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017-09-23 6页 doc 36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433

暂无简介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设计者:孙瑞 实验学校电子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内容 知识与技能: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 法 教学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 精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搜集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者:孙瑞 实验学校电子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内容 知识与技能: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理解本文运用的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 法 教学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批判质疑,培养学生思辩精神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 精神。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搜集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多媒体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 第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臁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 教学过程 篇文章。” 2、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教学设计者:孙瑞 实验学校电子教学设计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 “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讨论并归纳: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的探测。 8、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9、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 教学设计者:孙瑞 实验学校电子教学设计 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1、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提问: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提问: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 六、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 (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七、课堂总结: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 本课作业 课后练习四 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讲道理,摆事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揭示其真谛(提出问题) 科学上要重视实验精神 (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议论特色:逻辑严密,语言精准。 漫谈式议论。
/
本文档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