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

2017-09-01 13页 doc 31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83599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 第28卷第1期 2012年2月 德州学院 Journal_0fDezhouUniversity V0I.28,No.1 Feb.,2O12 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 杨俊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2O世纪40年代末,中国史坛出现了总结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热潮,齐思和 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许多 有价值的论题,他对中国近代史学的探讨,集中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趋势,存在 的主要史学流派和问题等方面, '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
【doc】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
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 第28卷第1期 2012年2月 德州学院 Journal_0fDezhouUniversity V0I.28,No.1 Feb.,2O12 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 杨俊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要:2O世纪40年代末,中国史坛出现了总结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热潮,齐思和 积极参与并提出了许多 有价值的论题,他对中国近代史学的探讨,集中在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趋势,存在 的主要史学流派和问题等方面, ' 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齐思和;中闫近代史学;发展趋势;史学流派 中图分类号iK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444(2012)01—0093—05 齐思和(1907—1980年),字致中,山东省德州 市宁津县人.是2O世纪中国着名的史学家,他早年 先后就读于南开大学,燕京大学,1935年获哈佛大 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先后在北平师范 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任教,并长期担任 《史学年报》和《燕京》主编.齐思和毕生治史, 着述繁富,可谓"学贯古今,史通中外"l_1],是他那个 时代"为数不多的真正系统接受了中国史学和西方 史学训练的学者,也是少数兼通中西史学的中国史 学家之一."_2他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 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领域,均有独到的学术成果 问世.?作为其史学成就的一部分,中国史学史并不 是齐思和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但其在中国史学史 研究上有不少独到创见,对中国近代史学的论述就 是重要一例.对齐思和史学成就的阐发与研究,学 界目前已有所关注,出现了一些回顾性文章和研究 性论文,?这些文章侧重对齐思和的生平事迹以及 史学成就的概括,为继续深入研究齐思和史学奠定 了基础.本文在全面梳理齐思和对近代史学的论述 基础上,试图抽绎出齐氏对中国近代史学的理论认 识,以期揭橥齐思和的中国近代史学史论之特点及 其学术价值. 20世纪40年代,史学界出现了一股总结中国 近代史学的热潮,为此,诞生了一批有较高学术质量 的论着,如叶蠖生的《抗战以来的历史学》(载《中国 文化》第三卷第2期,1941年),周予同的《50年来中 国之新史学》(载《学林》第4辑,1941年),邓嗣禹的 《50年来的中国历史编纂学》(载《远东季刊)>1949年 第2期),顾颉刚的《当代中国史学》(重庆胜利出版 公司,1947年).齐思和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关注是 持续性的,他先后撰写了《现代中国史学评论》(载 《大中》第1卷第1期,1946年),《中国史学界的展 望》(载《大中》第1卷第5期,1946年)《近百年来中 国史学的发展》(燕京社会科学第2期,1949年lO 月)等文章,对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大势,存在的问 题,问题的解决之道,都有精辟的论述.总的来看, 齐思和对中国近代史学的与探讨,主要集中在 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纵向梳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大 势,同时指出影响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各种因素,并 指明在不同阶段,中国近代史学所呈现的不同特点; 另一方面,从横向分析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出 现的重要流派,以及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 收稿日期:20ll—l0—16 作者简介:杨俊光(1981一),男,河南洛阳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 ?齐思和的《中国史探研》收入《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着》系列丛(卡住林东 );《20世 等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纪中华学术文库?历史卷(四卷本)》均收有齐思和的学术论着,其四卷中所包括的《中国古代史卷》(彭卫等主编,兰州 大学版社2000年版),《中国近代史卷》(汪朝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史卷》(赵文洪主编,兰州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史学理论卷》(于沛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每卷都收有齐思和的代作. ?对齐恩和史学成就的阐发与研究,学界目前已有所关注,出现了一些回顾性文章和研究性论文,这些文章侧重对齐思 和的生平事迹以及史学成就的概括,为继续深入研究齐思和史学奠定了基础.本文全面梳理了齐思和对近代史学的 论述,抽绎其对中同近代史学的理论认识,以期揭橥齐思和的中国近代史学史论之特点及其学术价值 94德州学院第28卷 题,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展望. 一 ,由"破坏时期"向"建设时期"过渡——2O世 纪3o年代中国史学之发展趋势-0 齐思和认为2O世纪3O年代,中国史学出现由 "破坏时期"向"建设时期"过渡的趋向.1936年齐 思和发表《最近两年来之巾国史学界》,回顾了过去 l0余年间中国史学界发展概况与趋势,并重点阐述 了"近两年来"中图史学界所取得的学术成就.他 说:"'新义化运动'发生以来,中国学术界进步最速 者莫过于文学与史学."而史学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 重大进步,离不开"新史学方法"的提倡.他又说: "民十(引者按:即民国十年)胡适之,顾颉刚诸先生 提倡新史学方法之时,举国哗然,目为狂悖,曾几何 时,不惟胡,顾诸先生所提倡者,一一为学者所承认, 且或有更激烈于是者,此殆大势所趋,不能徒以口舌 争欤?"他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史学 的进步,尤其是在"新史学方法"的传播运用上,主要 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认为胡适"以西洋史学方法,治中同哲学 史科,……将中尉哲学史,断自老子,举凡旧日学者 所目为天经地义三圣道统,十六字心传等事,皆一扫 而空之,其论诸子,亦竞竞于真伪之分,于是学者耳 目为之一新",即认为胡适用新方法研究中国哲学 史,起到了发凡起例的作用. 其次,认为"顾颉刚先生发表其着名之与钱玄同 论古史书,倡'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之说,近世史 学方法,始应用于我国古史".指出顾颉刚发起的 "古史辨"运动,所提倡的疑古辨伪思潮,是近世史学 方法应用于中同古代史研究的开始. 再次,认为"留学欧美攻史学者,回国渐多,各以 西洋史学方法从事研究.教授后学,最着名者如陆懋 德,李济之诸先生倡以考古学治占史,何炳松先生之 介绍新史学,而洪煨莲先生尤邃于阴洋史学方 法."【.作者在此强调留学国外学者带同欧美 学界流行的史学方法,用以研治中国史,并开拓了许 多新的史学研究领域,给中同史学界带来_r新气象. 到r2O世纪3O年代中期,"经诸先生之提倡,新史 学方法,逐渐为一般人所宗信,昔日之诧为狂悖,目 为荒谬者,今皆已成为公认之真理,学术演变之速, 顾不足惊也?故近数年来,新史学已由破坏时期人 于建设时期."一F3从齐思和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 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新史学方法"已经从 lO年前被学界"诧为狂悖","目为荒谬",发展到"已 成公认之真理". 可见,"新史学方法"被史学界接受的过程,也就 是中国史学由"破坏时期"向"建设时期"的转折过 程,在这个转折过程中,"新史学方法"无疑起到了重 要的推动作用.当然.齐思和在这里用的"新史学方 法","新史学"等概念,与梁启超,何炳松倡导的新史 学思潮,存在区别,前者似更接近于周予同《五十年 来中国之新史学》中的"新史学"之涵义,是从广义上 与旧史学相对而言的.此外需要指f{_;的是,在2O世 纪二i十年代,新的历史观的引入,同样是推动中国 史学的进步的重要动力,对此我们要全面看待.齐 思和在2O世纪30年代中期,积极探索"新史学方 法"对中同史学的推动作用,力图把握史学的时代脉 搏.表明了池对巾嘲史学发展趋势的关注. 二,探讨"近百年"中国史学之得失 齐思和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趋势,进而 探讨"近百年来"中国史学发展的得失.从l9世纪 4O年代到2O世纪4O年代,是中国历史由古代进入 近代的100年,也是中国史学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 100年.在2O世纪4O年代,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一 些探讨百年史学发展趋势,总结百年来史学得失的 论着.1949年齐思和发表《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 展》一文,实际上是一部简明的中国近代史学史纲. 在这篇3万余言的长文中,齐思和对近百年来"中同 史学何以落了伍",西方史学何以发达等问题作了探 讨,并提出此文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百年来中国史 家究竟做了些什么事?最近改造旧史史学的成绩如 何?将来应该采取什么途径?"作者明言撰写此文的 动机是:"近来虽然有不少论中国近五十年来或三t 年来当代中国史学的文章和书籍,但从近百年来中 国史学发展上来作对比的似乎还没有,遂引起我作 此文的动机.我在本文所要说明的是些大的趋势, 至于各史家的着作目录,基本通行的书目已经罗列 甚详,无须再加撮钞了."}】一可见,此文与当时同 类论着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注重在中两对比 的背景下,探讨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二是侧重 从大的趋势上勾勒近百年来史学的发展脉络,不局 限于具体的史书,史家;三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 如前述齐思和这篇长文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层层 深入,周密严谨. 《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主要就"晚清今文 学与史学","晚清的边疆史地学与域外史地学","晚 清时期关于当代史的修撰","新史学的输入和通史 教本的纂修","从古史辨运动到社会史运动"等问 题,从纵向梳理了19世纪4O年代至2O世纪4O年 代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大势. 首先,齐思和追溯了清代前期史学的发展概况, 第1期杨俊光: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95 探讨这一时期史学呈现的特点.他认为,清初史学 特点是:"竭力实事求是,易主观为客观,改空谈为征 实,处处要求证据,不尚空谈."官修《明史》和马辅编 着的《绎史》是这一时期史学成就的代表作,尤其是 马辅的《绎史》,齐思和给予很高评价,称赞其"是何 等谨严!何等客观!这种注重客观的矜慎态度,便 是清代史学的特点."]4马辅的《绎史》在史料甄别, 体裁创新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中国史学史上应 该得到适当的评价,而齐思和是较早对其予以肯定 的学者. 其次,齐思和指出晚清时期史学界出现了转折, 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今文经学的异军突起,本朝史撰 述,边疆史地和域外史地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他指出:"道光以后学术的新风气是谈富强,讲经世. 在经学方面,由训诂典章名物之学,转而讲微言大 义,以求通经致用,遂要讲今文,要沟通汉宋.在史 学方面,由考订校勘转而趋于研求本朝的掌故,讲求 边疆地理以谋筹边,研究外国史地以谋对外."他还 指出这一时期的史学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此外, 齐思和尤其重视晚清今古文经学之争对中国史学发 展的影响,他写道:"今古文之争到现在虽已过去,但 是对于后来的史学思想却有莫大的影响.其影响可 以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今文家指出了古史的神秘 性.……第二,今文家指出了周,秦诸子托古改革的 事实.……第三,今文家引起了现代辨伪的风 气.~[4]13--14齐思和对晚清史学发展特点的总结是十 分中肯的,并且从时代背景分析经史关系,敏锐地洞 察到今文经学对后来顾颉刚"古史辨运动"的影响, 这表明齐思和对史学发展趋势的内在因果关系的重 视. 再次,齐思和指出20世纪初,中国史学特点之 一 为"新史学的输入与通史教本的编纂".他认为, 梁启超提出"新史学"理论,最大的贡献是引入了西 洋史学方法,促使了中国通史教科书的编纂.他还 进一步指出在介绍西洋史学方法方面,梁启超之后 最有影响的就是胡适与何炳松;在通史教科书编纂 方面,成就明显的有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刘师培 的《中国历史教科书》,王桐龄的《中国史》等.齐思 和对2O世纪初中国史学的特点的总结,反映了当时 中国史学的发展脉络. 最后,齐思和认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 学最为瞩目的发展态势是"古史辨运动"的兴起,社 会史论战,新史料的发现以及专题研究的发展.关 于"古史辨运动",齐思和评价道:"这场辩论最重要 的贡献是引起大家对于审查史料工作的重视","古 史辨运动,在中国近世史学史上地位与19世纪初年 西洋史家如尼泊(Niebuhr)等人,同垂不朽,都是指 出了史学研究的第一步的基本工作,史料的审查." "古史辨运动"之后,中国史学界出现"社会史运动". 齐思和笔下的"社会史运动"主要指2O世纪30年代 的中国史学界的社会史论战.齐思和对社会史论战 的始末进行了梳理,并评价道:"这是第一次依据马 克斯(引者按:即马克思)主义对与中国社会发展的 大辩论.大家都是用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但是同 样的观点和同样的方法却产生了如此不同的结论." 作者还积极评价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社会史 研究的贡献,他说:"中国社会史的研究到了郭沫若 先生才真正的走上了学术的路上","中国社会史之 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到了范文澜先生所着编的《中国 通史简编》,才有初期的创造而开始走向进了成熟的 时期","最近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很受学术界 的重视.,,[4]28--35从这些简要评论中,可以看出齐思 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此 外,齐思和还提及了新史料发现以及专题研究的成 就.新史料的发现主要是安阳殷墟,敦煌古物,史前 遗址,内阁档案等的发现.齐思和对考古遗址的的 重视,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考古学对中国史学发展的 促进作用.专题研究包括商周史,秦汉魏晋南北朝 史,隋唐史,宋辽金元史,明清史,西北史地以及中西 交通史等,在近百年来都取得不小的成绩,出现了一 批学术精品与术业专攻的史学专家.齐思和对2O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态势的总结,大致 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史学发展客观实际,显示出作 者开阔的史学视野. 总之,在《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一文中,齐 思和从纵向梳理了19世纪4O年代至20世纪4O年 代中国史学的发展概况,并试图总结这一时期中国 史学的发展趋势.以笔者的浅见,是不是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概括齐思和在上述问题的认识: 新的史学方法的引进."第一位积极介绍引进 西洋史学,并呼吁改造中国史学的是梁启超先生", 胡适是"梁氏以后,向国人介绍西洋史学方法最有影 响的人",何炳松是"梁,胡二氏以外,对于西洋史学 理论方法的介绍工作最努力的".三位学者引进西 洋史学方法,对国内史学界造成了很大影响,"新史 学的输入引起了改编国史运动".[4]2025 (二)通史教科书的发展.新史学思潮使西方史 学理论与方法大量传人国内,一些学者尝试用新的 历史体裁编写中国历史教科书,当时的"通史课本的 编纂虽然改变了中国史学的体裁,但对于传统史学 96德州学院第28卷 的内容,却很少改变.,,LC127而通史教科书内容的改 变.是到了古史辨运动和社会史论战之后,?即引入 了新的史料观和}万史观之后.可以说,2O世纪上半 期中国通史教科书的发展,呈现如下发展趋势:通史 类着作从无到有.从体裁上的变化到内容上的更新, 从以进化史观为理论支撑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二三)历史观的进步.五四运动前后,顾颉刚提 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北伐战争后."以唯物 史观的观点对于中围过去的文化加以清算."在齐思 和看来,占史辨运动与社会史论战.都是运用新的历 史观点去整理传统中国史学,他写道:"假如古史辨 运动可以象征五四的史学,那么中国社会史论战便 可以象征北伐后的新史学."1.2.从中国史学发展 进程来看,"历史观的进步是2O世纪中国史学最 着的进步.',l齐思和从历史观的演变,来分析中国 近代史学发展趋势,这是值得肯定的. (四)新史料的发现."我们的史学界,不但在方 法上,史观上有伟大的进步,而这五十年又恰好是中 固有史以来史料发现最多的时期."新史料的发现, 促使"史前考古,甲骨文字,钟鼎文字,西北史地皆成 了专门的学问."{t-.新史料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史学 的一大成就,反过来又推动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 (五)史学研究呈现专门化趋势."现代史学是 建立在专题研究之上的,正是有了砖才好造房","专 门化是科学工作的基础,只有细密的分工,才能有可 靠的收获.现在学界如司马迁,司马光包办全史(教 科书除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代史学和现代科 学一佯已经走到集体工作的阶段上."就是说中 闭史学出现了专题化研究的趋势.史家多的是某 领域的"专家".而不是传统上经史集都懂的"通 才",并且要求史家发挥众长,共澡史学发展.当然, 中同古代也有集体修史的传统,《资治通鉴》也不是 司马光"包办"的,此处的"专题研究,集众家之长"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史学发展趋势着眼的. 三,横向分析中国近代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前文主要是从纵向考察齐思和对中国近代史学 发展趋势的认识,这里着重从横向讨论齐思和关于 中闷近代史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提 m的看法.1946年初齐思和发表《现代中同史学评 沦一…掌故派与社会学派》一文,文中分析当时中囝 史学界的形势是:"旧史学已被打倒,而新的还没有 建设起来"作者指出中国史学界存在的两种流派: " , 种是琐碎考订的发达,我们呵称他为掌故派".另 一 种"因厌弃掌故派的繁琐苛碎的考订,遂要研究中 国整个社会的进展,我们可称他们为社会史派". "掌故派"的优点是"考征则细入毫芒,征引则繁富博 瞻",缺点也十分明显,"一看他们的题目,多是冷僻 偏窄,无关宏旨.……其问题较钱(大昕)王(鸣盛) 更窄小,更琐碎,真是钻人牛角了","他们但知聚集 些,而缺乏思想,缺乏'史观"';"社会史派"的长 处在于"他们对于现代社会科学的知识较掌故派为 丰富,【大1之他们所选择的问题也较掌故派为要重. 所以他们的着作,有的能风行一时,与读者以深的刺 激",但"这派人的着作,除了少数的例外.大多数所 根据的史料并不充分,所以其结果也并不如掌故派 的坚实".且"往往先有一套史观,而后找材料.…… 往往急于求结沦,他们的作品不免失于粗 滥."J_"以上是齐氏对中国近代史学上两大流派 "掌故派"与"社会学派"各自优缺点的分析,可谓一 针见m,字字直冲要害,显示出齐氏深刻的洞察力. 齐思和进而分析"掌故派"和"社会史派"在当时 中国史学界的地位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二派是现 今中同史学界巾的二种最重要的派别.这两种派别 互相嘲笑攻击,彼此都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此 种现象"是中国史学界当前最重要的问题."那 么应当如何调和二派之间的分歧.消除各派在学理 上,方法上的缺陷,促使中国史学健康发展呢?齐思 和认为:"我以为掌故派和社会学派应当放弃彼此互 相轻视的态度,而应采取对方的长处.切实合作,掌 故派要放弃他们冷僻的问题而采取社会学家的问 题.……若是他们放弃了他们'闭门造车'的态度, 参考现近史学的潮流,研究些社会经济典章的 重要问题,那他们对于史学的贡献要大得多.""社会 史派"则需要"少谈些理论,多搜集些事实.事实既 得.结论自明."总之,"今后的史学家,要以理论来作 为选择问题的启示,要以材料巾获取得理论.'理论 与事实合一',这是我对于现近中国史学界的第一个 要求."I_6l3齐思和这些评论,分析,今天读来,仍 有现实的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此后的《中国史学界的展望》一文中,齐思和 继续阐发关注中国史学发展趋势的思想.对当时中 国史学的未来走向作-r展望,认为:"至于将来史学 界的趋势,究应如何处理,我以为有几点应当特别 意:(一)专题研究与社会史研究合一.……(二)中 (D时现的以新的历史为指导的巾圈通史着作,存翦ff】赞的《中同史纲》(重庆: 五十年代m版礼?19l1年),吕振羽 的《简明巾涵史》(香港:牛活书孵,]941年)等. 第1期杨俊光: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 国史与西洋史合一.……(三)断代史的研究要均衡 发展."[】i.''专题研究"与此前所论的"掌敝派"的 研究类似,但所研究问题"不是琐碎而无意义的,乃 是大问题的枝节"."专题研究与社会史研究合一" 的观点与前述"理论与事实合一"意义接近,不再赘 述."中国史与西洋史合一"是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在中西比较的基础上,"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研究西洋 史,以西洋史的方法来整理中国史."【?2'断代史的 研究要均衡发展",是针对当时中国史研究中存在的 断代研究不均衡现状而言的.齐思和认为当时的中 国史研究存在"偏重于头尾"的状况,即偏重于先秦 史,元史,清史的研究,"其余时期,甚至是最重要的 时期,如秦汉,隋唐,明代却很少有人来研 究."[7]20"'-可见,齐思和对未来史学发展趋势的分 析,展望,着眼于当时史学界存在的问题,并力图探 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这种从宏观上关注史学发 展,积极思考,回答中国近代史学发展过程中的各方 面问题,反映了齐思和的卓识. 综上,齐思和探讨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趋势, 分析了中国近代史学中的史学流派,总结了近代史 学的发展得失,这些论述,反映了他对中国近代史学 发展的宏观认识,体现了他恢弘的史学视野.以 上的论述中,齐思和运用了纵向横向,Lfl外比较的史 学方法,力图把握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脉搏.体现r 他作为一个史学家所具备的强烈的时代感与责侄 感,他的这些颇有见地的论点,对于我们今天的史学 研究仍有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矗.学贯古今,史通中外一略论齐思和先生的史 学[J].世界历史,l995,(2):78—83. E2]张越."书评"中的学术批评一一《燕京》"书评"栏日 的特色[J].廊坊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8. (6). [3]齐思和.最近二年来之中国史学界[J].朝华月刊. 1931,(3,4). [4]齐思和.近百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J].燕京社会科学, 1949.(2). [52瞿林东.2O世纪中国史学散论[M.合犯:安徽人民出 版社,2009:24. [6]齐思和.现代中国史学评论一一掌故派与社套学派[J1 大中,1946,(1). [7]齐思和.中国史学界的展望[J].大中,1946.(5). ToPutforwardanArgument--QiSihe'STheoryofChinaModernHistory YANGJun—guang (Schoo1ofHistor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Attheendofthe1940s,theupsurgeofsummarizingthedevelopmentofChinesehist oriography inonehundredyearsappearedinChinesehistoricalsociety,QiSiheoccupiesaplaceamongth em.andpro— motessomevaluesubjects.HisexploringChinesemodernhistoryfocuseonthetrendofthede velopmentof China'Smodernhistorystudy,themainhistoricalgenre,andexistingproblems,andSOon.Hi slearnhas veryimportantmeaning. Keywords:QiSihe;Chinamodernhistory;developmenttrend;historiographyschools
/
本文档为【【doc】成一家之言——齐思和论中国近代史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