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隔姜灸及功效

2017-12-08 14页 doc 35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210

暂无简介

举报
隔姜灸及功效隔姜灸及功效 隔姜灸概念及功效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
隔姜灸及功效
隔姜灸及功效 隔姜灸概念及功效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 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主治病证】 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临床应用】 1.咳喘 取穴:主穴:共分三组。? 肺俞;? 膏肓、中府;? 百劳、天突。 配穴:? 足三里(双);? 丰隆(双)。 治法: 灸药制备:取扑尔敏(4mg/片)、氨茶硷(0.1g/片)、强的松(5mg/片),比例(以”片”为单位)为1:10:10;百部、白芥子、甘遂,三者比例(以“克”为单位)为7:2:1, 中西药粉分别研成极细粉末,然后再将中西药粉按10:1比例(以“克”为单位)均匀混合。每个穴位取中西药混合粉末1g,用鲜生姜汁拌成糊状待用。 具体操作:第一次治疗用第1组穴位,第二次治疗用第2组穴位,第三次用第3组穴位,以后依次重复(共15次)。确定穴位后,在该穴位上放置鲜生姜片(针刺几个小孔),在 生姜片上点燃艾炷3,5壮,以穴位局部潮红为度,将备用的药糊贴在灸后的穴位上,并用 半张麝香镇痛膏固定。成人每次贴10,20小时,如患者感到灼热难受,起大泡,可提前将药物除去,小儿贴药5,10小时。 疗程:每年夏天入伏到出伏一个月,隔日1次(共15次)连续三年。 三九天穴位注射:主穴第1组取肺俞(双),第2组取膈俞(双),第3组肾俞(双)。第一次治疗取第1组穴位加配穴 ? ,第二次治疗取第2组穴位加配穴 ? ,第三次治疗取第3组穴位加配穴 ? ,以后依次重复。操作时,常规穴位消毒,2%碘酊消毒,75%乙醇脱碘,用无菌注射器及5号针头抽取4ml核酪注射液分别注射在上述的穴位上(患者得气后再注射),每穴lml。于每年冬至后一个月穴位注射,每周注射3次共12次。 疗效:用三伏天灸贴、三九天穴位注射治疗咳喘380例,结果治愈80例(21.0%),显效92例(24.2%),好转160例(42.1%),无效48例(12.6%)。有效率为87.4%。 慢性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三者的疗效比较,慢性气管炎175例,有效率为91.4%;喘息性支气管炎93例,有效率为82.7%;支气管哮喘112例,有效率为84.8%。 2.支气管哮喘 取穴:天突、大椎、气海、肺俞、膏肓。 治法:让患者仰卧在床,取天突穴、气海穴,放上少许麝香,而后再放上2mm厚生姜一片,上置艾炷,大如半粒花生米,先灸3壮,然后去掉生姜,仅隔麝香,再用艾炷灸4壮;至麝香成灰炭状,共为7壮。用乙醇棉球擦净穴位,然后让患者俯卧在床,取大椎穴、双肺俞穴、双膏肓穴,用上述同样灸疗各灸7壮。灸毕,在灸处贴上普通膏药一张。每24小时调换一次。数日之后,灸疮处出现化脓后,如脓液较多,可敷些红霉素软膏,贴上消毒纱布。约经30d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瘢痕。化脓不透,脓汁稀少者,可服些发物,如酒酿、葱、蒜等,促使灸疮透发,以利提高疗效。灸后禁忌吃鱼腥、水产等物,并防止感冒,注意休息,以防哮喘发作,影响治疗效果。每年夏季三伏天中的任何一日(一般在阳历7月10日,8月10日之间)。每年用灸疗灸一次,三次为一疗程。 疗效:痊愈随访2,20年未发作,计45人,占43.69%;明显缓解计30例,占29.13%;好转共24例,占23.30%;无效共4例,此4例患者年龄均在55,60岁之间,伴有明显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病证,占3.88%。 3.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方法一(一般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分两组:? 耳垂下、下关、四白、颧髎;? 颊车。 治法:任取一组,均取患侧穴。第一组:用生姜切片,置于穴上,手捻纯艾绒成中艾炷置于姜片之上,线香点燃施灸。要求: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直径2cm许,厚约3mm;不计壮数,以灸处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 间休息2日,满三疗程后统计疗效。第二组,取直径2cm厚约0.5cm的姜片,用毫针刺数个小孔,置于患侧颊车穴前上方面颊部。取清艾绒做成底略小于姜片的艾炷,点燃,灸3,5壮。灸后数小时内局部出现水泡,注意保护灸泡,防止感染。根据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情况可在灸泡愈合后再灸1次。 疗效:用第一组穴治疗,急性期30例,痊愈15例,显效5例,有效8例,无效2例;恢复期30例,痊愈15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后遗症期30例,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3例。 以第二组穴治疗50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8例,无效2例;针灸组痊愈41例,好转8例,无效1例。须要的是, 本法用隔姜灸5壮左右,使局部皮肤产生?度,浅?度烫伤。灸泡愈合后,局部早期有些色素沉着,以后会渐渐消退而不会遗留瘢痕,但面部皮肤比较娇嫩,施灸时在3壮后须注意局部的烫伤程度,随时调整灸壮数。疼痛耐受差的患者可在局部麻醉后再施灸,对疗效无明显的影响。 方法二(顽固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取穴:颊车、地仓、迎香、攒竹、牵正、风池。 治法:分两组(每组3穴),均取双侧,隔日交替使用.每穴上置生姜1片(片厚约2mm,直径约1.5,2cm,姜片中心可刺数个小孔),姜片中心安放如小指腹大圆锥形艾炷一个,从上端点燃,热度使患者能够耐受,太热可稍稍移动姜片,每穴须连灸5,7壮。同时配合针刺肢体穴:足三里、合谷、冲阳、太阳(均双),分两组(每组2穴)。隔日交替使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15,20min。中途行针2次。灸、针两法可同时使用,每日1次,6次为1疗程。 疗效:共观察22例,经本法治疗3,6个疗程,结果:基本痊愈18例,占81.8%。显效3例,占13.6%;无效1例,占4.6%。总有效率为95.4%。 4.胃下垂 取穴: 百会、中脘、气海。 治法: 取一枚大小适宜生姜,用刀切成厚度0.2cm的薄片,放置百会穴上,然后取艾绒一小撮制成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嘱患者闭目静坐,做深吸气、慢呼气动作。灸完百会穴后,再加熏灸以上两穴,在灸以上两穴时让患者仰卧位。每次灸15min,每日 1,2次,15日为 1疗程。同时配合医疗体操,即仰卧、足底踏着床面,做臀部抬起动作,头、两肩、两足着床。臀部抬起时,缩紧肛门,并维持1min左右,落下,休息片刻再做,连续做3,5次,每日早晚各1次。在饮食上要注意少食多餐。要求每次吃饭时蹲下,吃完饭后暂停2,5min起来。 疗效:共治50例,经1疗程治疗,痊愈30例,显效14例,有效6例。全部有效。 5.肠梗阻 取穴:神阙。 治法:将生姜切成1分厚之薄片置于脐部,将拌有冰片末之艾绒捏成宝塔糖样大小并置于姜片上施灸。每次灸3壮,约15,25min,每日灸2次。 疗效:共治各类肠梗阻32例,结果,粘连性肠梗阻18例中显效17例;麻痹性肠梗阻7例中显效6例;蛔虫性肠梗阻3例中显效2例;疝嵌顿3例中显效1例;肠套叠1例亦获显效。以上均在1,2日解除梗阻绞窄性肠梗阴2例无效。累计显效27例,显效率84.4%。 6.尿潴留 取穴: 主穴:关元、中极、阴陵泉、三阴交。 配穴:肝肾阴虚者加太溪、肾俞;中气下陷者加足三里、气海;膀胱湿热者加膀胱俞。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据症酌加。先针刺,后施隔姜灸。选用30号毫针,针关元、中极、气海时,针尖呈45?角向下斜刺,进针1,1.5寸,争取使针感达到会阴部;针阳陵泉、三阴交、太溪、足三里、肾俞、膀胱俞采用直刺,进针1,1.5寸,力求使针感向腹股沟及会阴部传导,留针30min,其间每10min行针一次。 出针后将切成0.2,0.3cm厚的姜片,用针穿孔数个,置于中极、关元、气海穴上,将莲子大艾粒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每次3,9壮,每日针灸1次,急重者一日2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欠佳者可配合服中药,根据辨证,分为四型,分别为肾阳虚衰、中气下陷、下焦湿热、肺热壅盛,代表方剂分别为金匮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八正散、清肺饮等,临床配伍利尿药等随症加减。 疗效:观察87例,结果痊愈77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2.0%。其中经1日治疗小便自解者17例,治疗2日小便自解者31例,治疗3,6日小便自解者15例,10次内治愈8例,10次以上治愈4例。 7.头痛 取穴:主穴:关元、气海、百会、太阳、风池、三阴交、足三里。 配穴:气血虚头痛加中脘、膈俞;肾阳虚头痛加肾俞、太溪。痰多者外加丰隆。 方法:关元、气海、肾俞、膈俞,均以捻转补法针刺,得气后留针5min,起针后每穴行隔姜灸法,7壮,14壮,百会穴用清艾条灸5 ,10min。灸后感应:关元、气海连续施灸三日后再施灸时,多数人热气感下行至龟头或会阴;百会灸后全头热、胀、麻、木、目明; 膈俞、肾俞灸后脊至腰脊部发热。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均用捻转补法;中脘、太阳、风池平补平泻(有血瘀者太阳放血3, 5滴);丰隆提插泻法。均留针30min,5min行手法一次。 针灸各穴均每日施术 1 次,10次为一疗程,不愈隔2, 3日进行下疗程。 疗效:本组63例中,痊愈57例,显效3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4%。治疗时间最多3疗程、最少1疗程。 8.坐骨神经痛 取穴:阿是穴(即压痛点。其寻找方法为:先让患者采取俯卧位姿式,医者用右手拇指均匀向下用力按压,从脊椎部位寻找压痛点,顺序是由上及下,也就是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通过按压脊椎这一段,找到压痛点)。 治法:将鲜姜切成象5分硬币大小的圆形面积,厚约2mm,然后用火柴棒在姜片上钻孔,但不能完全钻透,否则容易灼伤皮肤。先把姜片置于压痛点上,再放上艾炷,用火柴点燃,约3壮(预计6min)以使局部皮肤红晕。日灸一次,若疼痛较甚者亦可日灸2次,10日为一疗程。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 疗效:共治18例,凡接受隔姜灸治疗的坐骨神经病患者,均停用中西药物。结果,痊愈10人,好转3人,显效3人,无效2人,总有效率89%。 9.前列腺增生症 取穴: 主穴:三阴交、膀胱俞、肾俞、次髎。 配穴:分二组。? 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型:关元、足三里、脾俞;? 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膀胱型:中极、太冲、肝俞。 治法: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型:患者仰卧位,关元穴取28号1.5寸毫针,直刺1,1.5寸,患者有酸胀感并向下腹部放射时,强刺激5min取针。足三里、三阴交用针刺补法,得气后留针。用鲜姜切成厚度0.2,0.3cm,面积大于艾炷底面的姜片。将姜片中央穿刺数个小孔,点燃蚕豆大艾炷置于姜片上,在关元穴上连灸3壮。当患者觉灼热时可将姜片在关元和中极行穴上移动,使温热透入皮肤。灸后患者俯卧位,取肾俞、膀胱俞、脾俞、次*s先用针刺补法,得气后强刺激5min出针。然后再在上述穴位施行隔姜灸3壮。 肝肾阴虚、湿热下注膀胱型:患者仰卧位,中极、三阴交先用补法后用泻法,太冲用泻法,不留针。患者俯卧位:肝俞用泻法不留针,膀胱俞、肾俞、次髎针刺后用补法,得气后留针20min。 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日,再行第2疗程。 疗效:38例患者,经过l,3个疗程治疗后,均收到程度不等的疗效,其中治愈10例占26.3%,好转24例占63.2%,无效4例,占10.5%。 10.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 主穴:阿是穴(压痛点)。 配穴: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 治法:取约2mm厚之大片生姜1块,用针头刺无数致密细孔待用。患者取坐位,患肢置于桌面上与肩接近水平位,屈肘90度,将姜片置于病变区穴位处,取艾绒适量,捏成锥状,放在姜片上点燃,用拇、食指挟持姜片边缘,在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阿是穴区缓慢来回移动,灸至局部皮肤烫热且能耐受为度,切忌烫伤皮肤。艾炷燃完,另换一炷。每次约灸30min,每日1次,连续6日为1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30例,结果:痊愈2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6.6%。 11.腕管综合征 取穴:大陵、内关。 治法:取新鲜生姜1块,切成厚约0.3cm的薄片,在中心处用细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患侧大陵、内关2穴上施灸,如患者在施灸过程中局部有热痛感,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略略提起,稍停放下再灸。艾炷燃尽,再另换1炷,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次每穴施灸6壮,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间隔3日再行第2疗程。 疗效:共治32例,结果:治愈21例,显效8例,好转3例,全部有效,治愈率65.6%。 12.腰椎骨质增生 取穴: 主穴:阿是穴(沿督脉经腰椎增生部位按压,寻得疼痛最明显点)。 配穴:主穴上下各2.5cm处。 治法:一般取主穴,症状明显者加用配穴。将鲜姜切成0.2,0.3cm厚,面积大于腰椎体,用三棱针把姜片刺数孔后置穴上,再在姜片上放满艾绒施灸。当患者有灼热感时在姜片边缘垫上厚纸以减轻灼痛感。艾炷燃尽换壮,连灸4,5壮。尽量避免发生灸泡。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日,继续第二疗程。治疗2个疗程,判断疗效。 疗效:共治疗58例,结果:痊愈23例,显效25例,好转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83%。 13.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取穴:阿是穴(颞颌关节的疼痛部位)。 治法:取一块生姜,切成直径2.5cm,厚1cm的姜片,用粗针均匀刺透姜片,放在颞颌关节的疼痛部位,用相应大小的艾炷置姜片上,隔姜灸五至六壮,灸至局部皮肤潮红发热为佳。若患者感觉烫,可适当再垫些薄姜片。每次20min左右,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 疗效:结果本组26例患者,治疗后痊愈1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96%。 14.强直性脊柱炎 取穴:阿是穴(督脉上的压痛点)、 胸、腰段夹脊穴。 治法:先涂上万花油,用多汁老姜切成厚薄适中的片,复盖于穴位上。用细柔艾绒做成手指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灸7,10壮,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配服骨痹汤(自拟):鹿角霜30g、桑寄生20g、骨碎补30g、当归10g、地龙15g、祈蛇15g、乌梅15g、木瓜15g、制南星15g。 疗效:共治疗35例患者,结果:显效10例,好转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治疗中发现疗效与发病年龄与病程有关,年龄小、病程短,疗效好;年龄大,病程长,疗效较差。其中一例14岁患者,治疗二个疗程后基本痊愈,随访五年无复发。 15.腱鞘炎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在阿是穴上,先撒丁桂散(丁香、肉桂等分研末)少许,再放上生姜片(如1分硬币厚,中间用针刺6、7个小孔),姜片上置艾炷点燃,连灸3,5壮。以局部出现深度红晕为宜。配合针刺:拇指腱鞘炎取合谷或鱼际,针刺向患处;桡骨茎突腱鞘炎取阳溪、列缺或局部痛点。每日或隔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35例。结果痊愈33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16.小儿遗尿症 取穴:百会、列缺。 治法:将鲜生姜切成厚0.2cm的薄片,其面积大于艾炷底面,上扎数孔。每次取一穴。如取百会穴,应将其毛发剪去,面积与姜片等大。置姜片于上,点燃艾炷灸之。艾炷可用艾 叶搓成绒状,做成蚕豆般大小的圆锥形。灸时使患儿有温热感为宜。若出现灼热患儿难以忍受时,可轻轻拍打周围皮肤以减轻灼痛感,或另换一生姜片继续灸之。施灸时,患儿如出现昏昏欲睡的感觉,灸热渐渐传至整个头部,再传向身柱穴,以至全身皆发热,则疗效更佳。待艾炷燃尽后再换一壮,反复灸之20min即可。如取列缺穴,每次双侧均选,各灸30min,以皮肤感到灼热但能忍受为度。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 疗效:共观察30例,其中20例用百会穴灸治,3个疗程并随访半年之后统计疗效。总有效率95%。另10例,用列缺灸治,治愈9例,有效1例,无无效者。 17.输卵管阻塞性不孕 取穴: 气门穴(为经外奇穴,位于脐中外旁开3寸,再向下3寸处;左右各一穴)。 治法:于双侧气门穴各填以1,1.2mm厚,10,12cm直径之生姜片一块,上置黄豆粒大小艾炷,点燃灸至皮肤发红灼热为度。如施灸时患者感太烫,术者可用镊子将姜片镊住微微上提。每次灸15min,隔日1次,10,12次为1疗程。一般宜经净开始施灸,如下一经期月经不来,多为有孕;如月经来,待经净再坚持续灸第2疗程。 疗效:以此法灸治明确诊断为输卵管阻塞所致不孕患者共10例,施治1,2疗程,除1例无效,1例失去联系外,其余8例随访均怀孕,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 1.化疗所致呕吐 ×××,女,45岁,教师。因乳腺癌住院。2年前发病,经治疗后缓解,现定期以化学药物强化治疗。每次化疗中呕恶、纳呆反应明显,甚至食寐不安。给予足三里隔姜灸,并口服少许鲜生姜汁,每日1剂。化疗过程中,副反应明显减轻,有时一二日无反应,唯稍感有胃气上逆症。纳食可,夜寐安。每次化疗前,患者主动要求实施本法,效果满意。 2.尿潴留 夏××,女,31岁,工人。住院号为124057。93年1月24日初诊。患者因系统型红斑狼疮、尿毒症、继发性贫血于92年12月24日入院,经西药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病情稍有好转。但近3日小便量小,虽用速尿等仍不能解出小便,3日来插导尿管,尿量每日约500,700ml,遂邀余会诊。症见患者神志萎靡,面色萎黄而晦暗,眼周色黑,手足逆冷,乏力倦怠,少气懒言,心慌气急,少腹胀满,膀胱 区叩诊浊音,舌苔白,脉沉细尺弱。辨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气不化,元气衰惫,故成癃闭,治当温肾利尿。施以隔姜灸法。取穴:中极、三阴交、关元。l日2次,1次艾炷15壮,灸后患者自觉有热感入腹内,腹内烘热而舒适。中药给予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如下:附子15g、肉桂10g、干姜12g、茯苓12g、泽泻15g、桂枝6g、猪苓15g、生姜、黄芪各20g、当归12g、白术12g,灸药1日后,患者自解小便100ml,按上法治疗4日后尿量逐日增多,继续灸药并治2日,小便正常,腹胀消失,精神好转,纳食增加,病情稳定而出院。嘱出院后仍用灸架固定灸关元、中极二穴,l日1次,l次60min,以巩固疗效。 3.前列腺增生症 雷××,男,干部,72岁。主诉:尿频,排尿不畅,小便后滴沥不尽8年。近1年来症状加重,夜尿每晚8,10次,严重影响睡眠,伴小腹坠胀,腰酸肢冷,食少纳呆,大便溏泄。肛门指检前列腺体中央沟变浅,压痛(+)。B超检查示:前列腺增生,呈结节样改变,测径为5.1×4.5×3.4cm。残余尿53ml,大于正常。曾服多种西药治疗无效而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型。采用先针刺关元、肾俞、膀胱俞、脾俞、次*s,得气后强刺激5min出针。然后再在上述穴位施行隔姜灸3壮。足三里、三阴交用针刺补法,得气后留针。当患者觉灼热时可将姜片在穴上移动,使温热透入皮肤。治疗1次后,患者夜尿减少为6次,经5次治疗,夜尿减少为3,4次,尿后余沥明显减轻。经1疗程治疗后,夜尿减为1,2次,食欲明显增加,大便成形。经2个疗程治疗后夜尿0,1次,大小便均正常。 4.着痹(肥大性脊柱炎) 邵××,男,55岁。1993年5月诊。腰骶部疼痛12年,活动受阻,遇寒加剧。近月来昼夜疼痛不断,致使背部弯曲,卧床不起。西医诊断为腰骶椎肥大性脊柱炎。多方求医,无明显效果。笔者用隔姜药灸法取腰背部夹脊、肾俞、八髎、环跳等穴位进行药灸。第2日明显好转,3日后起床行走,后复药灸1次,功能恢复正常。随访3年无复发,并能参加较重体力劳动。 5.过敏性鼻炎 邓××,男32 岁,干部。1996年3月8日就诊。患过敏性鼻炎8 年,主症为鼻流清涕、鼻塞鼻痒、喷嚏,伴纳呆,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此为肺气不足、脾肾阳虚复感风寒所致。宗温阳益气、祛风散寒之法,取肺俞、脾俞、肾俞,双侧均取,行隔姜灸。每穴3壮,使皮肤潮红而不起泡为度,10 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共治3个疗程而获痊愈。再行巩固治疗 1 年,随访 3 年未见复发。
/
本文档为【隔姜灸及功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