1.04% 损失类贷款 5917.4 2.75% 5975.9 2.68% 6058.4 2.63% 569.8 0.25% 不良贷款分机构 主要商业银行 11782.2 6.30% 11762.8 6.10% 11905.4 6.01% 4865.3 2.45% 国有商业银行 10933.6 7.55% 11031.7 7.43% 11173.8 7.35% 4208.2 2.81% 股份制商业银行 848.6 2.01% 731.1 1.65% 731.6 1.59% 657.1 1.35% 城市商业银行 508.8 2.90% 501.9 2.72% 500.8 2.54% 484.8 2.33% 农村商业银行 129.5 3.68% 122.0 3.26% 208.8 4.44% 191.5 3.94% 外资银行 36.0 0.49% 38.4 0.50% 39.2 0.50% 61.0 0.83% 注: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 2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恒丰银行、浙商银行、渤海银行。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www.cbrc.gov.cn)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不良贷款率维持在5%左右,损失类所占比重较大,值得我们重视,为防止进一步扩大,必须在次贷类和可疑类的时候将问题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绝大多数,这值得我们去思考。 反映银行贷款质量最直观、最简单的统计指标是不良贷款率。改革以前,由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都不是独立的产权主体和市场主体,银行贷款能否及时收回并不是一个具有严格经济意义的问题,而是一个纳入行政计划序列的“政策性问题”。基于对行政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盲日崇尚,所以不良贷款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改革以后,由于企业改革早于银行改革,其市场意识利益动机形成超前于银行,在缺乏举债成本约束的情况下大量向银行举债。而随着国有银行企业化,特别是九十年代中期商业化改革的推进,不良贷款作为影响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的“严重问题”凸现出来。这一问题之所以“严重”,主要表现在: 一是规模巨大,比率甚高,且增长势头难以遏制;二是引致国有银行经营成本加大,盈利下降。 4.2.2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货款的严重危害 1、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与再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快速积累和扩张。基于当今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格局,一国金融风险的形成受到来自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金融风险也就包括外险与内险两种类型。对于外险,由于属于外部因素冲击所致,所以通过健全金融监管,提高防险技术可以有效化解;但对于内险而言,由于其内生性质,具有积累性、隐蔽性和长期性,所以对一国金融货币体系的影响较大。国内金融风险程度的大小,主要决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质量两个经济变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大小尽管可能通过帐面数据来反映,但不良贷款的存在,实质上是对资本金的抵减侵蚀,在实际上己经降低了资本充足率。 2、延缓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助长国有经济部门的“内部人控制”的负面效应,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增大改革成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2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与其相适的微观经济主体能否确立起现代企业银行制度。从理论上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关键是塑造起科学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企业控制权结构与融资结构的匹配。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属于企业“内部人”,而企业的所有者或股东则掌握着企业的主要决策权。与此同时,企业债权人仍对所投资的企业持有重要的控制权。当企业出现债务危机时,这种权力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业已证明,企业控制权结构和融资结构的这种制度安排能够较好地兼顾有关各方的利益。然而,考察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现实,容易发现,国有企业的控制权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为地方政府、企业经理所肢解,中央政府的控制权不断被蚕食,国有银行的控制权未能形成。这样,在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合谋的情况下,国有经济“内部人控制”现象愈演愈烈 3、阻碍了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不利于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的建立。我国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金融制度,基于现代市场金融制度的基础是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所以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实质构成金融改革的“重心”。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不仅有赖于宽松的外部环境,更取决于其自身的素质。客观讲,目前国有银行素质是十分低下的,具体表现在:信贷资金被国有企业长期占有,严重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循环和使用效益。 4、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抑制了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进程。从“走”出去角度讲,银行要步入国际经济金融舞台,参与国际竞争,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拥有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健全的财务基础。而国有银行因受巨额不良债权的困扰,其国际化经营的实现是举步维艰的。 4.2.3以往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货款的方法 长期以来,巨额不良贷款的存在严重阻碍着中国金融改革的进程,为此,国家和银行尝试过多种方法处置不良贷款,但收效甚微,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财政补贴法是指由财政为那些由于经营困难而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的企业拨款。补贴企业的经营亏损,使企业重新恢复正常生产,恢复对银行贷款正常还本付息的能力。这是曾经在我国经济实践中长期使用过的最古老的办法。应当说,在财政统配资金和国有统负企业盈亏的计划经济时期,这是解决企业资 25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金周转不畅和经营亏损的有效方法。但是,对于现阶段我国企业的债务问题,这个方法就明显地失去了效用。这是因为,正是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依赖财政配给资金,没有建立自筹资金和自我积累资金的机制,当社会经济转向市场,财政不再有能力为企业配给资金时,企业由依靠财政拨款转而依赖银行贷款,从而造成过度负债问题的出现,正是由于国家包企业资金供给和银行资金财政化使用的恶果,再用财政补贴去解决,无疑是火上浇油。 2、企业破产办法。即对无力偿债、资不抵债的企业,通过清算了结债务。应当指出的是:一,企业破产偿债是经济调整诸多方法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并且,破产方式的作用有严格的限定。因为企业破产涉及各种生产要素在形式上的灭失和损失,引起经济存量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极易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政治、经济和民众对于这种变化的承受力都有限的;限度内破产方式是有益的或利大于弊的,但若超过这个限度就是有害的或弊大于利的。值得注意的是,惯常使用破产方法解决经济矛盾的西方社会在近几十年也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西方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已意识到:通过企业破产方式达成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间的“生态平衡”所付代价实在太大,超出了西方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承受力。所以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趋于放弃破产方式而采取对保存社会现实生产力更为有利和有效的“债权转移”、“债务重组”等方式来处理企业不能清偿的债务,并且,美国已将“不采取资产兑现偿债方式”写入了法律。对于我国,正确地估价“破产”方式对于解决经济矛盾问题的作用更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不顾及限度问题,或只在意其正效应而忽视其负效应,一哄而起地搞破产,将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灾难性打击。第二,发生于我国现阶段的企业负债过重问题,不是一部分企业才有的局部问题,而是占企业总数65%左右的国有企业普通存在的问题。试图用破产清偿的方式来解决如此巨大的债务问题,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是无力承受的。所以,破产偿债不是用来解决我国企业债务问题和银行债权问题的主要方法。 3、货款核销法。即把企业不能清偿的贷款债务由贷款银行以“冲销呆帐贷款”的方法予以豁免,以此来解决企业负债过重的问题。这种方法是我国从90年代中期以来至今一直流行的方法。在国际上通过冲销呆帐贷款来处理一部分不能清偿的债务和债权也是常见的惯用手法。但是冲销呆帐贷款只是银行风险 2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中对于正常经营损失的补偿方法,严格地讲,是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一种技术方法。其作用范围有严格限定,它一般以银行每年从利润中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为限度。由于贷款投放总是有风险的,有些风险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定的贷款损失,银行允许一定限度内的贷款损失,或可称为合理限度内的正常损失;为弥补这些损失银行每年都在经营利润中逐年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以保证损失一旦发生,银行有及时足够的补偿能力。但是国际上通用的银行贷款冲销呆帐方法,只是银行对其经营损失进行补偿的常规方法,它通常用于正常限度内的损失补偿,而不是像我国这样将之广泛运用于解决社会性债权债务问题。所以,以冲销贷款来解脱巨额企业债务的办法在观念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 1不可行的。 4.2.4资产管理公司专业处理不良货款的方式选择 在种“久治不愈”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主要是借鉴美国债务处理信托公司的经验。80年代末,美国储蓄信贷机构由于投资高风险业务,结果因为投资失败导致储蓄信贷机构不良贷款增加。为了解决储贷机构的不良贷款,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设立了RTC接收储贷机构的不良贷款。RTC经过折价购买后,运用资本市场手段对不良贷款进行清理评估,分类重组、拍卖出售、证券化等,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这一经验的主要特点是对银行不良贷款存量动手术,并以不良贷款的剥离和重组为重要特征。由于好坏资产被剥离开来分别管理,切断了老的不良贷款与新发生的不良贷款的联系,避免了不良贷款“瘟疫”的传播;同时有问题的银行可以丢掉历史包袱,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经营活动,减轻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组建专业化处置机构,专门处理不良贷款收购和重组,在政府给予的一定特许的条件下,运用市场手段如资本市场手段处理不良贷款,有助于贷款的回收。国务院决定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组建白己的资产管理公司,由其剥离各行的不良贷款,并运用资本市场的多种手段,专业处理不良贷款。这是决策层基于对我国经济、金融现状的客观判断,并借鉴国际经验作出的重要决策,表明了中国政府对现有金融体系中存在问题的清醒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处置建设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 1 蒋逸逸,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J],中国西部科技,2004,(10) 2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处置农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处置中国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 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后,借鉴美国RTC公司的经验,一般可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再出售。资产管理公司在取得了银行的不良贷款后,可以将这部分债权向社会投资者再度出售或转让,主要是风险投资的对象物。公司再转让债权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与成熟的市场,并且需要机构投资者购买后,对企业重组包装,然后再推上市,收回资金,获得“低买高卖”的差价,而我国机构投资者起步较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也难有这样的风险承受力和处置的能力,另外这种机构参与数目较少的情况下也很难对巨额不良贷款发挥决定性作用。 2、实行债务重组。资产管理公司对购入的一些质量较差的“垃圾债权”在其他方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可采取对欠债企业的债务重组方式处理不良贷款。这是比较复杂的方式,其具体动作步骤大体如下:?对欠债企业提出和确认托整要求。资产管理公司购入的不良贷款中,有些欠债企业经营状况恶化或继续恶化,企业已资不抵债、连年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而有陷入支付危机出现破产的可能,从而使这些债权有可能陷入破产偿债境地时,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单独或联合其他主要债权人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出对企业进行托管——重整的要求,经法院批准并限定托整期限。资产管理公司获得企业托管人合法身份后,可以对企业进行重整。?重组企业债务。资产管理公司要制订托熟计划,经法院批准后实施。重组企业债务的方法包括:在主要债权人间协商豁免部分债务的权利减让,对于关系重大、规模巨大的企业,国家应增加一部分资本金的注入,欠缴税款可转为国家对企业的资本金投资:部分企业的金融债权、企业间债务、企业未偿债券可转为对企业的股权;企业欠职工的工资、福利也可转为职业投资等。重整后,企业相当部分的债务通过多渠道转变为投资,企业财务状况会有所好转。?重组企业资产。把一些有市场的企业非关键的非生产性资产出售:将企业间拖欠形成的应收帐款催收,对收不到的部分应转化为企业对欠债企业的投资权或股权;停掉企业非主要获利产品的生产,转移人员和物资到主要产品上来;收缩非生产机构的人员及费用,重组企业资产与业务。?结束重整后,可寻求优势企业兼并或由新的投资者收购,从而使企业重新进入良性 28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循环。实行对企业债务重组,通过以资产管理公司为主托管人的企业重整方式,获得不良贷款的善处理,是对企业有利的方式。但对资产管理公司来讲,转化成本较高,因此重整企业一般是在其他转化手段无效或不易接受时采用的。适应重整的企业一般是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或对经济稳定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并且企业主要债权人比较集中,数量不多且债权巨大的几个债权人占有企业的主要债权和资产,他们才比较容易达成债权人对企业重组债务的一致;如果债权分散于众多小债权人手上,重组债务的协议会因为难于在债权人中取得一致意见而无法形成,从而使重组搁浅。因此,大范围实行债权重组在我国很难行得通,不到万不得已,资产管理公司是不会付出这样的高额成本对企业债务重组。 3、债权转股权。债权转股权作为处理不良贷款的典型方式,己由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开始运作,但它并不是神丹妙药。我们从下面的分析中可见一斑。“债转股”是指对部分因缺少资本金而负债过重的国企。把一定数量的银行不良贷款转作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资产管理公司在债转股的过程中,实际上成为企业的“阶段性”股东,依法行使股东权利,参与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但不参与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经济善转好后,可以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的形式收回这笔资金,而且要在回收时实现增值。这一形式表明,债转股不是把企业对银行的负债直接转为银行的股权,而是转变为资产管理公司对企业的股权,现在实行“债转股”的确可以带来一些好处,它可以使困境企业获得稳定的经营资金,企业将可以卸下债务包袱,并使“包袱”变成了资金,大笔还本付息的费用从此免去,还债压力骤减,财务状况有可能得到较人的改善,加上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参股、控股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脱困和改革。但“债转股”不是豁免所有企业债务的“债务大赦”。作为国企多年扭亏的一项力度颇大的措施,选择“债转股”的企业范围是很严格的。其重点是,集中解决那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型、特大型企业问题;支持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建设项日的企业,促使这些项日尽早达产达效,促进产业升级;围绕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改革与脱困两大目标,促使亏损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企业扭亏和转制,有关部门还严格规定了实施债转股企业的五个基本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产品 29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适销对路,有市场竞争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转换经营机制的方案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如此看,要想实施债转股,企业并不能轻易过关。经过严格把关之后选出的债转股企业,基本上都应是条件比较优秀的企业。因此只有少数企业才有机会成为债转股的试点,这是一种政策性很强的处理不良贷款的方式 另外 ,“债转股”不可避免地要遇到这三种道德风险:一是本可以还款的企业,也竭力赖债将之变为投资,变为投资后又不思进取,使银行股权降值;二是经办银行为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以获得更多的新增贷款额度,有可能把一些较好的资产或回收希望较大的不良贷款转成了股权;三是地方政府协助企业舞弊将债权变股权,日后在银行与企业就股权发生争议时,又偏袒企业致使银行股东权益得不到保护。这种道德风险使得资产管理公司操作起来面临很大风险,甚至“血本无归”。“债转股”的目的是阶段性减轻企业负担,使企业修养生息,获得更大发展、更人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红、股权退出,保证企业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共同利益,最终达到支持企业与盘货不良贷款的目的。 4、不良货款证券化。不良贷款证券化通过将不良贷款进行一定的组合,并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变成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券,据以融通资金。和债转股等其它方式相比,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第一,不良贷款证券化适用范围广泛,道德风险小,对解决巨额不良贷款更具可行性,并有助于推进国企改革。无论国有企业规模大小、不良贷款规模大小、回收期限长短、利率高低,都可以参与证券化,因此对解决巨额不良贷款更具现实性,尤其是对缺乏债转股参与资格的企业能够获得新的机会。以前企业拖着巨额债务,虽然银行利率一调再调,但因为基数太大,企业短期内还是还不起,索性赖帐,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就象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国企喘不过气来,这种情况下企业无论如何也无力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不良贷款支持证券要求企业按贷款的真实价值归还,利率按现行市场利率付给投资者,这样大大地削减了企业的负担。真实价值和现行市场利率都是企业实际能力所能承受得了的,按证券规定的期限归还就相当于得到展期,给企业以喘息的机会,否则要求企业立刻还清,企业至少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相反如果在限期内不还清,就要面临重组,甚至变卖资产,更换领导人,所以企业领导人应该有那种动力和压力参与证券化,及时按要求 3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归还应付的本息,这就大大减轻了企业的道德风险。证券化给企业以希望,使企业可以在几年内摆脱资产负债率过高的危机,重新换发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企业制约,督促其按期付款。 第二,适合投资者投资,是个可取的储蓄资金分流渠道。?经过信用增级后,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高,投资者可以不必担心不良贷款自身的风险等级和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它的安全性要远高于企业发放的公司债券,风险又小于股票。?增级后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经过专业评级机构评定,可信度强,投资者也不必亲自去调查不良贷款的相关资料,只要参照债券上的信用评级,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和支付能力选择相应期限、利率和数额的债券即可。?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收益率要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收入稳定可观,风险又小。?我国存在高额储蓄资金,具各投资需求潜力。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可以为市场提供期限多样、数量充足、相对安全可靠的投资产品,易被投资者接受。若允许机构投资者进入,将会为证券化的实施提供更强大的资金源。其结果是不仅使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本身得到发展,而且高额储蓄带 1来的负作用也能得以缓解。 从以上分析可知,不良贷款证券化以其独有的优势和吸引力,会成为公众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同时为困在泥潭中的国有企业带来希望,因此在中国有存在的必要性。 1 谷方庆,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国民经济学,2004,78-84。 3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障碍 证券化过程是以可预见的未来稳定现金流为中心,在经过资产重组、风险隔离以及信用增级等三个方面处理之后,建立起交易结构,从而将实物、证券或信贷资产转换为以重组构建资产池为依托而发行的证券资产的过程。而我国在这三方面都存在障碍,就“资产重组”而言。首先表现在基础资产本身属性的缺陷使资产不能满足证券化的要求,我们可以将此归纳为技术障碍。其次 “风险隔离原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指我国当前的法律、会计、税收等存在限制真实出售、SPV设置等方面的规定,因此我们又可以称之为制度障碍。再次,在“信用增级原理”方面,我国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相应的从事资产证券化担保的中介机构,所以在这方面主要是环境障碍。以下我们就分别对这些障碍的产生及其对交易结构产生的影响分别加以说明。 5.1技术障碍 5.1.1基础资产属性问题 不管对何资产进行证券化,该资产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一般而言,这些条件包括: 1、可理解的信用特征; 2、明确界定的支付模式、可预测的现金流量; 3、平均偿还期至少为一年; 4、拖欠率和违约率低; 5、完全分期摊还; 6、多样化的借款者; 7、清算值高。 目前超过贷款总额5%的不良贷款如何化解,直接关系到我国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随着金融证券化的发展,商业银行客户群的整体信用质量呈现下降趋势,除非商业银行寻找到替代贷款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否则不良贷款的增量可能还会继续上升。不良贷款既没有良好的信用,也不能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流,理论上作为整体是不能作为证券化资产。实践中有的国家对不良贷款进行了一些特殊处理,使之基本符合资产证券化的要求,然后进行一定范围的证券化。 3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需要指出的是,不良贷款作为一种损失的存量,是不会消失掉的,特殊处理只是提供一种技术,一种不良贷款以低成本进行转移,分散的技术,真正消化不良贷款,必须给予一段时间,改变产生不良贷款的经济环境或运行机制,不良贷款证券化只是为这种改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5.1.2资产组合的定价问题 1、由于由不良货款所构建的资产池无法满足可预测的相对稳定的现金流这个条件,因此也就无法对资产池能够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准确的估算。 2、我国利率未市场化,目前银行利率根本无法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即使能够得到现金流数据,也无法对现金流准确进行现值测算。 3、银行不良贷款组合具有异质性。组成我国银行不良贷款的各种贷款不仅 期限差异很大,而且风险水平也参差不齐。 4、银行缺乏长期的数据支持,结果对损失率、违约率等关键性指标无法采 集,从而无法对资产组合进行有效定价和风险熨平。 5.2制度障碍 5.2.1法律问题 我国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逐步完善阶段,无论是法律制度还是行业规范,都存在许多漏洞,制度缺陷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构成深层次的制约。综合而言,我国资产证券化所存在的法律问题可以分为如下几点: 1、SPV的设立问题。首先,在我国目前推出的相关方案中,有关SPV的设立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是由资产管理公司筹备设立;第二是由现有的信托投资公司担当。由于证券化的资产是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基本以国有企业负债及由此形成的企业资产形式存在,因此,这两种设立方案都存在有先天缺陷。 其次,法定资本制增加了SPV的设立成本。《公司法》规定了我国实行法定资本制,且出资限于货币、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这就要求以公司方式设立SPV须注入最低限定的注册资本,无疑增大其运作成本;同时关于出资方式的限制,使得以贷款等债权为财富基础的SPV在设立时存在障碍;再次,SPV属于哪种法律实体呢?我国的现有法律很难为其归类,这就为管理增加了难题。在美国证券化实践中,SPV可以采取公司、合伙、信托形式,类似 3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投资公司,但是又不等同于投资公司,为避免税法的双重征收,SPV有时只起到投资人与原贷款债务人之间的过手的作用。由于SPV经手的是产权化的资产,这就为SPV侵吞投资者权益提供了非常大的机会,而且SPV管理人所进行的内幕交易也很难监管。欧美国家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安全,规定SPV发行证券必须采取信用担保及信用增级措施,法律同时规定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不得投资于信用等级比较低的非投资级证券。 2、参与证券化资格的问题。,发行资格限制。首先 ,企业发行债券的资格限制,阻碍了证券化的推广,我国《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规定了较为严格的债券发行条件,如根据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发行企业债券的企业需要经济效益良好,发行债券前3年盈利,而资产证券化一般是由新设立的SPV发行证券,难以满足该条件。其次 ,银行可以发行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抵押的抵押债券,然而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化,因为银行没有真正出售住房抵押贷款。我国《商业银行法》中没有明文禁止银行以发行资产支持债券的形式出售贷款,但法律未明文禁止的行为不能被认为一定就是可以做的行为。美国银行在从事证券化时也曾遇到类似问题。证券化属于派生的银行业务,还是属于证券业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经过深入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做出了一系列决定,减缓银行业与证券化的严格分离,认为银行出售其资产包括贷款是属于法律赋予的“附随的权力”。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银行能否进行资产证券化,实际上取决于中国人民银行,只要人民银行批准,资产证券化就是商业银行合法的业务。200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建设银行可以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有条件地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发起人资格限制。在我国目前呼声较高的是银行资产证券化,由银行充当发起人构成SPV,但我国现阶段实行银行业与证券业、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框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银行资产可通过销售实现业务分离,在不参与SPV建立中,参与资产证券化,但资产证券化成本也随之上升。?投资者资格限制。大量的保费收入的使用被严格限制,使之缺少保值增值的更好手段,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如能放宽保险资金的运用,允许其投资于资产担保 3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证券,将会大大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顺利推进。此处,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发行金融债券,但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有不动产。法律明文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股票业务,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防止银行承担过度风险,危害全社会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真实出售与破产隔离问题。首先,由于目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国有独资金融机构,且都是按各自的系统设置,它们在产权上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在这样的构架下,不良贷款债权由国有商业银行转入国有信托投资公司,要完成证券化资产在法律上的真实出售比较困难。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有关证券化资产真实销售的法律法规,而真实销售是设立破产隔离的重要环节,没有真实出售的标准将使证券化资产面临巨大的破产风险。 不良贷款证券化应是完全彻底的贷款出售,包括贷款的所有风险和收益,只有完全出售情况下贷款才能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去掉,各国对此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根据英格兰银行1989年2月“贷款转让和证券化通知”规定;银行应将贷款完全真实地出售;银行在SPV中没有股份;银行在SPV董事会中的董事人数不得超过1人;银行不得向SPV提供信用增级;SPV的名称不得含有贷款出售银行的名称;银行不得承担SPV的任何费用支出。如果作为发起人的银行为SPV提供信用增级,该贷款出售就不能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去掉。1997年5月德国银行监管机构就银行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布了指南和解释说明,强调银行出售贷款时不能赋予SPV对出售贷款的追索权或回购承诺。 关于贷款的真实出售、评估机构的过错处理、资产证券化交易的会计准则及税收问题,我国目前尚无相关的法律。资产证券化过程涉及有价证券信托、交易、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不能从上述领域的相关法律中简单地寻找类似条款加以套用。按现有法律定义或分类来规范证券化,可能会阻止证券化开展,或者给参加方施加过重成本。既然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创新,那么解决全新问题的最好法律是新的立法。 4、利益驱动问题。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关系是合同关系,银行贷款债权的转让要受合同法的调整。纵观各国法律,合同权利转让对债务人生效可归纳为 35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种规定: ,自由转让原则,即合同权利转让只要经债权人与受让人的同意,即对债务人生效; ,通知原则,即合同权利的转让必须在债权人通知债务人后才对债务人效; ?债务人同意原则,即合同权利转让必须经债务人同意后才能对债务人生 效。 从资产证券化机制看,自由转让原则是对银行不利影响最小的原则,因为在资产证券化中,银行通常将贷款出售后SPV后仍保留收取借款人还本付息业务,借款人不必在中途转换支付对象而增加额外的负担。我国《合同法》采取了通知原则,按此规定,银行将抵押贷款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这对银行来说可能构成一笔成本负担,并损害银行在客户中的形象;基于成本与声誉的考虑,商业银行从事这项业务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5、其他问题。法律问题的存在加大了资产证券化成本,同时限制了多个利益主体的有效参与,因此,尽快在法律制度上进行完善是当务之急。另外,由于证券法中没有明确信贷证券化的法律地位与法律适用,因此信贷资产的发行、承销、交易等各个环节都可能遇到法律问题。 5.2.2税务问题 资产证券化中涉及多项现金流,无论是现金流入流出,都涉及税收问题。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税收主要有两类:A应收账款转让过程中的流转税类;B对应收账款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分配时所产生的所得税类,包括利息预提税和所得税。 1、应收账款转移中的税收处理。当发起人及SPV出售应收帐款,发生交易行为时,对这一转让过程是否征税,征收哪些税,各国在税法中有不同的规定,应收账款转让交易通常应该交纳印花税,对于资产证券化中的应收帐款转移,大多数国家给予免征印花税的税收政策。有的国家仍然坚持征收印花税,例如,意大利规定,如果发起人没有缴纳应收帐款转让的印花税,该笔转让将被认定为不具法律效力;另一些国家则允许发起人补交税款和各项罚金后,可以重新确认转让交易的有效性。 2、转让双方的所得税处理。多数国家通常将发行人在转让应收账款时产生 3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溢价收入视为应纳税收入,将转让应收账款时产生的折扣作为可冲抵应纳税收入的损失。有的国家对发起人获得的溢价销售收入按照公司所得税税率征税。有的国家,例如英国,征税当局在确定发起人获得资本利得时不仅要考察应收账款未清偿本金和转让价格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考虑应收帐款的市值和转让价格之间的关系,如果应收帐款的利率大大高于市场同类型债务的平均利率,发起人没有打折扣而是按照票面价值来销售应收贷款,发行人就会被确认产生了应税收入,并按照资本利得税税率征税。 ,利息预提税的税务处理。利息预提税是债务人向债权人支付利息时,通过扣留一部分利息的方式代债权人向国家缴纳的税收。资产证券化实质上是一种融资方式,必然涉及到利息预提税问题。在不同的资产支持证券结构下,利息预提税的处理有所不同。大多数国家的税法都明确规定,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短期证券其任何利息支付都不纳入预提税的范围。期限超过一年的中长期证券,其利息收入必须缴纳利息预提税。由于大多数短期证券特别是欧洲货币市场的短期证券,往往被设计为零息票据,一般按照一定的贴现率折价发行,到期还本,没有利息收入。对于这种零息证券的税收处理通常有三种方式: A、由于表面没有利息收入,因此不征收利息预得税; B、将折扣部分视作利息收入,征收利息预提税; C、一般情况下征收利息预得税,对某些满足特定条件包括:发行人为非居民;证券交易属于离岸金融业务,实际支付发生在美国之外;证券的票面额外负担在500000美元以上;证券包括一个具有规范格式的声明书,宣布持有人为非居民;发行人保证证券只售给美国的非居民。 ,资产证券化利润的所得税处理。应收账款转让是抵押融资还是出售,对其现金收入的税收处理影响很大,因为抵押融资不构成纳税事件,由抵押融资获得的现金收入就不能被视为应税收入,如果应收账款转让被判定为出售,由此产生的现金收入则是应税收入,需要缴纳收入所得税或者资本所得税。如何判定一笔应收账款转让行为是抵押融资还是出售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税务当局的有关规定: 所有权的收益和责任。损失或收益、资产控制权是构成所有权的基本要素。哪方当事人拥有资产的利益并承担风险损失,这是判定出售与抵押融资最重要 3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依据。出让人不享有应收账款未来的收益,也不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这是出售的标志。 违约处理。受让人对应收账款违约损失是否具有向出让人追索的权利,是判断抵押和出售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受让人承担应收账款的违约损失,不向出让人追索或者追索部分不超过合理的范围,则可以认定应收账款的转让为出售,否则就是抵押融资。 固定价格。转让价格确定的方式也是判断抵押融资与出售的重要因素。应收账款的转让价格只有固定不变,受让人才可能获得应收账款与证券的现金流之间的利差,从而被确认为对应收账款拥有所有权,应收账款转让行为才能被确认为出售。如果转让价格在转让过程中随利率或者汇率波动而调整,受让人的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就不能认定受让人对应收账款拥有真正的所有权,该笔转让很可能被税务当局认为是抵押融资。 获取利润的机会。从应收账款中获得主要收益的人将被认定为资产的所有者。受让人如果能够从受让的应收账款中获取潜在收益,就应该被认定为应收账款的所有人,相应地应收账款的转让也应该被判断为出售,出售收入需要缴纳所得税。应收账款的潜在收益包括: A、超额收入。指受让人收取的应收账款的本利金额超过其发行债券付出的本利金额的溢价收益。 B、增值收入。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或债务人信用质量改善致使应收账款市 场价值增值的收益。 C、再投资收益。指应收账款产生的现金流在时间上与向证券投资者支付的现金流不一致,因此积累了部分资金,受让人运用这部分积累资金投资产生的收益。证券化资产收益空间有限,使其可操作空间有限,如果按现行税制、税率征收,将使其失去经济运行的可能性。 5.2.3会计问题 资产证券化的各参与方如何处理与证券化相关的会计与财务呢?证券化会计规则应该正确反映证券化交易的本质,确保交易信息的真实性。此外,证券化会计也应该符合有关监督部门的监管要求,尽量满足本国会计标准化的需要。作为现代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美国的证券化实践对其他国家有较强的示范作 38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许多国家相当程度上采纳了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规定,会计准则也不例外。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发布了85-2号财务会计标准(SFAS)——《附属担保抵押债务会计报告》,以及77号财务会计标准——《具有追索权的应收票据转让报告》,这两份报告构成美国资产证券化会计的基本准则,对证券化作出规范,但尚未根本解决资产证券化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问题。由于资产证券化是一项复杂的创新活动,新的会计处理问题层出不穷,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还成立了一个特殊工作组来讨论这种新的会计处理问题。 1、基本的会计处理问题。对于资产证券化来说,基本的会计处理问题包括三项:出售还是融资、合并、剩余利益投资。 ,出售或者融资。在资产证券化中,发起人将资产证券化交易视为资产出售还是资产融资,对财务报表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减少负债水平、提高资本与资产的比率,是发起人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目的,这一目的只有在资产出售会计处理下才能实现,如果融资方式,其会计处理不能保证发起人实现财务完善的目标。 ,被合并问题。发行人的财务报表是否并入发起人的财务报表,关系到二者之间的资产转让是否确认为出售的问题。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规定,在发起人拥有占财务控股权地位的发行人的情况下,属于被合并的范畴:如果发行人的大多数投资者进行了实质性资本投资,是独立的第三参与方,他们能够控制发行人的资产所有权和剩余利益,拥有实质性的风险和收益,发行人的财务报表可以不被并入发起人的财务报表。 ?剩余利益投资的会计处理。剩余利益是发行人从购买应收账款收取的现金流与发行的证券本息支付之间的差额。过手证券一般没在剩余利益,剩余利益的处理一般发生在资产抵押证券或CM0结构的各档证券中,它是针对剩余利益拥有者的会计准则。剩余利益的拥有者通常是发起人,如果发行人原财务报表没有并入发起人的财务报表,剩余利益通常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有效收益法和权益法。依据有效收益法,发起人以购买价将剩余利益作为投资记入资产负债表,一段时间后该笔投资将以预定的内部收益率结算利息,但并无实质的现金注入。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委员会规定,第一个报告期都应该重新计算内部收益率,权益方法与有效收益法类似,只是每个会计期间的投资增量不是所在的剩余利 39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益,而是发起人按比例分享的收益。 2、我国会计处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尽管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国际上流行的金融创新技术,但在我国,它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由于作为会计实务操作的指南和规范—会计准则,相对于会计实务的滞后性,使得我国关于资产证券化的会计规范是一片空白。 ,从会计要素定义方面来看。资产证券化操作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而是预期在未来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量的金融资产;在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原始权益人常常会获得新的权利,承担新的义务,即衍生工具。这些新的权利和新的义务与传统的权利和义务有所不同,传统的会计要素不能涵盖这些衍生工具,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归类在一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均顺应经济形势发展的潮流,针对金融创新技术中产生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两个会计要素。规定了其定义,并把资产重新进行了分类,使金融创新技术中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在会计要素中有了准确的界定,为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确认和披露奠定了基础。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中不仅未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作单独的、明确的定义,甚至尚未提及。资产仍被划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负债仍被划分为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显而易见,这种定义和分类己远远不能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不久的将来,资产证券化业务将在我国推广,必然要将资产证券化纳入会计处理的范畴,首先遇到的就是相关的金融工具的确认问题。而符合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是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要解决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从初始确认标准和终止确认标准方面来看。从理论上讲,对附条件的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的分析,应该从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标准和终止确认标准入手。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不但缺少对金融资产的终止确认标准,甚至也不存在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标准。如果不及时制定金融工具的初始确认标准和终止确认标准,可以预见,在我国推广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假销售、真融资”的混乱现象,许多实质上是表内融资的行为却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而采取了表外融资的形式。因此,填补初始确认标准和终止确认标准的空白是我国的大势所趋。 ?从会计要素计量方面来看。目前,我国金融工具的基本计量属性仍然是历史 4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成本或修正的历史成本。金融负债的计量反映的是债务发生时债务人对债权人的付款义务,金融资产的计量反映的是资产获取时的价值。虽然传统会计准则利用稳健性原则来弥补历史成本的缺陷,即允许对债务的溢价或折价在债券的存续期间进行摊销,对应收账款允许计提坏账准备,但这种方法仍不能反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现行价值,而且还会演变成管理者操纵利润的工具,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也不利于管理者根据融资环境的变化管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 ?从收入确认方面来看。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对特殊业务的收入确认分别作了详细的规定,如分期收款发出商品、委托代销商品、售后回购等,但资产证券化业务中的销售收入确认问题还是一片空白。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只是零星的个案,尚未形成普遍的现象。 ?从合并会计报表方面来看。我国目前只是规定了一般经济实体的合并范围与合并标准,特殊目的实体的概念和针对特殊目的实体的合并标准从未涉及,而实际上我国现实经济生活是存在这种经济实体的。资产证券化结构中特设机构的出现,迫切需要这种合并标准的指导和规范。以上几点说明了我国会计准则 1。 或会计制度在指导、规范资产证券化交易方面存在着空白 5.3环境障碍 5.3.1信用评级问题 缺乏被市场投资者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与信用评级机构。相对而言,目前投资银行业和会计业的行为较规范,基本能满足资产证券化对其的要求,而资产评估业和资信评级业则差距较大。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的重要依据,其中立的、科学的、公正的评估结论,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基础,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的构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健康成长的关键。 5.3.2担保问题 由于《担保法》对国家机关充任担保人作了禁止性规定,因而要求政府为贷款进行担保支持存在实质性障碍。而我国《担保法》没有规定浮动担保制度, 1 黄篙,目前发展资产证券化及在中国应用的障碍,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11月24日。 4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而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基本上否定了国外普遍存在的浮动担保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由于没有浮动担保制度,由企业全部财产作担保时,企业财产缩水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抵押协议无效,使得证券持有人的权益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5.3.3市场参与问题 在目前的证券市场上,资产支持证券是一种结构非常复杂的证券,大多数个人投资者难以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对所投资证券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也难以对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做出比较准确的预计,因此个人投资者对购买资产支持证券持谨慎态度,不会注入太高的热情。从国外的经验看,尽管个人投资者也是资产支持证券的购买者,但是购买的主力军是机构投资者,如养老基金、寿险基金、退休基金,等等。反观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存在结构性缺陷,外国的机构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几乎不限制,而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领域及参与程度都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仅限于购买各类上市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的投资金额也受到明确的法律制约。由此可见,培育机构投资者、扩大市场需求也是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5.3.4人才问题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融资业务。资产证券化的方案设计、不良贷款的运营和处理涉及证券、担保、评估、财务等各个方面,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他们既要有先进的金融知识和实践知识,又要充分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情况、法律和财务规定等。而我国现有的金融人才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满足这些要求,拥有资产证券化实践技术和经验的人才更是奇缺.应该说在所有的制约因素中,人才约束是我国发展证券化比较大的制约因 1素之一。 1 李军农,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证券化,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4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设计构想 不良贷款证券化作为一种复杂而有效的金融创新涉及到参与主体、贷款出售、信用增级以及工具选择等多方面、全方位的设计,虽然在欧美盛行多年,操作经验颇丰富,但要真正将其“搬”到我国,却不能一蹉而就。必须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将其加以“改造”,以适合资产管理公司实际运作。 6.1参与主体 6.1.1贷款出售银行 各银行分别将符合条件的不良贷款剥离给各自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实现了贷款的真实出售,不良贷款从银行的资产负债中消失,银行按出售价格收回资金,与面值差价计作损失,由财政补充其资本金缺口。另外,贷款出售银行一般还充当服务人的角色,代收借款企业还回来的本金和利息,并转交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信托部,收取手续费作为表外收入.它也向债券信托部提供有关出售或作为抵押品的资产组合的月份或年度报告,这些报告详细说明收入和支出资金的来源、本金余额、保险费和税收金额等。 6.1.2资产管理公司 在不良贷款证券化操作过程中,资产管理公司是核心,它具备独立的法人地位,由它完成与证券化有关的操作布署,它要用筹集到的采购资金从贷款出售银行购买符合人民银行要求的不良贷款,要将这些资产打包重组,信用增级,聘用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债券承销商等等,这些过程要由它一手安排和操纵。公司下设债券信托部收取服务人交上来的不良贷款回收的本息,负责定期支付给投资者。当贷款不能按期收回,服务人无能为力时,出面催收,必要时将对企业采取债务重组、拍卖资产等强制手段。 6.1.3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 进行双重评级,即交易内部评级与发行评级。信用评级主要是对信贷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和证券化风险的评估。交易内部评级是打包后未经信用增级的债券原始的信用等级的评估,发行评级是信用增级以后等待出售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发行评级才是供投资者参考的级别。 6.1.4担保 4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担保人由财政、人民银行担当。通常情况下,担保人要按比例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但考虑到处理不良贷款也是政府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所以财政和人民银行收取很少的担保费甚至不收,因为处理巨额不良贷款势必要造成一定损失,而这损失的最后承担者必然是国家。 6.1.5证券承销商 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发行由证券商承销。发行的方式包括包销和代销。作为包销人,证券商向资产管理公司购买证券,然后进行再销售,售不出去的留下来作为自身的投资。作为代销人,承销商只负责销售债券,收取手续费,售不出去的返还资产管理公司。在发行过程中,证券商要和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工作,以确保发行结构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6.1.6投资者 不良贷款证券化过程为投资者在市场中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投资选择机会。由于大多数组合资产都是由许多不同种类的资产集合而构成,促进了组合的多样化,即使其中的一两个贷款违约,也不会对整个组合有质的影响。而且投资者通过购买不同的组合资产的部分证券而能够避免地理和行业的集中带来的风险。由于信用评级由第三方执行,然后公布等级,投资者不用自己去分析每个发起人的资信,这也是吸引投资者的一个优势所在。 6.2 操作过程 6.2.1不良贷款证券化的筹集、剥离以及重组 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各种渠道筹集采购资金,然后从贷款出售银行购买人民银行规定范围内的不良贷款。剥离实现了贷款的真实出售,不良贷款从银行的资产负债中消失,银行按出售价格收回资金,与面值差价计作损失,由财政补充其资本金缺口。收购后,资产管理公司将对不良贷款进行清理、估算、信用考核,以此决定借款人信用、抵押价值等,然后将不同种类、期限的不良贷款打包为不同的资产组合,依此组合形成各种不良贷款支持证券。 6.2.2内部评级 资产管理公司聘请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进行内部评级。信用评级机构通过审查各种合同和文件的合法性及有效性,对交易结构和不良贷款支持证券进行考核评级,给出内部评级结果。由于现在是 4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按各不良贷款组合的原始现金流进行评级,信用并未增级,因此依托该现金流支持的证券较难吸引投资者。 6.2.3信用增级 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改善发行条件,资产管理公司必须提高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使投资者的利益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实现。因为资产债务人的违约、拖欠或债务偿还期与资产管理公司安排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偿付期不相配合,这些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通过信用增级,投资者的利益受到了层层保护,证券的信用级别被大大提高,容易被投资者接受。 6.2.4发行评级 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在信用增级后,要由专业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发行评级,作为投资者选择选择的依据,因而构成证券化的又一重要环节。评级主要考虑资产的信用风险,被评级的资产必须与发起人信用风险相分离,一般地,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会高于发起人的信用级别。专业评级机构将公开发布评级结果。发行评级较好地保证了证券的安全度,这是不良贷款证券化比较有吸引力的另一个重要素。 6.2.5证券上市交易 在信用增级和评级结果向投资者公布之后,资产管理公司将聘请证券商承销不良贷款支持证券。销售的方式采用包销或代销。资产管理公司下设的债券信托部从投资银行处获取证券发行收人,偿还不良贷款剥离时的采购资金。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发行完毕后,申请挂牌上市。 6.2.6证券的后期处理问题 实施资产管理,建立投资者应收积累金,按期还本付息,对聘用机构付费一般由贷款出售银行直接作为服务人对信贷资产池进行管理,负责收取、由信贷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收入,并将这些收款全部送交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信 1托部,信托部建立投资者应收积累金,按期还本付息,对聘用机构付费。 1 李勇,关于我国不良证券化的初步探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95-98 45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6-1 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操作步骤 归还采购资金 筹集采购资金 对聘用机构付费 不良贷款剥离 出售证券 资产管投资者 发起人 借理公司 提供贷款 采购资金 款 人 归还本息 信用增级 兑付本息 信用评级机构 发行收入 信托部 服务人 收到的贷款本息扣除服务费 6.3不良贷款的剥离 筹集采购资金,剥离银行不良贷款是资产管理公司进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首要环节。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清理商业银行现有贷款,评估贷款质量,并将不良贷款剥离,这一步必须一次性彻底完成,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给银行一个全新的起点,使得银行能够建设发展出商业化的操作模式,避免巨额不良贷款问题重现。二是通过国家注资来弥补银行资产剥离所暴露出来的资本金不足,这一步也必须尽快完成,因为在通常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果银行资本金不足,往往会导致信心危机,发生挤兑现象,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居民除银行存款以外其他的投资渠道很有限,银行资本金如在短期内暂时有些不足,只要程度不很严重,应该不至于发生普遍的挤兑,因而如果出于国家财力的限制,暂时不完全补上银行的资本金不足部分,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必须看到,这只是权宜之计,一旦金融业对外开放,我国的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资信会成为居民选择投资渠道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到那时如果银行还没有充足的资本金,后果就会不堪设想。以下 4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就这两个步骤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6.3.1不良贷款的剥离范围 确定不良贷款的剥离范围,主要是确定时间的划断界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有其深刻的体制与宏观经济背景,带有鲜明的政策性因素,大量形成于1993- 1994年的经济过热时期。剥离不良贷款的时间划断除了看其形成原因和时间,还应考虑一定的时滞因素,而且还要防止某些银行“搭车”,将自身管理不善形成的新增不良贷款一并剥离掉,因此央行限定不良贷款的剥离范围是按现行贷款分类办法剥离逾期、呆滞、呆帐贷款。 6.3.2采购资金的来源 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不良贷款前,必须先筹集采购资金。从国际上看,这笔资金的筹措有三种方法:一是,财政直接面向公众发行特种债券;二是,由国家财政担保,资产管理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特种金融债券;三是,由国家财政担保,资产管理公司向人民银行或民间金融机构借款,取得资金。其共同点是:第一,都需要利用国家信用,才会对社会公众和出资机构有吸引力;第二,这些资金都是要回流的,因为借款要还,债券要兑现。对资产管理公司而言,这三种筹资方式都可供借鉴,并且综合运用三种方法也很必要。 6.3.3不良贷款剥离价格 如何定价是不良贷款出售和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中国的金融市场和企业状况,确定适宜的资产估价方法,以作为我国不良贷款出售和证券化的标准。笔者认为出售不良贷款的价格应为真实价值,这里就涉及到是否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笔者认为没有,因为要说流失,国有资产早在以前就流失了,流失的价值就是不良贷款面值与真实价值的差额,只是银行没有在它的帐本上把这些已发生的流失切实的表现出来而已。如果现在还一味要求必须以面值出售不良贷款,那只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实质上并不能挽回已损失的资产,而只能算是“包袱”的转移,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后仍然无法按照正常的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在具体确定不良贷款真实价值时,可考虑如下方法:一是通过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对不良贷款进行估值,这样评定的结果准确可信,不足之处是逐笔评定不良贷款的真实价值工作量较大。二是按固定折扣率剥离,由于每一笔贷款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不相雷同的,因此不良贷款的折扣 4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价要逐笔确定。大体上可以按这样的原则分别定价,即按照人民银行统一规定的不同质量级别上的呆帐准备率作为不良贷款的价格折扣率。 6.3.4银行资本金缺口的弥补 如果按照不良贷款的真实价值剥离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就会涉及到如何来弥补银行的资本金缺口,即谁来承担不良贷款的净损失。既然剥离出来的不良贷款多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而且要使国有银行迅速迈进商业化市化的轨道,所以最好由财政完全承担这部分缺口,当然财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资金只能逐渐到位。财政当年收入不足以弥补这部分缺口,可以发行特种国债,即用以后的收入弥补。 6.4信用增级 6.4.1信用增级的意义 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时,首先考虑的是信用质量风险,单纯的不良贷款组合以其较低的资产质盈根本无法吸引投资者,恐怕公众宁可把钱存进银行领取低息,也不愿投资这种低质量的证券。另外,投资者由于时间和学识等原因,不愿意去面对一堆借款人历史上的履约数据和各种烦琐的、技术性很强的分析过程。而资产管理公司发行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之所以会有市场需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信用增级,层层增级能够有效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使之风险度降到最低。而且投资者也不必独立承担分析风险度的烦琐工作,专业评级机构已作出科学合理的评级,投资者只需根据评级结果和担保形式以及自己的投资偏好选择相应期限、利率、数额、信用等级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而不必强究证券结构。 6.4.2信用增级的方法 1、超领抵押。不良贷款证券化要以不良贷款为抵押发行证券,但是为了确保借款企业拖欠违约时,投资者收回证券本息的安全性更高,证券的发行总额与充作抵押的不良贷款总额之间应存在一个差额,这样选择抵押资产的合适比例发行证券就非常重要。美国的资产支撑债券就是按债券本金部分的110%-200%写的抵押数量超额抵押的,这种超额抵押使得该债券信用级别很高,常被评为AAA级。我国在发行不良贷款支持证券时,也应选取合适的超额抵押比率。 2、对提前偿付风险的保证。通常情况下,投资者考虑债券的收益率高于银 48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行存款利率而购买不良贷款支持证券,但在利率下降的时候,打包上市贷款的大部分容易被提前偿付,投资者不得不重新将资金投人到收益较低的金融工具上。发行银行为减少这种提前偿付风险,吸引投资者,一般会向投资者保证即使一些贷款提前偿付,也会按照原定计划支付所有的利息和本金。 3、信用担保。在我国第三方信用担保可由财政和中国人民银行来担保。考虑到不良贷款的数额之大,即便资产管理公司做的工作再到位也难免会有一个损失缺口,让财政和人民银行做担保实际上就是由它们承担不良贷款处理的最后损失,这就涉及到这祥做是否合理的问题。让财政部门担保似乎顺理成章,因为前期不良贷款多为行政性发放的贷款。当不良贷款的清偿出现问题时,财政部可将计划额度内的呆帐准备金的一部分转为偿债基金,以此来实现证券化的强力担保,另外就是要由财政发放特种国债来解决,这部分国债就要用未来的财政收人来偿还了。事实上,这是由纳税人承担了不良贷款的损失。于是,就产生了凭什么让纳税人承担银行不良贷款损失的问题。因为我国的税收主要来自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和所得税,而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也主要是企业不能如数偿还的贷款,处理不良贷款问题既是救助银行,也是救助企业。所以,让活下来的企业用将来的收入支付救助自己所花费的成本,解决源于企业的不良债务问题,道理上还是说得过去的。即使是没有不良债务的企业,也会因国民经济摆脱债务危机的阴影,市场需求增加而受益,因而他们为此出把力也没什么不应该。 另外,中央银行担保形式就是对资产管理公司发放再贷款。不良贷款的损失就表现为公司不能偿付的再贷款部分。由央行承担处理不良贷款的最后损失也是合理的。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是增加基础货币的供应,所以这实际上是向全国老百姓征收通货膨胀税来弥补银行不良贷款的损失。在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过程中,老百姓并没有任何责任,也没得到任何好处,要负责任的是政府、企业和银行,从这个意义上讲,让老百姓承担损失有失公允。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使银行摆脱危机,健康发展,首先是保护了老百姓的存款;其次,国民经济因有健康的银行体系支持而稳定、快速成长,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增长有了保障,老百姓获得的是未来的收益,为此付出一点代价也是可以的。 虽然财政和中央银行都有责任也都能担保,但合理的损失承担机制也非常 49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要。由财政发债实施资产管理公司操作并承担不良贷款损失,要保证全部公开和隐性国债的总规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超过安全限度。由中央银行贷款来办此事,则一定要限制其数量,保证不形成超过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压力。因此必须者相配合,单纯的财政和中央银行都难以独揽此事。 6.4.3在信用增级结构下的资金流 首先,资产管理公司用筹集到的采购资金从贷款出售银行购买不良贷款,当证券承销商将债券发行收人交给资产管理公司债券信托部后,信托部将偿还不良贷款的采购资金。正常情况下,借款企业按期支付本息给贷款出售银行,银行将所收款交付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信托部,信托部建立积累基金,定期支付给投资者,并支付所聘中介机构费用。万一借款企业未能如约还款,资产管理公司的债券信托部将采取强制措施,比如对其债务重组,甚至变卖资产,尽可能地收回贷款。因为国家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之初就要求在三至五年内处理完不良贷款,所以债券期限最长为五年,到末期,如果积累基金已用尽仍不足以支付投资者本息,就由财政和人民银行履行担保责任。我们看到,在经过如此复杂的信用增级后,债券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投资者可以放心地选择这种投资工具。 6.5运作工具 由于不良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这种金融创新在处理不良贷款中的运用,因此要设计适合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贷款证券化操作中的工具,有必要参考一下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工具。资产支持证券(MBS)基本的组织结构只有三种,即过手证券、资产支撑债券和转付证券,其他各种创新形式都是由这三种基本结构衍化而来。 6.5.1过手证券 其基本思路是发起人将抵押贷款集合在一起,按年限重新组合,然后分成较小单位凭以发行证券,证券所有者按其购买份额享受相应比例的权利。过手证券的信用评级主要注意两方面,一个是能否按期支付给证券持有者本金和利息,另一个是是否有一个机制在出现坏帐时及时弥补损失,而所谓的损失弥补往往采用两种形式,即共同保险和使用高级或低级过手证券。共同保险是对组合放款给予固定百分比的坏帐损失赔偿。高级、低级过手证券则提高了私营机 5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发行的过手证券的信用等级,高级部分得到评级机构的评级并售给投资者,余下的低级部分一般不出售,低级部分所得到的本息被用来作为高级部分本息的保证金。 过手证券是一种所有权凭证,代表着投资者对组合资产的所有权,资产发起人负责对资产提供服务并收取借款人归本金和利息,从中扣除服务费,再将剩余款项过手给投资者,因此,过手证券不是发起人的债务,该部分的资产将从发起人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尽管转手证券具有简单,可操作强的特点,但过手证券的本息支付只有一档,每一位投资者都会收到同比例的本息支付,只有当最后一批抵押款收回后,过手证券才最后到期,这样一来,过手证券实际上的到期日完全取决于抵押贷款本息的支付日期。这些缺陷或多或少妨碍投资者涉足此项投资。 6.5.2资产支撑债券(ABS) 其基本思路是发起人将资产转移给一个信托机构,由其重新组合、分类,以各类不同的资产抵押,发行与此资产相应的证券,将证券出售给市场上的投资者,其目的在于换取证券发行所得的收益,解决资产流动性不足的间题。在该结构中,由抵押物产生的现金流量并不用于支付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是由其他来源的资金进行偿还。这种债券一般都实行超额抵押担保,这样做能较好地保障投资者的权益,而对发行人来说,由于债务人归还的本金和利息不藉要像过手证券那祥立即过手给投资者而可进行投资,所以发行人都愿意提供超额抵押担保发行资产支撑债券。资产支撑债券的利息按季支付或每半年支付一次,本金则在到期日支付给投资者。它是一种债权凭证,该债券是按债券本金部分的110%-200%的抵押数盘超额担保的,这种超额担保能确保在出现拖欠违约时,投资者完全收回本金和应得的利息。因此该债券信用级别高,常被评为AAA级。资产支撑债券的发行费用要比发行过手证券要高,对抵押品的利用效率不高。 6.5.3转付证券(CMO) CMO是针对投资者对金融工具有不同期限的要求设计的。它一般有几档,各档的到期期限不同。任何一档的投资者在其本金得到偿付之前每隔一段时间收取一次利息。本金则是由作为担保的资产收到的本金和提前还款支付。先偿 5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还前一档的本金,偿还完前一档本金之后再偿还后一档的本金,直到所有各档本金均被清偿。到期日缩短增加了现金流量的确定性,每半年收取一次利息使CMO更适宜于投资者参与这项资本市场投资,CMO按照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创造了不同期限的证券,那么反过来也可以将购买不同证券的投资者按购买期限归类。比如说:期限最短的CMO证券就可以尽量争取短期投资者,而中等期限的就可以将目光调整至中期投资者身上,长期的就瞄准长期投资者。CMO通过在一个抵押资产组合的基础上创造出不同的证券,CMO向人们表明了证券化是如何利用一种资产创造出不同流动性的证券。CMO证券的信用安全性级别高,通常是AAA 1级,从而扩大了投资者的范围。 6.5.4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工具设计 根据前面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证券化操作的构想和对资产证券化工具的一般介绍,笔者认为照搬转手证券、资产支撑债券和转付证券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太符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该结合资产支撑债券和转付证券二者的优势来设计我国的不良贷款支持证券。该证券应是债券形式,是一种债权凭证,被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所有权仍属于资产管理公司,被证券化的不良贷款留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发行的证券作为公司的债务出现在其资产负债表中;投资者不承担因被证券化金融资产提前偿付而产生的再投资风险;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本金到期一次偿付;按照投资者的不同需求创造不同期限、收益率等的债券;接受上述信用增级的层层保护。 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债券定价的问题。笔者认为,债券价格应与不良贷款真实价值的一定比例相一致,债券收益率与现行银行利率相一致,期限是规定拥有不良贷款的企业的最后还款期限。考虑到贷款出售银行就是按贷款的真实价值剥离不良贷款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企业也按真实价值支付已具备可能性。 1 彭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J],金融研究(4),2004。 5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我国实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和建议 7.1加强监管 防止过度证券化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由次级贷款引起的,次级房贷本身占美国全部房贷市场比例并不高。2006年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规模大约为1.3万亿美元,约占全美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13%。仅规模而言,次贷违约应该不足以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动荡。但美国对次贷房贷进行了证券化后上市交易,并在次贷抵押证券上又衍生出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透明度低的信用衍生品。证券化对信贷扩张和收缩有放大效应,而信用衍生品增加了风险的复杂性,两者共同扩大了危机的影响。 在经济高涨时期,证券化提高了资金的周转速度,削弱了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规模的约束作用,间接地放大了信贷,助长了流动性过剩,推动了资产的泡沫化。同时,房贷的证券化也激发了许多新的购房需求,进一步推升了房价。 在危机发生后,一方面银行大量的库存资产无法证券化,银行自身对流动性的需求迅速增加,造成了结构性信贷的紧缩效应;另一方面,其他MBS(资产抵押证券)等产品的发行规模大幅降低,影响了整个美国社会的融资,进一步强化了紧缩效应。这种紧缩效应首先表现为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由于金融市场固有的信息不对称,流动性风险又迅速演化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整个金融体系出现系统性危机。 次贷出现偿付问题,其衍生产品随之产生剧烈的价格波动。许多投资机构,特别是对冲基金,它们通过杠杆交易大量投资于次贷衍生品。在价格波动或信用等级下降的情况下,机构被迫清仓,这又进一步加速了证券价格的下跌。 在次贷衍生品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市场面临风险溢价的不确定性,对其重新定价变得十分困难,衍生品从而失去了流动性。持有这些证券的机构,因此暴露出巨额资产损失。 证券化虽然是市场的发展方向,但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适宜证券化。次级抵押贷款的贷款对象都是信用等级较低、收入证明缺失的借款人,他们的未来收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偿还贷款主要依靠房产的持续升值,这些特性就决定 5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次贷不适合证券化。即便投资银行通过复杂的金融工程技术,对风险进行分离和组合,使次贷变成可交易的证券;但是毕竟不能改变次贷信用等级低的事实,反而使次贷违约通过证券化将风险传染到其他市场。 金融创新往往带来复杂的市场和交易结构,加大了监管难度,使得风险防范更为困难。与次贷相关的信用衍生品创新,通过系统化技术转移了次贷的信用风险,但风险本身并未减少,反而分散到不受监控的主体中,风险传播的范围和速度都加大了。同时,交易结构的复杂性造成了定价上的困难,在市场环境变化时,又产生了重估风险。 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均衡关系。要清醒认识到我国金融创新不足与美国金融创新过度的差异,适度加速金融创新改革是必要的。不过,我国银行业要创新,必须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以及增加产品透明度原则。在这三个原则下,根据我国市场的发展条件和我们交易对手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市场架构下的法规制度,有序地开展金融创新和发展。银监会也应通过功能监管,对金融创新业务进行风险的分析和预警。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只有在客观环境相对成熟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管理风险的功能,避免产生新的更大的风险。 我们要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加强监管力度,防止证券化链条过长,防止过度证券化,证券化要有度的限制和量的标准。 7.2金融市场建设 7.2.1金融市场的完善 不良贷款证券化要求有较为成熟、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同时要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的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机构投资者数量少、规模小,严重限制了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尽快加强金融市场建设,深化股票、债券等长期资本市场,积极培养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允许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购买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同时可考虑设立不良贷款证券化投资基金,这样既可以满足诸多因风险因素而远离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市场的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也可吸引许多因政策限制而不能直接入市的外国投资者。特别是要向保险业开放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市场,保险业有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巨大潜力和 5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景。 7.2.2投资银行及其他市场中介机构的发展 不良贷款证券化不仅仅是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它涉及到了金融体系的许多方而,是一项严谨而复杂的金融工程,单靠资产管理公司无济于事,需要由专业的投资银行和各种中介机构来配合进行,这就要求我国采取相应措施来促进和规范这些机构的发展。要根据《证券法》的规定,进步规范我国的投资银行,增强其实力,拓宽其业务范围,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证券承销工作。目前我国的资信评估业尚待发展,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业务范围不明确,没有形成行为规则,为使不良贷款证券化能顺利开展,必须对他们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在于组建中立性的、经营上白负盈亏的评级机构以使评估结果尽可能地科学、公正。 7.3法律环境的建设 不良贷款证券化不仅是一个复杂的金融工程,而且也涉及许多高深的法律问题。为了保障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有序运作,必须制定完备的法律规范和会计准则,运用法律方面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手段来解决不良贷款证券化问题。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有关法律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在80年代中后期为救助亏损严重、负债累累的储贷协会,美国专门颁布了《银行平等竞争法》和《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加强法》,之后还在《证券法》、《投资公司法》、《证券交易法》、《信托契约法》中分别为不良贷款证券化制定了相应的适用条款。关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25号——经营金融资产及《债务清理的会计处理》中也含有适用于证券化的条款。目前我国的法律规定和会计准则中有许多与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实施相冲突的地方,要推进这项创新,必须先解决法律和会计准则上的难题。我们可以先对相关条文单独进行修改,然后边试点边进行有针对性的对不良贷款证券化的专门立法工作,在其中详细规定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整个流程,以及涉及到的所有法律问题。这项工作的复杂性、难度都较大。在修改法律条文方面,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指出以下几点为例。 一、《证券法》配套法规的制定 应该修订《证券法》,使其对不良贷款证券化在证券市场中涉及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规范约束。证券化中操作程序较多,为使其运作有序。必须先制定有关 55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法规条例,使之规范化,使所用应该注意的问题在操作之前就用法律加以规范,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在运转过程中遇到太多与法律不配套的困难,以减少运作过程中的损耗。 二、需求主体培育上的法律障碍 一种金融工具能否顺利推销,需求是一个决定的因素。由于不良贷款支持证券的复杂性,期待个人投资者托起不良贷款证券化市场是不现实的,机构投资者应据主体地位。但是,日前的法律却严格界定了机构投资者准入资格,必须调整。 三、金融债权的法律保护问题 现有的法律框架使得金融债权得不到法律有效的保护。表现为银行机构起诉难,判决执行难,资产变现难,各种费用过高。常常是赢了官司输了钱。银行收回的实物资产能变现的不多,长期不能变现的实物资产,出现一些管理和法律方面的问题。如:设计厂房无人看管和维护,损坏严重,收回的房屋没有产权证等等;银行收回的抵压资产在变现时税费种类多、数额大,影响了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积极性。因此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应该受到法 1。 律保护,真正达到有法可依,有法必行 7.4 财政注资和税收优惠政策 从各国对国有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处理和破产金融机构的处理来着,财政注资是不可避免的;财政注资的数量和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资产处理方式的选择和资产处理的效果。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有部分是政策性因素形成的,而且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国家财政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该注资的注资,该担保的担保,积极配合资产处理和不良贷款证券化工作,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调整税收政策,减少转换成本。为推进不良贷款妥善及早地处理,国家应给予政策鼓励,特别是在税收上给予引导和鼓励,建议实行如下鼓励政策:1、银行在不良贷款处理中出售债权的收入,不应计缴营业税和所得税。这是因为银行出售债权的收入是己被打了折扣的贷款殖值的回收,不仅没有利息收入,连本金也己发生较人损失,因此不应再计收税款。2、为鼓励投资中介机 1 黄锡生,资产证券化基本法律问题之探讨,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56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构和资产管理公司踊跃参与不良贷款的转化投资,应降低资产管理公司的转移成本,对公司转移和再售出债权所得收入不应征税。如果把税金也打入不良贷款的处理成本,就会使不良贷款的转移和处理由于成本过高而无法运作,从而影响大局。3、对社会投资者购买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后,由此而带来的直接收益应免征利息税、个人所得税和证券交易所得税,以扩大市场需求,有利于尽快售出。 7.5 防范道德风险,建立激励机制 7.5.1克服贷款出售银行的道德风险 不良贷款证券化对于贷款出售银行受益匪浅,银行不仅剥离了不良贷款,收回了不良贷款的真实价值,而且充当服务人的角色,将从借款人手中收取本息交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信托部,从中收取手续费。如果不能有效地加强对银行业的外部监管,银行内部不能建立起合理的治理结构、完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以及适当的激励机制,则银行的管理依然会很无序,新的不良贷款还会大量产生。而且,如果没有一定的压力和激励机制,银行剥离完不良贷款后就会比以前更消极催收贷款,不能胜任服务人这一角色,因此应根据银行代收回不良贷款的比重不同而支付不同比例的手续费,收不回或收回太少就得不到手续费。 7.5.2克服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 资产管理公司专职处理从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贷款,这些贷款很容易发生价值损失,而且损失要用财政或中央银行予以弥补。资产管理公司的人员会对收回资金的多少或资产损失的大小满不在乎,从而不去尽最大努力收回资金。特别是,不良债务人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有可能有抵制情绪,为使证券化顺利进行,需要资产管理公司做出多方面的努力,而使这些努力对该公司的官员们个人可能没有任何好处,甚至可能要得罪很多人。这种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的官员们宁可追求个人前途的安稳,而不在意公共财富的损失。这是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问题。为了克服资产管理公司的道德风险,必须对资产管理公司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在资管理公司接手不良贷款后,对待处理的不良贷款的市场价值应取得尽可能合理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规定资产管理公司收回资金的比例,作为资产 57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管理公司必须完成的任务。对超额完成任务的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人员,应有必要的奖励措施,对没有完成任务的要有一定的惩戒。对不良贷款的价值评估应由资产管理公司以外的权威评估机构执行。 7.5.3克服企业的道德风险 资产管理公司从贷款出售银行剥离的基本都是国有企业的不良贷款,发行完不良贷款支持评券后,企业能不能从“吃银行的”变成“吃投资者的”呢?如果不加防范,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这就形成了借款企业的道德风险,因为企业在多年以来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银行是国有的,企业也是国有的,人家都是国家的,企业不按期还贷,领导人仍升不降,企业也没破产,因为有国家在救济,所以企业缺乏风险意识。不良贷款证券化如不能避免企业的这种道德风险,那就收不回来归还证券的本息。因此不良贷款支持证券就规定了企业还款的最后期限,如果不按时还款,企业将接受债务重组,撤销领导人职务,甚至变卖资产,决不手软,对于不可救药的企业就宣布破产,这样不良贷款证券化既是企业还贷发展的契机,也是决定它生死存亡的最后机会。 7.6金融人才的培养 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方案设计、运营和处理,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来估量、管理和处置资产。他们既要有先进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知识,又要充分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市场情况、法律和会计等。而目前我国现有的金融人才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不良贷款证券化的要求,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培训必需的金融人才。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从我国的人民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机构中选拨部分业务骨干,请外国的金融机构监管人员和不良贷款证券化专家对其进行培训,以适应资产处理的需要。 而且,为了使得这些人才可以充分发抖作用,资产管理公司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在如何吸引和利用专业人才方面,美国的RTC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做法。RTC依靠了一批专业投资公司通过承包来估量、管理乃至最后处置资产。RTC设讨了一套标准承包协议来规定和这些承包商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出于内部控制的考虑,除了就侮个协议填入相应的价格变量外,RTC很少改动承包协议的其他条款。根据这个标准承包协议,承包商有相当大的权力来管理和处置归其管理的资产。承包商每月获取管理费,用以补偿它的日常费 58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资产出售后,承包商又可以在出售收入中得到一定百分比的处置费。标准承包协议中还详细规定资产处理必须遵循的程序,以防庄舞弊行为。可以看到,这个标准承包协议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过了各种机制来制约承包商,并调动这些承包商的积极性来为RTC而用。我们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考虑通过这种承包的方法吸引专业人才。 RTC在利用专家才能方面的另一个创新是与专业的投资公司成立合营实体。双方共同向合营体注资。合营体还可以通过举债进一步融资,然后用注入的资金和举债所得向RTC购买不良贷款。该专业公司会负责合营体的日常运作以及资产的管理和处置,RTC不作干预。合营体出售资产所得收入首先用于还债,剩余的则在RTC和专业公司间按预先设定的比例分配。我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在运作中可以考虑适当尝试这些形式。 不可否认,不良贷款证券化如果利用得好,将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处置巨额不良贷款的方法,但是不能忘了财政和中央银行担保是要有限度的,不能超过它们的合理承受力,因此它必须与债转股、债务重组等方式相结合。而且我们始终不要忘记中国金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健康、灵活在的银行体系,证券化只是资产管理公司用于解决不良贷款问题的一种途径,只能化解银行原有坏帐,却不能解决如何防范新的坏帐产生这一根本问题。因此我国在化解银行不良贷款时不能单纯依靠某一种权宜之计,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原则,也即在用不良贷款证券化等方式处理不良贷款存量时,还要坚决杜绝产生新的坏帐。这就要求我国通过清理不良贷款强化对银行本身和企业的约束,只有使清理银行不良贷款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及银行的商业化相结合,最终建立起真正按市场规律运营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才能有效防范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 59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刘朝明、张衔.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焦芳、蔡黎.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法探讨[J].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青年会.2003 3.查理.R.吉斯特.金融体系中的投资银行[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弗兰克?J?法博齐、佛朗哥?莫迪利亚尼.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5.谷方庆.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国民经济学.2004 6.李勇.关于我国不良证券化的初步探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刘聪.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8.万解秋、贝政新.现代投资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9.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0.向延平、陈友莲.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障碍与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5(3) 11.王纪全、刘全胜.我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J].商场证券化.2005(11) 12.王永.中国资产证券化的突破口选择—不良资产证券化[J].经济与管理.2005(1) 13.汪哲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面临的困难与解决对策[J].商业经济.2005(4) 14.胡冰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5.宾融.中美不良贷款证券化的比较分析[J].财贸经济.2002(5) 16.彭惠.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分析[J].金融研究.2004(4) 17.武巧珍、耿建芳.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国家比较与借鉴[J].中国软科学.2005(1) 18.尹龙.资产证券化:动力、约束与制度安排[J].金融研究.1999 19.胡章宏.美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特点和积极影响[J].投资研究.1998 60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沈炳熙.资产证券化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2006(9)。 21.刘谰飚、王博.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迟缓现象分析[J].金融研究.2006(3) 22.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3.张超英、翟祥辉.资产证券化——原理?实务?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4.涂永红、刘柏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5.李耀.资产证券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6.沈沛.资产证券化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7.李扬、王松奇.中国金融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8.谭禹.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中国实施的制度障碍分析[J].商业研究.2003(12) 29.陈文达.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0.李援亚.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运作及障碍[J].经济前沿.2004(8) 31.蒋逸逸.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J].中国西部科技.2004(10) 32.熊飞.证券化解决我国不良贷款可行性的研究[J].复旦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4 61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赵昌伟 钟思远:《主体功能区》,今日南国,2008.02 62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四川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学位论文成果是本人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论文成果归四川大学所有,特此声明。 指导教师: 学位论文作者: 2009年 月 日 63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面对即将定稿打印的毕业论文,我才意识到这薄薄的几十页论文竟是我两年学习的总结。在我将自己的论文呈现给老师、呈现给社会之际,我深切感到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几年来各位老师的悉心培养与教导。 在此,我要衷心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钟思远教授。他以师长的关爱,无比的耐心,纯正的学风,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开启我的思维,修正我的思路。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钟老师对论文的选题、构思和布局都不厌其烦地进行指导和修改,他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同时,在学习期间,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张衔教授、朱方明教授、蒋和胜教授、蒋永穆教授等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启迪了我的思维,为我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绩。在此也表示我对各位老师最诚挚的谢意。 感谢辅导员袁昌菊老师、袁蓉老师、刘渊老师,他们给予了我无私的关心和帮助,潜移默化的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是他们的辛勤工作让我的学习和研究更为顺利。 在学习和生活上,我曾得到班级中很多同学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的写作过程中,参阅了许多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引用了部分论据和数据来支持本论文的某些观点,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赵昌伟 2009年05月08日 64 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5
/
本文档为【我国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